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那麼面對新課程,教師該如何備課呢?下面談談膚淺的認識:
一、更新理念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充分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我們要樹立「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以上述課改新理念為出發點的備課觀。這就要求我們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特別是那些學困生身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因此,備課中既要考慮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如何教,又要考慮學生如何學,既要關注知識的傳授,又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走進學生
學生走進教室時並不是一張白紙。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建構主義理論也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是知識的簡單接受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基於自身原有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因此,只有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分析學生,掌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品質,才能做到准確、恰當的預設,才能確保有效教學的開展。
在備課時,教師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為了充分地了解學生,在備課時不妨認真回答以下一些問題:(1)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2)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現實學情,才能設計出實用的、有價值的學案。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應對每一節課如何組織、如何引導加以仔細的考慮,在頭腦中形成很深的印象,在課堂上真正給學生自主的機會,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還學生思維的空間,允許學生「犯錯誤」。學生的不同認識是一種豐富的教學資源,我們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的資源。
三、深挖教材
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領域的編排線索,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的。要把握好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讀教參中的教材分析、教學建議,包括教材的每一個信息,每一句提示語,每一個練習,把握好教材設計的意圖。但也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合理調整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
那麼,該如何備教材呢?現從備教材備什麼的角度談幾點認識:
(一)備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說,教學內容的廣度就是一節課傳輸給學生的信息量。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大,知識點過多,學生難以接受;而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小,知識點過少,則浪費時間,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備教材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
(二)備教材的順序。新教材對教學內容的順序已經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設計的教學順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細。教學時,教師往往還要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更具體細致的安排。有時一部分知識可能有不同的教學順序,這時教師就要考慮哪種順序更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哪種順序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哪種順序教學效果更好。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呈現一般是敘述性的、靜態的,大多數教師直接採用課本上條件完備、結論明確的例題和習題作為學習材料。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要把靜態的知識內容結構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有一個積極主動、有效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所以,教師在知識的呈現上,應由靜態封閉轉變為師生共同探究,在動態中生成。
(三)備教材中隱含的教育資源。新教材中例題、習題的選擇素材,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實際情況用游戲、表演等活動,將情境圖提供的內容進一步動作化、情境化,使學生全身心地投身於真實的活動環境中,增加實際體驗,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與無所不在。
教學時,教師應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對於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使之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對於那些培養學生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有明顯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夠,使其在教學中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備教材時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既要靈活運用教材,又要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理解,切實發揮新教材的作用。同時,教師也不能局限於手中的一本教材,可以參照別的版本教材對本節課的內容是怎樣編排的,有沒有可取之處;也可以查一查其他資料中關於本課內容的相關敘述,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還可以收集現實生活中對本課教學有用的資源等等。一句話,備教材時,教師要緊緊抓住以上三個「備」,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㈡ 如何磨課
磨課,是指把平時積累的教學經驗並集中組員智慧的課以及上公開課前的反復推敲試講過程。一個「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復復的修改斟酌和耗費教師的大量汗水。不過,這磨課的「磨」字就如俠客十年磨一劍、修煉得道一樣,道出了一節成功好課的艱辛和不易。
磨課的模式有:基本式、簡化式、同課異構式、教學診斷改進式、行動導向式。隨著前幾年在全國各地的中小學開展的新課程改革以來,上精品課、上好課成為學校對教師的要求,成為一個上進教師的追求。
為了上好一節課,教師要進行大量的課程研讀,必要知識准備,……,磨課就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因此,磨課,也就成了我們這個時代學校里的高頻詞!雖然「磨課」這個新生事物,時間不長,卻如一股沁人的春風,給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我們看到了學校里許多喜人的變化。
(2)小學數學教師磨課方案擴展閱讀:
自從國家和各省市推行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里就持續開展了教育、教學掀起「比、學、趕、幫、超」的熱潮,公開課、賽課活動每學期都要舉行幾次,校際的觀摩課、示範課也定期展開。學校各學科教研組、各年級部備課組幾乎周周定期活動。
傳達上級通知,介紹聽課新知體會,統一進度,交流經驗,有經驗教師對年輕教師以及老教師對新教師的傳、幫、帶,共同研討教法和對學生學法指導內容,編制周課教案、學案等,力爭每課的任務明確、知識點詳盡、師生互動到位。
每節課幾乎都集中了所有組內成員的智慧和學識,把每節課都上成精品課。規模較大、范圍較廣、影響深遠、級別較高的公開課是學校教研活動中的奧賽,通常把教師上校際、大市、跨市的公開課叫「做課」。
把平時積累的教學經驗並集中組員智慧的課以及上公開課前的反復推敲試講過程叫「磨課」。一個「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復復的修改斟酌和耗費教師的大量汗水。不過,這磨課的「磨」字就如俠客十年磨一劍、修煉得道一樣,道出了一節成功好課的艱辛和不易。
㈢ 如何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的生命。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裡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復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准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為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啟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已的對話,個人與別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志的發展,新課程強調著重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系、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別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為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小學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個案研究法。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片斷或者學生某一發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2.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3.調查研究法。將實驗班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與研究過程中、研究結束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4、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關注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將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鑒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5、觀察法。對課堂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材料。
六、課題的實施保證
1、本課題在湖北省教研室和有關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通過市教科院領導,研究中心指導教師為主體的課題組,承擔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科研成果的整理、完善等任務。
2、開題會後,各子課題組進一步明確選題,明確研究內容和目標,在課題組的統一指導下,認真完成課題組分配的各項任務。
㈣ 小學數學如何設計教學活動方案
小學教案的基本內容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實際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是為學生學習而實施的一種設計,是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課堂實踐之間的橋梁,是教師提出創意和決策的過程,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的過程,具有鮮明的目的性、科學的計劃性和有序的系統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學經驗和案例,是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包括檢測、反饋、修正及再實施的認識深化過程.這個過程特別講究科學性和創造性.
我們必須明確,實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是為學習服務.為此,教學設計要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是核心問題;教學設計要體現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學設計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應用所學知識,並廣泛挖掘和運用各種教學資源;教學設計尤其要克服教學目標分析中的「知識結果中心」傾向,學習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傾向,和教學策略制定中的「教師中心」傾向.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應該包括如下內容:
(一)設計教學目標.
主要包括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分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
特別地,設計教學目標,要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不同方面設計教學目標,考慮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更長目標.
(二)進行學習任務分析.
即學生的起點分析,學生主要的認知障礙和可能的認知途徑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分析,達成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分析.
這里有兩個問題十分重要:一個是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基礎,一個是要正確認識教材.對於前者,意味著不僅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科學習的心理規律,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對於後者,意味著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此次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材是一個極具宏觀性的藍本,覆蓋著極其廣闊的時空,主要對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起到指向作用.教材僅僅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素材,讓學生學習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給教師留下了較大的創造空間,進行任務分析,就必須改變「以本為本」處理教材的現象,根據學生實際、教學實際和當地實際,模擬教材,重組教材,編制教材,削減技巧性訓練,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成分,為實施開放式、活動式的探究、合作、參與等新型學習方式創造條件.
(三)設計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
主要考慮具體的教學過程,包括創設的情景、活動的線索、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可能的情況下附設計說明.
在新理念下,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通常有兩種基本模式,其中一個是探究發現式,一個是有意義接受式.
探究發現式的基本環節是:問題情境[FY]建立模型(得出有關的概念、法則、定理等結論)[FY]求解[FY]解釋與應用[FY]拓寬、反思.
有意義接受式的基本環節是:創設有意義接受的情景[FY]採用接受式傳授有關知識[FY]正反例解釋應用[FY]鞏固、強化[FY]小結、結束.
按照新理念設計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要將新的學科觀、課程的綜合性體現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之中,要按照知識科學性、知識體系、編排特點、知識深度設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生活、經驗、情境、問題、背景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和教學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關注自主實踐、合作、探究與傳統學習方式的融合和優化.
(四)設計教學評價.
主要反思的問題是,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沒有達到的話,分析原因,提供改進的方案,有哪些突發的靈感,印象最深的討論,學生獨特的想法,哪些地方與設計的教學過程不一樣,學生提出了哪些沒有想到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些問題.
(五)編寫出教案.
中小學備課報告編寫的格式,一般有課時教案、表格、流程圖等幾種形式.
總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學備課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研究的過程.一個成功的教學離不開成功的設計,只有充分的醞釀、思考,具備駕馭教材、駕馭學生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我們的教學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步驟和要求
1教學目標、2教學重難點、3教學准備、4教學課時計劃、5教學過程:一、導入,二,初讀感知、三、細讀感悟,四、總結升華,五、拓展運用 6板書設計 7教學反思
①導入環節
導入環節要求通過適當內容或簡短語言,把學生盡快有效地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導入起點要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標准,要服務於教學內容和重點,教案中應明顯體現創設的情境,導入語言及提出的問題.
②問題設計
問題的設計要具體、明確、適宜.要有啟發性、層次性、條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和思維廣度(即發散性、開放性).切忌「滿堂問」或「以問代講」.設計的問題要明確
㈤ 轉載 淺談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備課
一、更新理念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充分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我們要樹立「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以上述課改新理念為出發點的備課觀。這就要求我們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特別是那些學困生身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因此,備課中既要考慮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如何教,又要考慮學生如何學,既要關注知識的傳授,又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走進學生 學生走進教室時並不是一張白紙。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建構主義理論也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是知識的簡單接受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基於自身原有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因此,只有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分析學生,掌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品質,才能做到准確、恰當的預設,才能確保有效教學的開展。 在備課時,教師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為了充分地了解學生,在備課時不妨認真回答以下一些問題:(1)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2)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現實學情,才能設計出實用的、有價值的學案。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應對每一節課如何組織、如何引導加以仔細的考慮,在頭腦中形成很深的印象,在課堂上真正給學生自主的機會,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還學生思維的空間,允許學生「犯錯誤」。學生的不同認識是一種豐富的教學資源,我們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的資源。 三、深挖教材 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領域的編排線索,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的。要把握好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讀教參中的教材分析、教學建議,包括教材的每一個信息,每一句提示語,每一個練習,把握好教材設計的意圖。但也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合理調整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 (一)備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說,教學內容的廣度就是一節課傳輸給學生的信息量。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大,知識點過多,學生難以接受;而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小,知識點過少,則浪費時間,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備教材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 (二)備教材的順序。新教材對教學內容的順序已經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設計的教學順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細。教學時,教師往往還要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更具體細致的安排。有時一部分知識可能有不同的教學順序,這時教師就要考慮哪種順序更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哪種順序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哪種順序教學效果更好。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呈現一般是敘述性的、靜態的,大多數教師直接採用課本上條件完備、結論明確的例題和習題作為學習材料。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要把靜態的知識內容結構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有一個積極主動、有效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所以,教師在知識的呈現上,應由靜態封閉轉變為師生共同探究,在動態中生成。 (三)備教材中隱含的教育資源。新教材中例題、習題的選擇素材,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實際情況用游戲、表演等活動,將情境圖提供的內容進一步動作化、情境化,使學生全身心地投身於真實的活動環境中,增加實際體驗,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與無所不在。 教學時,教師應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對於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使之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服務。對於那些培養學生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有明顯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夠,使其在教學中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備教材時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既要靈活運用教材,又要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理解,切實發揮新教材的作用。同時,教師也不能局限於手中的一本教材,可以參照別的版本教材對本節課的內容是怎樣編排的,有沒有可取之處;也可以查一查其他資料中關於本課內容的相關敘述,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還可以收集現實生活中對本課教學有用的資源等等。
㈥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演課
把要講的中心抓好,為了效果好和學生把重點提一提,但不要全講。才有效果
㈦ 怎樣做好我校小學數學研課,磨課研討活動
數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數學教學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比較枯燥的,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往往也是被動的,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大,學習熱情也不高。隨著新一輪教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數學教學將變得更自由、更靈活。這為我們上好數學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課呢?筆者認為,首先教師要善於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教學課堂,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地感受數學,喜歡數學;其次,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實現教學價值;還要常給學生表揚和鼓勵,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要把各種教學手段結合起來,為學生創造最佳學習環境。(剩餘1271字)
㈧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備課
不要想一些捷徑、吃透教材、自己多實踐
㈨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進行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時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構建起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由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有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提高教學實效
傳統教學的備課也是一種教學設計,但這種設計大都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教學決策往往是憑教師個人經驗和意向而做出的。許多教師從重知識傳授的理念出發,以教材和教學用書為研究重點,只要有教科書和教學用書,就進入規范的教學實踐程式:教師用教材教學生。當面對著淡化了學科知識體系的<<數學>>新教材,教師們的困惑和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它需要克服教師教教材的局限,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教材和多種課程內容的同時,通過學生自身的獨立思考、生活體驗、感悟和實踐,才能真正內化發展為學生的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從過分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向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的轉變,改變把教材僅僅視為傳授學科知識工具的認識。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設計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教學內容應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構建。自主探究合作,猜想,驗證,根據教材的情景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新知識,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真正主人.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以學生生實際為主導,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取數學信息;從而將數學知識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提升學生思維的目的。教師的教學活動出發點和歸結點就是尋找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情感體驗的最佳結合。
教學設計要抓住重難點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它直接制約著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實施,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有助於教師選擇和使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指引、操作和調控等功能,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如果課堂教學沒有明確目標,那就會導致很大的教學隨意性。如果在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選擇上,過分注重知識目標,輕視能力目標,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會造成教學失去整體性。如果教學目標太籠統、抽象,不夠具體、明確,就會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發揮指導教學的作用。如果教學目標在制定時只重視「教」的目標,忽視「學」的目標,很難促使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質的變化。精彩的課堂教學不在於教師講得精彩而在於學生學得精彩。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對教學目標的確立,如果習慣於過去的老方法,習慣於照搬教學參考書,那就勢必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結果的一種主觀願望,是對完成教學活動、學習者應達到的行為狀態的詳細具體的描述。它是通過教學活動落實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求,從而在學生身上引起的素質和行為的變化。
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就應考慮:在教學之前,學生能夠做什麼;在教學之後,學生的行為應該有什麼變化。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課程標准給出的課程目標和內容目標為依據,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全面系統思考的基礎上科學地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