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怎樣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澱,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小學生中,由於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不高、課外閱讀量少,導致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較低,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了閱讀教學的順利完成和顯著成效:閱讀興趣不高。由於農村學生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影響,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多數學生讀書積極性較低。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課外閱讀更是囫囫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沒有良好的閱讀環境,農村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很少買書。不少農村小學缺乏資金,不能建立一個象樣的圖書室,藏書少,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針對農村的實際,要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筆者認為應從課堂、課外及資源開發三方面入手:
一、展開對話,豐富閱讀實踐。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相互建構意義的過程。《語文課程標准》以「對話」來界定語文教學,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其實質就是閱讀教學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如何讓閱讀教學走向「對話」,如何讓學生通過「對話」潛心會文,如何讓學生通過「對話」凸顯個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呢?
1.積極培養對話意識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對話的基礎,對話過程本質是不同主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聲音共同參與的精神歷程。良好的對話氛圍產生於教學主體間的對話意識。必須有這樣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於共同創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那親切的微笑,愛撫的動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傾聽,睿智、激勵的話語,靈活的教法,都將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對美的追求與仿效。在教師精心營造的輕松愉快、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學生自然會樂讀樂說,才能產生對話的意識與渴望。
2.巧妙創設對話情境
閱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應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對話的慾望和熱情。(1)再現課文情境。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對話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學生對話的慾望。如,《豐碑》一文,雖然悲壯感人,但與學生實際較遠,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自由朗讀,才能夠縮短時空距離,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激起學生體驗、對話的慾望。我們可以讓學生演一演軍需處長,使人物的姿態、形象漸漸地鮮活起來,讓學生對軍需處長為了他人、為了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的獻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鎮定」,面對死亡毫無懼色;他「安詳」,對工作竭盡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2)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巧妙的設問,是一支點燃學生的火把。如教學《永生的眼睛》一課,教學伊始,老師便讓學生看題目,想問題。學生抓住課題紛紛質疑:眼睛為什麼可以永生?這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誘發了學生和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渴望。有時,教師也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精神,進而激發學生的對話熱情。教學《太陽》一課,教師講了某人的親身經歷:小時候從報紙上得知蘇聯宇航員登上了月球,於是,立志長大了要登上太陽。這時,學生鬨堂大笑,教師趁機問學生為什麼笑,再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深入地了解太陽的特點。
(3)創設活動情境。於永正老師是把表演引進閱讀教學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組織的課堂表演,不是簡單的檢查匯報學習的結果,而是一場師、生同文本之間的對話。像「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唱一唱」、「畫一畫」等活動方式,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對話的積極性。
3.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性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准》在閱讀教學目標中,首次提出了「感悟」這一概念,我們認為,所謂閱讀中的「感悟」,是指學生憑借對語言和語境的直覺,獲得一定印象和意義的心理過程。學生個體由於認知經驗的差異、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活動的千差萬別,便有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整體性感悟是閱讀主體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對言語對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面的整體把握,獲得的是言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的總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閱讀教學
中要注重整體感悟,遵循從「整體——局部——整體」的認知途徑,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語言。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時,教師在課前與學生交流「朋友」這個話題,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一個情感基調。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並想一想課文圍繞「朋友」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體會阮恆猶豫、害怕、緊張、痛苦的心理,了解到阮恆認為獻血會死去,但為了友情還堅持獻血的心理世界和情感歷程。
我們提倡整體讀書法是在貫通文意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以領會其要旨。這種思考,當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語文教師應少做一些「碎屍萬段」式的條分縷析。二、立足文本,優化朗讀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的訓練。朗讀是一種讀出聲音的閱讀方式,就是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作。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既是目標,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我們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文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成長。那麼,朗讀教學應該怎樣做?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從下幾方面實進行施訓練。
1.教師范讀的作用
充滿感情的教師范讀能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能使學生在聽讀時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還能為學生提供仿讀的對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如,我校一位老師在教學《梅花魂》一文時,除了播放課文錄音,還多次進行了片斷范讀。採用的語調、語氣、語速,都表達了外祖父對祖國的無比眷戀之情。結果,學生在討論時,體會到梅花堅韌高潔的品格,感悟到外祖父對祖國無限眷戀的深情。學生也學習到梅花的堅貞不屈的品格,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及愛國情感。更可喜的是,在檢查學生讀書時,學生的朗讀非常精彩,與老師相比有過而無不及!
2.培養學生正確認讀的習慣
在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自己反復誦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在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查字典比賽活動,朗讀比賽的活動。在開展的活動中,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於永正老師訓練學生朗讀,是很有辦法的。在教學《廬山的雲霧》一課時,他先對同學們說了幾句話,其大意是:我自己讀這課,先讀了幾遍,兒子說我不行,我就再讀,共讀了十多遍,現在讀得跟播音員差不多了。你們敢與我比賽嗎?為了公平,先讓你們讀幾遍,學生興趣盎然地開口讀書;比賽開始了,於老師先請一個讀的較好的同學來讀,(讀得真好!)於老師一下子給「難」住了,覺得比不過她,於老師只好很誠懇地想請同學幫忙代他參賽,還要給他爭面子,經過這么一激,再准備,再比賽,運用比賽,引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就如同是給運動員注入興奮劑,使其越讀越想讀。
3.珍視獨特感受,進行感情朗讀
讀准了字句,掌握了音節,熟練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神氣」,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鳴,並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學,上升到對文化的品味、鑒賞的層次,農村學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體會那麼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場景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那麼如何帶領他們去讀呢?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由文字轉化為自己想像中的畫面,讀「山」便會有山之巍峨雄壯,讀「海」便會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讀以後,可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並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感受。靠讀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講靠分析永遠得不到的。讀來的東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這樣,才是教學生,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這種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沖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讓課堂活起來。
三、開拓資源,保證閱讀質量。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五彩斑斕的鄉土文化是我們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後,要找准切入點,順勢引入到鄉土教材的學習,這樣既豐富了課堂資源,活躍了學生思維,又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弘揚了鄉土文化。魏書生曾說:「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鑽研天地,鑽進去,入了門,就會感到無窮的樂趣。」所以,語文教學不能只在由四堵牆圍成的物理空間中進行。優秀的語文老師,就在於他能把學生的目光由課內進而引向課外那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使學生能在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增知識、長才幹。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首先學校可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讓家長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其次,國家在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事業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集逐步完善教學設施。農村小學應建起圖書室,班級可成立圖書角。有了圖書室或圖書角,還要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讓學生感受課外閱讀的樂趣。再者,要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學起於思,思源於,小學階段,正是各種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用大課程觀,整合課程資源,綜合設計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尋求學科間的有機滲透。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⑵ 論文 結合課程標准談一談如何正確使用小學語文教材
正確使用小學語文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要針對學生情況進行教學。
⑶ 如何有效進行口語交際教學論文小學
口語交際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重要內容所確握口語交際目標內容研究口語交際教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准》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重要意義低級口語交際語文課程口語交際前提基礎故低級口語交際教顯尤重要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口語交際總目標:使具口語交際基本能力各種交際傾聽、表達應能力使具文明諧進行際交流素養實際課堂教發現許並非四十鍾課堂教白白浪費間沒說材料知何說事做說少數同按照師設計教流程演練部課堂訓練落實口語交際課能實現培養傾聽、表達應能力使具文明諧進行際交流素養目標呢 近幾我我校低級口語交際進行量跟蹤調查實踐探究何提高低級口語交際效力呢量功口語交際課我親身課堂實踐總結要落實三面問題設計規劃自課堂教口語交際課像閱讀課精彩收良教效 精創設口語交際情境激發進行口語交際興趣 口語交際孤立口造句特定環境產語言種語言交際離特定語言環境進行我進行口語交際教應精創設符合實際交際情境與實際相符交際情境容易使產種身臨其境覺習情緒變高漲起積極性激發懷著濃厚興趣作進步體驗 創設情景呢同內容要選擇同語言情景例新課標教版二級冊第二單元《伸我雙手》例教我利用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盲商店買東西營業員坑看見做說盲商店突起雨慌慌張張往家趕要公路行道盲想要加快腳步汽車快速辦創設兩情境讓選擇著說特定情境說起針性說積極性高說內容具體甚至些由始敢說敢膽說像自先做說 二、激發矛盾沖突使創設情境目獲功 情境創設口語交際課功前提要真獲功必須激發矛盾沖突理沖突才積極思維參與才更強表達意願才說完例我教第六單元《我該辦》看清楚圖意許都快答案說:應該門爸爸朋友說:應該門我認識能壞部說說口語交際說能簡單問答並口語交際課堂訓練離培養傾聽、表達應能力使具文明諧進行際交流素養目標相差甚遠於我進步創設情境便激發理沖突:爸爸朋友交流爸爸朋友交流紛紛搶著說說:爸爸朋友我請進熱情招待並詢問找爸爸事直至給滿意答復止說:我能確定否爸爸朋友我熱情說:『爸爸家事請給我爸爸打電再繼續糾纏進步說明騙我再理睬說完自找合作夥伴相互商討進行情境表演通情景創設理沖突激發知道說且明辨非能力進步加強 三、涉及更情景層面努力實現口語交際雙向互 口語交際核交際注重與間交流與溝通聽與說雙向互程聽說簡單相加交際雙處於互狀態才真意義口語交際我口語交際教應想設實現課堂教雙向互我教第單元《春發現》我課前幾組別山坡、田野、河流園等觀察點觀察並提同觀察要求:山坡觀察春山樹木變化田野觀察春田野莊稼變化河流觀察春河流變化園觀察春園哪些變化讓真實情境尋找自發現根據自想知道作細致觀察些觀察內容口語交際課自變口語交際題互相問答程雙向互口語交際程目、充准備情況觀察資料豐富雙向交流候滔滔絕說完聽說雙雙向互充調 課堂教給口語交際實踐機 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實踐形新《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貼近題或情境展口語交際重視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傳授口語交際知識 我認教師教要盡量創造雙向互環境讓積極主參與口語交際實踐特別藉助教材兩面著手 一、看看想想說說 低級編排口語交際實踐配圖畫圖畫直觀趣引起觀察興趣體現該口語交際目標要求引導認真觀察圖畫幫助解圖畫與物、物與物間關系藉助圖畫鼓勵想像、創新教《我該辦》(第四冊第六單元)課先引導觀察圖畫注意畫面內容;再想想:圖畫哪些別干男孩遇事該辦由啟發注意畫面與間聯系讓自述同桌互述組互說班介紹讓自腦想想假自遇類似情況該辦鼓勵膽想像敢於想像敢於創新並想辦說給同聽 二、記記聽聽說說 口語交際課進行聽聽說說訓練利於培養認真聽別說習慣培養敏銳反應能力快捷思維判斷能力《保護益物》(第四冊第五單元)課引導思路引向啟迪查找並記錄哪些物類益益自保護益物再組進行討論交流某同自述要求其同認真聽提問題種雙互交流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聽說態度 總口語交際課堂能創設適合情境設計等沖突調斷互課堂斷實踐、訓練口語交際教定精
⑷ 畢業論文中 想以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最新修訂版為參考文獻應該怎麼寫
教學論文的三種類型及其寫作方法
如果從內容的角度對目前常見的教學論文進行分類( 不包括課堂實錄、案例設計、敘事類手記、教育散文等) ,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方法型、觀點型、隨筆型。教研論文,顧名思義,是以論證和闡述為主的。上述三種類型的教學論文雖然都要求以論證和闡述為主,但在具體的寫作程式上,卻又有明顯的區別。准確把握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更快地寫好論文,
也有助於讀者閱讀理解。那麼,這些教學論文各有什麼重點和要求呢? 下面逐一分析。
一、方法型教學論文
這是一種介紹具體教學方法和經驗的論文。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通常會摸索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應該說,任何一個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會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當這種方法和經驗相對成熟時,我們就可以通過總結和提煉把它寫成教學論文。這種論文的標題,通常是用《……的嘗試》(做法、應用、實踐、探索),或者是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勵學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嘗試》《「自學——質疑——釋疑」的閱讀教學的應用》《用經典範讀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闡述運用方法的依據
為什麼要運用這種方法?依據是什麼?任何一種新穎方法的運用,不可能憑空捏造,總會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兩種:現實背景和理論背景。現實背景是指當前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和客觀存在;理論背景是指新的教學理論和思想。方法介紹之前,應該把它扼要地寫清楚。寫清楚背景,有助於增強論文的現實針對性,有助於增強方法的實用性。如果這種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較冷僻,還有必要對概念作些詮釋,
以便讓讀者一讀開頭就能明白。
2.介紹方法的實施過程
這是教學論文的重點部分,必須對方法作詳細的敘述。介紹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有的方法是漸進式的,有邏輯順序,這就應該按邏輯順序一步一步地介紹;有的方法是並列式的,沒有嚴密的邏輯性,這就可以根據先主後次的順序來介紹。在介紹時,小標題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詞語,也不要用表示結果的話來代替操作,要盡量用操作性的語言,直接寫明怎麼做。比「如每學期向學生推薦三篇時文美文」,如果換成「用時文美文陶冶學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紹過程時,最好用小標題,分條列項。如果操作步驟較多,在小標題下還可以再分幾個方面來說。總之,方法的介紹要有層次性,力求讓讀者讀起來方便。
3.陳述方法實施的效果
一種科學而新穎的方法實施後,往往會取得理想的效果。作為方法型的教學論文,有必要把效果陳述出來,以引起讀者的關注。效果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對顯性的效果,能夠用數據說明的,盡量用數據;對有些無法用數據說明的,可舉例說明,選擇一兩個典型事例。陳述效果時,最忌諱的是光說些大而空的話,比如「提高了積極性,激發了興趣」。用事實說話,讓人心服口服,是這一部分的關鍵。當然,陳述的效果必須與實施的方法相關,不要把與本方法毫不相乾的效果也統統扯上去。
4.陳述應注意的若幹事項
某種方法在實施過程中,肯定會碰到一些想像不到的問題,比如本來以為某個環節很簡單,實際上卻非常復雜,或者本來以為學生很感興趣,可實際上興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實施時,必須有充分的物質准備和心理准備。而這些,對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可能不會注意。總之,某種方法在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後要特別注意些什麼,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讀者走彎路。這部分可簡單些。
對於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最喜歡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師教學論文,因為它最實用,學了馬上可以在自己的實踐中運用;最容易寫的也是方法型教學論文,因為它來自自己的實踐,都是自己曾經做過的和想過的,寫起來比較順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學論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如何使介紹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導性,這是寫作方法型教學論文的關鍵所在。
二、觀點型教學論文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往往會產生一些新的觀點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觀點和想法,又覺得它會對現實有一定的警示意義和指導意義,就總想把它表達出來,於是就有了觀點型教學論文。觀點型教學論文是直接闡明作者觀點的,常常用這樣的句子形式作為標題《要……》《……是……》《應該(必須)……》等。例如《低年級學生要特別注意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學設計應該簡單扼要》。觀點型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根據現狀提出觀點
觀點總是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提出來的,它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羅列一些現象,陳述一二個具體事實,然後從現象和事實中概括出自己的觀點來。這里的現象和事實必須具有典型性,不是個別的偶然的;觀點必須是旗幟鮮明的,不要含糊其辭,當然也不能絕對化或極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師最近通過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和將要使用的根據新課標編寫的人教版教材進行比較後,寫了篇教學論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這個觀點建立於兩種教材的比較,由於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的觀點吸引人,用聳人聽聞的語言形式來表達,這是不可取的。
2.擺出依據分析觀點
光有觀點是沒有說服力的,只有通過具體的論證,才會使觀點站立起來,才能為讀者接受。這一部分就是論證觀點。論證通常有理論依據或事實依據。理論依據就是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演繹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觀點作為佐證;事實依據就是擺出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一般而言,依據越充分,就越有說服力。例如上文說的「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這個觀點,作者就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論證的:
A.課內分量明顯增加;B.課外閱讀要求提高;C.課文理解難度加大;文本內涵豐富多元;E.知識分布鬆散無序。對這些依據,作者自然都作了詳細分析,或舉例說明,或用統計數字,或運用對比等。這一部分是此類文章的重點,它的篇幅應該佔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3.得出結論指出對策
經過詳盡論證後,往往要有一段結論性的論述。這段陳述,可以是觀點的重申,可以是主要觀點的概括,可以是觀點的延伸,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希望,還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思考。這段文字不必多,但必須集中、有力。
觀點型教學論文是表達個人思想觀點,特別是全新的觀點,往往會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這並不重要,也不要考慮得太多,關鍵是要能自圓其說。此類論文的觀點必須鮮明,如果怕有不同意見而不敢直說觀點,故意表達得含含糊糊,那就寫不成任何文章了,這也是觀點型教學論文的大忌。
三、隨筆型教學論文
眼下,教育隨筆的寫作非常繁榮,應該說,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隨筆簡短、隨意、取材方便、形式活潑,寫起來又不必佔用大量的時間,十分適合處在第一線的教師寫作。隨筆的寫法靈活多樣,似乎很難用一個固定的程式來概括,但通過大量閱讀時下教育類報刊的隨筆,我們還是可以概括出一些基本思路。或者說,這種基本思路是符合一般的思維習慣的。隨筆類教育教學論文的一般的寫作程式為——
1.敘述事例引出想法
教育隨筆往往是由一個具體事例作為由頭。對這個事例的要求是:真實、生動、有新意。真實,就是事例必須是生活當中確實存在的,是自己所見所聞甚至是經歷過的,而不是隨意捏造的,或者道聽途說的;生動,是指事例有一定的故事性,而且比較有趣,或者有經典細節的,可讀性較強,不是那種平淡無奇的老生常談;有新意,指的是事例能折射出某種新的動向、新的意識,或者是一種新的現象的端倪。例如下面這個事例:
這是一次區級優秀小學語文教師語文教學課堂展示活動。第三位上場執教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她執教的課文是《董存瑞捨身炸暗堡》。因為是借班上課,上課伊始,老師為了調動情緒,活躍氣氛,她問學生「:你們最崇拜的是誰?」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崇拜球星羅納爾多,有的說崇拜影星趙薇,有的說崇拜棋王聶衛平……待學生講了一些崇拜對象後,老師反問:「你們猜,我最崇拜誰?」話音剛落,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崇拜董存瑞。」一聽這么整齊的回答,坐有近百位聽課教師的多媒體教室里頓時爆發一陣鬨笑。老師們為什麼笑?笑學生回答得巧妙?笑學生回答得整齊?恐怕都不是。本來,老師也許是要說崇拜董存瑞的,可是,這一陣鬨笑,使老師尷尬了,語塞了,她承認不行,不承認也不行。
這個事例無疑是新穎而有新意的。事例的敘述應該簡潔而不粗略,具體而不煩瑣,不要用籠統的概括,也不要用細膩的描繪。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隨筆的價值。因此,精心選擇事例是寫好隨筆的第一步。引出事例後,可以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旁徵博引深入分析
事例的內涵總是多元的,往往可以從多方面來思考,產生不同的想法,但在教學論文寫作時,
不能想到什麼寫什麼,不能方方面面都寫,而是要抓住感受最深的、有新意的、最有現實意義的一點來展開。在這一層寫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A.不要就事論事,只作簡單的判斷,說這個現象好或不好,簡單的判斷是容易的,但這是沒有說服力的。
B.要透過現象看實質,作深層次分析,挖掘出潛伏在現象背後的根源。例如有一篇《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的隨筆,在舉出事例後分析:「有些教師太聽話,他們規規矩矩照著課本教,他們不折不扣地按參考書上說的辦,他們把課本和教參作為絕對正確的聖旨,不敢越雷池一步。為什麼會這樣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們以為這樣教就不會錯,保險,因為課本和教參就是這樣,如果說錯了,那也不是我的責任;二是他們以為這樣教,就能有效應對考試,考試的內容總是課內為主,課外是沒底的,課內是抓得牢的;三是這樣做省力,課本和教參里現成的,拿來就可用,不用動任何腦筋,而且誰也不會說」。這個分析,實事求是,很有說服力。
C.分析要旁徵博引,要打開思路,從多方面簡述,以增強文章的深度和廣度。還是《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一文,在分析原因後,有這樣一段引申和發揮
「四百年前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棵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蘆葦。』因而他又說:『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帕斯卡爾一生體弱多病,只活了39歲,但在身後卻為自己留下了高聳的紀念碑。他的《思想錄》給無數人帶來心靈的慰藉。帕斯卡爾後面的這一句,粗粗一聽,似乎有點不可理解,細細一想,卻頗有道理:一個沒有思想的人,一個被別人的思想牢牢控制的人,一個有思想卻無法表達的人,還會有多少尊嚴?那還不是奴才!這里,我想冒昧地引申一下:教師教學的全部尊嚴也在於思想。一個教師想在教學上獲得尊重,就必須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一個沒有自己教學思想的人,是不可能贏得學生尊重的,也是不可能贏得同行的贊賞的。」這段旁徵博引,不但突出了立意,而且使論述更富有力度, 同時,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
3.照應開頭表明態度
以事例為由頭的教育隨筆教學論文,結尾處一般有這樣三種寫法:一是照應開頭,對事例作結論性的判斷;二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三是強調和重申自己的觀點。《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一文的結尾是這樣的:「思想是一種尊嚴。人最大的恥辱是不善於思考,最大的痛苦是思想被壓制,有話不能說;人最光榮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別人擁護。作為當代教師,不能只是傳播思想,而是應該努力體現自己的思想,實踐自己的理想。」這個結尾無疑是對自己的觀點作了進一步的強調。
在各種教育教學論文文體中,隨筆型教學論文的寫作是最無定式的。但隨筆教學論文的幾個特點是最為重要的:立意的新穎性,材料的生動性,語言的活潑性。
⑸ 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英語作文能力論文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在聽說讀寫訓練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表達、觀察和思維能力,其中表達能力是較為重要的一環。傳統的作文教學向來是「學生作文教師改」,學生的學習活動處於被動的地位,學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給教師就了事。教師發下作文後,大多數學生僅是看看分數,並不重視教師的評語,學生缺乏積極性,忽視自己在學習上的主體性。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把批改這一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整個作文活動中,樹立批改意識,培養寫作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徹底改變作文教學的被動局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因而本文僅就作文的修改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們知道,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作者自己真實思想的表達,修改文章,實際上是修改思想。學生的作文老師改,免不了是一種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老師代替學生去想,代替學生去表達,不一定對學生有多少切實的幫助,也無法培養學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所以作為教師必須徹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學觀念,勇於創新,變教師為主的批改形式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批改形式,讓學生真正成為批改作文的主人。這對學生主體性的確立,對學生主動接受作文並提高寫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改文,業至辛勤,苟學生弗曉其意,即功夫同與虛擲。養成自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看來,我們必須變教師單向批改為學生參與批改,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下面就我培養小學生修改作文在實際教學中的做法。
一、明確自改意義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學生修改作文,不僅能促進「寫」,而且能讓他們在不斷品嘗成功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學習、勤於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習慣。要讓學生懂得,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唐代大詩人賈島關於「推」與「敲」的斟酌早已成為千古佳話。這說明了一篇好文章寫成後只有反復多次修改,才能使文章趨為完美。學生的作文也是如此,在反復修改的過程中能逐漸領悟文章作法,體驗成功愉悅。自改作文究其實質是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
二、激發自改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因此,培養興趣,調動學生自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養學生自改能力的先決條件。
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其不敢改和不想改的心理,才能激發自改的興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首先介紹一些相關的成功人物及其事跡。如小時候不會寫文章,後來成名成家的前蘇聯作家托爾斯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由來:講古典巨著《紅樓夢》的「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同時也以歷年來修改得比較成功的學生作文為範例,培養學生「別人行,我也能行」的自信心。其次是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刺激學生的興趣。① 設立文章醫院,在徵得學生同意的前提下把一篇問題較具普遍性的文章貼在「文章醫院」欄上,讓全班同學「會診」,然後把修改意見集中到語文科代表那裡進行綜合,再貼出修改稿,隨後再到我這里拿我的修改稿貼上去,看看區別在哪裡。這樣一來,學生修改作文的熱情都被調動起來了,大家都想和老師比一比。② 要求學生統一配備印有修改過程的作文選,並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心中有底,有自己修改作文的沖動。③ 設立名家修改專欄,讓學生體會一篇文章在名家手裡是怎樣化腐朽為神奇的。④ 設立自改進步獎欄和優秀評改陳列欄,及時肯定和表彰學生。鼓舞學生自改的積極性。⑤ 指導學生把每學期經多次修改後比較好的作文用電腦編印成小冊子並加上一些富有詩意的名字,如《拾貝集》、《未名湖》、《處女地》等,然後在教室里展出,讓大家互相觀摩,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作文修改中的主體性得到鞏固,熱情高漲。
三、授予自改方法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學生自改方法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們在自改中有所體會,有所收益,我在具體的操作時採用如下方法:
1、統一自改的符號。<蓮~山 課件>
小學語文第五冊教材中就明確規定了作文修改的基本符號:一是刪,二是補,三是調,四是換。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所學的每個修改符號的用法和意義,並在實踐中不斷強化、鞏固,達到人人會規范使用,從而提高閱讀修改的效率。
2、明確自改的步驟。
(1)對照要求進行修改。
現行教材的優點是每次作文只有一個具體要求。如《童年趣事》要求記童年的一件趣事,圍繞「童年是歡樂的、有趣的」這個中心,敘述要真實、具體。修改時就要看是否寫了一件事,是否體現了」趣」字。如若寫成了《童年小事》,《一件有意義的事》,或是寫了一詳一略兩件事,那就是離題了,要下大力氣加以矯正。如若對童年總體的回憶多於趣事的描寫,那就是結構不合理,則應該根據要求加以調整,注意詳略得當。《童年趣事》有沒有把令人發笑的情節(事情的經過)寫具體,把自己的言行、心理活動詳細地記敘下來。自改主要看是否突出「趣」字,是否圍繞「趣」字做足文章。
(2)針對內容進行修改。
審題正確了,結構合理了,主要看敘述的順序是否恰當,前後是否連貫,事情交代是否完整。要把不正確的觀點去掉,多餘的題材刪掉。如寫《做不倒翁》就要看是否按「洗蛋殼、裝泥丸、粘紙帽、畫五官」的順序敘述。如寫(燒不壞的手帕),自改時就要針對實驗演示的過程,重點檢查是否按「聞酒精--浸手帕--拎手帕--點手帕--看結果」的順序有重點地進行敘述。要防止只重過程,而忽略人物表情、心理活動的描寫。自改時要注重觀察與內心體驗的表達。
(3)圍繞詞句進行修改。
我們講推敲也好,潤色也罷,最終的落腳點是字詞句上的有效修改。《語文課程標准》提到:「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字詞句的修改主要培養學生的語感,解決語言文字最關鍵的問題。同樣可以分級修改,一是用詞要恰當,把錯別字或使用不恰當的詞語改正過來。二是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改正用錯的標點符號。三才是句子要通順,要改正病句,不合理修辭,句與句之間不協調關系等不通順的地方,並適當加以潤色。這是寫文章達到的最高境界,目的是培養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精神,堅持不懈的毅力。如寫一個人在緊張時的手的動作,是「放在桌上」還是「雙手絞在一起」還是「不由得扯住了衣襟」等,要根據當時狀況做出合理的判斷;如寫大老闆很神氣地把錢放在櫃台上,那麼應該用好動詞,「攤、排、飛、亮……」供學生仔細體會斟酌。如寫《精彩的拔河比賽》,獲勝後是否可以摒棄「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高興得跳了起來,高興地大聲歡呼……」這些常見的語句,改成「人家紛紛把本子捲起來當話筒,圍住了獲勝者」,或是來一段寓景於情的景物描寫烘托場面等等,引導學生在自改時要發揮主動性、創造性,這樣的修改才有價值。通過認真細致的逐句修改,努力使文章變得表達正確,語句通順,生動形象,這樣,修改的目的也達到了。
3、掌握自改的方法。
(1)誦讀法。
葉聖陶先生說:「寫完一篇東西,念幾遍對修改大有好處。」又說:「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作文寫好後,從頭到尾認真朗讀幾遍,邊讀邊思考推敲,想想自己的作文哪些意思寫得不明白,哪些內容寫得不具體,哪些語句寫得不恰當,進行必要的刪、增、改。
(2)請教法。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自己作文中的缺陷自己看不出,而別人卻容易發現。所以,可經常把自己寫好的文章拿給同學看,讀給朋友聽,發現問題互相研究,意見一致後動筆修改;一時不能統一的問題還可向老師請教。其他還如先增後刪法、分塊診斷法,比較法等都是能激發學生自改熱情的好方法。
學生學會了修改,對老師的評改則相應提高了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在評改中得以體現。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並非為了減輕教師的批改負擔,更非放任自流,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起始的自改示範,改後講評,兩次評分,都須精心設計,耐心啟發,悉心指導。更要通過長期多樣的訓練,採用精批細改,精批粗改,面批面改,小組評改,學生分頭批改等形式。在評改練習中讓學生逐步養成邊讀邊修改的習慣,貫穿於整個作文教學中。
古人說:「三分貌七分扮。」我想只要我們堅持引導學生「三分文章七分改」,[蓮山課~件 ]就一定能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⑹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是什麼性質的參考文獻寫論文時 想把
標准編號,標准名稱[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