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生成性資源

小學數學生成性資源

發布時間:2020-12-12 16:47:42

1. 如何利用小學數學 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是主角,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基本上所有的教學過程甚至所有的問題及答案都是教師提出的,課堂上沒有爭論,也沒有異樣的聲調,一切似乎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然而,由於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預定的「軌道」運作,這必然要求教學活動突破預期目標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走向生成、開放的創造天地。

2. 小學數學生成性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參考文獻怎樣寫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要組織好小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環是組建好的學習小組。我們常見到的合作學習形式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前後桌的4人為一組展開討論,而現行學校課堂中往往座位的編排是按照學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顯然是不合適的。如何組建好的學習小組呢?我以為:可將班上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3~6人為宜,再給每個小組成員分好工: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一名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整理本組討論或合作的成果。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充實而有效的。教師每次組織小組合作時,也輕鬆了,不用擔心誰在小組里無事可做或「唯我獨行」了。各小組成員的分工不是一直不變的,在一定周期後,調換小組成員的角色,這次擔任小組長的下次去擔任匯報員,這次擔任操作員的下次去搞記錄,讓每個學生對小組中的幾個角色都了解,都能勝任,並明白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3. 如何利用小學數學 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是主角,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基本上所有的教學回過程甚至答所有的問題及答案都是教師提出的,課堂上沒有爭論,也沒有異樣的聲調,一切似乎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然而,由於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預定的「軌道」運作,這必然要求教學活動突破預期目標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走向生成、開放的創造天地。

4. 《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修煉》小學數學作業題

在小學階段,孩子的數學學習是從數字開始的。從簡單的1-10,然後擴充到100、1000,從簡單的加法到計算難度增加的乘除法,孩子從扳手指到運用九九乘法表,孩子的計算能力要求是隨著學齡增加而增加的。不少孩子的小學階段的數學成績不理想,就是在運算能力上出了問題。

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做題的基礎,一場考試中,每個題目都有相應的時間分配,如果孩子的運算能力差,就會在某個題目上「流連忘返」,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准確且及時計算出正確答案,勢必會影響到其他題目,進而導致題目做不完,匆忙地做完也會有正確率不高等問題。一般的計算題且不說,就是應用題中,即使孩子的算式列對了,結果錯誤也會扣不少分,這樣孩子的成績怎麼能高得起來。

鑒於此,總結如下小學階段孩子在運算過程中能用到的簡便方法,能很大提高孩子的計算效率,在這里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孩子的數學學習有幫助。


5. 如何有效利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生成資源

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意義,而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可以超越教師的思維,就更顯珍貴。因此教師一方面利用教材資源,精心設計,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於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一旦發現學生有什麼奇思妙想,我們要有教學資源意識,認識到這種課堂上生成資源的寶貴,並有效地加以利用,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增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我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闡述的:
一 課前為生成而准備
生成並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使教學有的放失。
1、 課前認真備課,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內容。切忌倉促上陣。預則立,不預則廢。為能有效、高效的應對生成,教師應有積極對待可能的生成性問題的心態,通過積極的應急預案減少「無措」現象。這樣一來老師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師不僅僅要鑽研教材,了解課程標准,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即知識起點問題。在教學前要了解學生能夠使教師在進行本節課宏觀設計的時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應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學之前應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閃光點,促成學生再創造
課堂教學中,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亂想中;在順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錦上添花,甚至是畫蛇添足中……只要蘊含著閃光點、生長點、轉折點、鏈接點,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師就可挖掘、開發、引伸、利用,見機行事,不斷優化教學。
例如:「千克的認識」教學
生:老師,我看我媽買蔬菜、水果時,總是講買了幾斤,斤就是千克嗎?
師:這位同學真善於開動腦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這么好的問題。因為我們所生活的區域,都習慣用「斤」作計量單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難聽到「千克」這個計量單位。其實,「千克」是國家法定的計量單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習慣使用的計量單位,同學們有誰知道「千克」與「斤」的關系嗎?……
在教學過程中,盡管要學生「掂一掂」、「稱一稱」去感知1千克物體有多重,但學生還是覺得抽象。當把「千克」與他們生活中很熟悉的計量單位「斤」聯系起來時,再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學生就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6個雞蛋大約1千克,8個蘋果大約1千克……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正是積極捕捉信了學生的這一意外,充分用了這一教學資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還彌補了教師教學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學也因此才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三、課末為生成而升華
動態生成的時間不僅僅在課前,課中,也發生在臨近結束。例如:在結束課堂後再次回顧同學們在課中發現問題和難點,加以鞏固。
總之,面對生成性的問題,教師的應對要熱情、理性、科學、自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教師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有應對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儲備量,不斷催生新手段,這一切才能變為現實。

6.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南海學校 三區 符永堅 《數學課程標准》中多次提出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連接起來,從日常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用數學的思維去加以解決。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數學老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數學活動,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1、把數學和生活中的「材料」溝通 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現實生活中的圖、表、形或實際情境、數量關系有時可作為數學課程資源直接加以利用。教「三角形的認識」,適當的時候,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見過還有哪些事物的形狀是三角形的?」讓學生們把自己頭腦中已存有的三角形物體的表象回憶、表達與交流。或者部分學生也可根據「三角形概念」的特點找到現實生活中的紅領巾、三角板、流動紅旗等。2、從報刊雜志上開采數學資源《課標》指出: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問題,廣大教師要充分從中挖掘適合學生學習的材料。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選取和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材料,有時,我們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篩選、重組,加以間接利用。教學完「分數的意義」後,老師在鞏固練習中安排了這樣的習題,請你說一說下列分數所表示的意義。(1)報載:小學生睡眠情況不容樂觀,睡眠不足的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4/5。(2)據報道:我國河流污染的數量佔全國河流總數的83/100。3、把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系 把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還表現在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當學生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時,老師根據所出示的撐有斜木的電線桿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它為什麼要設計成三角形的呢?」然後通過拉三角形和長方形木架的操作實驗來突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特徵。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出為什麼木椅搖晃時釘斜木加以固定?為什麼草垛旁撐著木棍就可以防止倒塌等問題。4、捕捉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 《課標》指出: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內容的開發者。教學不應是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執行的過程,而是持續生成教學內容的過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教師具有極大的潛能,教師的業務素質、情感道德、工作態度、日常習慣以及一些創造性的思維方法是學生的學習資源。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人,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等都是可以利用和整合的資源。總之,對數學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賦予我們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只要我們能提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加強對課程資源的深入認識、構建課程資源的內容體系,我們定會積累更多的經驗,取得更大的成績。

7. 技術資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有哪些

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意義,而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可以超越教師的思維,就更顯珍貴。因此教師一方面利用教材資源,精心設計,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於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一旦發現學生有什麼奇思妙想,我們要有教學資源意識,認識到這種課堂上生成資源的寶貴,並有效地加以利用,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增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我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闡述的:
一 課前為生成而准備
生成並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使教學有的放失。
1、 課前認真備課,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內容。切忌倉促上陣。預則立,不預則廢。為能有效、高效的應對生成,教師應有積極對待可能的生成性問題的心態,通過積極的應急預案減少「無措」現象。這樣一來老師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師不僅僅要鑽研教材,了解課程標准,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即知識起點問題。在教學前要了解學生能夠使教師在進行本節課宏觀設計的時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應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學之前應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閃光點,促成學生再創造
課堂教學中,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亂想中;在順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錦上添花,甚至是畫蛇添足中……只要蘊含著閃光點、生長點、轉折點、鏈接點,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師就可挖掘、開發、引伸、利用,見機行事,不斷優化教學。
例如:「千克的認識」教學
生:老師,我看我媽買蔬菜、水果時,總是講買了幾斤,斤就是千克嗎?
師:這位同學真善於開動腦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這么好的問題。因為我們所生活的區域,都習慣用「斤」作計量單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難聽到「千克」這個計量單位。其實,「千克」是國家法定的計量單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習慣使用的計量單位,同學們有誰知道「千克」與「斤」的關系嗎?……
在教學過程中,盡管要學生「掂一掂」、「稱一稱」去感知1千克物體有多重,但學生還是覺得抽象。當把「千克」與他們生活中很熟悉的計量單位「斤」聯系起來時,再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學生就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6個雞蛋大約1千克,8個蘋果大約1千克……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正是積極捕捉信了學生的這一意外,充分用了這一教學資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還彌補了教師教學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學也因此才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三、課末為生成而升華
動態生成的時間不僅僅在課前,課中,也發生在臨近結束。例如:在結束課堂後再次回顧同學們在課中發現問題和難點,加以鞏固。
總之,面對生成性的問題,教師的應對要熱情、理性、科學、自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教師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有應對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儲備量,不斷催生新手段,這一切才能變為現實。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生成性資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