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

發布時間:2020-12-14 14:07:16

A. 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

(1)課堂教學不切實際,形式單一

解決問題教學方法就是培養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並解決所遇到數學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教學還是以播放幻燈片和牢記書上的公式為主。一般老師在進行解決問題教學時,由於通常是利用幻燈片將問題展現出來並進行解決,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變得單一,更有甚者部分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然後學生課後在進行強化訓練,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學習數學越來越不積極,思考越來越緩慢,使得教學不能有效進行。


三、結語

通過對教育理念的改進和傳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創新將課本問題轉化為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和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老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且鼓勵學生勇敢的解答問題。同時,還應多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有針對性的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和思考的人才。

B. 請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作用與價值。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 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 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 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 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 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們常說,「 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 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 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 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於什麼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 來問個問題」 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麼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於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範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 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 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 們還能補充點什麼?」「很好的主意,但是 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C. 小學數學課堂討論中存在哪些問題及改進策略

問題: "形式主義"、"走過場"「趕進度」是課堂討論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討論問題時同學們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討論問題不夠深入。討論時,很多學生在揣摩老師的思路,思考的是什麼答案比較符合老師的心意。甚至有時,有的學生因為對問題的看法或提出的問題不合教師的心意,怕遭到教師的指責或嘲弄,不敢提出不同的問題,不敢發表不同的看法。這恰恰扼殺了自己學習的主動性,使自己缺乏自主的思想,更嚴重的是束縛了同學們創造力的發展。

改進:

一、要設計合適的問題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內容,設計難易程度適合討論的問題,以保證討論時,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最大效用。
一般來說,較簡單的學習內容,只需要學生獨立學習或者教師進行全班教學就可以解決,不需要進行小組討論。而一些較復雜、綜合的內容,比如在新知探求過程中,在教學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學習的疑難處,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發散性問題,啟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進行小組討論。
要注意的一種傾向,就是為了討論而討論,也就是說不應該為了迎合時尚、追求形式去組織討論,每一次的討論都應該是有必要的才進行。一節課中小組討論次數不宜太多,以免隨意性與形式化。
二、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實際教學活動中,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把握:
1. 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 在學生有疑問的地方,意見不統一的地方進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的思維。 教師把有爭論價值的問題適時下放到小組,讓小組討論、爭辯,在交流中明晰正誤,最後通過自己探究,獲得正確的答案。這樣的討論,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的同時,還進行了思維的訓練,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答案多元的時候 教學中,有很多問題是開放性的。「開放性」的問題其解題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學生由於年齡等方面的原因,思維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的去思考,通過小組討論,能夠相互啟發,交流,才能展示各種思考與結論。
3.在教學重難點的時候 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小組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當學生自己探索無法完成時,就必然尋求同伴的幫助,此時的合作最有效。
4.在獨立思考後的時候 小組討論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的,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小組討論才能有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會有成效。否則,在學生對問題還沒有形成獨立見解之前就急於討論,由於學生的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就容易被別人的觀點同化,造成人雲亦雲現象。所以,在合作學習前,特別重要的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以便獨立思考。
三、要合理構建討論小組
(1)合理安排 要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功能,分好小組是前提。合理的構建討論小組,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基礎和前提。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狀況、性別、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然後進行分組。
(2)明確分工 建立了合作學習小組後,要明確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責任,要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明確每個人都有幫助他人進步的義務,而且要為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一般有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等。
(3)學會傾聽 首先,全部都在小組討論時,提醒學生要小聲說話,一個組只能有一個人發言,組與組之間不要相互影響。有些實驗表明,課堂中最好的狀態是教師難以從各組的討論中聽出某個人的聲音。 其次,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在交流時,每個人都要認真聽別人的發言。讓學生逐步明確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既是對別人的尊重,又能從別人的意見中受到啟發、提高認識。
五、要做好教師角色定位
(1) 重視培養 學生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的培養。要實現高質量的小組討論,還需要老師長期的訓練,老師不但要提供學習討論的空間,更要教給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合作。提出討論的要求後,還要重視培養的過程,進行必要的訓練,以便形成能力。
(2)恰當指導 教師應該讓學生有序地進行討論,防止小組討論走過場。要指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討論中巧妙點撥會讓引發學生探討的興趣,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要指導學生如何回報討論結果,並學會對其他組的匯報成果給予尊重和肯定。大家互相借鑒,互相啟迪,達到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目標。
(3)隨時調控 在開展小組討論時,教師切不可認為沒有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觀,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同小組的討論中去,除了指導學生怎樣進行討論,還要監控學生的討論是否是有效的。 小組在開展討論時,當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後,有時可能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教師應注意觀察,進行引導,把學生的討論引到討論的主題上來。及時糾正偏頗。在學生遇到學習

D. 總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要領

培養數學問題解決的有效策略
數學教學不可能把各式各樣的數學問題一一講全,版把解答的方法都教權給學生。數學教學的功能是幫助學生習得數學問題解決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並引導他們靈活應用這些方法,適應問題的千變萬化,即「策略」。小學生具有數學問題解決的策略表現為:積累了一些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靈活地應用方法解決問題;對合理地使用方法有所體驗、有些經驗。

E. 如何解決小學數學問題的策略

畫圖策略
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畫圖的方法,畫出與題意相關的示意圖,藉助示意圖來幫助推理、思考,這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最常用的一種策略。
常見的畫圖方式有:線段圖、集合圖等。
將疑難問題的文字「翻譯成圖」,能夠立竿見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題策略。
轉化策略
轉化也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能把較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能把未知的問題變為已知的問題。
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又叫列舉策略。是將問題的條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舉出來,便於從中發現問題、分析數量關系,從而排除非數學信息的干擾,同時也便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枚舉策略

在解決一些特殊問題時,有時候沒有辦法列算式,這個時候列舉出被研究對象的所有可能情況,則能使問題比較容易地獲得解決。和列表策略一樣,在枚舉時也要做到有序思考,這樣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替換策略

「替」,顧名思義就是「替代」;「換」,自然就是「更換」的意思。替換策略是用來解決幾個數量與總量之間的關系問題。運用替換策略能把兩個量與總量的關系簡化為一個量與總量的關系,從而有助於解決問題。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來、倒過去」推想,也叫倒推法、還原法。就是從事情的結果出發,倒過去推想它最開始是怎樣的。當我們已知「現在」的狀態,要去求「原來」時,常常可以運用逆推策略幫助思考。

F.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1.歸納法。就是用聯系、運動、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問題,把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對問題進行變形,促使矛盾轉化。例如:完全歸納法(數學歸納法)與不完全歸納法。

2.假設法。就是先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問題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按照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上出現矛盾,加在適當調整,最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解題思想方法。如「雞兔同籠」問題。

3.逆推法。採用與事情發生過程相反的順序思考的解題方法做做逆推法。

4.列舉篩選法。解某些數學題時,有時要根據題目的一部分條件,把可能的答案一一列舉出來,然後根據另一部分條件檢驗,篩選出題目的答案。

5.圖解法。解數學題時,可以設法把條件、問題以及它們的數量關系用線段圖、韋恩圖等圖形反映上來,使我們能藉助圖形進行分析、推理,尋找解題途徑,這種方法叫圖解法。

6.類比法。

「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有些屬性相同,推測它們另一些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在解題中,根據題中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相類似的關系,利用類比推理,找類比模型,從而尋找解題途徑的方法叫類比法。

7.小學數學中常用邏輯推理法。

(1)分析與綜合法

分析法是從需證的結論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逆溯,從而達到已知條件的推理方法。特別是應用題,幾何證明題等。

綜合法是從題設條件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推演出所需證明的結論的推理方法。

(2)歸納與演繹法

歸納與演繹是相互聯系著的,歸納得出的結論,可以用演繹法去驗證,演繹的前提是通過歸納得出的。

由特殊性前提引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叫做歸納推理。以歸納推理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做歸納法。一般地,在小學數學課中,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等都是運用不完全歸納讓學生從頭從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叫做演繹推理。以演繹推理的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演繹法。一般地,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當以歸納推理的形式得出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公式後,都再以演繹推理的形式進行計算。如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構成)

(3) 觀察與實驗法

(4)聯想法

(5)猜想法

(6)對應法

G. 小學數學教學手段及策略有哪幾種

小學數學教學手段及策略有哪幾種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達到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內容所採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教學的有效策略是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理論支撐。因此在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學的有效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那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結合我的學習和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傳設情境,培養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們探索某種活動的心裡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主動地活動於其中的環境。低年級學生好奇心特強,容易受外界條件的刺激而激動、興奮。因此,合理傳設學習環境,可以引起兒童對學習的興趣。

1、故事導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成功地導課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訓練狀態,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學習課堂興趣,關鍵是教師課要上得「有趣」,因此我們要把愉快的有效的東西跟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創造,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師可設計引入一些於內容密切相關故事,笑話等等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師:「今天我們班可真熱鬧!你們看,老師還把誰帶來了」。課件出示藍貓。藍貓:「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藍貓,今天我想帶你們一起去冒險島尋寶,想去嗎?」一看到熟悉的藍貓要帶自己去尋寶,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激發起來了。接著我又安排他們在與藍貓出發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鳥大哥分餅引起大家的不滿的情節,創設了這一問題:要怎麼分才能兩人一樣多,才公平。你有什麼辦法?有學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師: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一半嗎?學生被問住的同時,他的學習興趣也因此被激發了,求知慾望也增強了。

2、創設操作性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安排了兩個的操作情境。一是塗出教具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樹葉、衣服、六邊形紙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圓、長方形、正方形紙片,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創造出其他的分數來。

兒童往往是在操作中進行思考的,學生提高操作親身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認識和掌握了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增強實踐探究的慾望,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有助於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變「學會」為「會學」。

3、營造「競爭」情境,激趣樂學。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經常在課堂中創設一個競爭的情境,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大多數學生,恰當地開展一些游戲競賽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把新知識寓於游戲競賽活動中,通過游戲競賽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教學中做到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用競爭來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了北師大版第四冊的混合運算後,我安排了這樣的游戲環節:四人一組,每人出一張撲克牌,看誰先湊出24,誰算出來牌就歸誰,最後誰的牌最多誰就獲勝。這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表內乘除法和運算順序,而且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領略了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數學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以外,還有應用廣泛的特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以往我們的數學教學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讓數學在孩子的眼裡,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從而使學生從枯燥的公式中,從抽象的符號中解脫出來。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一課時,學校忽然停電了,鬧鈴不響了,大家不知道下課了沒有,於是我就說道:我們使9時25分上課的,一節課40分,現在使10時7分,你們算算看下課了沒有?不僅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而且又在應用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學《旅遊中的數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活動,學生馬上進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學生當導游,告訴大家離目的地還要多長時間,有的學生負責租房子,有的學生負責景點的門票,有的學生負責中午的午餐搭配。

採用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時優生的才能得到了發揮,中等生得到了鍛煉,學困生得到了幫助的提高,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口頭表達能力、自學、思維、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公平競爭,促進了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台,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四、師生關系融洽,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主要靠語言,教師語言情感的流露,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影響特別大,學生們會隨著你富有激情的語言進入到興趣中去,隨著你鼓勵的語言投入到認知中去,隨著你贊揚的語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除了要准確、清晰、精煉,更重要的是要親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勵性。低年級學生心靈比較脆弱,教師過多地指責和過高的要求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們的創造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個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好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採用「你真棒!」「再想想」「誰有更好的辦法?」「你能當一名合格的郵遞員嗎?」等等富有激情的語言。

五、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我不是局限於讓學生只會折1/2,而是給他圓、正方形等圖片,讓他們自己探究,自己創造,使他們對分數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數的知識。

六、注重教與學的反思,保證數學教學更有成效。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後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這就要求教師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的吻合狀況、學生學生狀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帶有規律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當數學活動結束後,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教師在數學學習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保證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善於創造條件,讓教學准備的預設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彈性,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益,使學生能習;改進數學教學方法,不斷加強教與學的反思,使學生會學。

H. 小學數學教學疑難問題和解決策略

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的編寫,特別是將「應用題」轉變為「解決問題」,這樣做去掉了專脫離實際、機屬械模仿的內容,擴展了「解決問題」的實踐特點,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我在教學中總結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走進情境,獲取信息.
二、處理信息,啟動問題.
三、數量分析,尋求策略.
四、梳理思路,練習鞏固.
五、實踐運用,拓展訓練.

I.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有哪些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解決問題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通過經歷觀察、分析、操作等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樣進行解決問題教學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提供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教師開始上課時,可以藉助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是為學生思維提供線索的。當學生匯報後,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匯報也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認知的基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具體如下:
1、教師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
師問:「圖上畫得是什麼,寫得是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讓學生認真獨立地觀看,分組討論和交流,並匯報和交流獲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級下冊第4頁「解決問題」。可將課本上的主題圖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有了前面解決一步計算問題的經驗,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們分小組討論和交流,很快會說出自己發現的信息: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學生在看圖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這樣有利於理清思路,並為將來找中間問題打下基礎。
二、 引導學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題策略
新課程不斷擴充著傳統數學的學科價值,它通過情景的展開,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基本的解題策略,而這一切都必須立足於課堂教學。翻開教科書,「解決問題」教學部分,在情景圖中經常跳出一個可愛的小精靈,它有時會帶來一條信息;有時會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會講解解題思路;有時對不同的解題思路進行評價……小精靈所帶來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現形式的變化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從字里行間讀懂教材的編排如何與新課程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更需要讀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隱含的數學思想,展開有效教學,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教師既要主動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中學習數學,在開放的課堂中經歷合作、探究實踐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數學教學所應具有的「數學味」,要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讓學生在比較、反思、梳理中學會數學思考,形成解題策略。
三、培養學生合作交流,關注學生評價反思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幫助。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解題策略的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恰當地評價學生的想法,注意激勵學生外,還要組織小組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積極有效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評價他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自己對問題的明確見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所經歷的解題活動有正確的分析。在遇到困難時,能正視困難,不輕易放棄;在順利的情況下,能保持謹慎的態度,善於發現被自己忽略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束之後,還應完整地回顧分析和思考問題的過程,反思自己的結果是否合理,還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逐漸內化為成熟的解題策略
四、注重聯系生活,培養應用意識
教師除努力為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之外,還應積極鼓勵學生投身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與生活親密接觸中,學會閱讀生活,學會數學應用。而投身現實生活,教師可以隨時結合教材進行。
1、抓住生活契機學會數學關注。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作個生活的有心人。經常藉助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機引導學生學會數學關注。「解決問題」教學不能僅限於教材、限於課堂,應跳出教材、走出課堂,敞開生活空間,引領學生投身現實世界,自覺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去解決,讓學生對現實世界的關注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2、開展實踐活動培養應用意識。
隨著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一下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學生如魚得水。但活動的開展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依託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依託合作的力量(同學、父母)。如結合加減法問題引導學生開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購物活動。學生經歷了購物、付款、找零等活動,有了一定的活動體驗,再在父母的協助下,整理有關信息,此時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自覺應用求和求差的綜合解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就水到渠成了。而這種實踐活動應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不斷拓展空間, 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
「解決問題」教學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它不僅僅是科研人員的話題,更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讓我們攜起手來,以新的觀念,積極的心態,去繼承傳統應用題教學的寶貴經驗,創造性地開展教學,讓「解決問題」教學成為新課程改革中一個亮點。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