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需「關於____的思辨」為題的作文
關於傳統的另一種思辨——觀侯慶作品有感
美麗的都市女性在空空如也的背景中或是困惑或是傾訴,極具沖擊力的畫作以簡潔的構圖、嫻熟的色彩運用,表現出畫者的思想性和技巧的高超。這是侯慶的《琵琶記》系列給人的第一觀感。
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侯慶的作品,有其典型性。新中國成立後的繪畫創作大多是以領袖、英雄人物、歷史題材為主。「文革」結束後,題材由宏大敘事轉向了平民生活,掀起了「傷痕美術」、鄉土藝術的思潮。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都市的迅速擴張,人口相對集中化、復雜化,使得藝術家們紛紛開始關注身處的大都市,繪畫題材亦由鄉土、懷舊轉向都市,表現都市的各種人、景、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藝術的敏感促使侯慶開始關注都市中年輕女性的心態。他深感都市女性對城市生活的矛盾態度,並以其特有的形式表達將之呈現於畫面之上。
從《琵琶記》的畫面上可以看出,侯慶是一位有著深厚中國傳統藝術根基的畫者。於1991年就開始職業畫家生涯的侯慶,對中國傳統藝術給予很大的關注,他從《經石峪泰山金剛經》、《家廟》、《鄭文公碑》、《四山摩崖》、《書譜》等碑帖入手,每天研習書法,以對書法的領悟去真正地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在上世紀90年代,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偏愛使侯慶十分注重走「雅」的文化線路。經過多年探索和人生感悟,他對生活又有了新的理解,從而由「雅」變「俗」,從一開始的《荷》系列轉向表現都市女性系列,按照他的說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道與儒、出世與入世的轉換。
在侯慶看來,中國傳統文人的生活原則是道與儒的共存,身為儒家在城市,心慕道家住山林。自兩千年前的漢朝始,中國文人就開始不斷藉助各種藝術載體表述人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對都市物質與慾望的渴求,另一方面是對遠離塵囂的心靈平和的祈盼,即使是陶淵明、鄭板橋這樣的大藝術家,亦難以割捨對都市物質的嚮往。在都市繁華的美麗下,永遠透著一絲無奈。
侯慶的這種思緒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找到了共鳴,但因時代變遷又有不同。白居易對權勢追求的失利使他變得落魄,表達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而侯慶找尋的卻是現實中都市女性慾與無欲的矛盾。時空的轉捩,使當年的琵琶女在千年之後找到了契合點,今天的都市女性也懷有琵琶女當年一樣的感受,只不過不是白居易對都市繁華的寥落感,而是一種懷念。
同許多前輩們一樣,侯慶這代人有著自然肩負中西融合這個歷史課題的使命感。他一直嘗試著走中西融合的路子。他以深厚的油畫功底為基礎,在畫面上吸收了西方技法的諸多因素,如材質、色彩、肌理等。《琵琶記》系列裡,觀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倫勃朗、大衛、安格爾等西方大師的影子。而構圖卻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方式,在畫作名字上也注重從傳統文化中選取細節,諸如《閑度》、《無聲》以及今天的《琵琶記》。
B. 理性的思辨作文
不向生活示弱
在人生之路上.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有時固然可以示弱。但是,生命的高貴與尊嚴卻向我們昭示:我們不需要向生活示弱。不向生活示弱,就是要勇敢地承擔自己的責任。誰不渴望我們的世界美好、社會和諧?誰不贊美那些見義勇為的人?但很多時候,我們僅僅在渴望,僅僅在贊美,卻忘記了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面對生活中諸多不良現象。我們很多時侯以「弱」示之,選擇了觀望,選擇了退讓,選擇了逃避。於是面對不盡如人意的生活,我們常常抱怨慨嘆。殊不知,在很多時候,我們也恰恰是別人抱怨的對象。《論語》中說:「見義不為,無勇也。」
是的,為了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更需要表現出勇敢,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不向生活示弱,就是面對挫折不幸永不放棄。生命如白駒之過隙。又如荷葉上的一滴露珠,在這短暫的生命中,難免會遇剄許多挫折與不幸。對此,我們仍然需要以百倍的熱情與努力來展現生命的高貴與尊嚴,而不可示弱。
失聰的貝多芬,發出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集聾啞盲於一身的海倫•凱勒依然沒有失去對生活的熱情,成就了偉業;遭受宮刑的司馬遷依然頑強地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力掃」的巨著。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面對不幸甚至厄運,他們都選擇了頑強選擇了熱情與更為艱辛的努力。也正是這種不示弱的精神,使他們彪炳千古。不向生活示弱,就是堅守理想與真理。在追求理想堅持真理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不解嘲笑誹謗謾罵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險,對此,那些偉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永遠不讓理想和熱情擱淺,不向生活示弱與屈服。屈原面對「舉世混濁眾人皆醉」的現實,選擇了懷抱理想投江面死;張志新面對被割舌的危險,毅然選擇了堅持真理;布魯諾面對教皇的淫威,堅持日心說而投身烈火。他們以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捍衛了理想與真理的尊嚴。
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壯歌,以自己永不示弱的精神,讓人們在沉沉暗夜中堅守著對黎明的渴望。生命短暫而且僅有一次,如何看待這樣的生命,是一個永恆的命題。古人雖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語,但其中的「小」己明確告訴我們,這僅僅是一種小智慧。面對生命這樣一個永恆的命題,永遠懷著高昂的鬥志,永遠懷著永不熄滅的熱情,堅守理想與信念,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讓我們把永遠不向生活示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C. 《得與失》 思辨作文
得與失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得」與「失」,它們並不是絕對的兩個極端,往往是相伴相隨的,是一種辨證的關系.
「人遺弓,人得之」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就我們而言,固然有得有失.但是現實生活中,能夠坦然面對「得」與「失」的人卻寥寥可數.據我的所見所聞,以下例子是社會中最普遍的現象:
貪官污吏之猖狂都因太計較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時刻只想在民眾身上刮取民脂,民膏,也不想為百姓造福一方.
萬千學子都以「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心態去讀書,全然不理會讀書的真諦,最後上演的往往是一幕幕發人深省的悲劇.因高考落榜,就服毒自殺;因成績差忍受不住父母的責備就離家出走,這些已經屢見不鮮了.只看見一時的「得」與「失」,就甘願放棄一個讓我們去奮斗,去拼搏的美好未來.瞬間錯誤的抉擇讓我們的心靈承受著無盡的悔恨.
豁達面對「得」與「失」,生活會因此變得永恆星光閃爍.老子曾說過:「同於得者,得亦樂得者: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這就是告誡人們,「你得到了應該得到的東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須失去的東西.樂於得必樂於失,有失才有得到.所以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又何必在得與失之間苦苦掙扎,輕輕閉上眼睛,寬慰自己的得與失吧!
上述都是一些淺顯的道理,為什麼人們依然會怨嘆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已有並值得珍視的得,難道這就是人性的貪婪與愚昧.當一個人得到越多,他就會開始認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原來追求成功,達到目標的快感就會煙消雲散.可是稍微有所失,就會給它挫敗感,令他馬上變得誠惶誠恐,彷彿害怕擁有的一切會立即離他遠去,這簡直就是在等待世界末日來臨的前奏.其實世間一切總是生息循環,成功者與失敗者之所以結局迥然不同,那是因為兩人看待得與失的角度不同.失敗者就像我前面說的那樣,得到越多時不再欣喜;稍有所失,心就悲怨,這和守奴才沒有什麼區別.而成功者反之,當他所失的越多,就是再失,也就感到痛惜,稍有所獲,便十分快樂,這是他懂得珍視得與失的過程,他看透了得與失之間的門檻.
得與失之間所獲的東西要珍惜,對失去的不要耿耿於懷,是非得失,都要真誠對待,不患得不患失才是生活快樂的源泉.
得與失
昨天就已聽說西面的食堂今天早餐免費.我這種貪圖小利的「勢利小人」怎可不去呢?
雖然物不美,但是免費的,勉強湊合著吧.剛坐定便看見一同班同學從那叢多為小人的人群中離去,走向東面的食堂,他也看見了我,我慌忙躲開他的目光,頓時感到無地自容,唉,真丟臉,他到班上還不知怎麼大肆宣揚我的這種「精神」呢?
眼見他已走遠,吃進嘴裡的包子也不知道是何滋味.唉,看見就看見,我幹嘛要裝得如何高尚呢?他來到這里為什麼又走了呢?頓時一抹譏笑萌上心頭,在這免費吃早飯的固然是勢利小人,但在東麵食堂吃的就都是正人君子嗎?我看總有些人是為了面子,做給別人看的,正像我剛才吃著別人施捨來的包子躲避同學的目光時的感覺.人哪!就是這么不可捉摸.
正當我用「阿Q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時,不幸適時降臨在我頭上.第一節課下,同桌吃驚地望著我,告訴我臉上布滿了紅點,我看她一臉吃驚的樣子,頓時嚇了一跳,又沒鏡子,不知我變成什麼樣子了,這就是報應嗎?
中午,更厲害了,媽媽立刻帶我去醫院,看見醫生們那些嘴臉,我就有氣,診斷出是「皮膚過敏」,要掛兩瓶水.明知他們是小題大做,但自己這個樣子,只得任由他們擺布.可氣的是,他們扎了四針,還沒有處理好,我又氣又恨,差點沒哭出來.難怪錢鍾書先生說:「醫生是屠夫的一種.」此時,我不禁想起了韓寒的那篇《看牙醫》,眼前的這些仁兄們和那篇文章中的醫生相比,雖談不上略勝一籌,也是各有千秋吧.
掛完水,他們竟獅子大開口,35元錢!,此時我已經敢怒不願言,只得將錢乖乖地雙手捧上,心中暗暗地為那35元錢唱葬歌,這真是天意,「有得有失」嘛,得不償失.
帶著一身的「傷痛」回到教室,同桌欣喜地對我說:「明天西邊食堂還是免費!」我忙搖頭擺手,「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我還是懂的.
D. 思辨作文
所謂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展開分析;寫作中,「辨」要由「辯」體現出來。
近幾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話題作文。高考作文命題頗具思辨性。要寫好此類思辨性作文題,沒有一定思辯能力和思想、文化積累,是難以寫好的。怎樣提高學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淺入深,提升思維品質許多考生在寫思辨性作文時,不是完全「無知」,而是缺少思維的深度。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斷然下結論,不去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聯系,只知道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使得所寫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麼」上,忽視在「為什麼」上的深入開掘,缺乏思辨性。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題:以「忙」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會羅列現象:時處今日之中國,特別是「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上海,個個都在忙!小至於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於學習,忙於復習;大至於天下國家、日理萬機的領導人,市場競爭中的企業商家,學術研究中的專家教授,以至戰士、民警、工人、農民,都在忙中。顯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卻做得很好,給人一服「清醒劑」:文章以「奈若何」命題,直截了當地將自己對「忙」的看法毫無遮掩地表達出來。小作者不是簡單地對「忙」持否定態度,只是「無可奈何」罷了。這種認識正是反映了當今人們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損失了許多。可貴的是作者在鋪陳「忙」的現象時,對人的成長所需的精神食糧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道德的丟失做了委婉的批評,對人的心靈凈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達了無限的嚮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說理透徹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筆調一路敘來,自然而富有變化,理性而富有詩意,給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開聯想之「窗」
聯想,就是從作文題目的要求出發,展開對這個題目的內涵和特徵的了解和把握。讀完命題,考生不妨想一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與命題提到的事實有相似之處,若能快速准確地舉出兩三個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當然,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們可以把話題材料的內容進行分解,若各小點對應相似,整體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應多角度聯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作好量的准備。
如以「魚」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有個同學聯想到了春秋時的魯國丞相公孫儀吃魚的故事:公孫儀喜歡吃魚,但人們送的魚卻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魚,必去遷就別人,徇情枉法,最終導致罷官免職,連自己吃魚的機會也沒有了。由此聯系社會現實,借用公孫儀的故事,告誡掌權者不要貪「魚」而落水,應像公孫儀那樣嚴於律己,才能長久地買「魚」吃。作者進而由此及彼,我們應該建立這樣的機制:該辦的事,不送「魚」也照辦;不該辦的事,送魚也不辦。
方法之三:推陳出新,轉換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同一話題的思辨關系,多種多樣。思辨性作文還可以採用逆向思維構思。所謂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讓思維形成對立面,從問題的相反方向進行探索,導致新的認識。俗話說「文章最忌隨人後」這就要求考生掙脫思維定勢,轉換思維角度,另闢蹊徑,寫出具有個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們可以諷刺它艷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從逆向思維考慮,我們也可以歌頌它的朴實,廉價;它雖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異卉相比,但它畢竟以自己的色彩進入了千家萬戶,美化著人們的生活。
E. 怎樣寫出優秀的思辨作文
現在的小學生在作文中說假話,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的現象。有個怪現象,就是孩子平時說假話,要被批評,而在作文中寫假話,是被允許的。老師明知作文里說的是假話,但也欣然地接受了,並且還會給予一個高分。這等於培養和鼓勵學生說假話。著名學者摩羅有句話:你講話的態度就是面對人生的態度,你講話是虛假的,那麼,你對人生的態度就是虛假的。這就是說,作文中是說真話還是說假話也是個做人的問題。《語文課程標准》里也明文規定,寫作文要寫真話,不寫假話。我們當老師的還有理由違背嗎?不能。難道孩子不在作文里寫假話就寫不出好作文嗎?當然不是。之所以如此,責任多半在老師。在此本人深有感觸。案例:2011年12月,貴州省第三屆《當代教育》「藝義豐」杯小學生作文競賽頒獎揭曉,我輔導的四年級(2)班雷子雲同學作文《沒媽的孩子》獲二等獎。看了編委的修改和評委老師的綜述。我感觸頗深,喜、愧參半。我為了指導成功,力求完美,於是在作文指導中加入了我的「老成」。全文2000字。標題《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編委把標題改為:《沒媽的孩子》。開頭段:「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聽到那動人的歌聲,我思緒萬千:我就是那沒媽的孩子,我就是那一根孤獨的小草!我多麼希望自己是媽媽懷抱中的寶呀!編委把開頭段刪簡為一句話:我是一個沒媽的孩子,多麼希望成為媽媽懷抱中的寶呀!中間段1800餘字,是雷子雲同學三天時間寫出的草稿,事例真實,生動感人。而寫作思路布局,結構安排等都由老師完成。老師修改語病,根據材料反復剪裁、拼裝、調整而成。結尾段:有一首歌寫得真好!「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幸福之花處處開遍,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雖然少了媽媽的愛,但我感受到人間處處有關愛!「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孤獨的小草在人間處處關愛里變成了一塊寶,幸福享不了!」編委把結尾段也刪簡為一句話:我是一個沒媽的孩子,但我有爺爺奶奶和弟弟。編委老師的三處大的刪減,改得多簡潔呀!我受益匪淺。我為了結構完美,反復修改詞句,採用了首尾呼應的寫法,運用歌曲開頭和結尾,想以此來打動評委獲得成功才如此這般成人化,多出那些空話、套話、假話的大道理。中間段雖然編委沒有作任何改動,但是四年級的學生是無法完成這種長篇大作的思路布局調整的。真花了我的不少心思,原汁原味的東西少了。有些字、詞、句都是我這位指導老師的「功」與「過」。通過此次指導小學生作文,我想起了一言名句:「刪繁就簡三秋樹,領意標新二月花。」的真正含義與道理。《當代教育》評委林盛青老師也在書中與本屆參賽作文指導老師作了一個筆談:多一點童心,少一點老成「……獲獎固然是好事,但獲獎如果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未必就是好事。老實說,我對本屆作文競賽獲獎的一些篇目,是持保留意見的。為什麼呢?因為,在那些文章中,我很少看到童心,很少讀到童趣。不少篇目成人化的痕跡特別重,結構、行文都顯得太老成,近乎於完美。這就引發了我的思考,我們的小學生真有那種對結構,對文字,對主題,對表達駕輕就熟的能力嗎?對社會,對生活,學生們真有那麼深刻的感受何認識嗎?我武斷地認為,不可能。即便是六年級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的關注點,也不應該是在社會的層面上。……我這樣說不是對獲獎作文進行否定,而是提醒我們的語文老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時,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強加給學生,不要讓學生寫遠離他們生活的人與事,更不要代替學生操刀動手。小學生的寫作,貴在真實。失去了真實,也就失去了童心和童趣。試想,如果十一二歲小學生的作文,都是大主題,大結構,大敘事,那還叫小學生作文嗎?不少參賽作文沒有童真童趣,只有的是老成。這成了一種非常不良的文風和學風的問題。參賽作文出現這種現象,責任在老師。如果,我們的老師不那麼功利,就不會拔苗助長。拔苗助長可以獲得一時的名利,一時的風光,但是最終受害的是學生。所以,對於那樣的作文指導方式,我堅決反對。從那些存在著拔苗助長現象的作文里,我感到問題十分嚴重了,是該讓我們進行反思的時候了。……」林老師的話真是太有道理了,我受益匪淺。我們許多指導老師都在做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錯事。其實我們當指導老師的心中是最明白不過的了:沒有指導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反復修改,怎能達到優秀等級的作文呢?原稿怎能參賽呢?不顯得老師的不盡力嗎?不得已而為之呀!其實適當修枝潤色也是應該的,但要考慮怎樣才能保留原汁原味才更好。什麼樣的作文才是真實的小學生作文?應該是,一篇有著童心、童趣,哪怕表達不怎麼准確,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一些小毛病,但反映的是學生真實的學習和生活,那就是好作文。對於如何評判小學生作文的「好」與「不好」,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里,我想借用美術教學中一個經典例子來表明我的觀點。例子說的是老師讓學生畫太陽。幼兒園的小朋友畫了一個不怎麼圓的圈,高舉著告訴老師,這是我畫的太陽。老師誇獎他說,很好!小學生畫了一個很圓的圈,還在圈的四周畫上了長短不一的線條。老師見了說,很好。把太陽的光線都畫了出來。中學生不但畫了很圓的圈和圈外的線條,還塗上了金黃的顏色。老師豎起大拇指說,很好。你把太陽的顏色都畫出來了。三個學習段,三種不同形態的太陽,老師都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原因何在?那是因為老師是從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去進行評判的。那麼,我們對小學生作文的評判,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對此,有老師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此低的要求,怎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和寫作水平?那好,我們來看看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對小學生的寫作是怎麼要求的。新課程對第三學段(5---6年級)學生的習作要求,有這樣一些敘述: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第三學段的習作要求尚且如此低,第一、二學段要求就更低了。對課標中的這段話,我體會最深,認為也是最重要的,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表達和積累;二是簡單和真實。因為,表達是寫作的基本手段;積累是寫作的儲存庫;簡單是寫作的基本要求;真實是寫作的情感體現。從這四個層面看本次參賽作文,「真實」的缺失尤為突出。「真實」缺失指什麼呢?一是作文材料,二是人物情感,三是作者寫作能力。我們在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時,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強加給學生,不要讓學生寫遠離他們生活的人與事,更不要代替學生操刀動手。小學生的寫作,貴在真實。失去了真實,也就失去了童心和童趣。前面舉的畫太陽的例子,實質就是真實和簡單。試想,如果十一二歲小學生的作文,都是大主題,大結構,大敘事,那還叫小學生作文嗎?那叫作品、藝術品了。不少參賽作文沒有童真童趣,只有的是老成。這成了一種非常不良的文風和學風的問題。參賽作文出現這種現象,責任在老師。如果我們指導老師不那麼功利,就不會拔苗助長。拔苗助長可以獲得一時的名利,一時的風光,但是最終受害的是學生。所以,對於那樣的作文指導方式,我們千萬別這樣做為好。從那些存在著拔苗助長現象的作文里,我感到問題十分嚴重了,是該讓我們進行反思的時候了。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出反映他們真實生活和真情實感,且具有童心、童趣的作文呢?我們認為必須做到「三真」,即:記真事、寫真人、表真情。記真事,是指學生作文時,要從熟悉的生活中去選擇材料,不要憑空捏造事件。寫真人,是指學生作文中描寫的人,是存活於現實生活中的,是知溫暖,懂感情的,不是拔高的,虛假的。表真情,是指學生在表達時,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情在字里行間,不是靠開頭、結尾的幾句空洞無力的抒情吶喊:啊!-----呀!-----。作文要說真話,多一點童心,少一點老成。新課程理念也規定:寫作文要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第一,要解放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扭轉學習的被動局面;第二,要營養學生———擴大學生的「內存」,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第三,要武裝學生——使學生學會思辨,強化他們的認知能力;第四,要訓練學生——使他們把握作文的規律,有效地進行表達;第五,要激勵學生——使他們學有興趣,樂此不彼。如何使作文變得純真?除此之外,作文評價也很關鍵。我們應該倡導:作文不分長短,詞句不在於美不美,而在於作文是否寫得真,這才是一個核心標准。名家都說「筆下有情自動人」,我們主張用「純、真、情、理」四個字來評價。「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來哪個也不會說假話,小孩子說假話是跟大人學的。學生在作文中說假話是老師教的。老師為了急功近利做了許多虛假欺騙的教育過程。教作文的過程就是教做人的過程,老師首先要做好人,然後才能教好學生寫好文,教師要轉變這個觀念。作文教學如能按以上方法及要求去做,就能寫出純真作文,取得良好的作文教學效果。純真的作文真好!
F. 直接思辨類作文的寫法
一 、題型歸納
思辨類新材料作文試題特點:對試題材料所探討的話題,試題材料中往往蘊含或在結尾處提供兩個或多個觀點。這些觀點在結構上一般是並列關系,在內涵上一般是對立統一關系。
思辨類新材料作文,從矛盾的對立面來看,可分為兩大類——
1.二元矛盾型。所謂二元矛盾型,就是試題材料對所探討的話題,材料中往往蘊含或在結尾處提供兩個對立的觀點。如2015年浙江卷試題材料的第一部分贊同文章與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則認為文章與人品不一定一致,兩個觀點呈並列、對比關系。
2.多元矛盾型。所謂多元矛盾型,就是試題材料對所探討的話題,材料中往往蘊含或在結尾處提供多個觀點,這些觀點或呈並列關系,或呈對比關系,或呈互補關系。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Ⅰ對規則的討論,試題材料沒有明顯的感情傾向,只是說:「這種做法當場引發了觀眾、運動員和裁判員的激烈爭論。事後,相關的爭論還在繼續。」只說爭論而不表明寫作傾向,讓試題在思辨中又充滿了開放。
思辨類新材料作文,不僅是全國新課標卷命題的高頻題型,同時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題的高頻題型。無論是二元矛盾型還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種寫法。
【標桿金題】
(2017年模擬模擬)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國,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飛船與天宮二號完美對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純正中國基因「非洲天路」通車,「海斗」號無人潛水器成功下潛至萬米……在發展的路上,我們絕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界矚目的奇跡。在這些奇跡面前,我們也越來越變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義,不害怕良知……
要求:選准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
G. 具有思辨性的作文題初中
首先來鑒賞一下這首小詩: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兩個,一個是在楓葉上,一個是在荷花上。早晨的露珠,是晶瑩而透明的,秋天的楓葉是深紅的;那荷花,顯然是白色的。當晶瑩的露珠落在火紅的楓葉上的時候,露珠因為吸收了楓葉紅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絢麗的光華;而當露珠落在白色嬌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盡管仍然剔透,卻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憂傷的蒼白。 小詩用「閃爍」和「蒼白」來表現露珠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感受,「閃爍」一詞,把露珠的特點展現得鮮明突出,也凸顯了露珠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那種自豪和成就感;「蒼白」一詞,卻體現了露珠在湮沒在渾然一色之下默默無聞的憂傷。同樣是露珠,在楓葉上因為楓葉顏色的映襯而「紅紅的閃爍」,露珠是快樂的;詩歌描寫荷葉上的露珠「蒼白的透明」,還用了一個比喻:「淚滴似」,「淚滴」這個喻體透露了露珠的沮喪、悲傷情緒。如果露珠在這種情況下是快樂的,喻體肯定不會用「淚滴」。由此可見,短詩是用對比的手法,呈現了處於不同境況下的露珠悲喜態度不同。 從露珠的角度來看,居楓葉之上則喜,居荷葉之上則悲,由此及彼,我們可以聯想到有人處順境洋洋自得,處逆境則委靡不振,據此可以「如何正確面對境遇」為題展開;從葉的角度來看,楓葉只是顏色為紅色,質地、光潔度、功效等等並不比荷葉強,而露珠卻因居楓葉之上而喜,居荷葉之上而悲,可見露珠對環境優劣的判斷並不正確,由此及彼,生活中僅僅根據表象對事物作出膚淺判斷並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態度的人不在少數,由此,似乎也可以從「如何正確看待環境」或「如何正確認識事物」方面立意…… 這樣,這首小詩的寓意就表現出來了,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思辨: 一、找准實現自我價值的位置 以露珠觀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應該選擇能夠實現夢想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盡顯自己的才華,實現人生的理想。定位準確,看準自己的特長,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就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 以此定位,可以擬題為《生命閃光的位置》《位置與價值》 二、提供人才成長的土壤,營造和諧的社會 成才是需要條件的,在大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不能改變的情況下,那「楓葉」就是人才成長的環境和土壤,這是關於社會環境和人才之間的辨證關系,只有社會盡可能提供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才能更快地促進人才的「閃光」,這個社會才能進步,才能和諧;反之,人才的成長只有才良好的環境之下,才能發揮自身的價值。 由此可以擬題:《請給「露珠」一片火紅的「楓葉」》《環境與人才》 三、用人問題 由露珠的「閃光」和「蒼白」,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對人才的使用問題,同樣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價值的,這就給我們以啟示,用人要用在最適合他的位置上,韓信可以將兵,劉邦可以將將。 由此可以擬題:《請把「露珠」放在「楓葉」上》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 「露珠」的兩種不同境遇,可以啟示我們如何看待「露珠」問題,當我們遇到「露珠」的蒼白,到不如換一種「楓葉」的思維,這樣「露珠」問題就解決了。 這樣可以擬題:《「露珠」的啟示》 總之,可以來說: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積極的態度順應環境,才能成為人才;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才能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等等,我覺得也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審題中存在的問題: 1、審題:這次約有1/3的同學作文存在離題或偏題現象,歸結原因是對這首意象派小詩學生不能較好地把握,與很明確的「概念性」話題作文相比有一定的難度。意象派要求詩歌直接呈現能傳達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繪畫的手法表現意象,提出「不要說」「不要夾敘夾議」,只展現而不加評論,「是在一瞬間呈現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復合體。」 如中國著名的僅有一個字的現代小詩《生活》:「網。」讓讀者在一剎那間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內涵。意象派詩歌的語言簡潔明了,不用沒有意義的形容詞、修飾語。所以在審題中,學生要調動各自的聯想和感受能力,把詩歌(材料)中的每個意象的關系充分考慮進去。學生由於平時做慣了有提示性(說明文字)的話題作文,再加上聯想能力所限,因此次此作文審題偏差較大。 例:有學生談——露珠小但很美,細節,疑惑,自信,奮斗,樂觀心態,簡單才是美,內在美與外在美,奉獻,純潔的露珠,珍惜時間,露珠給人希望,生命,成功,善於發現,和諧,互助,友情,張揚個性,平凡與偉大,,感謝生命,透視心靈,愛要適量,露珠精神,保護生態環境,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等等。這些立意大都偏離詩歌所能理解的范圍。另外象還有同學寫——依靠,選擇,價值,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角度看問題等也是可以,但行文中沒能緊扣詩歌中露珠在楓葉和荷花不同的位置上的表現和感受(「閃爍」和「蒼白「),僅僅根據表象對事物作出膚淺判斷,不能從」露珠」和其所在的不同位置和環境兩個方面來考慮問題。其實這是學生在這里不能深入思考為什麼同樣的「露珠」會有不同的展現和給人的感受,是什麼原因?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有沒有類似的人和事物,以及我們在對待事物中的不同思考。 當然也有一些較好的立意,象《不同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底色折射不同的光》《感時花濺淚》《不同環境不同的美》《位置與價值》《百變父親》《環境映襯人生》等。 2選材:由於受到審題偏離的影響,在素材的選用上,不準確,不典型甚至是錯誤,不能很好地去結合課本和平時的復習背誦,很多同學隨便編故事或把同學,家裡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拿出來,也有小學或初中的材料,東拼西湊。有近8%的同學沒寫完甚至上繳了白卷。有文學色彩的文章更是寥寥無幾,下面所選的幾篇優秀作文中也是素材運用也不理想。關於選材的問題: 一、歷史的辨證 人類有很多的景觀,由於沒有人發現它,從而使它默默無聞,湮沒在歲月的風雨之中;就如開平的碉樓,經歷過幾百年歷史的滄桑,直到今天才被發覺和挖掘,世界聞名;和氏的美玉,湮沒在庸人的目光之下,只能是一塊爛石,一旦閃光,便成了眾人爭奪的寶貝。 這就是露珠。 二、社會的觀照 當今社會,人才輩出,對於人才的使用不當和選拔不當,導致人才外流嚴重,一些地區經濟的落後,也沒有給人才實現價值的地方。 寫作技法方面: 這篇文章應該使用具有濃厚思辨色彩的散文問題進行寫作,論辯充分,論據充足,使用對比手法,材料的豐富性和思辨性,將是作文成功的法寶。
H. 以「愛的思辨」為話題 200字小作文
愛是冬日裡的一縷陽光,使飢寒交迫的人感到格外的溫暖;愛是沙漠里的回一口清泉,使口乾舌答燥的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愛更是久旱大地上的一場傾盆大雨,是孤苦無依的人得到溫暖的慰籍。愛無處不在,愛不但能溫暖別人,還能溫暖自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即使我們做不了星星,那就先做一隻螢火蟲,雖微小,但也能照亮世界某一個角落;即使我們做不了鮮花,那就先做一株小草,即便脆弱,但也能有一身新綠;即使我們做不了英雄,那就先做一個有愛的人,雖身份卑微,但也能使受難者得到一點溫暖。
讓世界充滿愛,你、我、他共存!
I. 得與失思辨作文
世界上,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是絕對沒有隻有得到,而沒有回付出的事發生的,魚答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魚兒想吃的魚餌是最美又便宜的食物,那它就必須得做好用付出整個生命的代價去換取。
想要品嘗到美味的佳餚,就必須得付出相應的金錢、時間;想要玩得快樂,就必須得懂得怎樣學習,不顧一切地瘋狂;想要優異的成績,得到老師的肯定,就必須得懂得怎樣學習,不貪戀玩樂的愉悅,毫無顧慮地付出一切,包括時間、精力、金錢、腦神經,甚至是同學們對他的諷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進行在得與失之間,這就是所謂的代價。
得與失是不能並存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得,獲得,是因為客觀的因素或主觀的努力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失,喪失,因客觀因素或主觀因素而失去本已屬於自己的東西。
「有得必有失」。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多得而少失,但許多人都不明白,得失是對立統一著的。人們在獲得一些東西的時候,必然會喪失另一些東西,或者說,獲得是以喪失為代價的。因此,在得失問題上,既不要被欺,也不要自欺。
J. 關於思辨的作文素材
你看看這個行不?
拉瓦錫的科學思想與研究方法
十八世紀,與拉瓦錫同時代的眾多的科學家都致力於燃燒現象的研究,為什麼掀起這場「史無前例的化學革命」的是拉瓦錫而不是別人呢?甚至舍勒和普利斯特列「當真理碰到他們鼻尖的時候還是沒有得到真理」?如果我們探究「革命」的過程,並聯系拉瓦錫的一系列科學成就來思考,就會發現這決非偶然.
1.拉瓦錫勇於質疑,具有特別強烈的創新意識
拉瓦錫對舊理論、舊觀念和前人的實驗結論敢問一個為什麼?這正是創新意識的動力和實質.他從不機械地重復別人的實驗,而是批判地繼承,使之成為新思想、新理論的論據。如在氧氣製取實驗上,拉瓦錫不僅重復了普里斯特列加熱氧化汞產生氧氣的操作,還使產生的汞和氧氣重新結合生成氧化汞,結果,原來消耗的氧氣量與重新生成的氧氣的量完全相等.在驗證氧氣性質時,他不僅做了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還做了磷、硫、木炭、鐵、錫、鉛及有機物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做了氧化鉛、硝酸鉀的分解實驗以及動物的呼吸實驗等等.在此基礎上他才提出了氧化學說.
在科學上,拉瓦錫勇於批判舊規范、探索未知領域的精神始終如一.如:他改進了波義耳關於金屬鍛燒的實驗,指出波義耳錯誤的關鍵.在水的組成實驗上,他不僅讓氧氣和氫氣化合生成水,又使水蒸氣通過熾熱的鐵管分解得到了氧氣和氫氣,在化合與分解兩方面證明了水的組成,並由此提出了科學的元素觀.他首次提出了物質不滅定律和質量守恆定律,首次給化合物以合理的命名,首次對早期元素進行了分類,列出了第一張元素表……縱觀拉瓦錫一生的科學活動,始終寓偉大成就於不斷的創新求索中,所以他才能石破天驚,宣布一個科學新時代的到來.
卡文迪許早在拉瓦錫之前就完成了合成水的實驗,並確定了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這個結果足以證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但卡文迪許卻墨守成規,囿於「燃素說」的束縛,沒有認識到水的真正組成和氫的元素性質,而與科學的元素觀失之交臂.「舍勒和普利斯特列雖然析出了氧,但不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什麼……這種本來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說」並使化學發生革命的元素,在他們手中卻沒有結出果實.」 這些「從歪曲、片面、錯誤的前提出發,循著錯誤的、彎曲的、不可靠的途徑前進」 的事例也反證了拉瓦錫質疑與創新意識的強烈.
2.拉瓦錫敏於洞察、長於思辯,能夠歸納提取理論的精髓
拉瓦錫十分重視理論思維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他頭腦敏銳,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洞察力.1774年10月,普利斯特列來訪巴黎,正值拉瓦錫為加熱鐵鍛灰失敗而苦惱之際,當普利斯特列談及自己用聚光鏡加熱汞煅灰得到「脫燃素空氣」時,拉瓦錫立即意識到這一實驗的重大意義,他跟蹤實驗,製得了氧氣,並經過思維—推理—概括,終於揭開了燃燒之謎.如果拉瓦錫沒有敏銳的洞察力,他就有可能與科學的最新信息擦肩而過。拉瓦錫對新生事物善於分析、善於從思辯中提取理論之精髓.他的很多產生偉大理論的實驗包括氧氣的製取和水的合成都是受別人啟發而完成的,瑞典和英國的實驗種子之所以能在法國綻開理論之花,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拉瓦錫有高度的思維概括能力這一特點,所以才有種種規律性的發現,否則,他只能與別人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濃厚的知識功底、廣博的知識層面、錯縱的知識交匯是拉瓦錫成功的重要因由.拉瓦錫畢業於法政大學,但他兼學別樣,曾系統學習過哲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植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文學等。他常跟隨著名地質學家格塔爾去各地進行地質調查,20歲起每天堅持氣象觀測從未間斷.1765年,曾因城市照明設計布獲得國王頒發的金質獎章.我們不能否認,全方位、多學科的知識滲透與整合對拉瓦錫高度的綜合概括能力、敏銳的科學洞察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3.拉瓦錫精於實驗,將量作為衡量化學反應的尺度
拉瓦錫具有明確的物質不滅思想,他說:「……由於人工的或天然的的操作不能無中生有地創造東西,所以每一次操作中,操作前後存在的物質總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質與量保持不變,只是發生更換和變形,這可以看成為公理.做化學實驗的全部技藝是基於這樣一個原理:「我們必須假定被檢定的物體的要素和其分解產物的要素精確相等」.而波義耳、舍普里斯特里、卡文迪許恰恰都缺少這種思想。
在拉瓦錫以前,化學基本上停留在定性的階段,缺乏明顯的科學性.拉瓦錫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重量作為衡量尺度對化學規律加以證明的化學家,他的全部實驗都是在嚴格的定量基礎上進行的.他說:「必須用天平進行精確測定來確定真理」,「天平是實驗最可靠的手段,它不會欺騙化學家.在實驗前後分別測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重量,這是化學中所能做出的一切可靠和准確的工作基礎.」「由於化學反應開始趨於完善,不可避免地要求昂貴精密的儀器和設備……」現在巴黎國立工藝博物院仍收藏著拉瓦錫在其《化學概論》中提到的三台天平和曾實現了氧氫化合的氣量計,其中兩台天平是迄當時為止精確度最高的.較小的一台天平的敏感度達0.0001g,較大天平的敏感度為0.006g、最大稱重量達600g,製造者為梅尼爾;另一台大天平可稱重10kg,精度為25mg,製造者為方廷.
於爾班曾評論道:「對於拉瓦錫來說,稱量不僅用來證明他的化學反應過程中質量不變的思想.他在實驗中注意不使物質特別是氣體物質受到損失,這是他實驗方法的一大特點,而在當時也是十分新的事物。在化學史上令人難忘的是他的嚴格和有條理的科學方法.用這種方法使化學大大發展了」. 定量分析方法的廣泛使用是古代化學走向近代化學的標志;是導致「燃素說」徹底破產和新的燃燒理論得以確立的重要武器;是化學與物理、與數學相互滲透的開端;為後世化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建立提供了有力工具;它對整個化學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拉瓦錫在科學上的壯劇和政治上的悲劇值得人們深思,也給所有的科學工作者極大的啟示:一個為科學而奮斗的人,必須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必須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一個為科學而獻身的人應有高尚的人格與操守,不應追逐過分的名和利。
雖然拉瓦錫的人生並不完美,但200多年來,人們一直沒有忘記他的英名,拉瓦錫在化學發展史上樹起的座座豐碑仍熠熠閃光;他的科學思想和治學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