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設補白情境
小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設補白情境 摘 要:補白教學是一種課堂教學藝術。教師運用的恰當合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地思維,培養他們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補白情境,讓補白貫穿於教學中,使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讓讀書具有個性化,具有創造力。本文闡訴了幾種創設補白情境的方法,和大家共勉。
關鍵詞:小學;語文;補白;情境
在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都有作者有意的留白,留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對文章中的留白進行個性化的補充,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補白的教學情境,發揮學生獨特的創造力,引導學生給文章「留白」的地方進行個性補白,合理地補上課文語言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使他們在學習中獨立的思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那麼,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恰當的地方進行個性補白,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創設生活情境,結合實際進行補白
知識來源於生活。教師創設生活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個性補白。這樣會深深吸引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求知慾,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這時學生的頭腦中就會重現生活的情境,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情境進行補白,暢談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教學三年級《風箏》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在田野里拚命地奔跑。」這部分就是介紹孩子們放風箏的過程,孩子們學到這里是特別希望自己也身處其中,感受放風箏的樂趣。筆者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及時地在課堂中播放學生在操場上利用各種方法放風箏的情境,學生看到這樣的情境,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於是,筆者結合設置的生活情境問:「你們放風箏時,有比課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術嗎?你有什麼難忘的感受
『貳』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1: 生活展現 2: 實物演示 3: 圖畫再現 4: 音樂,聲響渲染 5: 表演體會
為什麼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特別提出創設教學情境呢?這得談一談我們現在這些6—12歲的孩子的閱讀現狀。
現在,電子產品層出不窮,更新換代尤其快,我們的小學生除了網上電子游戲、動漫,還有許多類似於《老夫子》之類的圖畫書,他們一個人可以看很長時間,凝神專注,不需大人引導,卻很容易達到上癮程度,可是去讀積極健康的文字書,卻不容易讀進去。這種情況,男孩居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也認識許多特別愛讀書的孩子,女孩偏多,男孩也有。有個叫劉瀅的小姑娘,才上一年級,便看上了大部頭的沒有拼音的文字書。中午,教室門還沒開,她就背靠著牆,坐在走廊上看書,下課也看,別的孩子就在她的周圍撒野似的瘋著玩,她卻如入無人之境,沉浸在文字描寫的情境之中。一個叫劉嘉怡的小姑娘,雖說只有七歲,卻像大孩子一樣可以安神地讀半天的文字書,格外享受似的。有一次,她對我說:「今天讀張海迪的故事,我都流淚了,我的嘴都發抖了,真是太感人了。」我們不禁感嘆,這些愛讀書的孩子年齡不大,可已經享受到了與文字交流的快樂,享受文字描述給他們帶來的豐富的聯想、神奇的想像。他們那麼有靈性,對身邊的事物那麼敏感,他們喜愛讀大量的文字書,完成語文學習顯得輕松愉快,出口成章,優雅知性,與那些讀《老夫子》之類上癮的孩子大不一樣。
同樣是愛看,如痴如醉,為什麼讀書帶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呢?
韓國推廣閱讀的南美英博士舉過一個例子,我覺得很有意思。「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這樣一句話,在漫畫書里只剩下了「咚」這樣一個擬聲詞,而就在這文字和漫畫之間,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看漫畫,不喜歡讀文字,因為讀那些文字,他們想像不到那個畫面,進入不了那個情境,更體會不到文字背後的情感傾向,不會體驗文字里的東西。如果這些孩子讀文字時能夠想像、體驗,「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 ,那該是多麼驚心動魄的一個場面啊!
久而久之,那些迷戀於電腦游戲、圖畫書之類的孩子,對形象、對場景、對情感的體驗能力會越來越弱,以致於不喜歡讀文字書,讀不起勁兒來。即便是讀,也是一種迸字似的讀,看悲傷的場面不流淚,看幽默的細節不展顏……從來就享受不到文字閱讀真正樂趣。
作為小學里的語文老師,面對6—12歲處於起步開始學習讀書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在小學六年裡,引導孩子們喜歡閱讀文字,會閱讀文字,從而享受到閱讀文字那種寧靜中邊讀邊思的快樂呢?無疑,創設情境教學是我們的必經之路。為什麼呢?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去創設情境教學是有科學道理的。
1、 因為咱們人的大腦特點。咱們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的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動。一般,咱們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的寫字、閱讀、組詞等書面的單項訓練,以及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情感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
如果我們想辦法在課堂需要的地方創設情境教學,通過音樂、實物、圖畫、表演、語言描述等方法,來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者是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開始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開始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這樣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因此,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一般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因為兒童認識世界的規律。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思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也就是說,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
盧梭也說過:「進入人類理性的所有一切東西,都是通過感覺實現的。」感覺
又是通過感官來獲得的。兒童的感官,可塑性極大,在這個時期,我們根據文字,藉助音樂、圖畫、表演等方法,來直觀地作用於兒童的感官,引導學生或聽,或看,或操作,兒童的視覺、聽覺、運動覺就在這種不斷的有指導的興奮中日益敏銳、完善起來。他們的眼睛會特別亮,耳朵會特別靈,感官、感覺的訓練,使兒童對周圍世界日漸留心、敏感,這就拓展了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通道,並且成為他們思維、想像、創造的重要基礎。相反,這個時期,如果我們不去著意訓練,兒童的感覺就會變得遲鈍,而感官的遲鈍必然會成為兒童提高直覺、提高悟性的一大障礙。
這樣的訓練,僅靠音樂、美術、體育等術科的訓練是不夠的,我們小學語文也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在課堂中根據語言文字去創設情境教學,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獲得從形象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課堂中去創設情境教學呢?我想主要是四處設置,七大方法。四處設置為:情境中導入、情境中體驗、情境中提升、情境拓展,七大方法為:生活展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與聲響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以及閱讀體驗情境。這些方法的運用,我們一般根據課文內容的所需,有選擇地運用到四大設置之處。
一、情境中導入。
一般來說,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我們在學習新課之前,創設一種情境,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引入課堂之中。歸納一下,也有幾種做法。
1、出示實物,在觀察中引發思考,使孩子們因探索而要學習。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
我們可以同時展示兩張不同的郵票,引導學生觀察。「你們看了這兩枚郵票有什麼發現?」一枚邊緣無齒孔,另一枚邊緣有整齊的齒孔。這時能引發學生什麼思考呢?「這兩枚郵票為什麼一枚有齒孔而一枚沒有呢?」為了引發更深層的思考,我們可以繼續展示:這是一大張邊緣無齒孔的郵票,人們要用時得找來剪刀,用一枚便裁剪一枚,難免裁剪得不整齊。後來,一枚枚郵票的邊緣多了一圈均勻的齒孔,用時,只需用手沿著齒孔輕輕一撕,就能整齊地撕下一枚一枚的郵票了。介紹到這,同學們是不是有問題想問呢?於是學生想知道:「郵票的齒孔是誰想出來的?他是怎樣想到這個辦法的呢?」行,我們今天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學生便帶著探索的慾望開始愉快而主動的自由朗讀。
2、觸及孩子的情緒領域,喚起孩子心靈的共鳴,使孩子因情感的驅動而要學習。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課《竊讀記》。
這是一篇非常平實的課文,沒有跌宕的情景,沒有華麗的描寫,但平實中蘊含著渴望讀書的切切真情,就像一位和善的人憶著童年向我們娓娓道來。如何引導孩子們走進《竊讀記》呢?「同學們,上課之前我想給大家唱一首歌,這首歌大家可能聽過。」「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放野鴨子合唱)老師唱著唱著,引發了學生的回憶,也紛紛跟著唱,逐漸有一種悠揚、懷念的感覺。「同學們,每當我聽到這首《送別》,我就回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城南舊事》,里邊有個小姑娘叫小英子,小學畢業典禮的時候,小英子和同學們就是唱著這首歌告別老師和小學生活的。《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是根據小說《城南舊事》拍攝的,作者就是我要給同學介紹的林海音。」出示林海音照片及簡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作家。小學至大學在北京讀書,後回台灣從事編輯、教師和寫作工作,共出版《城南舊事》《冬青樹》《林海音童話集》等86部作品。我們將在小學和初中讀到她的散文《竊讀記》《冬陽·童年·駱駝隊》《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林海音之所以能成為這樣著名的作家,離不開她小時候對讀書的酷愛。這節課我們要走進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回憶《竊讀記》。」孩子們在悠揚、懷念的感覺之後,又產生了對作家林海音的敬佩,於是會萌生對林海音童年生活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於是,情感萌生動機,便愉快地跟著老師走進文字。
3、聯系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使學生因貼近生活形成關注而要學。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16課《充氣雨衣》。
出示圖片,「同學們,下雨了,許多人穿雨衣出行,旅遊,上班,上學,劃船……我們班哪些同學下雨天也是穿雨衣出行?能說說穿雨衣的方便之處嗎?」(可以遮住背上的書包不被雨水淋濕;輕便,比打雨傘方便,可以騰出手來干別的……)「有沒有同學感覺到穿雨衣也有讓人煩惱的地方呢?」(有不少同學說穿雨衣的時候,雨水會順著雨衣的下擺流到褲腿上,被風一吹,冷極了。)「我們有什麼辦法來改進一下,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我們一起來學習16課《充氣雨衣》。」
4、 描繪畫面,呈現形象,產生美感,是孩子因愛美而要學。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4課《槐鄉的孩子》。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的家鄉在哪兒嗎?我的家鄉在湖北省潛江市總口農
場。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那兒度過的。每到五月夏季來臨的時候,路邊、溝邊的許多槐樹便開花了,樹上像鋪了雪,成串的槐花散發出幽幽的淡香,深深地吸一口氣,那清淡的香氣使人心曠神怡。一場大雨下過,潔白的槐花瓣撒落一地,跟下過雪似的,小溝里也漂浮著一層夾雜著綠葉的白花,偶爾會有青蛙呱呱地叫著,頂著一頭白花瓣從水波里鑽出來,爬上岸去。小夥伴們也不閑著,年齡大的將鐮刀捆紮在竹篙的頂端,把一串串槐花勾下來,這時,地上的槐花散落一片,槐花的清香也彌散開去。年齡小的也不閑著,他們翹著屁股忙著把地上的槐花撿進竹籃里。待竹籃滿了,便提回家去讓媽媽和上麵粉,撒上鹽和油,蒸著吃。這蒸槐花香而不膩,小夥伴們可喜歡吃了。聽說有個地方比我的家鄉槐樹要多,人們稱它槐鄉,那裡有令人稀罕的紅槐花。那兒的槐花何時開?那兒的孩子也忙著采槐花嗎?採回的槐花僅僅也是蒸著吃嗎?我很想知道,你們想知道嗎?請自由朗讀第4課《槐鄉的孩子》。」老師對童年生活回憶和描繪,讓孩子們有一種美感和嚮往,因此急於拜讀。
5、創設問題情境,造成懸念,讓孩子因好奇而學習。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7課《小壁虎借尾巴》。
先板書「小壁虎」 ,問:「同學們見過小壁虎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零星介紹之後,出示幾幅小壁虎的圖片,老師簡單介紹:「壁虎,外貌像蜥蜴,對人完全無害,全世界有750種。他們頭大個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盤,喜歡夜裡爬在牆上靜候蚊蠅,尾巴有的尖長,有的短鈍,有的是球形。」介紹到此,添加「借尾巴」,讀課題,有什麼疑問?(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嗎,為什麼還要借尾巴呢?向誰借?)「我跟大家一樣好奇,我們來讀課文吧。」
二、情境中體驗。
我們運用一些情境導入的辦法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如果後面的教學過程單一刻板,孩子們會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動機弱化,以至消失。因此,我們將他們帶入了課堂情境之後,接下來就得想辦法根據課文情節的發展,根據內容的需要,使我們創設的情境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的情境,往課堂深處發展,有意識地把孩子們一步步地帶入課文描寫的相關情境,讓孩子們有一種感覺,「我即在情境之中」 ,使課文中描寫的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孩子們面前,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場景讓孩子們涉足其中,彷彿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優化的情境將孩子們吸納其中,產生熱烈的情緒,更愉快輕松地去體驗、感受和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情節發展的特點,我們一般可採取以下七個方法在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
1、 生活展現情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
察的對象,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9課《日月潭》第四自然段。
「要是下起蒙蒙細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
這句話描寫了日月潭下雨時候的朦朧美,而對於7—8歲的二年級同學來說,很難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美,即便是有所感覺,也是一種非常籠統的感覺,至於「朦朧」「像童話中的仙境」 ,他們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正好上這一課的時候是春雨綿綿的三月,我們的學校在東湖邊。一天早讀課,細雨濛濛,我和副班主任帶著我們班的同學來到東湖邊的放鷹台上,指點著孩子們朝東方的湖面上看去。逐漸啟發:
「想一想,下雨天與晴天看東胡景色有什麼不一樣?」
小孩們邊看邊說:「湖上籠罩了一層霧。」「遠處的磨山被霧遮住了,只看得到山的影子。」
老師描述歸納:「因為有霧,我們看不清山上的朱碑亭,只看得到山的影子,這就叫『朦朧』。」
進一步引導:「今天天公施了魔法,給東湖披了一層輕紗,晴天的一些景物都變了,它們都變成了什麼呢?邊看邊想。」
學生七嘴八舌:「遠處的湖堤變成了卧在湖裡的龍。」「湖面上的小木船隱隱約約,像露出水面的魚背。」「劃動的皮劃艇也像魚,像一條條游動的大魚。」「磨山就像一尊巨大的彌勒佛像,正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你們現在有什麼感覺嗎?」
「我感覺好美!」「我感覺好靜!」「我感覺這就像仙境一般!」
老師再歸納提煉一下:「這仙境里卧著龍,游著魚,彌勒佛開心地欣賞著,這真像童話中的仙境!」
就這樣,同學們一步步地感受到了「朦朧」 ,感受到了「童話中的仙境」 。回到課堂來讀《日月潭》,「這段描寫你想怎麼讀?」孩子們有了感覺,紛紛舉手,一個一個讀得有自己的味。「你為什麼這樣讀呢?」「『朦朧』是模糊看不清,得仔細看才行,所以要慢一點。我讀的時候在想,日月潭下雨的時候有霧遮住,周圍的景色會變成什麼呢?變成了魚?也有龍和佛嗎?我特別想知道,所以我有點激動。」瞧,我們把孩子帶到景色中去,引導他們去看去想,把生動的景象與抽象的詞語相對應地聯系起來,讓孩子們通過對景象的感覺遷移到對文字的理解和情感上,他再讀的就不是文字,而是文字後面的景和情,這該多好!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讀到這個自然段,有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為什麼細絲要由直變彎呢?」我們成年人閱讀能力強,聯系生活實際和後一句「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可以明白,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更牢地巴住牆,然後將嫩莖往上拉一把。可是如何引導學生去弄懂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請學生走進生活,注意觀察和思考:當你走在較滑的地方,你的腳趾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體驗和思考,他們會弄明白:走在較滑的地方,我們的腳趾會本能地彎曲起來,想抓住地面,好穩固地往前走,不摔跤。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細絲為什麼會變彎曲呢?由此及彼,孩子們就容易明白: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細絲變彎也是為了牢牢地巴住牆,好把嫩莖往上拉一把。於是學生就真切地感受到:「爬山虎真聰明。」「作者觀察很有耐心,也很仔細。」
我們把孩子帶入生活,生活中的萬事萬物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無窮的信息和靈性,所以,我們從一年級的語文學習開始,就應該引導我們六歲的孩子學會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周圍的世界聯系起來。
再比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30課《棉花姑娘》,課後作業有一題填空題:碧綠碧綠的( ),雪白雪白的( )。剛開始,大多數同學走不出課文或者走出課文只到室外,他們填的是:碧綠碧綠的(樹葉),碧綠碧綠的(草地),雪白雪白的(牆壁),雪白雪白的(棉花),思路打不開。如果我們引導孩子走進超市、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許許多多的景和物引入眼簾,他們的眼界打開了,他們便能驚喜而又輕松地寫出許多新穎的詞語搭配來呈送給老師,雪白雪白的(大米),雪白雪白的(婚紗),雪白雪白的(湯圓),雪白雪白的(椰子肉),雪白雪白的(莎摩耶),碧綠碧綠的(油麥菜),碧綠碧綠的(花瓶),碧綠碧綠的(長裙),碧綠碧綠的(小飛蟲),碧綠碧綠的(翡翠手鐲)……
可見,社會、生活、大自然是多麼豐富充盈的大課堂,把我們的孩子帶到這個大課堂去,它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才思泉涌的靈感,讓他們的語言充滿生命的氣息。所以,創設情境教學首先應青睞於我們身邊的生活世界。
2、 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相應的背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9課《鯨》第六自然段:「鯨每天都要睡覺。睡覺的時候,總是幾頭聚在一起,它們通常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如果聽到什麼聲響,它們立即四散游開。」
老師畫出幾頭鯨,畫一張大海為背景,別忘了畫點岩石之類,鯨是怎樣睡覺的呢?讓學生根據課文里的描寫來動手擺一擺。幾個學生邊擺邊思考討論:「頭朝里,尾巴向外,遇到危險便於疏散。」「應靠近岩石一點,這避風浪。」「你覺得這避風浪,漁船也會在這兒避風浪,可能並不安全,離岩石遠一點是不是安全些。」給了大海中的一處岩石,豐富點背景,的確便於學生把眼界打開一些,針對「它們通常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這句話展開觀察和思考。運用這些物體,給學生創設一點情境,引導學生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對這段文字的描寫,學生輕松理解鯨睡覺的特點,感受鯨的智慧,印象深刻。
再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5課《灰雀》1—2地然段:
「有一年冬天,列寧在郊外養病。他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隻歡快的灰雀,還經常給它們帶來麵包渣和穀粒。
一天,列寧又來到公園,走到白樺樹下,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
了。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
一張白紙,襯出雪天,三隻灰雀停在公園里那棵高大的白樺樹上,給白皚皚
的雪天帶來了生機。可是有一天,列寧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這時,列寧是怎樣的心情?我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小男孩當時看見列寧在周圍的樹林里找遍了,猜測那鳥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心裡會是怎樣的感受?我們這么一顯示,讀者就很容易感受到,小男孩那種愧疚,以至於後來把鳥放回來。學生看到這種情境,就很容易產生與小男孩內疚、列寧對鳥的喜愛、鳥不見了的焦急與擔心一種共鳴,情境就暗示給了孩子們很多內涵。孩子們帶著這些共鳴走進文字的描寫,這些漢字在孩子眼裡就被賦予了情和景,賦予了畫面,朗讀和領悟便變得輕松和愉快。
所以,有一個叫A·比耐的實驗證明,在兒童身上天然存在著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出示這些事物,鳥的一走一來,實物給孩子們帶的感覺,就暗示給孩子們許多的東西,以至於後面小男孩說:「沒,我沒看見。」列寧自言自語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小男孩由逮鳥到不好意思、愧疚、自覺放鳥的內心活動,學生便輕松理解和領悟。
有時候,用實物創設情境,給人一種真切地體驗,從而能產生與課文中人物一致的內心共鳴,心在其中,讀文便有了許多真情實感。
3、 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
形象化。除了課文插圖、掛圖,我覺得剪貼畫、簡筆畫也是最形象、方便的再現課文情境的方法。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三自然段:「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樣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這段文字我們如果用簡筆畫來畫一畫,看誰畫得與課文里寫的一樣。首先選筆的顏色,再一句一句地邊讀邊思考著畫。畫好了,展示一下,評一評,看誰畫得與課文里寫的一樣?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孩子們很准確地認識了爬山虎的腳,同時深刻地感受到:讀書得一句一句仔細讀,最好能在腦海里形成畫面,感受到作者的觀察仔細,描寫准確。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為了讓學生更明白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我們抓住「一腳一腳」這個詞語來感受。提出一個問題:「『一腳一腳』在這兒能換成『一步一步』嗎?」有的學生經過思考交流,可以明白不能換詞的原因,可也有同學模糊不清,那麼這個時候,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邊畫邊描述:「『一步一步』始終是兩只腳一前一後交替著向前移動,而爬山虎往上爬時,是先長出一隻腳,巴住牆,再往上爬,就必須再長出一隻新的腳來,再巴住牆。爬山虎要不斷地往上爬,就得不斷地長出新的腳來巴住牆。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所以,在這兒,『一腳一腳』不能換成『一步一步』。 」這么一畫,很直觀地讓學生感悟到:爬山虎真神奇,作者用詞也很准確,作者的觀察尤其耐心仔細。
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31課《回聲》,什麼是回聲?第6自然段青蛙媽媽說得很清楚了。
青蛙媽媽說:「孩子,你的叫聲就像這水的波紋。水的波紋碰到河岸又盪回來。你在橋洞里叫,聲音的波紋碰到橋洞的石壁,也要返回來。這樣,你就聽到自己的聲音啦。」
可是,對於二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說,可以讀正確,讀流利,不見得讀明白,以至於能形象地在腦海中呈現出畫面,那麼老師邊扮演青蛙媽媽,邊描繪回聲形成的情形,便可直觀形象地將什麼是回聲演示給孩子們。這時,孩子們也會像小青蛙一樣,高興起來:「老師,我明白了,這就是回聲呀!」
用簡筆畫再現文字描寫的情形,簡單隨意,也能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用起來很方便。
4、 音樂、聲響渲染情境。
音樂、聲響是一種微妙的語言。它們用豐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
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9課《兩只鳥蛋》 :
9、兩只鳥蛋
我從樹杈上取下兩只鳥蛋,
小小的鳥蛋涼涼的,
拿在手上真好玩。
媽媽看見了,說:
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
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
我小心地捧著鳥蛋,
連忙走到樹邊,
輕輕地把鳥蛋送還。
我彷彿聽見鳥兒的歡唱,
抬起頭來,
把目光投向高遠的藍天。
『叄』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創設有效的導入情境
創設情境可謂時下課堂教學的一大熱點,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景要能夠讓學生「觸景生思」,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他們更多的聯想。
1、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作為教師可指導小朋友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由於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這樣,有助於學生很快地理解文本。
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學習課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讀多練、讀中感悟。所以在教學《小鳥和牽牛花》時,我並沒有做過多講解,而是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就能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2、積極營造游戲情境,熱情鼓勵與表揚,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時候,我創設了游戲的情境導入: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一起去語文園地玩幾個語文游戲大家喜歡嗎?那就讓我們坐上汽車出發吧。(播放課件:小朋友坐上汽車出發,汽車開到了寫有「語文園地」的公園大門口。)語文園地到了,我們一起快活地游戲吧。學生一聽說這節課要做游戲,興致就來了。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呈現材料的興趣,選取他們身邊的活動、游戲、事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畫的顏色和內容易於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插圖相隨。比如:《菜園里》是一篇生活識字課,配有一幅小學生在菜園里勞動的情景圖,不僅使學生對菜園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同時幫助學生認識一些蔬菜及其名稱,還可以讓學生形象地了解這些蔬菜的特點。所以在觀察圖畫,認識這些蔬菜的名字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看課文情景圖,用手指一指,看一看有哪些蔬菜。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和動態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學習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4.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
當學生對語文課堂感興趣時,他們在課堂上就會認真聽講了,也會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應用多媒體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我在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的時候,是這樣導入課題的: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好多禮物,讓我們先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吧。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欣賞樂曲,興致非常濃。此時教師讓學生談談感受,學生就能有感而發。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將學生帶入情境當中,增強了主題感受,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需要教師深入地專研教材,走進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角度,選擇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熟悉的、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素材。
『肆』 小學語文如何創設情境促進閱讀教學
河北省大名縣 張永利 【摘要】:為了能讓學生真切地感悟體驗文本,教師要結合文本和兒童的心理特徵,要適時、適量地為學生創造各種情境,通過教師生動的語言、聲色俱全的多媒體展示、直觀形象的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慾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 【關鍵詞】:閱讀教學 情境創設 語言 多媒體 表演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帶著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的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他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像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有些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興致勃勃,有些課堂,學生沉默、無動於衷,兩兩比較,就會發現,原因在於在教學中,有沒有創設情境。缺乏情境,學生就完全成了旁觀者,成了老師引領下的分析者,學生沒能進入情境何來對話?學生還沒有被文本所感動,何來品味?學生與作者冷靜的對視怎能激動?為了能讓學生真切地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富有魅力的語言、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慾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情境教學,是指從教學需要出發,教師依據教材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引起學生情感體驗,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近幾年來,在課程改革中,情境教學頻繁運用於我們的課堂。但是,從教學有效性維度來看,不難發現,在這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那就是教師在有意創設情境時大量的非語文元素通過情境創設源源不斷地搬進課堂,而促進學生學習文本語言或發展學生語言的成分反而少了,這樣勢必導致「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背後「語文味」的淡化和語文本色的缺失。因此,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非常有必要對當前語文課堂中的情境創設進行冷靜地再思考,並摸索出一條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情境創設之路。情境教學法是在現代教育培養全面型人才理論指導下創新的教學方法。新課程理念要求,在教學中強調要進行情境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的教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滲於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之中。而閱讀課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因此,課文教學是每個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進入課文中的情境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如何把課堂教學情境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施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起來?所以,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結合課文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 對於語文教學而言,創設情境僅僅是學習文本的內容一種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最終目的。然而,一些教師卻本末倒置,撇開文本,為情境而情境。1、漠視學生差異,教學機智不靈活。 教師備課必須認真備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是借班上課的教師,更應該作好充分的教學准備。否則,以教案為中心,一切按部就班地教學,勢必會導致教學的失敗。2、忽視文本,語言訓練不到位。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教學思路和獨特個性,但個性的教學思路只能服務於學生怎樣更好的與文本對話,而不能脫離文本,隨意地創設閱讀情境。3、濫用表演,獨特體驗不深刻。有效表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是,如果表演得不恰當,或者是為了表演而進行表演,那效果會適得其反。 反思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如果因為情境創設的原因而導致學生語言感受能力與領悟能力的喪失,這可是違背了情境教學的初衷。作為新課程執行者的教師在情境「熱「的現象中,更需要對情境創設進行再思考。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情境創設的回歸 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對情境進行有效創設呢?怎樣的情境創設才能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才能讓語文教學走在回歸的路上呢?對此,筆者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1、有效情境,創設在詞語直觀理解中。漢語言的學習,往往是在一定的語境里,通過傾聽、模仿、實踐而逐漸學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藉助情境,老師利用語言渲染,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凍僵、溫暖」,並在語境中掌握語言規律,形成語文能力,這樣的情境創設是有效的,符合語文教育規律的。 2、有效情境,創設在情感體驗中。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教師、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充滿情感的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為中心,創設情境引發情,加強朗讀感受情,以情帶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感染了學生,感染了課堂。3、有效情境,創設在語言表達中。根據文本的內容,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吸納」和「情動」之後,必然有「辭發」的沖動,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一篇課文,這樣培養孩子的情感,這在整個內心世界中僅是一次積淀。如此反復,迭加,孩子高尚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感便可以逐漸培養起來。在比較中欣賞,以想像為契機,從語言的神韻中加深體驗,學生的情感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語文課堂中的情境創設要盡量減少非語文的環節,避免語文文字本體的失落或淡化。語文情境地創設必須扎扎實實地為學生理解語言、品位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服務,讓學生在有效情境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形成語言,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走向一條語文之路。 三、結合語言環境進行朗讀訓練 「讀」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只有在語言環境中,才能把握住每個詞、每句話的感情色彩,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的訓練時,一定要結合語言環境,進行一番體會與揣摩。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的句子:「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這句話初讀很平談,可放在課文具體的語境下,就不一樣了,此句描寫路長人多,不正是為表現人們悲痛欲絕、望眼欲穿的感覺嗎?因此,把這句話放在文中體會,學生意識到前半句應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速度來讀,後讀「望」字時要延長聲音,加深感情。結合語言環境進行「讀」的訓練是閱讀最常用的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對課文的把握能力一定會提高的。看到波瀾的大海,會心胸開闊;看到一望無際的綠色大草原,會心曠神怡。而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海的廣闊,草原的美麗呢?這就需要創設情境。創設情境,就是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媒體演示、實驗、欣賞自然、表演、游戲、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活動富有情趣,學生如身臨其境,得其熏陶感染。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本校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先讓學生一邊聽老師范讀課文,一邊想像小興安嶺的美麗,使小興安嶺在他們心目中有個朦朧的印象。再讓學生觀察畫面,體會小興安嶺的美。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看看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綠」、「融化」、「匯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詞語,想像樹木的長勢、顏色以及小溪悅耳的聲響,小鹿頑皮的動作、神態等,理解作者用詞的精當,體會人們的喜悅之情。最後,讓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品味小興安嶺的美麗、迷人,學生讀得有聲有色,宛如步入小興安嶺美麗的畫卷之中。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課文,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聽一位教師上《桂林山水》一課,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後,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桂林的景色這么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何為 「美美」?景色又美在何處?課後,我問學生:「景色美在哪兒,腦中有畫面嗎?」「哪些詞句寫出了景色美?」學生茫然不知。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一次我上《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我請學生試讀,提醒他們:「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有的把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於是,我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文中說的「許多棵」、「二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的「大」體會也更深了。 四、藉助多媒體的圖畫再現情境。 藉助多媒體的圖畫可以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多媒體的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多媒體的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多媒體的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再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同時配上有感情的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語文文本中有不少文章是蘊涵著深情厚意的。有的時候,僅僅靠對課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難以奏效的。要報一種大語文的觀念,跳出課堂,語文要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然後又從課外再回到課內,這個時候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上了一個台階。以課文《胡同文化》為媒介,大量查找其中與民居、建築方面有關的圖片影像資料,對民居文化及其意義內涵作了介紹,以期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研究的慾望,並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城市所擁有的悠久歷史文化,從了解本地文化的角度入手,安排了以「某某文化」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利用限有手段,實地調查搜集材料,從而展開研究。學生興致勃勃地選擇自己研究的問題,如有研究「桂林米粉文化」的,有研究「桂林民居文化」的,還有研究「桂林古鎮文化」的……從自己身邊真實可感的事件中去把握汪曾祺老先生所說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和領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跳出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是在解決課文內容,為學生們創設了一種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師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豐富的想像之境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里,作者把自己豐富的情感通過筆端傾瀉在字里行間:或謳歌贊頌,或貶抑鞭撻,或欣賞愛慕,或諷刺嘲笑。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情感便是聯系教材與學生之間的紐帶,教師充沛的情感,生動的語言,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推進學生的智力活動,更重要的是把學生帶入豐富的想像之境,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感。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就必須以自己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去扣擊小學生的心弦,使之產生情感共鳴。《愛寫詩的小螃蟹》這篇課文里,小螃蟹哭了兩次,第一次哭,是因為風、海龜、海浪都不看它寫的詩,第二次哭是因為白頭翁每天讀它的詩,還把它的詩告訴別人。兩次哭,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對於二年級小朋友來說,要讀好這塊內容,要讀出區別來,比較困難。於是創造出兩種不同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至關重要。我是這樣做的:師:小螃蟹是多麼愛寫詩啊,它辛辛苦苦寫了那麼多詩,而海龜它們非但沒有一句贊美,反而那樣對待它的詩。所以他——生:小螃蟹很傷心,他流下了傷心的淚。……師:哦!原來小螃蟹的詩並不是沒人欣賞,白頭翁每天讀它的詩,記它的詩,而且還把這些詩唱給了它的朋友聽。經歷了那麼多的挫折,小螃蟹終於遇到了一位懂得欣賞它的知心朋友!他是多麼高興,多麼激動啊!老師兩句簡單但富有感情的過渡語,不僅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而且把自己的感情渲染給學生,學生的注意力被緊緊吸引著,感情隨著老師語氣的起伏而起伏,自然而然的讀出了傷心或開心的語氣來。《歌聲》是二年級下冊中的課文,這是一篇深奧難懂的文章,由於缺乏這部分的生活經驗,學生們是很難理解歌聲救人的原因。於是,我多次用語言創設了情境,讓他們直接接觸閱讀教材,感受、體味,走進作品的生命。師:1920年的一個夜晚,海風嘯嘯,無邊無際的大海上行駛著一艘大輪船。船上燈火通明,馬金納和其他乘客一樣在船艙里興奮地唱啊,跳啊,快樂極了!忽然,他們感覺到船身猛烈地晃動了一下,接著就聽見有人大聲地喊叫:「不好了,輪船觸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撲通,撲通……」人群一個一個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拚命掙扎,可是救生船還是沒有來。同學們,你覺得他們會碰到什麼困難?師:是啊!海水冰冷刺骨,人們的力氣也已經耗盡,大家都認為自己已經毫無生還的希望,此時的人們可以說是絕望了。通過老師的敘述,師生的交流,引領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故事中的絕望,看似花費了一些時間,實質是很有必要的,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上的基礎。此時,學生的朗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這就是語言的情感效應!這種語言情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心理上的振顫。用動情的語言創設具體形象的情境,傳達動情的故事,讓字字句句撞擊學生的心靈。六、聲色俱全的畫面,把學生帶入廣闊的探索空間在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利用媒體創設情境是最直觀,最形象,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利用媒體,可以再現語言文字描繪的場面,給學生以最直觀的感受,讓學生真正「身臨其境」,從而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掃除時空的障礙,引起情感的共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春天在哪裡》是首優美的詩歌,描寫了春天迷人的景色。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風微微吹動,柳條,翩翩起舞,粉紅的桃花開了,太陽又暖又亮,麥子青了,菜花黃,蠶豆開花了。這些美麗的圖片把學生深深吸引住了,認識了春天最富代表性的東西,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在教《歌聲》這篇文章時,我播放了小姑娘的歌聲,幫助學生來理解斷斷續續,隱隱約約。在教《迷人的蝴蝶谷》時,基於學生沒有切身的體驗,我便為學生播放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畫面展示山谷、花海、蝴蝶,再配以優美柔和的輕音樂,同時穿插鳥聲、風聲、歡笑聲。學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聽,仔細看,彷彿身臨其境。此時,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以「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開頭,從看到、聽到、感受到的這三方面來說一說它的迷人景象。這樣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真正走進了蝴蝶谷。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欣賞的過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通過多媒體,把形象生動的畫面,逼真感人的影像,優美動聽的音樂,繪聲繪色的語言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耳聽目視、口誦心動,彷彿置身其間,如臨其境,進而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想像力。七、直觀形象的表演,把學生帶入能力的綜合舞台直接扮演文中角色,不失為全身心進入課文情境的好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強的篇目,不妨放手讓學生試著演一演。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並發展了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打破教師與學生、學習與活動、課內與課外的界限,讓課堂變成一個舞台,師生在舞台上隨即表演,讓學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語言運用。實踐證明,對於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兒童來說,生動、直觀、形象的表演情境,最容易觸及他們的精神世界,並使其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發揮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利用沒有固定的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設施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適當的創設情景的途徑。 總之,利用情境教學,能寓理於情,寓教於樂。潤物無聲,不僅能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而且使學生獲得情景感受,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化難為易,在審美愉悅中主動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氛圍中充分地和老師、文本展開對話。因此,在教學中,要結合文本和兒童的心理特徵,要適時、適量地為學生創造各種情境,使教學變得更為有聲有色,讓學生真正快樂、輕松地學習語文,感受語言,培養語感,感悟生活。 參考資料:1、 《小學語文情境教學》 李吉林 江蘇教育出版社 2、 《上海中小學語文課程標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3、 《研究性閱讀教學探究》 周一貫 上海教育出版社
『伍』 如何創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境
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概括出主要內容。
3。並能在朗讀結束後,提煉出文回章中的「時間?」答「老人的行為是什麼意思?」等問題、結果」這六要素,2012(05).
[4]李吉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海鷗們為什麼出現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哪些詞彙能讓人感受到老人的愛,公輸子之巧。在教學開始後又創設問題情境。根據現代教學理論和語文教學實踐總結指出,帶著目標進行情境創設,通過談話導入課題,帶入《老人與海鷗》的世界之中,了解老人與海鷗的關系,只要通過這些途徑創設出的教育情境能使課堂教學內容接近現實生活,在課堂上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
『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有效教學情景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的這段話,在肯定啟發作用的情況下,尤其強調了啟發前學生進入學 習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 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因此, 老師們常常將情境教學頻頻用於自己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成了當前語 文課堂教學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從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學習中發現, 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但也不乏 有些情境的創設是無效的。那麼,怎樣才能讓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具有實 效性,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目標而服務 情境創設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它不是為活躍課堂氣氛而創設,而 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卻過分地關注了情境 的創設,過度追求花哨的教學形式和課堂上熱鬧的氣氛,以至於分散了學 生的注意力,受到了太多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信息的干擾,導致難以把握學 習的目標。有一節低年級的語文課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老師以動物王 國要舉行比賽為題談話導入新課的學習,以這場動物比賽來串聯整堂課的 教學內容。可是老師在執教中卻只注重了這種形式,而將課文中的兒歌進 行了肢解,先引導學生了解是哪些動物參加比賽,然後出示課文中的六個 問句,了解比賽的具體項目,最後出示六個回答的句子,了解比賽的結果。 按照這樣的思路學下來,兜了大半圈還未進入正題,學生的興趣早已被轉 移,而到讀書的時候是將課文生硬地分成問句和回答兩個獨立的內容讀, 缺乏整體感。從而造成教學目標的偏離,違背了情境創設的初衷。在課堂 上,將形式和內容分裂開來的教學情境,不但不能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反 而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造成課堂教學的虛假和無效。
『柒』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
師生通過運用語言、音樂和圖畫等教具進行渲染氣氛,再現課文情景,發揮想回象,領悟人物情感而進行的一種答情景交融的學習方法。它能讓學生有身臨其景的感覺,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如《小音樂家揚科》,在小揚科把世界上一切聲音都當作音樂時,配上一段輕快的樂曲進行朗讀,讓學生透過音樂就能感覺出小揚科是個「音樂天才」,為後面揚科的背悲慘命運做好了鋪墊;而到小揚科偷偷走進廚房時,配上低沉、壓抑的音樂,讓學生們的心理上更容易產生共鳴,為小揚科擔心、害怕,更為他的命運鳴不平,更痛恨那個黑暗的人吃人的社會。
『捌』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有效教學情景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目標而服務
情境創設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它不是為活躍課堂氣氛而創設,而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在確定教學目標之後,情境的創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並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
二、創設情境要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對學習真正產生了興趣,就會覺得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而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習熱情得到高漲。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精心選擇最有效的情境創設的方式。基於這一點,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時,一位老師創設了一個角色扮演的課堂情境,讓學生人人參與。在引導學生通讀全文了解故事情節後,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課本劇的排練,選出各組的小導演,然後分組自選角色記台詞,創造性地自編動作,自備道具,最後各小組在全班匯報展示。學生的表演興致很高,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記住了台詞。接著在這次表演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小木偶在擁有了各種表情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讓學生續演這個故事。前一次的表演是課本中的原故事情節,而這一次卻完全是自己的創作,導演想怎麼導就可以怎麼導,所以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先是共同續編故事,然後就開始積極排練。各組設計的故事情節各有特點,有的小組表演的是小木偶獲得人的表情後再次遇到紅狐,它要回了自己的包,並與紅狐當面對質將它送到了警察局;有的小組表演的是小木偶在獲得人的表情後幫助那位曾經冤枉過它的老婆婆。在這兩個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設計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有趣角色,首先是進行課本劇表演,然後在課本劇表演的基礎上注入新鮮血液,讓學生續演故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有滋有味地親歷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學愛學,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根據知識板塊來創設情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情景的創設不是簡單的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是教學理念的更新,是一種全新教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學科理念。根據教學實踐,對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於創設情景的做法,我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在語文課程的建構體系中,每個學段都以「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學習」這五的版塊來構建課程,這五大板塊中每一塊都需要創設情景。為了論述方便,我就依照這五大板塊來進行論述。
(一)創設識字與寫字的教學情境
漢字的教學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母語」教學,具有其他外語教學不可比擬的優越條件,孩子的生活環境就是一個大的識字情景,什麼電視啊、廣告啊、商店啊就是現成的識字教學情景,教師在課堂上的任務就是整合這些資源,創設識字寫字情境,使兒童逐步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和適合自己的方法識字,逐步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二)創設閱讀的教學情境
現代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參與對話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地閱讀。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景」。通過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使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文章的文路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入情入境,去品味、去感受、去領悟、去欣賞。
(三)創設作文教學情境
當前的作文可以說是師生倍感頭疼的一個問題,教師難教、學生感到無話可說,無情可抒。事實上,學生生活圈子窄、閱歷淺,平時積累得較少。教師大可不必板著臉:今天我們上作文課,今天的作文是……。這些老生常談的教學方式只會觸動學生痛苦的神經,無法激發學生的作文「靈感」。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必按部就班,而要根據實際,善於抓住作文機遇,創設作文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學生方感到有話可說。例如,當學生正處在高壓復習時,老師給他們搞題海戰術,突然聽到廣播里通知開會,會後教師返回教室,教室里肯定亂成一團,有經驗的老師此時不是大發雷霆,責罵學生,而是抓住機遇引導學生,說說剛才親眼所見、所想、所感,我相信,這樣的作文,一定是學生的真實感情,一定會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致深,而不是胡編亂造,無病呻吟之流了。
(四)創設口語交際的真實情境
口語交際是現代每個公民必備的能力。要上好口語交際課,情境的創設更為重要,沒有情境,學生感到自己就是局外人,無法說,就算說了也是詞不達意,想法、感受跟說法完全剝離。因此,教師要精心准備,創設真實情境,宛如在談話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去交流。
(五)綜合性學習的情境創設
綜合性學習的提出已打破了語文的封閉歷史,使語文學習更加開放,真正達到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的狀態。教師更應利用這些特點,整合學習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成為開放學習的主人。
綜合學習不再是「純語文」的事而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它還體現了語文聽、說、讀、寫綜合知識的整體發展。是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結合。學生必須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去發現、去探索,這是學語文的一種境界、一種目的,成功的綜合學習全面地反應了學生學生綜合素養。教師的設計就應該跳出語文,整合各學科、整合學生生活、社會各資源,成為一個學習的海洋,讓學生去暢游。
總之,創設情境是語文學科的需要,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更是現代教育的需要,它有力地打破了傳統的教學關系,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從而輕松、愉悅地學習,變學習為一種快樂,一種享受,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必須花大力氣去做好這份工作。
『玖』 如何創設情境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情境教學;小學語文;有效性;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教師對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重視程度的加深,保持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有效性逐漸成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成為語文教師在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工作中的重點。
一、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需要充分調動積極因素
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時要充分調動積極因素才能確保語文教學課堂情境的有效性。從小學語文的教學特點來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情境創設原則和積極的情境創設策略等都屬於保持課堂教學情境有效性的積極因素。
(一)創設有效課堂教學情境需要堅持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就像是課堂教學的心臟,一切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都是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的,課堂情境教學也需如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藉助情境教學的手段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比如,教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首先對本文的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確定本文教學的目標有三點,即讓學生能「正確書寫兜、誕兩個生字」「感情豐富地朗讀課文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帶著目標進行情境創設,通過談話導入課題,通過大年夜不同的遭遇對比,讓學生們進入到賣火柴小女孩那個風雪交加的大年夜中。最後,直接過渡到學生課文朗讀的過程,在聲情並茂的朗讀過程中檢查生字掌握情況。並能在朗讀結束後,提煉出文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六要素,概括出主要內容。這整個教學過程不僅緊緊把握教學目標,而且教學情境環環相扣,積極有效,不斷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二)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需要堅持原則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原則,否則無法成功。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也需要堅持原則
1.生活性。情境創設的內容和形式都要盡量真實地接近現實生活,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和體驗。
2.科學性。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根據學生的經驗和認知來架設情境框架,符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學習規律。
3.情感性。教學情境要能真正觸動學生的情感,能使師生之間、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進行良好的思維碰撞和情感共鳴。
4.生動性。教學情境生動有趣才對學生有吸引力,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樂於主動參與。
(三)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要有合理的途徑
俗話說:「不打無准備之仗,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教師要確保課堂情境教學的有效性也需要有充足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掌握和運用情境創設理論依據和創設途徑。目前語文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情境創設途徑有:創設懸念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游戲情境:創設生活情境;創設對比情境等。根據現代教學理論和語文教學實踐總結指出,只要通過這些途徑創設出的教育情境能使課堂教學內容接近現實生活,在課堂上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那麼這些途徑就是合理的教學情境創設途徑。
二、創設有效課堂教學情境需要避免走入誤區
教學情境建設的誤區是導致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無效的重要因素,有效避免情境教學誤區,是保持課堂教育情境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避免以下情境創設誤區:
(一)錯誤理解情境教學的實質
課堂情境教學應該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所有的情境教學方式都是以提高教學質量這一實際效果為主。錯誤理解情境教學的實質很容易出現重形式而忽略實效的問題,並最後導致情境教學失去實際教育意義。比如,在教授《慈母情深》之類的課程時,引入情境教學,進行角色扮演,本來是一種能讓學生快速融入文章里「我」的角色之中,感受到慈母對「我」的感情的教學方式。但若是在情境創設過程中過於注重形式,比如增加角色扮演的趣味性,強調表演的逼真效果等,就可能導致情境教學偏離原有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關注表演多於關注角色特色,從而無法恰當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
(二)錯誤把握情境教學的時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情境並非用得越多越好。根據小學語文教材中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的不同,教學情境的形式和次數都應有所變化,也就是說教師並不需要每節課都創設情境,而在有些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在一節課中創設多個教育情境。《老人與海鷗》這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創設多個課堂情境。一開始上課時教師藉助動物與人和諧相處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料創設生活情境,帶入《老人與海鷗》的世界之中,了解老人與海鷗的關系。在教學開始後又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海鷗們為什麼出現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哪些詞彙能讓人感受到老人的愛?」「老人的行為是什麼意思?」等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真實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感情。如此一步步為最後的感情升華做鋪墊,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印象,提升教學效果。
(三)避免「紙上談兵」和「閉門造車」
「紙上談兵」和「閉門造車」會制約語文情境教學的深入研究和發展,進而降低課堂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社會和科技水平的發展也對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提出改進要求。語文教師開展情境教學之前要明確教學主體是學生,要熟練掌握教學工具的應用方式,並能依據教材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營造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引起學生情感體驗,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此外,小學語文教師多聽多看,多與別的教師進行交流學習或直接到別的老師的教學課堂上旁聽學習,都有助於提高課堂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蓉.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J/OL].2010-5-5,[2013-4-18]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xueshu/alyj/201008/t20100818_678416.htm.
[2]闕春華.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思考[J].新作文,2009(18).
[3]虞麗芝.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2(05).
[4]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