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體育課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
體育行為習慣,它是指學生在較長的體育學習時期內由於重復練習而形成和鞏固下來的一種行為定勢。一個學生如果有了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那他就會對體育學習感興趣,可以積極的克服體育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成功的體驗體育運動給他所帶來的樂趣。 葉聖陶 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在體育課的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小學階段是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特別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習慣形成的好壞都是從一些小細節方面體現出的,對小學生良好體育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要加強體育思想理論學習,使學生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還要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針對體育課的教學特點,並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徵,我覺得小學生應該在體育課上培養以下幾點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 嚴格的課堂紀律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的前提和基礎。體育實踐課大部分是在室外進行的,它有許多不利的因素(環境、氣候等)會干擾學生學習過程,況且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行為的自製力、情緒的自控力都較差,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首先要建立嚴格的課堂紀律。例如在體育課的課前或課中有時會發現學生集合時發生相撞、打鬧、講話等一系列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課堂紀律的現象,不僅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有可能還會發生安全事故。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採用在課前先設置一個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游戲,把學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一起,後再開始集合、整隊。在課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較新穎、內容符合教材的體育小游戲,時不時的把學生的注意力抓過來,讓學生覺得沒有時間去開小差、做小動作。碰上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可以利用一些卡通人物的形象去比喻那些學生,比如可以比作學生比較喜歡看的動畫片中懶羊羊或慢羊羊等,讓學生自感羞愧而迅速改正不足之處。教師還要及時的對學生的課堂紀律進行評價,對遵守紀律的學生採用各種鼓勵嘉獎的方式,對於不守紀律的學生也要適度的教育。而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也形成了遵守課堂紀律的良好習慣。 二、聽從指揮的習慣 體育學習它有別於室內課的學習,並在學習活動中還要利用一定的體育器材,學習的過程是帶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再加上小學生好奇又好動、辨別能力低,教師組織不當或學生不聽從指揮都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或是發生教學事故。因而,體育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聽從指揮的習慣。例如上投擲內容的時候,即使是投擲輕巧的沙包也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如果學生不聽從教師指揮,投擲完後不統一去撿回沙包或去撿回沙包時亂跑就很容易發生幾個學生相互碰撞的危險,所以,教師應事先說明撿沙包的方法和各自跑動的路線,避免碰撞事故的發生。當然,若學生不聽從教師指揮,安全隱患便隨時存在,故培養聽從指揮的習慣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些不聽從指揮造成不良後果的實例,讓學生明確的知道在體育學習中聽從教師指揮的重要性,也可以組織一些聽指揮做動作的體育小游戲來鍛煉學生聽從指揮的意識,從而形成聽從教師指揮的好習慣。 三、傾聽與思考的習慣 聽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小學生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如果沒有專心聽講的能力和習慣,就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確專心聽講是體育課的紀律,也是課堂常規,是學生學習態度和積極學習的行為表現;另一方面教師講解要做到精練,重點要突出,條理要分明,語言更要生動、幽默,語氣要柔和、動聽。如一些體育項目的學習,教師可自編一些形象的口訣,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從而也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同時教師還應及時判斷學生有沒有認真聽講,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一段時間枯燥的講解中應適當插入一些提起學生注意力的小插曲,使每個學生都樂意聽講。聽也是思考的基礎,學生只有認真的聽講了才能更好的進行思考,思考的時候思路才能清晰,學習新的內容才能學的既快又准確。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仔細地觀察,認真的聽講,積極的思考,學會分析,學會比較,才能更好的完成與掌握體育的技術與技能,形成傾聽與思考的好習慣。 四、不怕困難,遇到困難時開動腦筋、互幫互助的習慣 在體育活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內部(如膽怯、懶惰、身體不好等)與外部(如活動進行中遇到種種外來的干擾、某種體育活動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太高等)的困難與障礙,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毅力外,還要為學生提供克服困難的條件。例如上障礙賽跑這個內容的時候,學生在練習時通過某個障礙時有困難,這時便需開動腦筋,心理上克服困難才能身體上真正解決困難。又比如進行分組游戲時,總會有幾個學生完成情況不好而影響整組的比賽結果,這時同組的同學便應不斷鼓勵這些同學,互幫互助才能一步步解決困難。而當遇到上耐久跑之類需要耐力和毅力的內容時,教師便需要在語言上激勵學生,要進行具體指導,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逐步養成不怕困難並克服困難的習慣。 五、終身鍛煉的習慣 要想讓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就要學生有一個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大眾化體育項目的活動方法,如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活動,教給他們正確的技術動作、活動組織方法、比賽的規則等,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從而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進而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學生是不斷發展的人,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一個反復訓練的過程。只要我們心懷愛心,富有耐心,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就一定能夠看到學生的不斷進步與成長,就一定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
B. 小學生趣味體育活動有哪些
1、兩人三足。
由兩個人團結協作,兩人並排站立,一人左腿與另一人右腿的膝蓋以下,腳踝以上部分用繩子綁上 比賽在起點處開始出發,至對面標志處折回,返回至起點處,再將繩子解後,交給下一組隊員進行比賽,最後以完成時間長短進行排名。
2、 托球跑。
接力賽,規則:乒乓球必須放在乒乓球拍的中間,不得用手固定,每個人每次只能托一個球,從起點到終點球(10米)不掉在地上放入指定位置算有效球,另外一人在從筐中撿起球進行接力。
3、100米障礙接力賽。
比賽規則:100米(50米折返跑)距離比賽開始前每隊各出一人手持接力棒站在起跑線上,裁判發令後運動員開始跑。途中運動員需跳過凳子、鑽過繩子、繞過氣球往回跑、鑽過繩子、跳過凳子到達終點後把接力棒遞給下一個人。如此最先完成比賽的團體為獲勝者。
4、老鷹捉小雞。
俗稱「黃鷂吃雞」,又叫「黃鼠狼吃雞」,是一種多人參加的益智娛樂游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這種游戲,對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合作練習,合作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5、跳繩。
是一人或眾人在一根環擺的繩中做各種跳躍動作的運動游戲。這種游戲唐朝稱「透索」,宋稱「跳索」,明稱「跳百索」、「跳白索」、「跳馬索」,清稱「繩飛」,清末以後稱作「跳繩」。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南宋以來,每逢佳節都跳繩,家家戶戶都要比賽。
C. 如何培養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
1.教學內容要因人制宜,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實踐證明,在一堂體育教學課中,教學內容的合理搭配並且適合於學生身體發展的特徵,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教材的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接受。如果教師所選用的教材難度太大、太復雜就會使學生產生畏懼感,喪失自信心,從而降低學習的興趣。同時,體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符合中小學生年齡特徵的並富有知識性與游戲性的教材,要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並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內容。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中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避免教學內容過於單一,應適當合理的安排一些形式新穎、生動有趣的練習,進一步培養和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慾望,增加學生體育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2.教學與競賽相結合
體育競賽具有鮮明的優勝劣汰特點,而爭強好勝正好是中小學生的一種心理特徵,體育教師應利用這一有利的特點,在教學中經常組織一些小型多樣的教學比賽,讓每個學生都有參加比賽的機會,有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體育運動的艱辛及勝利後的喜悅。事實證明,通過體育競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加深對體育運動的感情,調動每個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促使學生奮發向上,養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身體素質。
3.激勵效應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優點,當發現學生有微小的進步時,教師應抓住時機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使學生馬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部分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多給他們講解示範,對難度大的技術動作進行分解練習,由易到難,鼓勵他們多練習,同時發動體育優秀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幫助學習,共同提高。實踐證明,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每一點進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體育教師及時的表揚與認可,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動力,使學生加深對體育課的感情,就可以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進行體育鍛煉,這對培養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著積極的作用。
4.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
據作者調查,有些學生家長和個別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學生只要文化課好就行了,對要否參加體育鍛煉並不關心,認為體育鍛煉要花費時間,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長此以往,學生自然就對體育鍛煉不重視,甚至產生抵制、消極的情緒,嚴重抑制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進行技術教學外,還要教育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和作用,使學生從思想上轉變觀念,了解體育鍛煉的必要性和對人的影響,充分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獨立鍛煉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與健康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5.引導學生參加各種體育興趣小組的活動
要培養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和作用,明白體育鍛煉是提高身體素質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決心,形成正確的體育鍛煉動機。同時,學校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不斷的研究、探索和創新,然後根據現有的體育設施,利用早晨、下午課後或星期天時間,舉辦各種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興趣小組,並積極動員和引導廣大學生參加。每一個興趣小組應有計劃地安排每周2~3次的體育活動,每次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和活動時間都應適合中小學生的生理發展,滿足學生的活動需要。要教育學生在興趣小組活動中應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提高,讓所有參與的學生能在輕松、愉快、和諧和友好的氣氛中感受體育鍛煉所帶來的心靈滿足感,加深學生對體育的深厚感情,進一步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強烈慾望,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水平。
6.提高中小學校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
學校體育是發展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而體育教師正是學校體育的主要實施者,其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修養和業務水平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體育教師要跟隨時代的不斷發展,積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使自己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優良的教學能力、突出的創新能力和不斷拓寬知識面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落後於時代,成為德才兼備,一專多能的體育人才,才能更好地為學校和廣大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體育服務,才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歡迎。
D. 如何讓小學生更好的養成體育課學習習慣
一、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 嚴格的課堂紀律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的前提和基礎。體育實踐課大部分是在室外進行的,它有許多不利的因素(環境、氣候等)會干擾學生學習過程,況且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行為的自製力、情緒的自控力都較差,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首先要建立嚴格的課堂紀律。例如在體育課的課前或課中有時會發現學生集合時發生相撞、打鬧、講話等一系列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課堂紀律的現象,不僅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有可能還會發生安全事故。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採用在課前先設置一個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游戲,把學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一起,後再開始集合、整隊。在課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安排一些較新穎、內容符合教材的體育小游戲,時不時的把學生的注意力抓過來,讓學生覺得沒有時間去開小差、做小動作。碰上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可以利用一些卡通人物的形象去比喻那些學生,比如可以比作學生比較喜歡看的動畫片中懶羊羊或慢羊羊等,讓學生自感羞愧而迅速改正不足之處。教師還要及時的對學生的課堂紀律進行評價,對遵守紀律的學生採用各種鼓勵嘉獎的方式,對於不守紀律的學生也要適度的教育。而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也形成了遵守課堂紀律的良好習慣。
二、聽從指揮的習慣 體育學習它有別於室內課的學習,並在學習活動中還要利用一定的體育器材,學習的過程是帶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再加上小學生好奇又好動、辨別能力低,教師組織不當或學生不聽從指揮都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或是發生教學事故。因而,體育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聽從指揮的習慣。例如上投擲內容的時候,即使是投擲輕巧的沙包也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如果學生不聽從教師指揮,投擲完後不統一去撿回沙包或去撿回沙包時亂跑就很容易發生幾個學生相互碰撞的危險,所以,教師應事先說明撿沙包的方法和各自跑動的路線,避免碰撞事故的發生。當然,若學生不聽從教師指揮,安全隱患便隨時存在,故培養聽從指揮的習慣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些不聽從指揮造成不良後果的實例,讓學生明確的知道在體育學習中聽從教師指揮的重要性,也可以組織一些聽指揮做動作的體育小游戲來鍛煉學生聽從指揮的意識,從而形成聽從教師指揮的好習慣。
三、傾聽與思考的習慣 聽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小學生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如果沒有專心聽講的能力和習慣,就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確專心聽講是體育課的紀律,也是課堂常規,是學生學習態度和積極學習的行為表現;另一方面教師講解要做到精練,重點要突出,條理要分明,語言更要生動、幽默,語氣要柔和、動聽。如一些體育項目的學習,教師可自編一些形象的口訣,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從而也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同時教師還應及時判斷學生有沒有認真聽講,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一段時間枯燥的講解中應適當插入一些提起學生注意力的小插曲,使每個學生都樂意聽講。聽也是思考的基礎,學生只有認真的聽講了才能更好的進行思考,思考的時候思路才能清晰,學習新的內容才能學的既快又准確。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仔細地觀察,認真的聽講,積極的思考,學會分析,學會比較,才能更好的完成與掌握體育的技術與技能,形成傾聽與思考的好習慣。
四、不怕困難,遇到困難時開動腦筋、互幫互助的習慣 在體育活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內部(如膽怯、懶惰、身體不好等)與外部(如活動進行中遇到種種外來的干擾、某種體育活動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太高等)的困難與障礙,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毅力外,還要為學生提供克服困難的條件。例如上障礙賽跑這個內容的時候,學生在練習時通過某個障礙時有困難,這時便需開動腦筋,心理上克服困難才能身體上真正解決困難。又比如進行分組游戲時,總會有幾個學生完成情況不好而影響整組的比賽結果,這時同組的同學便應不斷鼓勵這些同學,互幫互助才能一步步解決困難。而當遇到上耐久跑之類需要耐力和毅力的內容時,教師便需要在語言上激勵學生,要進行具體指導,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逐步養成不怕困難並克服困難的習慣。
五、終身鍛煉的習慣 要想讓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就要學生有一個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大眾化體育項目的活動方法,如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活動,教給他們正確的技術動作、活動組織方法、比賽的規則等,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從而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進而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學生是不斷發展的人,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一個反復訓練的過程。只要我們心懷愛心,富有耐心,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就一定能夠看到學生的不斷進步與成長,就一定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
E. 如何培養小學生體育課行為習慣
目標五:激勵性的評價產生了一種動力。例如;一個超體重的學生可能在跑步、跳躍方面表現不太好,但他在投擲方面有可能就比別人強。
體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因此對個性的形成有積極的提升作用。
(2)教師的輔導,並教會他們自我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從而為實現學生對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參與性,為個性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 以差異促個性
主體是個性發展的前提,那麼。根據上述觀點,採用一項多練的形式實施探討。
(1)分層次制定目標。在努力達成目標的同時鍛煉自己的個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通過努力去達到自己所選擇的目標,這樣. 以評價促發展
現代教育十分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強調在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的同時。處於高層次的學生則採用小組輔導、育智和育德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拓寬視野,同時為他們創造施展才能的條件與機會,激發創新意識,使學生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一、理論依據
實踐證明,對達到自我鞭策形成全面健康的個性有著積極的作用,產生了一種學習同時也能讓學生主動尋找不足,堅定進步的信心。因此,體驗愉悅的學習情感、拼搏和提高,在育體。
目標三,但他也許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自覺:靈活有趣的課堂環境推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強,養成了自覺的學習習慣。
目標四。教師的評價應突出激勵的功能,而且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定的自主權。如果我們能放手讓學生去體驗。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是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行為的自我認識。
由於有多個目標選擇:能由高處向低處滾翻練習,體育課堂應成為學生自由馳騁,養成良好的合作態度和學習習慣,產生學習他人長處。評價的手段我們可以採用多元評價。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四,並激發超越他人突顯自我的發展慾望。
心理學家曾對學生進行了評價的研究,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尋找自身的閃光點,把教學目標分成幾個層次。
3,確立相應的評價手段和評價標准。素質教育需要的是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評價。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生就能把握學習的主動權,朝著各自的目標去努力:有創新動作。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對自己的能力、情感,促進相互之間的學習交流,以全面客觀的標准來衡量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健康又全面發展的人。實踐證明,對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目標一。如以滾動練習為例制定水平一學習目標,就可以實現個性的優勢互補,增強自信心,發展個性,突出了自己的潛能,對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充滿信心。自強、自由發展、形成個性的天地。
二、操作程序
三、教學策略
1. 以興趣促主動
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動力。自主學習是達成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差異是個性發展的核心。現代心理學認為;每一個學生所獲得的遺傳和所面對的環境因素都不同,因而個性差異的存在是必然的。一個人在某方面甚至幾方面表現不如別人,那是因為學生在被評價的過程中得到尊重,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教師必須創設一種充滿活力的教學氛圍來吸引學生,有意識地組織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來感染學生,並幫助他們發掘自身的潛能,突出自己的閃光點、二)採用個別輔導的形式,小學生的身心發育處於尚未成熟階段,他們鮮明的個性還未完全形成,而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結論
本文主要通過課堂上的實踐探究,尋求一種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
目標二;能完成墊上直身左右滾翻練習:能完成墊上團身滾動練習,才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全面發展,評價的標准應把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忽視了學生個體的需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自信:在自主學習的氛圍里,學生找到了合適自己的學習位置,使評價的信度和效度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學生互評的優點在於促使學生之間的相互尊重:能獨立完成前滾翻的完整動作。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輔導形式,對於達成目標處於低層次的學生(目標一,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新課程認為,研究結果表明,受表揚多的組的進步程度比另一組高
F. 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主題班會
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實施方案
逸夫小學四年級(4)班
一、前言: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
在新的學年裡,我們將把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作為學校進行德育建設的有力切入點,以市局提出的「習慣養成雙十條」為主要內容,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扎實有效地進行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1、什麼是習慣?
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是經過反復訓練而養成的語言、行為、思維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
從心理上來說,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當你再遇到這類情景的時候,不用過腦子就會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覺得很別扭。這說明行為已經具有了相對的穩定性,具有了自動化的作用。它不需要人們去監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也就是平常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早晨起床你要刷牙,這種刷牙的動作只能行為,不能叫習慣。如果你起床後連想都不想,就自動拿起牙刷去刷牙,如果不刷牙就覺得嘴裡特別扭,這種刷牙就變成了習慣。
2、培養好習慣的關鍵期:幼兒園和小學階段。
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一二年級又是最佳期。據研究發現,到了初中再培養習慣就難多了。一旦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再想改正就難多了。
中國教育鼻祖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說過,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蔡元培先生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則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索曾經說過:「人生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
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主要包含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提出十項要求,簡稱「習慣養成雙十條」,具體內容如下:
(一)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內容
項目 意義 目標細化要求
1、學會傾聽的習慣 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話,傾聽同學的發言,就能積極地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就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地進行。 1、上課不做小動作,不玩玩具及學慣用品,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2、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發言,看他們發言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3、要傾聽老師講解,並按要求認真練習。
2、善於思考的習慣 善於思考,主要是指體現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法、思維品質,它有利於提高學習質量,有利於培養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於增強人的發現、發明和創造能力。 4、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發言。5、善於發現,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不懂的問題要主動向教師請教。6、課前預習知識,不明白的問題提前做好標記。
3、敢於提問的習慣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提出問題是主動學習的表現,是創新的開始。新課程教學尤其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 7、勤於思考,敢於質疑,與人交流,不怕說錯。8、發言時,站得直,口齒清,講普通話,聲音要洪亮。
4、與人合作的習慣 合作學習是21世紀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並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 9、主動和同學、老師合作,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共同解決問題。10、與同學交流時,要尊重別人的意見和觀點。
5、自主讀書的習慣 閱讀是文化積累和文化建構的重要途徑,對人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1、養成邊讀邊想、圈點勾畫、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注重知識的積累。12、樂於讀書,願意和書交朋友,養成閱讀的好習慣。13、不閱讀不健康書籍,不看不健康光碟,不瀏覽不健康網站。14、愛護書籍,不在公用書籍上亂寫亂畫。
6、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准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 15、讀寫姿勢端正,會正確執筆,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頭,執筆處離筆尖一寸。16、書寫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潔凈,不亂用塗改液和修正紙。文字和符號都要規范,格式要美觀。
7、自評互評的習慣 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漸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學生學會激勵性的評價,既會評價自己,又會評價別人。通過評價,引發學生對自己或他人的反思,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目的。 17、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漸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學生學會激勵性的評價,既會評價自己,又會評價別人。
8、搜集資料的習慣 搜集資料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技能和習慣。 18、能利用查閱圖書、上網瀏覽、實地考察、走訪調查等渠道主動搜集與學習相關的材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19、對搜集的各種資料能進行分析、歸類、整合。
9、動手操作的習慣 新課程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養成動手操作的好習慣。 20、學生能獨立完成教科書上所要求的各類操作實驗,操作步驟正確。
10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認真、獨立、按時完成作業,是進一步理解、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環節。認真、獨立、按時地完成作業,對於培養學生的意志、學習態度乃至成人以後的勞動態度都具有一定的潛在影響。 21、能復習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完成並細心檢查作業。22、注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
(二)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內容
項目 意義 目標細化要求
1、舉止文明的習慣 舉止是指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勢和表情等。文明的舉止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財富。 23、熱愛祖國,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24、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25、自覺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26、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要微笑著向別人致謝。26、向別人請教,態度要誠懇。27、不打架,不罵人,公共場所不喧嘩。28、不給同學起綽號,不歧視身體有殘疾的同學。當同學答錯問題時,不起鬨、不嘲笑。29、集合做到「快、靜、齊」,觀看比賽文明喝采。
2、誠實守信的習慣 對一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 30、誠實守信,說了就要努力去做。31、答應的事確實難完成的,應向對方說明原由,用誠摯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歉意。32、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按期歸還,說話要算話。
3、尊重他人的習慣 要想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與受人尊重一樣, 尊重他人是我們的需要。 33、耐心聽他人說話,不隨便打斷他人說話。34、用心聽對方說話,不要一邊聽一邊考慮自己的事。35、聽到別人的批評時,不要激動,平靜地聽他把話說完。36、不打擾別人的學習、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礙了他人要及時道歉。37、未經允許,別人的東西不亂動。38、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自己的家庭情況不能隨便告訴別人。
4、守時惜時的習慣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從小懂得「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從而養成守時惜時的良好習慣。 39、晚上按時睡覺,早上按時起床。40、放學後按時回家,不在馬路上溜達玩耍。41、回家後,馬上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當天事當天畢。42、做事有計劃,不盲目、不拖沓 。
5、懂得感恩的習慣 學會感恩是人性的體現, 懂得感恩是責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為時代的呼喚,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 43、聽從父母、老師的教誨,不頂撞父母、老師。44、體會父母、長輩的艱辛,主動給老人洗腳、捶背、夾菜等。45、主動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46、孝敬父母,以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47、要尊重環衛工人、交通警察的勞動。
6、勤儉節約的習慣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刻不容緩。 48、愛惜學慣用品,不在課本上亂寫亂劃,不隨便撕扯作業本。49、不隨便向家長要錢,不亂花錢買零食、玩具等。50、珍惜糧食,不挑食,不浪費飯菜。51、節約用電、用水,做到人走燈滅,水龍頭用後隨時關緊開關。52、對自己、他人、集體的財物要愛護,輕開關門窗,輕拿輕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亂寫亂劃亂貼。
7、遵守秩序的習慣 規則和秩序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則。沒有秩序, 任何集體活動都無法開展。 53、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邊行。54、上下學排路隊,紅燈停,綠燈行,不亂穿馬路,不在馬路上追跑打鬧。過路口,注意避讓車輛。55、購物、上車時自覺排隊,不加塞,集會時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場合遵守紀律,不大聲喧嘩。56、愛護學校、公園花草樹木和公共設施,不亂踩綠地,不隨手摺花枝,不亂塗亂劃。
8、勤於動手的習慣 自己動手可以提高學生自理自立能力。 5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疊被褥,自己洗衣物。58、利人利已,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9、鍛煉身體的習慣 健康的身體,是學習、工作、成才的基礎。鍛煉身體不但能讓身體結實健康, 還能磨煉人的意志。 59、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課內外文娛、體育、科技活動,上好「兩操兩課」。60、學習運動常識,做好自我保護。61、在運動中要聽從指導教師的安排,在活動中不做帶有危險性的動作,不參加危險性較大的活動。
10、講究衛生的習慣 講究衛生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生活習慣。在現代社會中,小學生養成講究清潔衛生的好習慣特別重要。它是一個人文明的表現,既體現了良好的個人面貌,又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 62、勤洗澡洗頭,勤剪指甲,勤換衣服,睡前刷牙、洗臉,指甲內無污垢,身體無異味。63、飯前便後洗手。64、定期整理和清洗書包。65、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見到廢紙等垃圾物要主動撿起放到果皮箱里。66、不在牆壁上亂寫、亂畫、亂貼、亂掛。67、不吃變質食物,不喝生水。
三、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步驟:
(一)宣傳發動階段(9月15日-9月30日):
1、召開全體教師會。由校長作報告,提高教師認識,在思想上統一。
2、召開學生動員會。學習市局提出的「習慣養成雙十條」、《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能背誦雙十條內容,初步制定各班要達到的目標。
3、初步制定實施方案。學校在廣泛徵求全體師生合理化建議的基礎上初步制定本校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要針對市局提出的「習慣養成雙十條」,每一條都要列出具體可行的內容,目標操作性要強。
4、教辦根據各校情況統一制定全街道《聖城街道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實施細則》和《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記錄簿》,下發學校,各校根據教辦實施辦法進一步修改、完善本校的實施細則。師生人人手中一份良好習慣養成標准,
5、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讓家長了解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在認識上與教師保持一致,並與學校做好配合,以取得教育學生的最佳效果。
(二)分步實施、強化整改階段(06年10月-07年1月):
時 間 習慣養成教育整改內容 習慣養成教育鞏固內容
學習習慣 行為習慣 學習習慣 行為習慣
第六周 1、學會傾聽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
第七周 2、善於思考的習慣 2、誠實守信的習慣 1、學會傾聽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
第八周 3、敢於提問的習慣 3、尊重他人的習慣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
第八周 1、對前段的整改內容進行檢查評比。2、各班及學校召開交流會。
第九周 期中檢測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
第十周 與人合作的習慣 守時惜時的習慣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
第十一周 自主讀書的習慣 懂得感恩的習慣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
第十二周 認真書寫的習慣 勤儉節約的習慣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
第十三周 自評互評的習慣 按規則行動的習慣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
第十三周 1、對前段的整改內容進行檢查評比。2、各校及教辦召開交流會。
第十四周 搜集資料的習慣 自己勤於動手的習慣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7、自評互評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7、按規則行動習慣
第十五周 動手操作的習慣 積極鍛煉身體的習慣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7、自評互評的習慣8、搜集資料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7、按規則行動習慣8、自己勤於動手的習慣
第十六周 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自覺講究衛生的習慣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7、自評互評的習慣8、搜集資料的習慣9、動手操作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7、按規則行動習慣8、自己勤於動手的習慣9、積極鍛煉身體的習慣
第十七周 1、對前段的整改內容進行檢查評比。2、各班及學校召開交流會。3、表彰、獎勵。 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7、自評互評的習慣8、搜集資料的習慣9、動手操作的習慣10、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7、按規則行動習慣8、自己勤於動手的習慣9、積極鍛煉身體的習慣10、自覺講究衛生的習慣
第十八周 以上十條內容 以上十條內容
此階段最為重要,各班要做好:
1、各班從學生年齡認知特點出發,明確各年級階段養成教育重點。其中低年級突出:文明禮貌教育,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中年級突出:集體主義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高年級突出:社會公德教育,提高道德認識水平,勤奮向上,自尊自愛。
2、注意在學科教學中,進行養成教育訓練。課堂是培養學生好習慣的主渠道主陣地,課堂上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嚴格教學常規,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各班平日:堅持誦讀詩文訓練、三筆字訓練和口算練習。每周:寫一篇日記或閱讀筆記。每月:進行一次學習情況評價,評價材料裝入學生成長檔案袋。
3、針對不足,矯正培養。各班對照《實施細則》,查找不足,注重不同類型的學生,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矯正培養,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力爭做到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上做個文明小公民
4、各班要堅持以評價促養成,以活動促養成。堅持每日每周的自評、互評、師生共評和家長參評的形式,不斷通過主題演講、專項討論、知識競賽、我為班級添光彩、爭做文明學生、重大節日慶典等多種渠道、多種活動讓學生熟知標准並付諸行動,注重過程評價,鞏固已形成好習慣,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從而遂漸形成良好習慣。
5、組建「偵察隊」,指定實施計劃。以中隊為單位,組織發動少先隊員從公共衛生、個人衛生、飲食衛生、舉止文明、勤儉節約、按規則行動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克服的生活陋習。
6、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寓教於樂。可採用競賽、演講、經驗交流等形式,引導隊員熟記雙十條內容。
7、培訓學生骨幹,自覺執行《細則》。對部分較差的學生進行強化訓練。
8、表彰、獎勵。學校將每月組織一次評比檢查。學期結束,學校對檢查評比進行表彰,評選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及先進班集體。
本階段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其主要材料有:(1)班級好習慣集錦。(2)不良習慣的矯正個案。(3)在活動中改正快,表現突出的同學和班級(4)良好習慣養成記錄簿:我改掉了哪些壞習慣。(5)教師的論文和反思(6)班主任經驗交流材料。
(三)鞏固養成階段 (07年1月-07年7月 ):
為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使個人終生受益,最終形成個人良好地品質,學校仍將每月進行一次檢查評比,成績記入各班主任量化考核當中,以此督促活動落到實處。
四、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
l、講道理:學校講,班主任講,讓生明白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明白養成好習慣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復訓練:習慣的培養是不能單靠說教的,要靠嚴格的訓練:訓練過程中重要的四個字:嚴格、反復,要翻來覆去,沒完沒了地進行訓練。好的習慣不是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夠形成的,如讀寫姿勢正確一項,就必須每次寫字都要提醒學生坐正立直,堅持很長一段時期,反復訓練,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了好習慣。不能企圖只提醒兩三次學生們就能做好。
3、自我約束:利用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記錄簿,記錄在養成某個好習慣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難的心情和養成好習慣的措施。
4、教育活動:是載體,是動力。學校和班級要有計劃有組織的在不同時間段多渠道、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
5、成立「養成良好習慣」小隊,在學校、社區、家庭中爭做小宣傳員,宣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時監督同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6、抓好「三個常規」(一日常規、紀律常規、衛生常規)一天一檢查,「四個規范」(語言、行為、儀表、環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師、各任科教師)共同目標,「三條渠道」(學校、家庭、社會)相溝通。
五、習慣養成教育評價方法
建立評估制度。評估指標進行量化評分。
六、習慣養成教育的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領導小組。組長:丁榮明 副組長:黃春霞 成員:刁淑敏、魏瑞愛、林鳳玲、劉效成。
2、少先隊組織學生一天一檢查,一周一總結。將檢查結果每周一在「紅領巾廣播站」公布。
七、良好習慣養成應注意的問題 :
1、高度重視,常抓不懈。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不是靠某個人就能辦好的,它需要學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齊抓共管。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各學校要高度重視習慣養成教育工作,把習慣養成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建立長效評比機制,促進工作長期開展。要建立周例會通報制度,將習慣養成作為重要內容每周一次情況通報,並通過各種比賽活動,進一步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
2、目標要一致。習慣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注意橫向和縱向之間的聯系,各方面要求要協調一致,班級的要求與學校的要求要一致;任課教師的要求與班主任的要求要一致;低年級與高年級的要求要一致;家庭的要求與學校的要求要一致。否則的話,學生就會無所適從。
3、行為引導,反復訓練。任何一種良好習慣的形成與鞏固都要經過一個相當復雜的發展過程,小學生自製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師在向學生講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同時,還應狠抓行為的訓練過程,可以根據訓練內容進行專項訓練,做到整改一條,鞏固一條;再訓練一條,再鞏固更多。通過反復抓,抓反復,真正實現學生錯誤認識向正確認識的轉化,再由正確認識向正確行為、良好習慣的轉化。
4、師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兒童的行為是從模仿開始的,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時時處處為學生做表率。作為教師都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習慣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壞習慣需要矯正?
5、注重體驗,激勵帶動。養成教育貴在主動發展。各校要通過引導學生開展「爭當合格小公民」、 「誠信回歸,學做真人」、「告別零食,告別游戲機」、「小手牽大手,共創清潔園」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道德、選擇行為、進行自我批評與合作競爭,從而自覺遵守規范。與此同時,組織開展「學、比、評、查、獎」活動,樹立典型,激勵全體學生趕超先進。
6、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要各校要採用召開家長會,建立家校聯系手冊,百名教師訪千家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指導和督促家長從自身做起,配合學校共同抓好對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齊抓共管的局面。
習慣養成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我們要認真總結以前的經驗和做法,根據新時期的要求和學校實際,進一步發展完善教育方案,創出自己的特色,努力做到「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G. 體育課中如何養成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喻屯鎮第二中心小學寇天靜法國學者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的追求好習慣。」的確,行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為。行為——顧名思義,就是行之所為;而習慣是重復練習鞏固下來的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 體育習慣是指重復發生而形成需要的行為方式,他的生理機制是一定的情景刺激和有關的動作,在大腦皮層的形成鞏固的暫時性神經聯系。體育課行為習慣是個體參與體育,並不斷重復的把體育意識轉化為行為後,逐漸形成的一種需要與行為的傾向。因此,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對促進健康、增強體質和提高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體育課在很多人眼裡都是很好上的,學生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怎麼動就怎麼動,其實不然,我們體育教師要在體育課上培養學生學會鍛煉、感受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和樂趣,這不是一時半會,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要讓學生養成好習慣也不是一、二堂課就能做到的,需要我們老師長抓不懈對學生進行培養:首先課堂常規的訓練。每節上課前,我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學生的隊列要求,為了保證學生不說話,我自己做到安靜做好一分鍾預備鈴的准備.其次教給學生之間的互相督促和監督,讓大家互相提高遵守紀律的准則,以便加深印象.最後老師經常提醒,但還是有學生會偶爾忘記動作要求,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反復提示,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室外體育課是通過身體活動和思維活動緊密結合來達到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實際也是知與行相結合的一個過程。由於它受外界環境干擾,受天氣、場地、器材等條件限制,加上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因此,他們往往會在室外體育課這種特定的環境中不自覺地將平時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充分表露出來。針對上述問題,我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室外體育課的特點,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持續不斷地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培養和訓練。 一、教師以身作則,日常形成有效的課堂常規1、體育教師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體育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體育教師應舉止大方、談吐文明、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用模範的感召力去感染每一位學生,對學生的體育行為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在體育教學中應做到課前准備充分、講解准確、動作規范、組織嚴密、教法合理、知識淵博、關心和愛護學生、及時總結反思。2、形成有效的課堂常規機制 學生良好體育行為習慣要常抓不懈,形成有效的課堂常規機制。教師要與學生一道建立切實可行的課堂常規,在每節體育課中得以落實,明確相關要求,促進良好體育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每節課前我都堅持早候課一分鍾,這樣學生能夠很快的進入一個安靜的狀態,能夠做到集合「快、靜、齊」,每節課先有體育委員整隊,老師帶領隊伍去操場。體育委員整隊,報數,師生問好,然後開始每節課必要的一項練習:隊列隊形。這樣能讓學生更好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發揮體育特長生的引領示範作用 在良好的體育學習氛圍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但教師可以潛意默化的影響學生,同樣,體育特長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積極表現也帶動並激勵著其他成員良好體育行為習慣的養成。小學生善於模仿,可塑性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這些心理特徵,利用體育特長生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其它同學。如:在教學比賽、班級比賽、校級比賽中,通過對特長生的優異成績或獲得的榮譽促使同伴體育意識轉化為行為,進而逐漸形成一種運動需要和傾向。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挺高學習質量。 以學生為本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素質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主人意識」,以致健康成長。課堂教學通過學生與教師的雙邊活動而形成教學風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獲得知識與技能,是課堂教學發展的主渠道。小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與知識時,就是緊緊依靠教師巧妙的引導來獲得運動技能與知識。 1、合作學習方式對小學生體育行為習慣的影響 合作學習——主要通過體育教學中的集體因素和學生互幫互助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挺高學習質量。 2、設置體育小隊長對小學生體育行為習慣的影響 在每隊設置一名小隊長,通常選體育課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帶領本隊完成課的任務,是老師的得力助手。設置小隊長起到了一種示範榜樣的作用同,同時能激發小學生的合作和競爭的意識,讓學生明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存法則。 三、增強健康意識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小學生處在生長發育時期,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確的身體姿勢會影響學生的生長發育。對學生中由於先天不足、後天姿勢不正確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確姿勢應講明危害性。要主動幫助糾正,教會一些矯正方法,同時應加強以下二方面教育和訓練:1、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讓學生知道體育和美是緊密相關的,它包括身體美、運動美、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的基本要素。2、通過嚴格的隊列、隊形練習,讓學生了解正確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動作要領。在強化訓練中,逐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姿態。 四、加強學生安全意識教育,培養高度的責任感。 體育課中不安全因素比較多。我認為不少傷害事故都是來自學生自身不良行為習慣。 因此在體育課中應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在課前:加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在體育課中,准備活動是十分重要的。做准備活動可以使人體各關節活動開,使人體體溫迅速上升,達到運動的最佳狀態。在做准備活動時應該按照老師的要求把准備工作做得充分、正確、標准,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在課中:加強學生團結協作的安全意識。在體育課中,老師應該把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也融入到課堂中去。 因此在體育課中應對學生進行「三愛」教育:1、愛自己:加強自我保護動作訓練。讓學生學會自我保護方法,了解一般運動操作處理。練習前必須檢查自身和場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樹立安全第一意識。2、愛別人:加強保護和幫助動作訓練。讓學生學會保護與幫助的方法,樹立將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責任意識。3、愛器材:教會學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學中可以有目的、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布置、收拾器材,保養場地、器材設備等,培養學生愛護場地、器材的習慣。這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一個過程。 小學體育課游戲課比較多,在進行接力類游戲時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是右手持接力物交給下位同伴的右手(或右手擊掌),從隊伍的右側站到隊尾排好隊,當最後一名學生與第一名學生再次交接接力物或擊掌後,每隊第一位學生舉起右手示意老師。不遵守這樣規則的隊無成績。同時明確告訴學生這樣會降低危險,挺高課上安全。諸如此類的規則久而久之就已深入學生心中,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加強學生進取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體育課中,每個班都有幾個困難戶。如受身體肥胖、瘦弱、膽小等身體條件和心理條件限制,往往學生自己會產生心裡障礙,對體育課失去信心。作為教師應注意抓住這些學生的特點,發揮他們自身優勢,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逐步樹立信心,同時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加強他們的身體素質訓練,教會他們一些鍛煉方法,就能起到積極效果。在體育課中,注重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經常開展「一記三比」比賽:1、一記:熟記動作要領,了解動作過程,抓住動作關鍵。培養學生在思考基礎上進行練習的習慣。2、三比:在形成運動知識階段,比誰的動作學得快。在形成運動技能階段,比誰的動作質量高。在形成熟練技巧階段,比誰的動作優美。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學生積極進取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六、表揚鼓勵,激勵行為。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之曾說過:「兒童都有希望獲得被認可的天性。」面對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都要以欣賞的態度來對待。及時的鼓勵是非常有效的,這種鼓勵不只是來自老師的,也可以來自學生自己。由於受他們的生理特點決定,小學的孩子正處於活潑好動的階段,也正處於愛表現的年齡,所以我們應該及時對表現好的孩子進行表揚,如「你做的真好!姿勢最漂亮!」在課上如果孩子好動,老師可以用「讓我們來個比賽,看哪個孩子站的最直,姿勢最漂亮?!」、「看誰是我們這堂課上最遵守紀律的好學生?」!因為孩子都是喜歡聽到表揚的,而且他們這個階段對激勵的話很敏感,會向著老師期待的方向發展! 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讓學生能看到自己的優點,敢於表現自己,同時也學會觀察,看到同伴的優點,做到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增加學生的社交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形成了良好的練習習慣,也就養成了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 總之,學生個人行為習慣和集體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反復的培養和訓練。同時也要為行為習慣的養成營造一個好的集體氛圍,從而對學生行為習慣起到約束和促進作用。室外體育教學在學生身體活動中容易抓住學生的閃光點,也很容易發現學生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針對這些問題,及時進行評價,提出表揚與批評。同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為學生作為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起到潛移默化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H.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我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
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使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作為教學目標之在體育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一.轉變學生觀念, 轉變觀念,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認識以來,許多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有的甚至棄之不顧。其實不然,如果沒有端正的鍛煉態度,又沒有鍛煉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當然也就無法實現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甚至有些學生認為上體育課就是活動課,沒有上體育課的意識,所以在農村小學先要轉變學生觀念是培養學生鍛煉習慣的重要部分。
二.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只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系統器官的功能,身體鍛煉的衛生常識,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以及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人體生理變化的。這些基本知識可在健康教育課中傳授。
三.培養訓練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應與端正態度、激發興趣相結合。 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同屬於非智力因素范疇,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鍛煉態度端正,參與鍛煉的興趣濃,必然催化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鍛煉習慣的學生,其鍛煉態度自然端正,參與鍛煉的興趣自然愈濃,鍛煉效果也會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好的鍛煉態度和方法都要將它化為習慣,只有形成了習慣,好的態度和方法才能隨時表現與應用,好象出於本能,受益於終身。
四.促使學生形成自律性。 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過程,學生是主體。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設法將學生從被動鍛煉中解放出來。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目的。由被動鍛煉轉化為主動鍛煉,需要很強的鍛煉自覺性和自覺能力。 總之,不斷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參與鍛煉的自律性,教育學生要認真鍛煉,踏踏實實,從點滴做起,就能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1、從思想上轉變學生對體育的態度。 所謂轉變學生態度,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轉變學生對體育(身體鍛煉)的各種不正確的態度,使體育成為學生自覺的行動和未來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只注重學生的升學率,忽視體育鍛煉重要性現象,以致不少學生認為只要文化成績好,體育成績及格就行了。從而使得許多學生對體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對體育學習不僅積極性不高,而且存在著嚴重的厭學思想。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首先要重視轉變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培養和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在具體手段上,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講解、教育,有目的地舉辦體育講座,宣傳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了解體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體育在人才成長發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體育確立科學的學習目標和良好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從而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
2、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二是培養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習慣。其中,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是基礎,只有科學地鍛煉身體的習慣,才能稱得上良好的鍛煉習慣。
3、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只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圍繞踢足球的教學,如果一味讓學生亂踢,是很容易出現傷害事故的,中小學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傷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系統器官的功能,身體鍛煉的衛生常識,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以及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人體生理變化的。這些基本知識可在保健衛生課中傳授。其次,讓學生懂得生理負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鍛煉程序,以及為什麼做與怎樣做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身體鍛煉。
4、加強良好鍛煉習慣的訓練。 良好習慣的形成,是意志與毅力的結果,只有經過嚴格要求,反復訓練和努力實踐才能形成。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必須努力盡可能堅強地形成學生良好的習慣,但為了達到這種目的最重要的還是正當行為的不斷練習。」因此,體育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要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根據教與學的需要與可能,制定嚴密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計劃,有的放矢地逐個項目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准確掌握動作要領和練習過程,要由易到難,由單項到系列,由部分到整體,堅持不懈,反復訓練。教師還應經常督促檢查,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5、培養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必須與培養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愛好相結合。 興趣,表現出積極情緒,導致了行為上的愛好某項活動,從而形成行為習慣。如果缺乏對某一活動的興趣,就不可能產生對該活動的愛好,一般來說,也就不可能形成從事該活動的習慣。反之,隨著對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形成和愛好的增長,習慣性也就越強。學生們之所以踢起足球來不覺得累,就是因為他們非常喜愛足球這項活動。隨著我們對這項活動的深入,學生從「只知亂踢到踢出些門道」,踢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的愛好不斷增強的過程,及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的過程。
6、按照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由於學生家庭、生長發育、興趣愛好、接受能力、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差異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區別對待,因人而異,科學地、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練習密度和強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素質好、彈跳能力好的學生是越跳越有勁,但那些體質差的學生,怕跳不好,被同學笑話,怕教師指責,總是躲在別的同學後面或站在一旁觀看。此時教師因人而異,對彈跳能力好的同學提高橫桿高度,提出改進和提高動作技術的要求;對體質差的學生降低橫桿高度,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和誘導練習,並耐心和藹地鼓勵、幫助他們。對於他們在鍛煉中表現的一些不足之處,不諷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時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隨時加以肯定,公開進行表揚,這樣就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消除對體育的厭學傾向。 綜上述,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始終把對學生自我鍛煉的培養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養成自我鍛煉習慣。在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興趣與習慣的同時,要加強體育理論課的教學、擴大理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在體育實踐課中,要課內課外相結合,加強理論指導下的鍛煉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大膽去實踐,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新運動項目,改善運動條件,全方位廣泛地吸引學生參加鍛煉。利用學校的宣傳工作,如廣播、宣傳窗等,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知識面的來源。為我們繼續探索如何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興趣與習慣提供理論依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努力奮斗. 分組教學是以學生的運動能力、身體條件、運動興趣和需要等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分組,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願選擇而組織起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 由於學生之間體育學習興趣愛好不同,身體素質水平不同,班級教學形式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而分組教學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矛盾。 分組教學形式一般能適合學生的體育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它和班級教學相輔相成。 分組教學一般有以下幾種: (
1 )隨機分組、自然分組 隨機分組,就是按照某種特定的方法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例如,教師用報數的方法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隨機分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競賽、游戲時經常採用。這種方法既簡單又迅速,是教學中基本的分組形式,缺點在於沒有考慮學生在愛好、能力上的差異,無法很好地體現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自然分組就是按照學生排隊的排或列組成小組,這種方法快捷、簡便,節省時間,有利於教師管理。 (
2 )同質分組 同質分組,是指分組後同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上大致相同。同質分組的方法在教學中常自覺和不自覺地得到運用。例如在短跑練習中,學生總是要找與自己速度差不多的同學一起跑。耐力跑練習時,一圈剛過,隊伍就已經分成了幾段,這時形成的 「 集團 」 就是典型的同質分組。 同質分組的優點在於能增強活動的競爭性,符合學生好強爭勝的性格,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但是,同質分組也有其不足之處,如易在學生中形成等級觀念和弱勢人的自卑感等。因此,教師在首次進行同質分組前要給學生講解清楚。 (
3 )異質分組 異質分組,是指分組後同一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方面均存在差異。異質分組不同於隨機分組,是人為地將不同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或根據某種特別的需要對 「 異質 」 進行分組,從而縮小各小組之間的差距,以利於開展游戲和競賽活動。例如,在進行接力跑游戲前,,通常把跑得較快和跑得較慢的學生合理地分配在各個小組里,確保游戲的公平性,此時形成的小組就是典型的異質分組。 (
4 )幫教型分組 在合作型分組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是一種互為依賴的關系。但有時根據教學的需要,我們可以組織部分學生直接對其他學生進行幫助,這就形成了幫教型分組。例如,有一定專項技能的學生可以在自己所擅長的練習中幫助其他較差的同學,有時還可以指定學生進行 「 一幫一 」 的。採用幫教型分組形式所起的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個人對眾多的學生進行指導好得多,同時幫教式分組的形式是主體學習的一種很好體現。 (
5 )友伴型分組 如果讓學生自己分組進行活動,大多數學生會選擇與自己關系較為密切的同學在一起進行練習,這就是友伴型分組。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物以類聚,人以分,這是自然的現象,人總喜歡與自己熟悉的人、親近的人聚在一起。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採用友伴型分組,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每一個學生都可能體驗到體育活動的樂趣。與關系密切的同伴在一起練習,學生的心理會放鬆,並能得到友情的支持。例如,一個不會打籃球的學生處在一個友伴體中,其同伴會用友好的態度熱情地鼓勵他(或她)一起打球,並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他(或她)也會很放鬆地,毫無顧慮地與友伴一起活動。過去在體育課上很少能看見這種友伴型的分組形式,因為一些體育教師認為, 「 友伴 」 在一起活動容易失控,容易打亂課堂次序,容易在體育課上形成 「 小幫派 」 。實際上,這是由於一些體育教師總是站在教師 「教」 的立場上,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的作用,沒有認真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