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一節小學語文課
(一) 評教學目標與目標意識 1.教學目標要全面、具體、明確,符合語文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實際。 ①全面:指能從語文知識、能力、思維品質、思想品德和學習習慣等幾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②具體、明確: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要分清「了解」『理解」「掌握」「運用」這四個層次。能力、思維品質、思想情感目標有明確要求。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所確定的語文教學目標,能以語文課程標准為指導,體現教材編寫意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2.重點、難點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關鍵,以簡馭繁。 能正確理解和掌握小學語文教材,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抓住教材特點和關鍵,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敢於對教材要求的教學內容及重點進行大膽的濃縮,不面面俱到,將知識歸納、分類整理。區分出哪些知識是本課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哪些知識是本課學習中要用到的,有助於知識的理解,但以後還要作為重點內容學習的;哪些知識是相關的。然後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從而突出重點內容。 (二)評教學程序與主體意識 3.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的編排組合,以及內容的銜接過渡,安排詳略等,而教學思路就是要看思路是不是清晰,符不符合教材和學生實際。 課堂結構是指一節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順序、過渡和時間過渡,時間分配,看課堂結構就是看結構安排嚴謹,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環節時間安排合理。 4.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面向全體,是要求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為全體學生服務的思想。確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的教學方法要照顧到面,體現差異,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區別不同對象,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分類指導。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要有針對性。 學生的基礎,智力的水平,學習態度,家庭環境等不可能完全相同,這就要求教師正確、科學地認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可塑性。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能隨意放棄對某個學生的培養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要求,又要照顧個別差異,把集體教學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和特長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5.傳授知識的量,訓練能力的度要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把教學目標里確定的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就可以了,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層次、突出重點。不要片面追求傳授知識的量,而要在乎傳授知識的質。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還要使學生消化得了,吸收得好。 語文能力訓練要有個度,要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一步一步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上去。要知道量太大,要求過高,可能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所謂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6.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課堂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創造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機會,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進而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課堂教學中要多一些引導、點撥和指導,少一些講解,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讓學生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善於獨立思考,讓每一個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問題,敢於質疑問難,主動去探索知識規律,獲取知識。 7.教學民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民主一方面是指教師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以循循善誘的態度管理課堂,進行教學。教師信任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豐系。另一方面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自己看做是真理的化身,而是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吸納學生的觀點,不可強求一致的標准答案,使學生改變記憶的機器之地位,真正成為學習的人。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要通過學生學習主體作用來實現。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學生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和發展。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要給他們提供能夠創新的機會。要引導學生善於找到創新途徑,學會創新的方法。 8.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 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過程,通過學生的不斷探索形成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表述、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參與學習、訓練,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一些結論的推導過程及結論的得出應讓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要相信學生,不能越俎代庖。只要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撥,學生能得出結論的,都可讓學生去發現、去領悟。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三)評教學方法與訓練意識 9.精講精練,體現思維訓練為重點、落實「雙基」 要求教師要抓住教材的精華和要點,作有針對性的講解,力求化繁為簡,變難為易,且要言不繁,一字干金。教師講課佔用的時間不能超過1/3。練,要具有典型性,力求一舉多得。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有針對性,針對重點,難點,易混淆的知識進行練習。且練習要有坡度、深度和一定的廣度。題型和練習方法多樣化,題量適當,使學生當堂理解、消化所學內容。 應寓思維訓練於教學的全過程之中,著重培養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徑地求索答案,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10.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是「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之統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要適合教材,學生和教師的特點。教學方法只有尊重教材,抓住教學內容特點,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教師只有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收獲;教師只有選擇那些能夠或容易發揮自己特長,施展自己才華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在教學中可以以一種方法為主,多種方法為輔,也可以多種方法綜合運用。關鍵在於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獲得進一步學習的能力。 11.教學信息多向交流,反饋及時,矯正有效。 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多向的信息交流可把學生個體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信息交流,與師生間的信息反饋交流及時普遍聯系起來,形成多層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體信息交流網路。多採用討論法、探究——研討法的交流模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矯正要有針對性,要注重實效。不是每個問題都給以矯正,而是要抓典型性的問題和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以恰如其分的矯正。矯正也可以由學生來完成。 12.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教學需要,從教材實際出發,恰當使用教學掛圖、實物、投影儀、錄音機、教學電影、電腦等各種教學媒體輔助教學。 (四)評情感教育與情感意識 13.師生平等和諧、課堂氣氛融洽、尊重學生 要搞好課堂管理,組織好教學的全過程,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基礎。師生關系的核心是尊師愛生,而其主導方面是愛生。教師對學生人格上的尊重、信任,生活上的關心體貼,思想上的耐心教育,特別是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贊賞和表揚,常使學生激動不已,喚發出極大的學習熱情,甚至可以影響他一生。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也因此會轉變為對老師的愛,對老師的尊重與信任,更把對老師的愛遷移到對老師所教的課上來。 14.注重學生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訓練培養 (五)評教學基本功與技能意識 15.教學語言 教師應說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不說方言土語。發音要准確,用詞要規范,語言要簡潔、流暢、生動形象,富於啟發性。 16.教態 教態親切、自然、端莊、從容、精神飽滿。衣著打扮整潔、大方。 17.板書 板書規范美觀、重點突出、言簡意賅,脈絡清晰,書寫嫻熟。 18.操作 運用和操作各種教具及現代化教學手段熟練,形成技巧。 19.應變與調控 知識面廣,能靈活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駕馭課堂能力。 (六)評教學效果與效率意識 20.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好 知識、能力、思維訓練、思想情操等目標已達到了教學要求,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受益成度高。 21.學生會學,學習主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會了方法,能自己處理教材中的問題,獲得了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積極思考,敢於並善於提出問題,有創新精神。 22.信息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短時高效 難易適度,負擔合理,使學生在規定時問內經過努力可以學好,並留有餘地,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全面發展。 23.教學有個性,形成特點與風格。 (七)評教學個性與特色意識 千人一面,千課一法是課堂教學的大忌,要提倡有個性的教學,教學方法有特點,教學藝術有特色。有個性的教學就是教學特點突出,教學方法形成一種模式,教學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此項可根據每個教師顯現程度酌情打分。
② 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看法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老師怕漏教,考試又考到,於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統都撿到,來個一網打盡。這樣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導致學生語文應用能力不強。這就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改變這種現狀,構建語文高效課堂」。那麼,什麼是高效課堂?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即通過教師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知識上有超常收獲、能力上有超常提高、超常進步。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我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打造高效課堂。一、潛心文本,成竹於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麼是「文本」呢?「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教育目的等都隱藏在文字之中。我們不應把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課本看一下就去上課,也不應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製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應把精力放在吃透文本之中,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應當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吃透文本,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文本,讓自己先走進文本,成為文本中的角色,與作者交流。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本有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學生走進文本呢?如:我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做了這樣一個預設:出示課件——長城的結構圖。讓學生在圖上找一找課文中涉及的長城的各部分,如:城牆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並在圖上註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長城的特點,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進而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促進學生情感思維的形成,這樣的預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走進文本,就是「鑽進去」,用心解讀文本——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二、簡單教學,精巧設計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 著名教師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秋天的懷念》一課給我很深的感悟:整個課堂設計就由兩大部分組成:讀出韻味,讀出思考;圍繞主題「好好兒活」構建課堂。三個層次層層推進:感受「咱倆」的「好好兒活」,體會「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而整個教材的處理,又置於作者史鐵生的一組作品之中,教學環節可謂是環環緊扣,條理清晰,新穎簡潔,設計巧妙。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上的《荷花》一課,整堂課以「美」為主線,設計了三個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發現美 2.在品詞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會美。課堂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從表象的美到意會的韻,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發現、感悟、意會美,最後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造美。整節課一氣呵成,重點突出,在看似簡潔的教學環節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縱觀許多特級教師的優秀課例,他們無一不是遵循這樣的原則,根據文本,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實現了老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教學境界。三、靈活教法,不拘一格高效課堂是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務實高效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首先,我們要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心理學認為,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於知識的生成。因此老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鬆的
③ 如何對小學語文課評價
一堂小學語文課,從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執教者具有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素質,它體
體現在執教者對教學目標的確立,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媒體輔助教學的選擇,教學產生的實際效果等幾大教學體系中。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應從觀念入手,整體考慮,講究方法,全面評價。
一、 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當前,在貫徹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情況下,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應看執教者是否做到了如下幾個思想觀念轉變:
(一) 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樹立目標意識。
重發展,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人格、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習慣等的和諧發展。要樹立四會培養目標(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與發展)
(二) 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樹立個性意識。
每個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個性特長、非智力因素、學習領域都存在差異,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
(三) 由重教師「教」向重視學生「學」轉變——樹立主體意識。
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學習的結果。
(四)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轉變——樹立研究意識。
單向信息交流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綜合信息交流是以討論研究為形式的課堂教學結構,信息在師生、生生間達到了最大限度的交流。
(五) 由居高臨下向平等和諧融洽轉變——樹立情感意識。
學生學習過程,伴隨著感受、情緒、意志等而展開,思維發展、創新意識培養需要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
(六) 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
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師要採用多種方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出個性、教出風格。
二、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原則
(一)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指對語文課的分析要以課堂的真實情況為基礎,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不帶任何偏見,不夾雜感情因素,不分厚薄親疏,通用一把尺子,一個衡量標准。恰如其分地進行評價。
(二)坦率誠懇原則
所謂坦率誠懇就是對課的長處一定要充分肯定,看準了問題,一定要明確地提出來,不能含含糊糊,一味「好、好」無根據地唱頌歌。對缺點和不足,也不應顧及面子,遮遮掩掩,要直截了當地指出,成績要說夠,缺點要說透。
評課時要考慮教師心理承受力,對年長和心理承受力弱的教師應含蓄、客氣一些,對年輕而心理承受力強的教師可坦率直爽一些。
(三)兼顧整體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評課者應樹立整體思想。通常,在分析課堂教學時常常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注意到了一節課的整體分析,而忽略對局部的分析。二是脫離整體孤立地對局部進行評價。因此,評課者應注意樹立整體意識;堅持在評課中,把點和面,局部和整體結合起來。
(四)激勵性原則
評課者科學的藝術性的評課能激發教師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的積極性。對於一些中青年教師如有幾次成功的課得到恰當適時的鼓勵和評價,可能使他們後來成為教學明星和能手的直接動力因素。運用激勵的導向,可以達到:聽一堂課促進多堂課,聽一個人的課激勵一批人,聽一門學科推動多門學科。
(五)差異性原則
被評的教師情況不同,對課堂的要求不同,評課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評課就應各有側重。在評課形式上應該因人制宜,靈活多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導人。
(六)講究方法原則
評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應遵循人的認識規律,符合人的心理過程。首先,要充分尊重講課者的勞動。一般來說,不管是成功的課,還是失敗的課,教師都在不同程度上花費了心血,因此在評課時,評課者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肯定這一點。其次,要褒貶得當。評課的褒獎與貶斥要有個「度」,決不是褒越多越好,貶越少越佳。過多而不切實際的肯定,會給人虛假逢迎之感。在談到缺點時要講分寸,應以商量和提建議的口吻與執教者交換意見。再次,要主次分明,評課時在關鍵重點問題上要多加分析,道理講透,而在一般的問題上,則可一帶而過。尤其對缺點問題要抓要害,予以分析,一般問題可輕描淡寫,留給教者自己去玩味。
三、一堂小學語文課評價的具體內容
(一) 評教學目標與目標意識
1.教學目標要全面、具體、明確,符合語文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實際。
①全面:指能從語文知識、能力、思維品質、思想品德和學習習慣等幾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②具體、明確: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要分清「了解」『理解」「掌握」「運用」這四個層次。能力、思維品質、思想情感目標有明確要求。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所確定的語文教學目標,能以語文課程標准為指導,體現教材編寫意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2.重點、難點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關鍵,以簡馭繁。
能正確理解和掌握小學語文教材,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抓住教材特點和關鍵,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敢於對教材要求的教學內容及重點進行大膽的濃縮,不面面俱到,將知識歸納、分類整理。區分出哪些知識是本課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哪些知識是本課學習中要用到的,有助於知識的理解,但以後還要作為重點內容學習的;哪些知識是相關的。然後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從而突出重點內容。
(二)評教學程序與主體意識
3.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的編排組合,以及內容的銜接過渡,安排詳略等,而教學思路就是要看思路是不是清晰,符不符合教材和學生實際。
課堂結構是指一節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順序、過渡和時間過渡,時間分配,看課堂結構就是看結構安排嚴謹,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環節時間安排合理。
4.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面向全體,是要求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為全體學生服務的思想。確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的教學方法要照顧到面,體現差異,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區別不同對象,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分類指導。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要有針對性。
學生的基礎,智力的水平,學習態度,家庭環境等不可能完全相同,這就要求教師正確、科學地認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可塑性。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能隨意放棄對某個學生的培養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要求,又要照顧個別差異,把集體教學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和特長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5.傳授知識的量,訓練能力的度要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把教學目標里確定的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就可以了,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層次、突出重點。不要片面追求傳授知識的量,而要在乎傳授知識的質。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還要使學生消化得了,吸收得好。
語文能力訓練要有個度,要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一步一步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上去。要知道量太大,要求過高,可能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所謂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6.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課堂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創造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機會,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進而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課堂教學中要多一些引導、點撥和指導,少一些講解,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讓學生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善於獨立思考,讓每一個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問題,敢於質疑問難,主動去探索知識規律,獲取知識。
7.教學民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民主一方面是指教師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以循循善誘的態度管理課堂,進行教學。教師信任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豐系。另一方面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自己看做是真理的化身,而是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吸納學生的觀點,不可強求一致的標准答案,使學生改變記憶的機器之地位,真正成為學習的人。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要通過學生學習主體作用來實現。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學生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和發展。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要給他們提供能夠創新的機會。要引導學生善於找到創新途徑,學會創新的方法。
8.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
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過程,通過學生的不斷探索形成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表述、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參與學習、訓練,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一些結論的推導過程及結論的得出應讓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要相信學生,不能越俎代庖。只要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撥,學生能得出結論的,都可讓學生去發現、去領悟。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④ 對《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這門課程的心得體會1000字作文
寫作思路:可以談論溝通層面的問問題技巧,也可以談論問題的價值性,而這又是問題的另外一個層面。如果你通通雜糅在一起寫,恐怕花一天的時間都寫不完。這時候你就要找准切入點,定下標題,才能穩穩地隨著標題的引導順利展開論述。
正文: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敢於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
試想,在寬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再是過去面目可憎的「權威者」,加之興趣的激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愛學嗎?由愛學轉為會學,會學更愛學,從而真正走到了教學中的良性循環。
作為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著傳統的應試教育,深受其害。教師的「一言堂」、搖頭晃腦的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課堂,扼殺了多少兒童對知識的嚮往。現在,我已為人師,難道還要讓我的學生也有同樣的遭遇嗎?作為教師,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選擇,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觀念。
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嚴重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應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體現哪些新的教學觀念呢?
語文教學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
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民主性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為服務於學生發展的地位,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在於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要給學生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要注意開啟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善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學的民主性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
教學的開放性應體現在:
一是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網際網路等也應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
二是學習內容的開放。要打破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和教師都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對教材的內容可根據實際進行改換、增刪,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的整合,有機滲透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帶給我們的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地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用汗水耕耘教育這方聖土。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帶給我們的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的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大門,用汗水耕耘教育這方聖土。
⑤ 如何理解小學語文的課程價值
小學語文課程性質的理解
閱讀人數:1881人 頁數:2頁
用APP查看
談談我對小學語文課程性質的理解
語文是復雜的,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語文的性質眾說紛紜。其中不乏綜合性,基礎性,實踐性等等。但根據我的學習,我了解到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工具性
語,是語言;文,文字,文章,文學,文化。不同的時期人們對於「文」的解釋不同,一般來說,人們所研究的高度和對於「文」的理解相符合。我們認為,在小學時期,「文」是指文字。
語言和文字,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際工具。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通過肢體和吱吱呀呀的聲音,父母便知道我們的需求。慢慢長大後,我們熟練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字便在我們生命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我們通過語言和文字進行交際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天大概要說幾千個字,幾百句話,我們利用語文和親人、朋友溝通,使我們生活的更好。由此可見這個作用至關重要。
(2)、我們利用語言和文字傳遞文化。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利用文字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書籍,也因此使我們有機會研究我們偉大先輩的著作和生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詩句和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今都是我們學習的文庫。一些歇後語和民間故事世代口耳相傳也成為我們寶貴的財富。
(3)、我們利用語言和文字學習知識和增長才幹。語文是各個學科的基礎和前提,其他各種學科的學習,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學習好語文,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增強思維邏輯能力,增長才幹。
(4)、語文是進行思維和開發智力的工具。思維的發展必須依靠語言的訓練,而語言能力的加強必然能夠促進思維的發展,所以語文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工具。
2.人文性
(1)、語文教材中包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傳承的文化。語文教材里許多弘揚正能量方面的內容。 小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可以大大培養獨立意識、愛心、責任感,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語文教學過程中所表現中來的人文情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老師只有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尊重同學,關心同學,為同學服務,才能在把知識傳授給同學們的同時,幫助學生們更好的發展。語文教育絕不僅是概念的分析、概括,也不僅是工具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養成,所以說其人文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 1 / 2 ~
⑥ 如何點評小學語文公開課
公開課的核心價值
葉瀾教授在回答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時,概括了五個實:一是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學生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並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二是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收獲.三是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課堂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有所生成.四是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課堂真實無偽,不事表演.五是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課堂有缺憾,值得反思,需要去重建.
這無疑是一個權威性的意見,但它只是一個籠統的定義,我們還是無法依此有效判斷出一堂好課.我以為它最大的問題是混同了兩個基本概念:日常課與公開課.我們在談論好課時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譬如評價一堂日常課,我們要有整體觀念,須知任何一堂課都是整個教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只有放在這個體系中來評價,才可能得出恰當的結論,單獨來評有一葉障目之嫌一堂五實不全的日常課未必就不是一堂好課.與日常課相比,公開課則可能更多地脫離了教學體系,轉而強調個體的研
究性.它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一是示範性,公開的目的在於提升自己,啟發別人,沒有示範性,太過家常,開它何用?二是可推廣性,一堂好的公開課要既能啟人智慧,又易於模仿學習,以便最大程度地發揮公開的價值.那些天才流麗、劍走偏鋒、個性特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課,其意義在於展示,而不在於推廣,因此並非最好的公開課!三是創新性,即這堂課閃耀著教師的獨特發見與獨特個性,絕少雷同,不做陳腔,而不是中規中矩,步步為營,散發著陳陳相因的迂腐氣息.因此,我們認為公開課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研究性.
公開課的評價內容
一、教學理念.評價其是否深入把握課改的精髓,如是不是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是不是堅持整體感悟與品詞析句相結合,是不是堅持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等等.這是幫助教師深入理解課改理念,把握教學方向的重要步驟,因此需要開宗明義,含糊不得.二、教學行為.評價其是否體現了精到、有效、激勵、互動的教學原則,如教學目標是否有效達成,教材處理是否合理,課堂組織是否到位,教學智慧是否具備,教學表述是否精到,資源運用是否得當,激發動機是否積極,師生互動是否有效,等等.這是幫助教師反觀自我,反思課堂教學行為的核心步驟,因此需要用心准備,精心評講.
三、教學特色.評價其是否具有鮮明的教學特點,有則長之,無則勉之,如教材處置的精到或高妙,課堂組織的清晰或從容,課堂生成的激發或處理,教師情感的深蘊或激揚,教學語言的簡凈或幽默,問題設計的准確或精妙,等等.這是幫助教師認清自我、形成風格的關鍵步驟,因此需要准確判別,言之有據.鳳凰衛視老總劉長樂在總結魯豫魯豫有約的主持風格時,言簡意賅地概括了三個特點:第一個是准確的提問;第二個是及時真摯的感嘆;第三個就是她溫和的聆聽.我想這樣的評價風格是需要我們悉心學習的.
公開課的評價目的與原則
公開課的評價目的不是甄別課堂教學之優劣,更不是評價教師水平之高低,而是期待藉助這個評價意見,使上課者與聽課者都能夠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先進、教學行為是否得當、教學風格是否鮮
明,從而在行為上加以跟進,優化教學管理,改進教學行為,要實現公開課價值的最大化,必須得堅持如下四項基本原則:
一、激勵性原則.公開課教學的目的是改進和增值,因此其評價必須堅持以激勵為主的原則,即以敦厚的心態、欣賞的眼光,積極地發現公開課教學中的亮點.切不可動輒就擺出一副競相指摘、群起而攻之的態度,彷彿不批不足以顯示其能耐似的;或者言不由衷,口中諾諾,面帶不屑,心中實大不以為然.如此行為,不但會嚴重遮蔽聽課者欣賞的眼光,而且會極大挫傷上課者改進的信心.因此我們認為激勵性原則是公開課評價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則,要堅持把它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慮.
二、簡明性原則.公開課教學的目的是改進和增值,因此我們還得堅持一清如水的評價原則,即以明確的態度、簡潔的語言,真實地反映公開課教學中的成敗得失.也就是說我們提供給上課教師的評價信息必須是真實的、簡潔的、精粹的,以免使其跌入信息海中,滿頭霧水,無所適從.切不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態度曖昧,發言玄遠,以言語之至偽來對付實踐之至誠,讓人難以接受;或者言語拖沓,不習慣於提綱挈領,而擅長於雲蒸霞蔚,一不小心就作滔滔大論,洋洋灑灑,揮灑開去,讓人無從把握.這樣的評價方式必然不利於公開課教師依據評價意見來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如此以言廢行之舉,豈不令人痛心?
三、具體性原則.公開課教學的目的是改進和增值,因此我們既要簡明有序,又要具體指導,即以負責的態度、得體的語言,抓住核心問題對上課教師進行具體指導,切不可囫圇吞棗、大而化之,讓人摸不著頭腦.譬如教學理念是否深入把握了課改的精髓,教學行為是否體現了精到、有效、激勵、互動的教學原則,教學特色是否鮮明,某一個教學環節是精彩可嘉還是值得商榷等等,其中既要有精要的評價,又要有務實的點撥.這樣,對上課者和聽課者才真正具有指導意義,他們才能據此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而加以改進.
四、探討性原則.公開課教學的目的是改進和增值,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少作結論、多作探討的評價原則,即以開明的態度、溫和的口吻,扎實地研究公開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就把一個人或一堂課說死.我們在上文中講過,公開課的核心價值是研究性(示範性、可推廣性、創新性),因此評價方式也必須具有研究性.對於公開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們不要輕下斷言,要以開明的態度加以保護、務實的精神加以研究、溫和的口吻加以探討.如果一堂公開課稍越雷池半步,我們就當頭棒喝,一棍子打死,這也不行那也不許,那麼以後誰還敢再邁出這可探討的半步呢?誰能斷言這半步一定是謬誤的或創新的?況且沒有謬誤半步,又哪裡有創新的一步呢?探討性原則就是要保護教師的教學個性和那越過雷池的半步.因此,我們認為探討性原則是公開課評價原則中最核心的一個原則,不但要堅持,而且要發揚.
⑦ 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給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索。作為教學主陣地的小學語文課堂,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變革中已擺脫了我們曾經難已割捨的情愫,正輕裝上陣,走向光輝燦爛之路。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是在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融入的。因此,新課堂不僅是知識建築的空間,更是學生生命活動的場所。它不再是靜止的跑道,而是提煉生活、展示風采、體驗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歡愉、發展生命的過程。所以,讓我們的課堂充滿靈性,充滿生命活力,應是始終回盪於語文教學的主旋律。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
小學語文課堂是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新課堂要求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其基本內涵是學生個體和群體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師個體及教學技能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學內容是充滿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滿生命力的……正如學生追求的「我們多麼渴望,課堂像碧藍的天空,任憑我們翱翔;我們多麼渴望,課堂像浩瀚的大海,任憑我們跳躍。
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是「助推器」。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能觸及到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的贊賞。一個信任的點頭,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會意的微笑,一次熱情的握手,一次親切的撫摸,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滋潤學生的心田,都會成為學生發展的助推器。在這里孩子的心靈能夠得到舒展,使他們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態中找到自信。
課堂上教師即時的評價、點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發學生信心的手段。如在朗讀中,教師就可以這樣鼓勵學生:「到目前為止,你是讀得最出色的一位!」「這個句子你讀得多好啊!請你再讀一遍,大家仔細聽。」「你讀得最響亮!站起來時就要這樣大大方方。」「你讀得真好聽!老師要謝謝你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這樣的表揚,這樣的評價,會使學生如沐春雨,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引導和教育。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高效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生成語文能力,達到課堂教學目標。可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對話,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交流,應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語文課堂教學。
要讓學生大量「實踐」,就得有大量的學生課堂活動。學生的實踐活動合理而又充分,是新課堂教學生命之所在。在我們的教學設計意識中,應該理性地考慮到,「活動」是新課堂最直觀最本質的特點之一。我們要設計、要創造、要探究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求知求樂、益智啟智的語文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也只有這樣,以實踐活動為板塊完成的教學,會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給學生以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從而打破課堂中死氣沉沉的氛圍,語文課堂也就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課程改革,給課程以科學定位,它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這就是說,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個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體。因此,新課標特別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確,語文學習既是認知發展的過程,又是情感體驗的過程,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也要關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屬於認知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三、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改革要以合作探究為手段
合作探究是現代學習和工作的顯著特點,也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語文課堂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以合作探究為教學手段。通過合作探究,完全摒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可以開發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智慧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合作,包括學生個體與個體的合作、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的合作、學生和老師的合作以及學生和媒體的合作等。學生只有合作,才能實現不斷進步。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習慣,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同樣,學生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語文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也只有讓學生充分探究,才能真正實現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比如在「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部分,就是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就是要鼓勵和幫助學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於自己獲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徑。可見,以合作探究為手段的課堂,將不斷地帶領學生走向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要以拓展延伸為平台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進行語文學習的拓展延伸。的確,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師要具有課內鏈接課外、鏈接自然,鏈接生活的本領,讓學生在學習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及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因為教師的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又因為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成,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語文學習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要盡可能地去挖掘豐富的語文學習課程資源。學生群體是一個最好開發而又最易被忽略的學習資源,學校與家庭、家庭與家庭之間存在著學習資源,另外,社區的文化設施、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等,也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通過拓展延伸這個平台,讓各種有價值、有意義的資源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服好務。
新課程是理念、是精神,更是實踐和探索。我們語文教師,要在對新課程、新教材多個層面解讀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大膽激發學生的靈性,積極構建語文課堂教學,從而讓自己的課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⑧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⑨ 淺談如何教教好小學語文課
一、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媽媽》一課,作者朗朗上口的兒歌,表達了對媽媽的濃濃愛意。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媽媽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媽媽之間的深厚感情嗎?」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媽媽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媽媽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這幾年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是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盡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更加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總之,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之,我期盼著: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台。
⑩ 對小學語文老師的課怎麼評價
1、不知道你說的是哪裡的小學!
2、不知道你是說的是那部分課程!
3、不知道的這個評價的作用(給誰看的)?
首先、沒給地區的教學大綱是不同的!教科書也是有區別的!
其次、現在的老師都是跟著教育局的規定在教學!是否真正盡職盡責,符合教學大綱要求
再次、知識點講解是否明晰,授課課堂狀況是否活躍,學生接受能力
總結: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何評價在於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