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

發布時間:2020-12-14 01:00:27

1. 如何教學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

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是每一個數學老師不懈的追求。《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探究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新穎性和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適時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下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策略:
一、理清問題
弄清題意也就是讓學生通過探索、分析,明確題目的大概含義。小學教材中常見的方法有:
1.建立列表。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列表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分析方法。用列表的形式,將問題的相關信息集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整理信息、分析數量關系,無疑是解決問題的一條捷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問題設計出相應的表格並將有關數據信息填入表中,通過分析數量關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表格的引入,可通過鍛煉學生自主整理信息的能力,巧妙滲透對應思想,將知識點更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意識到列表整理在解決問題策略中的重要性。
2.合理簡化。數學課堂難免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在分析問題時可以進行簡化的策略:一方面去掉一些無關的因素或多餘信息,化繁為簡,減少解決問題時的干擾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化大為小,把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的總和,使問題內部各成分的關系更清晰。例如「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將過程環節簡化成流程圖,去除冗雜無用的信息和非本質的語言描述,簡化題目的本質內容,使得解決策略一目瞭然。
二、制定計劃
解決數學問題需要嘗試使用有效的策略,小學生思維發育不夠完善,策略性知識的形成與培養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與指導,不僅要進行獲得多種分析策略方法的指導,還要對學會運用策略解決各種問題進行指導。具體做法,首先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摸索策略,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除了傳授策略的名稱或簡單地講解策略,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如何獨立地去尋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還原策略為例,教師不能簡單地告訴學生名稱,要積極引導學生去獨立分析,畫出流程圖,可以順著題目的意思進行正面的推理,也可以從結果中逆向地尋找答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對同一策略要反復練習,直至學生能靈活運用。既要抓住教材中的例題,打好基本功,又要防止學生機械模仿,對練習題型適當地變化,讓學生可以做到舉一反三。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如「長方形的面積」一節,例題是:花圃的長是10米,寬增加5米,面積增加50平方米。但是在課後的練習中,長和寬同時增加了,面積也增加了,這樣同課本中的例子有所不同,學生可以自己畫圖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摸清規律解決問題。
三、實現計劃
分析法和綜合法是保證計劃實施的兩種有效途徑。分析法是從問題的角度分析數量關系,綜合法是從條件的角度,這兩種方法是小學生學習數學時常用的思維方法,鍛煉了學生的靈活性,能更好地構建數學模型。動腦思考便於優化解題策略,兩者相輔相成,解題策略的正確使用同樣離不開正確的思考方法。小學生個體差異較大,一些後進生雖然能解答對應用題,但不一定能正確地理解每一個步驟。教師應正確地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確定解答步驟,知道每一步驟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對於解答不了的地方,教師需要耐心指導。以解題步驟為緯,以探索策略為經,讓學生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模型,是解決問題教學的必經之路。
四、反思評價
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解決問題後的回顧學習,總結在學會解決問題過程中對所用的策略反思中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反思問題常常不被老師們所重視,但它又是發散數學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後反思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以及運用的策略和方法,使解決問題的策略得到不斷加強並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學習質量、提高動手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學生小組合作成果的展示和評價的過程其實也是提高學生認識的過程、互相交流的過程。評價時,對於好的現象要多鼓勵、多表揚,對於發現的問題要及時糾正,不能放任自流。例如,教師對於一些不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生,要及時加以引導和糾正,提出批評和明確的改正措施,進而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練習鞏固
在學生初步形成策略的基礎上,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問題要豐富、有層次感,方式要多種多樣,這樣才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策略解決問題的優越性,培養學生自覺實踐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實踐策略一般具有三個階段:一是模仿性練習鞏固。還是以「長方形的面積」為例,呈現寬減少的問題情境,鞏固新知。二是變化性練習鞏固。長和寬其中一個增加,面積會增加多少。通過問題的變化,建立適用的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避免學生機械式地照搬。三是綜合性練習鞏固。教材中有這么一個題目:「學校體育場長40米,寬30米,擴建時長增加8米,寬增加6米,那麼面積增加了多少?」問題情境變化了,具體思路也變化了,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去辨別分析用什麼方法思考、用什麼策略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策略、提高自身能力。
總之,數學問題解決的策略有許多類型,它們之間相輔相成,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選擇典型的事例,教會學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快樂地學習數學。唯有如此,教學質量的提高才會得以實現。

2. 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積累的,同時需要學生自己不斷進行內化。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分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兩類。

一、一般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學生只需依據生活經驗或通過分析、綜合等抽象思維過程就可以直接解決問題。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學習新知時,關鍵要在問題解決後向學生點明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蘊涵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如學習《最大公因數》,先出示問題:老師最近買了一個車庫,長40分米、寬32分米,想在車庫的地面上鋪正方形地磚。如果要使地磚的邊長是整分米數,在鋪地磚時又不用切割,地磚有幾種選擇?如果要使買的塊數最少,應該買哪一種?因為學生對此類問題比較熟悉,所以普遍認為:地磚的邊長應該是40和32公有的因數,公有因數最大時買的塊數最少,解決這兩個問題應先找出40和32的因數。然後讓學生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並點明什麼是公因數、什麼是最大公因數、如何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數學化。數學化是指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通過建立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實際解決問題時,關鍵是在解決問題之前要讓學生明確運用什麼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如學習《長方形周長》,當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周長=(長+寬)×2後出示:小明沿著一個長方形游泳池走了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首先讓學生明確「求一共走了多少米就是求長方形周長」,再思考「長方形周長怎麼求」、「求長方形周長應知道什麼」,最後出示信息「長50米、寬20米」,學生就能自主解決問題。
3.純數學。純數學是指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通過分析、利用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解決問題的策略,常運用於學習與舊知有密切聯系的新知時,關鍵要在需解決的數學問題和已有的數學知識之間建立起橋梁。如學習《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先出示舊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增加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學生認為:因為增加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再出示新問題:水泥廠二月份生產水泥8400噸,三月份比二月份減少25%,三月份生產水泥幾噸?讓學生說說兩類問題有什麼異同,因為這兩類問題有著本質的聯系,所以教師只需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聯系的橋梁,學生就能用遷移的方法自主解決新問題,他們認為:因為減少幾噸=二月份幾噸×25%,所以三月份幾噸=二月份幾噸×(1-25%)=8400×(1-25%)。

二、特殊策略
有些問題的數量關系較復雜,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題策略來突破難點,從而找到解題的關鍵並順利解決問題。小學生常用的也易接受的特殊策略主要有以下七種:
1.列表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信息資料復雜難明、信息之間關系模糊」的問題,它是「把信息中的資料用表列出來,觀察和理順問題的條件、發現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7冊《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時,為了研究烙餅個數與烙餅時間的關系就可採用列表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帶領學生經歷填表過程;(2)引導學生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3)啟發學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題思路,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感受函數關系。
2.畫圖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較抽象而又可以圖像化」的問題,它是「用簡單的圖直觀地顯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5冊《搭配問題》時,為了能更直觀、有條理地解決問題就可採用畫圖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讓學生在畫圖的活動中體會方法,學會方法;(2)畫圖前要理請數量關系;(3)畫圖要與數量關系相統一。
3.枚舉的策略。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用列式解答比較困難」的問題,它是「把事情發生的各種可能進行有序思考、逐個羅列,並用某種形式進行整理,從而找到問題答案」的一種策略。如在學習人教版第3冊《簡單的排列與組合》時,為了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就可採用枚舉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枚舉的時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復、不遺漏;(2)設計的教學活動應包括「引發需要——填表列舉——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幾個主要環節;(3)要在反思中積累列舉技巧,引導學生進行整理、歸納與交流。
4.替換的策略。這種策略較適用於解決「條件關系復雜、沒有直接方法可解」的問題,它是「用一種相等的數值、數量、關系、方法、思路去替代變換另一種數值、數量、 關系、方法、思路從而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6冊《等量代換》時,為了能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就可採用替換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把握替換的思路,提出假設並進行替換、分析替換後的數量關系;(2)掌握替換的方法,在題目中尋找可以進行替換的依據、表示替換的過程;(3)抓住替換的關鍵,明確什麼替換什麼、把握替換後的數量關系。
5.轉化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適用於解決「能把數學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的問題,它是「通過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把新穎問題變成已經解決的問題」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按比例分配》時,為了能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解決新問題就可採用轉化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突出轉化策略的實用價值,精心選擇數學問題;(2)突破運用轉化策略的關鍵,把新問題、非常規問題分別轉化成熟悉的、常規的且能夠解決的問題;(3)在豐富的題材里靈活應用轉化策略,提高應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6.假設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一些數量關系比較隱蔽」的問題,它是「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根據假設進行推算,對數量上出現的矛盾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策略。如學習人教版第11冊《雞兔同籠》時,為了能使隱蔽復雜的數量關系明朗化、簡單化就可採用假設策略,如右圖。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合理的假設;(2)要弄清楚由於假設而引起的數量上出現的矛盾並作適當調整;(3)根據一個單位相差多少與總數共差多少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7.逆推的策略。這種策略主要運用於解決「已知『最後的結果、到達最終結果時每一步的具體過程或做法、未知的是最初的數量』這三個條件」的問題,它是「從題目的問題或結果出發、根據已知條件一步一步地進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攏已知條件直至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如解決右圖中的類似問題時,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條件、更好地解決問題就可以運用逆推策略。運用此策略時要注意:(1)在鋪墊式敘述時不要有任何暗示,不到最後不要得出結論;(2)在每一處的敘述中都要能為最後的結論服務;(3)在向前推理的過程中,每一步運算都是原來運算的逆運算;(4)這類問題還可以用畫線段圖和列表的方法來解決。

關註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於如何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常用策略的本質、把握每種策略的運用范圍和要點,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3.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有哪些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解決問題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通過經歷觀察、分析、操作等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樣進行解決問題教學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提供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教師開始上課時,可以藉助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是為學生思維提供線索的。當學生匯報後,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匯報也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認知的基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具體如下:
1、教師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
師問:「圖上畫得是什麼,寫得是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讓學生認真獨立地觀看,分組討論和交流,並匯報和交流獲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級下冊第4頁「解決問題」。可將課本上的主題圖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有了前面解決一步計算問題的經驗,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們分小組討論和交流,很快會說出自己發現的信息: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學生在看圖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這樣有利於理清思路,並為將來找中間問題打下基礎。
二、 引導學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題策略
新課程不斷擴充著傳統數學的學科價值,它通過情景的展開,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基本的解題策略,而這一切都必須立足於課堂教學。翻開教科書,「解決問題」教學部分,在情景圖中經常跳出一個可愛的小精靈,它有時會帶來一條信息;有時會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會講解解題思路;有時對不同的解題思路進行評價……小精靈所帶來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現形式的變化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從字里行間讀懂教材的編排如何與新課程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更需要讀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隱含的數學思想,展開有效教學,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教師既要主動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中學習數學,在開放的課堂中經歷合作、探究實踐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數學教學所應具有的「數學味」,要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讓學生在比較、反思、梳理中學會數學思考,形成解題策略。
三、培養學生合作交流,關注學生評價反思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幫助。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解題策略的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恰當地評價學生的想法,注意激勵學生外,還要組織小組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積極有效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評價他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自己對問題的明確見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所經歷的解題活動有正確的分析。在遇到困難時,能正視困難,不輕易放棄;在順利的情況下,能保持謹慎的態度,善於發現被自己忽略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束之後,還應完整地回顧分析和思考問題的過程,反思自己的結果是否合理,還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逐漸內化為成熟的解題策略
四、注重聯系生活,培養應用意識
教師除努力為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之外,還應積極鼓勵學生投身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與生活親密接觸中,學會閱讀生活,學會數學應用。而投身現實生活,教師可以隨時結合教材進行。
1、抓住生活契機學會數學關注。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作個生活的有心人。經常藉助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機引導學生學會數學關注。「解決問題」教學不能僅限於教材、限於課堂,應跳出教材、走出課堂,敞開生活空間,引領學生投身現實世界,自覺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去解決,讓學生對現實世界的關注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2、開展實踐活動培養應用意識。
隨著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一下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學生如魚得水。但活動的開展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依託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依託合作的力量(同學、父母)。如結合加減法問題引導學生開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購物活動。學生經歷了購物、付款、找零等活動,有了一定的活動體驗,再在父母的協助下,整理有關信息,此時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自覺應用求和求差的綜合解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就水到渠成了。而這種實踐活動應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不斷拓展空間, 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
「解決問題」教學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它不僅僅是科研人員的話題,更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讓我們攜起手來,以新的觀念,積極的心態,去繼承傳統應用題教學的寶貴經驗,創造性地開展教學,讓「解決問題」教學成為新課程改革中一個亮點。

4. 如何解決小學數學問題的策略

畫圖策略
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畫圖的方法,畫出與題意相關的示意圖,藉助示意圖來幫助推理、思考,這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最常用的一種策略。
常見的畫圖方式有:線段圖、集合圖等。
將疑難問題的文字「翻譯成圖」,能夠立竿見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題策略。
轉化策略
轉化也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能把較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能把未知的問題變為已知的問題。
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又叫列舉策略。是將問題的條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舉出來,便於從中發現問題、分析數量關系,從而排除非數學信息的干擾,同時也便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枚舉策略

在解決一些特殊問題時,有時候沒有辦法列算式,這個時候列舉出被研究對象的所有可能情況,則能使問題比較容易地獲得解決。和列表策略一樣,在枚舉時也要做到有序思考,這樣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替換策略

「替」,顧名思義就是「替代」;「換」,自然就是「更換」的意思。替換策略是用來解決幾個數量與總量之間的關系問題。運用替換策略能把兩個量與總量的關系簡化為一個量與總量的關系,從而有助於解決問題。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來、倒過去」推想,也叫倒推法、還原法。就是從事情的結果出發,倒過去推想它最開始是怎樣的。當我們已知「現在」的狀態,要去求「原來」時,常常可以運用逆推策略幫助思考。

5.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與方法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的策略
(1)課堂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結合
目前的教學主要以課本上的知識為主,與課本相應的實踐活動很少或者基本沒有,這樣學生就沒辦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也僅僅是依靠課本上的知識,但那是遠遠不夠的,久而久之,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甚至沒有。因此教學應重視對學生實踐活動的安排,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有效地運用到生活中。
(2)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重要性
目前的教學仍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的階段,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課堂的乏味無聊直接導致了學生聽課的效率,以及課後思考問題,這樣循序漸進的固定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利用學習效率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多發言以及多方位的思考問題,以這種課堂模式來啟發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渠道,因此通過改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效率。
(3)具體問題情景設定的必要性
小學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相應的情景,使小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應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讓數學課堂不再沉悶,氣氛可以活躍起來。新課程在對小學生的教育理念上,注重相關問題情景的設定,問題一定要適合小學生,這個教學理念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播放視頻或者以講故事的形式提出問題,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4)教師在解決問題教學模式下還應重視學生之間的討論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學生分組進行交流,有利於開拓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形成解決問題的創新模式,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同時提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溝通中將問題很好地解決,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樂趣。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提倡解題的多種方法,也要多提出一些創新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讓學生經過一個從發現問題到提出問題再到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
(5)考高分的同時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考題的側重點,並且可以熟練地掌握相關的公式,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成績,但是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作用並不顯著。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來講,其主要的工作不應是將學生培養成一群只會考高分的機器,而忽略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同時激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得中國的小學生不在對數學感到恐懼,而是勇敢的面對並解決。

6.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依照什麼樣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來組織教學過程,這是許多教研人員和教師所潛心研究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教師過於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習慣於用理性代替遐想、用共性淹沒個性、用標准取代多元、用呵斥扼殺童心。這樣使原本抽象性強有著嚴密的邏輯性的數學學科變得更為枯燥,造成了學生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作用。而新課程標准中指出:「人人學必須的數學、人人學實用的數學」,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解決問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自己面臨的各種形式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的結合,最終養成良好的聯系實際思考的習慣,並且變被動解題為主動探索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對問題的引導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和策略性。 一、「解決問題」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 在數學解決問題中,首先應當讓其明確問題目標的指向性,即明確應該達到什麼終結狀態,然後使學生明確:為了達到問題目標,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如果做不到,那麼就會失敗。在一節數學課中,並不是是問題越多越好,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索價值的「數學問題」才是本節課成功的起點,然而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並不是輕易就能產生的,它常常受其課堂教學環境、學習材料及教師的有效引導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問題目標時應遵循以下三個方面: (一)問題目標要具有針對性。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追求開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求學生積極探索、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問題,這同時也暗示教師在設計問題目標時,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給學生明確解決問題方向。如果問題目標沒有針對性,就容易造成課堂教學偏離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的重點出現偏差,影響預定的教學任務。例如,一教師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課前引入,教師讓學生「模一模」書本、作業本封面和課桌面,意在讓學生比較說出哪個面積大。而教師設計的問題為:大家動手模一模書本、作業本封面和課桌面看看有什麼新發現?這樣同學們的發現就多了:有書面光滑的;有桌面粗糙的;有作業本封面沒有書面封面光滑的等等。這樣的問題設計雖有開放性但沒有針對性,從而誤導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導入時間過長,沒有達到教師的問題目標,相反學生提出的看法也沒有解決,教師只得草草收尾,把學生拉回起始狀態,引導學生思考:「哪個面積大」,其實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可直截了當的提出:「大家模一模,看看它們的面哪個面比較大,好嗎」。不就很快的使問題得到了解決。 (二)問題目標要具有漸進性。數學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積極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而使學生從心理產生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有一種自豪、滿足、成就的感受。這樣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體驗學習數學帶來的快樂。例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一課時,要使學生能夠掌握比例的意義,就必須先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比?如何求一個比的比值?學生搞清了比和比值後,再進一步引導兩個比值相等的比就可以組成比例,這樣自然而然學生就能很快掌握其意義:兩個相等的比就叫做比例。明白這兒的相等就是比值相等。有的同學還會想到兩個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如何組成比例……。這就說明,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應考慮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深入,使學生從心理感覺到「解決問題」原來並不可怕,而有一種體驗成功的快感。 (三)問題目標要具有開放性。課堂上,有時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出來的,它需要學生的自我反思與評價或者師生的共同反思與評價,才能更好的使問題得到解決。如:我在教學《分數除法》一課時,當小結了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甲數除以乙數,等於甲數乘以乙數的倒數後,向學生出示: 要求學生組分組討論,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當分組匯報時,有大多數組認為不可行,理由:1、這種解法只能代表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是倍數關系的分數除法。2、這種解法違背了分數的計演算法則。3、如果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不能整除怎麼辦?當學生提出這些看法後,其中一小組的一名學生就舉手回答不同意這此觀點,特別是理由3,他說他們組在討論時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如果不是倍數關系時,也可以除。那就是先找出除數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然後把被除數的分子、分母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同時擴大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可以整除了。如 可先找2和5的最小公倍數為10,然後被除數 、分子、分母同時擴大10倍,不就能用分子除以分子做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做分母了嗎?這樣就得到 的結果一樣。照這樣的方法要求同學們又做了幾道題,還真行。這樣通過提出開放性的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問題得到解決,進而獲得創新。 二、「解決問題」具有明顯的策略性。 (一)注重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在教學步驟上有很多共同性,但同時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在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合作學習的任務,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麼(小組的任務完成得怎麼樣,個人的學習成果怎麼樣等)。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於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促進學習的遷移。等學生明白其學習任務後,就進入了小組探索階段,這期間教師要通過巡視,積極指導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發現新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 。當每個小組得到解決問題方案時,下來需要的就是小組匯報交流了,師生結合各組的匯報進行小結。最後歸納出問題解決的辦法。培養學生這種合作意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解決問題是好辦法之一。它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合作意識和語言表述能力。 (二)注重啟發深入。常常在數學教學課堂中,為了能使提出的問題得到解決,就需要教師善於結合生活實際,用簡單的生活實例逐步啟發深入,使學生得到問題解決。如在教學《乘法分配率》一課時, ,我們可發把它看著簡單的生活實例,來組織教學。a相當於蘋果,b和c相當於兩兄妹,把蘋果單獨分給哥或妹吃行不行,學生肯定是不會贊同的,大家的要求是,哥分了蘋果,妹也應該分。教師進一步深入,這不就對了嗎?乘法分配率就是這樣,把a分配給b,還要把a分配給c,只不過是乘積的和或差的形式。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的掌握乘法分配率的關鍵所在。 (三)注重歸類整理。數學問題常常不會是單一不變的,相同的條件,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特別是應用題,不斷的變換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但善於注重歸納和整理,就會從中發現其普遍特徵:1、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不就是標准量 對應分率=對應數量;2、路程問題不就是速度 時間=路程;3、工程問題不就是工效×工時=工總,以及價錢、產量等等問題都有其固定的數量關系式,這些量中要求其中一種量,要麼以數量關系式為等式,用方程解;要麼按數量關系式推導,用算術方法解。當然這並不指,只要我們教師看起來明白就行,最重要是要學生學會歸納整理,做到心中明白,自然而然當他們遇到此類問題時,就會迎刃而解。 (四)注重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當前遠程教育資源內容豐富多彩,裡面有很多老師的優秀課堂實錄、優秀課學課件、優秀教學案例。這些都能很好的幫助我們解決課堂問題。但再好的東西,也一定要結合地方的實際,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於整合,最終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為我所用。如:教師在教學《園柱表面積的認識》時,利用課件結合實物來上課,效果自然就大不一樣了,當屏幕上出現上底面的圓慢慢向下底面圓滑攏,最終重合時,學生就會很快明白上下兩個面的圓一樣大。當看到側面慢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時,學生自然明白了圓柱的側面是一個什麼形狀。這樣學生在結合實物觀察、感受會很快解決本節課的問題,那就是圓柱的表面是由上下兩個大小相等的圓和側面(長方形或正方形)組成。 三、「解決問題」重在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更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體現以學生為本,構建和諧課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個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更加豐富多彩,學生的求異思維才能更好的體現 。課堂上題出問題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解決,怎麼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解決問題中來呢?當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感興趣。當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了,就會主動的去解決問題,這時學生能主動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就顯得優為重要了。一但這時,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教師又一棍子打死,或冷眼相看。這就是對學生感情的扼殺。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在問題中又生存了新問題。那就是下來的課,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問題評價尤為重要,要講就方法和藝術。

7.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已成為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發展,數學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化和擴展。我們就要更加註重在真實的情景中研究數學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設計如下:
1、創設情境,收集信息
教師開始上課時,可以藉助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是為學生思維提供線索的。當學生匯報後,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匯報也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認知的基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
2、小組協作,探究問題
當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後,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每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策略,還可以通過小組內的共同探究和交流,並形成初步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小組中去及時獲取信息,適當加以引導和調控。
3、交流評價,解決問題
交流評價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結合的關鍵環節,教師的主要責任在於組織學生進行有成效的數學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後,讓學生獨立選擇演算法。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再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進一步歸納整理演算法。最後通過集體交流,明確演算法。
4、鞏固方法,拓展思維
學生掌握了方法,還要不斷練習,在應用中深化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安排一些基本題,讓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解答,以達到鞏固應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發展性習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8. 如何理解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優化的

一、講求多樣還要注重拓展。
在解決問題多樣化時,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重多樣中有「多樣」,即每種策略中還有多種策略。
例如:「雞兔同籠問題」, 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兔。從上面數,有10個頭,從下面數,有36隻腳,雞和兔各有幾只?學生猜想的方法有所不同,列表中也有多樣,他們有先從0隻雞、10隻兔一一列舉的,也有先從10隻雞、0隻兔開始一一列舉,還有從4隻雞6隻兔開始列舉的;在用假設法解題時,學生有的假設全是雞去解題,有的假設全是兔去解題;用代數法解題時設的不同,所列的方程也就不同,等等。課堂上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探究。只有這樣,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才能體現的充分,學生探究的也才能充分,學生數學思考的能力也才能不斷的發展。
二、講求多樣也要注重聯系。
要突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面對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時,我們教師千萬不要為「多樣」而「多樣」,而是應該注意到多樣之間是有聯系的。
例如:解決「雞兔問題問題」的策略有很多,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運用猜想法、列表法、圖示法、假設法、代數法等方法分析解題。更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些方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之間是有本質和必然聯系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系,由無序猜想法到按照一定的規律猜想,過渡到按順序列表的方法;由觀察表格,通過表格發現的規律,從而為假設法奠定了基礎,自然而然結合表格進入兩種思路的假設法的深層次思維與探究之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假設法的算理,教師也可以藉助圖示法或課件演示法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再將表格中的正確答案用未知數x來表示,並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從而引出代數法解題。這樣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和諧有效的課堂教學。
三、講求多樣更要注重重點。
解決「雞兔同籠」的策略有很多,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探索,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但各種方法之間也要突出重點,不能每種方法都泛泛而談。在眾多方法中,猜想法、列表法、畫圖法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基於這部分內容安排在五年級,因此在教學中應突出體現一般方法——假設法和代數法的教學。由於代數法是四年級已接觸學習過的方法,因此教學中教師以假設法為重中之重來體現,用列表法和圖示法幫助學生理解假設法的算理。這樣無形之中,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多樣化中有優化的特點。使學生不僅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學到了一種探究學習的普遍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四、講求多樣仍要注重平時。
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要注意從學生平時練習中的點點滴滴去培養,隨時發現、鼓勵,使學生養成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好習慣,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在解決問題教學時,只有像這樣教學才能使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問題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學生體會到探究成功的樂趣,享受到解決問題後的快樂。如此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又怎麼能得不到提高呢?我想: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觀念,並把先進的教學觀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的舊的教學方式,才會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探究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斷的發展,讓我們的數學真正「活」起來。

9. 小學數學教學疑難問題和解決策略

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的編寫,特別是將「應用題」轉變為「解決問題」,這樣做去掉了專脫離實際、機屬械模仿的內容,擴展了「解決問題」的實踐特點,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我在教學中總結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走進情境,獲取信息.
二、處理信息,啟動問題.
三、數量分析,尋求策略.
四、梳理思路,練習鞏固.
五、實踐運用,拓展訓練.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