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課改

小學語文課改

發布時間:2020-11-24 09:57:42

① 新課改後給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哪些變化

新課改實施後,我們的語文老師積極學習新課程標准,上網觀看專家、學者講課視頻,閱讀有關文章,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 師生成了朋友。

新課改前,填鴨式教學盛行;教師的師道尊嚴,學生不可侵犯。學生的主要學習活動就是耳朵聽。老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老師的話就是權威,沒有學生敢挑戰。即使挑戰也會被扣上不聽話學生的帽子。被動式學習,抑制了學生活躍的思維。

新課改後,我們從內心認識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得不改了。課堂上,讓學生先讀課文,書上能找到答案的,就不再講,小組能討論解決的,老師也不再講。老師只講學生不會的,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這樣講課效率反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高了,興趣也濃厚了。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友。老師也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間討論,師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二、 老師備課也可以「偷懶」了。

以前老師備課唯教參書為聖旨,恐怕少講、漏講,講錯。課堂上抓不住重點,鬍子眉毛一把抓,沒有把課堂教學與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聯系起來。老師累,學生苦。老師把大多數時間用在抄教參上了,沒有思考和鑽研教材的時間。

新課改後,課程資源豐富多彩。老師之間,學校之間展開合作備課,實行教學資源共享,提高了備課的效率。老師有時間鑽研教材,修改自己的教案了,設計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課堂教學流程。語文老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口語表達訓練、寫作的實用性訓練、書寫的美觀、課外閱讀得到重視。

②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在課改中的幾點做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
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因此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

③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新課改的理念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新課改的理念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傳統語文教學觀念中解放出來,認識到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的探索。同時還要給學生營造出適宜進行探索的環境,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好新課程理念的滲透工作,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新課程理念;滲透分析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在課堂中獲取語文知識,提高自身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在課堂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知識獲取創建條件,以此來保證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滲透,創新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進入到學習中去,掌握好語文知識,提高學習的效果。
一、創建出有效的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對於小學語文學習來說,是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智力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就要堅持從學生的角度上出發,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確保教學的有效進行。語文知識的獲取是教師教育與學生學習的重要體現,但是語文表達能力則是需要依靠學生自己體驗的。教師難以將能力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要依靠學生自己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積累的,從而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通過實踐可以看出,課堂情境教學對學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形式之一。在認知層面上來說,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產生出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保證學生的有效學習與發展。在真實情景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也更加容易,這樣也就可以從自身的感知與體驗上來理解語文知識,幫助學生鞏固好語文知識,形成正確的語文思維,在實際生活中主動運用語文[1]。
二、創新教學方法
(一)藉助教學情境來讓學生感知語言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以此來充實課堂教學內容,突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將文字、聲音以及圖像等融入到課堂中去。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存在著活潑好動的特點,同時也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去,通過表演等來提高自身的語文表達能力。通過實踐可以看出,在真實的語文表達情境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進入到角色中去,從而活躍好課堂中的教學氛圍,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二)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對於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從學生的特點上出發,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此來充實語文教學內容,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如學生在學習與顏色相關的詞語時,教師就可以將彩虹引入到課堂中去,通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豐富多彩,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與認識。同時教師也可以藉助抽卡片游戲來活躍學生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從而感受到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實現有效的學習[2]。
(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上來進行教學
小學生對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入手,藉助肢體語言來給學生展示出教學的內容。如學生在學習演示性詞語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藉助詞語與動作來引導學生學習。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做出相應的動作,在這一過程的影響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一詞語的含義。或是在學生學習動物詞語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從動物的特點上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模仿其動作以及聲音等。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感受到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實現有效的學習。
三、轉變師生角色,保證師生關繫上的和諧
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從教師與學生的層面上來進行教學,只有保證課堂思維上的同步,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好語文知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也要擺正自身的地位,主動的引導學生學習,為學生創建出可以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機會,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從而理解好語文知識。如學生在學習《狼和小羊》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先向學生進行精講,同時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時教師還要保證自身態度與語言的准確,這樣才能讓學生受到影響,從而主動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學生提出觀點後,教師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啟發,以此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此外,教師也要藉助鼓勵性的話語來肯定學生的觀點,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出學生的參與熱情。只有讓學生真正進入到語文知識學習中去,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3]。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新課程理念的融入工作,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創建出適宜的學習環境,以此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主動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秀麗.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新課改理念[J].神州旬刊,2013(07):17.
[2]龔雪清.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芻議[J]. 軟體:電子版, 2015(06):153.
[3]莫鋼琴.芻議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東方文化周刊, 2014(13):78.

④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有哪些教學變化

1.教學教具配備不足。(教師自製教具過於簡單,不夠直觀)由於近幾年來國家對多媒體教學的推廣非常重視,上級部門對學校的多媒體設備也加大了配置力度,但與實際教學關系密切的普通教具卻出現了配置不足的現象。就拿我校來說,教師們在講授「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部分內容時,運用的教具都是十幾年前配置的,大部分教具都已破損,無法使用,從而教師不得不自製教具,但自製教具又因過於簡單﹑不夠直觀等種種原因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教學紙上談兵在備教案時,每個老師往往都會寫上多媒體課件運用。可真正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用多媒體教學的又有幾人。由於多媒體設備配置不齊全,對教師的這方面培訓又不到位,再加上繁重的教學任務,導致他們沒有能力,沒有精力,更沒有時間去准備多媒體課件。所以,在我們調查的30位不同學校的教師中,對多媒體教學能熟練掌握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只有在講公開課時,他們才會投入大量精力,或找其他教師幫忙來准備課件。至於下次什麼時候使用,誰也不知道。
3.教材編排與農村實際脫軌新課程改革旨在告訴孩子們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它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發散了他們的思維。但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有很多地方與農村孩子的認知不符。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出示一個公交站牌,說明10公里以內票價1元,每增加1公里增加0.5元,問小女孩從兒童樂園坐到光明街,一共要付多少錢?這道題對於城市裡生活的孩子簡直易如反掌,可是由於農村的孩子沒有坐過公交車,更不會看公交站牌,所以,無論老師怎麼講,學生們還是學的似懂非懂。又如:五年級習題中出現有關水表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連水表的樣子都沒見過,所以無論老師怎麼講,他們都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

⑤ 對小學語文課改的幾點體會論文:我對小學語文課改的

如何看待小學語文課改
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改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在此過程中存在了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將會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非常不利。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學習交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願意採取的方式去獲得所要掌握的知識。這肯定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有些教師擔心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會影響教學的進度,使教學任務不能順利地完成。教師存在這種思想,必定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僅僅成為課堂的一種裝飾。還有些教師認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課堂徹底交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越少越好,於是,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這些教師往往無所事事,甚至做於當堂課無關的事情。
在課改教學中,有些語文課堂上,學生就是按導學案的設計學習,學生把導學案看作是試卷對待,有些學生把課文泛泛地讀一遍,就做下面的環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學生合作討論,給人感覺學生很「忙」,課堂一場「活躍」。還有,小學課改慣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表揚式」,學生誰回答對了,教師就讓大家鼓掌邊叫:「好,好,你真棒!」以此來激勵學生,這對一、二年級學生很管用,但對五、六年級作用不是很大。
總之,在課改中教師要明確學生學習任務,適時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不要無所事事,要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小組中去指導,監控學生的合作。對於一些教學模式要根據自己的學生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管用一種模式。

⑥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改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筆者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范、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范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熏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復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課外閱讀量,課程標准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意義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像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面、多渠道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從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發展。
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說話,學會寫,學會交際。即具有一定的表達,交際能力,要求達到不同標尺下的能說、能寫和與人交際的的標准。
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系。當然這里的虛,不是無,也不是可有可無,這個虛必須務,而且必須務好!即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熏陶,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務虛還要務實!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為他們現在的發展,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說,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一的,萬萬不可割裂開來。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關懷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習得基本技能,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也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因此,要萬變不離其宗:為學生的發展著想、著眼。

⑦ 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慧根不同,練的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⑧ 小學課改:語文該怎麼學

我是個學生通過游戲的教學,你可以跟你的學生交流哦。通過生活中實際的例子來引發學生的興趣,避免死板教條。給學生以自由暢想的空間,從而將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讓他們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老師要多笑,只歸納出這么多,與學生們多親近,免得發生尷尬,學會自主解決問題。多找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⑨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的思維創新思維是人類創造力的核心和思維的最高級形式,是人類思維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種思維形式。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增長與發展,而知識的增長與發展又是創新思維的結果。創新思維具有思維形式的反常性,思維過程的綜合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以及思維成果的獨創性等特點。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創新思維是可以訓練的,區別僅在於通過訓練所取得實效程度的不同。小學生思維活躍,常有不囿於常理的思維光芒閃現,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敏於發現,著力發展學生的這種思維,努力營造一種飛揚激情,燃燒思想,充盈情思的課堂氛圍,讓創新思維的火花在語文課堂上綻放。一、啟迪思維,讓學生學會標新立異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許多課文所蘊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話、一個詞、一個標點之中。語文教師要善於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要引導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問題。從而達到啟迪思維,學會標新立異的目的。 1、創設佳境 「水本無華, 相盪乃成漣漪; 石本無火, 相激乃發靈光」。創新就如同是這相盪而起的漣漪,相擊而發的靈光,使平靜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腦啟蒙生智。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能閃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它需要一個能夠催生「火花」的課堂氛圍。[ 1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肯定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揚民主教學思想,積極創設生動活潑、寬松自如、民主協商、主動探索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這樣學生就會樂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就能大膽發言,就能敢於說、敢於辯、敢於否定權威定論,提出新見解。[ 2 ] 一教師在教學《三亞落日》時,在充分引導學生品讀美文欣賞美景的基礎上讓學生設想:自己就置身在這柔軟細膩的沙灘上,迎著徐徐拂來的暖風,看著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詩般地沒落,想說什麼? 學生有說想畫一幅畫的,還有的說想寫一首詞,唱一首歌,作一首詩,一首贊美三亞的美妙絕倫的詩,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詩??這時,一個學生說這是一首環保的詩,引來了同學們的一陣哈哈大笑。教師充滿贊許且疑惑地問該生:能說說理由嗎? 該生回答:碧水、藍天、海鷗、落日、清風、沙灘,豈能融進一縷黑色的煙,一張白色的紙,一口厭人的痰,這不是一首環保的詩嗎? 師生熱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學片段中,教師為學生的「自由言說」營造了一個其樂融融、寬松和諧、你追我趕的課堂氛圍,在這個氛圍中,學生可以民主討論、自由發言、各抒己見。「畫」也罷、「歌」也好、「詩」也行,無論你是怎樣的畫,怎樣的歌,怎樣的詩,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內心的言吐,老師都會小心翼翼地呵護。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創新的「催化劑」,創新思維也只有在一個適合它的空間土壤中才能孕育、誕生。因此,拆除教師和學生之間壁壘森嚴的藩籬,用民主、自由、寬容、激勵來取代強制專斷與師道尊嚴, 應該成為創新教學的必由之路。[3 ] 2、換種想法 「奇跡產生於換一種想法之中」。少年兒童好奇好問,一些問題在成人看來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誕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離譜的答案也許包含著獨辟蹊徑的思路,閃爍著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學中要多組織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善於引導其求變,變得得法鼓勵嘉獎,變得不妥引導啟發。要讓學生個個動腦筋,有收獲。在《小馬過河》的教學現場,當師生討論認同「小馬不動腦筋,別人怎麼說它就怎麼做」時,一個另類聲音出現了:「我認為小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麼小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難保了。換成是我,聽了松鼠的話也會收住腳步,這樣冒險的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顯然,這是一種引人思考,含著一種強烈批判意識的聲音,教師順勢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誰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那麼聽老牛說是淺,松鼠說是深,面對讓人如此為難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樣來得知河水的深淺呢?」學生討論熱烈,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 ]像這樣有價值的生發點在我們的課堂中處處存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像這位教師一樣善於引發學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學有所得。對於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盡可能滿足,並能敏銳地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將交流討論引向深入。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使創造的心靈受損。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別才別趣別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長,改變保守態度,引導學生敢於標新立異,敢持異見,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環境,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二、開拓思維,讓學生學會找岔子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這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1、向教材發問學生崇拜書本和老師,往往會認為只要書上寫的、老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鼓勵和培養學生具有敢於懷疑的思維品質。實際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對所學結果有疑問之處,我們鼓勵學生把疑問說出來,並可以通過相互討論和查閱資料去尋求正確的答案。這樣質疑有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啟迪智慧,增進互學精神,營造善思、善問的氛圍,更有利於學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質。當《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課堂上出現對誠實的雄日一片贊美聲時,一個學生認為雄日太孤單,不想學他。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引導討論,在不違背文本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為了突出個別善的和美的,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來墊底,或者故意把本來並不存在善、惡、美、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強拉,以形成反差。這是我們在閱讀時經常可以窺見的一種創作構思。它的特點是:抑九揚一。這是一種違背客觀事實的、主觀武斷的、極端化的、刻意的、缺乏說服力的思維方法。[ 5 ] 2、向權威發問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幫助兒童努力克服思維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滯。不盲從,敢於向權威挑戰。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描述伽利略進行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的情景。這個實驗非常簡單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專門設備,也不需要掌握什麼精湛的操作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做這個實驗。可是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七十三萬個日日夜夜,竟沒有一個人去做這個簡單的實驗。而伽利略卻用鐵的事實,在一瞬間就推翻了兩千年來幾乎具有絕對權威的亞里斯多德的結論。伽利略的偉大和可貴之處,不在於他做了這個實驗,而在於他絕不盲目崇拜權威。三、深化思維,讓學生學會突破障礙狹隘的觀念,沮喪的心情,壓抑的氛圍等都會使我們缺乏創造力,我們要能夠認識障礙,進而克服障礙,促使創造力的產生。要突破的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思維定勢,不思變通;過於嚴謹,死摳字眼;崇尚權威,唯我唯上;從眾心理,跟隨大局;信息飽和,無法切入;膽怯自卑,缺乏自信;興趣狹窄,倦怠懶惰。教學中,尋求「標准答案」、「正確結果」似乎成了許多課堂一種定勢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語文課上,我們常看到,為了板書某個詞,抑或為了得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教師會不惜寶貴的課堂時間,窮盡「追問」之能事,直至擠出「正確結論」來。這樣的教學活動,完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扼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獨辟蹊徑,盡量避開常規思維,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感受體味,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如司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司馬光「反向思考」的過程:司馬光怎麼會想到「砸缸救人」這個辦法的? 還有其他辦法嗎? 將教師的創新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創新活動。[ 6 ]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具有創造意識。如果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就會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會設計出具有創造性的語言訓練項目,會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果教師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創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性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勵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提問、回答問題中的一些創造性的火花,及時給予鼓勵、給以表達的機會,使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能做到以上兩點,學生學習的創造性自然會得到充分發展。

⑩ 為什麼要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語文課程標准》的實施,我能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大膽地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課堂出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開放型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新要求。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首先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目中有人的教育。以此觀點對照現在語文課堂教學,目中無「人」的現象還是存在,那種把學生當著等待灌輸的容器的「滿堂灌」、「填鴨式」且置之不論,就是那些所謂「啟發式」的課堂教學,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靈性的人呢?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積極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激發興趣的課堂的需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不是負擔,這句話飽含深刻的道理。當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時,一個再小的任務對他來說也是負擔,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反之,對知識有濃厚興趣時,就會產生不斷前進、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強烈渴望,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興趣的學習中。教師的責任在於以豐富的教育經驗、智慧和教育藝術來培養和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使之處於「激活」狀態,從而爆發出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之責任不在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所教學科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不但課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學生全身心投入,這樣有利於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否則就變「我要學」為「要我學」課堂效果不會太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抓住每課的內容,巧設導語或問題或聯系生活的課堂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奮斗目標
1、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師生只是先知者與後知者的關系,並不存在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講,小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與尊重。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也需要尊重;學生需要愛,教師也需要愛。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才是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
2、組織小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合作學習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對於教學來講,合作學習的假定是:「只有願意學,才能學得好。」只有滿足學生對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願意學,才會學得好。從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看,其情意色彩滲透於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尤其是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與競爭。同學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了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了歸屬的需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當學生們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時,他們學到的就會更多,學得也就更加愉快。
3、課堂上的評價方式多樣化。新課程要求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學生由被動接受評價到主動參與評價。課堂上的評價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教師評價。語文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因此評價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重視運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與進步。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成功與進步的評價,能使學生獲得對語文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和情感。教師在評價時要善於抓住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語言表達或合作意識和技巧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表揚。
(2)學生互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應該是評價的主人。課堂上教師應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並教會學生如何互相評價。
(3)自我評價。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從片面性的評價發展到全面地進行評價。只要遵循評價發展的規律,就一定能使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