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沙中考數學類似25題的新概念題
你好!從你的問題看,你在函數這類題型上可能有點難度吧?我覺得版你需要所做這類題。權你需要我們提供這類題型,我覺得應該這樣做最好:一,讓大家提供,只能復制,誰也不可能往上面打字,太慢。二,最好你買分類的練習冊。一般這時候,初三應該是復習單項的,做分類習題如:《中考分類習題集》,或者買2014年數學中考必備,你可以挑著做。這是最好的辦法。以上僅供參考,祝你金榜題名!!!
㈡ 四年級下冊新概念數學題;分母是【 】,【 】,【 】的分數
是語文題目上面的修改病句吧
最簡分數的分母是不為零的整數,不過也有2/π,哈哈
㈢ 我孩子馬上上初一了,孩子成績還是可以的,想要讓他提前學一下數學和英語的,雖然學過新概念還是有點擔心
我也覺得沒必要,尤其是成績還可以,又不怕跟不上,擔心什麼呢,拔苗助長並不應該提倡。初中課程也不難,等上過來再考慮是否需要加強,否則暑假都學過了,他下半年上課的時候不愛聽了,反而學不好怎麼辦。要知道,孩子是有孩子的世界的,他在學校,和同學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不懂的地方在同學幫助下豁然開朗,是一種難得的樂趣,學起來也會更有沖勁。再說了,為孩子著想一下吧,他的年少時光就這么幾年,時光飛逝,很快就是個大人了,沒有暑假不說,人情世故的思量也多,工作的時候想盡情地玩卻沒時間,等有時間了卻只想睡覺玩電腦,家長心裡會好受?
學習也要勞逸結合,暑假如果想讓他學點什麼,不如學樂器、學游泳、學跆拳道防身術什麼的,又快樂又有收獲,多好!光成績好管什麼用,有本事、會做人才是真的好。
教育學上也有一個說法,家長強則孩子弱,家長弱則孩子強,就是說,家長不要太強勢,不要事事都擔心孩子吃虧,給他考慮得太多,不然孩子會沒有主見,一旦去外地上大學或者出社會,什麼事都會心裡沒底,怕自己做不好,於是被埋沒在大眾里,成就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這事兒雖然我們不提倡,但孩子指不定也是樂意的。不管怎麼說,建議家長先跟孩子商量一下,把他當個大人,一起分析利弊再做決定。家長考慮這么多,也都是為了孩子好不是?那就讓孩子也學會為自己的未來考慮,對自己負責。暑假學不學的倒是小事,卻千萬別讓孩子說出「你們定,我隨便」這種話,比起成績,性格品質好更重要,以後不管走哪條路都不怕吃不開。
㈣ 孩子小學學英語新概念,數學同步奧數,對孩子將來上中學,高中起作用嗎
英語有點用,奧數沒有用,學了方程就沒有用了,只是能開發小學生的智力
㈤ 數學新概念是什麼是*么 那該怎麼算(舉例)
就是字元代表特殊運算
㈥ 新概念小學數學舉一反三是奧數嗎
舉一反三是奧數,但不全是,要看裡面的內容。
㈦ 初中數學新概念題
沒有 !不過 。。。。(*^__^*) 嘻嘻…… 採納!不採納者死!!!!!!!!!!!!血撒一地,狂彪啊( ⊙ o ⊙ )啊!慘!⊙﹏⊙b汗
㈧ 如何提高數學新情景,新概念,新定義類題解題能力
新情來景,新定義的這類數學源題其實並不難
因為是新定義的、我們前所未遇的情形
所以一般不會出得太難
仔細閱讀懂題目
對給定的新情形 你要善於進行一定程度的推廣和聯想
做題時直接將新的公式、定義等用進題中
但有時還需要自己進行一定的擴展 有些地方不能直接套用
多去做點著方面的題
從題目中感悟、積累經驗,比你問誰都好
㈨ 為什麼浙江卷的都那麼難…語文難就算了,可數學為毛都是新概念題根本無從下手
我相信都一樣,不要想了。下面幾科考好點
㈩ 如何進行小學集合概念教學
一、什麼是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是客觀現實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中的反映。數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數學中,客觀事物的顏色、材料、氣味等方面的屬性都被看作非本質屬性而被舍棄,只保留它們在形狀、大小、位置及數量關系等方面的共同屬性。在數學科學中,數學概念的含義都要給出精確的規定,因而數學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確。
小學數學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數的概念、運算的概念、量與計量的概念、幾何形體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統計初步知識的有關概念等。這些概念是構成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它們是互相聯系著的。如只有明確牢固地掌握數的概念,才能理解運算概念,而運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進數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二、小學數學概念的表現形式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概念,根據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義式是最主要的兩種表示方式。
1.定義式
定義式是用簡明而完整的語言揭示概念的內涵或外延的方法,具體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說明要定義的新概念。這些定義式的概念抓住了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徵,揭示的是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這樣的概念,是在對大量的探究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分類中,使之從直觀到表象、繼而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如「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等等。這樣定義的概念,條件和結論十分明顯,便於學生一下子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
2.描述式
用一些生動、具體的語言對概念進行描述,叫做描述式。這種方法與定義式不同,描述式概念,一般藉助於學生通過感知所建立的表象,選取有代表性的特例做參照物而建立。如:「我們在數物體的時候,用來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叫自然數」;「象1.25、0.726、0.005等都是小數」等。這樣的概念將隨著兒童知識的增多和認識的深化而日趨完善,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一般用於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是對數學中的點、線、體、集合等原始概念都用描述法加以說明。例如,「直線」這一概念,教材是這樣描述的:拿一條直線,把它拉緊,就成了一條直線。「平面」就用「課桌面」、「黑板面」、「湖面」來說明。
另一種是對於一些較難理解的概念,如果用簡練、概括的定義出現不易被小學生理解,就改用描述式。例如,對直圓柱和直圓錐的認識,由於小學生還缺乏運動的觀點,不能像中學生那樣用旋轉體來定義,因此只能通過實物形象地描述了它們的特徵,並沒有以定義的形式揭示它們的本質屬性。學生在觀察、擺拼中,認識到圓柱體的特徵是上下兩個底面是相等的圓,側面展開的形狀是長方形。
一般來說,在數學教材中,小學低年級的概念採用描述式較多,隨著小學生思維能力的逐步發展,中年級逐步採用定義式,不過有些定義只是初步的,是有待發展的。在整個小學階段,由於數學概念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的定義;而是從學生所了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盡可能通過直觀的具體形象,幫助學生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對於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暫不給出定義或者採用分階段逐步滲透的辦法來解決。因此,小學數學概念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數學概念的直觀性;二是數學概念的階段性。在進行數學概念教學時,我們必須注意充分領會教材的這兩個特點。
三、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意義
首先,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包括:概念、定律、性質、法則、公式等,其中數學概念不僅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掌握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數學中的法則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礎上的。事實證明,如果學生有了正確、清晰、完整的數學概念,就有助於掌握基礎知識,提高運算和解題技能。相反,如果一個學生概念不清,就無法掌握定律、法則和公式。例如,整數百以內的筆算加法法則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就向十位進一。」要使學生理解掌握這個法則,必須事先使他們弄清「數位」、「個位」、「十位」、「個位滿十」等的意義,如果對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無法學習這一法則。又如,圓的面積公式S=πr2,要以「圓」、「半徑」、「平方」、「圓周率」等概念為基礎。總之小學數學中的一些概念對於今後的學習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礎的知識。小學數學是一門概念性很強的學科,也就是說,任何一部分內容的教學,都離不開概念教學。
其次,數學概念是發展思維、培養數學能力的基礎。
概念是思維形式之一,也是判斷和推理的起點,所以概念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沒有正確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和推理,更談不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是一個判斷。在這個判斷中,學生必須對「未知數」、「等式」這幾個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這個判斷,並以此來推斷出下面的6道題目,哪些是方程。
(1)56+23=79 (2)23-x=67 (3)x÷5=4.5
(4)44×2=88 (5)75÷x=4 (6)9+x=123
在概念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順利地獲取有關概念,常常要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對感性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最後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質屬性。通過一系列的判斷、推理使概念得到鞏固和運用。從而使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6.1.3 數學概念教學的一般要求
1.使學生准確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舉出概念所反映的現實原型,二要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即明確概念所反映的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體對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詞語或符號。
2.使學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記住概念,正確區分概念的肯定例證和否定例證。能對概念進行分類,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統。
3.使學生能正確運用概念
概念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學生能在不同的具體情況下,辨認出概念的本質屬性,運用概念的有關屬性進行判斷推理。
四、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與方法
根據數學概念學習的心理過程及特徵,數學概念的教學一般也分為三個階段:①引入概念,使學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過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學生理解和明確概念;③通過例題、習題使學生鞏固和應用概念。
(一)數學概念的引入
數學概念的引入,是數學概念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概念引入得當,就可以緊緊地圍繞課題,充分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為學生順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過程,是揭示概念的發生和形成過程,而各個數學概念的發生形成過程又不盡相同,有的是現實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經過一次或多次抽象後得到的;有的是從數學理論發展的需要中產生的;有的是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產生的;有的是將思維對象理想化,經過推理而得;有的則是從理論上的存在性或從數學對象的結構中構造產生的。因此,教學中必須根據各種概念的產生背景,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地選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來說,數學概念的引入可以採用如下幾種方法。
1、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引入新概念。
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實際問題以及模型、圖形、圖表等作為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去獲取概念。
例如,要學習「平行線」的概念,可以讓學生辨認一些熟悉的實例,像鐵軌、門框的上下兩條邊、黑板的上下邊緣等,然後分化出各例的屬性,從中找出共同的本質屬性。鐵軌有屬性:是鐵制的、可以看成是兩條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邊可以無限延長、永不相交等。同樣可分析出門框和黑板上下邊的屬性。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它們的共同屬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兩條直線;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彼此間距離處處相等;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等,最後抽象出本質屬性,得到平行線的定義。
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進行教學的,因此教學中應選擇那些能充分顯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徵性質的事例,正確引導學生去進行觀察和分析,這樣才能使學生從事例中歸納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
2、以新、舊概念之間的關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舊概念之間存在某種關系,如相容關系、不相容關系等,那麼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這種關系去進行。
例如,學習「乘法意義」時,可以從「加法意義」來引入。又如,學習「整除」概念時,可以從「除法」中的「除盡」來引入。又如,學習「質因數」可以從「因數」和「質數」這兩個概念引入。再如,在學習質數、合數概念時,可用約數概念引入:「請同學們寫出數1,2,6,7,8,12,11,15的所有約數。它們各有幾個約數?你能給出一個分類標准,把這些數進行分類嗎?你能找出多種分類方法嗎?你找出的所有分類方法中,哪一種分類方法是最新的分類方法?」
3、以「問題」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問題」的形式引入新概念,這也是概念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一般來說,用「問題」引入概念的途徑有兩條:①從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數學概念;②從數學問題或理論本身的發展需要引入概念。
4、從概念的發生過程引入新概念。
數學中有些概念是用發生式定義的,在進行這類概念的教學時,可以採用演示活動的直觀教具或演示畫圖說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發生過程。例如,小數、分數等概念都可以這樣引入。這種方法生動直觀,體現了運動變化的觀點和思想,同時,引入的過程又自然地、無可辯駁地闡明了這一概念的客觀存在性。
(二)數學概念的形成
引入概念,僅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要使學生獲得概念,還必須引導學生准確地理解概念,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正確表述概念的本質屬性。為此,教學中可採用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方法。
1、對比與類比。
對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間的差異,類比概念,可以發現概念間的相同或相似之處。例如,學習「整除」概念時,可以與「除法」中的「除盡」概念進行對比,去比較發現兩者的不同點。用對比或類比講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舊概念的差異,明確新概念的內涵,防止舊概念對學習新概念產生的負遷移作用的影響。
2、恰當運用反例。
概念教學中,除了從正面去揭示概念的內涵外,還應考慮運用適當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尤其是讓學生通過對比正例與反例的差異,對自己出現的錯誤進行反思,更利於強化學生對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
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實質是使學生明確概念的外延從而加深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對象必屬於該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構造,就是讓學生找出不屬於概念外延集的對象,顯然,這是概念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必須注意,所選的反例應當恰當,防止過難、過偏,造成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而達不到突出概念本質屬性的目的。
3、合理運用變式。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於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質屬性具有較明顯的突出特徵,容易形成干擾的信息,而削弱學生對概念本質屬性的正確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變式,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畫概念的本質屬性。一般來說,變式包括圖形變式、式子變式和字母變式等。
例如,講授「等腰三角形」概念,教師除了用常見的圖形展示外,還應採用變式圖形去強化這一概念,因為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去解題時,所遇見的圖形往往是後面幾種情形。
(三)數學概念的鞏固
為了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概念,還必須有概念的鞏固和應用過程。教學中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注意及時復習
概念的鞏固是在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中去完成和實現的,同時還必須及時復習,鞏固離不開必要的復習。復習的方式可以是對個別概念進行復述,也可以通過解決問題去復習概念,而更多地則是在概念體系中去復習概念。當概念教學到一定階段時,特別是在章節末復習、期末復習和畢業總復習時,要重視對所學概念的整理和系統化,從縱向和橫向找出各概念之間的關系,形成概念體系。
2、重視應用
在概念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讓學生由抽象到具體,運用概念,學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個概念,不僅在於能否說出這個概念的名稱和背誦概念的定義,而且還在於能否正確靈活地應用,通過應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概念的應用可以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進行。
(1)概念內涵的應用
①復述概念的定義或根據定義填空。
②根據定義判斷是非或改錯。
③根據定義推理。
④根據定義計算。
例4(1)什麼叫互質數?答: 是互質數。
(2)判斷題:
27和20是互質數( )
34與85是互質數( )
有公約數1的兩個數是互質數( )
兩個合數一定不是互質數( )
( 3)鈍角三角形的一個角是 82o,另兩個角的度數是互質數,這兩個角可能是多少度?
(4)如果P是質數,那麼比P小的自然數都與P互質。這句話對嗎?請說明理由?
2.概念外延的應用
(1)舉例
(2)辨認肯定例證或否定例證。並說明理由。
(3)按指定的條件從概念的外延中選擇事例。
(4)將概念按不同標准分類。
例5(1)列舉你所見到過的圓柱形物體。
(2)下列圖形中的陰影部分,哪些是扇形?(圖6-2)
(3)分母是9的最簡真分數有_分子是9的假分數中,最小的一個是
(4)將自然數2-19按不同標准分成兩類(至少提出3種不同的分法)
概念的應用可分為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在初步形成某一新概念後通過簡單應用可以促進對新概念的理解,綜合應用一般在學習了一系列概念後,把這些概念結合起來加以應用,這種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五、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把握概念教學的目標,處理好概念教學的發展性與階段性之間的矛盾。
概念本身有自己嚴密的邏輯體系。在一定條件下,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固定不變的,這是概念的確定性。由於客觀事物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由於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因此,作為人們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但是,在小學階段的概念教學,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階段進行的。如對「數」這個概念來說,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開始只是認識1、2、3、……,以後逐漸認識了零,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又引進了分數(小數),以後又逐漸引進正、負數,有理數和無理數,把數擴充到實數、復數的范圍等。又如,對「0」的認識,開始時只知道它表示沒有,然後知道又可以表示該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還知道「0」可以表示界限等。
因此,數學概念的系統性和發展性與概念教學的階段性成了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一對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要切實把握概念教學的階段性目標。
為了加強概念教學,教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掌握小學數學概念的系統,摸清概念發展的脈絡。概念是逐步發展的,而且諸概念之間是互相聯系的。不同的概念具體要求會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要求也有差別。
有許多概念的含義是逐步發展的,一般先用描述方法給出,以後再下定義。例如,對分數意義理解的三次飛躍。第一次是在學習小數以前,就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像上面講的 、、、、、等,都是分數。」通過大量感性直觀的認識,結合具體事物描述什麼樣的是分數,初步理解分數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誰是誰的幾分之幾。第二次飛躍是由具體到抽象,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然後概括分數的定義,這只是描述性地給出了分數的概念。這是感性的飛躍。第三次飛躍是對單位「1」的理解與擴展,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一個群體等,最後抽象出,分誰,誰就是單位「1」,這樣單位「1」與自然數「1」的區別就更加明確了。這樣三個層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展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去理解分數。
再如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在許多教材中是分成兩個階段進行教學的。在低年級,先出現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初步認識,通過讓學生觀察一些實物及實物圖,如裝墨水瓶的紙盒、魔方等。積累一些有關長方體和立方體的感性認識,知道它們各是什麼形狀,知道這些形狀的名稱。然後,通過操作、觀察,了解長方體和立方體各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進一步加深對長方體和立方體的感性認識。再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圖形(並非透視圖)。但這一階段的教學要求只要學生知道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名稱,能夠辨認和區分這些形狀即可。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次上。第二階段是在較高年級。教學時仍要從實例引入。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先讓學生收集長方體的物體,教師先說明什麼是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讓學生數一數面、棱和頂點各自的數目,量一量棱的長度,算一算各個面的大小,比較上下、左右、前後棱和面的關系和區別。然後歸納出長方體的特徵。再從長方體的實例中抽象出長方體的幾何圖形。進而可以讓學生對照實物,觀察圖形,弄清楚不改變觀察方向,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和幾條棱。哪些是看不見的,圖中是怎樣來表示的。還可以讓學生想一想,看一看,逐步看懂長方體的幾何圖形,形成正確的表象。
在把握階段性目標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每一個教學階段,概念都應該是確定的,這樣才不致於造成概念混亂的現象。有些概念不嚴格下定義,但也要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或者用描述代替定義,或者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徵。同時注意與將來的嚴格定義不矛盾。
(2)當一個教學階段完成以後,應根據具體情況,酌情指出概念是發展的,不斷變化的。如:有一位學生在認識了長方體之後,認為課本中的任何一張紙的形狀也是長方體的。說明該學生對長方體的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教師應加以肯定。
(3)當概念發展後,教師不但指出原來概念與發展後概念的聯系與區別,以便學生掌握,而且還應引導學生對有關概念進行研究,注意其發展變化。如「倍」的概念,在整數范圍內,通常所指的是,如果把甲量當作1份,而乙量有這樣的幾份,那麼乙量就是甲量的幾倍。在引入分數以後,「倍」的概念發展了,發展後的「倍」的概念,就包含了原來的「倍」的概念。如果把甲量當作l份,乙量也可以是甲量的幾分之幾。
因此,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要搞清概念之間的順序,了解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數學概念隨著客觀事物本身的發展變化和研究的深入不斷地發展演變。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也需要隨著數學學習的程度的提高,由淺入深,逐步深化。教學時既要注意教學的階段性,不能把後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學生的認識能力;又要注意教學的連續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餘地,為後繼教學打下埋伏。從而處理好掌握概念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的關系。
2、加強直觀教學,處理好具體與抽象的矛盾
盡管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的定義,而是從學生所了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盡可能通過直觀的具體形象,幫助學生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對於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暫不給出定義或者採用分階段逐步滲透的辦法來解決。但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而且要經歷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腦子里來回往復,從模糊到逐漸分明,從許多有一定聯系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或屬性,這是形成概念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加強直觀,以解決數學概念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
(1)通過演示、操作進行具體與抽象的轉化
教學中,對於一些相對抽象的內容,盡可能地利用恰當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轉化為具體內容,然後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質屬性。
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概念還是圖形特徵、性質的概念都非常抽象,因此,教學中更要加強演示、操作,通過讓學生量一量、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來讓學生體會這些概念,從而抽象出這些概念。
例如「圓周率」這一概念非常抽象,有的教師在課前,布置每個學生用硬紙製做一個圓,半徑自定。上課時,就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寫出三個內容:(1)寫出自己做的圓的直徑;(2)滾動自己的圓,量出圓滾動一周的長度,寫在練習本上;(3)計算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幾倍。全班同學做完後,要求每個同學匯報自己計算的結果。
然後引導學生分析發現:不管圓的大小,它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這時再揭示:這個倍數是個固定的數,數學上叫做圓周率。再讓學生任意畫一個圓,量出直徑和周長加以驗證。這樣,引導學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拋棄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如圓的大小、測量時用的單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形成了概念。
這樣教師藉助於直觀教學,運用學生原有的一些基礎知識,逐步抽象,環環緊扣,層次清楚。通過實物演示,使學生建立表象,從而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的形象性的矛盾。
(2)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具體與抽象的轉化
教學中有許多數量關系都是從具體生活內容中抽象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具體與抽象的轉化,即把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生活知識,在此基礎上又將其生活知識抽象為教學內容。
例如乘法交換律的教學,往往讓學生先解答這樣的習題:一種鋼筆,每盒10支,每支3元,買2盒鋼筆要多少元?學生在實際解答中發現,這道題可以有兩種解答思路,一種是先求出「每盒多少元」,再求出「2盒要多少元」,算式是(3×10) ×2=60元;另一種是先求出「一共有多少支鋼筆」,再求出「2盒多少元」,算式是3×(2×10)=60元。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也是讓學生解答類似的問題,如:一件上衣50元,一條褲子30元,買這樣的5套衣服需要多少元?這樣藉助於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化。
同樣常見數量關系中的單價、總價與數量之間的關系;路程、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工作量、工作效率與工作時間之間的關系等,都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具體的題目將其抽象出來,然後又利用這些關系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樣的訓練有利於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逐步緩解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的矛盾。
但是,運用直觀並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學生積極思維的一種手段。因此概念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在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後,要對所觀察的事物進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使認識產生飛躍,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3、遵循小學生學習概念的特點,組織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
盡管小學生獲取概念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這兩種基本形式,各類概念的形成又有各自的特點,但不管以何種方式獲得概念,一般都會遵循從「引入一理解一鞏固一深化」這樣的概念形成路徑。下面就概念教學中每個環節的教學策略及應注意的問題作一闡述。
(1)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在概念引入的過程中,要注意使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因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中,無論以什麼方式引入概念,都應考慮如何使小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學一開始,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直觀手段向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採用實物、模型、掛圖,或進行演示,引導學生觀察,並結合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以便讓學生接觸有關的對象,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
如在一節教學分數的意義的課上,一位教師為了突破單位「l」這一教學難點,事先向學生提供了各種操作材料:一根繩子,4隻蘋果圖,6隻熊貓圖,一張長方形紙,l米長的線段等,通過比較、歸納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可以用單位「1」表示,從而突破理解單位「1」這一難點,為理解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