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2)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於創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談幾點看法。
一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
思維具有很廣泛的內容。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有各種各樣的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什麼樣的思維能力呢?《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條規定是很正確的。下面試從兩方面進行一些分析。首先從數學的特點看。數學本身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的體系,這些判斷是用數學術語和邏輯術語以及相應的符號所表示的數學語句來表達的。並且藉助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一些新的判斷。而這些判斷的總和就組成了數學這門科學。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再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里所說的抽象邏輯思維,主要是指形式邏輯思維。因此可以說,在小學特別是中、高年級,正是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大綱》中的規定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和足夠的重視。一個時期內,大家談創造思維很多,而談邏輯思維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義上說,邏輯思維是創造思維的基礎,創造思維往往是邏輯思維的簡縮。就多數學生說,如果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訓練,很難發展創造思維。因此如何貫徹《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在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還是值得重視和認真研究的問題。
《大綱》中強調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只是表明以它為主,並不意味著排斥其他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正在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是形象思維並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學高年級,有些數學內容如質數、合數等概念的教學,通過實際操作或教具演示,學生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與此同時學生的形象思維也會繼續得到發展。又例如,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雖然不能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但是在教學與舊知識有密切聯系的新知識時,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習題時,如果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對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起到促進作用。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加以重視。至於辯證思維,從思維科學的理論上說,它屬於抽象邏輯思維的高級階段;從個體的思維發展過程來說,它遲於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據初步研究,小學生在10歲左右開始萌發辨證思維。因此在小學不宜過早地把發展辯證思維作為一項教學目的,但是可以結合某些數學內容的教學滲透一些辯證觀點的因素,為發展辯證思維積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冊出現,可以使學生初步地直觀地知道第二個加數變化了,得數也隨著變化了。到中年級課本中還出現一些表格,讓學生說一說被乘數(或被除數)變化,積(或商)是怎樣跟著變化的。這就為以後認識事物是相互聯系、變化的思想積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這樣說,絕不能認為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並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教材沒有有意識地加以編排,教法違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地還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怎樣體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一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式題以後,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於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後,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演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後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演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麼位置,最後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後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三)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演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徵,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麼共同特點,然後抽象出圖形,並對長方形的特徵作出概括。教學計演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與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結果相同〕。然後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端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端都是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後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後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57+28+12)中去並能說出根據什麼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至於解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這里不再贅述。
三 設計好練習題對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地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於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設計練習題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例如,為了了解學生對數學概念是否清楚,同時也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斷對錯或選擇正確答案的練習題。舉個具體例子:「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 )」如要作出正確判斷,學生就要分析偶數裡面有沒有質數。而要弄清這一點,要明確什麼叫做偶數,什麼叫做質數,然後應用這兩個概念的定義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數裡面有沒有一個數,它的約數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數又是質數,這樣就可以斷定上面的判斷是錯誤的。
%
⑵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論文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郁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⑶ 小學數學論文題目大全
學術堂整理了十個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小學數學教師幾何知識掌握狀況的調查研究
2、小學數學教師教材知識發展情況研究
3、中日小學數學「數與代數」領域比較研究
4、浙江省Y縣縣域內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差異研究
5、小學數學教師教科書解讀的影響因素及調控策略研究
6、中國、新加坡小學數學新課程的比較研究
7、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
8、基於教育游戲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
9、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⑷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計算教學論文
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小學, 計算是數學知識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數學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計算所佔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計算教學更是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可見計算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小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常受到學生的興趣、態度、意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低年級計算知識更是枯燥無味,這與低年級學生心理特徵形成很大的反差,例如,在做計算題時 ,學生普遍有輕視的態度,一些計算題並不是不會做,而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運算粗心、不進行驗算造成的。這一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使學生厭煩數學,致使學生出現偏科現象,不能全面發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呢,我認為重點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一、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巧學活用,會使相對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於學、樂於做,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並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1、在游戲中培養興趣。
游戲是成人和兒童都喜歡的一個活動,游戲能調節人的情緒。低年級的孩子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不能長時間集中學習,計算教學相對來說比較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不少的孩子在學前段,計算能力差,畏難情緒很重。把游戲引入課堂,寓教學於游戲中,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掌握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
2、用故事激發興趣。
以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激發興趣。教學中,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9加幾時,其中有一道練習題,插圖內容大概是:「有9隻螞蟻抬著一條毛毛蟲行進,旁邊還有6隻螞蟻在使勁喊著『加油』」。題目的意思是求一共有多少只螞蟻。我把這一情景圖以動畫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有9隻螞蟻抬著1條毛毛蟲艱難的前進,旁邊喊加油的6隻螞蟻中跑出一隻螞蟻加入抬毛毛蟲的行列,後來剩下的5隻也加入其中,這條毛毛蟲被輕輕鬆鬆的抬到螞蟻洞中,全體螞蟻高興極了,並誇獎了這15隻螞蟻」在這一真實的情境中,學生不但直觀感受了9加幾的「湊十法」,而且明白了「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
3、用數學競賽訓練激發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於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在強調計算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如:開火車、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多種形式的比賽,也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比賽。不僅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還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二、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思維與形象思維聯系起來。
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低年級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們要用實際操作、建立表象去啟發學生,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領會算理,突破難點。 如:在低年級講授進位加法時,可讓學生在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的基礎上體會湊十的過程,發現滿十進一的現象,學生會對「十進制」這一自然數的進位方法有很好的認識。通過擺小棒,畫一畫,數一數的過程,分解板書,然後放下小棒在腦海里回憶計算的過程,建立表象,進一步明晰算理。把操作活動與知識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思維外顯為直觀的活動過程。學生把數與形、量結合起來,讓他們真切地感受數量分合的過程,把抽象的思維直觀化。在計算中應用到滿十進一的理論時才不會疑惑不解。
三、加強練習,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
1、知識靠日積月累,練習需少食多餐。學生計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強平時的訓練是十分有必要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練」,即每天練3-5題的計算題,讓學生做到天天有「點心」吃,又能做到「溫故而知新」。
2、練習形式多樣化。低年級的學生是非常活潑的,他們愛動,好動,喜歡接受新事物。為了讓學生始終有新鮮感,計算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如通過游戲、競賽、搶答、開火車、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撲克牌、同桌對問或小組比賽等形式來調學生的胃口。還可以通過「趣題征解」、「巧算比賽」等形式。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3、舉一反三,提高實效。每講完一種新的計算方法,應先集中練習新學內容,再練習與本節內容有聯系的題目,最後把新舊知識串起來練習。
4、練習題的設計要精心到位。練習的選題不是靈機一動,信手拈來,而是一項充滿藝術性。
四、加強合作交流,積極引導學生演算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
口算、筆算、估算不管在低年級的那一個計算方法的教學中,都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這個多樣化是存在於一個班級或一個年級之中的,不是要求每個學生必須掌握多種演算法,對於孩子來說能夠順利使用,並提高自己計算能力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充分展示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我們必須在肯定學生演算法的基礎上,合理優化演算法,不能強制推薦、硬性規定。要讓事實說話,讓孩子們自覺的淘汰用起來不方便、算起來比較慢的辦法,不斷學習新的方法,選擇好的演算法,這就需要多展示優勢演算法、多和其他學生交流。同伴的經驗是最容易讓孩子信服的。此外,老師的引導也非常重要,多建議、少批評;多提示,少指責。同時,要組織學生及時、積極的交流,引導學生在自覺比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好的計算方法。學生在積極交流中,吸取了別人好的「營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學生對於計算方法掌握就更為深刻。
五、培養學生計算細心、認真的好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課,認真思索,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並做到先復習後練習,練習中刻苦鑽研,細心推敲,不輕易問別人或急於求證得數。還要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教師還要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規范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學生的運算思路和計算方法、步驟,防止錯寫漏寫數字和運算符號。教師還要以身作則,作學生的表率。如:解題教學,審題在前,分析在後。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板書簡明,重點突出。
培養學生良好計算習慣時,教師要有耐心,有恆心,要統一辦法與要求,堅持不懈,一抓到底。
⑸ 小學數學老師教研論文 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小學數學老師教研論文: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具體如下: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則是眾多老師困惑的一個難題。
一、激發學生興趣樂於計算: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樂」就是願意學、喜歡學。計算的確是枯燥乏味的。要培養學生計算方面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得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由於計算題是由數和計算符號構成的,比較抽象,沒有生動的情節。因此,必須設計形式多樣,靈活多變,既有針對性、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練習。利用學生「好動」、「好勝」的心理,設計一些數學游戲的計算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用「搶答練習」「找朋友」奪紅旗」「送信」「闖關游戲」「數學接力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多媒體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
同時可以採用計算「免做」的方案(連續三天計算全對者可「免做」 三天計算)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二、講清算理和法則:
算理和法則是計算的依據。
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築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的頭腦中算理清楚,法則記得牢固,做四則計算題時,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教學時,教師應以清晰的理論指導學生理解算理,要引導學生把算理說出來。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法則的推導過程,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最後形成計算技能。
如學習一位數除兩位數(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整除)的除法。
42÷2時,許多學生會總結這樣的演算法:先用一位數去除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商寫在十位上,再用一位數去除個位上的數,商寫在個位上。
當學生得出這樣的演算法時,一定要讓 學生明白為什麼可以這樣做。
教師可以讓學生擺小棒,幫助理解算理。將小棒10根捆一捆,先將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小棒,也就是2個十,再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小棒,也就是1個一。2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就是21,因此42÷2=21。
學生理清了算理,明確了方法,懂理會法,從根本上提高計算能力,發展思維能力。
要講清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運算順序是指同級運算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算,在沒有括弧的算式里,如果有加、減,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後算加減。
有括弧的要先算小括弧裡面的,再算中括弧裡面的。
小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跟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完全相同,因此,講清這個運算順序是很重要的。
計算時會出現如下錯誤情況,如:
25+75-25+75(應等於150,而誤得0)
3.6-3.6×0.5(應等於1.8,而誤得0)
7.56÷0.4×2.5(應等於47.25,而誤得7.56)
都是沒按運算順序計算造成的……類似這樣的題,在教學中應加強練習,也可以進行對比練習,以引起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注意。
三、加強口算訓練。
算是學習筆算、簡算和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也是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口算訓練,不僅能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隨著小學各個階段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不同,口算訓練要有針對性。低中年級主要練習一、兩位數的加減法,高年級把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作為基礎訓練效果較好
口算題的難度應當由易到難,要有一個坡度。在口算訓練時,首先要求會算,力求准確,然後再要求方法簡便,加快計算速度。訓練時多練一些湊整計算、常用數據的運算。
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數的平方數;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簡分數的小數值,也就是這些分數與小數的互化;3.14與各個一位數的乘積。這些類型題的訓練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口算速度。
進行口算訓練時,要注意練習形式要靈活多樣,例如:奪紅旗、對抗賽、接力賽、口算游戲等。
四、重視簡便運算。
簡便演算法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學生掌握簡便計算的方法,是提高學生計算速度的重要途徑。簡便運算的基礎是一些數學運算性質及運算定律。
計算教學中要讓學生靈活運用加法、乘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乘法分配律,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商不變的性質等。如:
182+37+18+263=(182+18)+(37+263)
29×75+29×25=29×(75+25)
15-7.8-2.2=15-(7.8+2.2)、9÷12.5=(9×8)÷(12.5×8)
……
小學數學中簡便運算方法很多,有些計算可利用「和、差、積、商」的變化規律把已知數轉化為整十、整百、整千等的數,也就是我們說的「湊整法」。
湊整法的目的是通過改變運算順序或改變運算數據等來達到簡便運算的目的。如:
327+101=327+(100+1)
9+99+999=10+100+1000-321×9.9=21×(10-0.1)
9999×2222+3333×2222=3×3333×2222+3333×3334=3333×(6666+3334)
……
學生通過簡便運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使復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做到了:變難為易,變繁為簡,變慢為快。
五、易錯題對比練習。
學生在舊知識的學習和強化的過程中掌握了計算方法,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固定的思維方法在運算中有積極的一面,但也有消極的影響。
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往往將過去所用的方法不合理地移用到新的計算中,比如:學習小數乘法時,學生在列豎式的過程中常出現將兩個因數的小數點對齊進行計算的情況。
學了乘法分配後,往往和乘法結合律的計算方法相互干擾,計算8×4×125時,他們就錯做成(8×125)×(4×125)。
通過有目的的練習,使學生糾正錯誤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並及時評價學生的作業,糾正錯誤。如:38.41+5.7和38.41×5.7;(25×40)÷(50×2)和25×40÷50×2;16.9-(8.5-1.5)和16.9-(8.5+1.5);25×(4+8)和25×(4×8)。
在練習過程中,幫助學生詳盡地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通過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避免混淆,以鞏固正確的知識,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確保計算的質量和速度。
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有以下常見錯誤:看錯抄錯題目;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等;計算時不打草稿;一位數加、減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
學生的計算錯誤,從現象來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尚不夠成熟,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前提。
1、養成良好審題習慣
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要求他們計算時要認真而仔細。
除此之外,還給學生一些方法。如:計算的檢查方法:一對抄題,二對豎式,三對計算,四對得數。
審題的方法是兩看兩思。即:先看一看整個算式,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則應如何計算;再看一看有沒有某些特別的條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簡便方法計算。
學生按照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計算有了初步的保證。
2、養成良好書寫習慣
班級中的學生的態度存在明顯差異,有的學生連書寫都不規范,經常將「3」寫成「5」,「1」寫成「7」等,
通過讓他們去練字等手段來盡可能地使他們的書寫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錯題、不抄錯題。
3、養成良好驗算習慣
驗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我認為要把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重要環節來嚴格要求,
計算完一道題後,或採取筆算驗算,至少也要採取口算、估算驗算;還可以靈活地運用一些檢驗方法,如方程的檢驗則可用代入法。
總結:
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細致的長期教學工作,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經常化,有計劃、有步驟,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教師要注意讓計算教學變得有趣,算理與演算法相結合,演算法多樣化以及演算法的優化,還要注意強調驗算的重要性,做好驗算示範,在豐富學生知識含量的同時,探究新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⑹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如何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如何提高學生計算能力(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巧學活用,會使相對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會讓學生學得興味盎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在游戲中培養興趣。例如: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引入數學游戲「碰球」,既能進行口算練習,也能激發學生進行計算的興趣,2、用故事激發興趣。如: 在教學簡便運算前,首先給學生講解數學家高斯創造性地解答「1+2+3+……+99+100」這100個自然數之和的故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不自覺地產生了和數學家比一比的念頭。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娓娓道來,既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也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二)、講清算理,為正確計算提供依據。要使學生會算,首先必須使學生明確怎樣算,也就是加強法則及算理的理解。計算依據法則,而法則是根據數的性質以及有關運算定律、運算性質推斷得來的。充分重視算理,馭理入法,方能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計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實的保證。在計算8+6的教學時,教師沒有停留在演算法多樣上,更沒有讓學生「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計算」,而是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演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過湊十來達到口算的目的,使學生懂得這種題目通過「看大數,拆小數,先湊十,再加幾」的方法口算,這種「湊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樣適用於後續學習8加幾、7加幾的進位加法,因而這種策略的優化其潛在價值巨大。「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課堂上,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去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之法。同時,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幾種演算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時對「多樣化」進行「優化」,尋求簡潔、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點,領悟不同方法的優劣,做出合理的判斷和價值評價。為了使學生頭腦中算理清楚,計算起來就有條不紊,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理清算理。1、領悟法。如:在低年級講授進位加法時,可讓學生在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的基礎上體會湊十的過程,發現滿十進一的現象,學生會對「十進制」這一自然數的進位方法有很好的認識。在計算中應用到滿十進一的理論時才不會疑惑不解。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領悟法」。2、對比明理法。如:二年級學習三位數加、減法時,涉及到口算、估算、豎式計算,對於這一知識的教學,我改變計算題以做題為主的慣例,鼓勵學生多動嘴說,說一說算理,說一說想的過程,目的在於使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三)、培養學生計算細心、認真的好習慣。學生在計算中常會出現這樣一些錯誤:看錯抄錯題目;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計算時不打草稿;一位數加、減、乘、除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做完題不回頭檢查等。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讓學生細心呢?1、教師要做好示範和表率。教師的板演,批改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范、整潔,以便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2、善於總結經驗,歸納方法。比如我教給學生計算的檢查方法是:一對抄題,二對豎式,三對計算,四對得數。3、加強口算訓練。學生做計算題的速度及正確率與每個學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我們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口算練習,基本上採用聽算和看算訓練。持之一恆,學生計算速度和正確率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4、教育學生養成驗算習慣。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作業認真、仔細,書寫整潔、格式符合規定,對計算結果自覺檢查等學習習慣。我們要要求學生作業完成後要作自我檢查,復核或驗算。(四)、練習題的篩選要恰到好處數學知識系統性很強,如果整數的加、減、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沒有學好,那麼小數的加、減、乘、除法就很難學會。因此說,計算教學需要做到新舊結合,精講巧練,持之以恆。
⑺ 需要一篇淺談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論文
中小學教師應樹立有效教學的觀念。現代研究表明,有效教學是建立在兒童原有經驗基礎上的,沒有兒童的積極參與和原來經驗的建構,脫離兒童主動參與的灌輸,都是低效學習。可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書本知識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努力增強教學過程環節對學生的吸引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只有這樣,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潛能才能得到開發,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下面對「如何才能使學生參與教學,使教學成為有效教學」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克服「命令主義」的傳統觀念,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長期以來,教師照本宣科,教師說怎樣,學生就照著怎樣做。這些觀念影響了學生,使他們的思想受到限制,嚴重阻礙思維的發展。因此,無論在生活還是在教學中,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還要虛心地聽取學生提出的建議,這樣,師生之間會增強信任,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此外,還要允許學生出錯。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大膽思考,積極發言,說錯了不要緊,從而解決了學生的後顧之憂。這樣,學生就會大膽想像,積極思考,敢於發表觀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就必須精心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異常活躍狀態。
三、突出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學生有了參與意識後,教師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參加教學活動,這時必須突出教學過程
教師要精心組織新授過程,提供參與機會。努力誘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利用原來的知識結構來學會新的知識。例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為什麼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以寬?長、寬與面積之間有什麼聯系?這些都是教學中必須突破的難點,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用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的長方形有幾種拼法?拼好後思考以下問題:這些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厘米?這些圖形的長、寬各是多少厘米?每個圖形的長、寬與面積之間有什麼關系?隨著操作,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展開。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小組討論,很快發現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厘米,沿著它的邊就可以擺幾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長方形的寬有幾厘米,在這個長方形里就可以擺幾排這樣的長方形。在通過有關演示和共同討論,發現每個長方形的面積都剛好等於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於是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必須遵循學習規律,給足學生思考、動手操作需要的時間,教師提出問題後不急於讓學生回答
學生由於思考的時間不足,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很多問題,但只是一問一答地解決,達不到激發悟性的目的,其間雖然也給學生參與提供一定的機會,但沒有給學生留足時間,這樣就達不到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目的,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教學。因此,多給學生時間和機會,盡可能激發他們的自我投入意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要實現有效教學,提高小學教學效果,就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不僅要研究教學方法,還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學;凡是學生能自己動手做的,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做,盡量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能力的機會。
⑻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來源:中國教師報 作者:李紅霞 韓華球 添加時間:2008-12-17 10:34:00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於什麼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麼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於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範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麼?」「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解決」初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解決」初探 內容提要: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圍繞「數學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解題策略,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問題。從問題提出——解決及應用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解決正 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課程具體目標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基於這一基本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從問題提出——解決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初步探索,獲得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一、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呢?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問。生活蘊涵著大量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多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產生。教師要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採用現實再現、猜迷、講故事、游戲、競賽等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自主產生問題,激發探究的慾望。如:在教學《連乘應用題》時,教師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星期天,你媽媽讓你去買兩箱牛奶,那時你會思考那些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紛紛發言:每箱牛奶多少錢,至少該帶多少錢?;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錢?每箱牛奶有幾瓶?至少帶多少錢?······這樣,學生提出了許多切題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及時提問,「你准備怎樣解決以上問題?」通過討論得出兩個方法:看標價說明;問售貨員。這時可呈現兩種情境: ①通過調查知,每箱牛奶48元,買2箱。 ②通過調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買2箱。並提問:「你能根據以上兩條信息,解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馬上提出:根據調查①可解決買兩箱牛奶共需多少錢?;根據調查②可解決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買一箱需多少錢、買兩箱需多少錢?等數學問題。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決了以上問題•……這樣,教師通過創設學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購物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2、發揚民主意識,培養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能力。「好學多問」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學生提出問題標志著其思維的萌發,小學生數學問題的提出直接體現他們對生活中數學的思考能力。但是,由於小學生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課堂表現為「怕提問」。要學生提問,就要培養學生敢於提問的勇氣和膽量。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行、態度,給學生一個個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自主提出問題的學習行為。曾有這樣一個課例: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位學生對「四萬萬同胞」的「四萬萬」提出了疑問,許多學生發出鬨笑。這位教師不但沒有責怪學生愚昧無知,反而鼓勵了他,同時在解決「四萬萬」就是「四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為什麼用四萬萬而不用四億「的研究,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提問學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培養了學生敢於提問的決心。可見,只有當學生能積極思考,大膽表述時,教師才知道學生「疑」在哪裡,「惑」於何處。才能對所教知識進行有效的指導、點撥和調整。反之,如果教師把學生的一些發自內心卻又異想天開的問題,看作是旁門左道,是「有意搗亂」採取壓制的方法,那麼,久而久之,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將會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殺,成為真正接受知識的「容器」。所以,發揚民主意識是學生敢於提問的前提,是開啟思維之門器官的鑰匙。 3、引導學生積極反思,進一步掌握提出數學問題的針對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反思是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活動過程作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經常引導學生對本堂課所涉及的數學問題進行自覺反思,逐漸明確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哪些問題是無關緊要的,使以後提問更貼近所學數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善於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二、引導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僅僅是教學的開始,「問題解決」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讓學生靈活地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其活動的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的結論,更多的是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體驗知識產生的原始狀態,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每一個人都應當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這樣,在鼓勵個性發揮的意義之下,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才成為可能。怎樣豐富學生「問題解決」的實踐過程,在靈活多樣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盡量使每位學生發揮其思維的最大潛能,使他們感到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已成為我們數學課堂教學中思考的重要課題。 首先,要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尋求方法。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生進入角色以後,教師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探究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有一位教師在叫「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時,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講解式」(擺小棒)的呈現方式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發現式」,這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爸爸讓明明計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會兒,向同學們求助,誰有妙法幫我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頓時情緒高漲,積極思考,此刻教師及時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同桌互說等形式,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體現團結合作的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的機會,加強了學生間多向交流。最後,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數手指的;也有用豎式計算的,等等。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後,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正是學生自主創新的一種體現。 問題一旦經過一番努力後被解決,學生就會有緊張愉快的體驗,有成就感、自豪感、價值感,這些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源動力。 其次,可建立學習小組。學生的發展存在者不平衡性,無論哪個班的學生,他們的智力發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們對生活、對數學問題的認識是各不相同的。在課堂上,面臨著要解決的一個個數學問題,學生的解決方法是各不相同的。為了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解決問題,我們可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建立學習小組,小組中學習水平上、中、下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推薦一個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組長,讓不同水平的層次的學生的信息聯系和反饋信息在多層次、多方位上展開。這樣,小組成員對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進行適時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與方法,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達到圓滿解決問題的目的。在經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要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探索中解決數學問題。皮亞傑認為:「認識一個客體,必須動之與手」、「一切真知都應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重新構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變傳遞結論為鼓勵發現新知。事實證明,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很多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探究而獲得。如針對學生所提問題「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嗎?」教師可以不直接告訴學生,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對自己的圓柱模型進行自主操作,討論「有什麼方法驗證圓柱兩個底面是否相等?」這樣學生通過剪、量、疊等多種方法,進行積極地討論、探索,得出「把上下兩個底面剪下疊起來,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兩個底面的直徑、半徑、周長,是否相等」;「上下兩個底面的對稱軸是否相等」等多種檢驗方法,並從中得出「圓柱上下兩個底面面積相等」這一結論。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動眼,解決了問題,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一內容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題:「請在下面平行四邊形上畫一直線,使分成的兩部分面積相等。」於是學生紛紛投入「如何分」的學習活動中,熱烈地討論、大膽地嘗試、獨立地操作、積極地思考……結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題方法。(如圖) ……得出,這樣的線可畫無數條。 但教師並不到此為止,而是接著提問:這些平分線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再次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只要是通過平行四邊形中心點的直線,都能平分這個平行四邊形,同時孕伏了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這一知識。這樣的處理使學生獲取知識、拓展思路、培養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了。三、引導學生合理地應用知識,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學生的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現實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數學課程標准) 學生學習數學不但要弄清課堂所提的問題,掌握現成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運用課堂上所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覺地、有意識地認識周圍的事物,理解並處理有關問題,使所學知識成為與生活和社會有密切聯系的內容,真正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再用之於生活」。在這方面,教師要自覺做到學生「用數學」的引導者。例如,學了「統計知識、價格與購物計算、長度、面積、體積、容積等測定」後,我們要盡可能提供給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把數學用之於生活,我們可以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長、寬;量一量黑板、課桌、書本的長和寬;量一量家中傢具的長和寬、爸爸媽媽的身高;測一測爸爸媽媽的體重;算一算逛街所購貨物的價格等,在「用數學」中,體驗所學知識的作用,更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又使學生從中品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又如,在學習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後,一位教師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溝通數學與現實的聯系,他編制了這樣的題目:「今天,爸爸把這月領到的工資1850元存入銀行,所存定期三年,那麼三年後的今天,爸爸取錢時,可取回多少元?」 這樣的問題,與生活非常貼近,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他們通過調查,了解銀行利率,並應用自己剛學的百分數知識,通過實際計算,學生不僅鞏固學習知識,了解了金融知識,從而增長了見識,培養了實際應用數學的能力。 學生的數學知識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探究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不斷地應用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和諧地發展。
⑼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計算的准確率的論文
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本能力,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計算的准確率和速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很多同學總以為計算式題比分析、解決問題容易得多,因而在計算時或過於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結果錯誤百出。因此,計算教學不容忽視。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正確、迅速、靈活、合理」地進行計算呢?在教學工作中,我做了探討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總結幾點心得如下:
一、發現問題,改變學生認識。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計算的重要性,我首先在學生中開展了一項活動:讓學生自己搜集計算中經常要犯的錯誤,以兩個周時間為准,可以每位同學自己進行,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一起找,兩周後上交錯題記錄,包括出錯原因,看誰找的認真,錯因找的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也就把問題抖落了出來:
(1)題目看錯抄錯,書寫潦草。6與0,1和7寫得模稜兩可;
(2)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等;
(3)計算時不打草稿;
(4)一位數加、減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
(5)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
從一些學生的計算錯誤來看,「粗心」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尚不夠成熟,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方面是個自然成長過程,第二方面則可以採取相應方法進行培養,所以在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的同時,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出來,這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做題計算中出現的錯誤,大多數是粗心大意、馬虎、字跡潦草等不良習慣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在計算訓練時,要求學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認真對數。題目都抄錯了,結果又怎麼能正確呢?所以,要求學生在抄題和每步計算時,都應當及時與原題或上一步算式進行核對,以免抄錯數或運算符號。要做到三點:①抄好題後與原題核對;②豎式上數字與橫式上的數字核對;③橫式上的得數與豎式上的得數核對。
2、想:就是認真審題。引導學生在做計算題時,不應拿起筆來就下手算,必須先審題,弄清這道題應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有沒有簡便的計算方法,然後才能動筆算。另外,計算必須先求准,再求快。
3、算:就是認真書寫、計算。作業、練習的書寫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規范,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尤其要符合規范,數字間有適當的間隔,草稿上的豎式也要數位對齊、條理清楚,計算時精力集中,不急不搶。
4、查:就是認真演算。計算完,首先要檢查計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檢查數字、符號會不會抄錯,小數點會不會錯寫或漏寫;再次,對計算中途得到的每一個得數和最後的結果都要進行檢查和演算.因此,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防止計算錯誤,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培養學生口算能力,切實打好基礎。
口算是主要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它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打好口算的基礎。
1、為了提高學生口算的准確率和速度,我根據學生知識結構,有意識地讓學生記一些特殊數學的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兩個數(73和27,98和2等);積是整十、整百的兩個數(25×4,125×8等);這些計算結果的記憶,不但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
2、每堂課上安排練習。每節數學課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時間,安排3~5分鍾的口算練習,學生每人准備一個本(口算天天練),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種形式變換練。 例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游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等,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四、加強估算教學
估算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感」,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運算」,可以幫助學生檢查計算的結果正確與否,運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對計算的結果做預先定位,快速地確定計算結果的取值范圍,通過計算前的估算和計算後的檢查,可以避免由於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可以讓學生看計算結果的末一位,如個位是3和8,結果的個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積不可能是兩位數等等.
五、收集錯題類型,做到對症下葯
一般地說,學生在練習時產生的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師指導下,有些比較容易糾正和克服,有些則糾正起來就比較困難,特別是這種錯誤在頭腦中已經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學中善於及時了解、收集筆算中存在的問題,有預見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常見的典型錯例,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通過集體「會診」,達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對於那些形近而易錯的試題,則組織對比練習,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的能力。
糾錯題型上的練習我通常這樣設計對學生的要求:判斷對錯→找出錯誤處→分析錯誤原因→改正→總結出預防同類錯誤的方法。在練習形式上安排有多種形式:可做單項練習,如判斷題、找出各題錯誤處、改錯題等練習;也可以做綜合練習;可以把各類錯題印在作業紙上,課上發給學生改,也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作業本、錯題本,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重新分析訂正等.
總之,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應該貫徹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既要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的針對性訓練。只要認真鑽研,工作中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認真挖掘計算題中的能力因素,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⑽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從一年級開始:1、要注意運用多種形式「開火車、口算卡、男女比賽、限時完成等"來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2、要准確教學,是學生掌握各種基本演算法。3、要特別注重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以使其逐步形成較高的心算技巧。4、要注意連續適度的計算量,達到熟練不厭煩為准。5、注重學生簡算意識和簡算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逐步形成靈活的計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