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情景教學
通過學習深刻認識到創設情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竟可能創設一下幾種教學情景:一、創設愉悅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法把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形象性、愉悅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課的開始,為學生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對於激發其興趣,啟動其思維顯得非常重要。為此我利用講故事、聽音樂、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創設激疑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創設和諧的情境,使學生處於興奮和求知的進取狀態,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最佳心理狀態投入到探索新知識的學習之中。三、創設探究情境,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教學時,挖掘教材本身潛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發現、探索的學習情境,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能力。四、創設討論情境,促進學生認知深化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小學生樂於交往,而討論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對教學中的知識障礙點和思維障礙點,在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創設討論情境,更有利於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生在討論中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創設成功情境,引發學生成就意識伴隨課堂教學活動進一步開展,學生由於長時間集中注意,在下課前的十幾分鍾左右,注意力便開始逐漸減退,學習情趣明顯變弱。教學時,注意設計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易適中的練習,創造讓全體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學活動更加符合認知規律,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活躍、高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並不是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遠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有專家建議:並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於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就是「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
B. 淺談如何創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教學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實踐情境,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創設動畫情境,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從而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C. 淺談怎樣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了問題,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有動力,學生的思維才有方向。[1]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整個過程,親身體驗數學的情趣與活力,並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的、快樂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主動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只要給他提供適當的前提和學習條件。也就是說,任何知識都可以以合適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段的兒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是完成數學教學過程的有效方式,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發展的方向和動力。[2]
在新課改深入發展的今天,創設什麼樣的數學問題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效引導學生在有實效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這引起了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並進行深入地探索。
「古人曾明確指出,「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疑問,有疑才有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3]但是,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會引發學生積極思維,那些淺顯粗俗的表面問題,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而那些過於艱深又脫離學生年齡生活實際的問題,也會阻塞學生思維的綠色通道,扼殺學生的興趣。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使他們在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增長知識,又增長智慧呢?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有關文獻資料,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問題情境的創設及其創設的依據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於是就產生一種急於探究問題的症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後,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於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在一次在數學公開課上,有位教師上了六年級的《圓的周長》這一課題。執教老師伴隨著多媒體課件那鮮亮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動物王國又要舉行一次龜兔賽跑,可這一次它們是繞著一個圓形的池塘跑……(多媒體動畫引出「圓的周長」)。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著故事,學生中卻有人在嘀咕:「又是動物王國……」「這種故事我們都聽了幾十遍了,還把我們當小朋友看。」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昏昏欲睡,參與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不禁讓人疑惑:兒童不是最願意到童話中尋找自己的幻想嗎?執教老師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童話情境,為什麼就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不能調起他們的興趣呢?其實學生的抱怨「老師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機」——處於不同學段、不同心理階段的小學生,對情境的興趣指向存在差異性。低年級學生對美麗生動的童話、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特感興趣,並熱衷於充當其中的角色。這符合這一學段兒童天真、愛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級學生則更樂於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對於那些過於「花哨」的動畫反而感覺「幼稚」了。因此,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盡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他們感到有趣、有挑戰性,激起他們好奇、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課後我們大家反思:小學生由於認知、心理年齡等原因,的確需要情境生動、有趣。但「生動、有趣」並不是有效情境的標准。關鍵是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進學生「快樂、有效」的學習。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以上幾點表明了,只有基於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來設計問題情境,才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問題情境。
二、有效問題情境的特徵
1.趣味性。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於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一開始可展示多媒體課件:一隻小猴先後騎上車輪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路上行駛,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一路上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帶著「車輪為什麼要設計為圓形」的疑問,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然後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2.啟發性。在學習中產生疑惑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後來為什麼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麼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並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3.思考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後,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准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4.挑戰性。小學生不僅對「好玩」感興趣,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還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並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 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師:老師為什麼能很快地猜出綵球的顏色呢?想知道這里的奧秘嗎?學完今天的知識,你也一定有這樣的本領。用猜綵球顏色的情境問題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而情境留給學生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尋求奧秘。
5.現實性。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身邊的生活」引入課堂,再把「數學知識」引入「身邊的生活」。其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和力量。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問題是現實生活數學化的結果。有意義的學習一定要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的且有興趣的情境中,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的自然語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可以創設現實生活情景問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枯燥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創設現實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走進社會,變「小課堂」為「大課堂」,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再把「大課堂」 變為「小課堂」。如:在我教學一年級數學的「認識人民幣」單元時,我讓學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價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調查了解到的信息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教師再創設買賣問題情景,讓學生在付錢買實物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了對元、角、分的認識和換算,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過,動手嘗試過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發現知識的用處,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如何去用知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1.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准確報出綵球的顏色,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於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很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2.藉助故事創設問題情境。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很容易進入故事營造的生動情境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需要,藉助兒童喜愛的故事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加深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審美能力。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設計這樣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過了火焰山後來到一個村莊。村中田裡種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農夫給他們送來一個大西瓜,八戒見到西瓜饞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給每人1/4。八戒聽了不高興地說:「瓜是俺老豬化來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給八戒切了1/6,正當大家開心地吃著西瓜時,貪吃的八戒卻在一旁直拍腦袋:怎麼自己的這份反而比他們的少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學得更加主動、深刻。
3.藉助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小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在玩樂中認識事物,吸取數學知識和經驗,並應用於實際生活。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可拿出標有價格的鋼筆、文具盒、玩具飛機、排球等物品,讓學生模擬生活情境,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買賣,在游戲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知,體驗成功的快樂。需注意的是,游戲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活動的安排都應該充分考慮到趣味性和學生的生活背景,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些具體、有趣並富有一定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經歷一個艱難、無奈、成功、喜悅的心理歷程,感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感興趣的事情,從而願意接近數學。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概率)這一節知識點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師引導:「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生:「喜歡!」)現在請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游戲,好不?」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好!」師:「這里每個袋子里各裝了2個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個全是紅的或2個全是綠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個紅的和一個綠的。每個同學一次只能摸一個球,看看是什麼顏色,摸好後繼續把球放進袋子里,另一個同學繼續摸,每組推選一人做記錄。」學生感到新奇,便產生了興趣。活動結束後,每一個小組匯報摸球結果,教師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單調、重復、類同的數學知識游戲化了,這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好方法。
4.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操作實踐是手、眼與腦的密切協作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是把外部動作思維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過程。在操作實踐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質疑,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量一量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發現了「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和增強了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5.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而小芳急著要用,那麼小芳怎樣才能拿到自己的作業本?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三種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兩人電話約定沿同一條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來,教師又指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案的基本數量關系、優劣等問題。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們一起探求知識的奧秘,一同體驗數學的價值。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貫穿於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方法與途徑也是多樣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並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 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老師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並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了。
D.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上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情境教學方面作如下探討: 一、創設情境應從課堂導入開始,導入要切實可行。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數學教學導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講授《可能性》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日,小朋友們請說說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學們說的很歡快,老師又問:「這個月過生日的有哪幾位小朋友?」結果有三個小同學舉手,老師就把為三個小朋友過生日為教學情境,同學們為他們准備節目開始抽簽,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的可能性。進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創設分組操作探究情境解決小組問題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學生在集體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徵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徵、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正確引導學生,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探究在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長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再創設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組探索。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小組探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在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教學「幾何小實踐」後,我安排了搭、找、畫、折的活動,其中通過用橡皮泥球和小棒來搭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及共同點,不同點;通過找生活中的正文體和正方體,進一步感知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用三角尺,直尺畫三角形,可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點,更好地進行區分;通過用紙折長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學生活動操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四、在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E.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造有效情景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的環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內習的情景。教學情景是容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個重要橋梁,是把枯燥甚至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轉變為簡單易懂的生活事例。小學數學情景教學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很好的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小學數學情景教學的方法是老師有目的性的創設場景,以此引起學生興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F. 淺談怎樣創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教學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實踐情境,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創設動畫情境,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從而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是以情境認知理論與情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為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中愉悅地進行學習。小學生由於年齡的關系,好動性強,學習注意力不夠集中,加上數學學習中的一些抽象的數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於是很多學生會出現厭學情緒,情境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有效地創設教學情景,已成為廣大教師們研究的熱點問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決定著思維的方向。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到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時,向孩子們提出具有挑戰性、趣味性、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
例如在「統計」一課中可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們班准備開一個晚會,小朋友們高興嗎?」趁著學生正情緒高漲的時候我提出:「咱們要為晚會作些准備,我們要考慮些什麼呢?」孩子們就想到了諸如需要買什麼水果,每種水果買多少,要調查每個小朋友最愛吃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不可太難或太易。太難會讓學生產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則使學生喪失興趣,失去足夠的動機。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慾。
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並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景,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景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教師也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實際需要講一些改編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進入到新課意境。
如在開始分數教學時,用《西遊記》的故事引入:「唐僧師徒在取經途中,夏天中午時,大家都很口渴。師傅叫孫悟空去摘一些野果來解渴。第一次孫悟空摘了8個桃子,叫豬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孫悟空摘到一個西瓜,叫豬八戒分,他不知道該怎麼分了。同學們,你們替他想一想該怎樣分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首先讓學生看「烏鴉喝水」的故事片。然後,提問:同學們,聰明的烏鴉把石子放進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誰能說說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佔有了原來水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所以烏鴉就喝到了水。這樣,從熟悉的故事入手,採用動畫的方式呈現,有利於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學習新知。同時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景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力求體現趣味性,充分展示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再如:我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給學生講一個「猴媽媽分餅」的故事:猴家族裡的小猴子都愛吃猴媽媽做的餅。一天,猴媽媽做了3個同樣大小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了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媽媽把第二個餅平均分成8塊,給了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 塊。」猴媽媽又把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學生都會說:「同樣多。」我追問:「聰明的猴媽媽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於是,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進行了新課。
三、創設生活情境,引發探究慾望。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生產和生活中選取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實例或模擬場景,能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學生產生迫切的解決問題的慾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讓學生溶入到教師創設的情景之中,讓學生覺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們的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超市購物」時,可在教室里設置一個模擬超市,模擬生活場景,讓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進行買賣。通過活動,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激發了學好數學的慾望。又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就創設了一個實際情景,與學生一起做開汽車的游戲。我當司機,讓學生做乘客,先上來5個學生。汽車開動,我問學生現在汽車上有幾個人?(5)個。新安庄到了,停車,又上來幾個阿姨,汽車再開動,我問又上來幾個人?(3個),現在汽車上一共有幾個人(8個)。又到一站,停車,下去了4個學生,我問現在汽車上還有幾個人?(4個)。這樣抽象出算式5+3-4=4。游戲如此反復輪流做了幾次,使每個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不知不覺中融入到探索新知,為新課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四、創設操作情景,讓學生動起來。
實踐操作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和規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於創設操作情景,盡量為學生提供動手擺弄的實踐機會,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掌握思維方法,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不能簡單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時空,讓學生在廣闊的、開發性的時空中,讓學生通過摸摸數數、折折拼拼、剪剪補補、比比、量量等演練,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果實。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不要簡單地採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去告訴學生圓的特徵,而是根據學生急於動手的心理,讓學生把圓形紙片折一折,再把摺痕畫一畫,然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說一說。在學生動手實踐,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揭示圓的特徵和各部分名稱。在這一新知的獲取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又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自主意識得到了一定的開發。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學中,可以創設了以下幾個操作情景:給每一個學習小組幾個不同的角,想辦法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同學們藉助生活經驗很快就想到把幾個不同的角疊在一起,一條邊重合,觀察另一條邊的位置,從而判斷角的大小。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覺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是無關的,而與兩條邊的開叉程度有關,教學難點迎刃而解。緊接著我出示練習紙,要比較練習紙上的兩個角的大小怎麼辦呢?有的同學想到藉助於剪下來的一個角,有的同學想到測量,於是藉助於長度、面積等單位的認識經驗,老師引領大家一起來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度」,認識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學慣用量角器來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之後又進入到操作活動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測量你手中的角」,「測量練習紙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動手操作後引導學生總結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與步驟。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操作不僅僅停留在活動的表面,而是讓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又在思考,學生參與了獲取知識形成及發展的全過程,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創設游戲情景,讓學生活起來。
愛做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把教學內容滲透在游戲中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在教學中不僅考慮學生「 能不能」學習,更重要是要看學生「 樂不樂」學習。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態度和藹可親、舉止自然大方、語言精煉、准確流暢、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游戲中創設教學情景正是落實編寫意圖。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發學生"入景",使學生產生"入景始入親"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但是在設計游戲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戲的目的,游戲的組織等等。其中游戲的組織是很重要的,否則整個課堂會不好控制,而且達不到游戲的目的。
例如我在第一冊最後一課「迎新年」時,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投擲的游戲,在教室中畫好有十個數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線上用沙包向小格內投擲兩次,沙包投在有什麼數字的格子里就得幾分,然後把每個人的得分記錄在黑板上的表格上,再比比誰的得分最高,,再讓他們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提出問題,並自己解決,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學「 加減混合運算」時。我根據一年級學生愛動、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採用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方法。一上課就指導學生用學具,先擺3 個△,再擺2個△,最後擺 4 個△。要求學生按著擺的過程列式計算:3+2+4=9。接著又要求學生從9個△中,拿走 4個△,再拿走2個△,並列式計算:9-4-2=3。動手擺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的過程,算理不講自然明白,同時為新授課「 加減混合運算」奠定了基礎。
情景創設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創設情境雖不是目的,但沒有情境的創設,就很難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問題情景,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油、催化劑。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在學生心理上造成某種懸念,把他們帶到欲罷不能的景界,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在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情境,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其創造才能,從而使小學生在數學上得到更大的發展。
G. 小學數學主題式情景教學實效性的實踐研究的教學論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數學實驗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發現、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活動,最後獲得概念、理解或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仍然處於主(要引)導的地位,而學生則處於主動學習的地位。
有人認為實驗僅是自然科學的教學手段,這是一種誤解,實驗同樣在數學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天地。因為,從廣義上說,數學教育也是一種科技活動,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確地恰到好處地應用數學實驗,也是當前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層面。雖然,數學實驗一直不被人們所重視,但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CAI軟體的普及,數學實驗必將遍地開花。下面本人就「數學實驗」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談幾點自己的拙見。
一、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數學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種「直觀」的想法為背景。作為教師,就應該通過實驗,反這種「直觀」的背景顯現出來,幫助學生抓住其本質,了解它的變形和發展及與其它問題的聯系。
例如,對於三角形的「內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證明,學生作圖稍有不準確,就難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結論。教師就可通過實驗——抓紙活動,使學生領悟其本質。
讓每一個學生准備一塊三角形紙片,如圖,過A作一折疊使AB落在AC上,得摺痕AD,則AD平分∠BAC。同樣方法得出摺痕BE、CF。這樣,學生就直觀地發現:三角形三個角的一部分線交於一點,這點即為三角形的內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進一步啟發學生,還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中,提出下列問題:搭一個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如下圖)
1)按上圖的方式,搭兩個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搭三個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2)搭10個、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樣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個數,那麼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探究交流,學生從多角度中去思考、去發現規律,發現如下一些結果:
1、 … 3x+1
2、 … 4+3(x-1)
3、 … 4x-(x-1)
4、 … x+x+x+1
5、 … 2x+x+1
通過折紙與搭火柴棒這些直觀形象的實驗來闡述抽象的數學內容,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等等。通過這些實驗操作,一方面使學生能更深入、更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在思維方式上不會犯浮誇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確抓住事物的本質,提出符合實際的有創新的看法。
二、通過數學實驗,突破課堂中的教學難點
對於教學中的一些疑難點,如不藉助於一定的實驗手段,就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很難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初一數學「質量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時,由於學生缺乏自然科學中的有關知識,很難理解這點內容。這時,教師可藉助實驗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先讓每個學生准備一水杯和二份50g鹽。教師在講清質量分數的概念的基礎上開始做實驗。教師用量杯給每個學生倒200g水,然後讓學生把50g鹽加入水中,這樣這杯鹽水就有250g。那麼鹽水中鹽的質量分數是多少?學生就自然地回答出: = 。讓學生嘗嘗鹹味,感受一下。然後再把剩下的50g鹽加入鹽水杯中,這時鹽水的鹽的質量分數雙是多少?學生也能回答出 。再讓學生嘗嘗鹹味,學生發現鹽水比原來咸多了(鹽的質量分數增大)。
又如:新人教版「軸對稱」的教學時,由於學生缺乏對稱及反折的有關知識,很難理解這點內容。這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實驗來解決這一問題。操作如下:
平移 對折 旋轉
通過實驗,學生獲得了深刻的感性認識,然後教師通過對實驗分析、概括、推理、判斷,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一種理性的高度:⑴鹽的質量分數=鹽的質量/鹽水的質量⑵對稱軸垂直平分連結兩個對稱點之間的線段。這樣處理,遠比教師空洞的說教效果要好。
三、通過數學實驗,激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通過數學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數學應用意識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創設一種實驗環境,使學生能受到必要的數學應用的實際訓練,否則強調應用意識就成為一句空話。
例如,學校每年要舉行運動會,運動會場地可組織學生來畫。跑道的線寬、道寬的尺寸一般都有規定的標准,當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項目終點位置確定時,其起點位置如何確定?相應的每跑道的前伸數怎樣確定?標槍、鉛球、鐵餅場地怎樣畫?相應的角度怎樣確定?這些應用到的數學知識雖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並不簡單。通過教師的指導,使學生領悟到跑道上也 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
又如,在學了一些相關知識後,可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設計一些作圖工具或測量儀器,如製作丁字尺找圓心、製作勾股計算尺等;或讓學生製作一些數學模型,如長方體、正三稜柱(錐)等模型;或讓學生設計方案並解決「不過河測河寬」、「測操場上旗桿的高度」等問題。如:在一次數學活動課,老師組織學生到野外測量一個池塘的寬度(即圖中A、B間的距離)。例案:在A處測出∠BAE=900 ,並在射線AE上的適當位置取點C,量出AC、BC的長度;運用勾股定理,得AB2=AC2+BC
2。請學生給出其他的測量方案(要求畫出測量示意圖,並簡要說明測量方法和計算依據)。 A
B
這樣,通過學生的文體參與,使學生親自體驗到了思維加工的過程,強化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多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
四、通過數學實驗,發現幾何問題解決的方法及規律
幾何證明,學生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是幾何學習中最困難的地方之一。事實上,幾何證明的方法常常也是通過對圖形的操作,變形、變換、添加輔助圖形等多種多次的嘗試而被發現的。發現了證明的方法後,順便也就證明了前面的「發現(猜想)」的真確性,於是結論也就出來了。
下面是一例發現三角形內接矩形的面積變化規律的「數學實驗」的做法。①出示圖形:在△ABC中,P是BC邊上的任意一點,以P為頂點作△ABC的內接矩形,使矩形的一邊在BC上。②使點P在BC上運動,矩形面積隨之變化。③設BP為x,矩形面積為y,建立x與y間的關系,讓學生觀察當x變化時,y的變化特點及其是否有最大值。④顯示當P點運動時,對應的動點(x,y)的運動軌跡,讓學生對第③問中的觀察結果進行驗證,最後完整顯示拋物線。⑤改變△ABC的形狀,研究△ABC的底邊BC或BC邊上的高變化時,對拋物線形狀有什麼影響。
在上述例子中,學生參與實驗的過程實際上是在觀察實驗模擬過程中思考。當然在問題討論環節中,部分學生仍可發揮創造性,提出自己新的「實驗」設想,並上講台進行實驗操作演示或由教師擇優實驗。
在網路教室環境中,學生在教師實驗方案的引導下或在自行設計的實驗方案中,自主實驗研究的天地更為廣闊,機會和時間更多,興趣更濃,參與程度更高,小組協商學習真正成為可能,因而「研究性學習」教學思想體現得更加充分,「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達成度也會更高。至於證明的書寫格式、步驟等,可以在實驗報告中列出,也可以實驗課外完成,這完全由教師依班級實際而定。
五、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觀
數學是一門來源於實踐的學科,其本身就充滿了唯物論和辯證法。而數學實驗為學生認識唯物論和辯證法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材料,學生每經過一次實驗操作,其思維過程必然經歷「感知——表象——抽象——反饋——再感知——豐富表象——發展思維——問題解決」這一螺旋上升的階段。再者,學生「用數學」意識的培養,就是數學理論知識反作用於實踐的有力體現。因此,在數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觀,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數學實驗還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嚴謹的治學態度等。
數學實驗教學需要在課堂的時間和課堂的空間能夠達到數學實驗教學的各要素的教學環境下才能進行的,否則實驗後就得不到其應有的效果了。
數學實驗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行探究和發現的活動,一切結論都應該由學生自己得出。因此,在數學實驗中給學生提供答案是不必的甚至是有害的。
當然,知識是發現的對象,是實驗的基礎、方法的載體,我們絕不是不要知識,不要演繹證明。學生在實驗情境中的「做」中學,對知識形成過程,對問題發現、解決、引申、變換等過程的實驗模擬和探索,可激發學習動機,有助於深刻理解知識,有助於形成證明的基礎平台和對邏輯演繹證明的本質把握。而且,這種實驗式的教和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活動空間,使他們的思維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時,它不僅僅關心學習者「知道了多少」,更關心學習者「知道了什麼」、「怎樣知道的」。它追求的不僅僅是證明,更重要的是理解、發現和創造,是解決問題的數學精神和樂趣。這是一種新的求實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對傳統數學教學的矯正,至少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我們堅信:每當我們從數學的本質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運用CAI這種工具和載體,通過數學實驗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去致力於影響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意義建構,去幫助學生本質地理解數學,培養數學精神和發現、創造的能力時,我們就把握住了數學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我們就深入到了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伴隨著CAI技術的日新月異,數學實驗的教學內容將逐漸增加,實驗素材庫將不斷壯大,實驗技術將更為先進與精巧,因而數學實驗的教學思想和模式將具有更為廣闊的天地、更為重大的作為。
H.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情境教學法
小學數學情境的設置方法有很多,較好地創設問題情境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啟迪智慧,激發學習動機,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從而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創設懸念式情境,使學生在「奇」中「問」。
針對小學生求知慾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製造懸念,來誘發學生想揭秘的問題意識。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隨便說出一個數(不管是幾位數),教師馬上就可以判斷出這個數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這樣幾個回合,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老師不用計算就能馬上判斷出來呢?老師又有什麼絕招呢?學生們就會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對新知的探求中。
2、創設沖突式情境,使學生在「悱」中「問」。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知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復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慾望。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時,可以設計這樣一系列矛盾沖突:要求圓柱體容器里的水的體積該怎麼辦?學生會回答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測量。教師接著問:要求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呢?學生會說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再求。如果要求圓柱體鐵塊的體積呢?要求商場門口的圓柱體柱子的體積呢?這樣學生就被推入更深的疑問中。這種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把學生帶入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強烈願望。
3、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趣」中「思」。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情境:有兩個人合夥做生意,一個人開始拿出3萬元,一個人拿出2萬元辦公司,一年後,公司獲利10萬元,請同學們幫幫他們,怎麼分他們才能覺得公平合理呢?這種與學生密切相聯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進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他們非常積極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思考中。
I. 小學數學怎樣合理利用主題情景教學
學生成長的主要階段屬於小學階段,同時也是獲得知識和心靈成長的主要階段。而在小學教學科目中,數學屬於重點科目之一,也是展開素質教育的核心,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學習的是抽象的理論知識,然而在生活中,數學是具體的。將生活情境加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使小學生更好地學習並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利用到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到達學以致用的效果,前提是老師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建立生活情境。另外生活情境須具備廣泛性,運用生活情境展開小學數學教學可以讓學生容易認可教師的講解,同時可以製造好的教學氣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數學教學
數學和各類科目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屬於主要的基本性科目,小學數學教學在學生的成長中占據主要地位。並且數學源自於生活,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生活中起到重要影響。然而還有部分學生不能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認為數學單調無味,所以須應用生活情境展開小學數學教學,推進目前小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本文針對怎樣應用生活情境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展開深入分析。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的意義和影響
1.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小學數學這門學科與實際生活的關聯非常密切,並且實踐性比較強,大多數的教學內容與資源也都是源於實際生活中。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情境,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的趣味性,使得學生深入體會到數學與自身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進而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數學學習的熱情。並且小學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弱,但數學大多是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容也較為復雜,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因此就需要教師予以學生詳細的指引與解答。通過將復雜的數學知識結合到實際的生活情境當中,使得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具有趣味性,不僅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還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得學生積極自主地探析問題和學習知識。
2.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
隨著當前教育體製革新的不斷深入推動與進步,教育人員為了獲取更加優質的教學效率,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從而對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方法進行著持續的探究和完善。過往口頭說教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較大的約束,學習的主體地位喪失且被動聽取教師的知識傳授,教學效果十分低下。而把實際生活情境合理地結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學生依據相關的情境飾演著有關的角色,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數學在生活中存在的奧妙之處,做到探析數學難題的時候進而培育學生處理生活中相關的數學難題的技能,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使得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創建生活情境的策略
1.結合生活建立情景,激起興趣
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採用現實生活當中與數學有聯系的事物來建立情景,使得學生學習更加有效,數學知識得到生活化。小學時期的學生對現實生活當中的種種情形有著十足的好奇心理,教師要合理有效地運用好這個特徵,依據學生自身現實生活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為學生建立合理的情境,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性。比如在學習應用題解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具體題型代入實際生活中的事物,並且設立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應用題型,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題目,激起其興趣和熱情,自主地進行探索解答。在熟悉的情境當中探索知識,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提高數學知識的巧妙運用能力。
2.合理設計教學,突顯其生活性
因為目前小學數學教材大多數都是籠統、難以理解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制定具體教學方式中,要能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能夠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觀察與解答,因此教師要細致地探究教材內容,從實際生活當中尋找到課本知識的本來面目,直觀性的體現抽象的數學問題。並且教師在改編教材的過程中,務必要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與實際生活,恰當地進行改編,依據教學的需求對課文中的知識實行昀優化的組織、結合在一起,突顯教學內容的生活性;在實際生活當中找尋教學資源,指引學生積極觀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讓其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與生活不可分割,由此來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學習效果。例如,在講解「幾何圖形的認識」這門課程時,設計好情景:小烏龜買了一棟新房屋,可是在裝修時為鋪設怎樣的地板與牆磚才更好看而犯愁,同學們可以幫它提下建議或者替其挑選嗎?這種靈活的教材改編,生活情境的建立,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准確認識各種幾何圖形的特徵,在愉悅的課堂氣氛當中,不但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其提升對幾何圖形特徵的了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率。
3.巧妙運用知識,提升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應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究問題,並且注重提升學生的總體實踐能力。所以,在教學的時候要積極指引學生把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巧妙的實踐應用。例如,在學習了圖形面積計算方法之後,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計算教室的面積,教師指引學生進行研究,怎樣去准確測量數據,怎樣去進行計算?這種方式不但牢固了課本中的知識與解題手法,又可以鍛煉學生實際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際生活中數學知識隨處可見,數學和大眾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為使得學生可以很好地學習數學,老師必須把生活情境和數學課堂教學有效地聯系在一起,進而促使課堂成為布滿生活樂趣的平台,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並且了解數學知識。同時指導學生具備單獨思考問題的能力,可以將理論知識利用在生活中,使得課堂教學獲得預期效果。
J. 如何創設鄉村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小學數學論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化,廣大農村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發現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但是,在我的小課題研究過程中發現,部分農村數學教師對數學課堂認識不到位,仍然以講教材為主,使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與此同時對數學課堂創設情境有著理解上的偏差,刻意追求形式,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斷出現。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現狀引起了我的思考: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為什麼要創設情境?目前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情境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才能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有價值的情境?
一、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得到進步與發展。創設一個好的情境,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教師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誘導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得輕松而有成效。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播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在實施數學新課程的今天,創設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正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創設數學課堂情境正是為了滿足學生這一需求。
二、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現狀分析:
課改後,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中老年教師,這些教師雖然數學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大部分沒有上過師范院校,好多是民辦轉正,另一部分青年教師,這些教師的原始學歷大都是中師水平,後取學歷雖有大專、本科,但幾乎全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數學專業為數很少。這兩部分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雖然經過新課程培訓,但是由於只是通式培訓,形式上的培訓,這些數學教師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思想上根本沒有足夠重視,培訓效果甚微,這部分教師的少數人認為創設數學課堂情境不好給學生傳授知識,導致自己對新教材的各種情境看不明白,上課時不要情境一味的講授,使學生被動的接受;這部分教師的多數人認為創設數學課堂情境就是講授課本上的各種情境,仍然一味的講授,使學生被動的接受。青年數學教師雖然接受新事物較快,但是只憑聽幾節新數學課,看幾節新數學教學實錄就進行生搬硬套,不進行深刻的領悟、自覺地學習、冷靜的反思,也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這部分教師大都認為創設數學課堂情境就是是導課,提出數學問題,只是在每節課的開始創設出各種形式的情境,追求花樣多,熱鬧,但缺乏實效性,提出的問題不能引起學生進行主動數學思考,或者說通過情境提出問題後直接進行講授,學生仍然會生被動的接受。
近年來,隨著課改的深化,大部分教師得到了發展,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創設課堂情境的必要性,但是在我的小課題研究中,我通過聽課、問卷、座談發現:許多農村數學教師仍然在講解教材上的情境,沒有把教材上的情境進行理解加工,沒有進行故事化、操作化、觀察化、發現化、探究化處理,更沒有進行本土化處理;創設的情境不能引起學生的主動數學思考,沒有挑戰性,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喚醒學生,沒有激發出學生的興趣,這些情境是靠絞盡腦汁,冥思苦想造出來的;部分教師對創設情境有著理解上的偏差刻意追求形式;許多情境的創設只是起到導課的作用,當教師導入新課後,該情境也就隨之消失,剩下的大量時間還是脫離情境單純的學習數學知識。我認為情境的創設不應只有課的開始階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知識的探究,應用過程中,都可根據具體情況創設合理的情境來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總而言之創設的情境沒有數學價值,不能很好地服務教學,不能完整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生成隨機創設。
三、怎樣才能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有價值的情境?
有價值的數學情境就是指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很好地服務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挑戰性的情境。它不僅僅是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認知起點、思考性的問題、故事、游戲、操作活動、一個探究活動、課堂上的即時生成等都可以是有價值的教學情景。這些情境的創設要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現實生活中,從課堂教學的即時生成中提煉創設適合學生探索、思考,易於激發興趣、活躍思維的情境。那麼,怎樣才能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有價值的情境呢?針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現狀採取以下做法:
1、真正的培訓和自覺地學習、反思、實踐。
眾所周知,新課程要求先培訓後上崗,雖然各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也參加過新課程培訓,但這些培訓大部分是形式上的培訓,教育行政部門要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進行真正的培訓。只有真正培訓,才能促進教師的發展。特別是縣級數學培訓,校本數學培訓更要有實效性,要讓每個數學老師徹底改變思想,真正行動起來,真正受益,真正發展。同時每個小學數學教師也要主動地學習、體會、實踐、反思新課程理念和自己的數學教學行為,特別是要對小學數學教材進行認真的閱讀思考,深刻的領會,尤其是自己所任教的數學教材。要經常參加一些名師的聽評課活動,經常聽一些專家的講座,經常反思自己每節課的教學情境,不管是青年教師還是中老年教師都要有發自內心的觀念——必須終身學習。只有真正的培訓和自覺地學習、反思、實踐才能提高農村數學教師自身的魅力,創設數學課堂情境才能游刃有餘。
2、尋找有數學價值的情境素材
有情境的素材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有數學價值的情境素材需要我們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去思考,去加工,要把這些素材處理成有數學味,有挑戰性的情境,要能激起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原型,感受到數學本身的魅力。這些有數學價值的情境素材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數學教材的圖文中,在數學課堂的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這就需要我們數學教師要有敏銳的數學眼光去捕捉,需要我們走到學生身邊去,和他們平等的對話,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玩,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需要我們把教材上的圖文進行生活化、故事化、游戲化、動手操作化處理,需要我們處處留心皆情境。例如在農村學校的教室、操場,在農村的市場、超市,在課堂中學生的疑問、錯誤,在北師大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各種情境圖等都有有數學價值的情境素材,我們要不斷的積累並進行加工創新。
3、堅持「七原則」確保創設的課堂情境有數學價值
通過我多年對教材及教學的實踐和對小課題的研究發現:農村小學數學課堂要創設有價值的情境必須堅持六個原則。目標性原則,趣味性原則,生活性原則,思考性原則,挑戰性原則,發展性原則,靈活性原則。目標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數學教學情境是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要求教師對自己創設的情境,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趣味性原則就是說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要求教師將數學問題融於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生活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情境要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思考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教學情境要有一定的數學內涵,要有足夠的數學信息,要激起學生的主動數學思考;挑戰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情境要有挑戰性;發展性原則就是說創設的情境要符合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要有新意、有現代氣息;靈活性原則就是說創設情境不只是提出數學問題,還要根據課堂的即時生成靈活的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