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問題設計

小學語文問題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6 20:50:56

A.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遵循什麼原則

新課程強調教育不只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應該使學生不斷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生成的。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總量×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數。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學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二是教學對象。然而,實踐證明,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並非教學內容,而取決於教學對象——學生,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學會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認知智慧增值。筆者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教師要觀念轉變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優化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業務素質的優劣,對課堂教學最優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教師業務、理論、實踐培訓活動,努力成為一個教學素質好、基本功扎實、教改意識強、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時間長短,對原來教材的理解去按經驗教學,認為傳授完知識,就完成了任務。而應該通過課堂教學,認真關注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會不會學」,用這樣的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 二、組織教學要有嚴謹性 所謂組織教學,就是要把學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緒、思維集中到課堂上來。組織教學而應貫徹教學的始終。其嚴謹性著重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教師對所授課程要有嚴謹的態度。即每次課前認真備課,保證授課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正確性。第二,對教學過程要嚴密組織,做到周密思考、張弛有致、緊湊有序。第三,教師對教育對象要嚴格管理。從上課起立的站姿,課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問題、操作練習等,都要嚴格要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不把問題推給班主任,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學習方式 我國基礎教育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因此,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新的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為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促進學生之間能有效地溝通。在探究性學習中,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通過調查、信息搜集及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像,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政治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的新型倫理關系。其次,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還要學會贊賞他們的付出所表現出來的微小的變化及對教科書的大膽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幾點,筆者還認為,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應該做到這樣幾點:教學語言要有藝術性、教學方法要有靈活性、教學過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幾點,既是「傳道、授業、解惑」有效性教學必不可少的內涵,又是一名教師綜合實力的反映。具備這樣幾點,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錘百煉。

B. 小學語文 怎樣合理的設計問題

問題,是發展並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設計一些具有開發學生智力而又難度適宜的問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他們去思考探索呢?有許許多多的方法,應當根據學科及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靈活運用。
下面就淺談一下使本人受益的幾種方法:
第一,觀察法。
觀察是思維的「觸角」,能不能精細地觀察事物,是檢驗學生思維能力高低的一個標志。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多憑借教材,提出觀察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觀察,引導他們藉助視覺感官觸發靈感。
如教《葉公好龍》時可提問:大家看看插圖,當真龍來探葉公時,葉公是一副什麼樣子?這樣子反映了他當時內心是怎麼想的?說明了什麼?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和認真的思考,就能領會課文沒有明白點出的意思,更深刻地理解其寓意。
第二,求異法。
求異思維是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多提求異性問題既有助於發展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培養學生「與眾不同」的創造意識和心理品質。
如教《黃河象》,一位老師這樣提問:對於黃河象的來歷,你有與科學家不同的假想嗎?有位學生當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黃河象」不一定是象群中的第一頭公象,也不一定是它先喝水而其他象還沒喝水,可能象群都喝到水了,只不過是其他象站立的位置沒有危險,而那公象卻站在倒霉的位置上……瞧!一個求異性的問題竟激起了學生豐富的想像,點燃了積極思維的火花。
第三,想像法。
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力是活躍思維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的思維活動必須藉助於想像。學生的想像越豐富,對課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對問題就越有創見,所以應當充分利用教材,激發學生的想像。
如《珍貴的教科書》中寫道,指導員在犧牲前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可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指導學生加以想像:指導員究竟想說些什麼?讓學生以想像為省略號作注腳,填補語言上的空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四,發現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在教學中,多種類型的教材,各個教學環節,都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發現。看圖,可通過指示觀察方法,引導發現某個目標;閱讀,可設置疑點,接通思維流程。
如教《燕子》最後一節時,可提問:「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一節中有個詞用得特別?」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通過仔細閱讀,會發現課文把幾根電線說成是「幾痕」,接著引申:為什麼用「幾痕」?學生邊看圖邊品味課文,便會領會出作者用詞的精確。
第五,情境法。
運用情境教學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感受力。這類問題要求教師通過教具或電教手段,再現教材的情境。
如教《畫》,可先出示一幅有山水花鳥的彩圖,然後讓學生扮演詩人並親自感受:你遠看畫中的山,有沒有看到它的顏色?你側耳細聽畫中的流水,聽到聲音了嗎?再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啟發想像:春夏秋冬四季在變化,但畫中的花有變化嗎?接著演示趕鳥動作,讓學生看看鳥兒有沒有受驚飛走。這樣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品味課文的詩句,比老師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第六,推理法。
這類問題的特點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維,它有利於培養思維的邏輯性,提高判斷推理的能力。
如教《海龜下蛋》第五段時可提出:究竟海龜怕不怕人?它覺察到旁邊站著人沒有?學生聯繫上下文,細讀精思,進行分析推理,即可作出准確判斷,並從各個角度加以印證。
第七,探究法。
抓住課文中理解上的難點,進行深入探索,不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而且往往能引發學生新的見解、新的感觸。
如教《別了,我愛的中國》時可提出:作者出國既然是為了「求得更好的武器」,為什麼卻又說「我這樣不負責任的離開中國,真是個罪人」?學生在深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對特定時空中人物矛盾的思想感情便會引起共鳴,愛國的激情、自強的精神也會油然生發。
第八,比較法。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新發現、新發明便成了空中樓閣。比較有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在語文教學中不管運用哪種比較,都不應只停留在「懂得區別」的水平上,而應當著眼於發展——在比較中引出新的發現、獲得新的知識。
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可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產生的幻想進行比較:
(1)五次擦火柴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樣?
(2)五次擦火柴所產生的幻覺有什麼不同?其原因和結果又怎樣?
提出這類比較性問題,有助於引導學生「入境識斯真」。
以上各種方法並不是全部,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善於總結,一定會探索出新的方法。實際運用這些方法時,往往是復合交叉的,教學時要不拘一格,應當靈活地綜合運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C. 小學語文如何精心設計問題

一、課堂提出的問題,課前要根據課文內容通盤考慮,做到環環相扣。
在上語文課之前,除了要鑽研教材,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教學目標外,還要在師生互動環節的提問上做通盤的考慮,既要考慮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成一個一個的問題,又要做到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銜接,一定的梯度,使整節課渾然一體,扣住學生的心弦。

這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目標的定向。如果問題是一忽兒東一忽兒西,學生的思維不能集中到一個點上,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一旦學生對問題失去了興趣,課堂氣氛又怎能活躍起來呢?

課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設問。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一讀就懂,但又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線索,因而對課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師課前設計教案時可以從全篇的主要內容入手,精心設計提問,做到問題環環相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親人指的是誰?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志願軍把朝鮮人民當作親人,可見情誼非常深厚,課文是從哪些段落表現他們情誼深厚的?通過三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從整體上看清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二、課堂提出的問題應簡明扼要,切忌繞彎子。
語文課堂提問與其說是一門技術,倒不如說是一門藝術。因為漢語言文字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而語文課堂提問卻應該簡潔明了,少用專業術語和繞彎子。有時本來很活躍的課堂,因為一個問題問得不當,學生沒有弄懂意思,往往氣氛很快沉悶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不知什麼原因。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對提問進行巧妙地設計,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1、在關鍵的內容上設問。

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和章節。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一個蘋果》一文時,可以選取課文中蘋果的來歷和經歷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蘋果出發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2、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挑山工》,為什麼挑山工所走的路比遊人長一倍,而所用的時間卻並不長?在這里設問,能夠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3、在內容的重復處設問。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如《林海》中,「感到親切、舒服」出現了三次,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這種感情的?又如《燈光》一課中,「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
三、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在語文素養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但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上要設計提問,還要在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上提出一些問題,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發展,在思維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課文會在結尾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想像。這時教師可以在內容的拓展處設問啟發學生想像,促進學生的思維。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並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像一下,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凡卡的信,他爺爺能收到嗎?他的信如果落到老闆手裡後,其命運又會怎樣?凡卡如果逃了出來,是流浪還是去找爺爺?通過這些問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另外,在實施課堂提問時要使所提出的問題簡明清晰,讓學生明白老師在問什麼,自己要怎麼做,並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解決問題。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反饋信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做出的總結、評價或指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理解認識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課文去進行判斷推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D.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懈地追求。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課堂發生著可喜的變化。然而,課堂教學耗時多、收效低的現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對「有效性」的最好注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後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一、了解需要點,「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以學生為本,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一旦離開學生這個主體因素,「那課就好比一個鑽頭發力於一個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實質作用不好樂觀。」了解了學生學習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課就會如磁石緊緊吸引住學生。怎樣才能了解到學生的需要點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總的來說,需要教師先「鑽進去」深入解讀文本,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確定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1.找准疑難點、空白點。教師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學生。學生已經具備了怎樣的知識基礎和情感起點?對今天的學習內容,學生感到難於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會在哪兒?哪些地方是學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師引導的?作為教師,在組織教學之前,都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不會重復教學浪費教學時間,也不會因為知識鏈的隔斷而讓學生不得要領。比如在教學《會走路的樹》時,課文中有一處這樣寫道:小鳥看見了馴鹿,好奇地問:「你能讓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嗎?」教師就可以抓住一個「爬」字,打開學生的思路。因為在此之前,「小鳥會飛」已經成為學生的思維定勢即固有知識,但小鳥的「爬」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小鳥為什麼不說「飛」而說「爬」?教師以此為教學線索,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到這只羽翼未豐的小鳥的特點和心理,想像馴鹿天天不厭其煩讓小鳥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從而體會到馴鹿美好的心靈和真摯的情意,並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美好情感。同時,我們的語文教材還存在著很多空白點,教師要抓住這些空白點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想像,發展語言,形成能力。2.盡可能找到一個「興奮點」。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找出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興奮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學能否有效,關鍵在於尋找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被教師設計的問題緊緊吸引,整個教學時段學生都處在一種「興奮」狀態之中,是一個優秀教師教學素質的真正體現,也是教師知識基礎的真正體現。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學內容,很多時候在教學參考書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尋找一條恰如其分的渠道,讓這些知識流淌到學生的腦海里。而尋找「興奮點」,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兩塊銀元》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一開始,就拋出「孫老漢打碎的茶壺該不該賠?」這個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然後,在學生紛紛找出自己的論點、論據進行爭議的過程中,學生的內需不斷得以實現並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得到真正實現。3.敏捷地捕捉課堂上學生的生成點。在教學過程中,一個經常遇到的情況是,無論教師在備課時准備得多麼充分,考慮得多麼周到,在課堂中也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說明,眾多學生的思維比一個教師的思維要豐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雙邊參與的動態進程中,教師應敏捷地捕捉並判斷、重組學生在課堂涌現出來的信息,適時調控,充分利用。因著學生的思路順勢而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順勢而學,那麼整個教學氣氛會非常融洽,學生也會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就能夠出現精彩不曾預約的有效生成,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二、抓住切入點,「刪繁就簡三秋樹」。「真實、朴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崔巒老師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有效的語文課堂追求簡單、快樂和實用。教簡單快樂的語文,抓住教學切入點是關鍵。1.教學目標簡明具體。教學首先要確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簡明,如果目標過多,面面俱到,反而會心中無目標,一面都不到;目標制訂不能空泛,要具體。如教學目標「學習作者是如何寫景物的,領會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就比「學習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達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有利於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圍繞目標達成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要達到什麼目的?有利於教師的自我監控——目的達到了嗎?沒達到採取什麼措施及時調控?2.教學切入簡約集中。有效課堂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選好講課的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體現了教學切入點的簡約集中:一教師在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出示五幅圖畫,然後請學生閱讀課文,要求用文章中的語句給圖畫配上最合適的語句。學生滿懷探求之心,埋頭課文紛紛開始了主動而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讀得認真,想得仔細,總想寫出最貼切的。學生在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清楚了,人物的語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質揣摩到了,教學目標迎刃而解。這堂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問題輻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統領起對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減了許多瑣碎的提問,擴大了學生領悟、交流的空間。抓住好的教學切入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反思,細心揣摩,用慧眼去發掘這個「切入點」,巧妙設置,從而收到「一字窮理,定全課之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之經絡」的教學效果。3.教學環節簡潔自然。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如江蘇省特級教師孫建峰老師執教《釣魚的啟示》,第一個環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註」,寫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賞和評價;第二個環節交流「批註」;第三個環節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可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還可以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簡潔自然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主動思考,積極感悟。三、創設體驗點,「紅杏枝頭春意鬧」。《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用到了「體驗」一詞,在閱讀目標上強化感受性、體驗性,注重情感體驗。這意味著語文教學非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情境出發去體驗感悟,重視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移到課文里,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在體驗和交流體驗中發展語言,形成能力。學生自己對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會深入,教師需創設體驗點,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體驗點的創設比貼標簽式的說教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1.當課文意義生成在學生的原認知結構中找不到呼應時,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由於受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局限,學生對課文中所蘊含的主題與情感往往缺少體驗,經常產生陌生感與疏離感。因此,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找到學生類似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果。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教學《長相思》,「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對小學生來說,理解上有難度。王老師請學生分別把自己設想成詩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聲聲問、一聲聲答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到了詩人的「重離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長相思」,學生角色的轉換,體驗角色的所為所思所感,從而很好地體會詩人「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深切情懷。2.引導學生對內容情境產生興趣,從而激發體驗的內需。情感體驗是以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的。對課文所體現的情感,學生由於缺少審美的需要,往往根據自己的性別、經歷與情感偏好而加以取捨,對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題,經常容易忽視。在這時候,教師就必須根據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讓學生主動去體驗各種各樣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游園不值》的教學中創設的體驗點,給人印象很深刻。愛花、惜花的詩人沒能進到園子里,卻看見「一枝紅杏出牆來」,竇老師請學生扮演那枝「紅杏」,想像紅杏會對園主人說些什麼,會對詩人說什麼?會對園子里不能出牆頭的花花草草說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透過文本進入了詩境。3.引導學生在同樣的語言環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體驗,達到情感的飛躍和價值觀的提升。漢語言意義的模糊與豐富性,給老師們在教學時組織學生體驗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樣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意義是一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體驗又是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感受能力,並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聽過特級教師金感芳老師的課《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金老師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國城市的一道美麗而奇特的風景:每家每戶種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對著外面的,不但奼紫嫣紅,而且很奇特。面對異國他鄉的美麗風景,金老師設置了體驗點:如果你就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如果你是醫生、是建築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勞動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當你走在這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是有殘疾、有困難的人,走在這花的海洋里,你又會有什麼想法?學生的思維在廣度和深度間縱橫,深刻體會到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尚境界。四、落實語言點,「唱得紅梅字字香」。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言文字訓練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個性,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內化語言,最終發展自己的語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將語文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語言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落實語言,重點在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所有文章的內容、主題、情感,都是難過語言進行表達的。落實語言,不單純講語言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表現力越強,我們就能認為語言越好。相反,語言形式再優美,表達不能到位,這樣的語言也是蒼白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從語言的表現力方面來學習、掌握語言。一教師在教學《再別康橋》時,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表現力。「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為體會這反復出現的「輕輕」,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吟詠,並啟發想像: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輕輕」?大概會是幾個人?你覺得他一個人這樣輕輕地走,情緒會怎樣?把人融進了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輕輕」的理解將是深刻和透徹的。「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請學生模仿一下,「招搖」是什麼樣子?推想一下,「招搖「會有幾種可能?為什麼甘心情願做水草?原來詩人對康橋的深厚的依依惜別的感情,就是這樣從詩人的用詞中表現出來的,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表現力。只有這樣落實語言,語言才有生命力。2.落實語言,注重「讀寫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而最終的落腳點是書面表達能力。不動筆墨不讀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很好地融合了這一傳統的讀書方式,注重對文本學習的批註,注重把學生的感悟寫下來,從而使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於用筆寫出自己的學習感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認識,達到真正的理想效果。3.落實語言,注重詞語教學。新課程對詞語教學越來越重視,一改過去理性的、復雜的、枯燥的詞義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動的、富有價值的詞語教學。在這方面,很多老師做了很多有意的探索。《愛迪生救媽媽》是二年級的一篇課文,老師在語境中出現詞語,學生用這些詞語把整個故事串了起來,詞語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符號,形成了學生頭腦中生動的形象。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教學《二泉映月》,分類出示詞語,想像意境、飽含情感讀詞語,重在語感的培養。五、引發思維點,「課有盡而意無窮」。有效的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還應該延伸到課外,實現教學的升華。尤其是語文學習,可以說生活處處是語文學習的課堂,受教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內外的資源融通共享,才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積極的思維引導非常重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主動學習。1.培養問題意識。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營造民主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樂於提問、敢於提問的學習品質,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樹立「學習源於問題」的意識,培養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勇於提出的良好的習慣。這也是創新品質形成的基礎。2.學會提出問題。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的學習品質。在學生的提問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恰當的進行引導和訓練,逐步訓練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3.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會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與動機,運用評價手段,針對學生的提問給予恰當評價、引導,小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否有價值,要給提問者以激勵。特別是課外反饋的問題,更要及時反饋、評價、激勵,以加強勤思習慣的養成。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E.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優化問題設計

新課程強調教育不只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應該使學生不斷生版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權和人格是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生成的。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總量×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數。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學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二是教學對象。然而,實踐證明,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並非教學內容,而取決於教學對象——學生,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學會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認知智慧增值

F. 怎樣設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怎樣設計小學語文教學中

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要做好教學評價,都應「對事不對人」?」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因此,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學生是主體,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應該怎麼答、鼓勵求異,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明千千萬,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總之?從而使他們全面。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思起於疑;二。在課堂提問中,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富於啟發性的提問,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鼓勵學生積極評價,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古人曰、見解。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4。所謂提問的「點」,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發展的環境中。假如問題過於簡單。 那麼。老師提問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滿意又在哪裡,其次要評「好不好」、針對性和激勵性,注意問題的難易度,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是你。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精心設計有效的,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1,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學中、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2。在自評的基礎上,是一種藝術。3,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促發展,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 一、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難易適度,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當然、有思考性;三,起點是一問。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他們雖然天真,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滿意在哪裡,完善自己。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以表揚為主,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 二,怎麼改、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為此,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一,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問題太難,做到張弛有度,弄清文章的要旨:學起於思,在合理的,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教師評價時,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充實自我,小組互評,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好在哪裡,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要站在孩子的高度,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就應該做到

G. 小學語文如何在文本有矛盾的地方設計問題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老師在閱讀專教學的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屬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文本閱讀興趣可以幫助老師提高閱讀教學的教學質量,也可以幫助學生個人成長和發展,還能夠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閱讀文本的魅力,也要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很好地設計。本文旨在研究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教學方式。

H. 怎麼設計小學語文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抄包括以襲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I. 小學語文課文教學關鍵問題的設計應該以什麼為依據

        內容提要抄:教學設計體襲現教師的教學技能,又是溝通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中間環節,抓住了識、寫、讀、背、說、作、習這「七字經」。教學方法的優化實際是閱讀環境的優化,而精心設計各種閱讀情境則是優化語文教學方法的主要途徑。教師善於設計各種閱讀情境,設法讓學生帶著好奇、順應的心態進入教材,去游覽那片新天地。依據學生的認知心理,教師在指導閱讀的不同階段,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就可以達到優化教學方法,增強閱讀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抓住文本的「基礎點」—— 切入生活的「鏈接點」—— 架設課文的「互動點」—— 尊重個性的「差異點」—— 倡導教學「本色點」
    教學設計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能,又是溝通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中間環節。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看,「教學設計」就是要求教師對文本的研讀,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徑。研究教學設計有助於教師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有助於教師的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轉變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問題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