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課文 朱德與母親 的內容
《朱德與母親》小學語文課本內容如下:
朱德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的農村婦女,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飯煮好,再下田勞動。在家還要養豬、養蠶、紡棉花,甚至做挑水挑糞的力氣活。朱德從四五歲起就幫母親遞柴火、燒開水。只要能幫到母親的忙,再苦再累,朱德都覺得心裡是高興的。
到八九歲時,他學會了許多干農活的技巧和本領,不但能挑能背,還能種田了。每天放學以後,看見母親在灶前汗流滿面地燒飯,朱德總是悄悄地把書包一放,就默默地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農忙,他就整日在田裡幫著母親勞動。
母親看到朱德小小年紀,樣樣都和自己搶著做,非常心疼,常常拉著他的手,責怪地說:「你上學已經很累了,小孩子家,出去和同學一起玩玩吧。別替我幹活了,當心累著!」朱德總是笑笑,繼續幫助母親忙活著忙那,硬是搶在母親前頭把事情幹完。
村裡人知道了,都誇朱德是個勤勞孝順的好孩子。朱德家沒有水井,每天都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滿兩桶水,再爬山坡走回家,是很累的。這對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是件艱難的事,但是朱德為了減輕母親的勞累,總是盡力去做。
那是一個秋收季節的晚上,母親做完了全家的飯,剛剛收拾好廚房,又忙著在月光下晾穀子,直到深夜還沒休息。突然母親發現水缸里的水用光了,但時間已經很晚,母親怕驚動大家,於是打算第二天一清早再去挑水。
可是第二天清早,母親起床一看,缸里已有滿滿的一缸水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晚上水缸是空空的,早上起來卻是滿滿的。原來,這水是朱德天沒亮是就起來挑滿的。朱德長大以後,離開母親去讀書,後來又參加了革命,工作十分繁忙,不能回家探望母親,但他一直惦念著母親,常給母親寫信、寄錢。
1944年,朱德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悲痛。當時他正領導著八路軍打日本鬼子,軍務繁忙,沒能回家見母親一面,就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母親。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
我用什麼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是母親和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著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與母親》是2006年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晴零,菽谷。
《朱德與母親》內容介紹:
一位平凡的母親帶著遺憾離世而去,中共中央機關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追悼會,她,就是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追悼會上,毛澤東等親頌輓詞……。她的優秀品質被世人所敬仰,她,是偉大的。在延安指揮各解放區戰場反攻的朱德傷心不已,淚眼蒙嚨中,母親攜他走過的歷程浮現在眼前。
2. 小學語文課文我是什麼ppt課件
推薦去桃李天下課件,裡面的教案課件都是免費的,而且質量不錯
3. 小學語文 琥珀 課件
琥珀,晶瑩剔透、色澤嬌艷,深受人世的歡迎。傳說,琥珀是古希臘女神赫麗提斯的眼淚變化而成的。在我國則認為,琥珀是猛虎死後的魂魄變化而來。
琥珀實際上是地質時代中植物樹脂經過石化的產物,是4000萬年以前的松樹脂化石,是一種保存完整的實體生物化石。其主要成分是碳、氫、氧以及少量的硫、硬度在2-3、比重1.05-1.1,熔點150c-180c,燃點250c-375c。琥珀、珍珠和珊瑚為三大有機寶石。
琥珀是非晶質的,呈不規則團塊,其大小由細小顆粒至重數磅的大塊。未加工的原料樹脂光澤,拋光後呈樹脂光澤至近玻璃光澤。硬度僅2-2.5。可輕而易舉地用小刀切割,韌性差,裂痕呈貝殼狀。
透明琥珀的比重約1.05至1.09,濁珀含大量氣泡,比重低至1.0。琥珀的折射率稍有變化,但通常接近1.54,可低至1.539,高至1.545。因為琥珀是一種非晶質物質,所以是各向同性的,無解理,無多色性,也無雙折射。根據缺少韌性、有粉狀包裹體、油脂光澤、玻璃斷口,以及不具高磨光的能力,可鑒別它屬於脂狀琥珀。琥珀中常常有包裹物,如昆蟲、種籽和其他外來物,都是松脂硬化以前捕獲的。德國人把琥珀稱為燃燒石,因為它在極低溫度下燃燒。
把閱讀課真正上成閱讀課——《琥珀》教學設計
宋爽 黃玲
[教例]
教學要求:
1.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認識琥珀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像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指名讀課文,讀後思考討論:
l. 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透明的琥珀里有一隻蒼蠅、一隻蜘蛛躺在裡面。)
2.那麼,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呢?(人們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這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
二、啟發談話
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這塊琥珀的樣子,運用了豐富合理的想像,告訴了我們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及發現過程。
三、閱讀課文
1.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讀後討論:「約摸」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
(「約摸」,大概估計。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松脂球掛在一棵老松樹立過了幾千年,後來地殼發生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這樣合起來肯定超過一萬年了。)
3.老師小結:因此,科學家的推測和估算是有根據的。
4.指名讀第2-11自然段。讀後思考:
(1)我們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松柏樹,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
(2)課文中有幾處寫了太陽光的熱?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為什麼科學家想像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因為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
5.老師小結:因此,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像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
6.課文中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科學家想像的根據是什麼?(由松脂球變成化石,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要淹沒在地層裡面,所以科學家想像,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有海在翻騰怒吼,這就為下文琥珀出現在海灘上伏下了一筆。)
7. 指名讀第3-4自然段。
8.老師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9. 指名讀第8自然段。
10. 老師小結:作者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
四、繼續學習課文
1. 思考討論:科學家是根據什麼想像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呢?
(松樹滲出的一滴樹脂能同時包住一隻蒼蠅和一隻蜘蛛,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蒼蠅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這樣就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巧遇。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像是有根據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師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包在里頭,再加上松脂繼續地往下滴,又把原來的蓋住了,就積成了一個松脂球。
3. 思考討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了化石的?
(後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地殼發生變化,陸地沉下去,海水漫上來,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這就形成了兒石。)
五、啟發談話
對於這塊琥珀的形成,科學家的想像也很合理。
思考討論:
1. 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風吹浪卷到岸邊,孩子踩著後挖了出來,孩子的爸爸認出這是一塊琥珀。)
2. 漁民看到這塊琥珀,為什麼說「這是很少見的?(一塊琥珀包裹兩只蟲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現出了這塊琥珀的不可多得,極有價值。)
六、齊讀最後一段
七、老師小結
這塊琥珀給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既然在一萬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經有蒼蠅和蜘蛛,那麼蒼蠅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萬年以上了。這是這塊琥珀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
附:板書
[評析]
《琥珀》是一篇閱讀課文。閱讀課的任務和講讀課的任務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說,講讀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知本課語文基本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閱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運用在講讀課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顯然,這兩類課文的任務是有差異的。因此,其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徐國宣老師的這篇《琥珀》教案,緊扣了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來設計,真正體現了閱讀課教學的特徵,把閱讀課文真正上成閱讀課。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總覺得閱讀課文不好上,到底怎樣上才符合閱讀課教學的要求,總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國宣老師設計的這篇《琥珀》教案,為我們上好閱讀課文提供了範例。
一、緊扣「半獨立地理解」進行教學
所謂「半獨立地理解」,就是教學時既不是老師包辦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學生的「半獨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預習引進課堂。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獨立地理解」。這篇教案設計,其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預習課文,並檢查預習的效果,看看學生在預習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的關鍵是:(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學生在預習中能理解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習的效果。預習及檢查預習效果之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理解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過程,學生也是在「半獨立地理解中進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方式是設疑啟發。例如,要學生理解「約摸」一詞時,徐教師是這樣點撥:「『約摸』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經過設疑啟發,通過討論,學生對「約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從課文中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柏樹,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第一個條件是顯性的,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明顯地表露出來,讓學生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並把它讀一讀就能明白。第二個條件是隱性的,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後,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並加以想像才能領悟,所以徐教師十分注意設疑點撥:為什麼科學家想像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的照射著整個森林』?「通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然後教師小結:「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像琥珀形成必備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二、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採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為:集體自學優於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於個人獨立思考。強調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這篇教案設計,就是採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扎實有效。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五次討論。第一次是「檢查預習」時,指名學生讀課文後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通過討論,互相啟發、補充。發揮集體的智慧,學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第二次是學習第一自然段、品味詞語的含義時,組織學生討論「約摸」一詞是什麼意思,讓學生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感悟語言文字。第三次是對「科學家根據什麼想像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這句的理解,也採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像力。第四次討論課文的一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第五次討論課義的另一個難點:「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教案設計這樣的五次討論,旨在讓學生通過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目的。採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閱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 求小學語文《小小的船》這節課的課件!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8個會認字,會寫「天、只、兒、兩、見」5個生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6課。本課是一首短小優美的兒童詩,詩歌描繪了孩子在晴天的夜晚看到的天空景色。詩畫相配,內容生動,詩句優美,更富有想像力,讀起來朗朗上口,饒有趣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的積累,很適合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理念
本課是葉聖陶先生的名作,詩歌以簡潔明快、豐富有趣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美麗、靜謐的夜晚,也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及夜色的溫柔。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把孩子們帶入豐富、生動的畫面之中,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想像世界,培養他們的想像能力和朗讀能力,通過他們的畫筆展示腦海中的夜景,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難點:理解「彎彎的月兒」和「小小的船」之間的聯系,發揮想像,體會晴朗夜空的美麗景色。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課件,激發興趣。
屏幕顯示:配樂出現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小女孩兒張開雙臂坐在月亮上非常高興地看周圍一閃一閃的星星和藍藍的天空……看了這幅圖,你有什麼感覺?用自己的話說說。
評:利用直觀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現美麗的畫面,把學生帶入晴朗夜空這一優美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繼續探究的慾望。
2.揭示課題。
你們看,這月兒彎彎的,兩頭尖尖的,像什麼?(小船)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小小的船》。
3.讀課題。
看到課題,齊讀,然後師問: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或想知道些什麼?師再問:課文真的是寫船嗎?請同學們看課文、看彩圖,讀課文找依據,釋題:實際上把彎彎的月兒比作小小的船。
評:讓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或想知道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自信心。
二、初讀課文,讀准字音
1.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停下來,藉助拼音多讀幾次,再往下讀,把要求會認的字和會寫的字畫出來,把生詞多讀幾遍,不會的向同學、老師請教,再多讀幾遍。
評: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2.互相檢查讀,當個小老師,糾正讀得不對或不準確的字音。
3.出示帶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認讀,去掉拼音認讀,通過開火車讀,當小老師帶讀,及時表揚。
4.四人一小組為單位,輪流讀一遍課文,要求讀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其他同學當小老師,認真聽、仔細評。
評:語文課程標准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這樣做,引導學生互幫互學,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和合作,讓學生當小老師,形成生生互動。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范讀全詩。啟發想像:你腦海里出現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2.用自己最喜歡的朗讀方式朗讀課文,你想怎樣讀就怎樣讀,想讀多少遍就讀多少遍。然後想一想:課文共有幾行,由幾句組成?
評: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願望,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3.挑戰讀。誰願意來讀讀課文?後問:誰向他挑戰?
評: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體現學生的主動性。
4.齊讀。邊看課件邊模仿著讀,要求讀流利。
5.小組比賽讀。由4人學習小組合作讀,學生評議,評出讀得好的小組,獎小紅花。
評:有助於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培養團結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6.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那句詩讀給大家聽,喜歡讀哪句就讀哪句。
評:表達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7.說話訓練,填空。
()的月兒()的船,
()的船兒兩頭尖。
我在()的船里坐,
只看見()的星星和()的天。
評:加強語言的感受和積累,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
四、書寫生字,指導識記
1.做采蘑菇的游戲。
(1)每個蘑菇都有一個名字,一定要叫出它的名字,它才真正屬於你,知道嗎?誰願意來采?
評:用采蘑菇的游戲來促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生字的興趣。
(2)在三個蘑菇的後面分別貼上本課的五個生字中的三個「天」、「只」、「兒」,然後請3名同學到前面來做采蘑菇的游戲,其他的同學可以唱《采蘑菇的小姑娘》這首歌。(邊采蘑菇邊播放歌曲。)
(3)采完之後,師問:呀,你採的蘑菇真大呀!請你告訴同學們,你採到這個蘑菇的名字是什麼嗎?告訴大家:「我採到的蘑菇叫某」。這個蘑菇想讓大家一起來喊一喊它的名字,它就會笑了,一起來喊,再喊一聲。
(4)師問:你是怎樣記住這個蘑菇的名字的?告訴同學們好不好?其他同學有更好的方法來記這個字的,也可以到前面來說。
評:讓學生在自己喜聞樂見的游戲中識字,增強識字的興趣,體現主動學、玩中學的編排意圖。
(5)給蘑菇找朋友。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可以和這個字組成詞語呢?如果你不能組成詞語,或者你想到的詞語讓別的同學說了,那你可以用它說一句話,我們來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說得又多又好!
評:練習組詞說話,並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寫字教學分散在兩個課時安排,可以調節學生身心,也可以落實寫字要求。
(6)讓學生觀察筆畫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筆順,然後老師示範,讓學生描紅,獨立書寫,評講,看誰寫得美。
五、總結課文,布置作業
誰來告訴大家,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課後,請同學們再認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 小學語文"怎麼都快樂"教學課件
教學設想:
本課是全冊最後一個單元,以「快樂」為主題。本課語言生動有趣,結構簡單,重復句式較多,十分易於學生朗讀和識字。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到快樂的含義:獨處一人是一種快樂,與他人相處也是一種快樂,學會為別人付出更是一種快樂;游戲快樂,學習也快樂。
拼音:抄寫音節。拼讀音節。
詞語句:動詞和名詞的詞語搭配。
閱讀:熟讀《大家都快樂》,回答文後問題。
綜合活動:聽故事《好吃的帽子》,能理解主要意思。
教學要點:
⑴認字:15個。滲透性識字。
⑵寫字:7個。筆畫筆順練習。
⑶識字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的識字方法。
第一課時
一、課前熱身,導入新課
(一)A 《伴你成長》P48 和爸爸媽媽一起說什麼時候快樂。
一個人在家時
和爸爸媽媽出去玩時
幫爸爸媽媽做事的時候
跟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聊天時
和小朋友一起玩時
每天早晨上學時
每天下午放學時
B上課前,同學們玩了什麼?幾個人玩的?
你覺得這個課間過得怎麼樣?
自由發言。
(二)怎樣才快樂?怎樣大家都快樂?
讀課題。
再想一想,課題怎樣讀聽起來更好聽?
再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明確目標
(一)教師范讀。學生可以輕聲跟讀。
(二)數一數這篇課文有幾段話,用手勢告訴大家——四段
1.會讀哪一句,就讀哪一句,誰來試一試?
(在學生讀文中,隨機出示生字)
2.誰來把這四段話連起來讀一讀。
(三)測讀本課的生字字卡,把全班會的放一邊,不太會的貼在黑板上。
(四)出示課文要認識的生字為紅色,指讀生字,學生已經認識的字變回黑色。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新朋友。
三、自主識字,集體反饋
(一)自學生字:可以自己學,可以和夥伴一起學。
1.讀課文,標出不認識的字;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生字;
3.擺字卡,檢查。教師巡視。
(二)匯報:
1.請「小老師」把記字的什麼好辦法介紹給大家。
⑴拼音:diu 丟qiāo悄ɡuǎnɡ廣xiànɡ象
⑵說說記字的辦法:(形聲字;會意字等等)
⑶組詞:靜、棋等
2.請組長領著同學再領著讀一讀這些字。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讀字,小組長出示卡片,其餘學生讀。
3.開火車,看大屏幕。學生開火車讀詞語:
靜悄悄獨自悄悄話三人成眾賽拔河
踢毽子聽廣播下象棋打乒乓折紙船掰手腕丟手絹
(三)生字我們都認識了,課文一定會讀得更熟練!
1.課文讀給同位聽一聽。說說你覺得怎樣最快樂?
2.匯報交流:
⑴一個人,挺快樂;
你做哪些游戲是很快樂?
你一個人在家時干什麼?
怎樣才能讀出你快樂的心情?
練習讀;指名讀;集體評議。
⑵兩個人,真快樂;
⑶三個人,很快樂;
⑷許多人,更快樂。
為什麼大家一起玩時最快樂?
誰來讀讀課文最後一句話,把你此時此刻的心情表達出來。
齊讀第四段。
3.原來快樂就在我們身邊,你有什麼新玩法?
如:我很喜歡和一起玩,我最喜歡和一起玩。
挺快樂,我真快樂。
我最快樂。
4.練習表演讀:
一人讀第一段,由他邀請同伴一起讀第二段,由此順延,最後全班一起讀第四段。
5.小結:獨處一人是一種快樂,與他人相處也是一種快樂。你想天天快樂,可以每天做一會兒自己喜歡的事情。只要有了好心情,怎麼都快樂!
四、練習書寫:
還廣些話眾跳丟
重點指導:眾——品字形結構些——描一描再寫
五、課後小結:
板書:大家都快樂
一個人,挺快樂折紙船踢毽子聽廣播
兩個人,真快樂下象棋打乒乓講故事
三個人,很快樂跳皮筋掰手腕過家家學唱歌
許多人,更快樂丟手絹賽拔河……
第二課時
一、引入:讀兒歌
小紅傘,小花傘,接著天上小雨點。
媽媽下班累又乏,我端杯水送給她。
媽媽,媽媽,您歇會兒,我來幫您干點啥?
——學會為別人付出更是一種快樂。
二、熟讀課文:
1.表演讀:一人讀第一段,和同伴一起讀第二段,由此順延,最後全班一起讀第四段。
2.舞蹈表演:同一個動作,一人跳,邀請同伴跳……最後大家一起跳。
三、讀詞語,把表示動作的字塗上顏色:
1.自己讀詞語。
2.把表示動作的字塗上顏色:
踢毽子聽廣播掰手腕講故事
喂小狗堆積木跳皮筋吹喇叭
3.說說你會做哪些動作?
四、聽故事《好吃的帽子》。
1.聽第一遍,想想小松鼠的帽子沒了,為什麼還特別快樂?
2.聽第二遍,寫寫小松鼠為什麼快樂。
3.說一說。
4.小結:幫助了別人,不只是為別人解決了困難,而且自己也得到了快樂,所以說是互相幫助。大家在暑假裡試著幫幫別人,看是不是很快了?
五、課外延伸:
一個富有的國王天天過著大吃大喝的生活,還是悶悶不樂,不高興。他決定出王宮親自去尋找快樂的人。國王走到田野,看見一個窮困的農夫在放聲歌唱,就去問他為什麼這樣快樂?農夫說:「我以前也為沒有鞋穿而難過,可是當我遇到一個沒有腿的人,才發現我該活得快樂。」
國王聽了農夫的話,快樂了嗎?
六、課後小結:
板書:
好吃的帽子
踢毽子聽廣播小松鼠鼴鼠奶奶
掰手腕講故事快樂?
喂小狗堆積木幫助了別人+ 自己快樂
跳皮筋吹喇叭
6.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課.ppt要素.ppt
對於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語文課,是我一直深思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是我不斷探索追求著的目標。曾經聽過一位教師上的公開課,她不經意流露出的灑脫與豁達、淵博與靈秀、從容與大度,她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語一字、一動一靜無不深深吸引著每位學生和台下聽課的老師。我想:這樣的課才是好課,這樣的老師才是使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那麼究竟呢? 一、 注重平時自身知識修養。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是運用語言的精華,通過文學作品學習語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所以,語文課本中選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在通過這些文學作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也就培養了學生的一定的文學素養。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中外文學史方面的知識、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創作知識、文學批評知識等。教師文學素養高,文學知識深厚,語文課就會上得生動活潑,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就會很快地提高。相反,教師文學素養低,文學知識淺薄,學生就很難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應有的教育。一節上得好的課不是因為處理教學的技巧,而是由任教老師的學識、思想、境界決定的。你對課文的理解有多深,你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就有多深。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直接取決於老師的文學修養。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沒有過人的理解能力,沒有博覽群書的「厚積薄發」,是教不出精美絕倫的語文課的。因此,每個語文老師都應該博覽群書,涉獵到各個領域,讀文學大家的文學作品,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古代的文學經典,讀教育經典。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放思想、充實自我、教好語文。其次要具備豐富的語文專業知識,即語言應用學方面的知識。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即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語言發生的規律、語言學的理論、現代漢語聽說讀寫知識、邏輯學知識等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教師還必須隨著時代的需要,隨著教材的更新,不斷學習,不斷擴充自身的知識,惟有這樣,才能具備比語文教材更精深和更為廣闊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義、地位和作用,才能居高臨下,正確地處理教材,深入淺出,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能力,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真正上好語文課。 二、 課前深鑽教材,認真備課,確定學習目標。 不同的老師,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響,對教材的認識、理解領悟全然不同,對教材的駕馭、使用就更有天壤之別。課改理念主張「用教材教」。「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因此,我認為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和根本,鑽研教材是備課的基礎。認識新教材,讀懂新教材,鑽研新教材,才能把《課程標准》落到實處。我們現有的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資源,也是師生對話、生本對話的「橋梁」。充分地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我們說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我們依據課程標準的理念,要從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手解讀教材,工具性包括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即: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人文性是從大語文觀來講的,即:教材中所滲透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等。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它是按照知識的邏輯點來編排的,承載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識點,需要我們去挖掘,去鑽研。鑽研教材要掌握「四點」,即抓住「特點」、把握「重點」、找准「難點」、剖析「疑點」。「特點」是指每篇文章本身的特色、風格,包括文體、結構、語言上的特點等;「重點」是指教材中對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難點」即為學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難的部分;「疑點」指學生閱讀後,僅從表面理解,深究下去可能產生的疑問和歧義。這樣才能有清晰的教學思路。 有了教學思路,就要確定正確的學習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質量指標所作的基本規定,是新課程為描述學生學習行為變化及其結果所提出的三個功能性基本要求,簡稱「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難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樂學。蘇霍姆林斯基曾經精闢地指出:「只有當知識在變為個人信念,變為人的精神財富,從而影響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勞動、社會積極性及興趣時,知識的獲取過程和知識的深化過程才能成為智育的要素。世界觀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新課標倡導對教與學的情感體驗、態度形成、價值觀的體現,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開拓。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下完成的。知識往往是通過情感這個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收。因此,只注重知識的講解,忽視感情交流的教學,就像人只用一條腿走路,這樣的教學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難的。任何割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 在備課時,
7. 小學語文教案
小小竹排畫中游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麗富饒的地方,能喜愛江南,熱愛自己的家鄉. 2、用自己的方式認識12個生字,會寫」口 日中」3個字.認識2個筆畫和三個偏旁。 3 、利用生活經驗 、圖片、 聯繫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 、樹木密、 禾苗 、江南、 魚米鄉等詞語,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認識筆畫 偏旁和生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直接導入。 1、 師:小朋友們坐過竹排嗎?(板書:竹排) (如果有,請他來說一說,再出示課件。如果沒有,就直接出示課件「竹排」。學生看圖理解,隨機正音:排。) 2、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3、小小竹排畫中游。(指名讀課題,正音。)
二、 初讀課文,質疑問難。 1、 學生自由讀課文3分鍾,教師巡迴,隨機正音。指名說說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 學生再次讀一遍課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3、 四人小組交流問題,能在小組中解決的就直接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待會兒全班交流。
三、 交流問題。(在充分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提問教師隨機引導。) 詞語方面的問題: 順水流:可以請學生邊讀句子邊用手勢表演,然後自己讀句子做手勢最後共同邊讀邊表演。 樹木密:先請學生說說,再出示課件,讓學生懂得這是指樹木多,枝葉茂盛,一棵挨著一棵。 禾苗:你見過禾苗嗎?(見過,就追問:在什麼地方?是什麼顏色的? 沒見過,就帶孩子們看看禾苗的圖片。)最後,都引出:綠油油。你還見過綠油油的什麼? 江南魚米鄉:課文哪個地方講到魚?那個詞與米有關?(魚兒游,禾苗綠油油)教師介紹。(課件出示)學生讀有關句子。 有關課文的問題: 小竹排在哪裡游?學習最後一句。 為什麼說江南魚米鄉?學習2、3、4句,隨機理解詞語:樹木密、禾苗、綠油油。(方法同上) 為什麼小竹排在畫中游?全班討論,引出江南好風光,就像一幅畫。從而學習2、3、4、5句。隨機理解詞語:樹木密、禾苗、綠油油。(方法同上)
四、再讀課文。 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1、 個別讀。2、同桌讀。3、指名讀。4、全班隨著樂曲齊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開小火車認讀12個生字。 2、游戲:一字開花(口頭擴詞)
二、學習生字、偏旁、筆畫。 1、先出示「日」教師范寫,學生書空。認識筆畫橫折鉤並書寫三個。 2、 引導學生找找「中」的壓線筆,再跟老師一起書空,認識新筆畫橫折。 3、學生自己書寫「口」,互相評價交流。再寫三個。 4、認識3個偏旁,找找帶有該偏旁的字。(課文中學過的、自己知道的)
三、背誦課文。 指名讀,自由准備,同桌互背,指名背,集體齊背。
四、 擴展延伸 1、出示「綠油油」齊讀,請學生自由說說「綠油油的什麼」。 2、照樣子說說「abb的什麼」,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3、請學生展示搜集的有關旅遊資料和照片,進行介紹,感受祖國山水的美麗。
8. 人教版小學語文《看雪》的課文原文
原文:
在我復國台灣省,是很制難看到雪的。
過春節的時候,孩子們在商店的櫥窗里看到了美麗的雪景。那是用潔白的棉花做成的。
孩子們問老師:「您看見過真的雪嗎?」
老師微笑著點點頭。
「您是在哪兒見過的?」孩子們驚奇地問。
老師說:「小時候,在我的故鄉。」她順手指了指地圖上的北京。
「北京離這兒很遠吧?」孩子們問。
老師說:「不算太遠。」接著她就給孩子們講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冬天,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夥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
孩子們爭著問老師:「什麼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老師望望大家,深情地說:「那裡的小朋友正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兒呢!」
(8)小學語文課文課件擴展閱讀:
《看雪》全文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講在台灣很難看到雪。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講老師介紹北京的雪景。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講台灣小朋友盼望到北京看雪。
《看雪》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寫台灣小朋友只看見過棉花做成的雪,沒有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景,表達了老師、學生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情感。
9. 小學語文課文《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課件
引用一下:
海水的顏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即海水對太陽光線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復合而成,七色光波長長短不一,從紅光到紫光,波長由長漸短,其中波長長的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凈海水時,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於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於是,我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出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則海水和普通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其實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藍色的,而是有紅、黃、白、黑等等,五彩繽紛.因為海水顏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到海水中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雲層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我國的黃海,看上去一片黃綠,這是因為古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將海水「染黃」了.雖然現在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黃海北部有寬闊的渤海海峽與之相通,加之它還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淺黃色.
亞非兩洲之間的紅海,因其水溫很高,海里生長著一種水藻,大批死亡後呈紅褐色,將海水染成紅色.紅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於多瑙河、頓河、第聶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層密度很小,深層受地中海高鹽度海水影響,密度很大.這樣,上層密度小,下層密度大,且差異很大,上下層水體難以交換.黑海與地中海之間也僅有 一又窄又淺的土耳其海峽相通,使得它們之間海水也難以大量交換.這樣,黑海下層海水長期處於缺氧環境,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穢物和各種動植物死亡後沉到深處腐爛發臭,大量污泥濁水,使海水變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則是因為它的緯度較高,終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機物含量少,海水呈現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