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題(懸賞50)
分別設為x y z,48x=32y=28z,並且x y z=118,所以可得x:y:z=14:21:24,設k,14k 21k 24k=118,k=2,然後分別乘14 21 24,最後的版28、42、48。望權採納
㈡ 小學五年級數學智力題(帶答案)
http://hi..com/快樂新課堂/blog
止面有很多題目
㈢ 2道小學數學題
因為蘋果比香蕉每千克貴1.5元,所以買4千克的蘋果比買4千克的香蕉多用的錢是內1.5*4=6元,這多出的六元可以買容到7-4=3千克的香蕉,所以1千克香蕉的單價是6÷3=2元,蘋果的單價是2+1.5=3.5元。
因為第一種吃法剩下48個蘋果,第二種吃法還差8個,所以第二種吃法比第一種吃法多出的蘋果數是48+8=56個,產生這個差數是因為第二種吃法比第一種吃法每天多吃了6-4=2個,所以計劃的天數是56÷2=28天,共買了28*4+48=160個蘋果。
其實上面的題目解方程很容易就可以做出來,就像Lilith00的方法那樣。只是考慮到小學可能還沒有接觸方程,所以才這樣做。
㈣ 小學數學典型例題和答案(最少5道題)
1.一根圓柱形的木料長2米,截成相等的3段,表面積增加24平方厘米,原來的木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個圓錐形麥堆的底面周長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麥重500千克。這堆小麥重多少噸?
3.一個長方形的長8厘米,寬4.56厘米,與這個長方形周長相等的圓的面積是多少?
4.一塊三角形地的面積是0.8公頃,它的底是400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5.一塊白布是邊長2米的正方形,剪成直角邊是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三角巾,最多可以剪多少塊?
6.用12.56分米長的鉛絲分別圍成一個正方形和圓,圓的面積比正方形面積多多少?
7.小紅看一本故事書,3天看了54頁,照這樣計算,要看完162頁的這本書,還需幾天?(用比例解)
8.有一個等腰三角形,它的兩個角的度數比是1:2,這個三角形按角分類可能是什麼三角形?
9.織布廠加工完成一批布,甲乙合作16天完成,甲單獨做20天完成,乙每天織600米,這批布共多少千米。
10.甲乙從同一地點向相反的方向行駛,甲下午6時出發每小時行40000米,乙第二天上午4時出發,經過10小時後兩車相距1080千米。乙車的時速是多少千米?
㈤ 小學數學上好課試卷
教師《上好課》模擬試題及答案 (轉)
一、判斷題(A、對 B、錯)
1、占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的比例最大的是課堂。(A)
2、如果教師教學能力強,那麼在課堂上就會「戀戰沙場」。 (B)
3、現代教學理論是課堂教學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A)
4、學生掌握了 「雙基」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種能力,就能滿足社會的需求。(B)
5、新課程讓學生想像、發散,不要怕學生說得離奇、荒誕,只要教師正確引導不會出現大問題,即使有些 「離譜」,教師也能處理得當。(A)
6、傳統教學的指導思想就是側重於 「教與學」中的 「教」和 「師與生」中的 「師」。 (A)
7、現代教學原則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內因,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同時又從教師教的角度提出教學原則並使兩者緊密結合。(A)
8、現代教學論認為:不是選擇適應於兒童的教學方法,而是選擇適合於教學方法的兒童。(B)
9、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教法要適應於、服務於、服從於學生的學法。(A)
10、班級授課制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B)
11、青少年思維的發展是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循序發展的。(A)
12、童年期的思維類型逐漸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情感特徵逐漸發展到比較深刻、穩定。(B)
13、少年期的思維特徵以形象思維為主,情感特徵不穩定,起伏性較大。(B)
14、借鑒就是臨摹、效仿、照抄他人經驗,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B)
15、要想提高教學能力,教師既要學習實踐經驗,又要學習教學理論,兩者兼顧,突出前者。(B)
16、反思的目的在於:分析教學能力形成的障礙,通過排除而 「開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通過打通而 「助流」。 (A)
17、教師要藉助教材盡量拓寬知識和技能領域,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知識面擴大得越多越好,培養學生的技能越全面越好。(A)
18、開放性教學是指教師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識或由教材引發的相關內容與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學方式。(B)
19、整合性教學是指在教師主導作用控制下,賦予學生最充分的民主,學生以多種形式全面發展自我的教學方式。(B)
20、厭學不是先天的,而 「願學」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A)
二、單項選擇
1、傳統教學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D)
A、偏重知識傳授設計,忽視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設計
B、偏重教學內容設計,忽視教學目的設計
C、偏重課內知識設計,忽視課外知識設計
D、以上現象都存在
2、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設計的標準是(D)
A、教學結構合理 B、教學容量飽滿
C、學生負擔較輕 D、以上三個要求都有
3、如果一節課有三個定理,教師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三個定理的具體涵義,而且要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和所處知識體系的地位,那麼這種教學設計過程屬於(D)
A 教師的創造過 B 教材重組的過程 C 教材內容的填充過程
D 教師知識系統化的過程 E教師探究教材智能結構的過程
4、對中小學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D)
A、人生觀、世界觀 B、性格、氣質 C、情感、意志 D、動機、興趣
5、從學生學習的外因分析, 「厭學」的最大原因就在於(B)
A、學生身上 B、教師身上 C、家長身上 D、班主任身上
三、多項選擇
1、反思的目的在於 ABC
A、「開源助流」 B、「揚長補短」 C、「高低兼顧」 D、「取長補短」
2、教師課堂設計能力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ABC
A課堂教學設計前准備能力 B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C設計後評析能力 D試題命名能力
3、教師編寫的《學生自學指導提綱》應該具備的特點:ABCDE
A 提取基礎知識 B 強化自學能力 C 開發學生潛能
D 補充相關資料 E 反饋學生狀態 F 有效指導家長
4、教學設計中較輕學生負擔的有效方法是ABC
A 在教學的全部設計中,沒有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的任何內容
B 在教學的全部設計中,給學生留作業的質量要高,總量要適中
C 在教學的全部設計中,節假日、雙休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業
5、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減少教師講授時間ABC
A 多設計點撥,少設計講解
B 多設計 「情境」,少設計 「平靜」
C 多設計 「一舉幾得」的問題,少設計 「幾舉一得」的問題
6、 「雙向對稱」設計的基本原則ABCDE
A、每一教學內容的處理或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事先精心策劃的,都有與其相關的、相對應的素質教育目標———素質元。
B、每一教學內容或教學行為都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學生某一種或某些種素質。
C、教學目的不是單一的知識素質教育,而是社會性素質、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的全面整合。
D、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多素質元,不僅僅是來自教材本身,更多的是來自教師的教學設計。
E、課堂教學中涉及的素質元的數量和素質發展要求的標准,定位在學生的 「最近發展區」。
7、整合性教學具有特殊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ACD)
A、教學意義 B、升學意義 C、人生意義 D、社會意義
8、培養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ABC
A採取培養 「直接動機」與 「間接動機」兼容的策略
B採取培養 「高尚學習動機」的策略
C採取滿足或增強學習需要的策略
D採用教會學生 「好學」、「深思」的策略
9、「導入」設計的 「切入點」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ABCD
A 根據課的內涵設計 B 根據課的外延設計
C 根據課的中心內容設計 D 根據課的知識銜接設計
10、課的終結設計可以歸納成如下方面:ABCDEFGH
A 概括性終結 B 懸念性終結 C 引申性終結 D 質疑性終結
E 提問性終結 F 游戲性結尾 G 前置性結尾 H 激勵性結尾
11、下面對教會學生「會學」的意義敘述正確的有BCD
A 教會學生學習是減輕教師工作負擔的目的 B 教會學生學習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C 教會學生學習是今後學習的基礎和工具 D 教會學生學習是目前學生完成學業的前提和保證
12、發現式學習的優越性有ABCD
A 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結構 B 使學生獲得學科的基本結構
C 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非智能結構 D 使學生從小就學會 「發現式學習」的方法
13、培養學生接受式學習能力時,讓學生聽課要做到 ABC
A 「有信心」 B 「能專心」 C 「會用心」 D 「左耳進,右耳出」
四、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1、教學設計能力的概念
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根據教學目的要求,預先設計教學程序,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等事項的創造性本領。
課堂教學設計包括三個過程,即設計前准備過程、教學設計過程、設計後評析過程。
2、目前教學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偏重知識傳授設計,忽視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設計
(2).偏重教學內容設計,忽視教學目的設計
(3).偏重課內知識設計,忽視課外知識設計
3、教學設計的標准
(1).達到教學結構合理
教學設計要突出學生活動時間
教學設計要突出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內容
教學設計要減少教師講授的時間
a. 多設計點撥,少設計講解
b. 多設計 「情境」,少設計 「平靜」
c. 多設計 「一舉幾得」的問題,少設計 「幾舉一得」的問題
(2).達到教學容量飽滿
(3).達到學生負擔較輕
4、教師課堂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1)課堂教學設計前准備能力
教學是師生共同的活動,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因此,課前的學生准備設計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師課前准備設計內容很多,例如各類教具、掛圖、儀器的使用設計,實驗過程設計,多媒體使用設計等,但最重要的還是課前學生自學准備。
(2)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本書將按課堂教學設計的步驟分步訓練。即首先簡述每一步驟的理性認識,其次指出設計這一部分的具體要求,再次列舉實例,最後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讓教師真正掌握課堂教學設計的本領並高水平地完成教學設計。
a.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一步驟:研究、「吃透」教材,明確、理解《課標》要求
b.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二步驟:設計完成知識和技能教學任務的途徑
c.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三步驟:藉助教材拓寬知識和技能領域
d.課堂教學設計的第四步驟:通過教學過程的設計,對學生進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養
第一,用現代教學理論和新課程標准分析教材,明確 「顯性教材」的具體內容,並能在諸多的教材內容中分別賦予權重;領悟 「隱性教材」的具體內容,並能在諸多的內容中突出發展那些 「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基礎」的要素。
第二,「隱性教材」的內容盡量挖掘,特別要關注道德的形成、智能的開發、非智能的培養。
第三,要特別注意,教師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切忌 「就教材而教教材」。
e.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五步驟:藉助教材實施 「人格本位」教學
f.課堂教學設計的第六步驟:書寫設計方案
(3)設計後評析
參考題:
一、判斷題(A、對 B、錯)
1、占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的比例最大的是課堂。(A)
2、如果教師教學能力強,那麼在課堂上就會「戀戰沙場」。 (B)
3、現代教學理論是課堂教學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A)
4、學生掌握了 「雙基」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種能力,就能滿足社會的需求。(B)
5、新課程讓學生想像、發散,不要怕學生說得離奇、荒誕,只要教師正確引導不會出現大問題,即使有些 「離譜」,教師也能處理得當。(A)
6、傳統教學的指導思想就是側重於 「教與學」中的 「教」和 「師與生」中的 「師」。 (A)
7、現代教學原則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內因,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同時又從教師教的角度提出教學原則並使兩者緊密結合。(A)
8、現代教學論認為:不是選擇適應於兒童的教學方法,而是選擇適合於教學方法的兒童。(B)
9、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教法要適應於、服務於、服從於學生的學法。(A)
10、班級授課制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B)
11、青少年思維的發展是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循序發展的。(A)
12、童年期的思維類型逐漸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情感特徵逐漸發展到比較深刻、穩定。(B)
13、少年期的思維特徵以形象思維為主,情感特徵不穩定,起伏性較大。(B)
14、借鑒就是臨摹、效仿、照抄他人經驗,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B)
15、要想提高教學能力,教師既要學習實踐經驗,又要學習教學理論,兩者兼顧,突出前者。(B)
16、反思的目的在於:分析教學能力形成的障礙,通過排除而 「開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通過打通而 「助流」。 (A)
17、教師要藉助教材盡量拓寬知識和技能領域,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前提下,知識面擴大得越多越好,培養學生的技能越全面越好。(A)
18、開放性教學是指教師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識或由教材引發的相關內容與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學方式。(B)
19、整合性教學是指在教師主導作用控制下,賦予學生最充分的民主,學生以多種形式全面發展自我的教學方式。(B)
20、厭學不是先天的,而 「願學」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A)
二、單項選擇
1、傳統教學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是(D)
A、偏重知識傳授設計,忽視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設計
B、偏重教學內容設計,忽視教學目的設計
C、偏重課內知識設計,忽視課外知識設計
D、以上現象都存在
2、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設計的標準是(D)
A、教學結構合理
B、教學容量飽滿
C、學生負擔較輕
D、以上三個要求都有
3、如果一節課有三個定理,教師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三個定理的具體涵義,而且要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和所處知識體系的地位,那麼這種教學設計過程屬於(D)
A 教師的創造過
B 教材重組的過程
C 教材內容的填充過程
D 教師知識系統化的過程
E教師探究教材智能結構的過程
4、對中小學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D)
A、人生觀、世界觀 B、性格、氣質 C、情感、意志 D、動機、興趣
5、從學生學習的外因分析, 「厭學」的最大原因就在於(B)
A、學生身上 B、教師身上 C、家長身上 D、班主任身上
(五)、《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 ( 略)
(六)、《課堂教學反思方法》
當前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推行新課程的主要場所還是課堂教學,而數學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初中數學老師,目前面對這樣兩個現象:一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兩級分化比小學階段更為嚴重,後進生比例越來越大,學生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學習效果亟待提高;二是課堂教學變成了活動宣傳片,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出現的「調子很高,也很熱鬧,但和者甚少」的現象,常讓老師有一種「知音難覓」的遺憾味道。
因此,為解決上述難題,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學會教學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才能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才能找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辦法。
一、加強教師對「教」的反思。
教師要加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養成對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的習慣,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進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教師對「教」的反思具體如下:
(一)教學活動前的反思即備課階段的反思。
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看,主要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慮學生實際;二是有些老教師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經驗,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在於老師的「懶」。要克服這些問題,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准備。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
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二)在教學過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於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課堂上熱鬧非凡,一派繁榮景象,但要問每個活動景象的用意,每個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時,有的教師竟說不出個所以然,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
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麼引起學生參與教學。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於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
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准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導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
同時,教師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提倡教學民主不等於不要教學秩序。有時,在課堂上學生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個個爭先恐後發言,課堂秩序較為混亂,教師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敢進行有效管理,課堂的有效時間被白白地浪費掉了。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課堂教學秩序有利於教師「教」和學生的「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並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
(三)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
教師課後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為「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最好用的。
二、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培養學生把解決問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解決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作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對解決問題後的反思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構特徵和解決過程。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品質以深刻性為基礎,而思維的深刻性是在數學思維活動的不斷反思中實現的,通過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構特徵和解決過程,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二)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論,並在反思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組塊。
通過解題後對習題特徵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或數學語言對習題進行重新概述,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提高解題能力
(三)培養學生反思作業的解題過程,並作為作業之後的一個反思欄。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結合解題後的反思,提出問題,並將其指定為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還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這對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顯」是十分有益的。
總之,科學有效的反思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再創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和教師的學習注入了活力,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師生將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進一步和諧、融洽了師生關系,激發了教師與學生合作探求知識的願望,構建師生互動機制,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為師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㈥ 如何有效設計小學數學練習題
一、「指向性」——數學問題的基本原則
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達成目標,經常會預設不少問題,企圖藉助問題來不斷刺激學生思考,讓問題貫穿課堂,從而有效串聯所學內容。但是在平時的聽課調研中我們發現經驗豐富的老師所設計的問題更加具有指向性,但趣味性不夠;而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設計的問題趣味性強,但是問題的目標指向性和呈現的層次性上有明顯的不足。而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就要深入研讀文本和課程標准,從而找到適合課堂教學的問題,從而使孩子們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得到樂趣。
二、「挑戰性」——數學問題的核心要素
調查表明,孩子們對於數學問題的難度、是否有趣以及老師提問的方式和問題如何進行探究都比較關注。因此教師在預設問題的時候要讓問題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以便讓孩子們跳一跳才能夠到,從而享受到解決問題之後的喜悅,獲得掃除困難後的成功體驗。教師還要讓問題變得有趣,才能夠激發起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
三、「層次性」——數學問題的後勤保障
教師要根據時空因素,從自己的教學風格出發進行最大限度的發揮,增強問題的引領作用,對學生容易模糊的地方需要進行深層次的追問。
數學課堂上的問題如同一面面旗幟,指引著老師和學生思維前進的方向。教師在設計這些旗幟的時候需要考慮到所學知識內容、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訴求。教師只有反復權衡自己、學生和數學教學三者之間的需求,才能設計出更加精當的問題,從而讓數學問題更有功效,數學課堂更加高效。
㈦ 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試題模仿測試
1.文化路小學五年級有男生100人,女生125人。
(1)男生人數比女生少百分之幾?(2種方法)
(125-100)÷125=20%
1-100÷125=20%
(2)女生人數比男生少百分之幾?(2種方法)
(125-100)÷100=25%
125÷100-1=25%
2.學校圖書角原來有圖書240本,這學期又購進60本,增加了百分之幾?
60÷240=25%
3.一種汽車去年售價20萬元,今年比去年降價4萬元,今年比去年降價百分之幾?
4÷20=20%
4.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花生仁的出油率是38%。
(1)500千克油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菜籽油?
500×42%=210(千克)
(2)要榨380千克花生油大約需要多少千克花生仁?
380÷38%=1000(千克)
5.郭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文獻5萬余件,這些珍貴的文獻有70%流失海外。
國內現存出土文獻約有多少萬件?
5×(1-70%)=1.5(萬件)
6.某校有五年級學生20人,四年級比五年級多25%,三年級比四年級少12%。
四年級多少人
20×(1+25%)=25(人)
三年級多少人?
25×(1-12%)=22(人)
7.一種作業本單價0.5元,張老師要買一百本,去哪家比較合算?
A:一律九折優惠
B:買五本贈一本
C:滿五十元八折優惠
A需要
0.5×100×90%=45(元)
B需要
100÷6=16……4
16×5+4=84(本)
0.5×84=42(元)
C需要
0.5×100×80%=40(元)
所以去C比較合算
這又有題目又有答案,自己加油吧!!~\(≥▽≤)/~
㈧ 小學數學案例題目隨便
試卷分析是小學檢測必不可少的內容,通過分析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學生本階段的學習情況,也有利於下一步教學工作的開展。試卷分析可詳可簡,本文先分享一個詳細的試卷分析,僅供參考……
小學數學試卷分析(樣本)
一、整體情況分析
1、本次檢測平均分只有73.9分,反映了本班學生的數學綜合水平處於中等水平,兩極分化較嚴重,31.0%的學生數學素養較好,都能在90分以上,而19.0%的學生不及格,並且有11.9%的學生成績在20分以內,平均分就難提高上去。優等生成績不完美,總有差錯,100分幾乎沒有,說明學生的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系統處理數學知識的能力尚未建立。
2、學困生分析
本班的學困生已成現實,難以改變,因為他們的基礎知識實在不行,教師根本沒有精力和耐心去精心輔導,所以盡可能讓他們理解簡單的數學知識,讓他們切實掌握。11.9%的學生基本不具備學數學的能力和方法了,只能靠模仿做幾道簡單的習題。18.0%的學生思維水平不是特別高,相對於優等生來說理解會慢點,不夠靈活,但耐心講解,他們也能掌握好,這部分學生還是可以挽救的。
3、卷面分析
本次檢測較以往,有如下改變:一是解決問題的比重適度降低,幾乎涵蓋了本冊重點知識,分值只佔25%;二是口算題量增加,強化了口算能力的重要性;三是注重了知識習得過程的考查,如圓面積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強化了過程的重要性。四是注重知識的全面理解。如選擇題的第1、5小題,都是理解性較強的題,需要學生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二、試題具體分析
1、學生答卷整體情況分析:從學生答題情況開看,還算可以。每個大題的答題率都在60??70%之間,只有解決問題的第2個題目,在44.8%不大理想。而有關用數對表示位置的習題正確率在100%,難能可貴。其餘較好的有文字題的第2小題,讓學生用方程解答,剛好有復習到。本次的解決問題比上學期要好,答題率都在70%左右,有關計算的習題也算可以,都在75%左右。答題情況較弱的是填空題、選擇題、問題解決等這些認知水平較高、需一定解決能力的習題。
2、細化分析:從試卷安排順序逐步進行分析,以便科學合理的反映本班答題情況。
項目一:認真思考,准確填空。(19%)
⒈考點:有1個小題,側重於倒數、化聚、分數乘除法、扇形統計圖、圓環面積、圓面積的推導公式等。
⒉答題情況:本題的得分率在67.5%,可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算可以,全班只有1位學生全對,而錯誤率最高是第7小題,將圓展開後,拼長的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還有圓環小路的面積計算。部分同學對():8=10/()=()÷20=0.25=()%類型的題目掌握不夠好,更需強調「誰在前,誰在後」的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
⒊失分原因:一是知識點記憶不深刻,如最小的合數;二是轉化意識不強,如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半徑,理解不透;三是對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理解不到位。
⒋今後教學要加強:一是知識形成的展開過程,更加重視直觀教學;二是基礎知識的回憶和理解;三是講究策略和方法。
項目二:仔細推敲,認真辨析。(5%)
⒈考點:百分數的意義、化簡比、圓周率概念、比的分配問題、商與被除數大小關系等。
⒉答題情況:答題率在78.1%,還能較好到體現出學生的辨析能力。幾道習題應該不難,平時教學都有講到過,只是第4個習題,平時不大注意,學生答題情況不好。
⒊失分原因:一是學生對直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度數關系理解不到位;二是對圓周率概念理解還摸稜兩可;三是商與被除數大小關系比較,沒有形成整體觀,缺乏辨析能力。
⒋今後教學:一是要加強概念的理解和知識點的落實;二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數學知識的能力。
項目三:反復比較,慎重選擇。(5%)
⒈考點:對稱軸、圓、百分率、等式、單一量等
⒉答題情況:61.4%的答題率來看,應該不算好,第1、5小題,此類型習題平時講得較少,但也有部分學生正確選擇。尤其是第1小題,求單一量的問題,平時教給學生的策略不是很到位。對「如果A÷=B×,那麼A()B」這種習題,平時已有滲透,可這里錯誤率還是較高,不難理解。原先以為,學生對第5題,如「在含鹽率是10%的鹽水中,加入鹽和水各10克,這時鹽水的含鹽率是( )」的把握不是很好,可答題率還不錯。說明學生已對百分率有了很好的理解。
⒊失分原因:一是理解不到位;二是逆向思維能力不強;三是不會合理選擇方法。
⒋今後教學:一是加強知識的綜合性;二是教會學生解決的策略和方法;三是扎實地理解有關概念。
項目四:注意審題,細心計算。(38%)
相對於數學學科特點,計算能力的測查是必測項目。而計算離不開口算、遞等式計算、解方程、文字題等。而文字題,從新教材來看,並不突出,課本中這種類型的習題根本找不到,但每比檢測總有這樣的習題存在,不得不重視。
⒈考點:主要側重於分數乘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方程等;
⒉答題情況:一是口算的答題率有81.5%,其中只有兩題是分數加減法,錯誤率最高的是+、0.3×、+×7、×÷×等題。二是遞等式計算,答題率在75.4%,往往是過程基本正確,結果錯誤較多,此類習題:×+÷8錯誤率最高。三是解方程的答題率在78.6%還算可以,形如x-x=24題型,錯誤率較高,學生就是不能將乘法分配率進行遷移。四是文字題,平時做得比較少,但答題率也在85.4%,尤其是對用方程解決文字題較好,這跟復習時剛好碰到有關。
⒊失分原因:一是學生對異分母分數加法還不夠熟練,缺乏觀察數據特點,盲目計算,分數和小數乘法的能力不是很強;二是學生基本已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但往往由於粗心結果錯誤較多,對簡便方法掌握不夠,原因在於不能先觀察數據特點進行合理計算;三是解方程的能力不強,尤其是稍復雜的方程,學生還沒有與乘法分配率進行聯系;四是文字閱讀能力較差。
⒋今後教學:一是更加突出計算能力的教學,照準機會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安排一定的計算練習,形成較強的計算方法;二是突出乘法分配率的教學,尤其是方程;三是平時教學也要適度增加一些文字形式的習題,供學生練習。
項目五:用心觀察,精心計算。(8%)
⒈考點:用數對表示位置、在正方形內畫一個最大的圓、計算圓的面積等;
⒉答題情況:一是用數對表示位置非常好,答題率在100%。二是大部分同學能在正方形內找到圓心,並正確畫圓,尤其是能正確計算面積。此題的答題率在77.4%非常可觀。
⒊失分原因:一是還不能找到圓心;二是圓面積的計算方法。
⒋今後教學:一是充分發揮每道習題的作用,盡最大可能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如作圖能力、計算能力;二是講究策略和方法,如在正方形內找圓心的方法,平時有遇到,但沒有抓落實。
項目六:活用知識,解決問題。(25%)
⒈考點:問題解決是數學測試的重頭戲。本張試卷涵蓋了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比的應用、利息計算、圓周長的計算。
⒉答題情況:一是對利息計算、分數乘法解決問題的答題情況較好,正確率都在83.3%以上;二對分數除法問題學生掌握還是不夠好,但也有多樣方法,其中的數量關系掌握不透徹;學生正確的方法有如下幾種:①100-51-28=21(枚),這種方法解答的學生已有全面分析習題的能力,其實這道題目編排不是很科學;②28÷(1+);③(1+)x=28;④28÷;⑤x+x=28。而錯誤的方法也很多,粗略統計有11種,有些答案正確,但說不出原由,有些答案亂套,沒有思路,學生想法不一,就是沒能找到正確的數量關系。三是對按比例分配計算能力掌握較好,但學生對長方體棱長的數量回憶不夠,盲目計算,導致此題答題率只有44.8%,問題在於沒有將求出的長除以4,算出一條長的長度,缺少知識的系統性。
⒊失分原因:一是不能正確找到其中的數量關系,進行合理分析,尤其是分數除法問題;二是有關長方體棱長的數量掌握不到位;三是圓周長的理解不到位。四是缺乏作圖、線段圖能力。
⒋今後教學:一是加強數量分析的理解,幫助學生正確找到習題中的數量關系,最大可能讓學生自主作出線段圖,幫助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二是注重周長和面積的理解,正確計算;三是概念的落實,如學生一定要明白長方體棱長的數量。
三、今後教學建議:
1、抓兩頭並進,促中間層發展。學困生已成為本班的現實問題,一時也難以改變。只能在新知教學時讓這部分學生切實掌握好一些簡單知識,掌握基本的計算技能和方法。尖子生還不是很全面,今後要融入拓展性習題,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敏度,當然首先要夯實基礎,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的系統性,幫助建構數學知識體系。中間層的學生只能靠耐心,多伸援助之手,利用課後輔導時間,詳細講解要點,幫助他們掌握好每節課的知識點,這樣才不至於他們掉進學困生的隊伍,使他們穩定在七八十分左右。
2、注重數學知識的過程演繹。在備課時,我們要形成整體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全面系統知識體系,落實各個知識點,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開展思維訓練,一定要讓學生切實經歷知識的習得過程。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脈絡體系,建構系統知識。如圓面積的推導過程,我們只注重面積的推導,而沒有去挖掘周長的計算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可見,備課缺乏系統觀,要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演繹過程的思維價值,進行系統教學。
3、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基礎知識一定要讓學生切實掌握,尤其是學困生,教學不能浮在知識表層,一定要深挖,體現思想。
4、教學要有深度。從本次檢測來看,平時的教學基本在知識點上螺旋進行,而沒有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建構解題模型,切實掌握好策略和方法。如「如果小剛小時行走 km,那麼他行1千米需要幾小時?列式為」,平時也有碰到,但總是沒能找到更好的策略,這些靈活性較強的習題,平時教學一定要深層次思考,幫助學生找到更好的方法。此題,我想就可以利用「比的基本性質」的知識來幫助解決,是不是更妥當。
5、教學更講究學習方法和策略。遇到不同類型的習題,讓學生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法和策略來提高解題能力,最終建立解題模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㈨ 小學數學六年級題(簡單)
1 底面積*高
2 相同
3 側面積 2π*2*6=75.36平方厘米
表面積 2π*2*6+2π*2²=100.48平方厘米
體積 π*2²*6=75.36立方厘米
4 D=4厘米 r=2厘米
側面積 2π*2*3=37.68平方厘米
表面積 2π*2*3+2π*2²=62.8平方厘米
體積 π*2²*3=37.68立方厘米
5 因為2πr=6.28 所以r=1分米
側面積 6.28*3=18.84平方分米
表面積 6.28*3+2π*1²=25.12平方分米
體積 π*1²*3=9.42平方分米
6 D=2分米 r=1分米
鋸成4段後,多了2*3個圓面積
表面積增加 2*3*π*1²=18.84平方分米
7 原體積為 πr²*h
半徑擴大到原來的兩倍 為 π(2r)²*h=4πr²*h
即體積為原來的四倍
8 則圓柱體的底面為周長12.56厘米的圓,高為12.56厘米
2πr=12.56厘米 則 r=2厘米
底面積 πr²=12.56平方厘米
體積 πr²*12.56=157.7536立方厘米
終於寫完了。。。不容易阿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