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案例分析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2020-12-08 18:08:00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

像這樣的么?

1、[案例描述]《帶分數乘法》教學片斷:

⒈學生根據應用題「草坪長5米,寬2米,求草坪的面積。」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四人小組交流演算法。

其中一個組,在小組交流時,由於三位同學還沒有想出方法,整個合作過程只好由一位同學講了三種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學拍手叫好而告終。

請你根據上述教學片斷進行反思(主要從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層面分析)。

答:以上現象是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的關系。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強調合作學習不是不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應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基礎,合作學習應是獨立思考的補充和發揮。多數學習能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組織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應遠遠超過獨立學習的結果。當然,宜獨宜合,應和教學情景、學生實際結合,擇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們在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時,能否認真的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學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讓學生經歷過獨立思考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他們有充分的時空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有否進行明確的角色分工呢?

⑵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問題,是案例分析,

應該是讓抄老師做的吧!我不太襲懂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簡單談談看法:
(1)這個教師的做法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他預想的課程狀況被打亂,不能靈活變通。而且忽略了普遍性,只針對這一個學生教學。
(2)如果我是這個老師,當這個學生第二次能快速地給出正確答案時我會好好地表揚他一番,然後把話題轉向全班同學,「這位同學非常聰明,看來他很善於動腦,他已經發現了其中的秘密,但是其他同學是否也知道這其中的秘密呢?」「哦,大部分同學還不知道,這樣好不好?這位同學,讓我們一起帶領同學們來探索這其中的奧秘吧!」從而引入新課題。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育案例分析300字以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 教學案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內容摘要 所屬學科 數學 適用學段 小一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作者 文件格式 文件
類型 轉 載 上傳時間 2006-07-03
推薦人 肖仙

一、背景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 一年級教學課本中,有部分內容學生在以往的實際生活中早已接觸過,也就是說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知識經驗,我們何不藉助他們已有的經驗來使教學中比較煩瑣、費時的內容變得簡化、省時,並主動探究、實踐解決教學中的重點,突破難點呢?《標准》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形式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改,新教材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讓老師們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大膽創新,找到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景葉老師在設計<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就是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把它設計成猜一猜,買一買,分一分三個實踐活動來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簡單的購物,特別是購物時兌換人民幣的問題,並了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學生在購物的過程體會到了人民幣的功能,並且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學內容是江蘇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

實踐活動一:

1、 師:老師今天上課帶來一個禮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麼?我

請一個小朋友上台來摸一摸(錢)。我們平時用的錢叫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

2、 了解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情況。

師:每一組都開設了一個小銀行,小組成員分別從裡面取錢,

按順序(教師演示)從中取出兩種你認識的人民幣,最好跟別人的不一樣。(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取錢。這里教師應組織好學生的紀律,說清要求後再動手操作)

3、 師:請小朋友向同組同學介紹一下,你取得錢是多少?(同學

展開激勵的交流)請一組成員上台,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學生說一說是多少?你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對於說的好的加以表揚)

1角、1元(硬幣)、1元(紙幣)……

評析:

教師善於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數學。教師既善於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恰當地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用數學意識。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本課設計先讓學生猜的活動,再通過分類感知人民幣。激發了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效果較好。

實踐活動二:

1、 小貓不認識人民幣,它也想去商店買下面這些東西(課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標價)你能幫助小貓用1元、5角、2角、1角的紙幣付錢嗎?(課件出示四種紙幣)用哪一張錢付?(根據學生敘述課件演示用線連接)。

2、 商店裡有哪些東西?(課件出示:練習本5角,鉛筆8角,小

刀1元)從小銀行里取多少錢就可以買到練習本?(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學生上台說一說。還有不同的取法嗎?(學生積極思考發表各自方法)想一想:買8角的鉛筆現在你會付錢了嗎?(學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錢,再說一說)老師買一把一元錢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嗎?(生取一元紙幣或硬幣)。你還有其它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總結出1元=10角。

3、 兔媽媽也想買東西,它帶了幾角錢?(課件出示:一個2角,

一個1角)還差幾角?你能幫它取7角嗎?……

評析:

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購物,以及解決在購物的過程中遇到的兌換的問題。創設了一個個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生活情境,把知識經驗生活化、數學化、系統化。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的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機會。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在這里教師雖然注重了創新,但又不夠大膽——難道買幾角的物品非得拿剛好的錢嗎?可以拿一元錢去購買,讓售貨員找呀!而且這種情況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

實踐活動三:

自已開辦商店模擬購物。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每組開個小商店,組長當營業員,

其他同學當顧客,顧客先到銀行里取1元錢,然後到營業員那去買東西。我們來評一評,誰是最文明顧客,誰是最優秀營業員。先想一想,你想買什麼?(學生積極參與到購物活動中)指名說一說你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

評析:

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環節里,向學生滲透了在購物時要形成講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適時的思想教育,是本節課的一個特色。教師善於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結合人民幣的認識,進行愛護人民幣、不亂花錢、拾金不昧、奉獻愛心等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一年級的學生從懂事開始就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並會用人民幣進行購物。為此,在了解學生認識人民幣情況時可從學生認知基礎出發,創設一個情景:一位同學當售貨員,一位同學購物。讓學生自己來決定想買什麼,用哪種錢購買,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來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能更好的體現創新性。另外,我覺得這位老師在教學中,眼中沒有學生,不能較好地調控課堂。如教師問,你見過一分硬幣嗎?有一位學生(一直都比較調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說我見過!但教師說:「是嗎!請座!」我想這里完全可以說:「是嗎!你在哪裡見過?可以和同學們說說嗎?」這樣這位學生一定會認真聽講,並對課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⑷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問題,是案例分析,

應該是讓老師做的吧!我不太懂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簡單談談看法:
(1)這個版教師的做法違背了以權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他預想的課程狀況被打亂,不能靈活變通。而且忽略了普遍性,只針對這一個學生教學。
(2)如果我是這個老師,當這個學生第二次能快速地給出正確答案時我會好好地表揚他一番,然後把話題轉向全班同學,「這位同學非常聰明,看來他很善於動腦,他已經發現了其中的秘密,但是其他同學是否也知道這其中的秘密呢?」「哦,大部分同學還不知道,這樣好不好?這位同學,讓我們一起帶領同學們來探索這其中的奧秘吧!」從而引入新課題。

⑸ 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案例分析怎樣寫

小學數學不是枯燥的教學,應該是一種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裡,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
教學片斷 :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旅遊嗎?如果要到島上去旅遊需要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呀?
生:喜歡,到島上去玩要坐船.
師: 大家回答的很好,可是現在老師遇到了一個問題:「有24個人想去島上玩,每條船限乘4人,需要租多少條船? 」大家先分析理解題意然後幫老師解決。
生:限乘4人,就是說每條船最多隻能坐4個人,坐多了就會有危險。
生:24個人,可以每四個人分一組,一共可以分6組。
師 :「好!同學們是怎麼想的?
生:共有24個人,每4人租一條,求需要租幾條船,就是看24裡面有幾個4,有幾個就租幾條船 。
師:大家說的很對,就像同學們說的,24裡面有6個4,就租6條船。
案例分析: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所以,特意設計了一節《平均分》的實踐課。通過談話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動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學習有生命的數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即讓學生學到了平均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就是從現實世界中尋找生活素材。在以上的教學片斷中,通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同時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將學生的視野拓寬到他們熟悉的生活空間。然後通過說一說、想一想、算一算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實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小學數學成為一種生活化的教學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學。
數學教學如能創設具體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中的鮮活實例,非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
這個教學片斷,通過情境的創設和問題的出現,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了數學的價值,旨在提高他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數學這門學科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⑹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帶分數乘法》教學片斷:

⒈學生根據應用題「草坪長5米,寬2米,求草坪的面積。」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四人小組交流演算法。

其中一個組,在小組交流時,由於三位同學還沒有想出方法,整個合作過程只好由一位同學講了三種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學拍手叫好而告終。

請你根據上述教學片斷進行反思(主要從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層面分析)。

答:以上現象是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的關系。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強調合作學習不是不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應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基礎,合作學習應是獨立思考的補充和發揮。多數學習能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組織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應遠遠超過獨立學習的結果。當然,宜獨宜合,應和教學情景、學生實際結合,擇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們在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時,能否認真的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學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讓學生經歷過獨立思考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他們有充分的時空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有否進行明確的角色分工呢?

2、[案例描述]記得那是一節順利而精彩的課,上課內容是「分數的意義」。在課的結尾,教者沒有安排學生圍繞知識點去小結,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班裡用分數表述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情緒。令人難忘的是有一位學生在小組里的表述:「我把整節課的學習情緒看成單位『1』,高興的佔了3份,即3/4高興,遺憾的佔了一份,即1/4遺憾。因為面對這么多的老師聽課,我們班的同學一個個都正確地回答了老師的提問,展示了我們班的風采,為班級爭了光,我為我們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興。我之所以遺憾,是因為整堂課我一直認真思考,積極舉手,許多問題又不難,但老師沒有給我一次機會,我感到很遺憾……」

下課後我找到這位同學了解情況:

問:小朋友,你知道老師為什麼沒讓你發言嗎?

答:老師有可能沒有看到我舉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準確吧,因為數學這門課我學得不太好。

問:平時課堂上,老師都叫哪些同學發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績較好的同學。

[案例反思](可以從面向全體的角度分析):

答:這是我們數學課堂中存在的普遍想像,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來面向全體學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個體,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體,這樣的道理已經很難在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下得以落實。我們想,我們可以採用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的個人想法在小組內得到展示,在小組內得到表現。…

3、案例描述

師:今天,在學習小數的加減法之前,請你們獨立解決一個問題:笑笑在書店買一套《中國兒童網路全書》花了148元,還剩下53元,笑笑帶了多少錢?

師:淘氣跟笑笑一起到書店買書,也有一個問題,看誰有辦法幫他解決?

淘氣在書店買一本《童話故事》,花了3. 2元,他又買了一本數學世界,花了11. 5元。淘氣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勵學生迎接挑戰,認真審題,先列出算式,教師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師:(指著算式)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學所列的算式,有沒有列式和這個不同的?(學生還可能列出11.5+3.2=?教師也把它寫到黑板上,給予肯定)

師:為了幫淘氣解決付錢的問題,大家都列出了正確的算式。可我們都沒有嘗試過兩個小數怎麼相加。現在就來試一試看誰能獨立發現小數加法的演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麼計算的。其中哪種演算法和你的一樣,哪種你沒想到?你還有不同的演算法嗎?

(4)小組討論:教材中的三種演算法各有什麼特點和相同之處?小數相加時,為什麼智慧老人特別強調「小數點一定要對齊?」

(5)全班圍繞「為什麼小數點一定要對齊」交流,教師歸納小結,明晰小數加法的算理。

師:多位數相加時,個位數字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相同數位(單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小數相加時,小數點一定要對齊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小數點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教材中前兩種演算法的共同特點是化去小數點,把小數相加變成整數相加,但「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的算理沒有變。所以,只要小數點對齊了,小數加法的計算與多位數加法的計算就沒有什麼不同了。

問題討論

(1). 「小數加法」這一課,教材是讓學生直接進行嘗試的,本案例中教師引入時先安排了整數加法的內容,你對此有什麼看法?直接安排學生嘗試,對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是否有幫助?

(2)、教師在學生討論完之後,安排了看書的環節,你認為有必要嗎?為什麼?

(3)、書中三種演算法的共性是什麼?為什麼要讓學生討論這個問題?

案例分析(圍繞上述問題分析)

4、案例《9加幾》前半節課的教學過程:

⒈創設9+5的情境,列出數學算式。

⒉學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較演算法多樣化,得出「湊十法」。

⒋教師布置學生以四人小組的為單位,通過擺小棒計算9+6=

9+7= 9+4= 9+3=

筆者仔細觀察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大多數小組同學先寫出得數,再擺小

棒,有一個組的同學純粹在玩小棒。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了弄清原因,於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幾的算式讓學生口答,每人5題,抽測了十位同學,只有一人算錯了1題。問他們怎樣算的,多數同學回答,想出來的,在幼兒園里就會算了。位數不少的同學能把「湊十法」的過程說得頭頭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題:1、擺小棒計算時學生為什麼先寫得數再擺小棒?

2、我們應如何對待書中所安排的動手操作?

案例分析:

5、設計一個你認為較理想的問題情境,並加以分析。

6、、案例描述:這樣的合作有效果嗎?

場景1

一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一課時,在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6-7這樣一個算式之後,馬上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應該怎樣計算16-7。

場景2

某校四年級六班有56名同學,老師在教學實踐活動課「秋遊計劃」一課時,在讓學生合作制訂購買秋遊所需物品及所需錢數之後,又設計了一個活動——乘車與買門票。「一輛大客車可坐50人,每輛300元;一輛中型客車可坐30人,每輛200元。個人票每人10元,團體票每人8元(10人為一組)。」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這些數據,討論交流應該怎樣租車、怎樣購買門票比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在繼續計算買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計算器)。

場景3 .

一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數學課「克和千克」一課時,讓小組合作稱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小組匯報時,有一個學生說:「我稱的是豎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師問道: 「是8克嗎?」坐在旁邊的學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這名學生終於說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題:場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麼?場景2在第二次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在繼續計算買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計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場景3中為什麼會出現第一次說是8克而第二次說是85克的情況呢?

「5的加法」新授課。教材是這樣編寫的:

教材編寫的意圖是:滲透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那麼老師又是怎樣理解使用教材的呢?

師:算出一共5隻,是用什麼方法算?

生1:4+1=5。

生2:4和1組成5。

師:為什麼用加法?

生:(無人舉手)

師:昨天學習加法,把兩個數合起來,用加法。現在,要把4隻和1隻合起來,所以該用——加法。

師: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麼?

生:(略)

師:5隻鳥,可能用什麼方法算出來?

生:(脫口而出)用加法。

(教師想要的方法沒出來,於是教師要求學生討論)

師:請四人小組討論。

生:(學生討論)

師:誰來匯報「5隻鳥,可能用什麼方法算出來?」

生1:用加法。

生2:想組成分解。

(這時教材上列舉的三種方法,學生只想到「組成」這一種。於是,教師繼續引導)

師:有不同的想法嗎?你是怎麼想的?

生3:心裡想的。

生4:5-0=5(這時,學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師:請你說一說怎樣想出等於5?

生5:4和1組成5。

生6:跟他一樣是心裡想的。

(學生仍然想不出「數數」的方法,這時教師乾脆直截了當地「導」)

師:在心裡怎樣算?先數幾?

生7:先數4。

師:再數幾?

生7:再數5。

(至此,「用數數的方法來計算4+1=?」終於出來了)

【評析】為了啟發學生說出數數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用了十幾分鍾。在這當中學生有什麼收獲呢?學生為什麼不會想到數數的方法?實際上城市的一年級新生幾乎100%接受幼兒園教育。目前,許多幼兒園都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而且為了更好地與小學「接軌」,他們教孩子用想組成分解的方法來計算加減法,還讓學生天天練習。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期間對10以內的加減法已達到了提取事實的階段(即脫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數數得到計算結果的階段。也就是說學生經驗中早就淡忘了數數的方法,所以學生想不到數數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

教師用這么長的時間想達到什麼目的呢?為什麼千方百計地非要學生說出用數數的方法計算「4+1=?」呢?因為這種方法教材上出現了。有些教師以為教材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就必須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種方法。這說明教師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為本」、「以教案為本」。

學生在這十幾分鍾里知識無增,認知水平降低,只有失敗的體驗。這樣的教學,無論是從教學目標的哪個維度來衡量,都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反而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課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而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麼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據《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個字」(調、改、增、組、挖)上下功夫。調:調整認知目標,調整教學內容,調整練習題;改:改變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活動情境……)、改變例題、習題;增:增加讓學生探索創造的活動;組:重組教學內容;挖: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

像前面舉的這個例子,當學生列式計算之後,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4+1=5,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能想出幾種就幾種,勿強求。接著教師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笑笑也在學習5以內的加法,可2+3=?他給忘了,你能幫他想辦法算出這題的得數嗎?然後可設計游戲和一些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練習。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來表示?……如果班級學生的基礎較好,可以把5以內的加減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學這部分內容。這樣的設計,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7.[案例描述]《帶分數乘法》教學片斷:

⒈學生根據應用題「草坪長5米,寬2米,求草坪的面積。」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四人小組交流演算法。

其中一個組,在小組交流時,由於三位同學還沒有想出方法,整個合作過程只好由一位同學講了三種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學拍手叫好而告終。

請你根據上述教學片斷進行反思(主要從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層面分析)。

答:以上現象是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的關系。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強調合作學習不是不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應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基礎,合作學習應是獨立思考的補充和發揮。多數學習能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組織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應遠遠超過獨立學習的結果。當然,宜獨宜合,應和教學情景、學生實際結合,擇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們在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時,能否認真的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學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讓學生經歷過獨立思考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他們有充分的時空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有否進行明確的角色分工呢?

8.[案例描述]記得那是一節順利而精彩的課,上課內容是「分數的意義」。

在課的結尾,教者沒有安排學生圍繞知識點去小結,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班裡用分數表述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情緒。令人難忘的是有一位學生在小組里的表述:「我把整節課的學習情緒看成單位『1』,高興的佔了3份,即3/4高興,遺憾的佔了一份,即1/4遺憾。因為面對這么多的老師聽課,我們班的同學一個個都正確地回答了老師的提問,展示了我們班的風采,為班級爭了光,我為我們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興。我之所以遺憾,是因為整堂課我一直認真思考,積極舉手,許多問題又不難,但老師沒有給我一次機會,我感到很遺憾……」

下課後我找到這位同學了解情況:

問:小朋友,你知道老師為什麼沒讓你發言嗎?

答:老師有可能沒有看到我舉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準確吧,因為數學這門課我學得不太好。

問:平時課堂上,老師都叫哪些同學發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績較好的同學。

[案例反思](可以從面向全體的角度分析):

答:這是我們數學課堂中存在的普遍想像,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來面向全體學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個體,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體,這樣的道理已經很難在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下得以落實。我們想,我們可以採用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的個人想法在小組內得到展示,在小組內得到表現。……

⑺ 如何結合課標和新的教學模式對一個小學數學案例進行分析和評價

傳統教學的種種封抄閉壓抑了學生個性襲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體驗式學習。以前的教學改革,大多停留在數學學科層面上,往往比較注重將教科書上的知識教給學生。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清楚要教什麼,為什麼這樣教和怎樣教,學生卻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為什麼學和怎樣學。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動力,缺少方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很難得到發揮。因此,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應是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教師把整個學習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共同探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⑻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評價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

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我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

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

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案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