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發布時間:2020-12-10 15:23:44

『壹』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提問的有效性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課堂提問作為一項可操作、可演示、可評價、可把握的數學教學技能,已越來越受數學教師的重視.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有些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麼答非所問,要麼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問用語清晰,表達准確
首先,提問用語要貼近學生的語言.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作出解答的過程可以視為獲取、加工和運用信息的過程.學生能不能對教師的提問作出有效、積極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要盡量少用脫離學生語言環境的詞語或字眼.其次,提問語言要明確.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准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觀察這兩列數列,發現了什麼特點?」這個問題學生不好回答.究竟是問每列數列相鄰兩項之間的數量關系,還是指兩列數列對應項之間的數量關系呢?還比如:「看到此題,你能想到什麼?」這樣的提問,學生也不好回答.教師發問時,問題要只說一遍,盡量做到長話短說,如果問題太長可設計課件或用文字呈現.教師把問題說出之後,就不要再復述問題,以免養成學生不注意教師發問的習慣.倘若某個學生沒有聽到教師所問的問題,教師可另行指定一個學生回答.
二、課堂提問要抓住時機,看準火候.
提問的課堂時機:
一是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的時候;
二是學生研究目標不明、思維受阻的時候;
三是促進學生自我評價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不能「隨意問」,更不能「懲罰問」.隨意問會產生兩種不良的情況,一是問得過深,脫離學生的實際「槍槍卡殼」,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是問得過淺,學生無須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懲罰問則是教育的一種失誤.
三、提問要選擇合適的方式
提問的方式從形式角度說是怎樣問,一般我們可根據教學實際選擇以下形式:直問——就是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曲問——就是轉彎抹角,從側面或反面提出問題.它有助於學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學生沿著奇道曲徑達到知識的深層與高層.例如:教完分數基本性質,讓學生比較它與商不變性質的異同,教師設問:為什麼分數基本性質不也說成「分子分母都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而是「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理解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必須對原有的概念進行修正、擴充、完善.正問——就是從問題的正面設問.反問——就是從問題的反面設問.正問與反問可以促使學生從問題的兩個對立面出發加深理解,能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順向與逆向思維的能力.追問——就是對某一內容或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後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至學生真正理解為止……
四、提問要適合學生認知實際
為了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根據小學生學習的情況,發揮教學機智,既要在備課中有充分的准備,同時,對一些不能滿足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需求的問題要及時調整.數學問題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要以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為基礎,使學生能夠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通過認真的思考,才能回答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把新舊知識串通起來,更能加深他們的印象.對於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先提問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作為鋪墊,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最終找到正確的答案.
五、尊重學生的提問權
學生是一個個有著豐富而細膩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課中他們都會產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於學生自製力較弱,這些想法或疑惑一經產生,便急欲一吐為快,否則即會形成一個個思維干擾.學生是學習實踐活動的主人,教師要允許學生質疑,熱情地為他們創造吐露思想的機會.對於學生的質疑,要在態度上給予鼓勵,方法上加以指導,讓學生在教師親切、贊賞的言行中產生強烈的思維意向,積極進行思維活動.

『貳』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保障有效

這里所說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的有效性與學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學方法不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內容,應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簡單地說,就是你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方法要有教學效益,不能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諸如當前的情境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都應為了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採用,而不是為了追求這一形式而運用。

因而,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於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即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不斷地追問自己: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2、學的有效性。

【鏡頭】

我在黑板上帶領大家歸納、總結用小數表示的單、復名數之間的轉換特點,隨著總結的不斷深入,一些原本還有些模糊的學生,思維逐漸地清晰起來了,慢慢地找到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抓手。此時,我一眼掃去,發現「M」也很認真地在聽,在寫,還時不時地皺皺眉,從他的學習情勢上來看,他學的很認真,心想今天「M」或許掌握了一直沒有掌握的名數互化的內容了。

可等到全班學生進行練習時,發現「M」的作業幾乎還都是錯的,並且,錯的內容就是剛剛大家討論過的錯例。

【思考】

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學習,不講話,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學習搞好呢?通過M這個例子,最起碼可以看出,所謂的專心聽講、不講話、守紀律,不一定能達到真正的有效學習。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否有效,並不與這個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現相關聯。只有當這種外面學習的表現是因為內在學習的動機的自然流露時,外在的表現才能顯現出學習狀態的某些特徵。那什麼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呢?

一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里所說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了,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做作出來的,做作出來的積極性是被動的、應付式的,他不是學習者真實學習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發自於學習者內心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促進學習者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有效學習。

二是實實在在地體驗學習過程。學習任何知識都需要學習者有一個全面、深入的體驗過程,學習者只有在實實在在地體驗過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識形成的過程與脈絡,才能體味到學習的三味,才能把知識一點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點水式地學習的人,是很難把握所要學習知識的核心。

三是掌握學習方法是學習的首要。學習知識的過程不只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的點對點的學習,而是藉助對某一個有代表性的學習內容的學習,以期達到對點所在面上所有內容的全面把握,這就是要求學習者不僅僅把學習的內容作為學習重點,更要把學會學習的方法作為學習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的效率才能提高,學習才能真正到學習的目的。

二、抓實基礎

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一直在迴避傳統教學中的「雙基」問題,好像只要一談到「雙基」就不是新課改了,把傳統教學中的「雙基」訓練與新課改對立起來。可以說這是對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曲解,正是由於當前存在著不同層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誤讀,形成了一種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漂浮現象,不少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基本技能沒有形成。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不是對原有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它應是在保持傳統教學中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只有這樣,進行的改革才會有根,才會基礎,才能腳踏實地。

因而,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不應忘記合作、探究的基礎,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礎知識,那時的合作、探究只能成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形式而已,更何況,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無法實現的。

為此,今後的教學中,應把「雙基」訓練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機的整合起來,讓學生在轉變學習方式的同時,「雙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運用

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是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應成為我們教學中關注的一個重點。

原有的教材與生活實際也有聯系,但相對來說,那種聯系是間接,或很牽強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時,原有教材在知識運用時,大量出現的都是封閉式的練習內容,模式化的思維方式。這時的運用,與其說是運用,還不如說是在進行簡單化的訓練,它只單純地考慮到了如何達成數學學科學習的需要,沒有考慮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讓數學學習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這種枯燥的運用,時間一長,不僅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也割裂了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更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為此,在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處理好知識點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當前的很多學習內容都是從生活中尋找來的素材,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解讀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的眼光,使他們從紛繁的生活現象中把握住數學內容。

二是處理好封閉性與開放性的關系。通過一些開放性的練習,培養學生學會篩選、甄別、比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

三是處理好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系。學生在知識運用的過程中,多樣化與最優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組問題,我們應在鼓勵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走上最優化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引導學生的思維螺旋式的上升。

四、綜合發展

從一些學生學習反饋情況來看,我們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如何關注學生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

當前的教學中,更多的教師關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發展目標。可能很多人會說,我這沒有錯呀,但如果你站在學生成長的角度來說,未免過於偏頗了。數學教學不應只關注到學生眼前一點發展,更要關注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需要。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中,不能僅僅只教幾個知識點,讓學生會做題,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也就是要授「漁」,而不是授「魚」。

因而,關注學生的發展,就是要引導學生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這不僅能提升現有的學習效果,也能為他將來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真正把關注學生短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確保學生順利成長。

『叄』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肆』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伍』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計算課教學的有效性

計算教學貫穿於在小學數學教學始終,無論是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等都離不開計算活動的參與,可見計算的位置非常重要,但是,雖然一再強調計算的重要性,可學生的計算能力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無論是正確率,還是計算的速度都很難讓人滿意,盡管很多教師都想盡辦法地教,但都徒勞無功。下面通過對當前計算現狀的分析,談談小學數學計算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一、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教師注重數學知識的情景化、生活化,淡化數學本質。計算知識從生活情境引入,這無可厚非,但是對於與計算有關的概念、原理、法則的抽象、概括與總結是必不可少的。否則難以形成運算能力、訓練思維。
(2)重算理、輕演算法。由於教材在計算內容的呈現上淡化了法則的總結概括,學生往往憑借探索的經驗和鞏固練習來完善對計算方法的掌握。這就導致學習效率較低、差錯率較高。
(3)教師過分追求演算法多樣化的「量」,而忽視了最基本演算法的「質」,過於盲目地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用各種方法去計算,甚至會出現違背認知規律的演算法。
(4)教師為了挖掘出預設中的方法,片面「索取」多種演算法,沒有突出基本演算法;演算法多樣化但教師卻不引導學生對出現的多種計算方法進行分析比較,選擇最優化的方法,不利於學生形成系統的計算知識。
(5)對學生在作業、考試中出現錯誤的處理方式不夠個性化、不夠有針對性。教師往往在課堂上講解,再讓學生把錯題抄寫一遍。這種處理方式比較粗放,缺少個性化,效果不佳。
2、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學生心理因素的影響,表現為粗心,也就是感知水平粗略、注意力不集中、態度不夠端正;知識因素的影響,對數學概念、性質、法則的把握有缺失,應用不夠熟練;思維定式消極作用的影響。
二、尋找策略,重建計算教學的價值取向
1、合理定位教學目標,加強數學計算解決問題教學,彰顯計算的價值。
教學目標的確定和落實除了關注多數中間學生外,還可以適當靈活,關注少數學困生、優秀生,對學困生在課堂上要適當輔導,家庭作業難度要適中、重點完成基礎題並保證正確率。優秀生要適當補充教材中的拓展資源,從方法上和思維上得以提升。
加強對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內涵的把握。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數量關系等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教師應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將數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素材講清算理,引導學生把握其內涵,並找准教學的重、難點和易錯點,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此外,教師發現學生出現錯誤時,一定要及時輔導,彌補學生知識上的缺陷,使計算錯誤率得到有效控制。
在解決問題中,彰顯計算教學的價值。對於計算教學,新教材大膽打破了老教材傳統的編排格局,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有機整合,使得計算教學能依託解決問題,凸顯計算意義,豐富計算策略,培養計算素養。例如,在「四則運算」教學中,通過主題圖,問:「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數學信息,你可以解決哪些數學問題?」然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混合運算。在解決問題中進行計算教學,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了為什麼要進行計算,使他們對算理和演算法的理解更加深刻。當然,這比單一的計算教學也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感悟算理與演算法的和諧。
算理是學生走向演算法的橋梁,是學生學習演算法的基礎,而演算法是學生學習的中心任務。如果僅是強調算理,雖能解決問題,卻無法實現計算方法上質的飛躍;反之,如果僅是強調演算法,猶如建立空中樓閣,很難穩固。因此,教學中必須實現算理與演算法的和諧統一。
例如:「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片段
(教學「36+23」時,學生出現四種計算方法)
(1)擺小棒;
(2)撥計數器;
(3)口算分拆組合,因為30+20=50 6+3=9 50+9=59
所以36+23=59;
(4)列豎式。
……
為引導學生溝通算理與演算法之間的聯系,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撥計數器是怎麼撥的?」
「先撥3個十、6個一,再撥2個十、3個一。」
「為什麼這樣撥?」……
由此引導學生明白「數位相同可以相加」。
擺小棒時,教師同樣要求學生理解為什麼整捆與整捆相加、單根與單根相加,明白它們的數學意義也是相同數位相加;口算分拆組合「30+20=50 6+3=9 50+9=59」時,讓學生明白這樣算的數學意義仍然是相同數位相加。
教師在其中的任務是啟發學生感悟「無論是撥、擺、算,所根據的算理都是相同數位相加」,這是學生理解豎式書寫形式的關鍵。前面三種方法其實是列豎式計演算法則的孕伏,三種計算方法都蘊含著同一個思路——相同數位上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所以才要按照相同數位對齊這種書寫格式寫出算式。這個豎式的格式其實也是上面三種或更多種計算方法的簡潔的表達形式,理解了這個算理,學生也就掌握了豎式計算的方法。
因此,在充分體現演算法多樣化教學價值的同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優化演算法,把優化演算法變成學生又一次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機會,同時,教師不僅要評價其正確性,而且要評價其合理性、科學性。
3、促進多樣化和優化的交融。
演算法多樣化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既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又承載著「要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使命,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嘗試,開動腦筋,找出自己的計算方法。
例如:在教學「9+8=?」的計算中,學生通過思考得出了這樣一些演算法:
擺學具。先擺9個,再擺8個,一共17個;
把8分成1和7,9+1=10,10+7=17;
把9分成2和7,8+2=10,10+7=17;
從9往後數8個,就是17;
8×2=16,16+1=17;
……
學生在嘗試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不但培養了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同時也提高了計算的能力。
4、加強個性化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完成主要任務後,還要通過提問、練習、巡視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教學和輔導,讓不同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同時不帶著遺留問題進行後續學習。對於學生錯題的處理,不是讓學生抄寫正確答案,要對錯誤進行分析、查找原因、有針對性地個性化輔導。
5、提升學生的心理水平
(1)對學生加強感知水平的訓練。低年級學生的聽覺比較發達,但視覺較弱,因此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看黑板板書及閱讀教材的視覺訓練,如從一年級開始注重閱讀和抄寫數、算式的訓練。
(2)對學生加強注意力的訓練
為了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採取對比練習的形式,如23×4和24×3、3.41+0.5和34.1+0.5、75+27和75-27等。
(3)對學生加強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師平時要求學生書寫整潔、規范,看清數字後一步一步地算,容易抄寫錯誤的學生可以邊讀邊寫,計算後一定要進行驗算。
6、加強對學生感知水平的訓練。
低年級學生的聽覺比較發達,但視覺較弱,要注意進行看黑板板書及閱讀教材的視覺訓練。如從一年級開始注重閱讀訓練和抄寫數、算式的訓練。
7、開展活動,拓展計算學習的視野。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數學進行競賽活動,速算比賽,口算比賽,小報設計等等;也可以組織數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現實進行應用,指導學生走進生活中去實踐等。
8、重視計算問題新題型的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傳統計算技能的基礎上,計算題的思維含量可不斷加深,與生活的聯系日益緊密,小學數學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應再局限於傳統的計算題目。
總之,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計算教學中僅追求熱鬧、有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多思考、多嘗試,高度重視努力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學得更扎實。

『陸』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高段教學有效性

教學不僅是對人類已有知識的繼承,也是人類知識體系的再積累、再創造的過程;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遞過程,也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心理素質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是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轉載小學數學是數學的基礎,基礎的數學知識是人們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基礎,所以教好數學是數學教師的重要任務。下面筆者就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課前准備與學生有效預習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備好課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教師在備課時,要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其次,學生合理有效的課前預習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的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為了能更好地利用這有限的課堂時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預習,讓學生把自己能消化的知識在課前完成,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難點進行集中講解、集中練習,這樣通過教學任務的分解和教學難點的集中解決,就會大大節省課堂時間。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精髓,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並針對目標創設問題環境,運用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例如,我們在教授「圓周長計算」時,可以先讓學生們利用手中的學慣用具對圓的周長進行測量。當學生們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圓周長時,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大的圓形水池能進行滾動嗎?」於是學生只能再尋找別的測量方法,從而發現用長長的繩子可以測量較大的、不能移動的圓形周長。但是當面對無形的圓時,它的周長又該怎樣測量呢?比如將一根繩子的一端拴上一個小球,然後提著繩子在空中旋轉,所形成的無形的圓既不能使用滾動測量的方法,也不能使用繩測的方法,到底應該用什麼方法呢?教師提出的這一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然後通過觀察、思考、實踐就能發現圓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並進一步總結形成定律,加深學生對於數學知識的印象。因此,設立一定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還能使他們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多媒體教學以其題材豐富形象、形式新穎多樣、課堂信息量大、節約課堂時間等優勢,為學生創造了有利的學習環境,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從而把課堂教學引入了全新的境界。
1.能將知識直觀化,易於學生理解。在課堂中無論教師多麼善於表達、比劃,也難以表現一些抽象的知識,而多媒體教學最大的特點是能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使學生易於理解。比如筆者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親自剪一剪、拼一拼,在這個基礎上,再運用多媒體課件,把一個圓分別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後剪拼的過程通過動畫形式先後展示出來,學生就會很自然地發現,把一個圓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於長方形,最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思考,便很自然地推導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2.有利於節省教學時間,增加教學容量。如筆者在教授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的練習課」時,就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大容量性的特點,把設計的練習先後通過二十多個圖形展示到大屏幕上,運用搶答、填空、判斷、塗色等多種方式進行練習,並結合多種評價方式,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掌握了知識,加深了理解。
總而言之,教師要認清,多媒體技術僅是輔助教學而已,不要受其所累,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等諸多因素,精心准備、精心設計,適時、適量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發揮多媒體的優點,就會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四、注重實踐,使學生成為運用數學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實踐探究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而且要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多種可行的實踐活動方案。例如:學生學習了比例的知識後,讓學生設計實踐活動方案測量學校的旗桿、大樹的高度。學生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進一步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對數學價值的認識,從而成為運用數學的主人。
五、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更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有效的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教師要正確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把激勵評價用到極端,對於學生的錯誤不能敷衍了事,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對那些有錯誤,但又蘊涵創新思維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時,再給予鼓勵,這樣的評價既能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能避免學生「表揚依賴症」的產生,讓評價真正發揮激活課堂的作用。另外恰當運用數學語言評價,利用「客觀評價策略」「關注差異策略」「多元評價策略」「質的評估」等記錄學生的各種進步,可反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讓學生學會傾聽、解讀、交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以新課改的理念、積極進取的意識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總結,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小學生數學知識能力的提高和全面持續發展。

『柒』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參考文獻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民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09-05-03 | 添加評論
0

簡單愛愛愛愛

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主要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處於最佳心理狀態。

它表現為:(1)最佳注意狀態:注意集中,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注意穩定。

(2)最佳認知狀態:感知清晰、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記憶牢固、大腦處於最佳興奮狀態。

(3)最佳情感狀態:態度認真、學習熱情、興趣濃厚、充滿活力、生動活潑。

(4)最佳意志狀態:動機強烈、求知好問、主動積極、克服困難、能自製、有毅力。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臘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有合適的學習條件,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繼續學習的動機等方面將變得十分接近。造成學生個別差異的三個變數是:學生已有經驗和能力的程度,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師的教學適應於學生的程度。」它表現為:任何一個學生在所處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潛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幫助,達到同等的學習目標。

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

主要測評學生在學習活動里自學能力結構和合理遷移創造性思維水平。包括:獨立閱讀數學教材和用已有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自我組織學習活動和反饋發散與聚合思維統一體,直覺與分析的有機結合,創造性想像的參與。

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評價學生掌握「雙基」的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形成過程是否高效、省時、獨立構建知識體的能力。掌握知識應包括四個方面,是什麼、哪裡找、怎麼學、有什麼用。不等同於記住或模仿做題。

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

主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數學,收集整理信息中發現、抽象數學規律,用數學眼光觀察、解答生活中實際問題。包括:課前收集生活信息,課內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獲知識再認識和想像創新實踐信息。真正體現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關鍵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上盡可能減少教師的規定行為,只要學生是圍繞學習的言行,教師都必須給予鼓勵;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加以引導和發展,避免學習過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並兒童化,克服單調枯燥。調查數據表明,小學生從喜歡某位教師到喜歡這位教師所教學科,進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最佳心理狀態。

「教學的最優化就是教師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的收獲。」教學設計應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例出發,用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形式,提供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材料,保證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時間。把學什麼?怎麼學?還給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學習材料而不是講解,是組織原始信息而不是處理加工;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學好不同水平的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實驗表明,改變教學評價對象,能促使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引出了備課、上課的一種新模式。更能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量化為:

一、教師活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二、學生活動

(一)自主性學習狀態

1.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

2.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二)合作性學習狀態

1.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

2.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三)創造性學習狀態

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新課程改革已經歷了五年多了,教師按照新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積極地投身到課堂教學的探索之中,使數學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讓數學教學更顯精彩。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當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頓時,滿教室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中的學困生則心不在焉地做自己的事;有的小組意見不一致,但在討論時不是以自己的理由去說服不同意見的同學,而是爭吵不休。討論幾分鍾之後,反饋交流自己的意見,學生紛紛舉起小手一個勁叫:「老師,我!我!我!」待老師叫了一個同學,另外同學則唉聲嘆氣,在一部分學生的唉聲嘆氣中,指名的同學開始發言了:「我是……」

「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沒等這同學說完,另一個學生在下面大聲叫嚷著。

「我也有不同意見,我是……」另外的學生也叫了起來。經這幾個同學一鬧,下面學生把各自的方法紛紛說開了。整個教室亂哄哄一片。像剛才的例子我還碰到過多次,因而我就想:這樣的教學有效嗎?

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鬧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交流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而缺少傾聽的過程,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我們的課堂現在普遍呈現出的現象就是:「熱熱鬧鬧」愛說話,愛表達的學生多。但在活躍的數學課堂中,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傾聽。傾聽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手段,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有效的傾聽能幫助我們博採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萌發靈感;還能使我們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那麼,我們如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讓學生正確表現自己,學會傾聽呢?下面簡單談一談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是如何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

一、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使學生「會聽」。

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它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不斷提高與完善的。我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下四點來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⒈ 聽辨法。

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則等編成判斷題,由教師口述題意,全班學生用手勢表示「對」與「錯」。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鞏固練習中,我讓學生認真聽,仔細判斷,看誰的耳朵靈:「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的圖形是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對邊相等的圖形是長方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四邊是平形四邊形。」通過這些判斷練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辨別、分析、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個學生必須認真聽才能正確的判斷。這在無形中,就加強了學生傾聽的能力。

⒉ 聽演算法。

計算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盡量做到每天堅持3分鍾的口算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口算練習中,我不但進行視算練習,還時常穿插聽算練習。這樣既改變了單調的練習模式,又有利於激發練習的興趣,同時也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聽力。通過聽算,使學生明白,我們不但要學會算,更要注意聽,只有聽清楚,才能算正確。

⒊ 聽說法。

低段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是在游戲中學習,在教學完有餘數的除法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斷:

師:我們接下來做一個對口令的游戲,比一比,哪個小朋友對得又對又快,但不能重復。老師報一個余數是1,你能說出一個等於它的算式嗎?

生1:15÷2=7……1 生2:10÷3=3……1 生3:25÷8=3……1 ……

師:說得真多。下面余數是3。

生1:15÷4=3……3 生2:27÷6=4……3 生3:33÷5=6……3 ……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只有認真地傾聽別人的答題之後,才不致於使自己的答案與別人雷同,這樣還促使學生不斷地思索還有別的答案嗎?

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還激發了全體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同時,能使學生靜下來耐心聽。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⒋ 轉述概括法。

「學會傾聽」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聽別人發言要用心,要細心。另一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因而在平時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轉述概括別人的發言,在傾聽別人發言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如在小組合作交流時,要求每個學生發言時,先說出前面發言同學說的內容,並對聽來的內容進行評價,然後再講清自己的觀點。這樣讓學生轉述別人的發言,逐步學會抓住別人講話的精髓,達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從中得到啟發,達到觸類旁通,學會傾聽。

另外,老師每次布置作業時,只說一遍,要求學生認真聽。然後請聽得不夠專心的同學轉述一次。如還不清楚,再請一位同學轉述。

這樣要求學生轉述顯然很費時,但對於傾聽能力的培養卻很有幫助。只要我們從低段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對今後的課堂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應舍的花時間。

二、養成傾聽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善聽」。

人的成長其實就是一些習慣的累積。要發展學生的傾聽能力,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培養學生傾聽的好習慣呢?

⒈ 講明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是一種有意識、主動的聽。由於學生年齡小、心理發育並不成熟,要讓學生明白傾聽的重要性,我們不能靠硬性灌輸,應在和諧的氣氛中滲透。在教學時,我總是抓住機會鄭重其事地強調:聽與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聽是尊重別人,聽懂別人的意思。說要大膽,聽要用心;我們不僅敢說,還要會聽,這樣才是一個好學生。當然,要讓學生理解傾聽的重要性,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明白,要靠我們教師耐心的引導,利用平時一切可利用的時機,讓學生從體驗中領悟傾聽的重要性。

⒉ 意識傾聽的長期性。

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認真聽,更是一種好品質,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它的養成非一日之功。由於學生年齡小,心理不穩定,理解能力相對較低,要讓學生真正學會傾聽這就顯得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逐步加以細心培養。在平時教學中,我主要要求學生把話聽完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來培養傾聽習慣。不管某個學生回答得「對」還是「錯」,我都教育學生,讓別人把話講完,才舉手發表自己不同的一見解,這才是對別人尊重的表現。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發言時,被別人打斷,你會怎麼想?讓學生設身處地為發言者著想,尊重發言者。要求學生能剋制自己的激動情緒,即使對他人的發言有意見,也得等別人把話講完以後再發表意見。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表達慾望,又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習慣的養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其間還有反復,但我們只要持久有序,長期堅持,是可以實現的。

⒊ 發揮教師的示範性。

要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不僅是學生的問題,也是教師的任務。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老師身上找到影子,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在課堂內外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

①聽懂學生的心聲。

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無論孩子們的發言是對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吞吐吐,都要專心地聽,偶爾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對待學生發言,首先要看到他的閃光點,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以激勵為主、批評為輔。

②適時恰當地評價學生。

小學生的情緒色彩很濃,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常常由於興奮,不聽同學發言而大聲說話。這時,我就馬上對那些能傾聽別人發言並積極舉手或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瞧,XXX今天聽得多認真呀!」「大家看,XXX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XXX真厲害,一下子就能聽出同學發言的主要意思。」這樣,既表揚了認真聽的學生,又給其他同學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通過以上的嘗試,現在我班學生已逐步養成了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且能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對數學也有了較濃厚的興趣,學習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這使我進一步明確課堂上自主不等於隨意。在提倡個性張揚的現代教育理念下,「尊重、民主、平等」是其中的核心,學會傾聽也正是建立在這理念之上的。只有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才能聽懂別人的意思,達到交流的目的。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愛講」,而且要引導學生「會聽」「善聽」、「多思」。

『捌』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概念的有效性

新課改後,對各階段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作為貫穿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學科,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與時俱進,更要求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小學是學生的起步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接觸各種數學概念和理論,同樣還要掌握最基本的數學計算方法以及解題思路。然而,對於小學生來說,方程、小數、未知數等知識點並不容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一定的概念教學,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數學概念,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筆者將在下文簡要探討如何提高小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全面滲透概念教學法
1.有科學研究證明,人想要形成某種概念或認識,需要在足夠多的相似事物或者相同事物的不同點中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形成有關該事物的某種概念。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就是將學生平時所認識到的具體事物進行轉化,從而形成具有一定抽象意義的概念。只要教師掌握了概念在學生認知中的形成特點,然後按照其規律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進行相應的概念教學,就能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比如,在進行三角形的相關課程後,筆者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於三角形的認知和對概念的理解,為學生製作了一些長短不一的木棒,最短的木棒有兩公分,最長的則有十公分。然後讓學生依次來我這邊選取三根木棒,自己組成三角形。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有的學生選擇的木棒長短差距不大,有的則長短差距過大,違背了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定理。然後筆者問那些沒有拼成三角形的學生,為什麼自己明明有三根木棒,卻拼不出來。學生們給出了各種答案,總結之後,能夠發現,雖然學生們沒有學過三角形定理,但是也模模糊糊地認識到問題出在三條邊上。然後,筆者讓這部分同學再去選擇一根木棒替換掉自己認為出問題的,這次,幾乎所有同學都選擇了長度相近的。最後,筆者告訴學生們定理,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要大於第三邊,任意兩邊的差小於第三邊,然後讓學生通過測量,驗證這個定理,最終在學生的認知中形成了這一新的概念。通過這種在學生認知形成過程中的滲透,能夠讓學生形成一種自己的概念,從而便於他們理解和運用。
2.所謂在學生認知形成的過程中進行概念教學,並不是指一個單一的知識點。在筆者看來,小學數學的知識雖然簡單,但是教材編纂者用心巧妙,每一個知識點都不是超脫於數學體系而單一存在的,每一個知識點間都有著一些聯系。這些大大小小的聯系也給新舊知識點的銜接創造力條件,而概念教學法則能使這些聯系變得更加明顯,讓學生構建新的數學概念時,難度降低,更加得心應手。
比如在《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一課中,學生之前已經接觸過小數,對其有著一定的認識,可是在小數的大小比較上,則比較容易和整數相混淆,在進行小數概念的教學時可以將其同整數進行一定的同化。筆者就在課堂伊始,在黑板上寫下兩組比較大小的題目,分別是224和212,593和607,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整數大小比較開始,回憶整數比較大小的關鍵點,然後在給出一組小數比較6.38和6.37,在這里,筆者引導著學生,這兩個小數的整數部分一樣大,我們可以暫且不看,將整數部分和小數點蓋住,然後看小數部分,當做38和37,這兩個數明顯38大,所以,6.38大於6.37。讓學生認識到,小數間比較大小,在整數相同時,只看小數部分,誰大,整個數就大。然後可以在概念初步同化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引導,給出0.08和0.67進行比較,讓學生憑借著對概念的同化和理解,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比較。
二、通過遷移教學,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率先接觸一些數學概念,這些數學概念也就先入為主,在學生學習其他概念時,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即教學遷移。從筆者的教學經驗來看,教學遷移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助於學生理解新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會在學生運用新知時產生影響,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困擾。因此,數學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有必要採取一定的遷移訓練,放大教學遷移有利的一面,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時,在講到二者面積的計算時,就可以進行相應的遷移。首先在課堂開始,筆者讓學生計算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長乘寬即可。然後,筆者通過課件給學生演示平行四邊形如何通過割補法變形為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後再利用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在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遷移時,還要提醒學生,在平行四邊形轉換的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一條底邊以及底邊上的高始終是不變的,這就好像長方形的長和寬一樣。如此一來,很自然的就將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介紹給學生,也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記憶。通過這種具有方向性的教學遷移,能夠放大教學遷移的有利性,從而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三、深挖教材,提高個人的教學能力
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和引導者,教師如果學藝不精,很難引領學生正確掌握相關知識。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必須對數學概念知識進行全面深刻的掌握,然後將自己的理解同學生分享,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概念,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平行線的定義是「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但許多教師自己的記憶是「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把前面的在同一平面內這個前提忽略掉了,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在遇到一些判斷題時很容易出錯。
其次,教師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對班級中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有著一定的把握,然後通過一些測試性的練習,來檢驗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適合,通過這些反饋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概念教學法對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有著一定的作用,廣大教師需要將自身的教學能力同概念教學法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最終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玖』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元江縣澧江一小 教師 火壽華 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思想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接受,並逐漸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數學,整個課堂因生活而更加有效,靈動、充滿了智慧。 有效的課堂教學要體現一定的理念和思想,但集中體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的互動性、學習的實踐性、學習的理解性和學習的反思性。如果實現了這些特性的課堂教學,那麼,這節課就可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的好課。那麼,新課程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體現課堂的有效性呢?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感受。 1、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有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上「板著臉」的課,學生可能會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但他們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也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探索熱情。寬松和諧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只有通過游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比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老師說:「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並且知道三角形根據角的不同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現在你能猜出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形嗎?」這時,老師呈現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擋住,只露出一個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銳角三角形,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銳角,我猜另外兩個也許是銳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鈍角三角形,我看到的雖然是銳角,另外兩個可能一個銳角,一個是鈍角,」……學生們爭執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參與性相當高。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麼三角形,而且還要說明理由,這樣的教學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和諧的氛圍。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機會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學習,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驗數學。比如在探索與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小組活動記錄表,讓學生自己去量三角形的三個角的角度,並在小組內交流中發現規律。在發現規律後,再引導學生動手去折紙三角形來驗證自己的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去經歷操作,驗證、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體驗了「做」數學的樂趣。 3、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一堂好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富有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時間。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於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教師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最簡單的一個要求是教師提問後是否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至少用幾秒鍾讓學生思考,而不急於下結論,判定學生會不會,特別是那些需要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創造性才能解決的問題,更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 4、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的實際和內容的要求。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需要,同時也要符合不同的學習內容,探索發現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應當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新概念,新方法的內容時需要學生去探索,但有些規定性的內容也可以用接受性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學生在學習字母與數字,字母與字母相乘的簡寫規律時,我沒讓學生探索,討論,而是直接出示紙條讓學生自學這些規定性的知識。 5、一堂有效的課應當是注重學生的有效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有效學習一定是有價值的學習,對學生有用的學習,是針對學生普遍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的學習。例如有的老師在上復習課時,一共出了十幾道數學題,一道一道地講,剛講完就下課了,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人人參與,作業設計也有坡度,但我坐在下面和學生一起聽課時,發現這些題目只有少數幾個同學不會,但老師還要從頭到尾全班講,這種現象在學生中比較普遍,所謂復習課幾乎都是這樣進行的。沒有提出一個有效學習的針對性問題,集體浪費時間,只是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教學計劃。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沒有? 總之,有效率的課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而不是去「迎合」老師的問題。所以,一堂有效的課也是解決了學生問題的課,應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應當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