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

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08 17:50:02

❶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體驗教學」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學 章燕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 「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所謂「體驗學習」,即使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真實的生活情境、模擬情境)之中,引導他們去感受、去考察、去經歷,最終達到認識和掌握。
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
一、創設「表現情境」,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成功」情境,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究。那麼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以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為例,為了使學生體驗到自我創造的成功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組合作用不同形狀的實物搭一搭,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獻上一份禮物。對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贊許,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又如教學「認識人民幣」,課前我以爭當「小博士」為活動情境,請學生調查人民幣的有關知識,讓他們先去生活中獲取新知識的素材。教學時我請學生介紹自己對人民幣的認識,因為學生們課前做了精心准備,課上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先讓每個學生在四人小組里說,然後讓每一個小組推薦一個同學上台說,介紹時他們興致勃勃,有的從顏色、圖案、大小等特點上介紹人民幣,有的介紹有關識別假幣的知識,還有的說起外國貨幣的名稱和錢幣發行的歷史。聽了學生豐富多彩的介紹,我都給予肯定的評價,其他學生也發出了贊嘆的聲音,學生在這樣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了知識,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通過參與開放式的學習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情感進而轉化為更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後一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新異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饒有趣味的簡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比一比」時,我設置童話故事情境引入學習內容:三隻小豬長大了,要離開爸爸、媽媽自己生活了,他們各自蓋了一間小房子,大哥蓋了一間草房子,二哥蓋了一間木頭房子,小弟蓋了一間磚頭房子。房子蓋好了,他們高高興興搬進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來了一隻又餓又渴的大灰狼,先後對著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勁一吹,結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給吹垮了。沒辦法,哥倆趕緊跑到小弟家裡。這次不管大灰狼怎麼吹,磚頭房子一動也不動,後來,三兄弟都豎起大拇指說:「還是磚頭房子最牢固」。這一天,天氣可好了,河裡的小魚高興地在水裡游來游去,咦!為什麼那邊的草地上那麼熱鬧!小魚「嘩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來三隻熱心的小豬在幫他們的鄰居小兔蓋最堅固的新房子呢!他們你搬木頭我搬磚幹得可歡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蓋好啦!那邊的石桌上放著許多好吃的,肯定是熱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豬的。隨著畫面的出示,學生在一種充滿童話色彩的氛圍中學習、探究。
三、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
低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系統化,並在其間得到經驗,通過已有經驗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過已有「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過程,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的「數學現實」。由於年齡特點,小學生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義,數學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現實的解讀。因此,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數學現實」出發,通過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將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進行類比、分析、歸納,加以總結與升華,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逐步建構起較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同學們,你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把袋子里的東西倒出來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從而引導學生親手分一分,通過學生操作,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並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在此基礎上教師揭示立體圖形的概念。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熟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將學生混亂的、粗糙的認識加以整理,幫助學生把幾何形體從他們熟悉的實物中分離出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去操作,再通過操作得到新的學習經驗,學生體驗到的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過程。
四、創設「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驗
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觀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站在不同思維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這些反映面來引發學生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體驗,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感知和更新的認識,更是同學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認識、自我反省與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現實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都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教學「長短」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袋中的物品,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然後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又如,教學「9加幾」時,我先出示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同學聽。學校運動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提出有關計算的問題,把計算問題和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這時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全班說說自己的演算法和想法,針對學生的發言情況,教師重點說明「湊十法」的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湊十」的思維過程,並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這樣的過程,將原來由教師講解的計算過程交給了學習小組去討論,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演算法的雛形,也讓學生再次體驗到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和老師一樣或是更為簡便時,他們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小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在接受知識,更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在構造自己對認識客體的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移情,進而達到對大自然奧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對整個物質世界的關注。因此, 「體驗學習」不僅是用「腦」去學習,更是用「心」去學習,用心靈去體會,用整個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同時給予適時的指導與激勵的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

❷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

體驗是學生感知知識、獲取知識、驗證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學生在體驗中能夠輕松的學習,更好的復習、溫習知識。在體驗式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角色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要把時間留給學生,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和諧的氛圍中自己去學習,去創新、去發現、去總結。作為教師,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小就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讓學生自己去在體驗中去發現數學知識,在數學活動中總結數學規律,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發展自己的思維。這樣,把復雜、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形象化,把嚴肅的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識、生活領域中去學習、去發現、去總結、去反思、去再體驗。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活動,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數學學習中的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數學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度。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滋生體驗的慾望
《數學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如我在一次活動課當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學生興趣並產生矛盾沖突的題目:新華書店有以下一批兒童讀物打折出售,你會怎麼買?並說出你的理由。
①《西遊記連環畫》(原價8.50元,現價4.50元) ②《作文選》(原價12.00元,現價9.00元) ③《兒童漫畫》(原價10.80元,現價7.80元) ④《童話選集》(原價18.80元,現價13.80元)
在討論當中,許多同學都據理力爭,毫不相讓。有的選擇了《童話選集》,因為價格下調了5.00元,下降的錢數最多;有的認為買《西遊記連環畫》合算,因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價格幾乎是原來的一半,而《童話選集》下降幅度還不到三分之一。還有一些更新穎的觀點:我要買作文選,因為它對我提高寫作水平有幫助;我要買《西遊記連環畫》,其他的我不喜歡;我要買《童話選集》,其他的我都有了,買來沒用……由於每個同學認識角度不同,出發點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激烈矛盾沖突的局面,這不僅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眾多的矛盾沖突中得到激發。
二、注重在探索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交流中體驗知識創新的喜悅。
學習數學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它並不是簡單的記憶,模仿。《標准》創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探究活動,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如在教學重疊問題時,請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森林運動會要開始了,我們來看看小動物們組隊參加跑步比賽和跳遠比賽的情況。
出示「報名表」:
師:參加跑步比賽的有幾種動物?
生:7種。
師:參加跳遠比賽的呢?
生:7種。
師:參加跑步比賽和參加跳遠比賽的一共有幾種動物?
生:14種。
師:是嗎?
生:不對,是13種、12種、11種……
師:停!這么簡單的幾種動物.作為我們三年級的孩子竟然有這么多種答案。這是為什麼呀?
生:有的動物是重復的。
師:重復是什麼意思?
生:就像狐狸它既參加跑步比賽又參加跳遠比賽,兩樣都參加了。
師:那重復的算幾種呢?
生:重復的只能算一種。
師:好,我們一起來數,遇到重復的大家就說「重復了』」。(滑鼠移動數)
生:l種、2種、3種……重復了,7種、8種、重復了……11種,
師:區區11種動物讓我們數了這么久,看來這個表格並不好數。誒,孩子們,如果把這表格交到你的手裡,你能想辦法把它重新凋整一下,讓其他同學一看就明白幾種動物兩項運動全參加了,哪些動物參加了跑步比賽,哪些動物參加了跳遠比賽,有辦法嗎?和你同桌商量一下。
生:同桌商量想辦法。
師:想到辦法了嗎?下面先看清楚操作要求(課件出示)。
要求:(1)擺好後讓人一眼就能看清一共有幾種動物:
(2)同桌要注意分工合作;
(3)完成後派代表展示說理。
好,看哪兩個同學的方法最好,動作最快!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整理後,代表上台展示。
師:請小組代表上台展示你們的成果。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為什麼這么排?有什麼好處?
生1:我們把重復的上下對齊放在一起,比較好數。
師:真有辦法,哪幾種動物重復,一看便知。
生2:我們組比他們更清楚,把重復的都擺到前面來。
師:更明白了。
(另一組上台展示)師:老師發現少了3個呀?
生3:放在中間表示兩種比賽都參加,數的時候就不會重復數了。
師:多有創意的想法.一個圖放中間就可以表示參加兩項比賽了。
請你把參加籃球賽的動物圈在一個大圈裡,再圈出參加足球賽的動物(台上學生邊圈,下面學生進行判斷)。
師:和他們組想的辦法一樣的舉手。我們請電腦幫忙,把他們想到的辦法再來演示一遍。 (電腦動態演示移動過程)。
生3:可是這樣別人可能不知道哪邊是籃球賽,哪邊是足球賽了。
師:怎麼辦呢?
生4:可以在上面寫上標題。
生:對,好辦法……
根據學生要求,教師操作課件,形成韋恩圖.
師:你們知道嗎?這個圖是一個名叫韋恩的數學家創造的。你們剛才也像數學家一樣,把這個圖創造出來了,真了不起。
三、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探索成為可能,就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動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並精選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材料,以活動的、開放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在不知不覺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學會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可以使學生學起來更加感到自然、親切、真實,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四、要注重在實踐中體驗知識的應用價值。
《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道理,因此,教師應創設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中,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教學「中位數和眾數」時,我創設了一個找工作的生活情境,在教學時,出示一則招聘廣告:某超市招收工作人員若干名,月平均工資1000元。李叔叔看到 這份招聘廣告後決定去應聘,超市經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員月工資表:經理3000元、副經理2000元、員工a900元、員工b 800元、員工c 700元、員工d 650元、員工e 600元、員工f 600元、員工g 600元、員工h 600元、員工i 500元。請大家仔細觀察表中數據,利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幫李叔叔分析這樣兩個問題:1、經理所說的超市員工平均工資1000元能真實反映員工月工資水平嗎?為什麼?2、你認為用哪個數表示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比較合理?通過分析、交流,學生會發現中位數650元和眾數600元,都能表示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最後追問學生:如果換作你找工作,有了今天的學習,你會怎樣去了解工作報酬?通過這種真實、貼近生活的素材和問題,學生不僅能很好地解釋中位數、眾數的實際意義,而且能感受到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裡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❸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 「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所謂「體驗學習」,即使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真實的生活情境、模擬情境)之中,引導他們去感受、去考察、去經歷,最終達到認識和掌握.
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
一、創設「表現情境」,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成功」情境,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究.那麼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以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為例,為了使學生體驗到自我創造的成功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組合作用不同形狀的實物搭一搭,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獻上一份禮物.對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贊許,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又如教學「認識人民幣」,課前我以爭當「小博士」為活動情境,請學生調查人民幣的有關知識,讓他們先去生活中獲取新知識的素材.教學時我請學生介紹自己對人民幣的認識,因為學生們課前做了精心准備,課上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先讓每個學生在四人小組里說,然後讓每一個小組推薦一個同學上台說,介紹時他們興致勃勃,有的從顏色、圖案、大小等特點上介紹人民幣,有的介紹有關識別假幣的知識,還有的說起外國貨幣的名稱和錢幣發行的歷史.聽了學生豐富多彩的介紹,我都給予肯定的評價,其他學生也發出了贊嘆的聲音,學生在這樣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了知識,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通過參與開放式的學習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情感進而轉化為更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後一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新異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饒有趣味的簡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比一比」時,我設置童話故事情境引入學習內容:三隻小豬長大了,要離開爸爸、媽媽自己生活了,他們各自蓋了一間小房子,大哥蓋了一間草房子,二哥蓋了一間木頭房子,小弟蓋了一間磚頭房子.房子蓋好了,他們高高興興搬進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來了一隻又餓又渴的大灰狼,先後對著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勁一吹,結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給吹垮了.沒辦法,哥倆趕緊跑到小弟家裡.這次不管大灰狼怎麼吹,磚頭房子一動也不動,後來,三兄弟都豎起大拇指說:「還是磚頭房子最牢固」.這一天,天氣可好了,河裡的小魚高興地在水裡游來游去,咦!為什麼那邊的草地上那麼熱鬧!小魚「嘩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來三隻熱心的小豬在幫他們的鄰居小兔蓋最堅固的新房子呢!他們你搬木頭我搬磚幹得可歡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蓋好啦!那邊的石桌上放著許多好吃的,肯定是熱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豬的.隨著畫面的出示,學生在一種充滿童話色彩的氛圍中學習、探究.
三、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
低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系統化,並在其間得到經驗,通過已有經驗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過已有「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過程,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的「數學現實」.由於年齡特點,小學生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義,數學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現實的解讀.因此,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數學現實」出發,通過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將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進行類比、分析、歸納,加以總結與升華,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逐步建構起較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同學們,你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把袋子里的東西倒出來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從而引導學生親手分一分,通過學生操作,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並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在此基礎上教師揭示立體圖形的概念.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熟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將學生混亂的、粗糙的認識加以整理,幫助學生把幾何形體從他們熟悉的實物中分離出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去操作,再通過操作得到新的學習經驗,學生體驗到的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過程.
四、創設「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驗
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觀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站在不同思維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這些反映面來引發學生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體驗,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感知和更新的認識,更是同學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認識、自我反省與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現實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都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教學「長短」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袋中的物品,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然後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又如,教學「9加幾」時,我先出示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同學聽.學校運動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提出有關計算的問題,把計算問題和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這時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全班說說自己的演算法和想法,針對學生的發言情況,教師重點說明「湊十法」的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湊十」的思維過程,並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這樣的過程,將原來由教師講解的計算過程交給了學習小組去討論,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演算法的雛形,也讓學生再次體驗到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和老師一樣或是更為簡便時,他們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小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在接受知識,更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在構造自己對認識客體的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移情,進而達到對大自然奧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對整個物質世界的關注.因此, 「體驗學習」不僅是用「腦」去學習,更是用「心」去學習,用心靈去體會,用整個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同時給予適時的指導與激勵的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

❹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
一、創設「表現情境」,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成功」情境,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究.那麼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以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為例,為了使學生體驗到自我創造的成功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組合作用不同形狀的實物搭一搭,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獻上一份禮物.對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贊許,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又如教學「認識人民幣」,課前我以爭當「小博士」為活動情境,請學生調查人民幣的有關知識,讓他們先去生活中獲取新知識的素材.教學時我請學生介紹自己對人民幣的認識,因為學生們課前做了精心准備,課上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先讓每個學生在四人小組里說,然後讓每一個小組推薦一個同學上台說,介紹時他們興致勃勃,有的從顏色、圖案、大小等特點上介紹人民幣,有的介紹有關識別假幣的知識,還有的說起外國貨幣的名稱和錢幣發行的歷史.聽了學生豐富多彩的介紹,我都給予肯定的評價,其他學生也發出了贊嘆的聲音,學生在這樣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了知識,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通過參與開放式的學習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情感進而轉化為更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後一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新異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饒有趣味的簡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比一比」時,我設置童話故事情境引入學習內容:三隻小豬長大了,要離開爸爸、媽媽自己生活了,他們各自蓋了一間小房子,大哥蓋了一間草房子,二哥蓋了一間木頭房子,小弟蓋了一間磚頭房子.房子蓋好了,他們高高興興搬進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來了一隻又餓又渴的大灰狼,先後對著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勁一吹,結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給吹垮了.沒辦法,哥倆趕緊跑到小弟家裡.這次不管大灰狼怎麼吹,磚頭房子一動也不動,後來,三兄弟都豎起大拇指說:「還是磚頭房子最牢固」.這一天,天氣可好了,河裡的小魚高興地在水裡游來游去,咦!為什麼那邊的草地上那麼熱鬧!小魚「嘩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來三隻熱心的小豬在幫他們的鄰居小兔蓋最堅固的新房子呢!他們你搬木頭我搬磚幹得可歡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蓋好啦!那邊的石桌上放著許多好吃的,肯定是熱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豬的.隨著畫面的出示,學生在一種充滿童話色彩的氛圍中學習、探究.
三、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
低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系統化,並在其間得到經驗,通過已有經驗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過已有「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過程,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的「數學現實」.由於年齡特點,小學生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義,數學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現實的解讀.因此,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數學現實」出發,通過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將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進行類比、分析、歸納,加以總結與升華,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逐步建構起較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同學們,你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把袋子里的東西倒出來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從而引導學生親手分一分,通過學生操作,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並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在此基礎上教師揭示立體圖形的概念.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熟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將學生混亂的、粗糙的認識加以整理,幫助學生把幾何形體從他們熟悉的實物中分離出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去操作,再通過操作得到新的學習經驗,學生體驗到的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過程.
四、創設「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驗
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觀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站在不同思維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這些反映面來引發學生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體驗,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感知和更新的認識,更是同學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認識、自我反省與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現實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都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教學「長短」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袋中的物品,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然後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又如,教學「9加幾」時,我先出示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同學聽.學校運動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提出有關計算的問題,把計算問題和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這時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全班說說自己的演算法和想法,針對學生的發言情況,教師重點說明「湊十法」的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湊十」的思維過程,並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這樣的過程,將原來由教師講解的計算過程交給了學習小組去討論,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演算法的雛形,也讓學生再次體驗到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和老師一樣或是更為簡便時,他們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小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在接受知識,更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在構造自己對認識客體的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移情,進而達到對大自然奧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對整個物質世界的關注.因此, 「體驗學習」不僅是用「腦」去學習,更是用「心」去學習,用心靈去體會,用整個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同時給予適時的指導與激勵的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

❺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 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體驗教學」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學 章燕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這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生活的體驗.課堂教學正是實現這一體驗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和諧發展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與教師傳統地位的轉變、指導職能的發揮密不可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走下講台,走近學生,以精練實效的「導」為指引,將參與體驗、探究、操作、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去體驗.
那麼什麼是體驗呢?「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 「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所謂「體驗學習」,即使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真實的生活情境、模擬情境)之中,引導他們去感受、去考察、去經歷,最終達到認識和掌握.
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
一、創設「表現情境」,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體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成功」情境,讓每位學生在順境中體驗快樂,在逆境中探究.那麼學習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經歷,使學生擁有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得的豐富情感體驗.以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為例,為了使學生體驗到自我創造的成功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小組合作用不同形狀的實物搭一搭,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獻上一份禮物.對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給予肯定與贊賞,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同學的贊許,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又如教學「認識人民幣」,課前我以爭當「小博士」為活動情境,請學生調查人民幣的有關知識,讓他們先去生活中獲取新知識的素材.教學時我請學生介紹自己對人民幣的認識,因為學生們課前做了精心准備,課上都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我先讓每個學生在四人小組里說,然後讓每一個小組推薦一個同學上台說,介紹時他們興致勃勃,有的從顏色、圖案、大小等特點上介紹人民幣,有的介紹有關識別假幣的知識,還有的說起外國貨幣的名稱和錢幣發行的歷史.聽了學生豐富多彩的介紹,我都給予肯定的評價,其他學生也發出了贊嘆的聲音,學生在這樣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了知識,更積極的意義在於,通過參與開放式的學習活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種情感進而轉化為更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為後一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新異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饒有趣味的簡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比一比」時,我設置童話故事情境引入學習內容:三隻小豬長大了,要離開爸爸、媽媽自己生活了,他們各自蓋了一間小房子,大哥蓋了一間草房子,二哥蓋了一間木頭房子,小弟蓋了一間磚頭房子.房子蓋好了,他們高高興興搬進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來了一隻又餓又渴的大灰狼,先後對著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勁一吹,結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給吹垮了.沒辦法,哥倆趕緊跑到小弟家裡.這次不管大灰狼怎麼吹,磚頭房子一動也不動,後來,三兄弟都豎起大拇指說:「還是磚頭房子最牢固」.這一天,天氣可好了,河裡的小魚高興地在水裡游來游去,咦!為什麼那邊的草地上那麼熱鬧!小魚「嘩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來三隻熱心的小豬在幫他們的鄰居小兔蓋最堅固的新房子呢!他們你搬木頭我搬磚幹得可歡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蓋好啦!那邊的石桌上放著許多好吃的,肯定是熱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豬的.隨著畫面的出示,學生在一種充滿童話色彩的氛圍中學習、探究.
三、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
低年級的學生通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范化、系統化,並在其間得到經驗,通過已有經驗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過已有「經驗」,學生才能經歷知識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得到新的經驗.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過程,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的「數學現實」.由於年齡特點,小學生頭腦中的「數學」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義,數學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他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現實的解讀.因此,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數學現實」出發,通過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將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進行類比、分析、歸納,加以總結與升華,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逐步建構起較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我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體驗學習:「同學們,你們每組都有一個裝滿東西的袋子,這是智慧爺爺送給你們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把袋子里的東西倒出來後,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從而引導學生親手分一分,通過學生操作,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並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在此基礎上教師揭示立體圖形的概念.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熟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將學生混亂的、粗糙的認識加以整理,幫助學生把幾何形體從他們熟悉的實物中分離出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去操作,再通過操作得到新的學習經驗,學生體驗到的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過程.
四、創設「交流情境」,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驗
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觀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們站在不同思維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這些反映面來引發學生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體驗,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感知和更新的認識,更是同學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認識、自我反省與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現實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都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教學「長短」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袋中的物品,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然後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又如,教學「9加幾」時,我先出示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組內同學聽.學校運動會這一情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景圖意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提出有關計算的問題,把計算問題和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這時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組內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全班說說自己的演算法和想法,針對學生的發言情況,教師重點說明「湊十法」的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湊十」的思維過程,並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這樣的過程,將原來由教師講解的計算過程交給了學習小組去討論,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演算法的雛形,也讓學生再次體驗到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計算方法和老師一樣或是更為簡便時,他們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總之,小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在接受知識,更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在構造自己對認識客體的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移情,進而達到對大自然奧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對整個物質世界的關注.因此, 「體驗學習」不僅是用「腦」去學習,更是用「心」去學習,用心靈去體會,用整個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同時給予適時的指導與激勵的評價,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然和諧地發展.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