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方案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方案

發布時間:2020-12-10 15:49:47

A. 適合農村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什麼

1、目標多維
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
2、多元互動
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
3、以學定教
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4、方法優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
三、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
——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
——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B.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的思維創新思維是人類創造力的核心和思維的最高級形式,是人類思維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種思維形式。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增長與發展,而知識的增長與發展又是創新思維的結果。創新思維具有思維形式的反常性,思維過程的綜合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以及思維成果的獨創性等特點。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創新思維是可以訓練的,區別僅在於通過訓練所取得實效程度的不同。小學生思維活躍,常有不囿於常理的思維光芒閃現,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敏於發現,著力發展學生的這種思維,努力營造一種飛揚激情,燃燒思想,充盈情思的課堂氛圍,讓創新思維的火花在語文課堂上綻放。一、啟迪思維,讓學生學會標新立異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許多課文所蘊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話、一個詞、一個標點之中。語文教師要善於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要引導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問題。從而達到啟迪思維,學會標新立異的目的。 1、創設佳境 「水本無華, 相盪乃成漣漪; 石本無火, 相激乃發靈光」。創新就如同是這相盪而起的漣漪,相擊而發的靈光,使平靜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腦啟蒙生智。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能閃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它需要一個能夠催生「火花」的課堂氛圍。[ 1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肯定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揚民主教學思想,積極創設生動活潑、寬松自如、民主協商、主動探索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這樣學生就會樂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就能大膽發言,就能敢於說、敢於辯、敢於否定權威定論,提出新見解。[ 2 ] 一教師在教學《三亞落日》時,在充分引導學生品讀美文欣賞美景的基礎上讓學生設想:自己就置身在這柔軟細膩的沙灘上,迎著徐徐拂來的暖風,看著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詩般地沒落,想說什麼? 學生有說想畫一幅畫的,還有的說想寫一首詞,唱一首歌,作一首詩,一首贊美三亞的美妙絕倫的詩,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詩??這時,一個學生說這是一首環保的詩,引來了同學們的一陣哈哈大笑。教師充滿贊許且疑惑地問該生:能說說理由嗎? 該生回答:碧水、藍天、海鷗、落日、清風、沙灘,豈能融進一縷黑色的煙,一張白色的紙,一口厭人的痰,這不是一首環保的詩嗎? 師生熱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學片段中,教師為學生的「自由言說」營造了一個其樂融融、寬松和諧、你追我趕的課堂氛圍,在這個氛圍中,學生可以民主討論、自由發言、各抒己見。「畫」也罷、「歌」也好、「詩」也行,無論你是怎樣的畫,怎樣的歌,怎樣的詩,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內心的言吐,老師都會小心翼翼地呵護。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創新的「催化劑」,創新思維也只有在一個適合它的空間土壤中才能孕育、誕生。因此,拆除教師和學生之間壁壘森嚴的藩籬,用民主、自由、寬容、激勵來取代強制專斷與師道尊嚴, 應該成為創新教學的必由之路。[3 ] 2、換種想法 「奇跡產生於換一種想法之中」。少年兒童好奇好問,一些問題在成人看來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誕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離譜的答案也許包含著獨辟蹊徑的思路,閃爍著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學中要多組織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善於引導其求變,變得得法鼓勵嘉獎,變得不妥引導啟發。要讓學生個個動腦筋,有收獲。在《小馬過河》的教學現場,當師生討論認同「小馬不動腦筋,別人怎麼說它就怎麼做」時,一個另類聲音出現了:「我認為小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麼小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難保了。換成是我,聽了松鼠的話也會收住腳步,這樣冒險的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顯然,這是一種引人思考,含著一種強烈批判意識的聲音,教師順勢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誰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那麼聽老牛說是淺,松鼠說是深,面對讓人如此為難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樣來得知河水的深淺呢?」學生討論熱烈,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 ]像這樣有價值的生發點在我們的課堂中處處存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像這位教師一樣善於引發學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學有所得。對於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盡可能滿足,並能敏銳地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將交流討論引向深入。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使創造的心靈受損。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別才別趣別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長,改變保守態度,引導學生敢於標新立異,敢持異見,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環境,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二、開拓思維,讓學生學會找岔子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這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1、向教材發問學生崇拜書本和老師,往往會認為只要書上寫的、老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鼓勵和培養學生具有敢於懷疑的思維品質。實際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對所學結果有疑問之處,我們鼓勵學生把疑問說出來,並可以通過相互討論和查閱資料去尋求正確的答案。這樣質疑有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啟迪智慧,增進互學精神,營造善思、善問的氛圍,更有利於學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質。當《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課堂上出現對誠實的雄日一片贊美聲時,一個學生認為雄日太孤單,不想學他。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引導討論,在不違背文本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為了突出個別善的和美的,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來墊底,或者故意把本來並不存在善、惡、美、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強拉,以形成反差。這是我們在閱讀時經常可以窺見的一種創作構思。它的特點是:抑九揚一。這是一種違背客觀事實的、主觀武斷的、極端化的、刻意的、缺乏說服力的思維方法。[ 5 ] 2、向權威發問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幫助兒童努力克服思維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滯。不盲從,敢於向權威挑戰。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描述伽利略進行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的情景。這個實驗非常簡單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專門設備,也不需要掌握什麼精湛的操作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做這個實驗。可是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七十三萬個日日夜夜,竟沒有一個人去做這個簡單的實驗。而伽利略卻用鐵的事實,在一瞬間就推翻了兩千年來幾乎具有絕對權威的亞里斯多德的結論。伽利略的偉大和可貴之處,不在於他做了這個實驗,而在於他絕不盲目崇拜權威。三、深化思維,讓學生學會突破障礙狹隘的觀念,沮喪的心情,壓抑的氛圍等都會使我們缺乏創造力,我們要能夠認識障礙,進而克服障礙,促使創造力的產生。要突破的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思維定勢,不思變通;過於嚴謹,死摳字眼;崇尚權威,唯我唯上;從眾心理,跟隨大局;信息飽和,無法切入;膽怯自卑,缺乏自信;興趣狹窄,倦怠懶惰。教學中,尋求「標准答案」、「正確結果」似乎成了許多課堂一種定勢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語文課上,我們常看到,為了板書某個詞,抑或為了得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教師會不惜寶貴的課堂時間,窮盡「追問」之能事,直至擠出「正確結論」來。這樣的教學活動,完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扼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獨辟蹊徑,盡量避開常規思維,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感受體味,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如司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司馬光「反向思考」的過程:司馬光怎麼會想到「砸缸救人」這個辦法的? 還有其他辦法嗎? 將教師的創新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創新活動。[ 6 ]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具有創造意識。如果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就會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會設計出具有創造性的語言訓練項目,會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果教師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創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性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勵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提問、回答問題中的一些創造性的火花,及時給予鼓勵、給以表達的機會,使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能做到以上兩點,學生學習的創造性自然會得到充分發展。

C. 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文獻綜述

《走進新課程》

D.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改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筆者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范、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范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熏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復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課外閱讀量,課程標准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意義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像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面、多渠道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從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發展。
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說話,學會寫,學會交際。即具有一定的表達,交際能力,要求達到不同標尺下的能說、能寫和與人交際的的標准。
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系。當然這里的虛,不是無,也不是可有可無,這個虛必須務,而且必須務好!即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熏陶,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務虛還要務實!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為他們現在的發展,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說,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一的,萬萬不可割裂開來。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關懷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習得基本技能,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也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因此,要萬變不離其宗:為學生的發展著想、著眼。

E. 新課改後給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哪些變化

新課改實施後,我們的語文老師積極學習新課程標准,上網觀看專家、學者講課視頻,閱讀有關文章,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 師生成了朋友。

新課改前,填鴨式教學盛行;教師的師道尊嚴,學生不可侵犯。學生的主要學習活動就是耳朵聽。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老師的話就是權威,沒有學生敢挑戰。即使挑戰也會被扣上不聽話學生的帽子。被動式學習,抑制了學生活躍的思維。

新課改後,我們從內心認識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得不改了。課堂上,讓學生先讀課文,書上能找到答案的,就不再講,小組能討論解決的,老師也不再講。老師只講學生不會的,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這樣講課效率反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高了,興趣也濃厚了。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友。老師也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間討論,師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二、 老師備課也可以「偷懶」了。

以前老師備課唯教參書為聖旨,恐怕少講、漏講,講錯。課堂上抓不住重點,鬍子眉毛一把抓,沒有把課堂教學與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聯系起來。老師累,學生苦。老師把大多數時間用在抄教參上了,沒有思考和鑽研教材的時間。

新課改後,課程資源豐富多彩。老師之間,學校之間展開合作備課,實行教學資源共享,提高了備課的效率。老師有時間鑽研教材,修改自己的教案了,設計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課堂教學流程。語文老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口語表達訓練、寫作的實用性訓練、書寫的美觀、課外閱讀得到重視。

F. 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慧根不同,練的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G.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怎樣轉變小學語文教學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很久了,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課堂,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依然存在,只求表面的熱熱鬧鬧隨處可見,取而代之的是華而不實的虛浮課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一是教師角色的變化。改變了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發布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教師能「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二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三是教學模式的轉變。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四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大多數語文教師能明確新課程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五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新教材的使用帶來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非常明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角,過去學生長期習慣了的模仿學習、死記硬背學習、機械接受現成結論的學習方式等悄然發生了轉變。
總之,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對語文教師提出的以下要求似乎更加明確了:課堂語文教學主要任務並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語文知識,而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質上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教師要繼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跟上時代步伐,才能勝任新教材的教學任務;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特別要摒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三段論教學模式,恢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絕對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和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改變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發布權威結論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討論,力爭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親切感;下大力氣進行評價制度的改革,不要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惟一依據,而應注意對每一個學生學習過程的跟蹤考察與評價,即使是考試,也應方式多樣,應逐漸減少標准化考試題,增加主觀性試題。
我們堅信,有了順應時代的新觀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教材,有了高素質的、不斷探索新教法的廣大語文教師對新教材的精彩演繹,語文教育繁花盛開的春天必將到來。

H. 各時代課本的特點,急需,好的追加!!

以語文課本為例

半個世紀以來,大陸地區的中小學教材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其中有成績、經驗,也有不足、遺憾。在其間相當長的時期里,大陸實施統一的課程和教材。中小學各科教科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到目前為止,已經編寫、出版了九套中小學教材,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大陸在教科書的管理體制和編審制度上進行改革:由「一綱一本」發展為「一綱多本」乃至「多綱多本」;由「編審合一」改為「編審分開」。一方面鼓勵編寫不同風格、不同特點、不同層次的教材參與競爭;另一方面所有教材都要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擇優推薦。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情形來說,大體經歷了「學習蘇聯,強調知識的系統性」「恢復傳統,加強『雙基』」「在經歷曲折後反思,注重訓練、培養能力」「深化改革,立足於人的發展」這樣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蘇聯,強調知識的系統性

五十年代初,為了適應恢復國民經濟的需要,教育部印發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這個課程標准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提出教學要求,滲透文學教育因素,重視思想教育。根據這個課程標准和小學實行五年一貫制的決定,人教社編寫了小學語文課本。由於不久五年一貫制暫緩推行,這套課本只是曇花一現。

從1952年開始,教育戰線和其它戰線一樣,掀起學習蘇聯的熱潮。蘇聯教育書籍被大量翻譯、出版,蘇聯教育、教學經驗被大量介紹,蘇聯專家前來講學。上述諸方面,對大陸語文教材的編寫和語文教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1954年由專門委員會(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提出報告,經中央批准,把語文分為語言和文學兩個獨立學科進行教學。根據這一精神,教育部制訂了中小學教學大綱,於1956年頒發。初中語文制訂了漢語、文學兩部教學大綱。小學語文盡管只制訂了一部教學大綱,但是漢語佔有很大比重。根據1956年大綱,人教社編寫了中小學語文教材。小學語文教材編進漢語內容,是和閱讀內容密切結合的,側重從語言規律中學習語言。除課本外,還編了《語文練習》,以體現漢語教學的主要方式是練習的要求。中學語文教材包括漢語課本和文學課本。漢語課本在小學已經學習一些語音、詞彙、語法、文字、標點等知識的基礎上,各冊依次安排了語音、文字和詞彙、詞法和句法、單句、復句和標點、修辭等漢語知識。文學課本包括文學作品以及結合文學作品精授的文學理論常識和文學史常識。文學作品以現代為主,古代為次;中國為主,外國為次;蘇聯為主,別國為次。古典文學作品約佔三分之一,現代文學作品約佔三分之二。文學理論常識主要體現在20篇「文學常識」課文中。文學史常識則主要體現在編入課本的「作家傳記」里。

中學文學、漢語分科教材,選材嚴謹,內容豐富,漢語知識系統性強,文學理論常識和文學史常識也有一定的系統性。小學語文課本選編許多名家名篇,注意用語言規律指導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當說,這次教材改革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大步驟,是向語文教學科學化邁進了一步。語文教育家蔣仲仁在回顧這項改革時指出:「語文教學應該科學化……對待語文教學,以為可以不講分析,只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為可以不講規律,只要見仁見智,神而明之,那就不合科學或者不完全科學。這次改革,就是針對這種狀況,補偏救弊,使之科學化。」當然,改革也存在嚴重的問題,主要是學習蘇聯機械照搬,忽視了漢語文的特點,脫離了中國教師、學生的實際,教師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吃力;無論漢語知識還是文學知識,都講求完整的系統,讀寫基本訓練明顯被削弱;文學作品按文學史系統進行編排,有悖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日常需要的實用文的學習不被重視。盡管如此,這次改革在教材建設史上是很有意義的,至今仍令人懷念。

第二階段:恢復傳統,加強「雙基」

文學、漢語分科的教學改革,只進行了三年,到1958年便夭折了。在以後幾年的「教育大革命」中,各地紛紛編寫中小學教材。1961年中央批示教育部編寫十二年制中小學語文教材。人教社在編寫教材之前,對歷史和現狀作了大量調查研究,語文學科寫出了《六十年來中小學語文教學情況的比較》,確定了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其中強調「加強語文、外語、數學幾門主要課程」,「注意基礎知識的充實和基本訓練的加強」。在語文方面,隨著1963年中小學教學大綱的頒布,第二次重大的改革開始了。大綱對1958年以來語文教學忽視語文學科規律的問題進行了反思,提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第一次在中小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由工具性所決定,大綱強調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主張多讀多練,讀寫結合。根據大綱精神,人教社新編了一套全日制十二年制學校小學語文課本,從1963年秋季起使用。這套教材有以下主要特點:1.重視識字。根據大綱規定編排3500個生字,是各套小學語文課本識字量最大的。2.加強寫字。3.強調多讀。全套課本課文總數460篇,每冊課文較前有所增加。其中要求背誦的大約240課,占課文總數的一半以上。4.提倡多練。每課之後有課後練習,每個單元之後有單元練習。練習內容包括字、詞、句、篇、標點、閱讀和作文。練習形式多樣。還安排了近30種應用文的練習。與此同時,人教社新編的初中語文課本,按照記敘、說明、議論的順序,安排年級的教學重點;根據語文基礎知識的要求,編寫知識短文,與課文穿插安排;按照訓練要求,編制練習題,題目體現多讀多寫多背誦。總之,1963年教學大綱和根據大綱編寫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是走中國自己的路的產物。明確語文的工具性,是大綱的一大貢獻。恢復傳統,加強語文知識的教學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大綱、教材最顯著的特點,這個時期教材的缺點是,囿於傳統,僅停留在打好基礎、多讀多寫多練上,教材體系不夠完整,語文訓練的計劃性不夠強。在語文教學科學化上,不僅沒有新的探索,而且又退回到五十年代初期。

第三階段:在經歷曲折後反思,注重訓練,培養能力

1966年到1976年十年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教育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破壞。1977年鄧小平恢復工作,抓中小學教育,首先抓教材。他說:「關鍵是教材。」「教材非從中小學抓起不可」。同年9月,已從外地調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部分編輯,以及從各地抽調的200名大、中、小學優秀教師共同制訂新的教學大綱,編寫新教材。此時,「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達成共識,「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日益深入人心。在教學上提倡和追求既重視知識,又注重培養能力的知能平衡的教學觀。於是,1978年由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重視知識,初中大綱還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教學知識的原則;注重能力培養,強調培養自學能力。在人教社編寫教材的指導思想中,強調精選基礎知識;提出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啟迪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其間編寫的小學語文教材,受到葉聖陶先生「切實研究,得到訓練學生讀作能力之綱目與次第,據以編撰教材」的啟發,把小學生應當具有的讀寫能力分解為近40個讀寫訓練項目。在低年級初步訓練的基礎上,從中年級到高年級,讀和寫的訓練項目交叉安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反復訓練,螺旋上升,藉此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初中語文教材則以記敘、說明、議論能力為核心設置訓練項目,使讀寫能力的訓練比較有序、有效。這套中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撥亂反正,還語文教材的本來面目,而且在編排體繫上有較大革新。它標志著語文教材建設向著科學化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當然,這套教材的體系還不很完善,有的訓練項目不是急需的,有的項目過深,過難,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

1986年針對中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教育部要求修訂大綱和教材。修訂後的大綱適當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教學要求更加明確具體。例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由小學階段識字3000個左右,改為只要求掌握其中的2500個左右,作文等方面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在教材編寫上,有了進一步改進。例如中學語文教材,採取教學單元的編排方式,即按單元的知識點和訓練點,把閱讀訓練(課文分為精讀、課內自讀和課外自讀)、作文訓練、聽說訓練、語文知識(文學文體知識和讀寫聽說知識,隨著練習、注釋加以介紹;漢語知識集中編排在課本後面,由教師靈活處理)組合在一起,便於安排教學,受到老師的歡迎。

同年4月,《義務教育法》頒布,大陸開始有步驟地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參與了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各科教學大綱的研製,並在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六·三制」和「五·四制」教材。義務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十分強調學好語文對於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意義,十分重視聽說讀寫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根據大綱編寫的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有以下主要特點:1.從發展語言入手,編寫低年級教材;2.增加詞、句方面的訓練項目,優化讀寫方面的訓練項目,放緩坡度,由中年級開始循序編排;3.內容安排體現彈性:漢語拼音提出拼讀音節和直呼音節兩種要求;識字下要保底(2500),上不封頂;可將《自讀課本》中的課文引進課堂教學;4.實現以教科書為基礎的教材系列化,與教科書配套的品種有:教師教學用書、自讀課本、教學掛圖、漢語拼音卡片、生字生詞卡片、錄音帶、錄像帶、教學投影片等。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有兩個特點最為突出,一個是打破了長期不變的教材體系,把初中語文學習按照反映生活認識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培養一般的吸收和表達的能力,記敘、說明、議論著重培養這三種文體的吸收和表達能力,若干種實用體裁培養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初步的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分成三個年段,並分別以上述重點組織課文單元。另一個是課文練習分為「理解.分析」「揣摩.運用」「積累.聯想」三個層次,扎實、活潑、有序地訓練語文能力。

這一時期,是教育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在「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思想指引下健康發展。中小學教材編寫體系有所突破,主要體現在編排合理、有序,注重各項能力的訓練上。教材質量的提高和相對穩定,為教師鑽研教材、積累教學經驗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在此期間教學實驗層出不窮,教學經驗碩果累累。由於編寫新型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尚處於探索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時代和現實生活需要的實用語言教學系列尚未建立起來,特別是口語訓練仍比較忽視;教科書的時代感尤其是選文的時代性還不強;在教科書方便教師教特別是方便學生學、使學生學會學習上,尚需進一步研究、改進。

第四階段:深化改革,立足於人的發展

21世紀即將來臨,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意識到教育對未來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意識到改革課程、教材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前,大陸正在著手進行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組織力量制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和各門學科的課程標准。在新的方案、標准沒有出台以前,前不久教育部主持修訂義務教育中小學語、數、外教學大綱,並要求根據修訂後的大綱立即修訂教材。拿修訂後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來說,體現了以下改革精神:

一、對語文學科性質認識的拓寬與深化:工具性、基礎性、思想性、人文性。人文性涉及語文學習的文學熏陶、文化積淀、審美教育、情感培養等等。重視人文性,有益於發揮語文的審美功能,陶情冶性的功能,有利於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二、語文教學目的強調促進人的發展,既提出語文學科特定的目的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提出了一般發展的目的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三、從語文學科特點和小學語文的基礎性、發展性出發,調整教學要求,有降有升,有減有加。譬如,識字認寫分開,降低對字詞理解的要求;閱讀降低分析課文內容的要求;作文在形式和文字表達的要求上也有所降低。提高、加強的方面,如,鼓勵低年級多認字;規定課內外閱讀量和背誦篇數,強調增加語言積累;注重口語交際。

四、加強語文實踐活動。要在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閱讀速度,培養利用各種媒體查閱資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改進教學評估。建立有利於激勵教與學、全面、全程的教學評估體系。

I. 我國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有什麼影響

一、牢固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
(一)明確目標,為學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明確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如果我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模糊不清,勢必會在思想上引起混亂。
那麼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呢?1980年8月,在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書面發言中回顧了「語文」這個學科名稱的由來,進而說明了它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課,再次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呂叔湘先生在書面發言中也強調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說它是「學習一切科學、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語文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語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
其次,要賦予「語文雙基」以時代內涵。1961年以後,語文界為了糾正「左」傾思想所產生的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嚴重削弱了語文能力訓練、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下降的影響,明確提出了要加強語文教學的「雙基」。所謂「雙基」,即指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當然,時代發展了,我們對語文學科「雙基」的認識也應該賦予新的內涵。根據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語文學科應著重從兩大方面為學生打好基礎。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獲取語文字、詞、句、篇基礎知識,有較扎實的語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
(3)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備聽、說、讀、寫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閱讀的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品位。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2)學會與人合作、與人相處。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少不了競爭,但更需要合作。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備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個性。這是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二)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在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各地關注的一個熱點。但是,語文教學常常受大形勢所左右,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語文教學往往偏重知識的掌握,忽視對學習過程、方法的研究,忽視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又出現了另一極端傾向:不夠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師在一節課中又是搞合作學習,又是用多媒體,又是讓學生表演,又是做游戲,語文學習的目標不明確、不落實。究其原因,他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對語文學習目標的把握。
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語文教學的這個「主」,或者換句話說,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們不能佔用課堂時間,開展一些與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
談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它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人文性的根本點就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來源於漢語漢字。讓學生了解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體驗漢語漢字表達出來的作者的獨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該在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來落實,不能游離於語言文字的訓練之外。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強調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為語文教育的「兩張皮」,各走各的道。
二、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用葉聖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要實現這一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關鍵之一。對此,須把握和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正確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論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說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防止由過去的教師牽著學生走、串講串問、一問到底、費時低效的教學狀況,變成放任自流或教師被學生牽著走的局面。我們應當把教師的活動壓縮到最低限度,但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學生讀書不會斷句、書讀不通順,就需要教師進行示範朗讀;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適時給予歸納、總結,放得開還要收得攏;學生學習遇到困難、進行不下去時,需要教師及時幫助。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樹立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要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正如有的教師所說,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語文教學改革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大家教學時要有這個意識,只要努力了,意識加強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會得到改變的。
(二)正確處理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提出,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認識輕體驗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揚棄。這一理念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給語文課堂面貌帶來了生機。但是,教師在貫徹課程標准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理念時,也存在一些誤區,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視探究性學習,也要打好語文基礎。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語文作為母語,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讓學生掌握一些語文知識,認識和了解一些語言現象,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減少甚至避免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上的混亂或錯誤。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字寫不好,書讀不好,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打不好語文的基礎,會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就得有時間讓學生去試驗自己的新想法,還得有時間用來開展相互討論等等。而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教學中一味強調探究,勢必影響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
其次,接受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有益的學習方式,二者應該優勢互補,不可偏廢。現在一些地方上觀摩課,經常聽到這樣的議論:「都課改了,你怎麼還像以前那樣上課?」「這節課沒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似乎探究性學習就是先進的,接受性學習就是落後的。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須加以改正。
第三,探究性學習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實效。語文教學如果過於追求探究性學習這一形式,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效率,那就會走進死胡同。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目標引導學生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引導他們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三)注重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近年來,大家普遍感到要想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提高教學效率,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優化語文教學過程要以省時高效、減輕負擔為標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組織學生學習,通過教師少教而學生多學,達到聽懂別人的話,說好自己的話,讀懂別人的文章,寫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40分鍾要效率。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書以及課堂上創設的語言環境,在教師的主持、組織和引導下,實現師生與作者和編者之間、師和生之間的語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溝通。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教科書的理解、把握和處理,憑借文本提高學生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要注重引導學生潛心鑽研文本,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作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的發揮。同時我們要克服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形式主義的東西,那種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會讓廣大一線教師無所適從。多年來,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已經深入人心。
三、學語文用語文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主動參與性」是21世紀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又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活動環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
學生在課堂上從事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憑借是教材。所以,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以此為著力點來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鼓勵學生熟讀、精思,對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啟發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去體味,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引導他們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方法,豐富語言積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提高語文水平。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做到學語文與用語文的有機結合。要在語文實踐中不斷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既要多讀多寫,又要掌握規律和方法,從而提高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潛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構建,提高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同時,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意加強課內語文學習和課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系,和學生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四、繼承傳統的優秀語文教育經驗,在繼承中發展
現代社會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語文教育現代化,但強調語文教育的現代化並不等於就要割裂傳統。近百年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一方面善於繼承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又勇於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糟粕進行批判,同時善於吸收先進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觀念、新方法。比如,語文教學改革正在突破幾十年來教師講學生聽的舊觀念和教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代之以「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的新觀念;突破了語文教學串講、串問的費時低效的狀況,同時創造了許多寶貴的語文教學經驗或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法」教學模式、「讀寫結合」教學模式,識字方法更是豐富多彩,大大豐富了我國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改革是要拋棄以往一切不合理的東西,絕不是全盤地「自我否定」。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舊的並不都是落後的,新的並不都是好的。比如,我們今天提高了口語交際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學詩,無以言」,並把它列為語文學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電腦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卻退化了,如,人類的思維、閱讀的興趣、閱讀的習慣、漢字書寫的質量。
對於傳統教學中的好經驗,要重視繼承與改造。有些要根據現在出現的新情況,融入新的思想與方法,不斷地豐富,推陳出新,促進其發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例如,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一條基本經驗是「多讀多寫」。提高學生的讀和寫的能力,離不開讀寫實踐,但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改進讀寫訓練、提高教學效率,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是當前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又如,背誦是積累語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學階段背誦積累一定數量的好文章很有好處,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但背誦也要得法,我們不能回到私塾時代不給學生任何指點、讓他們搖頭晃腦、一味地死記硬背許多不知其意的東西,這樣做是與當今教育目標相違背的。
小學語文教學要不斷改革,要不斷創新。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不要輕易否定過去的一些經驗,要總結過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經驗,哪些已不符合當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當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對於一些問題的處理要有辯證觀點。語文教學改革只有在繼承和發揚優秀語文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健康發展。完整、正確地認識傳統,可以使我們更清楚改革的起點和目標,減少盲目性和重復勞動,也可以減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難與阻力。
另外,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要立足於本民族、立足於我國國情,要突出地體現漢語教育的特點,符合漢語教育規律。失去了民族化,就沒有了具體化和行動化,也就更談不上國際化了。
五、要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閱讀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有的課游離了文本的學習,成了自然課或社會課;課堂成了「資料展示廳」,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忽略了如何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選擇、整理和利用。
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路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科書(或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增加一個要素,這就是現代教學媒體。語文教師要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二是要加強現代教學媒體運用的實效性。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清楚為什麼用,用的目的是什麼,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學手段的運用也要講經濟成本與效率。傳統的小黑板、教學掛圖、卡片等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近年來在語文課堂上不多見了,指導學生讀課文不是用書而是讀屏幕,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插圖也非得再有多媒體不可,甚至有的地方上觀摩課,如果教師沒有用多媒體就評不上獎。這種現象的出現與蔓延值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據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在我國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我們主張一切從教學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出發,根據各個地方的特點和現有的辦學條件,發揮各自的優勢。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