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
21世紀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為人類能力的提高和發揮作用帶來了新的空間。」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也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應用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這種大環境下,數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一、讓數學更貼進生活
新課程標准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並且對此更感興趣。然而長期以來,廣大教師視數學課本為教學內容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教學內容被固定於課本中,不敢越課本半步。而作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與合作者的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因此,現實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才應該是學習數學的載體,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是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通過internet,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可以極大限度的突破書本是唯一學習資源的限制,利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畫面,讓學生從中找出哪些物體的表面是三角形的,由此引出課題。由於畫面逼真,色彩鮮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起來了。教學三角形的概念時,利用電腦的動畫功能,將三條線段逐步移動,圍成一個三角形,通過演示,學生不僅明白了什麼叫「首尾相連」,而且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提問學生:「自行車的車身支架為什麼要做成三角形的呢?」接著伴隨著悅耳的音樂出示一組畫面:首先是一隻小猴子在愉快地騎著自行車,然後將自行車的車身支架變為平行四邊形的,結果小猴子騎著騎著兩個車輪就擠到了一起。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學生明白了自行車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懂得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於教學手段獨特,設計新穎,整節課上學生學習情緒高漲,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學效果很好。
教師也可以在課前可將相關資源作一些整理,上傳到學校的網站上,讓學生訪問網站去獲取有用信息。或者為學生提供網址,搜索引擎等,讓學生通過internet到資源庫中去搜集素材。如《高年級統計圖表一課》的教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課前,我安排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途徑,如上網、翻工具書,詢問等方式對某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調查,搜集整理一組自己喜歡的數據,課上請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他們匯報時有身邊的數據,如每個小組人數,上學期期末的數學成績,生活中的數據,如家庭用水、用電的統計數據,家庭摩托車、電腦擁有量的小調查……,通過學生動手動腦查出的一組生動、富有意義的數據,不僅超越了課本上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使學生感到統計就在身邊,統計一點都不難,統計只是很有用。學生從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的火花。課上我請學生利用計算機中的圖表工具,只要輸入相應的數據,計算機在幾秒鍾之內便自動產生統計圖,而且可以根據需要產生不同形式的統計圖表。這樣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對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推斷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實踐表明,學生通過整合教學,既達到了學會看統計圖,能根據數據的變化做出適當的分析與推測,並提出自己的建議的數學學科教學目標;又達到了學會用圖表工具製作統計圖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激發了使用計算機的興趣。
二、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教學形式
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然而至今這依然是難以實現的美好理想。對數學課,學生程度不整齊是很難辦的。許多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要因材施教必需要有教學的個別化,數學教學除了集中還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針對個體或小組的學習環境。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整合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基於這一思考,我們有意識讓學生帶著目的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達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最終目的。現代信息技術能為教學提供並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並隨時抽取和播出,互聯網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它在獲取資源和進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越來越多的表現出來,它將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同時,現代信息技術還具有虛擬現實的特點和功能,它能有效地模擬出傳統課堂不可能出現的情境、條件、氛圍。
網路是最大的資料庫和最大的信息集散地,有意識的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主動的去收集信並轉化為自己可以利用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課前教師可以請學生上網查找關於分數的知識,上課時,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利用自己收集到信息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體驗著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使用價值,哪些是本節課的相關知識,哪些是後繼知識學習的基礎等等。又如《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的教學中,由於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將該課設計為網路中的游戲課,用游戲將教學內容貫穿起來,通過「調皮的小數點」的一個個故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游戲過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深入,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潛移默化地掌握知識,輕松有效地完成學習目的。
三、信息技術讓數學課堂可以如此精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之後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看來是刻不容緩。我國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整合後的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講解演示」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把多媒體計算機作為認知學習的輔助工具,強調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數學情境,突破重點難點。這種學習模式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掌握。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充分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製作圖文聲像並茂的課件,創設學習情境;2、學生利用多媒體學習工具,結合情境和教材,進行思考、討論、實踐和探索;3、教師掌控教學過程,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統,因而小學生要建立起高度抽象的數學概念比較難。我們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創造條件,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然後引導學生概括出概念。如教學「射線、直線」兩概念時,單靠語言表述和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作說明,學生很難理解「無限長」的含義。因此可藉助信息技術來弄清概念。首先在屏幕上出現一亮點,然後是亮點向一方徐徐移動,引出一條不斷延長的線,這時老師告訴學生這條線可無休止的延長。這樣學生就會形象的理解「無限長」的含義,從而得出:射線是無限長的,且只有一個端點。講直線時,可以從亮點處向兩端無限延長,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呈現方式顯然優化了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如教學「角的概念」時,應用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個亮點,然後有兩條不同顏色的線從這一點射出,形成兩條射線。點及兩條射線的同時閃爍使學生悟出角的形成,得出角的概念並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再將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移動,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種角,進而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度無關。這樣的演示比教師反復解釋、強調有用得多。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材需要,多媒體課件的動態演示將那些看似靜止的靜態知識動態化,有效的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學的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教學「行程問題」時,理解「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詞語是解題的關鍵。在課件演示兩個人行走的過程中,只要學生仔細觀察,其中隱含的時間、路程、速度等數量關系便不難發現,若在行進的人後再拖一條線段,則將行進的路線圖轉變成規范的線段圖,效果可謂不言而喻。
(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是協作組成員圍繞同一個主題,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圍里進行討論、交流,它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想像和探究。這種學習模式有利於培養鑽研精神、協作精神,有利於鍛煉辨證思維、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等。具體操作主要有如下幾個階段: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2、具體解決問題階段。3、成果的交流和表達階段。
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環境的創造,教學模式則是構建這種環境的方法。因此,教學的關鍵在於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激勵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教學「統計圖」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親歷對數據搜集——整理——分析的數學思維過程,在對數據進行整理的環節大膽運用了計算機特有的迅速制圖的工具效能,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感興趣的數據通過excel軟體所提供的制圖環境,製作出了精美的各種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把學習統計表、統計圖與用excel制圖製表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所表現出來的學習主動性大大增強,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在線學習」的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在復習課中使用較多。它的優勢在於實現個體化的學習,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它將知識回顧、解題指導、自我檢測融在一課件里,學生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調出課件中記錄和貯存的內容而分配時間學習,這樣更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操作如下:1、知識回顧。2、練習階段。3、討論區。4、自我檢測階段。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是創設有效的數學教學和學習環境、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有效方式,將使小學數學的教與學變得豐富多彩。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有多種途徑和方法,其效果是傳統教育技術難以比擬的。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在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模式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探索。
Ⅱ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
畫圖,計算可以通過信息設備快速准確的得出
將學生的作業通過信息設備進行展示,鼓勵專和刺激屬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利用信息設備上的數學題對學生進行當堂測試
其實信息設備的使用並無特殊之處,它的作用在於輔助,所以只要將平時一些耗時耗力的數學運算與信息設備相結合,總會提升學生成績的。
Ⅲ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融合
一、藉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件不僅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有利於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多媒體應用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堂課成功的教學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是很高的,信息技術是我們的好幫手。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學生快速、高效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在導入新課時運用一個動畫講授一個故事,提一個問題,設置懸念,創設新奇的問題情境,這樣會激起學生積極探究新知識的心理。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因此,考慮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是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思索的問題。而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可以較好的解決這個難題。例如在直線、射線、線段的判斷中,學生對「線」的特徵雖然了解,但應用於上把握不定。我們在設計課件這一部分時,採用動畫顯示直線、射線和線段。例如,可以使線段自左飛入,然後按動畫疊放次序播放,射線是線段基礎上一端的無限處長及把線段兩端處長得到直線,這種在原有圖形基礎上的動畫展示過程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到線間的對應關系,加深了對「線」的特徵的掌握。增加問題情景設計,激起課堂高潮
以往的數學教學課件因程序化太濃,難以達到學習的高潮。如果利用AUTHWARE的交互功能自編的課件,靈活地結合教材與教學實際是可以做到的。例如我們對《圓的認識》設計採用了三個問題情景:首先是向學生提出圓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幾種?等學生回答後,從計算機中調出圓的圖象等幾種,讓學生集中精力觀看後,情緒高漲,思路開闊;在對圓的判別中,設計插入一個繪制的車輪圖象,使學生對圓的性質豁然醒悟;在對一堂課的歸納、小結時,採用網路技巧及特寫處理,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思想和解題技巧以以特寫方式歸於一張畫面上,並配上輕松的背景音樂,使同學能輕松愉快地掌握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我在執教相遇問題時,用速度和乘時間求路程和比較抽象,學生恐怕難以接受,於是用多媒體演示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經3小時相遇的畫面,然後用線段圖表示兩車走的路程和,接著閃現兩車每小時走的路程,並把它們合並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3小時就有了3段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車走的路程和。
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此時教師無需更多言語,只需藉助信息技術,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
二、藉助信息技術,搜集信息,充實學習內容
信息技術教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網路化的學習環境,實現資源共享,它徹底打破了學校教學方式的束縛,這種一體化的特性,使我們的教學既可以實施個別化教學,也可以實施合作教學,經過合作學習,最後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對同一個問題得較全面、科學的認識。使學生的學習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網站上儲存的大量的學習信息、習題講解、疑難解答等內容,每一位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有目的的選擇學習。這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既培養學生的搜索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能力,又創造性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藉助信息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一個實驗平台,供其實踐操作、探索、發現。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推導公式時,除用兩個梯形的拼擺得出計算方法外,如何利用一個三角形的切拼,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利用幾何畫板可以方便地表現通過「平移」、「旋轉」、「翻折」的手段三角形轉化為已知的基本圖形,進一步的理解梯形面積計算方法,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能創設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可以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靠掛圖或板書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在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景、及時有效的反饋中,進一步地加強學生對於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認識。
四、藉助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把知識還原於生活實際
知識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例如:學習「在購物中的學問」這一內容時,從課前學生應該與家長一起進行商場購物、調查的實踐活動入手,利用計算機這一強有力的工具,發揮其特有的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設計制
Ⅳ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融合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發展學科的教育教學,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麼,該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呢? 一、藉助媒體,創設鮮活的教學情境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資源,使數學教學「生活化」,發掘知識本身蘊含的情感,利用網路直觀展示數學知識,藝術性地賦予知識情感。有了藝術的情感,知識就有了生命,知識貼近了生活,能運用於生活,就有了靈魂,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有了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可以讓數學知識也鮮活地像一場戲一樣,在學生面前演繹,寓教於樂,使學生快樂學習。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創設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情境,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中心位置,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他們才會熱愛數學。在新課導入、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渡、鞏固練習、發展外延處都可以巧妙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將聲、形、情、境熔於一爐,來創設、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用多媒體演示在一片草地上一隻米老鼠開著一輛方形車輪的車子,在音樂聲中,米老鼠顛得一上一下,學生哈哈大笑,然後再把車輪換成三角形,同樣車子一往前開,也是顛簸不停。老師問學生為什麼感到顛?學生回答因為輪子有稜有角,老師接著問:「難道沒有棱沒有角,就會感到舒服嗎?」緊接著把車輪換成橢圓形,車子在音樂聲中前進, 仍見米老鼠在隨著車輪的轉動上下顛簸,這時有的學生會說車輪應該是圓的。老師利用多媒體出示自行車、汽車等車輪的形狀,都是圓形,老師接著說「為什麼圓的輪子就行,而其它的圖形都不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這樣導入新課,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使學生尋求知識的興趣空前高漲,這時,再進行新課,就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藉助媒體,感知生動的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師誘導,學生探索、啟悟、歸納的學習過程。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選擇、判斷。把教學過程的重點定位在人的活動上,強調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富有個性化的方法,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促使學生充分、和諧、自主、個性化地發展。利用多媒體模擬自然、社會的規律和現象進行教學,特別適用於常規教學方法難於實現或控制的微觀過程、環境復雜的動態過程、抽象概念或過程的視覺化等。尤其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信息技術的優點就更加突出。數學概念的特點是抽象而嚴謹,僅憑口授和白紙黑字的練習,教師很難將抽象的概念講清楚,有了多媒體,就可以用動態的演示,將每一過程直觀地表現得一清二楚,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小學數學「角」的認識這一概念時,在屏幕上顯示一點,讓學生用鍵盤,控制從點延伸出的一條直線,並讓直線沿一端點進行旋轉而成一個角;此時要讓學生明白角的標注方法,尤其要教學生直角如何標注;旋轉角度的不同,所形成不同的類型的角:銳角、鈍角、直角;為了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線的長度沒有關系,讓兩個一樣大的角,但線不一樣長,讓兩個角重疊,觀察比較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比較角的大小。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與角相關的知識點,教學的時間也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節省了許多,真正地讓教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如在小學數學第五冊《兩步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通過上網查詢資料,從學生最關注的有關奧運賽事出發,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想創新。又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我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搜集有關數據,課上學生代表匯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中國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台春季晚會的收視率……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我們正是這樣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
Ⅳ 怎樣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整合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數學教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為整合主動因素的人的地位,並且以實現人與物化的信息之間、網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融合。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能夠處理數據和信息,進行計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現象、科學技術和社會系統的數學模型。它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它在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方面發揮著特有的作用;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已成為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信息技術運用於數學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科學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課程在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也是新課程理論探討的一個熱點。那麼如何做到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有效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還信息技術工具的本色
(一)作為教師的教輔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手中的教輔工具,往往教學採用的是大屏幕演示模式。信息技術以資源庫、實驗演示工具、展示問題情境的窗口身份出現,信息技術是教師手中的一件超級教具。
例如:《軸對稱圖形》一課,教師在探索圖形特點時給學生呈現了對稱圖形的對稱原理;在課堂追蹤的猜字游戲里有些字學生想像起來有困難。例如:樹苗的「苗」、理由的「由」。教師演示字對稱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清晰的表象。在欣賞里可以給學生提供現實中的軸對稱圖形的動畫。這樣做,比教師花費時間在黑板上去寫、畫要好的多,而且通過動畫演示學生能夠很好的看出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學生欣賞軸對稱圖形時再加上優美的音樂做襯托,既鞏固了所學內容,還能讓學生學習起來其樂融融。
在例如:《垂直與平行》一課,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平行與垂直後,容易把垂直和相交理解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對於突破這一難點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一組動畫,演示給學生。動畫內容為兩條直線從平行到相交再到特殊的相交即垂直的變換過程。此處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可以分為平行和相交兩種,同時還能夠加深學生對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況的理解,垂直與相交是從屬關系,而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
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學習者的學習不再是傳統的機械式學習,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數字化資源,教師學生之間開展協商討論、合作學習,並通過對資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創造知識、展示知識的方式進行學習[2]
。
例如:《可能性》一課,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學習網站,把一些習題資源放在網站當中。當學生掌握了判斷可能性的方法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習題起到拓展提高的作用:按要求塗一塗,圖中有3個盒子,請同學們為盒子里的球塗色。第一個盒子是如何塗色才能讓我們摸到的一定是紅球;第二個盒子是如何塗色才能使摸到的一定是藍球;第三個盒子是如何塗色才能使摸到的一定是黃球。這時,學生可以利用塗色工具,根據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對球塗色。再比如習題:「動手擺一擺」。盒子里放著2個黃色的球和1個藍色的球,根據所提出問題,可將盒子裡面的球拿出來或是把盒子外面提供的幾種顏色的球放進去。問題1:摸到藍球的可能性是1/4。學生就應該再放進1個黃色的球。問題2:摸到兩種球的可能性相等。學生可以放進去1個藍色的球或拿出來一個黃色的球。問題3: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1/3。學生就應該放進1個藍色的球,再拿出一個黃色的球。學生們藉助網站中的資料,通過游戲的方式,進一步鞏固了可能性的內容,寓教於樂,而且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再例如:《設計校園》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位置與方向,圖形的認識與面積計算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設置的。教材以重新設計校園為主題,從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設計方案三個方面安排了整個實踐活動。此類設計課作為小學數學學習的一個領域,是學生通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過程。此類設計課,在以往教學中學生都是用手繪的形式來展現設計作品。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不能使學習成果充分共享,難以達到自主合作的學習目標。所以,可以嘗試將信息技術這個平台切入到此類課的教學中。
在教學中學生首先通過網上查詢和實地測量,搜集本學校的佔地面積、設施及其尺寸,以及其他學校的設施情況。課前通過大屏幕演示交流,小組合作制定設計方案,然後利用老師提供的課件動手設計。課件中提供給學生一個原始的校園平面圖,右側有一些相關的校園設施,如籃球場、教學樓、食堂、花壇等等,學生可以根據尺寸,把設施拖拽到校園平面圖中,可平移、可旋轉。設計好之後利用大屏幕進行展示交流,聽取意見和建議後進行修改,課後把設計成果發布到班級網站上展示。本節課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研究的工具,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自主的學習空間,能大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二、把握信息技術的使用時機,避免電子灌輸
小學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佔主體,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用語言灌輸,或是單一地黑板演示,會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而藉助信息技術,則可以大大彌補這一缺憾。然而信息技術作為輔助課堂教學的一種工具,使用起來時間也不宜太長,不能喧賓奪主。而且要在教師不能直觀演示而又需要清晰呈現給學生的地方使用信息技術,幫助突出教學重點和克服教學難點。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要講究時機。
例如: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直角三角形ABO繞直角頂點O逆時針旋轉180度。讓學生們找到旋轉後的三角形應該在哪個位置。這里列舉兩位老師的不同做法。第一位教師先提出了問題,然後藉助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很清晰地將三角形旋轉的過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將旋轉後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進行對比觀察。第二位教師的做法則關
注細節。她也是先提出這個問題,但不急於去演示課件,而是讓學生先認真觀察,發揮想像,甚至允許學生通過畫的方式去探索。許多學生會在實際操作中慢慢發現旋轉後的圖形與原圖形之間的關系。這時,由教師再進行課件演示,驗證學生的結論,總結出圖形旋轉180度的方法。前後兩位老師的做法,我們不難發現,第二位老師更注重學生的想像、操作、體驗與發現。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術使用的時機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三、多種教學手段優化組合
媒體是人體的延伸。任何一種工具的發明與使用,都是對人的一種解放,同時他也會相應地弱化人的某些功能。信息技術的產生,尤其是互聯網、家庭電腦的普及,人們逐漸改變了閱讀的習慣,變文本閱讀為屏幕閱讀,於是很多人提出了要回歸文本閱讀等等。應該說,任何一項科學技術都是雙刃劍。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時,對傳統教學手段來說是一場革命,由於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很多優勢。但傳統教學手段,無論是物質形態的手段,還是智能形態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續至今,是因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術不可能簡單地、完全地取代傳統教學手段[3]
。黑板、掛圖、教具、學具等常規媒體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往往這些價廉物美的媒體能給教學活動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教學媒體都有其獨到的作用,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把信息技術與其它傳統教學手段有機配合,而不是讓傳統教學手段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例如:《圓的面積》一課,在推導圓的面積公式時,很多老師直接利用電腦課件展示把圓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過程。這樣的展示過程固然很清晰,但學生失去了動手操作的機會,對於這部分內容用眼睛觀察遠遠不如動手操作能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要急於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思考過程,應該把多種教學手段有機整合,優化組合。
當前有很多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提出質疑,其實信息技術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出在使用它的人身上。正如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引起疾病一樣,不良的教學習慣同樣也會使教學這個肌體發病。要讓教學健康發展,不是拒絕信息技術,而是走近它,研究與實踐它,讓它更好地服務教與學。為了數學教學的健康與完美,需要適時、適度地使用信息技術,讓其為數學教學服務,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只有善用信息技術、勤於思考,才能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更有效的整合。
Ⅵ 如何促進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度融合
如何促進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度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的體現,以及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學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Ⅶ 怎樣把握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點
【摘要】數學是小學教學中較為重要的一門課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是當前小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入融合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文章以信息技術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為主線,進一步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若干問題。【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有效整合《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既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新課程標准理念作指導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努力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有效的學習工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有效整合,談談我的一些見解。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新課時,合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景中發生,能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積極情緒,使學生樂學、愛學。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先讓學生看汽車在公路上飛馳的錄像,再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三角形、方形、橢圓形、和圓形做車輪時汽車前行的情景,在學生的歡笑聲中,教師設問:為什麼只有汽車輪子是圓形時汽車才會走得又快又穩呢?車輪是圓形就一定會使汽車跑得又快又穩嗎?這樣設計的動畫時間短,卻簡潔明了的突出本課的主題,引發了學生對圓的應用價值及其基本特徵進行探究的慾望。此情境的創設融學科性、藝術性、教育性和科學性為一體,完美地完成激趣、設疑和促思的目的,這樣運用信息技術有效的輔助了小學數學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了課堂,提高了教學效率。二、運用信息技術,讓數學走進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在數學課堂中運用現實生活材料,不僅能使學生體會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大大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問題。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先出示一段錄像:小明到一個文化用品商場購物,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購買文化用品,營業員與其進行交易,隨著畫面的切換,一個歡快的童音提出質疑:「小朋友,你能認出這些面值的人民幣嗎?」通過音像圖文並茂在課堂上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無處不在,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三、運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點、線的閃爍,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來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圖,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面、棱的移動,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時配有聲音,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一知識。這樣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不斷再現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的過程中,掌握思維的一般方法,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四、運用信息技術,突破難點,完善思維「加強學生空間觀念形成」這是新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之一,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難點能否突破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而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就可把抽象的空間概念轉化為學生能直接感知的具體表象,幫助學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為促進學生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飛躍發展架橋鋪路。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為了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條規律,製作了展示剪拼過程的課件。使學生在直觀感知中驗證了猜想,正確的建構了新知,使學生在動手剪拼以後,進一步得到了驗證。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完善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總之,在教學中只有擺正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發揮其教學優勢,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數學軟體的應用,使數學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再是單純傳授知識、訓練解題能力的場所,而是給學生一個發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間,使學生從學數學到做數學、玩數學。隨之而來的是學生學習態度上的變化,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再到創造性學習,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對於學生的數學能力的影響是深遠的。
Ⅷ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要注意什麼
現代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集聲、光、動畫為一體,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使學生樂學、會學、易學,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動畫效果能夠模擬許多復雜的數學動態過程,再現知識形成過程便於理解,促進探索,幫助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適時適量的運用信息技術,可優化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但是,過多過濫使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直觀性,也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那麼如何才能讓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水乳交融,讓信息技術揚其長、避其短呢?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融合必須遵循原則
1、運用信息技術用要有利於激活學習動機
導入新課時,必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明確學習目標要求,為學好新知識創造良好的心理准備。信息技術集音、像、動畫於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注意與學習興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
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的認識」時,用多媒體手段展示了建築物的圓錐頂、機械零件、農民谷堆、吊車堆煤等多種實物圖,使學生體會到圓錐體就在我們的身邊;再用直角三角形旋轉成體,使學生感悟錐體的形成過程。在此基礎上,去掉非本質屬性,抽象出圓錐的共性,激起學生認識圓錐、探求圓錐特徵的慾望。
2、運用信息技術用要有利於揭示教學內容的實質
信息技術具有形象直觀、動態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做到的功能,能形象地呈現事物的現象,具體地表達事物發展的過程,生動地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巧妙地揭示事物的本質,使教學獲得最佳效果。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 「圓的位置和圓的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在學生們畫畫議議後。利用信息技術在大屏幕上的不同位置上出現一個又一個一閃一閃的小圓點,接著出現一個圓又一個的圓…… 「圓的位置是由圓心的位置決定的!」一目瞭然。而後,屏幕上演示一個又一個以圓心為端點的長短不同的半徑,隨之對應出現一個又一個大小不同的圓。「圓的大小是由半徑的長短決定的。」迎忍而解。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需藉助信息技術,便巧妙地揭示了教學內容的實質,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於學生面前。
3、運用信息技術用要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插圖是靜止的,只能反映事物變化的結果或活動的一瞬間。假如靜止的插圖藉助信息技術,創設動態情境,以鮮明的色彩,生動的畫面把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展現出來,這樣既可突破重難點,化抽象為具體,又可促進思維導向由模糊變為清晰。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信息技術能形象生動地再現出蝴蝶、晴蜓、梧桐葉、窗花沿一條線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的過程,能讓學生對軸對稱的定義有直觀認識。而對於長方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正八邊形有幾條對稱軸;平行四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這些重點、難點和疑點,在學生運用定義通過畫、折、比、議判斷有爭議後,再運用定義藉助多媒體播放旋轉折疊,學生就能深刻地感知到對稱軸是否存在、對稱軸的條數,使問題得以輕松解決,定義又得以深化。這里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優勢,適時啟發、點撥,教學過程得以優化,課程的重點難點疑點也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4、運用信息技術用要有利於思維的發展
小學生的認識特點是從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為主過渡,要使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就必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藉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進行思維,從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識。信息技術可以將平面的語言文字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抽象思維的能力的發展和知識技能的訓練。
例如,在推導「圓的面積公式」時,把圓若乾等份後的拼成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們拼拼擺擺,說說議議,很快得出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結論,這與「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近似度較差。如果我們利用信息技術分別演示把圓若乾等分後對拼的過程,把學生理解中的難點——近似長方形的長由曲線變成直線的過程動態呈現,理解「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於長方形」的道理便會變輕松,面積公式的推導也就水到渠成。接著啟發想像創新其它拼法,動手操作,多媒體演示,抽象概括公式。信息技術的操作和演示,為學生思維的飛躍創造了條件,有效促進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5、運用信息技術用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率
信息技術提供了一個拓展的課堂和一個微縮的社會,使學生接觸的不再是單純的文字材料,而是可以觀其形、聞其聲、知其意的「立體空間」,它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增強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實現課堂教學全面的有效及時的反饋、矯正,提高了課堂效率。
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和「千克、克的認識」時,運用模擬教學課件,創設「虛擬超市」。學生可充當「售貨員」,點擊食品到秤上去稱,根據單價算出金額。也可是「顧客」,去花錢購物,算買的東西需要多少錢,「售貨員」該找多少錢。其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自然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通過信息技術緊密地整合在一起,縮短了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水乳交融要避免誤區
1:重技術先進,輕內容實效
信息技術是為課堂服務的工具,如果一味地追求「高科技」: 過度採用令人目不暇接的動畫,美妙動聽的音樂,精彩紛呈的視頻等,只會使學生把更多的無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上,而無法專心於這些畫面和音樂所蘊含實質---教學內容,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2:重現代手段,輕傳統教法
盡管信息技術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它常規媒體的一些特色功能卻也不容忽視,事實上任何教學媒體都有其所長,亦有其所短。如投影、幻燈的靜態展示功能和實景放大功能,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等,都有其良好的教學功能,有的甚至是信息技術所不能完全替代的。而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那些通過拼一拼、畫一畫、量一量、掂一掂的感知,那些經過學具操作或實際操作才能形成的技能更易因計信息技術的介入而被忽視。
3、重機械演示,輕主導交流
由於受信息技術能力的制約,課件的交互性都不礬強,於是許多課堂就變成了教師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引到電腦的既定程序上來。這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演變成了「以電腦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課堂教學過程是由教和學兩方面構成的有機的雙邊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案,教師恰當的、精要的講解,有條理的、必要的板書,及時的操作示範,親切話語、由衷的微笑、簡單的手勢,這些必要的交流互動在提高教學效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信息技術不可能替代的。如果教學思路過多的被信息技術所左右,自己好的教學風格被信息技術演示的程序所湮沒,那麼我們將最終失去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
4、重知識呈現,輕思維培養
信息技術的特點是能夠使靜態變為動態,抽象變為形象,目前許多數學課件大都熱衷於如何把教學內容表現得更直觀,更簡捷,側重於教會學生知識,主要呈現那些學生需要思考的東西,忽視了學生積極思考習慣的養成以及抽象思維品質的培養。這樣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會下降、想像空間受到限制,抽象思維也就受到抑制。長期以往極不利於數學的再學習。
新興的多媒體教學是時代性強,生命力強的現代教學手段。我們數學教師只有吃透現代教育技術的本質,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揚其所長,避其所短,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讓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有效的融合,相輔相成,使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Ⅸ 如何讓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機融合
信息技術 學習方式 探索發現 課堂容量 反饋矯正
內容摘要: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的不斷變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一、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利於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三、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可以增大課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學效果。四、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能實現課堂教學有效及時的反饋、矯正。五、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計算機使用技能。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的不斷變化。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完全有必要對教學過程重新認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於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談幾點較為粗淺的看法。
一、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他的學習才會有動力,才會全神貫注,行動才是積極的,思維、觀察、想像等多種智力活動才是主動的,最有效的。烏申斯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願望。」只有將數學學科教學和信息技術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整合,才能激發學生求知慾,發揮其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賴於興趣做導向,利用趣味性去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進入一種好奇、渴盼的境界,在興趣上去深化他們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百分數、分數和小數互化時,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主要是平時購物的情景:星期天,小明、小剛和小強三名同學帶著同樣多的錢到不同的商店買一種質量、形狀完全一樣的迷你賽車,小明花了這筆錢的32%,小剛花了這筆錢的3/8,小強花了這筆錢的 0.35倍 。他們誰花的錢多,誰花的錢少?
通過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把學生的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達」的境地,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慾望,把學生帶入廣闊的數學天地。學生很快就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的同學利用學過的小數來比較,有的同學利用分數來比較,還有的同學利用百分數來比較,這樣不用老師去講解學生自己就已經實現了百分數、分數和小數的互相轉化,從而總結出了轉化的方法,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利於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以實踐為基礎,採用形象化材料與手段來理解內容,有利於喚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教師演,學生看」的被動局面,多讓學生利用小棒、圖片以及各種學具在多媒體上進行實踐操作,在擺弄學具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隨之展開,其餘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發展,這樣學生在親自獲取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就能逐步開展探索,激發創新慾望,從而實現把未知轉化為已知。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應把操作過程主動放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結果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與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種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積學生用了五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第二種方法: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第三種方法: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第四種方法: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第五種方法:學生用一個等腰三角形沿著高剪開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長方形的面積。由此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三、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可以增大課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決定課堂容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的接受能力,電教手段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加快了學生理解進程,相當於增強了學生的任知能力,從而縮短了學生對同樣內容的接受時間,為增大課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另一方面,課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書、速度的影響,尤其是當需要板書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圖比較多的課堂上,粉筆書寫和作圖對課堂的速度起到了較大的制約,利用電教手段可以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在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這樣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課堂效率。如:在學完了「統計的知識」後,我布置了一道實踐課,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統計知識對一周的溫度進行記錄,並根據調查的數據分別製成統計圖和統計表。
反饋時,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數據及製表和制圖的過程,學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確、合理的應該是折線統計圖,製成條形統計圖不妥。同時,再把學生自製的折線統計圖在投影上反饋,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到不足之處,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四、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能實現課堂教學有效及時的反饋、矯正。
傳統教學中,教學效果往往要通過批改作業或測驗才能了解到。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對學生課堂練習的即時反饋,一方面滿足了學生急於了解自己學習效果的願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學決策時更主動。如:「角的度量」中,直接把一個稍大的透明塑料量角器放在投影儀上量角,從屏幕上學生可以輕松地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同樣,學生是否已掌握了度量的方法,也只要讓他們把自己操作的過程通過投影來展示、交流及反饋。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打破了齊步前進,解決了因材施教的問題。利用計算機的分組輔導,個別輔導,交互輔導功能,教師可以將整體教學和個別輔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因材施教,自由地發揮個性。這樣的課堂能呈現出多邊互動、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場面,每個學生都在自覺地尋求知識發展自己,於是主動性、積極性、趣味性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而融為一體,學習效率和教學技能相應得到提高。如在一堂課的鞏固練習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設計要求不同的題目,讓不同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計算機使用技能。
遠程教育網校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空間,各地各級的優秀教師雲集在這個空間中,他們為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支援。通過網路交流,我們可以學習到他們新的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實踐證明,經常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課堂教學的教師,他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總是走在最前列的。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就要求教師有相當的計算機使用技能,計算機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評價個人文化素質的標准。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每個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教師,更應該積極的推動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教學課堂,這樣利人又利己。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融入為廣大師生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進行整合將佔主導地位,它必將成為21世紀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方法。作為新世紀的數學教師,恰當運用新穎、先進的教育技術,不僅能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對於提高學生的素養,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Ⅹ 如何讓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有機融合
信息技術 學習方式 探索發現 課堂容量 反饋矯正
內容摘要: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的不斷變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一、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利於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三、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可以增大課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學效果。四、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能實現課堂教學有效及時的反饋、矯正。五、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計算機使用技能。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的不斷變化。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完全有必要對教學過程重新認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於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談幾點較為粗淺的看法。
一、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他的學習才會有動力,才會全神貫注,行動才是積極的,思維、觀察、想像等多種智力活動才是主動的,最有效的。烏申斯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願望。」只有將數學學科教學和信息技術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整合,才能激發學生求知慾,發揮其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賴於興趣做導向,利用趣味性去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進入一種好奇、渴盼的境界,在興趣上去深化他們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百分數、分數和小數互化時,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主要是平時購物的情景:星期天,小明、小剛和小強三名同學帶著同樣多的錢到不同的商店買一種質量、形狀完全一樣的迷你賽車,小明花了這筆錢的32%,小剛花了這筆錢的3/8,小強花了這筆錢的 0.35倍 。他們誰花的錢多,誰花的錢少?
通過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把學生的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達」的境地,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慾望,把學生帶入廣闊的數學天地。學生很快就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的同學利用學過的小數來比較,有的同學利用分數來比較,還有的同學利用百分數來比較,這樣不用老師去講解學生自己就已經實現了百分數、分數和小數的互相轉化,從而總結出了轉化的方法,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有利於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以實踐為基礎,採用形象化材料與手段來理解內容,有利於喚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教師演,學生看」的被動局面,多讓學生利用小棒、圖片以及各種學具在多媒體上進行實踐操作,在擺弄學具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隨之展開,其餘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發展,這樣學生在親自獲取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就能逐步開展探索,激發創新慾望,從而實現把未知轉化為已知。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應把操作過程主動放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結果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與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種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積學生用了五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第二種方法: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第三種方法: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第四種方法: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