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

發布時間:2020-12-16 07:15:21

A.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能力

一、激發創造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沒有學習的願望,那麼全部計劃、探索都會落空。因此,我們要珍惜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創造的火花。要使學習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一種平易、寬松、友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放鬆的環境下形成一個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她們的體貼以及幫忙。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設疑,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識的慾望。教師還可以促使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到思維活動中,不斷獲得新知識,迸發創新慾望,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多種懸念,留給學生探索的餘地,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求知興趣,還要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因為每一個發現都是學生自己的收獲。還應善於發現和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激勵表揚,使之振作精神,樹立信心。我們還要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的羈絆,在評估學生非基礎知識方面的答案時,要把有無創造性擺在首位,只有這樣不斷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讓學生頭腦中不斷閃現創造的火花。
二、挖掘語文教材中有利於創新的資源
進行創新教育,必須提供創新的條件。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材已經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條件。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創新資源。教材中的不少課文,有時作者根據文學創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識地留下一些「空白」,言似盡而意無窮。教師可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抓住這些意味深長的「空白」,讓學生去想像、補充、延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大量反映創新性的事物,有各種事物的對比,我們可以從教材中窺探出人們在不斷地創新,民族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而這些事物正是人類創造的結晶,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最有說服力的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還歌頌了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他們有科學家,有發明家還有化學家,他們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為我們創造了大量的學科神話。如發明了燈泡的愛迪生,地動儀的發明人張衡,以及我國現代的偉大科學家李四光、童弟周等。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對學生進行創造精神的培養,他們勤奮的工作、科學的態度都會對學生的靈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語文教材是一座創造的寶庫。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並利用這些因素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為學生頭腦閃現創新的火花提供准備,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得到發展。
三、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從其方式角度看,可劃為發散性創新思維和收斂性創新思維。其中小學生最適合培養發散性創新思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認真鑽研教材,努力設計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正向、逆向、橫向、縱向等思維活動,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教學課文時,我常常不拘泥於教材原有結構,而是根據教材實際需要,變序導讀、多向分析。《驚弓之鳥》一課要求學生復述課文,可讓學生變序復述,逆向前推,在逆向復述中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靈敏度、流暢性和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變相思考,變向思考是在制定解決某個問題的辦法或方案時,從各種角度改變觀點進行考慮,課文《田忌賽馬》講述的故事就是變相思考的例子。變相思考的主要方法是改變課文原來的思想觀點,讓學生探究原來的思想觀點的真正含義。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訓練方式還有許多,運用哪一種方式因人而異,但不論運用哪一種方式,都要遵循語文教學「雙基」訓練的規律,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
四、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
想像是創造的先導,是從模仿到創造的階梯。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先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但是由於語文教學中有一些教材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會造成學生理解教材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利用一個媒介,將教材變得生動豐富,進而讓學生易於理解,這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是很有利的。21世紀,多媒體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引進到教學上,它也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媒介。因此,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要合理地使用網路資源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為了使學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我利用下載的視頻資料進行講課,讓學生清楚得看到灕江水平得像一面鏡子,然後讓學生去想像桂林山水的美,並讓學生用筆把自己想到的桂林山水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得到了充分培養。

B. 小學語文課如何進行創新教學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是一個主要的渠道,也是小學語文進行創新所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
一、對課型進行創新
一般情況下,每次上課時,教師都會以一種教學方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為輔,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較為固定的課堂教學形式,也是一種基本的課型。因此,對課型進行創新就是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自讀自悟,將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悟」出來。如進行《夜鶯之歌》的學習時,我就讓學生談談感想。有的學生對小夜鶯機智勇敢的精神進行了分析。有的學生分析了游擊隊員與小夜鶯的默契,明白了側面描寫的重要性。還有的學生分析了小夜鶯高超的口技,無論是學夜鶯唱,還是學杜鵑叫,都和真的鳥叫聲一樣。經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些細節方面的問題也被學生挖掘了出來。討論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了實處。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我們要通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來促進創新行為的落實。
二、對課堂組織形式進行創新
傳統的課堂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這種死板的組織形式很容易遏制學生想像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需要自己去對文章進行閱讀和感悟,也需要和其他同學一起討論,相互幫助。討論式教學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這一學習需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經常採用的討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同桌討論,一種是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為了改變這種一成不變的討論方式,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例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對課文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我以「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這句話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辯論——「移民火星能否實現」。學生圍繞著這一問題進行正反方的辯論。學生通過自己在網路或圖書館里所搜索的資料將課文內容進行了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逐步走入了小學課堂,為我們的教學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多媒體具有強大的信息輸出功能,它能為學生帶來立體的刺激,使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變抽象為具體、復雜為簡單,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激發,促進課程教學的不斷優化。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科學的精神》這一單元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水稻豐收的場景和炸葯爆炸的情形。當課文中的內容用多媒體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時,學生都感到非常震撼,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科學家不畏困難,刻苦鑽研的精神,學科學、用科學也成了他們頭腦中一種強烈的需求。再回到課文學習中來,學生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進行交流和互動,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四、對教學語言進行創新
教學語言能夠反映教師的綜合能力,也是學生能夠感知最為迅速的因素。對教學語言進行創新是教學創新中最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個教師的教學語言都有自身的風格。風格化語言的形成是教師個體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當教師對於創新達到了一種自由的成就階段,它才會逐漸產生、發展並最終形成。如進行復韻母ei的學習時,為了避免學生將ei與ie混淆,我就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大e要和小i一起爬山,爬了一會小i就爬不動了。這時,大e說:小i,我拉著你爬。於是,大e在前面拉著小i往上爬。大e帶小i,邊爬邊喊ei,ei,ei。全新教學語言能夠使學生對拼音的學習產生一種形象的認識,他們對這種練習形式也很感興趣,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
此外,教學語言並不只是教師所說的話,它還包括教師的體態語言,即教師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勢等。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藝術創新過程,教師要將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充分地調動起來,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創造一種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對教學產生一種美的體驗,強化他們的審美感受。
五、 對板書進行創新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對於整堂課來說,板書的作用是總結學習內容,提醒學生注意本課的主要脈絡。要想使板書新穎別致,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教師就要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挖掘,發現其潛在的構思線索,將課文的內在結構以一種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板書要形象、生動,如果可以,還要配上一些簡筆畫或幾何圖,凝聚課文精華,從微小之處探尋課文,將所學內容以創新的形式定格。如學習《龍的傳人》一文時,我先利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單的龍的形象,然後結合課文中對龍的描述「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邊說邊畫,並不時地咨詢學生的意見:「大家看老師畫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畫完,學生基本上就能將龍的這幾個特徵都記住。到課堂的最後,我又將一些與龍有關的成語整齊地寫在了黑板上。在進行板書的創新時,教師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板書的設計與完成環節,才能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為深刻。總之,教師要對板書的形式進行創新,力求新鮮生動。這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有效體現,也是我們進行教學創新的一個目標。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對創新沒有任何的顧慮,愛上創新所帶來的成就感,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使他們成為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C.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創新小學語文教學

新課改小學語文多媒體合作意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以學生發展為本。隨著新課程的逐漸實施,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在進行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要逐步向新觀念轉變。總之,新課程給小學語文教學引入了新的思路,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淺析。
一、重視學科間的聯系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綜合性的學科,是學習數學、歷史等學科知識的基礎,與其它學科的教學聯系比較緊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語文學習密不可分,只有這些能力比較強時,學習其它課程才會更容易。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各種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用語文知識去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當然,其他學科對語文學習也有益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應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補充語文方面的知識。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語文與實踐聯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語文應用無處不在,學生要學以致用,在生活中用課堂上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交流,只有將學習的知識熟練應用於生活中,才能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當然,生活中多應用語文進行創作,可以鞏固學習的知識,同時還能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改善語文教學環境
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發展迅速,多媒體技術已經在學校得到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各種各樣的客觀事物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也可以將一些抽象問題通過形象的圖片、視頻等展示出來,事物的動靜、快慢、大小,藉助於多媒體技術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課堂活力,生動的畫面可以吸引學生去觀看、去思考。多媒體技術還使得知識變得立體化,比如在小學一年級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將漢字與圖文、音頻相結合,可以充分吸引低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文章描述的各種美景,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技術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在講授李白的《靜夜思》一文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月光下一位詩人站在窗前仰望著天空,思念著家鄉,給學生製造意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體會詩人所思所想,幫學生理解詩的深意。這種教學方式在以前我們是不敢想像的,以前我們只能引導學生去想像這個畫面,現在我們可以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激發出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藉助計算機網路技術在互聯網上搜索國內頂級教育大家的教學視頻,在課堂上通過播放視頻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感受教育大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這幾年的應用證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方面的應用,是信息時代必然的趨勢,也是最新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小學生喜歡學習語文,能夠將課堂的教學效率極大地提高。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語文學不好的話,必定會影響其它學科的教學。小學語文是後續語文學習的基礎,在小學階段不能將語文學好的話,肯定要影響到初中和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由此可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其實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過程,是學生學習怎樣運用語言的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教授學生書本上的內容,單純的書本知識的記憶沒有任何意義,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小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的應用,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在語文上體現為培養學生的理解、表達與應用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能起到引導作用,所有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學生能學到多少知識,而是經過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提高多少。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黃金時期,而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最終還得靠學生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獲取知識,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在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見效的,需要日積月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偏小,主動性較差,在語文學習中如果單靠他們自己埋頭苦幹,學習效果肯定很差。在現代社會中更強調合作精神,個人的「英雄主義」並不被大家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很多學科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和競爭意識,這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發組成學習小組,課上共同討論,課下一起學習,在生活上相互幫助。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小學生在小組中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並且在

D. 如何創新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索

二、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
要想創新教學方法,老師首先應該具有創新意識,挑戰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課堂設計及組織形式都要積極創新。老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創新教育真正實現,結合小學生的特點,激勵他們運用創新性思維;對學生抱有充分的信心,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積極創設相互信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盡情地發揮他們的創新思維;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新發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加強合作,豐富教學形式。
老師可以提前依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能力進行合理多樣的分組,讓不同個性和特點的學生一起相互幫助,學習他人的優點。在課堂小組討論過程中,老師要積極與學生交流,及時掌握他們的情況。同時為了增強課堂討論的效果,讓討論發揮真正意義上的作用,老師要有目的地進行輔導,讓不同基礎和能力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3.增加學生的課外活動。
小學教學的重要一環是課外活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有助於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課外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老師應該積極提倡學生利用學校的圖書館進行導讀活動,這樣學生不但能鞏固課內學到的知識,而且可以擴大知識面,提高語文知識和能力。另外,要引導學生創辦校報、校廣播站,為學生獨立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的平台,從而使他們通過課外活動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創造性思維能力。
4.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提問。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鍛煉並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提問。老師要正確意識到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積極營造歡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對於學生的問題,要充分地尊重理解,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使他們沒有壓力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充分活躍思維,勇於提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
5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
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一本語文書,還必須要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語文新課程標准》也規定了各年級段必須達到的閱讀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每個月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在教室里建立圖書架,以方便學生閱讀,每周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交流讀書的內容和感受;每天抽出一定時間為讀書時間,要求學生做到多動筆; 多讀書,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堅持下去 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就會進步,語文能力一定會有顯著提高。
總之,課堂創新只是我們的一種手段,是為我們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目的服務的,但最基本的前提是能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而不能以創新來削弱或否定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教師在採取何種形式以及如何使用方面要注意適度和實用原則,而不能一味純粹地求「新」,為了表演而表演,為了展示而展示,最終是本末倒置,學生既沒有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又沒有學好課本知識。因此一定要發揮課堂創新的作用。

E.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愛因斯坦曾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
1 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驅動學生的創新動機
創新意識是一種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超常規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意願。激發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創新意識強的學生總是能夠從超出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強烈的創新慾望和創新勇氣。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學生,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
強烈的創新意識直接轉化為創新動機,成為直接激勵和推動人們從事創新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它對學生的創新行為起著導向、激發和催化作用。創新動機來自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由人們內部需要而引發的動機,如由於學生認識到創新活動的意義或對之產生興趣而積極參與創新性的活動。外在動機則是來自外部的肯定和獎勵而產生的動機,它激勵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抓住語文教材中許多介紹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童第周、愛迪生、李時珍、詹天佑的故事,激發他們的成就感,並通過學習上的成功,強化他們在學習中勇於創新的動機。
2 善教善放,引導學生創新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於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能採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同時讓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思想。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那麼就容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同時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善於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後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於除舊、敢於布新、敢於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
事實證明,從教導學生創新,到放手讓學生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
3 營造氛圍,在想像中培養創新思維
想像,特指在閱讀某作品時,對作品沒寫到的內容作合理想像。從而培養創造新思維,即創新能力。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和諧、活潑的氣氛有助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3.1 豐富學生表象,積累想像的素材。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學圖片、實物以及學生的情感體驗來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在教學中以觀察為基礎,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審美,在觀察中發現,在觀察中探究。不僅在課堂中通過實物演示,圖畫以及電視屏幕的再現指導學生觀察,而且在課外引導學生進行大量觀察,讓他們體驗,認識周圍世界。在有指導的觀察中,優選鮮明的觀察目標。安排合理的觀察順序,設計啟發性導語,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觀察中想像,在觀察中表述。把現場中兒童的想像、思維、語言活動結合起來。
3.2 發展學生思維,提供想像的基礎。思維是想像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創新性思維因素,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從而為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陶冶學生情感,激發想像的動力。當今科學的發展日益綜合化,集體的創造取代了手工業式的個人創造。因此,當個人的創新置身於創新群體中時,群體的環境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個人的創新活動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因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使學生之間在情境中產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十分必要。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探索和積累教學經驗,通過轉變自身教育思想,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加強創造思維訓練,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通過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指引和誘導,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讓今天的孩子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和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跡。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一片培植孩子創造思維的沃土、一塊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天地。

F.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創新教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創新教學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新精神,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最困難的任務。
一、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的教師。
進行創新教學,關鍵要有創新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榜樣,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及創造精神,能為學生的創造行為提供示範,並滲透到一切教學活動中。心理學認為:只有教師本人是創新型的,他才發現、重視並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那麼,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
教師創新意識的確立,是一場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涉及到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等諸多方面。創新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愛,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而且是兒童身心發展,生命成長的原動力,是生命中一種創造性的整合力量。過去,我們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改變人,而今我們更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影響人。愛的教育是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教師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生命的激情,使兒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溫暖和學習的價值。在愛的陽光下,消除一切煩惱、困惑、膽怯、浮躁,引發內心深處的天真無邪的本性,從而誘發創造的潛能。
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里的規矩很多,課堂上的規矩更多。如:發言必先舉手,老師同意方能開口;發言必站立,老師不發話,學生不得坐下;不許在老師講話時插話,否則視為不敬;坐則要昂首挺胸,雙手放膝,兩眼平視等等如此之多的規矩,思想上的條條框框必然束縛兒童的思維,窒息兒童的創新精神。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發言眾口一辭,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編造假話,哄騙家長和老師,使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心。我們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像馳騁,任感情激盪,任思路放縱,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教師的創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異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以次影響學生,還表現在對教學的藝術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創新過程肯定會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諷刺的打擊,也會遇到來自內心的惰性、慣性、以及懦弱和動搖的阻撓,因此,教師還必須具有穩定性和創新人格。我國著名創造教育家段繼揚對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後認為,各類創造人格的共同特徵是: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思維靈活,反應敏捷,聯想豐富,語言流暢;勤奮熱情,專心致志;觀察敏銳,思辯精密;勇於進取,渴求發現;堅定自信,執著追求;堅韌自製,不辭勞苦;獨立性強,從眾性少;獻身事業,服務社會。
教師具有創新性人格,不僅是其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可靠保證和有力支撐,而且對學生的人格影響至深至遠,甚至終身不可磨滅。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成為創新型教師,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還應研究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盡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的小學語文教師。
時代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從娃娃做起,從基礎教育抓起,小學語文上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別需要創新型教師。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採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
既然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沃土,那麼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大的方面說,要更新觀念,首先,正如修訂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創造條件,一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二要在課堂教學中還學生一個民主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作為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憑借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統一的東西使大多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感受的自由,其實是犧牲了個性、犧牲了創造、犧牲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犧牲了學習語文興趣,有百害而無一利。語文教學其實需要著力鼓勵求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詞句,概括課文的段意和中心,對問題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強求一致,而要鼓勵多種答案並存,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不斷閃現創造的亮點。我在執教《麥哨》一文時問學生:假如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們的面前,你們最想做的是什麼?有的學生說在草地上打兩個滾,有的學生說翻兩個跟頭,還有的學生說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覺,多麼天真、多麼幼稚而又可愛的想法!比如,讀了《圓明園的毀滅》引導學生討論,圓明園要不要重修,為什麼?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滲透科學思想方法,啟蒙教育的課文,比如,《兩個錢球同時著地》中體現的實踐的觀點;《條條道路通羅馬》中體現了實事求是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有助於在發展語言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崔巒認為: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尤應如此。教學不應千篇一律,更不應模式化。因此,教師要根據級段的不同,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語文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如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讀讀、畫畫;詩歌可以讀讀、背背、唱唱;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可以讀讀、演演。學生在畫、唱、演中不僅能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體會,而且能發展語言,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語文教學還應當重視探究,發現的環節。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學習」值得我們重視。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探究與發現,一方面要切實加強潛心讀書、獨立思考的環節,要給每個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時間。對學生的獨立見解應熱情鼓勵,對有價值的見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堅持下去,學生定會具有較強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激發想像,培養思維的連動性。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學生讀有情有景的課文,教師可啟發學生再造想像,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對於留有想像空間的課文,要鼓勵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比如學了《橋》讓學生說說,你們最想對老支書說些什麼?學了《新型玻璃》讓學生說說,你們還想發明什麼樣的玻璃?讀了《坐井觀天》讓學生現象,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怎麼想,怎麼做了?這樣在仿寫實踐中展開現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現象力。
現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開展。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別在發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要結合語言文字訓練,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據小學生愛想像,尤愛幻想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學生從形象入手,觸發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開想像,啟動思維,促進聯想,開拓創造的空間,發覺創新的精神。兒童在課堂上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盡情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自己的個性特徵,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蘇聯審美教育專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說: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這種感情化成為嚮往……轉化成為創造。

G. 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具個性、極富情感、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語文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著其它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從某種意義上講,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氣候和土壤。在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如果學生喜歡某個老師,他們就會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就會認真地學好這門課程,在遇到困難時也會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由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創設一種心靈愉悅、和諧的氛圍,在教學中要把愛心、微笑和信任帶入課堂,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誰最棒?」「誰最聰明?」「誰能把老師問倒了」 「你真了不起」「你真勇敢」「你的創意太好了」「老師很佩服你」 ……來鼓勵學生,把-聲聲贊揚送入兒童的耳際,流入幼童的心田;把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交給學生,錯了可以重答,沒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完整的可以補充,不同意見的可以爭論,不清楚的問題可以質疑,對老師的教學可以提意見。有了這樣民主的氣氛,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敢說敢想,這樣往往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萌發出創造的新芽。
二、引導學生在主動質疑問難中發展創造性思維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會有思考,古人雲:「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創新精神的培養可以從質疑開始,質疑中蘊含著創新的萌芽。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是誘發學生創新慾望、創新動機的切入點。我在講讀課文時,給學生以充分的讀書、思考的時間,鼓勵他們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探究的慾望。如在教《飛奪瀘定橋》時,我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後,問學生:看了這篇課文的題目,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就開始審視題目,紛紛舉手。有學生說課文為什麼要用《飛奪瀘定橋》做題目,而不用佔領瀘定橋或攻打瀘定橋?有的說「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飛奪呢?也有人問,瀘定橋什麼樣子?飛奪瀘定橋有什麼用……提出的問題大多很有針對性。我首先對同學們的愛動腦筋、認真思考的好習慣給予了肯定,接著問:同學們能否根據課文內容,自己解決剛才的疑問呢?這時學生躍躍欲試,立刻進入了閱讀狀態,學生紛紛從課文中找答案,最後師生討論得出結論。又如教《凡卡》這篇課文時,一生看到文中寫著「鄉下爺爺收」就產生疑問:「爺爺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我就抓住學生迫切想知道的慾望,鼓勵他們進行閱讀,找出依據,組織小組討論,最後了解爺爺有沒有收到。這樣,學生能逐漸養成「發現問題――主動質疑――討論解決」的習慣。質疑成為學生深入思考的引線,極大地誘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三、打破思維定勢,激發創新意識
有資料表明,國外學生雖然學習不太用功,但經常有獨特的見解,而我們的學生雖然成績優異,可遇到問題時常常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和突破。追根溯源,是由於我們的傳統教育束縛所致。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權威,是真理的化身,是絕對的評判,學生只有被動接受老師的觀點,沒有自己的思想,因而毫無創造力可言。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教師問:「雪花融化成什麼?」大家都說化成了水,只有一個學生說:「雪化成了春天。」當時就成了錯例。當然,以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雪化了,冬天即將過去了,春天還遠嗎?這位同學的回答非常有創意,有詩意,應該得到贊同、表揚才對,而當時這個答案卻得了零分,可見,傳統教育對學生思想的羈絆有多深!象這樣的回答,若能得到我們的肯定,那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加強。

H. 如何培養小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思維

目前,語文教學中強調「以讀為本」,但在實際教學中一部分教師只是一味強調讀,甚至讓一些無目的的閱讀佔去了大量的時間,讀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讀,恰恰忽視創造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創造力呢?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動機
以往的教學一般從學科知識開始,認為知識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這樣做遵循了學習應該循序漸進的原則,能使學生平穩地由已知向未知、由舊知向新知過渡,顯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這僅僅是教師單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設計的教學開端,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認為語文課應該以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問題或是極富感染力的話語入手,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例如在講解《十里長街送總理》前,我是這樣開始的:「歲月的風雨,可以洗去我們許多的記憶,歷史的車輪,可以磨掉我們許多的往事。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了。億萬人民悲痛欲絕,淚水灑遍祖國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萬群眾雲集在長安街的兩旁,在淚雨和哀哭聲中,向徐徐而去的總理的靈車沉痛地告別。這是歷史上空前的送葬禮。一直到今天,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盡管我們沒有親眼見到那動人的感人情景,但今天我們要學的《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卻可以把我們帶進那催人淚下的場面中去。」我懷著滿腔激情,以低沉的語調,稍微慢一點的節奏朗誦著。學生凝視雙眸聽著,想著……就是這種激情的語言導入,那堂課我的學生在整節課中精力旺盛,可想而知這樣做比起照本宣科的講解,無論如何,其收效都是明顯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語文課的問題與杜威的興趣觀不同,不是以學生一時一事的個人興趣為基礎的,而是以語文知識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問題"作為活動的開始,因而不僅學生具有濃厚的探索興趣,而且使之與系統語文知識的掌握相聯系,從而使由興趣而來的學習動機變成為穩定的、持久的探索動機。
二、擴展延伸,培養思維的敏銳
思維的敏銳力,指敏於覺察事物,具有發現缺漏、需求,不尋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對問題的敏感度。教材是為學生學習提供的例子,教學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這樣才能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學習了7、8 自然段後,我問同學們有什麼不懂的問題時,有同學問:「『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中的『有一個新的生命』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說『在顫動』?」按以往的要求只讓學生理解是指「榕樹的生命力強」就行,可我感覺這么說很抽象,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生命力很難,所以我在教學時,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生活實際,以及平時的積累,說說自己的理解。結果,學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極了:有的說是風吹,有的說是鳥動,有的說是太陽的照射,有的說是樹葉綠得可愛,讓作者看花了眼,產生了錯覺,有的說是因為榕樹很大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學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縛,找到了新的生長點。這說明學生思維的敏銳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導學生創新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於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能採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同時讓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思想。但是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又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那麼就容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同時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學《春天來了》一文時,我讓學生觀察了解大體內容後,提問學生:「從圖上哪兒可以看出春天來了」後,接著加以點撥,拓寬學生思路,「粉紅的桃花開了,白色的梨花開了,除了文中我們身邊春天還有哪些各式各樣的花也開了呀?」孩子們大聲地爭先恐後地搶著說,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不管什麼季節開的花都說出來了,整個教室一下子就亂了!我趕緊制止了學生,及時插入了四季之分,並重點提了開在各個季節的一些典型的花(如荷花是夏季開,菊花秋天開,梅花冬天開),這樣一來,學生不僅開動腦筋想問題,而且也能使他們說出具體、連貫的內容。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善於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後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於除舊、敢於布新、敢於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事實證明:「從教導學生創新,到放手讓學生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
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創造能力
我在教學畫面感強的課文時,就讓學生讀讀畫畫;碰上詩歌,就讓他們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就讓學生讀讀演演。學生在畫、唱、演中,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思想、情感的體會,而且發展了自身的語言,激發了想像力和創造力。
我原來喜歡採用問答式教學方法,但是使用過分了也不好。每個詞語怎麼解釋,每個句子怎樣理解,每個段落怎麼朗讀,全都由教師提問學生作答。這樣的教學只會使學生的思維僵化。現在我覺得語文教學應當重視探究、發現的環節。一方面我重視讀書思考的環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他們人人都能從頭到尾讀上幾遍書,有時間從容地想一想自己讀懂了哪些,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視合作學習。利用小組學習和師生交流的機會,互相啟發,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從別人的思路中得到啟示。
五、把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增加學生創造性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我經常鼓勵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有的同學吃甘蔗時把甘蔗渣亂丟,我引導他們寫倡議書。我還讓學生圍繞「愛護益鳥」、「保護環境」等主題,搜集資料寫成文章。我也讓學生調查「農村國土整治以及人畜飲水工程」對我們這里有哪些好處,並要求寫成簡單的調查報告。學生的寫作興趣一下子就提起來了,每天一下課就忙著到正在國土整治的田邊采訪老百姓,也到村子裡問一些老人沒有自來水之前的情況,全班同學的學習調查積極性都很濃,一個星期後的報告會上,全班所有人都發言了!就連平時最不愛說話的王明也說了!學生們在語文實踐中,把課內所學用於生活之中,既提高了語文能力,又增長了許多知識和才幹。
六、及時評價,鼓勵學生創新
學生需要體驗成就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他們總希望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表現,得到認可。為了及時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評價,相互鑒賞活動成果,或者老師對學生的活動成果從個性發展、心理品質等方面做出評價。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富有創新的作品給予熱情的肯定、評價;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要加以保護;對學生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給予重視。教師肯定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創新信心,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贊揚聲中使學生不僅得到極大的喜悅與滿足,還能無形地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次的創新活動中。如此良性循環,學生的創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總而言之,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語文教學中,要以課文為切入點,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生動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意識,並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學生的創新意識一定會激活,創新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

I.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創新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在以後的持續學習中語文也處於重要的學習位置,教師應當重視學生該門課程的重要培養,考慮學生今後的可持續發展,為其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同時,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是必要的,要不斷更新陳舊的教學方法,創建更好的教育空間。

J.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探究學習的主要特徵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習中,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忽視發現與探究的價值,影響了學習的結果和效果。因此,要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基本要求。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
一、培養探究學習意識
1、利用好奇心,引發探究意識。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具有探究意識,首先要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小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知識都感到新奇,求知慾非常強。利用這個特點,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如一位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這樣引導學生:語文學習是非常有趣的,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和語文成為好朋友,你會變得越來越聰明,你能像書中的小朋友一樣提一些語文方面的問題嗎?學生爭先恐後發言,有的說:「老師,我想知道你的姓怎麼寫?」有的說:「語文要學些什麼呀?」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後,適當地給予鼓勵,學生的探究興趣越來越濃。再如:《「你們想錯了」》一課,板書課題後,學生就發現這篇課文的課題與以往的課題不一樣,課題上有引號,抓住他們的發現,問:「請大家回憶,什麼情況下,要使用引號?」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問:「這句話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樣由學生的發現一步步激起他們學習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
2、質疑問難,增強探究意識。探究意識來自於質疑,善於發現問題,才會去探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好求謀解」來增強其探究意識。漢語中,有很多一字多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如《邱少雲》一課中有這樣兩句話:「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用20分鍾。」這里為什麼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燒了半個小時才漸漸熄滅」。這一句的「才」與上一句的「才」一樣嗎?學生通過質疑了解到兩個「才」的意思不一樣,前一句表示時間短,後一句表示時間長。戰斗之所以結束得快,是因為戰士們被邱少雲的精神所激勵。再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有這樣一段話:「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哦!我恍然大悟,牆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來。」抓住人們大笑追問:「人們為什麼笑?」「魯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嗎?」在學生探討不出結果時,及時給學生介紹魯迅生活的時代背景,再討論,學生明白,原來四周黑洞洞是指舊社會的黑暗。碰壁指的是與反動勢力做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學生完全理解後,繼續追問:「通過談碰壁這件事,你體會到了什麼?」進一步使學生了解魯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鼓勵獨特見解,鞏固探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於鞏固學生的探究意識。如《窮人》一課中,對於桑娜是否應該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把不同意見的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辯論,發表自己意見,深入理解課文。再如教學《狐狸與烏鴉》一課時,對狐狸有什麼樣的看法?大部分學生認為狐狸很壞,有個別學生提出狐狸很聰明,善於動腦筋。對不同的看法,教師應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確實動了腦筋,但是它是採取欺騙的手段來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這是不好的。再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學完後,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現在有人提出在圓明園的舊址上,重新修建圓明園,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烏鴉喝水》一課,學完後,問:你還有其它辦法讓烏鴉喝到水嗎?
學生通過日積月累,漸漸的會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識。
二、教給學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讓學生會發現、善於發現問題。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識後,那麼在課堂上會很踴躍的發問,但是有的學生的問題經常停留在一些詞語不懂上,無法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還有的學生根本就發現不出問題,在《撈鐵牛》一課,甚至有學生提出了鐵牛是死是活的問題。這樣,問來問去,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要讓學生明白哪些問題對掌握課文內容真正有幫助,我們才來解決這些問題。(1)通過課文標題發現問題,《全神貫注》一文,寫誰全神貫注?從哪幾方面知道羅丹全神貫注?有的課文在結尾處發現問題,如《峨眉道上》,最後一句話:啊,默默地付出辛勞的鋪路人啊,你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問:平常,我們把什麼樣的人叫英雄?為什麼說鋪路人是無名英雄?(2)通過重點詞句發現問題。如:《白楊》一課中,有「沉思」一詞,在文中兩次出現,爸爸這兩次沉思,都想了些什麼?說明什麼?(3)根據文章前面要求預習的內容發現問題。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每篇課文前面都有預習內容,往往揭示出了問題,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
2、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探究、解決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發現問題後,就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問題。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於自己的獲取新知的途徑。這「新知」可以是對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對別人不新,而對自己卻是新的。(1)讀思結合,探究問題。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讓學生仔細閱讀,盡可能從已有的資料中找到答案。對難題要推測幾種答案,經過周密思考,選擇最佳答案。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有這樣一句話,「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連用了兩個「不可估量」是為了()。教師出示三個答案讓學生選擇。①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②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祖國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③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從畫線部分可以體會到()①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②作者對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贊美之情。學生必須反復閱讀才能得到正確答案。(2)思議結合,探究問題。經過閱讀思考,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與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與已有答案不一致,這不一致有可能是學生找到的答案錯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個。這時可讓同桌議一議。(3)合作討論,探究問題。我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分小組合作互幫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為學生探究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探究氛圍。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對話、合作理解的師生關系。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時,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1)教態親切,情緒飽滿。(2)多翹拇指,多表揚。(3)發現問題,及時指導。(4)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2、充分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探究。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各學段的階段目標中列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具體目標。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在觀察、實踐中,積極探究。如第十冊實踐活動《創辦班級圖書角》,利用班委會,號召全班學生創辦班級圖書角,圖書管理員全班輪流擔任,大家分工合作,討論、探究怎樣為圖書登記造冊,設計製作什麼樣的借書卡,制訂書籍借閱制度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激發。再如第十二冊實踐活動《搞一次環境調查》,學生通過調查周圍的人群,對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環境進行考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著撰寫調查報告。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積極探究。
3、靈活採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營造探究氛圍。(1)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容易激起學生興趣,探究氛圍容易形成。(2)開辟第二課堂,在學生中成立文學社、攝影組、宣傳組等課外活動學習小組,教師只當參謀和觀眾,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3)開展實驗活動。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請學生親自做實驗驗證伽利略的話的正確性。
總之,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我們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此責,利用語文課堂這塊陣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能夠終生受益。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