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使小學數學與生活相融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裡,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要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一、讓學生感知數學的趣味。
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知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感受到數學的用處。比如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鍾表,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知道時間的用途,養成守時、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二、讓數學語言生活化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語言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程教學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鑒於此,教師的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認識「<」「>」,我引導學生順口溜:「大於號、小於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於,開口在前是大於,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情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區分。又如把教學比大小說成「排排隊」;把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三、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多年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於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在學生的練習中存在大量的人為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題材,諸如:糊紙盒、裝配機器等等。長期這樣的訓練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不利於學生思維發展。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比如,在教學完求平均數應用題以後,我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某家、某校或某村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元、角、分的教學以後,我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等。在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為希望小學獻愛心活動過程中,我就藉此東風,讓學生把家裡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兌換和簡單的加減計算。
四、作業設計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由此可知,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的第一重要要,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於課堂時間短暫,所以作業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創新的廣闊天地。學生在實際生活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也是對書本知識的一種印證、一種補充、一種體驗。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體驗。
總之,數學生活化,並非是一味地圍繞現實的生活,它應該注重提煉;數學生活化,並非一定是課堂上的熱鬧非凡,可以從生活問題、生活情境以及與數學生活等的關系層面上綜合認識,走出誤區,找到生活與數學的最佳結合點,才能達到有效訓練,才能良性循環,才能使數學與生活交融為一,從而豐富了數學的內涵,提高了學生數學素質。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育必須首先植根於生活的土壤,才不至於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羅傑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越大。」反之,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可見,當今數學教學正向生活化,活動化,問題化方向發展。因此強調數學抽象(即生活問題的數學化)和數學應用(即數學問題的生活化)這兩者的辨證結合,對於數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㈡ 小學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意義
長期以來,數學在小學生心目中是枯燥無味的,也導致有的小學生為了考出好成績,學習數學竟機械記憶的方法,這其中有各種原因,作為小學教師其教法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將小學數學生活化可以讓人耳目一新,增強了學生的親和感。在實踐中, 生活化 這一理念衍生出許多令教師們困惑的問題,比如數學學習一定得經歷由生活而抽象的過程嗎?生活情境成為分散學生注意力、干擾學生數學學習願望的因素怎麼辦?如何才能使數學生活化成為促進學生學習質量提高。
㈢ 如何將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
一、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新知。
在教學中,教師能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 義和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人體上著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碩士論文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論文格式範文適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一研究「比例的意 義和性質」……「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地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二、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論文範文性為主,為了使能比較輕松地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到生活實際中,讓在實際操作中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掌握數學策略畢業論文,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比較、淺析碩士論文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學習小數時,我帶著學生到商店去碩士論文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簽,碩士論文小數在日常生活應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帶著學生拿著測量工具到操場上去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並組織學生步測策略畢業論文來計算操場面識。實踐證明,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數學知識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並熟練應用。在教學中,能的生活實際練習或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於實踐的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步培養。
比如,我在教學二年級統計時,正好遇上第29屆奧運會即將在舉行,論文範文,我在課前准備了前兩屆奧運會隊奪獎牌的情況,課上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統計,每組選擇設計喜歡的統計策略畢業論文,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出奇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金、銀、銅三種獎牌用黃色、銀灰色、橘色來統計;有的則是用不同的圖案來表示三種獎牌;有的更加會動腦筋,將幾年金牌數表示在方格紙上,並用線連,金牌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使感覺到論文格式範文在做題,在游戲活動中解決,鍛煉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還使學生的智力了【教育論文】開發,也讓學生從中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四、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新的教學大綱,學習數學的目的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實際。,在教學中,每學到新的知識,我都會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做到學以致用。
比如,在教學完求平均數應用題,我要求學生社會調查、數據和整理來碩士論文某家、某廠或某隊日常生活中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元、角、分的教學,我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超市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買賣游戲。
㈣ 淺談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與生活相結合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他們感受到生活處處是數學,數學與生活同在,這將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於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呢?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見解:
一、 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導入。
有些教師在課堂的引入中墨守成規,忽視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特點,問題的引入機械、枯燥,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如果能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從生活事例中自然過渡到數學課堂中來,將會極大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那麼神秘、難懂。
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在生活中,你們見過的哪些物體是圓的?」學生舉了很多例子:圓桌的桌面是圓的,一元錢硬幣的面是圓的,光碟是圓的,自行車、汽車的輪胎是圓的……,我又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其它形狀的呢?」學生眾說紛紛,知道了做成圓的車輪滾動起來才會平穩。這時,我又追問:「為什麼做成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才會平穩呢?」這時學生已難以用學過的知識做出科學、准確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課:「今天我們研究圓的特徵,同學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帶著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的急切心情進入了新的學習。
這樣的導入形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能把較為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現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就是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更好地激起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直觀為主,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讓學生的生活實踐進入數學課堂學習,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學習數學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概括、比較、分析等的綜合能力。
比如,在教學「10的分成」時,我創設一個分蘋果的情境:媽媽買來10個蘋果,要你分給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備怎麼分呢?為什麼?這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思考,既讓學生對10的組成有了清晰的認識,又在課堂中滲透了「人文」精神,讓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友愛。又如,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帶著學生拿測量工具到操場測量操場的長、寬,跑道的長;又量出10米的長度,然後讓學生實踐一下10米的距離自己正常走幾步,再算出各人的步長多少,提高學生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和應用能力。通過以上這些實踐活動,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知識。經事實證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數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深入學生的現實生活,應用數學。
多年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於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長期的這樣訓練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不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教學的改革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技能。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都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真正由「讀書蟲」向社會實用型人才發展。
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之後,我讓學生到學校各科任老師中調查某班學生某次測評的成績,讓學生分別算出測評的及格率、優秀率、不及格率;又在當天,讓學生到各班級調查算出各班學生的出勤率。通過這些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百分數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又如,在教學了有關的面積應用題之後,我讓學生量一量指定的窗戶的長和寬,讓他們算出窗戶的面積,討論做這個窗戶的窗簾要用多少布。這就應讓學生考慮到生活的實際問題了,他們各有看法,最後得出窗簾要比窗戶長一些,寬一些,要活用知識。再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和實際測量之後,我告訴學生:你們身上都隱藏著幾把尺子,就是可以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之長、兩手臂之間的距離,然後用來測量別的物體的長度,我讓學生用自身的尺子量量教室里黑板的長,課桌,講台的長、寬大約是多少,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運用這些較為抽象的長度單位,認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陶行知早就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
㈤ 小學數學怎樣與生活銜接
《數學課程標准》還指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些充分說明了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於生活,並且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何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於生活且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學習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之上的,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系點,並架起橋梁,讓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淺顯易懂。
一、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重組教材,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陶行知先生也曾說:「教育與生活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很多學生總覺得數學學習枯燥乏味,深奧難理解,造成之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教材和我們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脫離,學生學到的理論性過強的抽象的數學。事實上,數學來源於生活,植根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教師要善於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到處存在著數學問題」,並誘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而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要靈活處理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篩選、補充、整合、自主設計學習內容,把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把教材中那些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的題目,力求將新知的呈現方式寓於生活現象,貼近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學習自己身邊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特點,採用語言直觀、實物演示、游戲、多媒體教學等教學、實踐活動等手段,在課堂中創設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易變性,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特徵時,我們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沖突。提出:為什麼自行車的鐵架、房子的人字梁都要做成三角形?而移動門上全出現平行四邊形?通過這樣的問題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探求知識經驗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同時結合平時的教學內容有機地指導學生寫數學日記、數學周記,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的意識。如有位學生在日記中記下了與媽媽逛商場時的發現。
《逛商場》
我和媽媽去商場買衣服。我們發現同樣一件標價一百元的衣服,甲商場採取八折銷售,乙商場則以滿一百元送二十元禮金券的方式促銷,我和媽媽為買哪家的更便宜進行了討論分析:甲商場商品打八折銷售,意味著買100元的商品只要80元就可以了;乙商場的促銷手段說明了花100元錢可以買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計算就是買120元的商品要花100元,實際就是打了八三折(100÷120×100%≈83.3%=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場的促銷手段對消費者更有利。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還能省錢呢!看來學好數學對我們的生活真重要啊!
(二)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構建生活化的課堂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情境,使數學知識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抽象的數學貼近生活,讓多彩的生活為數學服務。創設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思維的慾望。例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可以創設玩撲克牌游戲,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張牌,再把兩張牌上的數合起來,然後,說出兩道加法算式,兩道減法算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枯燥的數字加減運算融入玩撲克牌的游戲中,學生興趣盎然,每個人都動手、動口、動腦,個個積極投入其中,這樣將每位學生的思維都激活起來。又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原
㈥ 小學數學與生活有什麼關系
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我們到底要培養孩子什麼?我認為,歸根結底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核心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想讓學生獲得這種能力,關鍵要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和慾望。因此,數學學習要回歸於兒童的生活,要在學習中時時關注兒童關心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經歷了什麼?在生活中發現了什麼?創造性地挖掘課程資源,讓數學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將數學學習納入他們的生活背景之中,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存在,抽象出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實例。例如,我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課始導入中,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老師非常想和大家交個朋友,願意嗎?
生:(非常高興地齊答):願意。
師:是朋友就應該相互了解,老師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嗎?
生:(興奮地齊答):可以。
師:我在家裡,我的女兒特別喜歡穿我的鞋子和衣服,你們在家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生:是的。
師: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麼感覺?
生a:很大。
生b:非常肥大。
生c:像裙子一樣。
......
師: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嗎?(學生感到很好笑。)
師:你們笑什麼?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
生2:爸爸會把我的衣服撐破的。
......
師:你的衣服,你爸爸為什麼穿不上?像這樣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每個同學都應該善於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今天我們一起研究「體積和體積單位」,相信通過學習,你們會更深入地知道爸爸為什麼不穿你的衣服。
「穿不穿爸爸的衣服?」這一學生都體驗過的,頗具人情味的問題讓兒童深切感受到數學實際就在我們身邊,「一不小心」就會用到它。
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努力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兒童數學經驗的積累。例如,在質量單位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們先讓學生購買不同質量的物品,再用手掂這些物品,多次感受後嘗試估計一些物品的質量。學生對"質量"的概念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之後,很容易地解決"千克"有多重的問題。再如,二年級的學生認識了簡單幾何圖形後,我們讓學生採用歸類整理的方法,盡可能多地從生活實例中找出圖形,註上名稱,然後測量出這些圖形每條邊的長度,算出每個圖形所有邊長的和,使學生初步建立"周邊長"的概念,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作有力鋪墊。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結合生活實際,培養數學意識。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學數學和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不僅生動、深刻,而且進行了人文教育。學習了長度單位,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長度單位;學習了圓的知識後,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麼?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圓形物體的圓心。在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讓他們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電都要進行計算。這樣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2、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例如,教學「平均數」一課時,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計算每個小組的平均身高,此時學生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求出結果後,讓學生進一步比較:「哪一組的同學最高?哪一組的同學最矮?」 「我們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況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結論?」這種活動與學生自身生活相結合,可以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再如,春遊之前,讓學生解決問題:學校組織五年級師生去恩龍山莊春遊,教師30人,學生300人。門票價格:成人每位30元,學生每位10元;團體票50人(含50人)以上每人12元。按照這種價格,我們怎樣購票最省錢?請大家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學生設計完後,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將不同方案公布於眾,進行比較選優;最後選出一種都認為最好、最省錢的方案。這種數學能力考查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科學理財的意識,又拓寬了知識面。
3、加強實際操作,培養動手能力。
理論與實際往往有很大差距,要想使所學的知識能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必須加強實際操作,培養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的能力。
案例1:教了「比和比例」之後,我有意把學生帶到籃球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籃球架的高度。如何測量?多數同學搖頭,少數幾個竊竊私語:
生a:爬上去量!
生b:爬上去也夠不著頂端啊。好危險的!
生c:……
正當同學們議論紛紛的時候,我適時取來了一根長1.5米的竹竿,筆直插在球場邊。這時陽光燦爛,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
我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1.5倍,你能想出測籃球架高度的辦法嗎?
生d:球架高也是它的影長的1.5倍。
生e補充:必須要在同一時間內。
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後,學生們很快從測量籃球架影子的長,算出了籃球架的高。回到教室後,我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籃球架高的公式嗎?」學生小組合作,議論紛紛,不一會就得出:竿長:竿影長=籃球架高:籃球架影長 或 竿長: 籃球架高=竿影長:籃球架影長……
此時,學生意猶未盡,完全沉醉於探討活動中,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案例2:教學比例尺知識時,教師首先從生活入手進行導課激趣:"老師暑假要去北京旅遊,你能幫助我測算一下寧國到北京的路程嗎?"學生興趣盎然,各自在備好的"中國地圖"上認真地測算。為測兩地的圖上距離,有的同學用直線折測的方法沿公路線重疊或沿鐵路線重疊,再將重疊過的線拉直,求出了圖上距離;有的用直尺直接量兩地的直線距離。如何用圖上距離求實際路程呢?同學們邊看圖例,邊討論,邊試做。有的用線段比例尺上每厘米代表的實際距離乘圖上距離,有的用圖上距離乘分數比例尺的分母,也有的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討論交流時,許多同學對直尺直接測量兩地直線距離的方法提出疑問。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確定旅遊路線應該按圖上兩地鐵路或公路的長度作為圖上距離,然後求出兩地的實際路程。用線段比例尺可以這樣求:每厘米所表示的千米數×圖上距離=實際路程;用分數比例尺可以這樣求:圖上距離÷比例尺=兩地路程。之後,老師讓同學們設計一種最佳進京旅遊方案。同學們樂此不疲,整個學習過程一直處於輕松愉悅、興致盎然的氣氛中。使學生既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又發現了新知識,更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又要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㈦ 如何建立小學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小學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強調小學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教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一、概念教學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最易接受的學習環境就是生活,所以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概念「生活化」要求著眼於學以致用,而非學以為考,教學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例如:在教學「周長」概念時,我就讓學生觸摸各種物體的邊線,量一量自己和小夥伴的腰圍、頸圍、手腕的一周等學生耳熟能詳的事物的周長,聯系各種操作,學生很容易理解周長的含義。
二、思維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從直觀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有待發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正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要貼近「生活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由於學生思維的創新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因此,必須藉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中,有這樣一道題:「154-98=154-100+2」,學生對154-100時還要加上2難以理解,於是我讓學生表演買東西找零錢:媽媽帶了154元錢,去醫葯商店買一盒98元的西洋參,准備給爺爺補身體。她付給營業員100元的鈔票一張(應把154元減去100元),再找回2元(應加上2元)。
在生活實踐的教學中,抽象的運算得到了實踐經驗的支持,具體的實踐經驗也經過了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使學生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愉快地訓練、發展了思維。
三、應用題教學聯系生活實際,營造學生學習的氛圍
數學的應用為數學的學習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空間。數學教學的目的在於民眾的需要,在數學教學中,主要是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踐問題,還要求能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進行解答,或者把這種能力遷移到其他情境領域中,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培養學生對日常事物進行數學處理的初步能力和遷移的初步能力。在應用題教學中要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了數量關系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教了「兩步計算應用題」後,教師在教室裡面布置了一個簡易花店,標上「百合花4支20元,菊花3支12元,玫瑰花5支60元」。問:老師想買7支花,可只帶了25元,你們說老師帶的錢夠嗎?那你能幫老師想想辦法嗎?老師又想買一束又漂亮又實惠的花,請你幫老師設計一個買花方案。此時,學生的學習慾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通過它讓學生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了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可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四、實際生活聯系數學,深化學生學習成果
生活「數學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造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都離不開數學。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不僅能激發其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的理解。
五、關注生活材料,捕捉興趣點
新課標明確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
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學生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
其
應用價值。我們應讓小學生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處處有數學問題,數學教學要重視學生生活體驗,通過生活問題解決,達到解決鞏固學生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技巧的目的,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從生活中尋求數學問題,揣摩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拓展數學認識,發現數學空間,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積累。所以,教師課前的教學准備,
學生課前的數學熱身運動,往往能在課堂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全方位捕捉到生活中學生極感興趣的知識點,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六、摘錄生活資料,解決實際問題
「資料摘錄」——把在生活實際過程中,所觀察到、所發現到、所體驗到、所應用到的有意義的數學活動記錄下來,形成日積月累的一種資料。如:學習連減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可從左到右逐步減的計算方法。一種是可把所有的減數加起來,然後再用被減數減去所有減數的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商店裡的收銀員,他們在收銀時,總是善於用第二種方法,快捷簡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指導鼓勵學生努力去發現數學、觀察數學、體驗數學。學生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新課標也這樣要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出有價值的思考與練習,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解決方案。」教師給學生講例題,安排練習,一定要引進與此相關的生活問題,達到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在教除法應用題時,我舉了這樣的例子:為創環衛示範城,需安排學生當志願者,穿紅色校服的志願者180人,是穿藍色校服的2倍,穿藍色校服的志願者多少人?學生感覺直觀,容易領會,大大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更讓學生藉助生活情境,運用知識,拓展思維。這樣,學生把在課堂中學得的知識回歸到生活中,把生活實踐中學到的東西來彌補書本中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就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
總之,數學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用於生活實踐之中,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充分體現數學價值,從而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㈧ 小學數學如何與生活有效融合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面向21世紀的數學教學,我們的理念是「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的數學」,「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新課標》又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於理解、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呢?通過反復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如何使數學教學生活化?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讓教學內容與生活問題密切聯系起來
教學中尋找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當教學內容成為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時,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對數學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如教學「除數是二位數乘法估算」時,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先要把兩個因數後面的尾數省略,求出近似數,再估算。教師於是讓學生估算:同學們12人一組去郊遊,現在要去買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請你幫助算一算大約要帶多少錢?學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即大約要帶100元錢。此時,有一個學生說:「帶
100元錢是買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剛才用的估算方法錯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爭執中,學生暢談了自己的想法,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培養了學生敢於質疑和務實創新的精神。
二、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教學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請學生說明:為什麼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充分利用小學生已有的認知,激活了他們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再一次得以生動展現。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溝通知識與實際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現實生活中去用所學的數學知識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處處都在應用數學。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如教學「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當學生由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後,教師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題:教學樓牆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塊塊正方形瓷磚拼成的,請你動手求出一塊瓷磚的面積,然後數數總共有多少塊瓷磚,最後算出整個「名人名言」板塊的面積,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在這個過程中也進一步鞏固了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
四、向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
數學生活化作業是指作業內容緊密聯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業的過程必須經歷生活實踐,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等能力的數學作業。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後布置如下作業:1、到超市或商店摘錄10種商品的價錢,再自由比較各種商品的價格高低,用「>」、「<」或「=」號連接,最後把所有商品的價格從高到低依次排列。2、到書上或其他地方尋找10條數據(至少有4條數據是小數),再把你認為可以比較大小的加以比較,並做好記錄。再如:在學習「統計」後布置如下作業:
1、了解班裡同學愛吃水果的情況,再製成統計表或統計圖。
2、觀察生活的各個方面,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做一次小統計,並製作條形統計圖,提出數學問題。這類作業雖然跟常規作業相似,但它的內容來自生活,完成時需要學生通過生活實踐。
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教育現代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及時收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匯總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再把這些問題移進課堂,促進了學生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使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互動中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
㈨ 小學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舉例)
1、生活中的分工問題
創設情境: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由此可知有以下五種:
(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5)每盤放5個,9÷5=1(盤)多4個。
2、交水電費的計算
李大媽交水電費帶回一張發票,換衣服時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數據如下:電160度,水25噸,每噸1.70元,總共交了138.5元。
由此可計算出所交的水電費數額。根據等量關系:總費用-水費=電費,列式算出(138.5-1.70×25)÷160=0.60元。
3、計算商品價格
在超市或商場購物時,利用買一贈一、打折等活動可以進行計算,根據價格x折扣可以計算出商品的實際價格。
4、比較商品價格高低
到不同的超市或商店摘錄、調查打聽同一種商品的價錢,再自由比較各種商品的價格高低,用「>」「<」或「=」連接,最後把所有商品的價格從高到低依次排列,可以得出最便宜的店鋪進行購買。
5、了解運動比賽名次
在運動會等比賽開展時,可以根據短跑時間、跳遠距離、跳高高度等進行比較,通過大小數進行比較得出排名和比賽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