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4杭州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培訓會《用方程解決問題》觀摩課 執教教師: 徐彬 列方程疑問8a600對嗎
這沒什麼問題,想想看,長跑運動員跑1500米用6分多鍾就算慢的了。就看是跑是走,是什麼在運行了。
❷ 第十七屆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觀摩課平行四邊形的認識視頻
你提的問題也要上題目大家才可以幫你啊,誰身邊帶著一堆工具書備查?知道什麼什版么地區考試題目、什麼權什麼書第幾頁、某某人奧數題目第幾頁、什麼什麼地區名校課題軟體等等,出題前想想別人怎麼幫,除了出腦子幫你想題目,難道還要花錢買書來幫你答題?上個照片或圖片不會?
❸ 關於教師的培訓報告怎麼寫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寫呢(小學數學教師翻轉課堂的觀摩活動)
gdafgfgafdgahdhdsf
❹ 華東六省一市第十五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 什麼是面積
參考一下吧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獲多多。總體看,全體數學教師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准走進教師的心,進入課堂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准》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開學初組織攻關教師和教研組長參加處組織的新課程標准及新教材培訓學習,並參加處研究性學習培訓。在各年級組織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全體數學教師集中由黃麗娜陳艷紅兩位教師二次分學段培訓,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了解,本學期各年級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本學期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組織了第六屆同組共研一課活動,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緊扣新課程標准,和我校「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分工撰寫教案,以組討論定搞,每個人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說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公開輪講,反復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級教研組《循環小數》一課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領導和老師的肯定。實踐表明,這種分合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獲?多,課前准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群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十一月中旬我們舉辦了為期一周第六屆 教學節,七位教師分別代表各組講了課,三節評為優質課,這次公開教學,呈現開放性,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六年紀《圓的周長》的設計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機,學生通過量、饒、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用計數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系,由「是——也是——還是——總是」最後概括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於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周長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瞭然於心。提倡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灌輸的市場就大大削弱。四年紀 《乘法的簡算》一組連乘計算題計算,學生發現了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的規律,然後觀察數字特徵,變序、加括弧達到簡算。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五年紀《相遇應用題》以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老師導演,學生表演,設計了從「相距——縮短——交叉——相背」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感受相向運動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路程逐漸縮短的規律。得出兩物體相向運動中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猶如吃了一盆八寶菜,各種營養成分都有了。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獲,這說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綜合起來看這次教學活動兼顧到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和諧統一,而這些都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師不斷學習、不斷修煉,提高文化水平與做人境界,這將是一個長期而非常有價值的努力過程。研討 反思 將公開課上的精華延伸運用於日常教學實踐 李巧蓮老師以《千米的認識》的教學獲市教學能手; 在11月30日進行的處第5批「推門好課」教師的復查驗收中,梁愛英 黃麗娜 王桂榮三位教師的《乘法的簡》課被評為特優課;陽泉市陶行知研討會作課《乘法的簡》受到與會的教師好評。12月22日山西省示範小學驗收時王桂榮的《認識一位小數》受到驗收老師和領導的好評。12月中旬,4位教師參加了山西省《教與愛》名師授徒研修部的學習培訓,聆聽名師楊少波的專題講座,觀摩其示範教學,領悟名師的高尚師德,探究名師精湛的課堂教藝,並在全校公開教學,受到名師認可和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一月十二日王桂榮赴盂縣作課,作為一個契機,我們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不斷反思教學,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不斷地將公開課上的精華延伸運用於日常教學實踐,把仍在困惑這我們的許多問題,有個在認識。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引一個三年級評語例子:「這幾天我們學習了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的認識》,石晨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記錄較遠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測、估計較遠的距離,在這方面是班裡最好的。但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一定的困難,希繼續努力。等級評定,優。」這個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本學期我們在作業評價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做法是日評、周評、月評一條龍,老師評、學生評、小組評,、家長評一條龍,老師對一日作業做出評價,學生自查後對評價結果登記在作業情況扉頁欄中,周五下午學生以小組評定等級後帶回家,有時把班裡同學好的作業帶回家,雙休日家長對孩子一周的學習、作業進行評價、了解、對比後對孩子的學習提出要求,周始老師綜合激勵換星,(2個優A換1枚章)學生每周都為自己樹立一個新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又轉化為每天的學習行為,使他們日復一日,周復一周,不斷地吸取經驗,經常進行彌補,月末進行爭星活動,學生在一個月內品嘗自己學習成功的喜悅,或向他人學習,每一個月是一個新起點,學生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將學生的學習距離縮短,(9、10、11、12、1)五星級作業評定,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既看到學習的進步,又有了學習的動力,並樹立起學習的目標,較好地發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 四、抓實常規,保證教育教學任務全面完成。 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強化管理,進一步規范教學行為,並力求常規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促進教師嚴謹、扎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五環節的考評主要形式有以下四個: 1、自檢——管理上,努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師對照有關制度,檢查自己所有的職業表現是否規范、得體。 2、互觀——由組長牽頭,組員間互觀交流,取長補短,加強隨機教研。 3、校查——A隨機查:管理人員進課堂(通知聽課、推門聽課、跟蹤聽課),聽課、看教案、查作業、查學生學習習慣、態度、效果等一條龍式的檢查。B集中查:每月對不同年級、不同常規項目集中抽查。 堅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組活動,矯正疏漏,拋磚引玉,反饋考核情況,並將常規五環節量化在校園網,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規工作抓嚴、抓細、抓實,促進教學管理的良性循環。 全體數學教師從點滴入手,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鍾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教法切磋,學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隨機教研的話題,新老教師互學互促,扎扎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班裡抓單元驗收的段段清,並跟蹤五名好差生進行調查。為了使新課程標准落實進一步落實,引到老師走進新課程,拋磚引玉,對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及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體現,分了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統計與概率四個領域來命題,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空間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優化筆試題目的設計,設計知識技能形成過程的試題,設計開發性試題,設計生活化的數學試題,在11月12日進行了期中質量檢測,全校學生全都參加,及格率為97%,優秀率為78%。真正將考試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並對本班前後5名學生跟蹤調研,細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學生的情況,找准今後教學的切入點,查漏補缺,培優輔差,立足課堂,夯實雙基。 與此同時,我們統籌安排學生在校一日活動,課外興趣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時間、內容、老師、場地均得到落實,各興趣活動期中組織匯報表示,12月底結合迎新組織展示。學生在多樣的興趣活動中不僅鞏固、運用了所學的知識,也為今後構建新的知識結構,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具備創新精神打下了基礎,真正做到第一課堂打基礎,第二課堂發展特長。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准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❺ 全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怎麼樣
一、深刻反思教學,促進課堂達標
反思一:時間與效益
妙語連珠
黃卿龍:在每一堂課中,對於學生來說,是腦力勞動,一節課約45分鍾,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時時集中,關鍵教師教學中要把在主要知識點的傳授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體操,把握理解到位,這一點更重要。
思進(余躍明):效益是指單位時間內付出與收入的關系,余文森教授提出三大指標:速度、安全、結果是正確的。
林周毅:反思我們平常的課堂教學,為什麼有些課效益不高,關鍵就在於我們平時沒有注意調控好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時是環節拖沓,有時是沒有把力氣花在刀刃上。
七彩華章
善用學習時間,提高單位學習質量
余文森
我們先從關於有效性的一個隱喻談起:之間的競爭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塊玉米地,那麼,穿越玉米地要比什麼呢?
第一個要比誰穿越得快;
第二個要比在穿越的過程當中掰玉米,看最後誰掰的多;
第三個是比過程當中,玉米葉子可能會刮傷皮膚,穿越過去看誰身上的傷口少。
這就是平常所說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須要全面考慮,必須要整體考慮。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 --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 --體驗。可以說,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指標。
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它意味著學習效率,即學習速度的快慢,顯然,學習速度快,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就少,效率也就高。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首先要求把時間用在學習上,課堂教學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非學習上;第二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
有效利用時間,加強課堂調控
思進
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寶貴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在節約教育方面,再沒有比不浪費學生的時間更有成效的了。」 在通常情況下,教學效率的高低,決定著教學效益的大小。有效教學時間越多,教學效率就越高。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處理好有效時間與無效時間的關系,處理好教師主導時間與學生主體探究時間的關系,提高教學效益,做到:
縱向,合理安排每個環節時間。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還。要統籌兼顧,科學安排每一節課40分鍾的教學時間。例如寧德師范附屬小學鄭珠亮老師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時,將整節課分為三個教學環節:①自主探究學新知(用24分鍾)。其中「探索加法交換律」用10分鍾,「探索加法結合律」用14分鍾。②實踐應用促內化(用14分鍾)。③總結回顧求提升(用2分鍾)。實踐證明以上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比較科學、合理。
2.橫向,合理協調學與導的時間。每節課的教學時間是一定的,如果教師講的時間多,那麼學生學的時間就少,反之亦然。鄭老師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理念,課堂中師生活動的時間比大約是1:3。「探索加法交換律」環節,教師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引出等式)--積累感知(自寫等式)--概括規律(發現秘訣)--構建模型(符號表示)--感受價值(應用驗算)」。「探索加法結合律」的環節,教師採用引導探究法,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前面的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結合律,學生經歷了「探究運算順序--觀察運算結果--總結運算定律--尋找簡便記法」的過程 。「實踐應用促內化」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講解。整節課學與導的時間協調、合理,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扎實。
3.深度,有效利用教學時間。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要看時間的利用率。教師應把每一分鍾都用到讓學生有效經歷學習過程,有效突破學習重難點這個「刀刃」上,做到:教學時間沒有在煩瑣的講解中流失,沒有在毫無意義的提問中流失,沒有在不合理的教學活動中流失,沒有在不熟練的教學技能中流失,沒有在整頓課堂秩序中流失。那麼,有效教學時間就多了,教學效益也高了。
反思二:目標與內容
妙語連珠:
逸風學士:課堂達標,目標意識是根本,課堂定位是前提。
課程目標--總綱--學段;
課本目標--學期、教材;
課時目標--本節課。
在課堂教學中,課時目標的明確最重要!
李劍華:我個人認為,一堂語文課「達不達標」?要先看「標」在哪裡?方向錯了,老師再努力,技藝再高超,學生再聰敏,無非是上演一出《南轅北轍》的話劇。「標」在哪?課程標準的,語文教材的,老師自我理解的,指導教師定下的,揣度聽課評議者心中喜好的……
曾揚明: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學生通過學習以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具有導向性與調控性的功能。教學目標要簡約集中,在過程中能有效實施。因此,一節課裡面必須擬定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大、太遠,不切實際,要科學、適當、可測。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完成一兩個切實可以達到的目標,真正給學生留下一點東西,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教學要有效得多。我們需要將生成的目標與語文預設的目標結合,生成點是否能夠促進目標的達成、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本,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課堂生成如果是肯定的,則可以很好地利用,如果是否定的,則可以簡單解決或者不解決。
fjna02林周毅:教師的指導,要根據學情,特別是學生不理解之處,重點難點之處,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面面俱到。需要思考的是:在走進課堂之前,我們教師是否清楚:學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內容是不需要教?
郭藝萍:在走進課堂之前,我們教師是否清楚:學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內容是不需要教?
我在想,師者是不是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下呢?
1、用學生的身份解讀一下文本,再用師者的身份解讀一下文本
2、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學生自己多讀幾遍文本就能體會的,就能懂的不做為教學內容;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弄懂的要引導。
3 、語文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知識,而不是語感。讓「培養語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節語文課的目標。
七彩華章
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預設環節
余躍明
我認為,要提高教學效益,必須做到關注教學環節,正確處理環節與目標的關系
實踐證明,教育理念好比陽光雨露,教學目標好像樹冠,教學策略猶如樹根,教學流程(環節」就是樹干,它們都是構成整體的、不斷成長的參天大樹不可分離、不可或缺的部件。每個課時、每個環節都有教學目標,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師要做到「形散神不散」,自上而下,以課時目標統領環節目標;自下而上,以環節目標緊扣課時目標,從而落實「縱向一條鏈,橫向一大片」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全國第八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安徽省馬鞍山市金家莊區曙光小學石貴榮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中位數》時,首先設置問題情境:學校舉行跳繩比賽,用什麼方法比較兩個小組的跳繩成績呢?學生都認為用「求平均數」方法。石老師出示第一組的平均數130下,第二組的平均數126下,學生都認為第一組平均比第二組多4下,第一組贏。石老師隨即出示兩組學生跳繩的成績(第一組學生的成績依次為175、164、120、117、113、112、109,第二組學生的成績依次為131、130、128 126、124、122、121),問「現在你們認為哪一組贏,哪一組的一般水平高一些」。少數學生還是堅持「第一組平均水平高,第一組贏」。多數學生認為,第一組只有兩個學生在120下以上,四個學生在120下以下,而且每個學生成績與120下相差比較多,最少是109下,而第二組成績有三個學生在126下以上,三個在126下以下,成績都與126下比較接近,所以第二組的一般水平比較高。石老師順水推舟介紹新的數--像「126」這樣的數就叫做「中位數」。這時,教師出示兩組成績的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直觀地看出第一組是依賴移多補少得到130,中位數是117,而第二組整組數都集中在126左右,中位數是126。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圍繞「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理解中位數的統計含義。2、會求數據中的中位數,了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教學目標設計了本環節,在課伊始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確 「中位數」的意義。教師還巧妙地利用直觀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清晰認識平均數與中位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獲得了撥雲見日、豁然開朗的教學效果。
把准課時目標,確保教學效益
曾揚明
問題:課堂的這場「意外精彩」有效還是低效、無效?
案例呈現:
在一次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一位老師執教《富饒的西沙群島》。課中,一個學生提出:「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執教老師鼓勵、表揚學生愛思考。為了這個問題,許多學生紛紛舉手錶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執教老師認為這是一個生成的問題,進而就讓學生「大談闊論」,交流珊瑚形成的原因與過程。課堂用了大量的時間,問題似乎解決了。可令人費解的是:老師為什麼會讓學生用大量的時間來研究「珊瑚怎麼形成的」?效果如何?是否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有催化作用?
課後回訪:
問:課堂出現這種情況,你認為精彩嗎?
執教老師:在課堂中我關注學生的興趣、關注課堂的生成,注意引導學生對自己關注的問題,採用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研究。再者,從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實現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方法目標的統一。但這節課我在課前沒有準備好學生提的這個枝外問題,再說教材中這一點我也沒有去研究。
問:你認為這樣的處理效益高嗎?
執教老師:我們的語文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不管課如何上,跳出備課設定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現,課堂會因生成而精彩。遺憾的是我尊重學生的需要,沒有完成這節課的語文學習任務。
問:語文教學中,你眼中什麼樣的生成才是受歡迎的?
執教老師:新課程提倡生成,但是就語文課來講,所需要抓住的生成是「語文方面的」,包括語言文字和文本意義方面的,抓住這樣的生成,語文課才更具有語文的教學效益。(筆者疑:這樣的生成是「語文方面」的嗎?)
語文課堂應該姓「語」
郭藝萍
最近在語文界很流行一句話: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這具案例應該是屬於這方面的吧。
語文課到底是干什麼的呢?語文課是「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是在學生擁有大量語言感性材料上卻有些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時候,幫其「撥開雲霧「;是語言的規范化,准確化,精細化的陣地;是培養聽說讀定能力。它對語感起的主要是梳理作用,升華作用,總結作用,點醒作用。
所以,身為一個語文老師,一定要有目標意識。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一堂又一堂的語文課里要教關於語文的什麼知識,讓「培養語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節語文課的目標。
然而,我們所教的都是「語文」內容嗎?我們的語文課堂姓「語」嗎?我又是另外一個需要引起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另外一個問題了。
我們來看《太陽》教學過程的案例:
(一)學習課文。(1)讀課文,學習文中生字新詞。(2)了解太陽的特點──形體大、溫度高、距離遠。(3)理解太陽與人類的關系──殺滅病菌、形成風雲雨雪等。
(二)延伸課外。先放一段太陽活動的錄相,而後問學生還知道有關太陽其他什麼知識。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隨機整理出如下知識點:(1)太陽的大家庭中有九大行星;(2)太陽也會熄滅,大約要到50億年以後;(3)日食現象;(4)太陽的自轉和公轉;(5)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非常大……最後,讓學生課外收集資料出一期「太陽」知識的報紙。這是一節語文課,還是一節常識課?怎麼變成了有關太陽知識的大拼盤?
教《司馬光砸缸》《跳水》《稱象》等課文時,著力於引導學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稱象的辦法,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偉大的友誼》致力於體會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何以偉大,美其名曰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上《落花生》努力於探究怎樣做一個像花生一樣的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讀《鳥的天堂)注重子感受大榕樹如何如何美麗,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親愛的讀者,語文課這樣上,像語文課嗎?
經過十二年這樣的語文學習之後,我們的孩子真能「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文字」嗎?
語文學習的確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但畢竟姓「語」,決不能因一時的喧囂和躁動誤解「課標」的精神而干斷源求水、捨本逐末之事,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又將會走進「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園」的歧路之中。
換一個角度,假如這位老師想把這篇文章處理成王榮生教授等提出的「用件」類的選文。(「用件」主要是是引起問題、訓練知識、提供資料的選文。「在這種類型中,學生其實不是去「學」文,而主要是「用」這篇文里的東西,或者借該選文學習文章里所講的東西,或者由文章里講的那東西觸發,去從事一些與文章相關性大小不等的學習活動。」 「用件」文可讓學生學著去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在動手實踐的同時,豐富語文知識。)那也應該是在備課的時候就有所准備,有準備才能使課堂更加深入。。
教師是應該關注生成,但是生成應該是在目標的指引下。師者在課堂上應該有目標意識,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教什麼。。。課堂上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鍾,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想把「選文」確定成什麼類型的課文,一堂課要教什麼,這些都是師者在備課時就應該准備好的。然後在課堂上,教師所有的教學行為,學生所有的反應都得引到這「一根筋」上來,這樣才像課堂。課堂不是閑聊會,不是嘮嗑。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指導的活動。
❻ 南京市北京路小學陽光分校課堂觀摩課的心得
從教近二十年,總覺得語文所承載的人類深邃的思想、豐富的情感是任何學科所無法比擬的。語文的精彩之處,如細雨滋潤的嫩苗,透著些許青綠,洗去了心靈之浮華,盪滌了塵世之喧囂。讀語文,可以感受內心深處釋放的感動;教語文,可以盡享天籟久久縈繞的溫馨。但是,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卻無法真正展現語文之魅力,總是「山重水復」,不能「柳暗花明」,——味同嚼蠟充盈心底。
……
困惑之餘,能欣賞到如此動人的數學課堂,領略到如此精湛的教學藝術,幸甚至哉!
我不想用過分的諛辭加以誇獎,也不想用華麗的詞藻加以裝飾,更不想用庸俗的掌聲加以贊美,我只想說,數學的魅力已在歷老師的課堂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數學是一種思想,邏輯與創造是數學的魅力所在。記得有一位數學家說過:「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獲得智慧,但數學卻能提供以上的一切,給人快樂。」歷老師的這節課,確實給了我智慧的啟迪,精神的愉悅。我一直認為,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都有交叉融合之處,那麼,作為語文教師,要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為何不嘗試借鑒一下數學中的教學藝術呢?
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堂,我們經常強調要讓學生自主感悟,但是,有多少學生真正做到了呢?是否僅僅是少數的優秀學生按照教師的設計開動機器冥思苦想,感悟、交流,而多數學生卻是袖手旁觀,游離於課堂之外?數學課上的看、思、算、評、改、悟,每個步驟,每個環節,皆是井井有條,毫無雜亂之感。也許,這是數學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這里要思考的是,我們語文教學是否也能做到如此之高效益呢?答曰:然。
且看一例:
把下列三個句子組合成一個單句,使表意集中、凝練。
1 、王東是一個熱愛學生、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老師。
2、 王東是一個熱情大方、與人為善的老師。
3 、王東是一個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老師。
看了這些句子,就會發現這些句子句式一樣,結構整齊,那麼組合成一個單句,何不採用數學中的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呢?照此思考,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相信,把數學思想引入語文課堂,必會給我們的語文課堂增添活力,給我們的語文學科錦上添花,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之路光彩無限。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許,這便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