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情境創設

小學數學情境創設

發布時間:2020-11-24 10:05:40

『壹』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操作情境

所謂的問題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學生形成認知中突然提出問題或接受教師提問,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並作為自己學習的目的的一種情境。它能促使學生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在情境中融合為一體。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要切實開展有效學習,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產生對知識的渴望。我們不能強迫學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個個知識點灌輸給他們,只有當學生迫切需要學習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學習中來。創設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基於目前教材已改革,需要我們教師建設性、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創設出適合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問題情境。情境創設中,我們要把社會中心的「用」,學科中心的「序」和兒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結合起來。也就是:問題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以及數學的應用性,突出數學的應用價值;情境創設的內容安排要注意數學學科的系統性,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情境創設的內容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取材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認知發展水平,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
1. 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創設的問題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學生體驗出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學生的興趣激發、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級上冊「角的認識」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班級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讓學生觀察教室內學生的周圍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同時讓同桌倆相互說說從中發現了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黑板、國旗、桌子、課本、作業本、三角板、紅領巾等,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後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和直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發現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2. 編擬童化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級兒童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共鳴,且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例如,人教版低年級新教材中許多主題圖,都可以編成童化故事,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故事情境中,產生問題意識。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比大小」時,可以編個「猴子比聰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媽媽給兩個猴孩子帶來一些禮物,先讓猴孩子猜帶來的是什麼禮物?多媒體展示帶來的梨、桃、香蕉。猴媽媽接著說:咱們分別數一件帶來的禮物,並用數字表示,看誰數得對,數字表示得正確,誰就是聰明的猴子,也請咱們班的同學們評判一下,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多媒體展示猴子們是如何數的,用什麼數字表示。猴媽媽接著問:我們有幾只呢?都數成了兩只,誰也沒有數對。這時教師及時問同學們,他們為什麼沒有數對呢?請同學們幫幫猴子們。猴媽媽又問,我們每隻猴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誰能動腦筋想出來誰就最聰明。同時教師鼓勵引導同學們都來幫猴子們想一想。多媒體展示3隻猴對3個桃子,3隻猴對2根香蕉,3隻猴對4個梨的圖。從而觀察比較出3等於3,3大於2,3小於4。在猴子比聰明的過程中,通過猴媽媽提出的問題,猴子們的比一比,同學們的評判參與、幫助參與等,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置身於創設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探求問題的解決。
3. 利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有助於把探求新知和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到的情感結合起來,啟發吸引學生喜歡學、樂於學,使學生在愉悅中盡情地學習。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級上冊「5的乘法口訣」教學的過程中,在鞏固記憶5的乘法口訣時,可採用多形式對口令游戲,且師生共同打手勢判斷對否的方法,說5的乘法口訣。練習時,可以使用不同的組合形式進行對口令。如師生對口令,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說得數,然後讓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說得數。也可採用男、女生互對,同桌互對,小組互對等。對口令的過程中,師生要評判對口令是否正確。這樣做,教師與學生的活動溶為一體,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與學生的全體參與相結合,使學生在多形式的互動中,訓練了思維,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且根據所學的知識迅速准確地回答問題的能力。
4、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的手腦達到有機結合,學生的思維將會更加活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會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拿出課前准備好的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再展開,讓學生數一數各有幾個面?量一量每個面的大小有什麼關系?每個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長、寬、高有什麼關系?想一想表面積如何算?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在操作活動中得到解決。又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一節練習課,出示這樣一道題:有2個長方形木框,長都是4厘米,寬都是2厘米,拼成一個圖形,求它的周長。大家可以用實物操作一下,把周長指給同位看,再算一算。這樣的操作會牢牢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課堂氣氛輕松熱烈,學生得到的結論既准確又全面。
5、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懸念」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慾強,好奇心切等特點,創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足以引起學生探索活動的各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在這里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在課堂中故設懸念這一情境,定會把學生引入到一種新的思維境界之中,利於引發每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學「分數化成小數,即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徵」時。首先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裡面是有秘密的,老師已掌握這個秘密,不信你們可以出一些分數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每個分數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並請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使學生明白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確是有秘密的。從而產生有什麼秘密的問題「懸念」,來創設出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迫切感。
又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徵」一課,教師布設了讓學生隨便說一個多位數,師不計算就能判斷這個數能否被2整除,當學生對老師的這一快速判斷持有疑問,利用計算機驗證又准確無誤時,定會被老師的敏捷反應充滿欽佩,定會沉入到一種思考當中,為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徵研究奠定思維基礎。
6、巧設室外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巧設數學課堂的室外活動情境,易於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的本質內涵,利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正反比例應用」一課時,我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請3名同學分別組織全班其餘24名同學進行隊列訓練(不能重復),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發現,每行站的人數和行數成反比例關系,並利用這一關系快速解答了老師指令下的隊行每行人數。緊接著老師又指著旗桿說:「若學校想要更換新的旗桿,你能幫助算一算旗桿應有多長嗎?」「以小組為單位先研究方案,在確立實施的方式方法。」學生很快利用桿高和影長成正比例這一知識設計出方案。這種室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情境之中,與只讓學生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說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擬的。
七、利用新舊知識連接點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雲「溫故而知新。」我們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關鍵處,創設情境,製造沖突,學生自然會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創設這樣的情境:「過去我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請同學們試試。」再如,當學生在學習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減法時(退位),可以啟發學生從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時(進位)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情境,不僅能給學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還可以利用問題、設立疑點、猜測、驗證、錯例反證、考察等等創設問題情境,這里不再一一列舉。其實,在我們的教材中,已有很多現成的素材。例如:一年級教材的小貓釣魚、花壇里有多少棵花、認識公交車線路、森林運動會、動物到大象家作客、白雪公主、為媽媽折千紙鶴、收集廢電池等等。這些情境的創設,我們可以進行有感情的口述,有的可以放大成掛圖,有的可以再製成多媒體課件,這樣可以讓學生覺得身臨其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管怎樣,根據需要,只要合適就行。
總之,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實際,即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應從教材內容、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創設富於趣味性、探究性、延伸性的問題情境。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探索,且在問題情境的激勵下,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貳』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學校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學校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學校,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學校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學校,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學校;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學校,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叄』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情景的創設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於是就產生一種急於探究問題的症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後,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於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肆』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創設情景

通過學習深刻認識到創設情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竟可能 創設一下幾種教學情景:
一、創設愉悅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法把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形象性、愉悅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課的開始,為學生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對於激發其興趣,啟動其思維顯得非常重要。為此我利用講故事、聽音樂、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激疑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創設和諧的情境,使學生處於興奮和求知的進取狀態,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最佳心理狀態投入到探索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三、創設探究情境,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時,挖掘教材本身潛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發現、探索的學習情境,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能力。
四、創設討論情境,促進學生認知深化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小學生樂於交往,而討論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對教學中的知識障礙點和思維障礙點,在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創設討論情境,更有利於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生在討論中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創設成功情境,引發學生成就意識
伴隨課堂教學活動進一步開展,學生由於長時間集中注意,在下課前的十幾分鍾左右,注意力便開始逐漸減退,學習情趣明顯變弱。教學時,注意設計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易適中的練習,創造讓全體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學活動更加符合認知規律,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活躍、高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並不是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遠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有專家建議:並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於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就是「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

『伍』 如何創設小學數學課堂最佳情境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回有效的開展教答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
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

『陸』 如何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思考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因遇到了問題且需要解決而引起的。學生對遇到的問題有興趣,才有解決問題的願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們的積極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設置富有啟發性的思考問題的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段。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具體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由於教學的內容、目的、任務、對象,時間等的不同,創設問題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下面列舉幾種來加以說明。
1、激疑引趣設情境。興趣激發靈感,興趣是發現的先導。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教師要善於設置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探求新知。設置這種問題,在於從興趣入手組織注意,使學生進入情境,產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例如,在教學「同樣多」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小明很喜歡小兔子,他家養了4隻小兔子(出示小兔圖)。今天,他到菜園里拔了4個紅蘿卜(出示蘿卜圖)給小兔子吃,一隻兔子吃一個蘿卜(邊說邊用線將小兔和蘿卜一對一的連起來)。小朋友們看看,有沒有多餘的蘿卜?有沒有還沒分到蘿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數和蘿卜的個數有什麼關系呢?這樣,根據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充滿童趣的問題情境,及其學生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同時激發了學生研究性問題的濃厚興趣,產生了「我要學」的動力,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2、舊中引新設情境。數學知識有很強的連貫性,每一個概念、性質、公式往往是在相應的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生成發展的。因此,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在聯系有關舊知識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進行舊中引新、設問激疑,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可以先出示准備題:有8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讓學生用豎式計算後,再引導學生思考豎式中的余數「0」是表示什意思。學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沒有剩餘。緊接著,將准備題正好的「8」改為「9」,作為新課的例題:有9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然後引導學生邊用教具操作邊思考問題:「這樣改動之後,題目意思變了嗎?為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結果怎樣?」這樣,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突出了演變點,由在除法計算時沒有剩餘的數來引出剩餘的數,為理解「余數」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幾乎收到了一點即破的效果。
3、步步深入設情境。步步深入設情境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一個個小問題,在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他們一步一步的深入學習、理解、掌握新的教學內容。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環節緊湊。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請班上兩名同學站在講台前面兩邊表演兩人相對走。教師發號:「齊步走」到兩個碰面為止。讓學生看了演示後,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這是關於幾個人的問題?(小結:兩人,也可以是兩輛車、兩艘船等兩個物體)
(2)開始時他們站的位置怎樣?(小結:兩邊即兩地)
(3)他們是怎樣走的?(小結:面對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師喊「齊步走」表示什麼?(小結:一起走即同時出發)
(5)結果怎樣?(小結: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這樣,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理解題意,思維逐步深入,從而突破難點,使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自然。
4、揭示矛盾設情境。學習中的矛盾包括一個人已有的經驗、知識或預料、期待同新的課題之間的矛盾;課題內部已知與未知條件之間的矛盾;同時學習的兩種材料之間的矛盾;對同一個課題的不同認識之間的矛盾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揭示和呈現矛盾,把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就能產生一個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努力探索新知。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雞媽媽給兩只小雞分月餅,請小朋友用手指的個數表示每隻小雞分到的月餅個數:(1)有4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學生很快伸出兩個手指。(2)有兩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學生很快伸出一個手指頭。(3)有一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只小雞,每隻小雞得幾塊月餅?這時,很多學生被難住了。有些學生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頭,說:每隻小雞分得半塊月餅,不到一塊,所以這個手指要彎一半下來。教師再問:你們能用一個數來表達這「半塊」嗎?所有的學生都搖了搖頭。這時,學習一種新的數——分數,成了全體學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們學習新知識的願望。
5、製造懸念設情境。一堂數學課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對新事物易產生好奇心,喜歡追根問底,倘若課堂結束時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處設置疑問,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認識」這節課的下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來計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遠,會怎麼樣?」學生答:「不好量,因為距離太遠,路程太長了。」此時,教師設置懸念:「那麼,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好的計量單位呢?下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揭示矛盾的同時製造懸念,短短幾句話,是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有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慾望。
6、深化知識創設情境。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和切實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可進行深化性的設疑。比如,在講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內容後,為了鞏固知識,可以把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然後問:「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學生回答為180°÷2=90°。又問:「對嗎?量量看」。通過度量,學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與它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啟迪了學生,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種方式外,教師還要善於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維總是處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積極活動狀態,始終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創造一種良好的內外條件,使之在新的情景下激發起排除障礙、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他們積極思考的過程,當學生充滿熱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效果。
雖然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為教學內容服務,內容要為目標服務,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目標,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不要為提問題而提問,為創情境而創情境,否則就達不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柒』 小學數學課堂情景創設需要注意什麼

引用的這家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4c23d01000boh.html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為此,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情境營造的意義,小學數學課堂情境營造的方法,小學數學課堂情境營造應注意的問題三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然而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隹狀態,觸及學生產生弄清事物的迫切願望,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思維的良好狀態,思維就得到了大大激活。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對稱圖形》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講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隻小蜻蜓在草地上飛來飛去捉蚊子,忽然飛來了一隻美麗的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了,小蝴蝶卻笑著說它們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帶著小蜻蜓去找它們家族的成員,它們找到了樹葉, 小蝴蝶說在圖形王國里它們三個是一家人。同學們,為什麼小蝴蝶要這樣說呢?
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動去探究對稱圖形的共同特徵。
2.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學習過程,是在新課程標准實施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較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的知識相聯系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新的知識點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識,形成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先的問題。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蘊涵著較深層的數學問題,問題發端於「最近發展區」極易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沖動,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例如,一位六年級數學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情境:畢業前夕。六(1)班准備買一個標價為十元的杯子作為畢業紀念品,經過與店主的交涉,店主分別推出了這樣的優惠措施:其中,A店是這樣的:每隻杯子一律九折;而B店是這樣的:十隻杯子以內原價銷售,超過部分一律八五折銷售。現在,作為六一班的一員,你准備到那一家商店是去購買畢業紀念品,為什麼?這樣的題目引入課題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而且還蘊涵著極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思維。
3.陪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合理的情境創設能將數學與兒童的生活,數學經驗有效地整合,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從分析、提煉、推理、探索和發現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思維的鍛煉,完成數學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數學知識方法、技能的建構,而且也經歷了數學思考,問題解決的過程,同時也獲得了對數學的情感價值觀體驗。

二、創設情境的方法。
1.創設興趣情境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數學教材本身理性重於情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體現趣味性,體現數學的魅力,來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時,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觸及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激發思維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思維的狀態中,從而激活思維。
例如,在「長、短」的教學中,我用這樣的故事導入:「國慶節快要到了,智慧爺爺特意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禮品袋,你們想知道裡面裝了些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看。」這樣一來,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了進一步激起學生參與學習體驗的熱情,當學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鉛筆、彩紙之際,我便又一次利用兒童好動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請大家擺一擺,看看你會發現什麼?」來創設一個寬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動中玩,樂中學,達到自由交流,從而使學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
再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可創設一個「動物運動會」的情境,讓不同的動物騎上不同形狀車輪的賽車,猜想誰得了第一名,討論:「人們把車輪做成圓的,為什麼不做成三角形、橢圓形或方的?」學生對這種貼近生活的問題很感興趣,就會運用已學知識去思考,去分析,最後得出結論。
2、 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教材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適宜的障礙,去引起學生的求索,對疑難問題積極思維。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能打開思維的閘門,能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意境,啟發學生參與,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極高的熱情投入新課學習。上課開始,用多媒體播放明明和蘭蘭分月餅的情境,4塊月餅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2塊;2塊月餅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1塊;1塊月餅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多少?該怎麼分?該怎麼寫?藉助學生熟悉的「分月餅」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用整數表示兩塊月餅、一塊月餅,到兩人分吃一塊月餅怎麼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勵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又如,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這節課時,教師一上課就說:「這節課我們先來做猜謎游戲。」同學們聽了都十分高興,個個聚精會神地聽講述:「同學們不論你們說出幾位數,老師不用計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不信,試試看。」同學們舉出的數愈來愈大,教師一一回答,學生又通過計算驗證答案。這時,大家都很驚奇,裡面到底有什麼「訣竅」呢?於是教師便因勢利導地說:「你們想知道其中奧秘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就會解開這個謎。」這時同學們就帶著急於探究知識的心情去認真學習。這正時「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3、創設操作情境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前面,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同時,《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的「四邊形」時,途中設計了分一分的活動,給每組准備一個信封,裡面裝的是圖形,讓學生發揮想像,採用不同的分法,使學生在對各種各樣的四邊形進行分類的過程中,感受這些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又如,「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節,由於「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系,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操作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積極實踐,主動建構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
因此,教學中適當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學生多種操作過程中,調動多種感官一起參加活動,促進學生把外界的運動和內隱的思維活動緊緊地聯系起來,強化記憶和理解,探索數學知識發展變化的規律。

三、創設情境應注意的問題。
1、不要牽強附會
「創設情境」中出現的牽強附會的問題可分為幾種情況,其一,情境中的數學與兒童經驗中的數學相距甚遠,不能引發正遷移,不利於學生走進數學。其二,情境中的數學與教材中的數學(即知識目標)相距甚遠。不利於引發學生的現象沖突。再者情境中的數學現象繁雜,主題不明確,容易導致學習目標的偏離。其三,教學情境創設走向絕對化,教學目標難以落實。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練習》一課時,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並讓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並一一進行解答。然而,本節課的首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程度。教師卻花了十多分鍾的時間創設情境,這或許對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幫助,但這是以犧牲學生大量的練習時間為代價的,這是根本不必要的。
2、避免缺乏問題性
有的教師把創設情境,片面地理解成為課前師生交流,產生親和力的一項活動,有的理解成為激發興趣的一項游戲、談話等,有的把它當成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而缺乏問題性、缺乏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沖動性。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移和旋轉》這一課時。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前准備了大量的肯德基玩具、電池風扇等學具。課堂上,學生深深的被教師提供的玩具所吸引而久久的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問學生:「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一樣嗎?」學生回答:「不一樣」。教師問:「有什麼不同」?學生回答:「電風扇有電池,而這個玩具有彈簧;這個能跑到桌子外面,而其他的不行;這些玩具跑得很快,而它跑得要慢些」。學生關心的是這些玩具為什麼會運動而根本沒有關心教師提出的數學問題。
3、不注重階段性
「創設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狹義的理解可認為是一種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而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而言,方式應有所不同,低、中、高段分別應有不同的創設的策略。有的教師則將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視了學生學習個性的階段性特徵。
總之,如果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處處感受著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那麼他們的思維會被充分激活,對新知的探索會更主動,能積極地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與思考,不斷產生新穎、獨到的見解,我們的課堂會更具智慧,會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視情況創設出興趣情景,問題情境,操作情境。此外,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特別注意不要牽強附會,不要缺乏問題性,還應注重階段性。

『捌』 如何創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

教育心理學認為,創設情境是數學課堂教學的載體。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完成新的學習課題,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將學過的數學知識、原理、技能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那麼如何創設有效的情境呢?下面我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創設問題情景的作用
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活學生的學習慾望。人的潛意識中總是把自己當作發現者。這種潛在的意識便是學生對知識學習的一種內在的心理需要。但由於學生不可能根據自己願望和需求去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所以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常常處於一種潛伏狀態。如何將這種潛伏狀態轉化為對學習起實際促進作用的活動狀態,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激發,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措施。在問題情境理念引領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能體現學習的趣味性,展示數學的魅力,從而達到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的效果。

⑵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動力。根據所授教學內容的需要,結合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特點,教師如果能在適當的時機,精心創設適合的問題情境,設置一系列需要學生主觀努力去解答的問題,讓學生充分感受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擴充自己的思維空間;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使其聰明才智得到發揮,潛力得到開發,素質得到提高。

⑶融洽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數學學習的保證。在課堂教學空間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學生多向交流,積極合作,主動探究,打破呆板的學習空間。其次在課堂師生人際關繫上,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彎下腰來傾聽學生的心聲」,以朋友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學生,使師生間、生生間平等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形成較為開放的、張弛有度的教學氣氛。教師傾注其真情實感,數學問題情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學生的心理訴求,這樣的教學怎能不是輕負高效的呢?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針對小學數學教學自身的特點和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特殊性,我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展示性原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動的進行與發展必須經歷由外部物質活動向內部認知活動的轉化過程。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充分利用外在物質材料,展示內在的思維過程,即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充分運用日常生活中形象化的材料,揭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的思維過程清晰可見。這既體現了現代數學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認知規律。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指構建的問題情境應具有促進學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質發展的功能。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不僅應該構建起良好的知識結構,包含著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知識信息,而且應該營造起亢奮的心理環境,蘊涵著促進學生非智力素質發展的情感信息。

(3)延伸性原則
延伸性原則是指在所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既構建著當前教學應當解決的問題,又蘊涵著與當前問題有關,讓學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情境營造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心理境界,讓學生迫不及待而又興趣盎然地去繼續學習,這樣可減少課外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循著教師講課的線索去繼續閱讀材料和思考問題的興趣,使學生能保持一種經久不衰的探索心理。

三、創設問題情境中存在的誤區
創設問題情境不是時髦,它必須為我們的數學教學服務,講究有效性。教學中,我們要把一個話題做充分,以問題為出發點,讓孩子切切實實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情境」而創設問題情境。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們要因課制宜、以教學目的為指引來進行教學設計,而不是把課堂上有無問題情境創設作為課堂評價的標准。在數學課堂上問題情境創設的終極目的必須是為教學數學知識服務。正確處理好情境與教學目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讓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教學目標服務,才能創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總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在學生心理上造成某種懸念,把他們帶到欲罷不能的境界,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者,我們有著神聖的使命,要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玖』 如何有效地進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情景創設

一、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體現情境的趣味性.\x0d問題源於某種情境,而生動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則是產生問題的肥沃土壤.將問題置於生動有趣的情境中,能夠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例如,教學《位置與順序》時可以設計貓抓老鼠的游戲:每一輪選1 人為貓,6 人為老鼠.活動前先讓貓觀察1 分鍾,蒙上眼睛,然後由學生指出某隻老鼠的前後(或左右)各是誰,再由貓猜出老鼠的名字.該游戲極富童趣,每當貓捉到老鼠時,教室里是一片歡騰,學生的參與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來說,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動態、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級的學生更易被實用、富有挑戰性的內容所吸引.只有把數學的自身特點與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為學生的發展服務.\x0d二、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注重情境的思考性.\x0d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與體驗,進行新知識的學習,並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思考.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而且要盡最大可能地拓展其思考的空間.因此,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問題思考空間大小的影響.首先,要考慮材料的呈現形式.一般來說,條件的呈現比較隱蔽、解決問題的步驟稍多、解題方法或結果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思考空間相對較大,反之則小.其次,解決問題的策略、步驟、方法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這樣既增加了思考的空間,又滿足了學生心靈深處的成功需要.如下面的問題:淘氣家離學校5 千米,笑笑家離學校4 千米,淘氣到笑笑家多遠?教師的詳細分析和標准化答案往往會損害問題的教育價值,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基礎上交流,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會有所收獲,對數學優秀的學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x0d三、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強調情境的現實性.\x0d情境的現實性要求情境中所隱含的數學問題必須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真實的學習,強調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對於喜聞樂見、經常遇見的現象和事情,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的熱情.他們不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而且更易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知道運用數學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生認知的起點往往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經驗或具體事例,而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卻大多是間接呈現的,不像生活數學那樣來得直接.因此,引導學生溝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把小學數學間接的知識和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是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例如,在購物情境中認識人民幣並進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在我和小樹一起長 小小運動會 今天我當家情境中學習100 以內的加減法,在體檢情境中認識長度單位米等教學實例,充分利用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問題、經驗進行探討、總結和升華,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x0d四、創設情境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x0d1、要正確認識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防止認識上的片面性.如新課程標准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這個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也可以來源於數學本身,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例如,計算教學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絕不是說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因為計算還有自身的規律需要讓學生去掌握.\x0d2、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如果是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盡可能做到小而具體、新而有趣,既有適當的難度,又富有啟發性.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問題的含義,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在創設的情境中及時提煉出數學問題,切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東拉西扯,游離於目標之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不能淺嘗輒止,把情境的創設作為一種擺設,以至穿新鞋走老路.\x0d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x0d4、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一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識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x0d總之,創設教學情境的形式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數學課單一呆板的局面,提高小學數學課的教學效果.

『拾』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情境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師角色的轉化。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裝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這使每一位教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利用這種情境來提高學習質量,是每個教師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問題,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 關鍵詞:情境創設、有效情境、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情境教學方面作如下探討: 一、創設情境應從課堂導入開始,導入要切實可行。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數學教學導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講授《可能性》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日,小朋友們請說說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學們說的很歡快,老師又問:「這個月過生日的有哪幾位小朋友?」結果有三個小同學舉手,老師就把為三個小朋友過生日為教學情境,同學們為他們准備節目開始抽簽,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的可能性。進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創設分組操作探究情境解決小組問題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學生在集體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徵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徵、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正確引導學生,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探究在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長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再創設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組探索。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小組探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在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教學「幾何小實踐」後,我安排了搭、找、畫、折的活動,其中通過用橡皮泥球和小棒來搭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及共同點,不同點;通過找生活中的正文體和正方體,進一步感知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用三角尺,直尺畫三角形,可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點,更好地進行區分;通過用紙折長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學生活動操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四、在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適度採用競賽等方法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乘、除運算是二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它必須反復練,而反復練又顯得單調枯燥,於是可在練習中採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奪紅旗」、「摘蘋果」「登山」等方法進行。這些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意做的,通過這些游戲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鞏固知識,而且使學生產生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7的乘除法」時,當學生探究了計算方法後,我便設計小組登山賽——奪紅旗游戲。老師先說明比賽規則,各組做好准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快速計算黑板上自己組的題目,每算對一個就登上一個台階,看哪組同學能最快地到達山頂,奪得紅旗。在這個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地計算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五、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要營造一種寬松的、適宜溝通的氣氛,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人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時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著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系,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課上,也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學生更能將郁積於胸的感情抒發出來。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情境創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