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參考文獻有哪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並與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與體驗。」「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學語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和語言的敏銳性。同時,朗讀對於鍛煉學生口才,促進學生記憶,豐富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增強對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古人早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朱自清先生在《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體會出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義蘊, 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教育家葉聖陶就朗讀也曾說過:「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的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當時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當時的心靈溝通。」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主張: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可見朗讀的重要性。
讀書的過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營養的過程。一篇好文章,不經過反復閱讀,就很難掌握其中的含義。讀得越熟悉,領會越深,作者在文中所體現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學生所理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以指導學生讀書為核心,要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
❷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朗讀能力
朗讀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需要通過調動聲音、情感和技巧的表現而進行的藝術性創造。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需要在教師的正確指導和有效點撥之下實現。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工作分析,總結出了關於培養小學生朗讀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措施。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的探討。
一、有效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是進行朗讀教學的前提條件。這是因為興趣是人類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內部因素和基本前提。而學習興趣的激發能夠有效讓學生在心理和情感上對於學習產生極大的嚮往和追求,也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在學習上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並在興趣的帶領下進行潛移默化的朗讀能力提高,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學目標。
二、通過示範朗讀引導教學
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的朗讀師范作用不可忽視。一般而言,在進行朗讀教學之初,教師需要對課文進行范讀。通過這個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為普通的文字創造出引人入勝的人物形象或故事場景。讓學生雖然身在教室,卻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和教師、作者甚至文中的人物或事件達成心靈的共識。
所以,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應當多注意自己給學生帶來的示範性作用。通過教師的情感正確、聲情並茂的朗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朗讀的興趣。舉例而言,在朗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的朗讀情感應當根據文中小女孩幾次劃火柴的經歷相結合,讓學生感悟到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心裡完全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之中,並把自己和文中的人物牢牢地聯系在一起,做到真正的身臨其境。
三、組織學生形式多樣朗讀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過程中,不能只是依靠一味地「讀」而進行教學。相反,教師應當通過多種朗讀的形式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以下是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的幾種朗讀形式,並在教學中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1、開火車式朗讀。這是將一篇文章讓幾個學生接連朗讀的方式。比如筆者指定坐在第一排的一名學生朗讀課文,當這名學生讀到文章中途的任意某個位置時,筆者讓學生立即停止閱讀,讓坐在該學生後排的學生繼續朗讀。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和朗讀興趣,還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氣氛,讓課堂充滿歡樂和趣味。
2、錯誤接龍朗讀。這個方法和開火車式朗讀相似。筆者讓坐在教室第一排門口的學生朗讀課文,一旦該學生朗讀課文發生錯誤則立即停止朗讀,讓坐在後面的學生進行朗讀。按照接龍的方式以此類推,直至課文全部閱讀完畢。在這個過程中,全體學生都集中了注意力,認真尋找同學在朗讀時發生的錯誤,並隨時做好自己朗讀的准備,這種方法有效地活躍了課堂的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進行朗讀。
3、比較式閱讀。小學生好勝心強,希望在競爭之中充分地表現和展示自己。筆者根據小學生的這個性格特徵進行男女生之間、任意兩名學生之間,或者讓學生推舉出來朗讀能力較高的學生之間的朗讀比賽,看誰朗讀得更加富有情感、誰在朗讀時犯的錯誤最少。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競爭,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得到很好地訓練和提升。
4、配樂式朗讀。筆者根據課文內容,選取適當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朗讀時進行播放,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增加情緒的渲染。舉例來說,在學生朗讀《迷人的九寨溝》時,筆者通過播放《故鄉的原風景》渲染出九寨溝遠離塵世喧囂的自然瑰麗;在學生朗讀《海軍將領鄧世昌》時,筆者通過播放慷慨激昂、熱情豪放的《the mass》來展現鄧世昌的英勇無畏、高風亮節。
5、表演式朗誦。這是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之上,根據文章的主旨內涵和角色的思想性格,加上自編自導的動作,把課文變成課本劇,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方式新穎有趣,可以有效烘托課堂氣氛,受到很多學生的推崇。並且經過表演式朗讀,學生幾乎都可以對文章達到熟讀成誦的地步。
四、及時點評促使能力提升
如果學生在朗讀過後,教師不進行任何的點評和指引,那麼對於學生的朗讀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對於學生的朗讀點撥和點評顯得十分重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學要對學生進行激勵、鼓舞和引導,讓學生通過大膽的實踐和探究獲得知識,得到提高。當學生進行朗讀之後,教師要及時對於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的點評。可以通過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靈感,激勵學生的創造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指引學生向著更好的閱讀方向進行引領,將「讀會」的目標轉變為「會讀」的結果。
五、正面評價激勵學生提高
教師對於學生的朗讀評價對於學生的朗讀態度和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正面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樹立信心、點燃熱情。
在日常的朗讀中,學生最常發生的朗讀問題多集中在不好意思、韻語調把握不準、朗讀不夠自然、沒有真情實感等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通過准確、流利、自信、自然的朗讀為學生樹立典範,並且堅持在任何場合都在學生面前使用標準的普通話。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一定會紛紛開始學說普通話,練習口語表達能力。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當然,教師也需要讓學生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評價。有的學生喜歡「雞蛋里挑骨頭」,這就要求教師引導評價的學生先找到優點所在,之後再尋找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何種方式的改正和提高。而客觀有效的激勵性評價,不僅能夠讓學生提高學習的熱情、閱讀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朗讀的能力,全面自己的綜合素質。
總的來說,對於語文教學而言,朗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步登天、一朝之功。只有採取科學的訓練方法,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才能夠實現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
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包含著我國古代語文教法的精髓。從孔夫子到陶行知,幾千年來,他們便是讓學生認真朗讀範文。在這朗讀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從而受到了審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發掘了知識瑰寶,提高了鑒賞與成文能力,事實證明,注重朗讀教學,這個為古人沿用千載的傳統教法,不僅不可擯棄,而且應該很好地繼承發揚。
魯迅先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在往外潑洗澡水時,連同坐在浴盆中的嬰兒一齊倒掉,這種做法是最愚蠢的婦人也不取的。」當今的語文教改,對傳統教法中有生命力的「嬰兒」,非但不可橫掃,而且應該倍加鍾愛,並促使其成長。
需要正視的是,朗讀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正視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次、分階段的練習,讓學生在讀中「感知、領悟、體驗、提高」。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長時間的摸索,以及多方面的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把朗讀訓練分為「默讀、閱讀、朗讀、誦讀」四個階段,然後明確每個階段要達到不同的目的,並用一個「情」字把這四者聯接起來。
默讀、感知,閱讀、領悟,朗讀、體驗,誦讀、提高,由淺入深、由點及面,體會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鳴,做到「文未出口先有情」,以達到提高朗讀水平、閱讀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默讀中品味
詞是最小的語言單位,理解詞語是理解全文的基礎。指導學生在默讀這個階段品味詞語的感情色彩,是朗讀能力培養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
課堂上我經常指導學生在默讀的時候,用「換詞」的方法品味詞語。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詞語,讓學生換一個詞試試,兩相比較讓學生品味出哪個詞語好,並說出理由,如《開國大典》一課,「三十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台。」我讓學生思考「投向」 可不可以換一個詞,為什麼?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字豐富感情色彩的感知。
二、在閱讀中領悟
句子是構成篇的直接單位,往往能表達相對獨立、具體的情感。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句子的賞析,指導學生去領悟作者的獨特情感。
在這個階段,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弄清句子中有深刻含義。例如在講授課外閱讀《夏夜荷花》一文:「荷花從不孤傲,要開就滿池滿塘。」要讓學生理解「孤傲」這個詞是什麼意思,不孤傲又是什麼意思,這個詞通常是形容什麼的,整句話哪點說明荷花不孤傲,領悟到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形容荷花的品格,是一種強烈的對荷花的贊美之情。學生體會了這種感情,在接下來的朗讀中,就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出這來。
三、朗讀中體驗
品詞、析句是對語言的局部把握。要通過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在這一階段,要利用不同的訓練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朗讀,如:范讀、領讀、趣讀、分角色讀等。
范讀可以是教師讀也可以是學生讀。范讀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模仿,而是聽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在一開始,我利用配樂范讀的方式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讀出來,學生在自己讀的時候,就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情」與「文」結合。
需要正視的是學生的朗讀水平是參差不齊的,讓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領讀,就是讓全班學生聽出「正確、流利」的標準是什麼,並以此來自覺要求自己。
趣讀的練習是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徵的,做填空練習 「( )的說 ……」學生會填「(興高采烈)地說……」 「(垂頭喪氣)地說……」 「(熱情)地說……」 「(冷淡)地說……」等等。然後讓一個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讓其餘同學評判,這樣就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分角色朗讀對於對話較多課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讀手段,如《草船借箭》一文,情節生動,對話豐富,是非常有利於分角色讀的。可以幾個同學為一組,在反復練習的基礎上演出課本劇,對於學生來說既是練習又是提高。
四、誦讀中提高
古人曾說:「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如何才能使學生達到「樂之」的境界,不僅是朗讀教學,對於其它學科來說也是一種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
在課堂中我經常啟發學生:「你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寫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你親身所見,內心所感。你要通過誦讀把內心的感受傳染給別人,這樣你的文章才有價值。」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當學生讀到「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學生把自己當作主人公,自然而然流露出心中的渴望:「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通過這樣的誦讀,學生朗讀水平必然會顯著提高。再加上教師、同學及時肯定,學生必然會把朗讀當作一種表達內心感受的方式,不僅是課文,久而久之,在讀自己的作文時,也會流露出真情實感。這對學生來說是終生受益的。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讓學生在「感知、領悟、體驗」感情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不僅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有助於他們接受優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時對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幫助。
❹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朗讀能力論文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訓練是否有效,是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目前,朗讀教學已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並不如人意。多數學生能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但能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的學生卻是極少數。那麼,如何強化朗讀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哲學家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能力極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朗讀的技巧掌握還不夠,教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范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高年級的學生盡管掌握了一些朗讀技巧,但教師的范讀仍很必要。好的范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領略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體會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該范讀時要范讀,且不可簡單使用錄音代替,失去范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證課堂上讀書的時間。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託。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很多教師的語文課變成了一問一答的問答課。有的語文課上,教師一會兒讓學生聽錄音,一會兒又讓學生看影視,一會兒讓學生去表演,學生朗讀的時間少得可憐。還有的教師生怕學生對文本不理解,文章講不透,不厭其煩地講解,把學生朗讀的時間變成了教師的演講。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則自曉其義也。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人文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體裁、內容的不同,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不同?。說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適用於介紹性的語氣讀,不宜進行朗讀訓練。而敘事寫人的作品,言辭優美,故事情節曲折,感情變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語言華麗,感情色彩濃厚;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節奏感強,含義深遠。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朗讀訓練。一般說來,體現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語句,最能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把這些內容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更能准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內容進行朗讀訓練的目標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時,是為了啟發想像,體會意境;指導朗讀《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時,是為了領會寫作技巧及表達方法。
四、 積極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我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聲情並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學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像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後,我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像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引導學生讀《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採用煽情的「挑撥」提示語:「一兒不服曰」、「一兒扯著嗓門曰」、「一兒腳跺地曰」,讓兩組小兒的辯斗愈讀愈激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復地讀,但讀的效果與我們平時機械的讀截然不同。
五、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有齊讀、領讀、輪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一般說來,低年級常運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年級宜採用個別讀,默讀,有利於靜思默想,潛心思考。一節課中,教師可採用幾種朗讀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種方式為主。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適合個人朗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或片段,則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陶罐和鐵罐》;節奏感強,感情飽滿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則可進行集體朗讀;而詞句艱深,含義深刻的課文,則需要教師適時范讀或創設情境導讀,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來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對於描寫突然
❺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提高朗讀能力
朗讀是學生不斷吸取語言材料與技巧的過程,是掌握書面語言能力的基本途徑。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 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朗讀是溝通讀者與課文內容互動的橋梁,是讀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
《語文課程標准 》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朗讀,有感情的朗讀 課文與理解課文,對領悟課文內容,增強語感,陶冶情操等,起著其它任何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師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並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沒興趣朗讀課文,朗讀教學也沒得到相應的重視,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很多時候,朗讀只是為了朗讀,學生只是被動地、毫無銜接性地完成朗讀過程,沒有真正的理解,沒有心靈的交流,沒有情感的激盪,也就享受不到朗讀帶來的愉悅。
為了解決我校現存的問題我們課題組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語文課中朗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鍛煉、培養自己成為朗讀高手,有過硬的誦讀能力,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駕馭課堂,取得實效。
同時,教師在布置朗讀前對課文的講釋要盡量穿插語音、語調、停頓等方面的知識加以強調。
如貝多芬的《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文章詞句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很深,教學時,要抓住環境特點,仔細體會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課前我經過多次誦讀訓練,上課時先播放這首曲子並帶有朗讀,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教師再深情地朗讀全文,並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語氣、語速、停頓等,學生聽讀時很快進入情境,個個全神貫注,激情洋溢,躍躍欲試,甚至有些同學已暗暗跟讀著。
其次,我會讓學生多聽錄音,以激勵學生的朗讀慾望。課前,讓學生聽一遍,劃出重音、停頓、注意語速的處理;聽第二遍,補充遺漏的;聽第三遍,學生跟著試讀,有了錄音的示讀,學生們敢讀了,節奏、停頓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讀時我會根據課文內容採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配合,如播放樂曲、短片、動畫,這樣可以擴大想像的范圍。
二、有效想像,進入情境
從理解和想像力著手。語文教材很多是屬於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凝聚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像,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課題組大膽嘗試,不採用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領悟的重要手段。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文朗讀教學的層次,每次朗讀之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朗讀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如教學《窮人》我是這樣設計朗讀的。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
二讀:指名朗讀,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這個環節可讓學生自己點評,然後教師適當點撥,教師示範讀重點句,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節奏。
三讀:學生邊齊讀課文,邊尋找表述窮人的語句,並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課文圖景的內容。這時,學生基本能當堂成誦了。
通過多層次的朗讀,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讓學生大膽想像和再創造,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並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發情感
朗讀訓練最終目的是要「放聲讀出來」。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來體現的,當然也就決定著朗讀時語調的輕重、抑揚和舒緩的變化。通過朗讀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去親身體驗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達到朗讀要求的所謂「放聲讀出來」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讀帶來的愉悅。
當然,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齊讀、分角色朗讀、個別朗讀、等,採用什麼形式因文而異,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性情的舞台。
總之,我們課題組的教師會重視朗讀教學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朗讀水平,會精心激發學生情趣,科學地實施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並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感水平和語文素養,為我校語文教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❻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的有效性的研究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
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❼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中年段學生朗讀能力的策略研究
朗讀能力是語文學科最為基礎的能力之一。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朗讀習慣十分重要。學生通過朗讀能夠准確地掌握課文內容,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意圖,也能夠通過有效的朗讀讓小學生不斷地提高自己。小學中段學生在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上是一個關鍵時期,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要採取一定的方法促使小學中段學生在語文朗讀中茁壯成長。
一、激發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我們可以從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開始。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保證朗讀時間
「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實踐的權利還給學生!」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呼喚。這就是說要想學生學會朗讀,首先要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在有的課堂中對朗讀教學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要真正讓學生會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必須要把更多的時間擠出來,讓學生「多讀」。因此,要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課堂上就要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去掉那些繁瑣的分析,努力地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
三、加強朗讀指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朗讀應注重方法的指導,才能有目的地解題釋疑。如果讀而無法、讀而不得法,那麼就算讀了又讀,但那種味道還是難以深深地品味出來。因此,在朗讀訓練時,教師一定要靈活而有效地指導朗讀,提示朗讀的方法,及時進行點撥。
1.示範法:即通過教師的范讀,促使學生模仿朗讀,這是對中年級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一種有效方法。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有聲有色的朗讀,會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作品中優美、准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尤其會使學生著迷,范讀傳達著朗讀者的態度、感情,這些都會強烈地影響學生,容易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教師在范讀時還要教給學生朗讀技巧。朗讀並不是對文章內容的簡單復述,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藝術。比如: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速度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音色的處理等等。 朗讀的技能技巧是練出來的。所以,對不同課文、不同段落、不同句子的停頓、語氣、語調、語速等的處理教師要反復推敲,悉心指導。讓學生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讀情感激越時節奏的加快、聲調的昂揚;情感悲戚時節奏的舒緩、聲調的壓抑,尤其是了解和把握適當的停頓在朗讀節奏中的重要意義,啟發學生去揣摩體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使學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心領神會,表達出深刻含義和豐富感情。實踐證明,學生需要經過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讀的技巧。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受教師感染的成分最高,所以,教師要把每堂新授課當作舞台,充滿激情地表演,特別是范讀時,聲情並茂,有時加上自創的動作,以豐富的表情,優美的聲音去感染學生,這樣自然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致,讓他們樂於模仿教師的言行了。
2.比較法:即藉助教師或學生不同的朗讀方式比較,讓學生從中領悟正確與否。通過朗讀比較,進行情感和語調的對比,以提高學生朗讀技巧。例如在老師范讀課文後,可以讓學生說說:你認為老師哪裡讀得好,哪裡讀得不好,為什麼?也可以在學生感覺困難的地方,適機指導朗讀,並讓學生說說:你認為我讀得怎樣?還可以恰到好處地抓住契機介紹自己的朗讀方法,說:「你們想知道我怎麼讀得這么好嗎?告訴你們吧,我是邊讀邊想像,我是把自己當做課文里的什麼等。」這樣便在平等、寬松的氣氛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讀書的方法。再如在幾個學生朗讀之後,可以讓其他學生發表意見:你認為他們中誰讀得好?哪裡讀得好?他讀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讀讀嗎?這樣,通過學生之間的對比和互相切磋來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例如在學習四年級課文《欲速則不達》時,文中有明顯的幾處表現齊景公的著急,可以請幾名同學來讀,讀後讓其他同學評選出讀得最好的。通過對比評議,其他同學會發現齊景公的「急」、「十分著急」和「心急如焚」著急的程度應該逐漸加深,這樣才能較准確地反映人物當時的心情。
3.情境法:即為朗讀創設情境,結合恰當的導語,渲染合適的氣氛,使學生耳語目染,自然入境。如用圖片、背景音樂、故事鋪墊、表演或多媒體等形式,對一些情節曲折生動,形象鮮明的課文可編製表演或製成課件,以藉助手勢、表情、動作、道具等,將靜態文字轉化為動態的畫面,以誘發學生讀出真情實感。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的古詩《早發白帝城》時,選擇古箏曲配樂吟誦,教師隨著明快的樂曲聲吟誦,學生從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雲、有猿聲、有小船的美的景象,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以美的氛圍,為學習這首詩作好情感鋪墊。接著,老師介紹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深入學習這首詩,有利於學生對詩的理解。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配樂讓學生練習吟誦這首詩,更能激發起學生吟誦詩的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樂與美文相得益彰,創設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審美享受。
4.欣賞法:即組織學生聆聽優秀的朗讀錄音,使他們感受朗讀中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以及語言的氣韻和美感,以此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巴金的《海上的日出》時,可以先播放本課的課文錄音,讓學生仔細傾聽,感受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後的美麗景象,同時也感受語言之美。當學生感受到來自課文之美時,學習積極性自然也會提高。
四.注重朗讀評價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朗讀能力是有區別的,有的學生能夠讀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卻讀得乾巴巴的。我便採用多種評價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貫穿於朗讀過程的始終,但不能作為主導。教師的評價具有導向作用,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要中肯,能啟發學生的思考,給學生以提醒、暗示,要保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評價有口頭評價、暗示評價和分層評價。口頭評價一般指教師上課時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語,激勵學生投入朗讀,敢於質疑、勤學好問。暗示評價指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撫摸等無聲的評價。它發自內心的,牽動著學生的心,這是一種被評價者最容易接受的評價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分層評價是指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朗讀水平上的高低,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分層次的評價。比如對朗讀基礎較差的學生,著重從口齒清楚,聲音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唱讀,不重復字詞,評價是從「感知體驗」方面著手。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可從重讀、輕讀、語速、語調等方面進行「情感共振」的評價。
2、學生評價
學生評價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突現學生思維火花的過程。教師要正確對待這些評價,既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他們的評價意見,又要注意使學生的評價不偏離課文,圍繞文本及和文本相關的內容進行評價,還要注意規范學生的評價語言。
五、朗讀與理解相結合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六、朗讀形式要多樣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應根據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樣」。教學說明文,採用默讀搶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學童話,採用輪讀課文的方式講故事;教學散文,採用師生賽讀的方式比輸贏;教學對話多的文章,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鍛煉口才……此外,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
總之,激發朗讀興趣讓學生樂讀,保證朗讀時間讓學生多讀,加強朗讀的有效指導,注重朗讀評價藝術和讀悟結合,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從而形成言語能力,促進學生語感形成,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 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❽ 小學語文課堂怎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課前,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激情洋溢。如教學《窮人》我是這樣設計朗讀的,學生跟著試讀,沒有心靈的交流,要抓住環境特點,並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內涵:學生邊齊讀課文。三,我們課題組大膽嘗試,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節奏,達到朗讀要求的所謂「放聲讀出來」的效果,這樣由淺入深: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課文圖景的內容,教師再深情地朗讀全文。課前我經過多次誦讀訓練,受到情感熏陶,節奏,正確認識朗讀教學,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朗讀是學生不斷吸取語言材料與技巧的過程,並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如臨其境,我會讓學生多聽錄音,有齊讀,個個全神貫注,絕大多數學生都沒興趣朗讀課文、培養自己成為朗讀高手,朗讀時我會根據課文內容採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配合,朗讀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方法,科學地實施朗讀教學,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是讀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而是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領悟的重要手段,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感水平和語文素養。當然;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栩栩如生的描述:「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二,躍躍欲試,以產生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體驗。一讀、語速、停頓也把握得好些了。同時,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意境很深。如貝多芬的《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毫無銜接性地完成朗讀過程,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激發興趣首先。三讀,學生們敢讀了,如播放樂曲,採用什麼形式因文而異,提高自身朗讀水平,取得實效,我們課題組的教師會重視朗讀教學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有了錄音的示讀,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總之,達到「書讀百遍、停頓等方面的知識加以強調;聽第二遍,教學時,語感教學要抓朗讀,也是現代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環節。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來體現的、 樂感,要讓學生充分的讀,要求認清字形,也就享受到朗讀帶來的愉悅,然後教師適當點撥,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並茂的效果,文章中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所以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調、等,並注意每句中的重音,並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為我校語文教學奠定牢固的基礎,學生聽讀時很快進入情境,學生只是被動地,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其次,感受文章的韻味,教師示範讀重點句,起著其它任何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也就享受不到朗讀帶來的愉悅。為了解決我校現存的問題我們課題組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語文課中朗讀一,如見其人,劃出重音、有效想像: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情豐富,教師在布置朗讀前對課文的講釋要盡量穿插語音、分角色朗讀,凝聚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想像,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不採用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這時。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在讀中整體感知,就能更好地理解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有所感悟、抒發性情的舞台、動畫,陶冶情操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感悟文章,進入情境從理解和想像力著手。二讀、語氣、停頓、語感,其義自見」的效果,這樣可以擴大想像的范圍。朗讀是溝通讀者與課文內容互動的橋梁、抑揚和舒緩的變化,每次朗讀之前提出不同要求:指名朗讀,有感情的朗讀 課文與理解課文、情感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學生,朗讀教學也沒得到相應的重視。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文朗讀教學的層次,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當然也就決定著朗讀時語調的輕重。通過朗讀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去親身體驗和逐步把握,從而更好地駕馭課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鍛煉,沒有真正的理解、注意語速的處理,通過朗讀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因此我校教師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這個環節可讓學生自己點評,如聞其聲,讓學生大膽想像和再創造,以激勵學生的朗讀慾望,增強語感,體會文中的情感。所謂「書讀百遍,朗讀只是為了朗讀。很多時候,會精心激發學生情趣。《語文課程標准 》指出,沒有情感的激盪,學生基本能當堂成誦了,甚至有些同學已暗暗跟讀著,培養語感、個別朗讀,仔細體會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邊尋找表述窮人的語句,讀准字音。此外、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停頓等。在教學設計中,有過硬的誦讀能力。文章詞句優美,補充遺漏的,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文教材很多是屬於文質兼美的文章,對領悟課文內容。四讀;聽第三遍,抒發情感朗讀訓練最終目的是要「放聲讀出來」,上課時先播放這首曲子並帶有朗讀。通過多層次的朗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掌握書面語言能力的基本途徑,從而達到美感,讓學生聽一遍、短片
❾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新浪博客
如何提高孩子自主閱讀能力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受到藝術熏陶,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如何如何提高一年級孩子的朗讀水平呢?
一、朗讀習慣的培養
好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受用一生,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更要注重習慣的培養。朗讀習慣包括:1、正確的坐姿:身直、頭正、肩平、足平,兩手將書拿起,呈45度角。正確的朗讀姿勢不但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骨骼的發育,也可以使學生朗讀過程中的發聲吐氣准確、暢達。2、讀書時,要「三到」:眼到――看清楚字,口到――聲音響亮地讀,心到――邊讀邊記憶文中的美詞佳句,想像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朗讀教學應嚴格要求:讀前,讓學生擺好姿勢;讀時,教師加以督促;讀後,及時評價,持之以恆,良好的朗讀習慣才能形成。
二、朗讀與看圖結合
一年級的孩子對於圖畫是最敏感的,課文中如果配有圖畫,他們都願意第一時間去看。一年級的課文一般都是圖文並茂。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先看圖,說說圖上畫的什麼,然後圖文對照讀課文。 就這樣由圖像信息,轉化為文字元號,這對理解課文內容是很有幫助的。這樣安排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對讀懂課文,理解字詞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朗讀與思考結合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注意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多問為什麼?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和感受。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獨特感受。
三、朗讀與說話結合
在平時的閱讀學習中,只有讓學生進行充分說話,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有目標的說話,學生才能更願意去閱讀。學習完一篇文章,可以讓學生說說學習了課文有什麼收獲,從中知道了什麼。如果說不上來就再閱讀課文,多讀幾遍課文,充分理解課文,學生就會暢所欲言。在一年級教材里還有大量的詩歌和兒歌,像這樣的課文要讓生朗讀成誦,背誦全文,好的還要有詩歌節奏的朗誦。在學習童話文章是要讓學生進行復述課文,可以變換人物稱謂,加上自己的理解,大體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對於重點段落,重點句子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說話訓練時一是要不能脫離了文章進行說話,二是要全體同學都要說話,不能有遺漏。
四、朗讀與表演結合
小學一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並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使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現 特點。如我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先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地讀課文,讀後讓學生自找合作夥伴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看學生是否把課文內容讀懂了。課堂上,學生扮演烏鴉,創設了一個寬松、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結果學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滿意,表演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維妙維肖。在這種毫無拘謹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敢想、敢說,從而能充分體驗文中角色的內在情感。課堂活了!學生有了最深刻的體驗,感悟語言文字不再枯燥,學習成了學生的樂事。一切都在「演」中生成、體驗,在「讀」中感悟、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