① 小學生科技小製作,急,要簡單的
科技小製作 1、自製羽毛球
准備材料:空飲料瓶一隻,泡沫水果網套兩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彈子一隻。
製作過程:
1.取250毫升空飲料瓶一隻,將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將剪下的部分均分為8份,用剪刀剪至瓶頸處,然後,將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狀;
3.將泡沫水果網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處;
4.將另一隻泡沫水果網套裹住一粒玻璃彈子,塞進瓶口,塞緊並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隻乒乓球,將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邊剪成須狀,蓋住瓶口後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飾後,一隻自製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麼樣?
2、自製香皂紙
製作材料和工具:
吸濕性較好的白紙,小塊香皂,一支毛筆和一次性飲料罐。
製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盛上適量的水後把杯子放在爐上加熱,等香皂融化,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陰干就成了香皂紙。
3、自製熱氣球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作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上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
4、自製手電筒
具體製作方法是:將一隻廢易拉罐(如露露飲料罐)起掉一頭蓋子,另一頭用圓頭榔頭敲凹。用厚瓦楞紙板捲起兩節一號電池,電池正極朝上、負極朝下裝入罐中。找一個合適的塑料蓋(如神奇大大卷的盒蓋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飲料罐上),在盒蓋中央挖一個圓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燈泡插緊為宜。將燈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尋線兩端剝去線皮,一端繞在燈座上,另一端從塑料蓋側面扎一個小孔穿出。將塑料蓋蓋在易拉罐上。檢查一下,燈泡、電池是不是緊密接觸。到這里一次性手電筒就做好了。使用時,用大拇指把從側壁穿出的導線按在從拉罐無油漆的焊縫上,手電筒就會發光,大拇指離開導線跳起,手電筒就滅了,使用非常方便。
5、自製太陽灶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將一根細竹簽的兩頭削尖,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該裝置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耐心調節竹簽長度,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7。指南針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用途,它是根據磁學原理製作的。
取三合板一塊, 鋸一直徑為120毫米的底板。把表面和邊緣用砂紙磨光。在一張鉛畫紙上標好符號,按尺寸把盤面剪下,貼在底盤下,取一枚大頭針或縫衣針,從底盤背面中心穿過,將尖頭露出盤面做軸。根據尺寸把一塊白鐵皮剪成指針形狀,並鑽一個直徑2毫米的孔,把一顆紐扣固定在指針上。用一塊永久磁鐵觸指針數次,使指針磁化。最後,把指針放在軸上。注意哪頭指向北,就這頭塗成紅色。
在使用時,不要讓指針接觸磁性很強的磁鐵,以免影響指南針的磁極 。
離心式抽水泵
佳佳到郊外遊玩,看到一台水泵「突突」地往外抽著水,覺得很好玩,
但他不知道這是什麼機器。回家問爸爸,爸爸說:「這是一種離心式水泵,
專門用來抽水的。」
「離心式抽水泵?」佳佳還是不懂。
爸爸說:「那我教你做一個簡單的離心式水泵玩吧。」說著,爸爸讓佳
佳把一截軟膠管灌滿水,把它插在盛滿水的大水桶里,然後把另一頭垂放在
桶外。待水從管里流出來後,佳佳的爸爸說:「你現在在桶口的位置抓住膠
管,甩動水管流水的那頭試試,看會發現什麼?」
佳佳照著爸爸說的甩動管子,看到桶里的水被抽了出來,興奮地說:「
我們的水泵開始抽水啦!」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離心式抽水泵。」爸爸說。
小朋友,你知道其中的科學道理嗎?
科學小敲門:
當甩動管子時,一定要作水平轉動,這樣,桶里的水才會被抽上來。當
我們轉動雨傘時,傘上的雨水會旋轉著離傘而去,這就是離心力作用的結果
。同樣,當甩動管子時,管里也會產生一個離心力,使管里的水被甩出去,
桶里的水在大氣壓力的作用下,會快速補充進空管里,於是桶里的水就被源
源不斷抽出管外
② 小學生科技小製作(一定要有科技含量或者比較精美的)
1、自製羽毛球料:准備材空飲料瓶一隻,網一隻,橡皮筋兩根,玻璃彈珠一顆,乒乓球一個。 製作過程: 1.取250毫升空飲料瓶一隻,將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將剪下的部分均分為8份,用剪刀剪至瓶頸處,然後,將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狀; 3.將泡沫水果網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處; 4.將另一隻泡沫水果網套裹住一粒玻璃彈珠,塞進瓶口,塞緊並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隻乒乓球,將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邊剪成須狀,蓋住瓶口後用橡皮筋固定住。
2、自製香皂紙製作材料和工具:
1.吸濕性較好的白紙
2.小塊香皂
3.罐子
製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加水做成肥皂水,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白紙,晾乾就成了香皂紙。
編輯本段3、自製熱氣球
1.首先我們用軟紙裁出6~8個葉狀的紙片。
2.將它們對折並用膠水將它們的邊粘在一起作成一個氣球。
3.用膠帶將四根連線粘到氣球底部。用橡皮泥將線的另外一端固定在桌子上。
4.盡量將電吹風的速度調的很慢。將吹風口向上對准底部的開口並且打開開關。氣球會慢慢變大拉緊細線並且離開桌面。
編輯本段4、自製手電筒
材料:
1. 廢棄易拉罐
2.厚瓦楞紙
3. 兩節1號電池
4. 塑料蓋一個
5. 燈泡一個
6. 導線一段
具體製作方法是:將一隻廢易拉罐(如露露飲料罐)起掉一頭蓋子,另一頭用圓頭榔頭敲凹。用厚瓦楞紙板捲起兩節一號電池,電池正極朝上、負極朝下裝入罐中。找一個合適的塑料蓋(如神奇大大卷的盒蓋正好可以扣在露露飲料罐上),在盒蓋中央挖一個圓形小洞,洞的大小以使燈泡插緊為宜。將燈泡底座插入小洞。取一段導線兩端剝去線皮,一端繞在燈座上,另一端從塑料蓋側面扎一個小孔穿出。將塑料蓋蓋在易拉罐上。檢查一下,燈泡、電池是不是緊密接觸。到這里一次性手電筒就做好了。使用時,用大拇指把從側壁穿出的導線按在從拉罐無油漆的焊縫上,手電筒就會發光,大拇指離開導線跳起,手電筒就滅了,使用非常方便。
編輯本段5、自製太陽灶
首先要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然後再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的一端橫向鑽出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成90°的直角,之後各留5厘米即可。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然後再將一根細竹簽的兩頭削尖,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該裝置放在太陽下,讓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然後,耐心調節竹簽長度,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編輯本段6、自製指南針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用途,它是根據磁學原理製作的。
取三合板一塊, 鋸一直徑為120毫米的底板。把表面和邊緣用砂紙磨光。在一張素描紙上標好符號,按尺寸把盤面剪下,貼在底盤下,取一枚大頭針或縫衣針,從底盤背面中心穿過,將尖頭露出盤面做軸。根據尺寸把一塊白鐵皮剪成指針形狀,並鑽一個直徑2毫米的孔,把一顆紐扣固定在指針上。用一塊永久磁鐵觸指針數次,使指針磁化。最後,把指針放在軸上。注意哪頭指向北,就這頭塗成紅色。
編輯本段7、自製會武功的小人
材料和工具:舊毛筆桿、彩色電光紙、黑紐扣、紅毛線、尼龍線、三合板或馬糞紙、顏料、漿糊、鋸、鑽子、剪刀、鉗子。
製作方法:找一兩枝廢舊的毛筆桿,用鋸切成8段,各為1.5厘米長的小竹節,再找一根粗一點的筆桿,鋸成3厘米長的一段,並在三分之一處鑽兩個小孔。把這幾段小竹節都糊上彩色電光紙,在粗節的上端三分之一處畫小人的臉。用兩個黑紐扣作小人的腳;再用一個大紐扣或用硬紙剪一圓片粘在粗節頂端作帽子,帽頂中間粘一點紅色毛線作帽纓。把一根鐵絲一端彎成小圓圈,作右手和長槍;再用鐵絲單彎一個小圓圈作左手,用一條尼龍線把這些竹節按步驟3的樣子穿在一起。
找一塊三合板或馬糞紙,在板中間開一條長縫,把它放在桌子縫處,把小人下邊的線套穿入板縫,從下面用雙手操縱尼龍線,這個小人就可以活動起來。兩手拉住線一松一緊,小人就可以一起一伏、舉手彎腰;左右拉動,小人就可以橫向移動。你如果操縱得法,這個練武功的小人就會使出各種花樣,讓你欣賞他「高超」的武藝。
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舊毛筆桿,也可以用別的有孔套管代替,或者用牛皮紙條塗滿漿糊卷在鐵絲上自製硬紙管。
編輯本段科技小製作的特點
科技小製作的特點就在於一個「小」字。
科技製作中
「小」在哪裡呢? (1)結構簡單。一般只要製做幾個零件,再組裝起來就做好了。 (2)材料好找。很多材料在家裡就可以找到,如空紙盒、牙膏皮、泡沫塑料、罐頭筒、廢圓珠筆芯、壞了的玩具、鐵絲、鐵片等。 (3)加工容易。多數項目工藝技術要求低,小學生可以掌握。 (4)花錢少。有些項目甚至可以不花錢,不會增加家庭負擔。 (5)見成果快。不少項目只要一天、半天就可以做成,這符合少年兒童心理,容易推廣普及。 2.活動形式 (1)開設科技課,使學生普遍受到科學教育,並輔導學生製作。 (2)建立興趣小組,輔導學生製作。 (3)鼓勵學生自己選題,獨立完成小製作,必要時給予適當的輔導。 3.活動內容和輔導方法 (1)依照圖紙、說明,或印製好的材料進行製作。 (2)以培養創造能力,發展智力為中心的科技小製作。主要以製做兒童喜愛的玩具為主,有下列幾種形式: ①教師介紹一種小製作的方法和科學道理,並用實物演示,引起學生興趣,學生根據這個道理自己去創新製作。如「小雞吃米」,是利用杠桿原理製作的抽拉玩具,抽拉時兩只雞頭運動方向一致或相反,是由於杠桿力點、支點的位置不同。學生在了解道理之後,各自設計、製作了許多新穎的杠桿抽拉玩具,如我坐火箭去太空、小貓釣魚、打乒乓球、過峽谷等。 ②變廢為寶的科技小製作。教師利用實物講解如何利用廢舊鍾表的齒輪和廢舊玩具設計製作新的玩具。有些學生受到啟發,自己完成了構思新穎、質量較高的活動玩具,如手操縱電動旱船、電動碰碰車、機器人、滑稽人跳舞、貓頭鷹和老鼠等。 ③專題科技製作競賽。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專題要求,各班學生人人設計製作,班內選拔出代表隊,再進行年級競賽。如一次四、五、六年級進行風力車比賽。我們規定賽車的輪子必須是用厚紙自製的,不能用現成輪子或其他代用品,其他大小、重量、樣式不限。又一次進行橡皮筋動力車比賽,只限定必須用統一規格和長度的橡皮筋,其他不限。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設計製作的賽車多種多樣,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 4.注意事項 (1)要按年齡、知識水平、動手能力、興趣愛好分開檔次,選擇不同的製作內容。低年級要選擇很容易製作成功的內容,如小降落傘;中、高年級則要從難度上有所提高。 (2)要提倡創新。 (3)不包辦代替。 (4)強調製作中要注意安全。
③ 小學生作文:關於龍舟的故事
[小學生作文:關於龍舟的故事]小學生作文:關於龍舟的故事正文:
神州大地,龍的故鄉,小學生作文:關於龍舟的故事。中華民族,龍的傳人。龍,以其獨特的形態滲透在人們生活中。不論是宮殿、房屋、廟字,還是衣物。用具或是故事、傳說,乃至民間競技、游戲。節日習俗等,無不留下龍的痕跡。 古文獻中最早有龍舟記載的是公元前318一296年,相當於戰國中期的《穆天子傳》。關於龍舟竟渡的起源,傳說紛壇,流傳最廣的是源於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 278年農 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因政治主張不被採納,反遭小人誣陷,含恨抱石自沉淚羅江。楚人憐之,紛紛駕船爭逐江上相救。以後這種說法越來越多,為各種傳說中影響最大者。隨著歷史推移,龍舟競渡逐漸從民間地方習俗演變成具有官方色彩的專業競技活動,形成有章法、有規范的龍舟體育文化,並蔓延到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在浩瀚的世界體育大觀園中佔有一席地位。 南宋時,廣東已有民間的大型龍舟竟渡,明清時,廣東官方和民間的端午節賽龍舟活動更普遍。解放後,省內各地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龍舟賽事,水平不斷提高。 龍舟,具有獨特的觀賞性。而龍舟的鑒賞,還是一門學問呢! 龍舟分「專職龍舟」和「業余龍舟」兩大類。「專職龍舟」只作竟渡,不作它用。「業余龍舟」則是以生產用船臨時改裝而成,用後又恢復為生產用船。 專職龍舟又分為專用龍舟、簡便龍舟、游龍、造型龍舟等,小學三年級作文《小學生作文:關於龍舟的故事》。 各種龍舟的構造大致相同:船體(包括漿梢或櫓)、龍頭、龍尾、各種裝飾物和鑼鼓。 龍頭大多用整木雕成。無論專職龍舟或是業余龍舟,龍頭都是競渡前才裝上船頭的。龍頭造型千姿百態,根據各地風俗而定。廣州西江水系的雞公龍頭和東江水系的大頭狗龍頭,別具特色。 龍頭多染成紅色,稱「紅龍」。也有塗為黑色或灰色的,稱「黑龍」或「灰龍」。龍尾大多用整木雕成,充滿鱗甲。 船上裝飾最繁雜的以順德的雞公頭龍舟為代表。其中部有一個神樓,一個大鼓和一個銅鑼。龍舟上有龍頭、龍尾旗、帥旗和羅傘等裝飾。龍舟的大小按扒龍舟的人數區分:3人、5人、10人的為小龍舟,長約1丈半到2丈;20到50多人的為中龍舟,長5丈到7丈;60到100人以上的為大龍舟,長9丈到10多丈;還有200多人的特大龍舟。 小龍舟只有橈手和舵手,中龍舟配鼓手和鑼手各一人;大龍舟配鼓手和鑼手各兩人。珠江三角洲一帶因河床比較寬,人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故龍舟比較大,60多人以上的算較普通,100多人的也很多。 飛濺的浪花、飛舞的龍旗、飛馳的龍舟,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吶喊聲,與兩岸歡樂的人群一起,構成鄉情濃濃的中國龍舟竟渡風俗畫。龍舟竟渡,起源干四、五千年前我國民間的一項有趣的傳統體育活動,在漫長發展歲月里產生五花八門的龍舟奇俗。 江西等地有旱龍舟之俗,龍舟有竹製、也有木製,這種活動觀者如雲。《瓊州府志》載:「城中人縛竹為船,用五色紙為飾,鳴鉦鼓沿街作競渡狀,名日旱船。」《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諸市」。《江西通志》載,在金溪城,「每歲五月五日,城內造龍舟,以人裝故事其上,一舟數百人舁之,行諸陸地」。《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十人舁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歙縣志》也記載了當地有旱龍舟之俗。 四川省五通橋和浙江武進縣等地賽龍舟於夜間舉行。龍舟張燈結綵,有的用彩燈作龍眼、有的在水面上設堆堆浮焰,龍舟於其問成雙疾馳燈光燦燦,泛映水面,像一條條游龍在水面競飛,尤為動人。 遊船式竟渡較為普遍。從漢代開始就有遊船式競渡了。古時杭州西湖一帶,民間端午節舉行娛樂性龍舟竟渡活動,《夢梁錄》載,官府在西湖舉辦遊船式竟渡,「龍舟六隻,戲於湖中」,船上有「七聖」、「二郎神」等裝飾,劃船人戴「大花」、「卷腳帽子」、「穿紅綠戲衫,像演戲一般」。這些龍舟也進行速度比賽,終點奪標。我省部分地區流行的龍船景也叫「趁景」,每年衣歷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指定水域邀集各鄉龍船前來「應景」。因不爭名次,只表演技巧,故稱「趁景」。它輪流在各鄉舉行,每天一景。有些鄉村很看重「龍船景」,像過盛大節日似的熱鬧。凡外村嫁來的婦女,看到娘家來的龍船「應景」,就要和丈夫、小孩帶鞭炮、餅食,劃小艇去表示歡迎。 關於龍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