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朗誦的形式贊美長城的作文
【雜曲歌辭竹枝】白居易
瞿塘峽口冷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
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晴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
水蓼冷花紅蔟蔟,江蘺濕葉碧萋萋。
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後聲遲。
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雜曲歌辭竹枝】李涉
荊門灘急水潺潺,兩岸猿啼煙滿山。
渡頭年少應官去,月落西陵望不還。
巫峽雲開神女祠,綠潭紅樹影參差。
下牢戍口初相問,無義灘頭剩別離。
石壁千重樹萬重,白雲斜掩碧芙蓉。
昭君溪上年年月,獨自嬋娟色最濃。
十二峰頭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規啼。
孤舟一夜東歸客,泣向春風憶建溪。
【巫峽】楊炯
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重岩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
【西陵峽】楊炯
絕壁聳萬仞,長波射千里。盤薄荊之門,滔滔南國紀。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潛起。
四維不復設,關塞良難恃。洞庭且忽焉,孟門終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為峽中水。行旅相贈言,風濤無極已。
及余踐斯地,瑰奇信為美。江山若有靈,千載伸知己。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它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二百零四公里。瞿塘峽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總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難怪古代詩人發出"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的贊嘆。湍急的江流,闖入夔門,在緊逼的峽谷中奔騰咆哮。船駛峽中,真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盔銀甲峽和巫山十二峰,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特別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態,其中神女峰最高。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於雲霧縹緲之中,時隱時現,給人間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兩岸風景優美,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等都曾游此留詩。
西陵峽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解放後,經過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為改善,從而結束了"三峽千古不夜航"的歷史。
即將建成的三峽大壩水電站正位於西陵峽中部寬敞處,目前工程進展迅速,夜航西陵峽,可見兩岸燈火通明,車水馬龍,施工場面蔚為壯觀。
下行至南津關,見江面豁然開朗,這就是長江三峽的出口。北岸為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宜昌三游洞景區,比鄰氣勢恢宏的長江葛洲壩水電樞紐,共同構成環大壩平湖風景區,使宜昌作為長江三峽旅遊的起點或終點城市,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
在這壯麗的山川之中,曾經閃耀著大溪文化的異彩,誕生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吳蜀相爭的戰場。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蘇軾、陸游等許多詩聖文豪,在這里寫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創造了豐富的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今天我們優秀的人民,將以創造性的勞動,開發三峽,建設三峽,把它裝點得更加美麗多姿!
捧起一汪江水
我的手心一下子沉重了起來
渾濁的江水裡
不知承載了多少年的風雨飄搖
江水拍打著岸堤
一浪高一浪 發絲被江風吹亂
古詩詞里描寫長江的詞句
又情不自禁的浮現在眼前
此刻的江城
不知是江水環繞著這座城市
還是這座城市包裹著長江
只是找不回過去的那種輕松自在
二
我要看到屬於它自己的長江
兩岸不要被高樓環繞
也不要被商人吹捧和吵作著
江水應該有它自己的方向
我要看到小船
我要看到在水裡劃船的漁人
青斗笠 綠蓑衣
臉上洋溢著自在而滿足的笑
我要看到江岸的垂柳
我要看到小橋流水人家
我要看到長江自在而滿足的歡暢
不要被現代的氣息包裹
有的地方原可以留在心裡,任想像去勾畫,大可不必跋山涉水去以疲憊的姿態去擁抱感受的,如長城。
在沒去過長城前,曾有多少次與之擦肩而過。不說早幾年,曾在長城的腳下,生活和工作了三年,那時候好像隨時都可以去的,但是又都沒有去成,因為我覺得要去某個地方總的有某個好的借口。就如人與山水的有緣,緣分未至,去又如何,不去又如何?和長城,那之前,是緣分未到了。雖是常常的看到燕山的水瘦山寒中一抹淡淡的影子,但是,只是停留在眼中,或者是如風一縷,從心頭掠過,沒有多少印象。
至多,是心裡的想像。在月下,一輪的皎潔中,月在中天,山如黛,長城縱橫。可是萬里吧,從那大漠的荒蕪中好像無中生有,一直延伸蜿蜒,經過了幾世的輪回,突然如海。如何的生?如何的逝?為何,留下的是月下無言的身影。
總是靜穆的,這樣的無言,這樣的沉浸!
只是我去時,長城卻是在白日中沸騰!如何,還是那樣黑色的城磚,那樣條形的方石突兀的橫埂在萬山群中。山雖是在這個季節,也是蒼翠的綠意,然而城磚和條石的靜默即使不去想歷史的沉靜,這數千年來的風雨,注入每一塊縫隙的也都是歷史雲煙消散後的滄桑,長城如此,那泊在長城邊沿的鐵炮也是如此的。只是,今日沸騰,在長城的肩山、脊背上,都是喧囂的人聲,這種喧囂,似乎是一種惶惑,是長城幾千年雲煙在沸騰,還是這來去匆匆的遊客?
一堵城牆,橫埂了數萬里,靜默了幾千年。到底,這留下來的是如何的風韻?曾經的殺戮,或者,男人的血汗築起、女人的眼淚哭倒?但是明明的在那裡,任風雲變幻,一邊是關內,一邊是塞外。關內塞外的區別,何止是季節的變遷,又何止是楊柳風和塞外雪花大如輪的區別,總是一種無言的訴說吧。
訴說有誰能懂?當曾經的風雲慢慢沉靜,站在這灰色的城頭,透過箭樓堞牆看,腳下是長城,長城腳下是塞外。塞外,曾經的塞外是如何的樣子,總是一種冷清和荒涼吧,這冷清和荒涼之中住的又是哪些人,這哪些人如何去承受宿命中註定的冷清和荒涼?
終是在白日晃晃的陽光中想起心頭的一輪明月,秦時明月漢是關。長城、明月,這樣的物事,想起來,都還是一種永恆!
而永恆的東西給人的也許不全是一種滿足或是滿意,如明月,曾經照在頭頂的那一輪,在昨天或者舊年,不是也照過舊人的人影,看過江清月白,吟過悲歡離合,而月依然,人卻已逝。如此,今日照我的明月到明日也依然照在他人的頭頂,是時,他會想起我今夜舉頭望月的身影?而長城,有多少地方已經破敗,已經湮滅。如我,今日站著的城頭——八達嶺,稍向遠方看去,在萬山從中偶爾露出的城牆,也是野草叢生。或許明年今日,也是轟然倒塌,頹萎在荒山野草中了。
而腳下的八達嶺,應該算是萬里長城中保存或是開發的最好的了,但是當因為這偶一心動,陪著她來,也算是緣分已到,只是入眼的滿是城牆的古意,古意中值得一游的地方卻是寥寥。一處當年毛主席留字的地方——不到長城非好漢,可以留影;另一處——好漢坡,海拔888米,也算是一景吧。其他的地方,論起景物的轉換,實在是乏善可呈。除了累,如果說累可以當作攀登長城的感受或者收獲的話,那也實在勉強,這弱勢的山坡自是不能和泰山或者華山的凶險比,也是不能和一步一景的黃山比的。更何況對我這樣自小慣於爬山涉水的人,一雙始終在路上的腳也早已習慣了惡水窮山。
只是因為感念同遊人的緣,這一趟跋涉倒是在陽光和清風中回味良久,也是入心了。
如明月幾度,不管明年他日,世事如何,今日入心得,總是如這長城永恆!風雨會有,今日的景,今日的心總是無可改變!
❷ 游覽上官塘水庫作文600字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的奉節縣,東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長204千米。自西向東主要有三個大的峽谷地段: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因而得名。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處不足百米。三峽是由於這一地區地殼不斷上升,長江水強烈下切而形成的。水力資源極為豐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稱瞿塘峽,巫山至巴東官渡口稱巫峽,秭歸的香溪至南津關稱西陵峽。兩岸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緊束,最窄處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險灘,舟行峽中,有「石出疑無路,雲升別有天」的境界。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長江三峽風光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岩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拍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總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難怪古代詩人發出"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的贊嘆。湍急的江流,闖入夔門,在緊逼的峽谷中奔騰咆哮。船駛峽中,真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盔銀甲峽和巫山十二峰,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特別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態,其中神女峰最高。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於雲霧縹緲之中,時隱時現,給人間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兩岸風景優美,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等都曾游此留詩。
西陵峽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解放後,經過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為改善,從而結束了"三峽千古不夜航"的歷史。
即將建成的三峽大壩水電站正位於西陵峽中部寬敞處,目前工程進展迅速,夜航西陵峽,可見兩岸燈火通明,車水馬龍,施工場面蔚為壯觀。
下行至南津關,見江面豁然開朗,這就是長江三峽的出口。北岸為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宜昌三游洞景區,比鄰氣勢恢宏的長江葛洲壩水電樞紐,共同構成環大壩平湖風景區,使宜昌作為長江三峽旅遊的起點或終點城市,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
三峽大壩是重要的民用設施,關系著幾千萬甚至幾億中國人的身家性命。中國高層異常關注三峽大壩的自身安全和軍事防護,在設計時已經充分考慮到戰爭因素。
安全理由之一:大壩壩體強度非常大。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即每一個壩塊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來保證穩定性,是一座真正的銅牆鐵壁。此外,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大陸對模擬壩體進行過數次高強度爆破,並對建成後的大壩進行模擬爆破。
結果證明,大壩不僅能抵禦常規武器的襲擊,就是小當量的核武器也奈何不了它。
安全理由二:潰壩破壞作用有限。三峽水庫的總庫容分布在長度達六百餘公里的水域,平均寬度僅一點一公里,是一個少見的「河床型」水庫,是「一線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
追問:
還有 嗎
❸ 湖北宜昌秭歸名風名俗的作文
僅供參考。
歷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文化的搖籃、楚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
屈原
好的使者——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這片神奇的土地,記錄了無數古往今來的歷史名人。古城周圍山川形勝天下稱奇,歷朝歷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詩人、學者先後來過宜昌。他們無不陶醉於此,留連於斯。自唐宋以來,這里因地理位置偏遠,又成為朝廷作安置處罰官史的地方,遭貶而來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貶謫的文人學士。他們各自的經歷和苦吟而出的無數詩文,又給這里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貶官文化史」。
南朝齊梁間思想家、《神滅論》的作者范縝,仕齊任宜都(宜昌古稱)太守。在任期間,一方面廢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一方面鼓勵民眾勤於農事,安居樂業。政績斐然,為民稱頌。
1600年前,東晉人袁崧在這里考察山川形貌,寫下了對古代文壇頗有影響的《宜都記》,被現代學者錢鍾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我國最早獨立成篇的山水記。
至唐代,大詩人李白成長於四川,雖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還是三次歷三峽之險,而且縱情吟唱三峽之美。「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句。公元725年,李白離蜀出峽,曾在夷陵(宜昌古稱)小住。住了多久?《郢門(即荊門)秋懷》一詩說:「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可說是歷史上最先對江水出峽、險夷交替景象的生動描繪。
除了李白,杜甫與三峽更有一段詩緣。他在夔州一住就將近兩年,寫出了《白帝城最高樓》、《八陣圖》、《詠懷古跡》、《登高》、《秋興》等詩作400餘首,可算是創作上的大豐收,他在夔州居住過的地方,曾建有杜公祠,遺址尚存。公元768年春,杜甫離夔州東下,抵峽州(宜昌古稱)後受到地方官的熱情款待,並在下牢溪畔的津亭,為他設宴洗塵。他寫了《春夜峽州田待御長史津亭留宴》一詩以記其事。他還游覽了附近的山川,所寫《虎牙行》一詩,生動地描述了虎牙(在宜昌境內)的險峻形勢。
唐元和十三年(818),詩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升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與弟白行簡一同赴任。恰巧另一位詩人、白居易的好友元鎮,由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徙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出峽東下。三人於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於夷陵(宜昌古稱),便乘舟同游江上。他們在上牢溪上岸尋幽時,發現岩壁間有一奇洞,便入洞飲酒敘懷,通宵不寐。言末盡意,又各賦古調詩二十韻。為記其事,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詩與文均抄寫在洞壁上。今詩已失傳,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碑。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游覽勝地。
唐代「茶聖」、著名學者陸羽,不僅是我國最早的茶葉專家,而且也善詩文,平生著述不下五十卷。他考察栽培茶樹及水質情況,走遍了全國山川。峽州(宜昌古稱)本茶葉故鄉之一,峽江兩岸當然也留下他的足跡。他將天下水列入前茅者計二十種,而鑒別西陵峽口蛤蟆泉水為第四品,故蛤蟆泉號稱天下第四泉。又鑒別香溪水為第十四品,因而香溪也有天下第十四泉之稱。在他的專著《茶經》中還記載有:巴山峽州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對峽州茶葉也評價甚高:「山南,以峽州上」。
宋景祐三年,一代文宗歐陽修坐貶夷陵縣令。他在此任縣令時,體察民情,教民建瓦屋,增城柵,辟南北之街,作市門市區。還用他那支妙筆,為我們記述了北宋時期古城的市貌風情。「西陵山水天下佳,寄人堪畫圖誇」便出自歐陽修之手。他在任約一年時間,留下了《與尹師魯書》、《峽州至喜亭記》、《祭桓候文》、《黃楊樹子公賦》、《夷陵九詠》等詩五十餘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歷史的重要資料。三游洞岩壁上,還保留歐陽修親筆題刻一處。為紀念這位文學大師,明代在夷陵城(今宜昌城)東修建了「六一堂」,現有跡可導。近年,宜昌文化部門在三游洞附近山頭,修建了仿古建築「至喜亭」,並在亭中豎立了新鐫刻的《峽州至喜亭記》碑。
宋嘉祐年間,著名文學家蘇洵與兒子蘇軾、蘇轍,從故鄉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受任。途經三峽,對峽中風物多有吟誦。到夷陵(宜昌古稱)後,「三蘇」同遊了三游洞,在洞中各賦詩一首寫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稱作「後三游」。蘇軾過三峽,還留存《入峽》、《出峽》、《至喜堂》、《黃陵廟》、《峽州甘泉》等詩篇。
此外,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被貶到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間,曾於紹聖二年、靖國元年三次到峽州(宜昌)游覽三游洞,並題名洞壁,書寫了《三游洞序》。惜所書《三游洞序》已失,只在洞壁上還殘留他的手跡一處。黃庭堅還在四川萬縣留下了寶貴的《西山碑》。所著《黔南道中記》,有關於三峽風流的記述,也描繪了三游洞的奇觀。
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中年曾至川陝一帶,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軍旅生活。在這里,他寫下了大氣磅礴的《初發夷陵》,又在他的《入蜀記》中,對夷陵古城名勝作了生動的描繪。孝宗乾道六(1170)入蜀時道經三峽,寫了不少詩文。在三游洞游覽時,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覺得很甜美,便寫了一首七律詩記述這件事,在詩中贊道:「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於是便留下了「陸游泉」這個名勝。
明清時代,宜昌古城內讀書之風甚濃,隨著社會穩定,加之讀書人中涌現出劉一儒、王篆、趙勉、顧嘉衡、王世恩等一批學業有成的人物。城內相繼興建起爾雅書院、墨池書屋等院舍,使古宜昌城成為鄂西學子們嚮往的地方。宜昌城內現殘存欲傾的青灰色磚木結構建築物,大多是這一時期所建。這些古宜昌人的宅院,雖然大多隻剩斷壁殘牆,但當年的飛檐翹角,仍古樸典雅依稀可辯。時人把每棟這樣的宅院門庭稱之為「朝門」。一座朝門宅院內有五、六道門坎,各家門樑柱上的雕畫十分講究,門口兩旁多立有石凳、石鼓。街巷地面鋪著整齊的青石板,使整個街巷顯得十分幽深、恬靜。從而形成古宜昌宅院建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