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小學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將來就能自覺地去學習,去適應社會,去服務於社會。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 語文教學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著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那麼,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我覺得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良好的寫字、識字習慣
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俗話說:字如其人。如今越來越多的部門在招聘人才時,特別強調應聘者的應聘書必須手寫,就是要從應聘者親手寫的字,來審視一個人的一些內在品質。所以要從小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劃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發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把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逐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內,在家裡,在社區……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自覺地識記。
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障礙,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麼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麼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於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最常用的工具書為字典、詞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近年來涌現了大量的語文知識、各種專業辭典等,如《唐詩鑒賞辭典》、《學生作文辭海》等,有條件的可以向學生推薦幾種必備的工具書,培養學生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3、傾聽、交流的習慣
「傾聽」是一種藝術。有的學生聽老師講課心不在焉,聽了之後不知所言,這都是不好的習慣。我們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 雖然「滿堂灌」教學不可取,但培養學生們靜靜聽講的習慣卻是必要的。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更得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綜合思維,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達到互動協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與人交流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交流」的習慣要從剛入學的兒童抓起,小學生在入學前已具有初步的聽說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口語交際教學,在學生已有聽說能力的基礎上,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包括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態度和良好的語言習慣。在平時的交談和學習中,要讓學生養成用普通話發言與交流的習慣。
4、質疑問難的習慣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造的過程更是從發現疑點問題開始,沒有疑點問題就談不上創造。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做「學問」,強調了學習必須一邊學,一邊問,要學好語文,就必須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做到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應當勇於向別人請教,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一切可能了解情況的人。
5、勤於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新課程標准》要求加強學生朗讀背誦的指導,並且明確指出1—6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在我國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關朗讀、背誦的佳話,特別是明末著名文學家張溥的「七錄七焚」的故事尤為著名。要扎實提高語文素養,非要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不可。這樣讓學生從小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使兒童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安排定時、定量的誦讀內容,使學生可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日有所讀,日有所獲,從而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習慣。
6、讀書看報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凡是那些除了書以外什麼也不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 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他還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再閱讀。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談到自己語文能力的獲得時,說課內學習、課外閱讀應是"三七開"。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閱讀 ,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我們要不斷推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刊,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廣泛的閱讀興趣,激勵每個學生都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同時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精讀、略讀、瀏覽等方法。
7、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讀書必須學會圈點勾畫,學會做讀書筆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古人讀書強調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評點古籍的寶貴遺產。凡是在學問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列寧讀書,都要寫詳細的讀書筆記,在研究帝國主義問題時,光讀書筆記就寫了60多萬字;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所使用的筆記卡片就達5000多張。寫讀書筆記還有助於培養勤於思考的習慣,提高思維的條理性和深刻性,有助於加深對讀物的理解、記憶。「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不僅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8、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都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了解現實生活的方法,使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這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說過的,「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麼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下來。這樣的記錄很重要,它能鍛煉你的文字表達能力……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裡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沒有這些積累,就寫不豐富。這樣日積月累肚子里的貨就多起來。」
9、勤於動筆的習慣
平時閱讀自己的課外書時,可以在書上寫寫畫畫,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畫下來,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閱讀別人的書籍時,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積累下來;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寫下來,哪怕是只言片語,要像茅盾先生說的那樣,「身邊應當時時刻刻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裡,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錄下來。」同時要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不僅是小學生練筆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強品德修養、鍛煉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不但形式十分靈活,可長可短,可敘可議,可描寫,可抒情,可說明,而且內容也非常廣泛,可以海闊天空,無所不談。但要注意從這些瑣事中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觀點、看法,而且要堅持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10、廣泛搜集、吸收信息的習慣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提倡培養學生廣泛搜集、吸收信息的習慣,教育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吸收知識信息外,還要能利用報刊、雜志、書籍、電視、廣播、電腦網路等手段來搜集信息,為學生終身學習做好充分的准備。
有人說,兒童的心田是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生的重要,我們相信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② 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中國當代傑出的文學大師、文壇巨匠巴金曾經說過: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的培養開始。可見,在兒童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孩子當前的學習有用,而且也是完成學習的需要,既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又能促進孩子成才,定將會終生受益。新課程標准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中指出:新課程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應該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語文學習習慣包括的方面很多,如正確熟練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做好讀書筆記的習慣、閱讀課外書籍的習慣、勤寫日記的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樂於思考的習慣……學生年齡小,自製力弱,一種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三五天就能成的,必須通過長時間反反復復地進行規范、訓練,才能內化為習慣。因而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應該結合學生的年段特點,有重點的培養學生當前最需要的學習習慣。作為二年級學生,教師應該採用何種方式,培養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與學習需求的習慣的呢?在教學實踐中,教者經過總結得出:
一、培養學生熟練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二年級下期,學生已經完全掌握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的基本步驟和方法。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就必須抓住這一契機,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1.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
學習生字可以通過擴詞來幫助學生理解字義。一些生字的擴詞可以根據日常生活的積累,但一些較難的生字,就必須通過使用工具書才能找到詞語。在識字教學前,布置學生通過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為"我會寫"和"我會認"中的生字擴詞。長久堅持,學生不僅能提高查閱工具書的速度,最主要的是養成了一種習慣。本學期一開學,我就給全班同學布置了使用工具書為所學生字擴詞的作業。剛開始,誠實的學生老老實實的查字典、詞典組詞,但個別人找捷徑,照著字詞句篇上的詞語寫。發現後,我讓學生每人在書包里放一本字典或詞典,一有時間就讓學生在學校完成擴詞作業。堅持兩個月後,我班一名叫陳瑞琪的小女孩,查閱字典的速度非常快,通常查一個字不到五秒就搞定,其他學生的查閱速度已得到了提升,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正在慢慢的養成中。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新課標指出,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感悟重點詞語。對於一些詞語的理解,可以聯繫上下文來理解。但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個語文園地的展示台里,展示了學生使用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方法。因而作為二年級的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就可以藉助重點詞的理解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比如,在《雷雨》這一課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一句中"垂"這一詞的使用妙處。要感悟詞用得好,就必須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因此,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字典,查出"垂"在字典里的意思。學生查出"垂"在字典里有三個意思後,教師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意思,即東西的一頭掛下來。了解了垂的意思後,學生感悟蜘蛛垂下來的動態就容易多了。此時教師告訴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不懂的詞語,可以使用工具書來解決。知道了使用工具書幫助理解字詞的方法後,教師要多創設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反復使用這種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查閱工具書的學習習慣,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二、培養學生勤於動筆的讀書習慣
在與學生的聊天中了解到學生喜歡讀書,但不會主動去思考文章寫了什麼,自己喜歡那句話,為什麼?有少數學生會去想一些,但從來就沒有想過在書上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跡。
毛主席提出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其實講的就是一種在讀書中留下自己思考痕跡的學習習慣,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好習慣。這種習慣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學生的終生讀書奠定基礎。二年級雖然是低年級,但在二年級下冊的教參中明確提出要藉助多種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能力和樂於積累的習慣。這是間接告訴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視培養學生在讀書中勤於動筆的語文學習習慣。
③ 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
好習慣——一筆終生受用的財富 馬蘭:習慣,是日積月累的細節,是一個人由於多次練習或重復,使某一行為方式成為不需經過努力就自然出現的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對一個人今後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奠定了自我學習和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學生能否成才的關鍵因素。 楊馨鳳: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葉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源於實踐,充分說明培養好習慣的重要性,也說明習慣培養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更是小學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 任菊蓮:我曾聽到過這樣一段話,覺得非常有道理,說來和大家分享:「每一個教師都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上課時,手也動,腳也動,就是情不動;讀書時,別人讀,他也讀,就是心沒讀;作業時,東也看,西也看,就是字不看;放假時,書也丟,包也丟,就是『毛病』不丟。人人都說其『聰明』,年年不見其長進。孩子的家長,甚至一些教師都認為這是『年幼』『貪玩』『不懂事』,卻很少站到『習慣』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因而也就看不到它們在該生今後發展道路上的『潛在危機』了。」從某種角度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其意義要比教給他們有限的語文知識大多了,所以,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要「好高騖遠」,一定要「眼睛向下、固本培元」,幫助孩子練好「童子功」,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份內事。 曹曉靜:「大凡習慣培養,宜早不宜晚。早,白紙作畫,易於起筆;晚,荒地種谷,需先除草。」小學生可塑性非常大,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做工作,事半功倍。「起初是我們造就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我們」,小時候人是習慣的主人,成人後人是習慣的奴隸。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基礎階段和最佳時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 仇千記:一般情況下,好習慣與好成績相輔相成,好習慣出好成績。每年高考結束後,總有好多探訪和報道高考狀元「學習秘訣」或高考滿分作文「寫作秘訣」一類的文章。其實不用多看,讀過三個便知全部——他們最大的「秘訣」大都離不開「好習慣」三個字。許多人可能至今還記得那篇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它是我國自恢復高考以來的第一篇古白話文作文。作者蔣昕捷的作文「秘訣」之一就是他有一個隨時隨地收集積累材料的好習慣。《赤兔之死》中的那句揭示主題的古語「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就是他在高考前一天晚上觀看央視八套《少兒劇苑》節目時,從一位電視評論家那裡聽來的。他及時記了下來,第二天就用上了,而且是文章的點睛之筆。 張雁: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能和有著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學生共同學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有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意味著學生會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的情況下,在老師的引領下,自覺自願的、饒有興趣地在書海中暢游,會睜大好奇的雙眼探尋五彩繽紛的外部世界,還會落落大方、朝氣蓬勃地參與到社會交往之中,會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學會思考、學會創造。 話題二:語文好習慣——你瞭然於心嗎? 馬蘭:語文學習習慣包括哪些,是我們每位語文老師必須瞭然於心的事情。這樣,習慣培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曹曉靜:語文學習習慣包括方方面面:上課遵守紀律、專心聽講的習慣,認真記聽課筆記的習慣,喜歡質疑問難、勤於思考問題的習慣,按時、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把字寫正確、寫規范、寫整潔的習慣,及時檢查作業和作業批改後自覺訂正的習慣,查閱工具書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愛護課本、用具的習慣,認真傾聽、邊聽邊想的聽話習慣,先想後說、使用普通話和禮貌用語的說話習慣,預習、復習的習慣,圈點勾畫、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經常看書讀報、聽廣播的習慣,閱讀課外書的習慣,勤記讀書筆記的習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積極開展想像和聯想的習慣,勤記日記、常練筆的習慣,積極參與各種探究活動的習慣等等。 楊馨鳳:語文學習習慣是一個大系統,可以按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不同學習內容分為若乾子系統。「語文課程標准」在各個學段的階段目標中,就分別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提出了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要求。如在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出了「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等具體要求。 任菊蓮:還可以按照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把諸多習慣細化為具體內容,逐學年分步安排,循序漸進,如:低段可安排: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認真寫好鉛筆字、樂於傾聽勇於發言、勤於朗讀背誦、樂於課外閱讀、愛護圖書、勤查字典、主動識字;中段可安排:認真寫鋼筆字和毛筆字、自主預習復習、認真完成作業、要學會有選擇地讀書、讀書要做記號、留心觀察事物、堅持寫日記;高段可安排:讀書要做筆記、隨時使用工具書、自主修改作文、多種渠道學語文、不懂就問、勤於搜集資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實踐中學會運用語文知識等。 楊馨鳳:除動作性習慣外,還有一些智慧性習慣,如提出問題的習慣、思考的習慣、敢於質疑的習慣、反思的習慣、不墨守成規的習慣、多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挑戰權威的習慣、聯想的習慣、發散思維的習慣、逆向思維的習慣、探究的習慣等,也是需要我們潛移默化培養的。 馬蘭:有一些習慣,雖然不完全歸屬於是語文學科,卻是語文學科習慣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學好語文的根本保證。如預習的習慣,認真聽課的習慣、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課後復習的習慣、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及良好的書寫習慣等等。語文學習習慣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做有心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多發現、多思考、多積累,留心挖掘,細心培養,再經過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反復督促和訓練,一定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更加精彩。 話題三:良好習慣培養——語文老師,你能做什麼 楊馨鳳: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一般來說,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一要有明確的認識;二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三要持之以恆,反復實踐,四要逐步形成思維定勢和穩定的行為傾向,小學生在認識、知識、自製力等方面還不完全具備,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指導,尤其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作為語文教師,要制定習慣培養計劃,還要指導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習慣達標計劃,要按照計劃,對學生進行系統地、循序漸進地指導。在制定培養計劃時,需要依據學段目標和教學內容作一番整理工作,使培養計劃在目標、內容、要求、進度、措施、方法等方面具體明確,便於落實。 任菊蓮:良好的習慣養成雖然具有巨大的價值,但是,習慣培養卻是具體的、微觀的,它的養成要從小處著眼,從點滴做起,從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抓起。像讀寫姿勢、握筆、聽講、發言中的一些問題,可能看似「小問題」,卻是學習習慣的基礎所在,教師要盯住這些「小問題」,從一招一式、一點一滴抓起,把這些「小問題」抓出成效。另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絕非一日之功,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反復抓,抓反復,一絲不苟,持之以恆。因為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科學有序的過程: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而且要經常、反復地訓練,訓練到自動化的程度才能成為習慣,成為習慣才能隨時運用。
④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教育敘事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習慣能造就第二天性。這是說習慣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好習慣能使孩子更聰明。《語文學習標准》中也明確指出要使學生「養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所以,培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就小學語文學習來說,我認為要培養以下三種習慣: 一、要培養勤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能主動藉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是字典。即使是對於五年紀的學生而言,查字典的練習也是學生認識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我們班孩子們的書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問題時,也不願拿出來查找,以便解決問題。而是尋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於老師、同學,在家求助於家長,他們一般情況下認為翻字典是十分麻煩的事,實際上求助別人遠不如求助字典更印象深刻。所以,我的建議是:我們班的學生在課文預習時至少查五個生字詞;在課堂上盡量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在課外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務必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孩子們勤查字典的好習慣。 二、要培養勤於背誦的習慣 背誦是大量積累材料的最有效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顯。古人很重視背誦,所以古人對於文字的錘煉和掌握遠遠高於我們現代人,古代優美絕倫的詩詞歌賦正體現了這一點。現代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小學階段是機械記憶的黃金時期,不可錯過,背誦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范學生的語言,對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於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我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今後,我將適時舉行古詩詞朗誦比賽,檢查學生背誦水平。學生要主動背誦在課外閱讀中遇到的佳句名篇,家長對此也應當支持和鼓勵,強化孩子的背誦水平,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要培養勤於實踐的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使用才能練習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因此,學好語文必須多聽、多讀、多說、多寫,養成勤於實踐的習慣。就以學生習作為例,每一名學生都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實踐證明:寫日記是積累作文素材,促使學生留心觀察的有效方法;是練習作文基本功的最佳方式。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要學校、家庭教育相結合,家長們要認真檢查孩子的日記,給予提示和鼓勵,這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 我相信,我們班的孩子如能形成這些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必將是「好習慣,終受益」,不愁學不好語文。
⑤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終生受益,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可以從預習、使用工具書、專心聽講、書寫、善於觀察這幾個方面去培養。一、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預先學習教師將要講授的功課,是一種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強,學習更主動,效率更高。為了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就要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預習要求,然後注重在課堂上檢查與落實。具體來說,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讀。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於學生發現問題,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所以,讀在預習中是最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2、查。初讀一篇課文,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了解它的讀音,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等著老師的講解,這樣印象更深刻,學習效果會更好。 3、畫。俗話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讀過的書,都會在書上留下他的圈圈點點,或是一些符號標記,又或是他的一些見解和體會。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況我們這些正在成長中的晚輩呢?所以,在自己預習的過程中,對於自己已經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而對於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號標記出來,自己去查工具書理解或去請教老師或同學。 4、問。人無完人,不管是誰,都會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斷地進步,就要謙虛,就要不恥下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都有可能成為我的老師,我也可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就要虛心地請教別人,和同學共同討論,共同進步。二、養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能主動藉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是字典,即使是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查字典的練習也是學生認識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學生的書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問題時,也不願拿出來查找。而是尋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於老師、同學,他們一般情況下認為翻字典是十分麻煩的事,實際上求助別人遠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議是:學生在課文預習時至少查五個生字詞;在課堂上盡量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在課外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務必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學生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三、養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好習慣。上課專心聽講,是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關鍵。因為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教給學生聽課的方法,要眼看、耳聽、手記、大腦想。要想提高聽課效率,必須集中精神,上課時緊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每一個問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專心聽講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有的同學只是喜歡別人聽自己表述,他們在聽別人發言時,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說錯了,往往忽略表達的整體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領,讓學生明白「善聽者才是善思者」。小學生應保持良好的傾聽心態——耐心、靜心、用心,聽清楚發言者的內容,對觀點進行歸納,想想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既聽對方的口頭信息,也注意對方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應對學生聽講的姿勢給予明確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課本,用點頭、微笑、搖頭等表示自己在聽,不亂插嘴,等對方發言完再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現並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勤思善問,「打破砂鍋問到底」,才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發問、質疑。在教學課文時,我們應抓住文中語句構詞的特點讓學生質疑。有價值的問題或許會使學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悶之中,而或成為激起激烈爭論的「導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於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一)執筆姿勢、書寫姿勢正確。在課堂上,我們要常常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即:眼睛離書本一尺,身體離桌子一拳,指尖離筆尖一寸。緊記這「三個一,」保護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用一雙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這么多年來,我所教的學生很少有近視的現象發生。(二)書寫符合要求。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不管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都要提出明確的具體的書寫要求。比如:書寫工整、字跡端正、寫完後要認真地檢查等等,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之後,這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了。我們知道由於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不同,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的,班裡總有一些書寫不夠工整的學生,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他們和那些優秀的學生比,只能要求他們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哪怕只是一丁點,我們也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繼續努力前行。五、培養善於觀察、勤於動筆的習慣。(一)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知道生活中處處是美景,處處皆學問。比如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玩,組織學生去春遊等,在孩子們歡呼雀躍、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是籠統地看個大概。觀察要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還要引導孩子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得出異同,加深印象。(二)勤於動筆積累。當我們用心地觀察了身邊的人、物、事之後,都會有自己感受和體會,這時,就要及時地用筆記下來。堅持下來,就養成了寫日記、記隨筆的好習慣。平時讀課外書時,讓學生一支筆,擺開一個本,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是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孩子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後,可以是批註,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之類,以後可以批註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後,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心;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要在這方面繼續努力,讓孩子們早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踏著這塊成功的基石快樂地成長。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終生受益,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可以從預習、使用工具書、專心聽講、書寫、善於觀察這幾個方面去培養。一、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預先學習教師將要講授的功課,是一種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強,學習更主動,效率更高。為了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就要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預習要求,然後注重在課堂上檢查與落實。具體來說,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讀。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於學生發現問題,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所以,讀在預習中是最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2、查。初讀一篇課文,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了解它的讀音,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等著老師的講解,這樣印象更深刻,學習效果會更好。 3、畫。俗話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讀過的書,都會在書上留下他的圈圈點點,或是一些符號標記,又或是他的一些見解和體會。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況我們這些正在成長中的晚輩呢?所以,在自己預習的過程中,對於自己已經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而對於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號標記出來,自己去查工具書理解或去請教老師或同學。 4、問。人無完人,不管是誰,都會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斷地進步,就要謙虛,就要不恥下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都有可能成為我的老師,我也可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就要虛心地請教別人,和同學共同討論,共同進步。二、養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能主動藉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是字典,即使是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查字典的練習也是學生認識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學生的書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問題時,也不願拿出來查找。而是尋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於老師、同學,他們一般情況下認為翻字典是十分麻煩的事,實際上求助別人遠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議是:學生在課文預習時至少查五個生字詞;在課堂上盡量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在課外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務必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學生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三、養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好習慣。上課專心聽講,是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關鍵。因為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教給學生聽課的方法,要眼看、耳聽、手記、大腦想。要想提高聽課效率,必須集中精神,上課時緊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每一個問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專心聽講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有的同學只是喜歡別人聽自己表述,他們在聽別人發言時,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說錯了,往往忽略表達的整體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領,讓學生明白「善聽者才是善思者」。小學生應保持良好的傾聽心態——耐心、靜心、用心,聽清楚發言者的內容,對觀點進行歸納,想想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既聽對方的口頭信息,也注意對方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應對學生聽講的姿勢給予明確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課本,用點頭、微笑、搖頭等表示自己在聽,不亂插嘴,等對方發言完再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現並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勤思善問,「打破砂鍋問到底」,才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發問、質疑。在教學課文時,我們應抓住文中語句構詞的特點讓學生質疑。有價值的問題或許會使學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悶之中,而或成為激起激烈爭論的「導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於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一)執筆姿勢、書寫姿勢正確。在課堂上,我們要常常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即:眼睛離書本一尺,身體離桌子一拳,指尖離筆尖一寸。緊記這「三個一,」保護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用一雙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這么多年來,我所教的學生很少有近視的現象發生。(二)書寫符合要求。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不管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都要提出明確的具體的書寫要求。比如:書寫工整、字跡端正、寫完後要認真地檢查等等,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之後,這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了。我們知道由於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不同,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的,班裡總有一些書寫不夠工整的學生,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他們和那些優秀的學生比,只能要求他們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哪怕只是一丁點,我們也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繼續努力前行。五、培養善於觀察、勤於動筆的習慣。(一)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知道生活中處處是美景,處處皆學問。比如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玩,組織學生去春遊等,在孩子們歡呼雀躍、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是籠統地看個大概。觀察要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還要引導孩子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得出異同,加深印象。(二)勤於動筆積累。當我們用心地觀察了身邊的人、物、事之後,都會有自己感受和體會,這時,就要及時地用筆記下來。堅持下來,就養成了寫日記、記隨筆的好習慣。平時讀課外書時,讓學生一支筆,擺開一個本,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是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孩子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後,可以是批註,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之類,以後可以批註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後,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心;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要在這方面繼續努力,讓孩子們早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踏著這塊成功的基石快樂地成長。
⑥ 如何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研活動總結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我們想到的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他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大有好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他們順利進行學習活動的保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古人雲:「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能在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呢?我有以下幾點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討。
第一、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激起學生的興趣, 使他們很快進入 「最佳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自學的積極性就越高。 激發興趣就是要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是有無獨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礎。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視與保護孩子的自尊。多贊許,少責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認為沒人愛他,缺乏自信。平時多創設培養孩子自信心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平時,遇事常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錯」。因為孩子自我評價往往依賴於成人的評價,成人以肯定與堅信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就會在幼小的心靈中意識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劉永勝教授總結的:「相信自己行,才會我能行……」的行字歌訣,就能幫助學生增強自學的自信心。特別對於學困生,學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發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關愛的營養不良,有學校教育的知識斷層。作為教師,有必要對學生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利用學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知識為依託進行針對性的個案研究,並找出能切實有效地改善學生學習行為的辦法來。這樣的個案研究,既是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第四、幫助學生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據有關資料統計:89.6%的同學認為自己作業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業時沒看清題目要求就開始解答了。還有3.2%的同學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這些不良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不僅是教育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需要,也是幫助學生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措施,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五、幫助學生養成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勤思好問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礎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一習慣的培養應孕育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習思維方法,思想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應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 挖掘教材內在的智力因素,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本來就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心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和問」的求知慾。這也是培養學生勤思好問習慣的起點。
2、榜樣示範,激發思考。根據中小學生好模仿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一些學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詞語觸動孩子的心靈。如:「因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發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與眾不同」、「你的發言思維含量很高」、「你對同學的評價很到位」、「你很善於傾聽」、 「你的作業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你提出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等等。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榜樣的影響下,養成勤於思考的良好習慣。
3、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學生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疑點或難點,而這些疑點和難點往往就是我們教學中的關鍵。學生大多存在膽怯心理,不少學生往往有了疑難問題不願提,不敢提,更多的學生由於思維能力的局限對疑難問題並未意識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學信息的反饋,注意發現和把握學生中出現的疑點和難點。並及時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討論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對主動質疑問題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獨立解決疑難問題的學生更要大力表揚,調動他們質疑問題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這也是在培養學生嚴謹的求學態度的開端。
第六,加強個別輔導。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學困生沒能掌握課堂上應掌握的知識點時,如果教師在課外再不能給以重點的關注,假以時日,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會越來越差。課改不排斥必要的輔導,課改呼喚具有現代色彩的課外輔導。當然這樣的輔導不是一味的加班加點,不是強行灌輸,而應是學生在教師的愛心感召下,學習的興趣得以激發,學習的勇氣得以激勵,拉下的知識也得以重溫。這樣的輔導也不應再是教師的專利,而應成為小組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體現在日常教學細微環節之中,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一點一滴地加以耐心培養。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他們也就可謂是學會了學習,教師也就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關注學困生,傳統的分層教學也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們的心中有學生,特別是心中時時裝著學困生,時時關愛學困生,這樣的課堂教學一定會充滿人性的光輝
⑦ 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淺談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十分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列入語文教學的目的。大綱指出:小學語文要培養學生識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大綱先後有四十多處從聽說讀寫諸方面提及培養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具體要求,強調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而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空間,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不僅有助於當前的語文學習,而且,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之終身受益,這對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長遠發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 我認為,成功的語文教學必須要從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入手。心理學認為,習慣是由於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或傾向。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生學習「自動化」,從而激發興趣,提高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巨大的作用。中外教育家都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爾認為,如若缺乏內驅力,則習慣不鞏固;習慣不鞏固,則學習等於零。他把一切的學習都歸結為習慣的形成和習慣的鞏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則直截了當地提出了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的觀點,強調了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 一、什麼是學習習慣呢? 學習習慣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下自動的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到了一定時候,孩子會自動地學習。 如:有一個老師的孩子去上海參加一個全國性的競賽,帶隊的老師回來後很有感慨的說了一件事:那天在輪船上,晚餐後,同學們都在甲板上觀看風景玩去了,過了一會兒,沒經任何人提示,也沒任何人要求,該做功課的時候了,那個老師的孩子就獨自到船艙里拿出書本,旁若無人的開始學習起來——帶隊的老師感慨道:那就是習慣。 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哪些呢? 1、查閱字典的習慣 葉老有句名言:「無論什麼人都應該把字典作為終身伴侶,以便隨時解決語言文字的疑難。」它形象地論述了宇詞典等工具書在學習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指導,教給學生基本的查閱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還要設法調動學生對工具書的興趣,讓學生們體會「無聲老師」的作用。低年級的孩子初步接觸工具書是字典,教師應極力下功夫,讓孩子們把對老師的依賴部分轉到字典上,讓孩子們感覺到「無聲的老師」給他們帶來好處。比如,要求學生在課文預習時查生字詞;在課堂上,字典是必備的,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多音字,多意字,同音字等加入到字典行列,老師少說,學生多動手,再加入些比賽的形式(看誰的速度快,在字典上理解得多)重在習慣的養成;在課外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難以理解或者不會寫的字、詞,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查找工具書;對於低年級老師討論一些讓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得不出答案時,要求學生到相關的工具書里查找出來,學生就會對工具書的巨大威力感興趣。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的習慣,對於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科學求實的治學態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thread-388914-1-1.html
內容來源:綠色圃中小學教育網-http://www.lspjy.com/
⑧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⑨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從多個角度做出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大好時機。對此,為了更好的幫助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科學習,本文介紹了幾種有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方法。
1.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雖然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但是卻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引起重視。自製力不強是小學生的特點,這也對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自覺進行課前預習提出了挑戰,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例如: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懸念,或者是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並且還達到了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過程中,可能學生預習的范圍較小,一旦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能夠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那麼,學生預習的范圍就會逐漸擴大,切實達到了課前預習的功效。
2.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到語文,我們會聯想到閱讀,閱讀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閱讀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閱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如此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閱讀十分青睞,有些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濃厚,而有些學生卻對閱讀不感興趣,因此,為數不少的小學生依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引起重視,並能夠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措施。
2.1 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失去了閱讀興趣。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想要獲取的信息,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有成就感,學生就會更加願意閱讀,自然更有助於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2.2 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由於學生對閱讀的認識不夠深入,同時又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學生的內心對閱讀產生了一種畏懼心理,導致閱讀對於部分小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例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篇章,使學生對閱讀有全新的認識,切實感受到閱讀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這樣學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去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十分重要,同時,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也很重要,通過朗讀不僅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語感,還能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文章有更多的體會。朗讀並不是學生簡單的放聲閱讀,良好的朗讀習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培養。例如:教師要培養學生每天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朗讀的好習慣,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積極的進行思考,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朗讀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過程中,還要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糾正,使學生的朗讀更加高效的進行。
4.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學生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進而實現知識點的傳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這樣的教學程序並不是一直順利的進行,一般教師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的知識,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往往不會出現問題,而學生在接受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聽課習慣,才能高效的接受知識。
不認真聽講,是影響學生良好聽課習慣養成的重要障礙。我們在認真聽講的過程中,不僅是一種良好聽課習慣的表現,同時也能夠學習更多好的聽課習慣,一旦學生出現不能認真聽講的情況,就很難及時有效的學習新的知識點。良好的聽課習慣,並不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時時刻刻都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為學生留出休息時間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放鬆,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更加高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聽課誤區,因此,教師要耐心的對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進行培養。
5.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是有效進行語文學科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所必需的。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時期。表面看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較之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較少。實際上,語文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小學生不僅要能夠有效的學習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學習文章的內涵,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句子等理解的基礎上,這就對學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同時,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只有及時的發現問題並尋找教師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還有很多種,教師既要肩負起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重任,還要肩負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使學生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
⑩ 小學1到6年級語文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是什麼
要養成的學習習慣很多,幾個主要的學習習慣:
1.主動學習的習慣。這是最重要的學習習慣,包括主動預習、主動復習、主動獨立完成作業等。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久而久之,時間轉化成了知識,知識轉化成了智慧,就逐漸形成了優勢。
2.課前准備的習慣。
(1)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進行預習,及時完成預習任務;
(2)每堂課上課前,根據課表自覺檢查本堂課教材、預習學案、聽課筆記本、練習本、作業本、以及必需的文具用品等,是否都准備齊全,並放置在課桌左上角;
(3)與本堂課無關的物品,不要堆放在課桌上,以免分散精力、影響本課學習;
(4)上課鈴響前,進入教室,停止喧嘩、追趕打鬧等一切與本堂課上課無關的事情,坐在座位上靜候老師的到來。
3.專心聽講的習慣。在課上要專心地聽老師講、聽同學講,還要在探究交流和學習展示時勇於發表自已的意見;絕對不能靠在座位上打瞌睡,或做諸如講小話、開小差等違反課堂紀律的事情。
4.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作業要獨立思考完成,不能抄襲、也不能給別人抄襲。遇到不會做的題目,要主動問老師,或徵得老師同意後,選做適合自己基礎的題目。
5.及時復習的習慣。復習是對知識的鞏固和消化過程。課後一定要進行及時鞏固復習,對課堂上學習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行反思、總結,哪個地方會了,哪個地方還不會。
6.不懂就問的習慣。有的同學有了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又死要面子,不肯問同學和老師,而是不懂裝懂;這樣,問題越積越多,學習就會陷入被動局面。因此,遇到不懂的問題,一定要虛心地、及時地向同學和老師請教;萬一沒有及時找到教自己的老師,也可問其他班級、其他年級的老師。
7.整理錯題的習慣。
(1)錯題本的功能。錯題本主要是記載各科練習、作業、考試中出現的典型錯題,並進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出錯的原因、正確答案的解題思路、以及教訓反思等。
(2)錯題本的准備。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各准備一個錯題本,物理、生物等理科類科目可集中准備一個錯題本,政治、歷史、地理等文科類科目也可集中准備一個錯題本。
(3)錯題本的使用。在平時的學習中,要經常翻閱錯題本,吸取出錯的教訓,爭取不在同一個問題上犯兩次錯誤。
8.課外閱讀的習慣。
(1)同學們要爭取每天課外閱讀的時間,累計不少於一個小時,養成「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
(2)要專門准備一個讀書筆記本,摘錄美詞佳句、記錄心得體會,不斷提高閱讀深度和閱讀品位。
(3)多讀一些中外名著和偉人傳記,適量訂閱一些課外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