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轉變教師的角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提倡學生主動參與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引導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為了進一步讓學生學習好語文知識,教師應充當好以下五種角色:
1.教師充當參與的引領者
教育家皮亞傑說過"學生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語文教師應當在語文活動課中充當參與的引領者,學會創設良好的教育情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學生"自主參與"提供充分的條件。
2.合格的引導者
"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自己的目標得到盡可能的發展,教學足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但應更多地視為是一項人際互動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活動課程之中.教師應堅持"在活動過程中關注的不僅是學生已學知識的鞏固,更應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語文活動課程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學生自主分組合作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通過合作促使語文知識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之中,教師一定要改變把學生禁錮在課堂里、重復口耳相授、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應當採取多種多樣的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辦手抄報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創新的點撥者
《語文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小學語文活動課程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性思維的課程。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在語文活動課上重視激發學生展開想像、聯想和幻想,當好創新教育的點撥者,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比如,為了鼓勵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可以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想、發現問題,並把其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定期上交老師批閱。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又能增長才幹,學生的創新意識也一定會被激活,創造性思維一定會得到發展。
4.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其次,"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實施課改之後,自然和社會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園,為多樣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根據語文活動課程開放性的特點,教師應樹立大教育觀。把學生的成長看作是一種社會責任,充當學生活動空間的拓展者,引領學生從教室走到室外、從校內走到校外,根據本校實際、班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各種場所、努力開發各種教育資源,為豐富學生的語文活動服務。讓學生從生活中參與語文活動課程,然後將自己所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生活中成長。
5.評價的組織者
《語文課程改革綱要》中也指出:綜合活動課程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它主張採用"自我參照"標准,引導學生對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同時小學語文活動課程的性質也是綜合性的。因此,在語文活動課程之中對兒童的評價必然是多樣化、綜合化、鼓勵化的,教師應主動地組織學生進行自我以及學生彼此之間的評定、鑒賞,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的情感表現、取得的體驗和經驗成果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精神和實踐能力等作為評價的依據,制定不同的評價目標、採用不同的評價手段,促進每一位學生在語文活動課程中知識得到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6.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這句話一語道破了成功的關鍵。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終日處在家長的精心呵護下,不願意與人合作交流,也可以說是不懂的怎樣去與他人合作交流。所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恰恰有利於對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的培養。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之一。
7.重點關注差生
教師最主要的就是對學生充滿愛心,尤其是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更需要呵護,很多學習活動中,往往是優生踴躍積極,差生一旁做觀眾。究其原因不外是:差生有自卑心理,再加上某些方面確實不懂。自卑就不敢去想,不願去想,不相信自己,以為自己想的答案都不可能對;老師可以想辦法把這些"聽眾"改變過來,變成"演員",利用一切機會,對差生進行輔導,教他們思考的方法和思考的膽量,幫助他們提高成績。
總之、新課程期待著老師們重新審視對職業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從"神壇"中請下來。能與生為善;把自己從"經驗"中請出來,敢自以為非。期待著老師們正確地發掘其內涵,變通地實踐其要求,給學生烹調出豐盛的素養套餐。期待著老師們米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課堂上少一些"話語霸權",多一些百家爭鳴。
Ⅱ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
我認為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以下幾種角色。
一、課堂教學的組織者
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時候扮演的是管理者與控制者,師生之間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者的關系,尤其是小學生,貪玩好動,自製力差,這的確需要教師來調控,但是教師卻將此簡單地理解成管理,認為服從管理的就是好學生,不服從管理的就是壞學生。小學生的個性被壓抑,其思維被局限在課堂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已習慣於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的應試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唱著獨角戲,而學生只是課堂的聽眾與看客,在課堂教學中處於被動從屬地位。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出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這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切實的要求,即要由以往的管理者與控制者轉變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把課堂這個大舞台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主角,而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教師是這台舞台劇的主持者與設計者。這樣的課堂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習有了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正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所不斷追求的。
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提問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對提問的質量與評價標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問只局限於表面層次,通過閱讀文本便可解決,教師對問題答案以對與錯來判定,學生處於被動消極地位,所學到的知識雖然說也是通過學生的閱讀來解決的,但是這些問題只是膚淺、表面的,教師沒有將問題引向深處,其自主學習與個性發展很難實現。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我們要將學生引向深層次思考,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主動構建過程,這對教師指明了方向,需要教師實現兩個轉變:第一,創設愉悅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新形勢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構建過程,而不是書本知識的復制過程,我們要將知識的單向傳遞轉變為多向交流,要注重課堂生成的處理,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把學生的課堂反應引向更高的層次,讓學生學會主動地發現問題,學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第二,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新課程標准提倡以人為本,倡導發展性評價,以使學生增強信心、體會成功。因此我們要摒棄以往教學中的終結性評價,落實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學生間的個性差異,目的在於激勵學生發展。
三、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為學生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放任自流,教師不管不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不是強制學生學習,而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來,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小學生知識基礎薄弱、認知能力較差,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此時教師要為學生理清思路,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促其改正錯誤,清除障礙,勇往直前,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成為師生良性互動的過程,從而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這樣既實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活動的研究者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注重的是「傳道、授業、解惑」,年復一年地將書本上不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新課程改革倡導動態生成的課堂,提倡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要擺脫教書匠的角色,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開發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積累總結經驗。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師不僅要成為課程的實施者,還要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學生與課程,學習新理念,運用新手段,開發新資源,成為科研型、創新型的教師。在現代教育理念下,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身創造性運用教材的能力,由課程的執行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只有具有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教學資源,將創新教育融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
Ⅲ 如何理解小學語文教師的交往角色
摘要:由於我國的語文教材沿襲的是古代讀經式的文選閱讀課程形態,注重讀者的涵泳和感悟,專所以教師對屬於文本的解讀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角度和深度,直接決定著一節語文課的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直接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水平。而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並非天然生就,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進行提升的。大體上,筆者認為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可以沿著解讀前的背景知識准備、解讀時的方法技巧、解讀後(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反饋三個環節來進行。
Ⅳ 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是什麼
我們有責任和義務面對新的社會變動來尋思新的世紀的教育。《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這是一個新時代對於教育提出的呼喚,同時也對教育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個教師都面臨著一個新的"角色學習"、"角色規范"、"角色適應"和"角色創造"的問題。而作為一名從事基礎學科建設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大力倡導新課程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具備什麼樣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師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將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素養的靈魂所在 --人格 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使學生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是未來教育非常強調的最終目的之一。未來社會評價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程度的尺度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增長的指標與數字","民族精神振奮、國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揚、民主的健全"也被作為評價其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這就使個體人格的塑造顯得猶為重要。然而,我認為人格的塑造不是"自發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中所能完成的,因此,我認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這才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關節所在。故作為育人主體的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完善的人格,這是整個教師素養的靈魂所在。 小學語文教師由於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點,使他們在塑造學生完善人格的過程中承擔著更重要的職責。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盡量使自己成為"真的種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幟,誘發、引導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使每個學生都能認識自身人格發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們的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發揮理智的最大潛能"。因此在這之上就需要一個平台。 那麼師范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師資培養基地,在師范學習中我了解到,有一部分學生對各種考試很緊張,壓力很大;相反,還有一部分學生走向另一個極端,能及格就行,在學校以玩為主,課余無所事事。因此,對師范生不能僅以考試成績來評價其優劣,應從思想品德、各科基礎知識、語言表達、組織管理能力、模擬設計教學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身體素質等多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價,特別要增設寫作能力的評價。這里的寫作能力,主要指通過進行科學研究活動,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的能力,通過這些方面的綜合評價,使學生在畢業後很快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總之,一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人格素養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教師首先就應具備相應的素質。 二、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素養的基礎所在 --知識 德、識、才、學、體才是一個未來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具備的素質。其中德是第一位的,特別是對於中小學教師來說,師德是核心,是靈魂。第二個是識,主要指知識。教師應掌握淵博、豐富的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把這些知識教給學生。所以教師既要知道知識是怎麼回事,更要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還有一個"識"就是教師一定要有見識,教師站得有多高才能看得有多遠,教師看得遠近對學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 總而言之,從我個人而言我最終認為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都要歸結為一種語文素養,而小學語文素質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師范學生的人文素養;小學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要重視師范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小學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要培養學師范生信息化社會的生存能力;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要適應開放社會的需要,培養師范學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增進國防理解;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要增強民族共同的規范意識。同時,隨著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日益加強,文化領域也表現出多元代趨向。為了順應這種時代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師一方面應及時了解、掌握有關新科技、新領域的基本知識,以此來滿足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感的學生們的求知慾,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了的興趣。另一方面又要意識到,在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中,多種文化的交織與碰撞(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士文化)也許會使學生們不知所措,無從選擇。小學語文教師要利用自身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較高的人文素養,以一種透闢的辯證觀,對各種文化進行選擇、整合,有效地引導、教育學生,在充當文化傳承者角色的同時也充當文化構建者的角色。因此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既是一個教育者,又是一個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學科類知識可以幫助小學語文教師展開科學的教學活動來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掌握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的心理規律和特點,並按照這些規律和特點設計語文教學,選擇語文教學方法,有效組織語文教學活動。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學科類知識時避免盲目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和科研水平。總之,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再僅僅是語文學科方面的專家,更是一個具有廣博學識和開闊眼界的學者。 三.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素養的關鍵所在--能力 未來社會對小學語文教師能力素養的要求變得更多、更高,它不僅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銳的觀察能力、熟練的語言表達能力、正面處理教材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合理的板書設計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紀要求的特殊能力。以及各種全面能力則成為了課堂和教學成果的引領者、奠基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如下能力: l、獨立理解教材與處理教材的能力 獨立理解教材與處理教材的能力是小學小學語文教師最重要的一項教學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確",就是要講求科學性,字詞句章,聽說讀寫,知人論世,均不發生差錯。其次是"深入",就是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不只淺層次地弄清文章寫了什麼,還要深層次地進而清楚文章是怎樣寫,為什麼這樣寫,應該引導學生學什麼等問題。在正確深入地理解單篇課文的基礎上,還要正確深入地理解單元課文的量、序、度。即單元教材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思想教育結構,全冊教材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思想教育結構。處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學目標的科學合理,課時切割的合理,一 節課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巧妙",教學突破口選擇得巧妙,小高潮設計得巧妙,啟發引導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課堂教學結構的新意,聽說讀寫能力組合訓練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與處理教材,是備課的兩項基本任務,作為一個有追求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培養和提高理解教材與處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語文課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教學風格。 2、選擇和運用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長期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優選出來的,並經過一定理論的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獨特的結構,階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樣式。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選擇和運用"聽話和說話"、"寫字"、"直接教學"、"合作學習與激發動機"、"閱讀教學"等模式的能力,以提高教學效率。小學教育過程中還需要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操作能力。 3、設計教學與管理教學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型的系統工程,它牽涉到教師、學生、教材等多種因素。組織與管理教學是保證課堂教學正常進行的手段。要優化語文教學過程,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師自身的素質條件,精心設計教學。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強化設計意識,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千方百計帶著學生走向教材,使學生越學越聰明。組織與管理教學就是把安排課堂教學的主動權掌握在教師手中,使教師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地駕馭調節課堂和駕馭調節學生的能力。一個好的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常規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認真學習、遵守紀律的自覺性。 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全面運用創新的能力。 一名新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師還應具備開拓創造能力,記得一位學者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創造沒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創造的機會。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發掘孩子身上蘊藏著的無限創造的潛能,這要求教師木身就要具有全面創新的能力。重視教師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新課程對教師的能力所特別強調的。小學語文教師向學生傳遞語文知識,實際上就是向學生傳遞語文信息,教師必須具有非常靈活地適應教學技術和時代迅速變化的綜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語文信息處理能力(即吸收、更新語文知識的能力)和語文創新能力(即獲得語文新知識,擴充語文新知識的能力)。例如,可以用手勢語教漢語拼音,及一些具有直觀形象的事物,如《鵝》;又如《一次成功的實驗》一文可以師生共同設計小實驗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如《趙州橋》中趙州橋的結構和獨特之處的解釋和《孔子拜師》一文中的人字形路線的哲理性教育。通過科研,可以校正自己頭腦中的一些陳舊的教育觀念。可以形成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自覺意識,逐步養成對自己教學活動的經常的反省,而教學反省是教師自身成長的必經途徑. 回顧總體我認為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則必須有一套成熟的德育本領,因而用公式可表示為:優秀小學語文教師=學者型人才+科研型人才+道德型人才。可見,小學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半點鬆懈不得,不僅要博學"文史哲"向學者型教師發展,還要孜孜追趕世界潮流,吸納最新科研方法和成果,使自己始終處於教學科研的前沿,還要以身許教,誨人有方。如此,才能無愧於學生,無愧於時代。
Ⅳ 小學語文教師最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養
轉貼】1、豐厚的文化 我覺得一個語文教師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麼文化從哪裡來?那就是從閱讀中來。一個勤奮的教師,不僅讀教材,讀參考,更重要的是博覽全書。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在教師不是不想讀書,而是沒有時間去讀書,大部分是*以前的積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積累的多,還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師不是這樣,這可能與自身的成長有關。比如,以前,在小學任職的教師,一般是從初中再到師范,師范學校所學專業知識與高中的還不一樣,比較重視教師的特長發展,如果不是對文學特別愛好的話,對語文的學習也就是一帶而過。這樣等他們參加工作以後,面臨著再學習的問題,雖然小學語文比中學簡單,可是基礎的東西還是很廣泛的,尤其是新課程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學方式的轉變就意味著教師文化的再生產。從我的經歷來看,課改前覺得語文沒有什麼,無非是學字、解詞、背課文、分段、歸納中心,並且都有一定的標准答案。教師教起來很順手,幾乎你不用認真備課,也能教語文。現在的情況就不同了,對語文的定位,即要落實工具性,還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師摸不著了邊際。最近幾年,我們還提倡大語文教學觀,生活處處皆語文,這就使教師更難把握語文教學了。其實,語文無論怎麼定位,語文始終是母語教學,語文始終離不開文化。那麼,一個教師缺少了文化內涵,怎麼說也不會把語文教好。小學生雖小,但是他們在課堂中,問題多,他們什麼都問,什麼都敢問,一個教師總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學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師的職責。我看到一個網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會語文也能教語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怪現象,也確實,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由於主張了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想怎麼學就可以怎麼學了,教師除了方法的組織,其他也沒什麼可做的了。教師似乎成了多餘的人。我覺得這是不正常的,是對新課程的玷污,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功能什麼時候也不能丟失。轉變教師角色與教學方法,不是把教師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個語文教師始終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的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不斷地從閱讀中汲取營養,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2、精美的語言 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是語文教學基本任務之一。一個語文教師不能正確運用祖國語言與學生交流是不可原諒的,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不僅要用詞豐富、嚴密,而且要流暢、純正。我見到許多語文教師說話很隨意,想什麼說什麼,一句話重復幾遍,並且時常帶著口頭語,一聽到這樣的教師上課,就感到不舒服。還有的教師方言很重,語氣平淡無味,在范讀課文的時候,不讀倒好,一讀還不如一個學生。這樣的語文教師怎麼能有語文感染力。相反,一個非常有語言修養的教師,往講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抑揚頓挫,聲聲悅耳,從語氣和音質上就技高一籌。一個非常有語言修養的教師,應該是語言簡練、准確,字字句句,條理嚴密,並且有很強的邏輯性。一個非常有修養的語文教師,不僅注意自己的語言,也非常注意學生的語言,他總是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語言,抓住時機去規范或矯正學生的語言。如果學生在這樣教師的影響下,那麼他們的語文能力能沒有提高嗎?語文教師的語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決定語文課成敗的關鍵之一。記得以前,我們很重視教師基本功的訓練,特別對年輕教師,每年都要驗收與考核,可是,近幾年這樣的活動少了,教師的基本功也放任自流了。是的,語文課誰都能教,可是教的效果如何呢,俗話說:「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師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況且小學生正處於發育時期,他們有極大模仿傾向。我看到一個孩子,說話總帶個尾音,問其家長,家長說原來不是這樣的,後來換個班主任教師,就變這樣了,很難糾正。據了解,那個老師說話很不注意,這個孩子覺得好玩,也就模仿了,後來成了語言習慣。可見,教師的語言素養是多麼的重要。3、燃燒的激情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這個「味」是什麼呢,我認為「激情」是語文味之一。語文是情感的語文,因為語文不僅學語文知識,還承載著傳承文化,文化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詩,一句名言,哪個不具有情感呢?要想教好語文,教師首先有情感,這種情感來自於對文本的解讀,來自於對生活感悟,來自於對學生熱愛。有人批評說,教師的激情是一種造作,我認為這樣的認識不正確的。教師是教書育人的,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必須能做到以情激情。舉個例子說,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麼,你面對學生,也不能把你內心的傷感留給學生,虛偽的也是善良的。一個激情的教師始終是想著孩子所想,始終和孩子一起共享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激情需要點燃,需要走進文本與讀者的內心。我聽過很多教師講《十里長街送總理》,那是一個悲壯的場面,可是,能觸動學生傷痛的很少。一個原因是課文離學生生活較遠了,學生沒有那樣的體驗。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師自己也沒有讀進文本,語言的平白,情感的淡漠,學生就好像在了解一個故事。這樣的課文,如果說教師缺少了情感基調,怎麼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呢?學生悲與喜,不是簡單的文字就能觸發的,還要*教師滿懷激情的感染。一個語文教師,沒有情感的豐富性,也不可能教出語文的激情。4、專業的知識 對於學生來說,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那麼對於教師來說呢,現在有一種傾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不講究系統的知識體系了,教師也無需要具備那麼多知識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學觀念的轉變上,用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師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斷的江河。」此話完全是教師在自我推卸責任,是對新課程的曲解。的確,在當今時代,一個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識,況且信息時代的來臨,知識可以儲存在電腦里了,但是電腦永遠也不替代人腦。知識是人腦創新的基礎。語文不講究完整的知識體系,但不等於不教知識了。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話,甚至每個詞語,每個字,都蘊涵著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有的是*學生自己感悟的,有的是*教師講解的,所以教師沒有知識是不能勝任的。現在,有的小學語文教師知識貧乏的可憐,比如,小學教材中,常見的語法或修辭格都不能正確的判斷;對於寫作知識更是一塌糊塗。這也難怪教師,教材幾乎什麼知識都不講了,原來學過的,也就隨著時間淡化掉了。所以說,一個教師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補充鮮活的血液,連自己也變得陳舊了。一個教師始終要有知識的緊迫感,無論教材怎麼編,無論課程怎麼變,你必須是一個知識的擁有者,這樣你才無愧於自己,無愧於學生。「知識用時方恨少」,這是不變的真理。5、敏捷的思維 一個語文教師,光有閱讀積累、專業知識、豐富情感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所謂思維能力,就是指判斷、推理、概括、頓悟、應變等能力。思維也就是智慧。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有很大生成性。教學有預測,但又不能完全預測,尤其我們主張「以學論教」,「順學而教」,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挑戰。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的對話」,「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閱讀中,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如果教師沒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是很難駕馭課堂的。比如,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開讀書,而問題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麼教師就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沒有必要的。有問題還要優化問題,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再如教師與學生對話,教師不僅要注意傾聽,同時要迅速的分析學生的語言,要敏捷的判斷出學生發言的價值所在,然後是有針對的點撥或概括。有的教師,不能機敏的反應學生的問題,學生發言就點頭,說什麼都挺好,或者一味的要求學生自己評價,教師是十足的指揮官。我覺得這樣的教師不是非得要那樣做,而是自己的思維節奏跟不上,也就是說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當然,教師也就跟著學生一跑到底了。有敏捷思維能力的教師,不僅表現在對話中,還表現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和突發事件的處理上。比如,很多公開課上,教師准備的課件不能正常播放,有的教師,反復的嘗試,越著急思路越亂;可是有的教師一看不能用了,馬上改變教學思路,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也不失是一節好課。這種應變能力,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 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 怎樣提高語文素養: 一、拓展視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學作品所展示的畫面,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它的內容無不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相比的。它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過積淀,增強文化底蘊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把它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拋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理解,輕視識記背誦。我們的改革並非要改掉傳統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而是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識記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發展思維,提高審美能力 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它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由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再經過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分析,進而領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通過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掌握並遵循這一規律,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激發情感,增強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學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師的教學情感、作品的創作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教師要用飽滿地熱情,真摯地情感,牽引著學生步入文學殿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創設一種和諧美好的課堂氣氛,領著他們登堂入室,去發現美、認識美。2、加強訓練,提高表達能力。審美活動是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個體感知體驗,又要重視學生的理性分析、口頭表達。課堂上,要求學生用口頭語描繪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結構、美的語言,分析文學形象的社會意義和得到的思想啟迪。通過口頭表達,使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模糊的、不大鮮明的文學形象,經過梳理後變得更清晰、更鮮明。在分析鑒賞的基礎上,推薦有關評論文章讓學上閱讀,讓學生了解別人對作品的評價,參考別人的見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Ⅵ 結合實際,談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角色有哪些變化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角色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尊重學生的創新風格,關注個體差異,營造良好的學習課堂氛圍。
Ⅶ 小學語文今天的教師角色怎樣定位
教育的對象是發展的人,是帶有個人興趣愛好、思想情感的社會人。這就要求回我們的語文答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新課程標准確認語文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老師作為知識權威的做法。
Ⅷ 如何成為一位有自身魅力的小學語文教師
能說會道是語文的工具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由此可見語文是充滿魅力的,正因為有了語文,我們的智慧的火花才會閃現,我們創作的熱情才會激昂,我們的生活才會多姿多彩。語文教學的魅力到底是什麼?語文在現代,已成了每個人生活中必須有不可缺的一部分,可見語文之魅力,語文之精彩。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教、無學、無法、有悟。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語文教學是否有魅力,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有魅力。語文教師的魅力來自於他的語言魅力,人格魅力,學識魅力,情感魅力。 一、魅力語言感染學生 教師是吃開口飯的,一個語文老師就是語文。教師的語言魅力主要在於有激情,言為心聲,教師在課堂上將自己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對學生的熱愛,對專業的精通溶入語言,他的聲音必然充滿熱情,必然富有感染力,必然具有吸引力,必然具有號召力,必然能穿越時空,情感,文化等阻隔,讓學生享受課堂,享受語文。 教師的語言技巧是他的魅力所在。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有個性。語文教師的語言應有自己的個性特點,要麼自然親切,啟人思維;要麼詞藻豐富,富於感情;要麼自然流暢,幽默生動;要麼妙語連珠,意蘊深刻,耐人尋味。藉助特有的個性語言去吸引、打動、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把自主性還給學生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今天的學校教育,既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又要求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這是當今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 會學知識比學會知識更重要。埃德加富爾曾精闢地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老教育家葉聖陶也曾說過:嘗為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於達到不復教,而學生能自求探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謂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相機誘導就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發現精神,激發其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完成學習任務的高漲熱情。因為小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希望老師和同學尊重自己,希望獲得榮譽和鼓勵,同時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新奇和充滿興趣,有著強烈的探索慾望。因此,教師因勢利導,重視利用這一心理特點,給學生提供一個表現機會、逐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品質。 三 做一名領袖型的語文老師。 古人講親其師則信其道。 就是說,學生首先是喜歡上了他們的老師,然後才喜歡上了他們所教的課程。精神領袖型的語文老師能勾起學生對他們的崇拜心理。在師生之間架起一道心靈溝通、情感融匯的橋梁。小學教材《菩薩賓兵》中的朱德就是一個很好映襯的例子。她將自己的隊伍呈現在藏同胞的面前,他慈愛、公平、偉大、細心、無私。他既是將率又是益友,不僅在戰斗同時長征時,在生活中對士兵產生有益的影響。藏胞煩惱時能得到她的援助。善良的士兵那怕是在復員的日子裡、在夢中,也回想到他們的老將。這是一種多麼殷切強烈的思念之情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好比一架精緻的樂器,它奏出一種人的和諧的旋律,使之影響到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心靈,但要奏出和諧旋律,必須把樂器音調准,而這樂器是靠教師、教育者的人格來調音的。由此可見,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而能不能夠營造出這種平等對話所必須具備的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也是衡量一個語文教師有沒有人格魅力的具體體現。可見,語文老師的人格魅力表現在課堂、課下,課內、課外,教學中、生活中。 語文學科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恢弘的知識空間區別於其它任何一門學科。其深遠的影響延伸到學生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影響到他們終身的生活質量。 四 做一名新型教師 教師不是先知先覺者,也不是知識的源泉,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是專業 知識,也包括教學藝術和手段。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現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教師的教育觀念要有個性,常常想著創新。要敢於否定,敢於挑戰書本、挑戰共識、挑戰權威,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要有個性。教學如同寫作,方式、方法沒有不變的,要別具一格,豐富多彩。一味跟潮流、隨大流的作法是不足取的。只知道生搬硬套、亦步亦趨的教學是沒有活力,缺乏頑強生命力的。語文教師的教學應在靈活學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開辟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長於誦讀的,可以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內容,以情動人;善於表演的,可以形神兼備地演示課文內容,以情節感人;善於丹青的,可以繪制課文內容,以圖形喻人;有一副好歌喉的,盡可以放歌一曲,讓婉轉悠揚或慷慨激昂的歌聲打動學生的心。教學的組織、實施要有個性。其與演戲有相似之處,每個演員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演繹劇中的人物,只要遵循教學規律即行。 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教師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者和課堂
Ⅸ 寫小學語文老師的作文400字(人物)
我有一位老師,她個子不高,瘦瘦的,眼睛總是炯炯有神,與眾不同的是:她的眼睛好像會說話。她就是我的語文老師——饒老師。
饒老師的聲音有點沙啞,我想是老師日夜操勞的緣故吧。我們班同學多,偶爾都會說幾句閑話,為了讓我們每個同學都能清清楚楚地聽到老師的講解,饒老師自己花錢買了擴音器,這樣的老師多好啊!
記得有一次上課時,同學們都有聚精會神地聽講,只有我和我的同桌陳佳婧低著頭竊竊私語地說著閑話,我突然感覺有人在盯著我們,當抬頭時,饒老師那雙明亮的眼睛正嚴厲地盯著我們,像在說:「上課不能說話,要專心聽講!」我立刻慚愧地閉上了嘴,開始認真聽講了。
還有一次,饒老師叫饒之秋回答問題,他低著頭慢慢地站起來,結結巴巴地回答著,聲音小得像蚊子一樣,同學們鬨堂大笑,他把頭埋得更低了,臉紅得像一個紅蘋果。這時,你不但沒有責任他,反而和藹可親地說:「你別害怕,也別緊張,就是回答錯了,老師也不會責怪你,只要你敢回答問題就是好樣的!」這時,您的眼睛裡流露出鼓勵的目光,他終於鼓足勇氣,用洪亮的聲音、准確、流利地回答了問題,您高興地表揚了他。從此,我們都愛爭先恐後地發言。
我們的饒老師從不以學生成績好壞,天資聰明與愚笨來選擇學生,她常常鼓勵,無私地關心我們,獎勵有一丁點進步的學生,有教無類,工作兢兢業業,老師受到學生和家長喜愛的重要原因。
我愛我的語文老師!
Ⅹ 闡述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材解讀時如何扮演好三大角色
小珊迪(課文) 佚名 故事發生在愛丁堡。 有一天,天氣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館門前談話。 一個小男孩走過來,他身上只穿著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一雙赤著的腳凍得通紅。他對我們說:「先生,請買盒火柴吧!」 「不,我們不需要。」我的同事說。 「一盒火柴只要一個便士呀!」可憐的孩子請求著。 「可是,我們不需要火柴。」我對他說。 小男孩想了一會兒,說:「我可以一便士賣給你們兩盒。」 為了使他不再糾纏,我答應買一盒。可是在掏錢的時候,我發現身上沒帶零錢,於是對他說:「我明天再買吧。」 「請您現在就買吧!先生,我餓極了!」男孩了乞求道,「我給您去換零錢。」 我給了他一先令,他轉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見他回來,我想可能上當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斷定他不是那種人。 晚上,旅館的侍者說,有個小男孩要見我。小男孩被帶進來了。我發現他不是賣火柴的那一個,但可以看出是那個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會兒,然後才問:「先生,您是向珊迪買火柴的那位先生嗎?」 「是的。」 「這是您那個先令找回來的4個便士。」小男孩說,「珊迪受傷了,不能來了。一輛馬車把他撞倒了,從他身上軋了過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丟了。還有7個便士也不知哪兒去了。說不定他會死的……」 我讓小男孩吃了些東西,跟著他一快兒去看珊迪。這時我才知道,他們倆是孤兒,父母早死了。可憐的珊迪躺在一張破床上,一看見我就難過地對我說:「我換好零錢往回跑,被馬車撞倒了,軋斷了兩條腿。我就要死了。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麼辦呢?誰來照顧你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對他說:「我會永遠照顧小利比的。」 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裡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直到今天,誰讀了這個故事不受感動呢?飽受飢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質,將永遠打動人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