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提出哪些教學建議
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發展,基礎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時代要求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能夠在社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也在世紀教育的浪潮中醞釀出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在長期的提煉和創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靠近,而這也將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和研究的課題。接下來,我將結合這次國培學習的收獲和在新的課改要求下,談談小學數學在教學實施方面的幾點粗淺的看法。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育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些與時俱進的課標要求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時刻關注的工作準則。而這些要求要如何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學實施過程的改革就顯得迫在眉睫。
首先,轉變教學策略,優化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的教學過程需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教」和「學」必須在教學中體現出和諧的關系,打破傳統的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實現「在做中學數學」的主體性地位的轉變。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變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效果。
(一)、創設貼近生活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而適當地從生活中創設數學情境,不但可以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的數學價值觀,這也是體現數學價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導入、數學游戲、生活案例、直觀演示和模擬表演等都是創設數學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創設數學情境時應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在學生自身認知基礎上搭建符合教學要求的學習情境。創設出的數學情境的有效性必須體現在能引出新舊知識的碰撞,能喚起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思考,能輔助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
(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式學習
新的數學課程標准要求教學過程應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地位。現今教育者對於新型課堂,特別是合作交流式學習課堂的探索越來越重視。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法」、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和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等等,都是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績的探究和嘗試。例如,我所在地區所試行的「生本課堂」、「有效課堂」、「陽光課堂」等就是小組合作交流式學習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通過設置前置作業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獲取知識,通過課堂展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條理性。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和即將學習的新知所產生的矛盾沖突中激發探究知識的激情,讓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的發生、發展和結果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這樣的一個過程使我們的學習成為一個自主獲取知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體性活動,有助於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三)、結合實際,培養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
數學教育的導向是讓學生在數學上得到應有的發展,體現數學的價值。而要體現學生在數學上獲得的發展就需要通過了解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是否具備創新意識來體現。錢學森曾發出世紀之問:「中國何時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對於創新意識的培養,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可謂是任重道遠。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起點,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開始就扼殺了孩子的創新意識,因此,站在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數學是一門能很好地訓練孩子思維的學科,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多思考、多應用,多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從實際出發,從小培養孩子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
其次,轉變教學評價方式,體現多尺度、全方位的綜合性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善教法學法,提升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小學數學教學評價不僅要求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學習結果評價重在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於查漏補缺,優化學習效果。學習過程的評價注重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等一切與學習有關的活動,進而改善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和習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此外,評價方式也要求多樣化,例如,利用評價量表的方式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定性定量評價與常模評價方式相結合等。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應注重公平、公正對待,尊重客觀實際,注意整體性和個體差異性的評價藝術。保證評價的全面性,教學評價不僅僅要求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評價,還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日常道德行為規范做出評價,這也將從側面給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
最後,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發展的需要。
鑒於小學這一學習階段,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步體現出來,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就表現得特別明顯。差異性的體現是教學過程必然會呈現出來的特徵,而合理地處理好學生差異性的發展需求,是滿足不同學生知識需求,實現自身在數學上的適當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是我們長期關注的一個話題「培優補差」,它是彌補現今教育體制的不足、實現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的直接體現。補充後進生的學習需求,達到應有的知識水平;擴充知識接納能力強的學生必要的數學知識以提升成長空間,真正實現個體差異性的發展需求。
在不同的形勢下,我們的課改在長期不間斷地進行著,而相伴課改進行的還有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探索的足印。這一切的嘗試和體驗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為了將我們的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一個可以滿足人的發展、實現人的價值的新台階。
㈡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評小學數學課及評課稿怎樣去寫
既然是新課程標准下來評小學數學課,那麼評課就要圍繞新的課程標准中所提出的內觀點.
1、要評本節課容的三維目標確定是不是准確,在新課的講解和學習過程中是不是很好的體現出來.
2、要評教學的重、難點確定是不是准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不是突出了重要、突破了難點.
3、新課的引入是不是有創新,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要新課的學習過程中是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讓學生成為了數學學習的主人.
5、在教學過程中是不是體現了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方法.
6、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如何,能否順利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學的輕松、愉快,是否在一種愉悅的氣氛中來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7、教師的綜合表現如何,語言是否洪亮、清晰、有吸引力;教態是否大方、自然,有親和力;方法是否新穎、靈活,有創意;板書是否規范、工整、起到總結作用等.
㈢ 基於課程標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流程
一、 教學設計的意義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最基本的途徑,有效地設計教學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條件。 「直覺不是有效課堂表現的關鍵,實際上,收放自如的優秀表現是經過周密計劃的」。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課堂教學已經取得了很多明顯的成績,教師普遍認為學生思維更活躍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關注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參與、關注課堂效益和質量上,做了許多創造性的勞動。但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小學數學都研究什麼,小學生六年中要學數學的哪些內容?從數學內容層面而言,小學數學研究對象是數與形。研究數與形的表示、意義、關系和度量四個方面。
三、如何使教學設計更有底蘊
1 .追尋本質,將數學學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2 .放慢腳步,把教學過程拉長——拉大半徑,拉大密度
教學內容分析要關注數學本質,整體把握數學內容——將數學學通透些,數學才會更簡單。
教學活動的設計——給學生多一些空間,學生才會施展數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既包括對一節課的設計,也包括綜合性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的教學設計在關注教學目標的同時,要關注有利於引發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
四、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備。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形成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採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開展游戲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實際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需求
2、精心設計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標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動式教學,教師通過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為了提高探究的質量、合作的效益,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精心設計問題。合作探究從問題開始,教師設計的問題應注意六性:一是挑戰性。問題能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興趣;二是思考性。問題雖與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有密切聯系,但與學生原有的認知有一定距離,必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過合作探究才能獲得結果;三是開放性。問題的答案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讓學生在相互啟發中拓展思維;四是層次性。問題能激發不同層面學生的成功體驗。五是現實性。問題必須是真實的或者能夠想像的,這樣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他們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那些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2)講究實效。教師在教學備課過程中要認真思考以下問題:一是為什麼這節課要進行合作探究學習,不用可以嗎?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個數學知識要用?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如何點撥引導?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合作與個人自學、獨立思考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四是如何引導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傾聽、學會表達,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3、注重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目的是將可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4、注重過程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就表明,評價也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評價必須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
5、改進備課方法,完善教學設計
傳統的教案管理形式化,強調規范、標准,沒有給教師留有足夠的創造空間。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應該既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勞動,又是師與師、生與生相互溝通共同智慧的結晶。因此,對目前數學備課的過程和教案的形式有必要加以改進。
(1)個性教案與共性教案結合。共性教案就是在同年級的數學教師中明確分工,每堂課由一人主備,寫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教與學的思路、過程以及練習設計等,形成活頁教案、電子教案或備課手冊。在共性教案的基礎上,每個教師都應根據班情、學情、教情,對共性教案進行調整、補充、拓展,力爭形成凸現個人特色的教學設計。這樣,可以匯集集體智慧,減少重復勞動,也有助於新教師的成長。
(2)增強「教後反思」,向「教後案」拓展。我們通常所說的教案,一般教師在授課之前的設計,可以說是「教前案」。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許多教師在教案的格式中增加了「課後反思」,謂之「教後案」。教後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後反思」中主要記錄教學中的新發現、新規律、新見解、新突破等等,經常地、及時地記錄下這些心得體會,並進行必要的歸類總結,不僅使教學設計一直處於審視自我、共同矯正、共同完善的動態發展之中,又使教師逐步形成以課改理念為出發點歸宿點的備課觀、教案觀。
未來的國際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在當今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時代,應試教育走到了極端,新課程標准孕育而生,新課程的頒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教師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指引下,將教育事業推向新高度,課堂教學設計是落實教學新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㈣ 談談研究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對於小學生的意義
「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歷來是小學教師培養的重要課程。我國從1999年開始正式設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本科層次的小學教師。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開設需要在原來以師范學校為主的小學教師培養體系的基礎上,建構一套新的適應本科專業學生學習需要的課程體系,然而在十多年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發展的實踐中,不同院校的培養方案差異很大,就小學數學學科而言,從原有中等師范學校的「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發展為「小學數學教學論」、「小學數學課程論」、「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材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等不同的課程。這導致小學教師培養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等問題。教育部於2011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中規定了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與課程設置建議。其中明確開設「學科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和「學科教學設計」模塊,根據這一標准,「小學數學課程與教材研究」成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
㈤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關於評價建議的具體建議包括哪些
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及最新進展
一、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1、目標取向的評價2、過內程容取向的評價3、主體取向的評價
二、課程評價的發展方向1、質性評定—量化評定2、側重甑別—側重發展3、重視學生在評定中的個性反應方式4、強調問題的真實性、情境性5、重視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得出結論的過程。
§20發展性課程評價的本質與實施建議
一、發展性課程評價的基本理念1、評價主體互動化2、評價內容多元化3、評價過程動態化。
二、發展性課程評價的功能1、反饋調節2、展示激勵3、記錄成長4、反思總結5、積極導向。
三、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的特點1、科學性2、可行性3、靈活性4、有創意。
四、實施保障1、教師管理者的共識2、全社會的認同3、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
㈥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有什麼特點
數與代數
數與代數現行大綱這部分內容主要側重有關數、代數式、方程、函數的運算,《標准》對此作了較大地改革:
1.重視數與符號意義以及對數的感受,體會數字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過探索豐富的問題情景發展運算的含義,在保持基本筆算訓練的前提下,強調能夠根據題目條件尋求合理、簡捷的運算途徑和運算方法,加強估算,引進計算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2.對於應用問題:選材強調現實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題材呈現形式多樣化(表格、圖形、漫畫、對話、文字等);強調對信息材料的選擇與判斷(信息多餘、信息不足……);解決的策略多樣化;問題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為編制的應用題類型及其解題分析.
3.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可以發現、描述、分析客觀世界中多種多樣的模式,把握事物的變化和事物間的關系;初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學會用符號表達現實問題中的一些基本關系,會初步進行符號運算.
4.體會方程和函數是刻劃現實世界,有效地表示、處理、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強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發展規律,預測事物發展的重要手段,重視對簡單現實頭問題的建模過程,學會選擇有效的符號運算程序和方法解決問題,重視近似解法特別是圖象解法.
第一學段
1.增加「能進行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兩步).
2.適當加強基礎.
3.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
第二學段
1.增加「結合現實情景感受大數的意義,並進行估算;發展學生的數感;加強與現實的聯系.」
2.增加了「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3.刪除「會口算百以內一位數乘、除兩位數」(?教師討論)
4.將「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改為「能理解簡單的方程.」
圖形與幾何
(原稱空間與圖形:變「空間與圖形」為「圖形與幾何」;重提幾何直觀、推理能力、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用詞更加規范,體現了課標的嚴肅)
現行大綱這部分內容,小學主要側重長度、面積、體積的計算,初中主要是運用邏輯證明和擴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現有關平面圖形的性質,這使得學生不能將所學的幾何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也沒有體現現代幾何的發展,還往往造成不少學生因此對幾何、至整個數學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為此,《標准》在重新審視幾何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出幾何學習最重要的目標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間觀念.並對傳統的幾何內容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
1.設置了「空間與圖形」領域,將幾何學習的視野拓寬到學生生活的空間,強調空間和圖形知識的現實背景,從第一學段開始使學生接觸豐富的幾何世界.
2.通過觀察、描述、製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和圖形設計與推理的能力.
3.突出用觀察、操作、變換、坐標、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現實空間和處理幾何問題,體會更多的刻劃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標准》中還指出,邏輯證明的要求並不局限於幾何內容,而應該體現在數學學習各個領域,包括代數和統計與概率等;對於幾何證明的教學來說,它的目的不應當是追求證明的技巧、證明的速度和題目的難度,而應服從於使學生養成「說明有據」的態度、尊重客觀事實的精神和質疑的習慣,形成證明的意識,理解證明的必要性和意義,體會證明的思想,掌握證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標准》中在強調探索圖形性質的基礎之上,要求證明基本圖形(三角形、四邊形)的基本性質,降低了對論證過程形式化和證明技巧的要求,刪節去了繁難的幾何證明題,旨在通過這些讓學生體驗邏輯證明的意義、過程,掌握基本的證明方法,同時,向學生介紹歐幾里得和《幾何原本》,使學生體會它們對於人類歷史和思想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綜上所述,《標准》大大地加強和改善了目前的幾何教學.
<標准>的」圖形與幾何」第一學段仍分為四部分,具體表示有所變動,(1)圖形的認識,(2)測量,(3)圖形的運動,(4)圖形與位置,
在探索、發現、確認、證明圖形性質過程中,體現兩種推理(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相輔相成的關系.
體現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
「圖形的運動」強調了圖形的運動是研究圖形性質的一種有效方法.
運動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
第一學段
(1)將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放在第二學段.
(2)將」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放在第二學段.」
第二學段
(1)刪除「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兩條直線確定一個點」
(2)增加「通過操作,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為定值.
統計與概率
現行大綱中只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三代數中設立一章介紹有關統計初步的內容,幾乎沒有涉及概率內容,同時仍然採取「定義——公式——例題——習題」的體系呈現弦計初步知識,使得學生很難得體會這部分內容與現實的聯系,統計與概率對決策的作用.因此,《標准》中大大增加了「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在三個學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分別設置了相應的內容,結合實際問題,體現了統計與概率的基本思想:1、反映數據統計的全過程:收集和整理數據、表示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決策、進行交流.2、體全隨機觀念和用樣本估計總體的初步思想,將概率統計方法作為制定決策的有力手段.3、根據數據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論證,並初步學會用概率統計語言進行交流.
統計
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整理數據的結果.
⑴(第一學段)不要求學生學習「正規」的統計圖(一格代表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以及平均數(放在第二學段).
這種變化有三個原因:
① 更加突出了學生對數據分析的體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數據.
② 早期經驗的多樣化可以為以後學習:「正規」的統計圖表和統計量奠定比較牢固的基礎.
③ 使得統計內容在第一、二學段的要求層次更加明確.
⑵ 加強分析圖表的能力里的培養.
提升「讀圖能力」的培養.
⑶ 加強調查等活動的體驗.(主要是小調查)
在收集數據方法方面,考慮到學生年齡特徵,要求學生了解測量、調查等的簡單方法,不要求學生從報刊、雜志、電視等去收集資料.
⑷ 第二學段與《標准》相比,在統計方面,只要求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不要求學生學習中位數、眾數(這些內容放在第三學段)平均數易受極端數的影響(最大數與最小數的影響).
⑸ 另外,刪去「體會數據可能產生的誤導」這一要求.
概率(可能性,重視「隨機現象」)
在第一學段,去掉了<標准>對此內容的要求:第二學段只要求學生體會隨機現象,並能對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
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針對問題的情景,學生綜合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加深對所教數學內容的理解.
《標准》增設「聯系與綜合」部分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各個知識領域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體會數學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現實社會和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過程中的作用;體會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同時,採用過「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他們獲得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逐步發展對數學的整體認識.
新的數學課程新技術對數學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術包括數學課程的目的、數學學習的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標准》提出在第二學段引入計算器,並鼓勵把計算器和計算機作為研究、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這樣可以免除學生做大量繁雜、重復的運算,從而在探索性、創造性的數學活動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決更為廣泛的現實問題.
同時,在課程實施建議中強調,有條件的地區應盡可能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加數學課程的技術含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增加師生互動、形象化表示數學內容、有效處理復雜的數學運算等方面的優勢,去改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最終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對綜合與實踐的理解-------實踐性﹑綜合性﹑探索性
「綜合與實踐」應當保證每個學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課外或課內外相結合完成.
「綜合與實踐」的核心是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同學段有不同的特點.
第一學段:內容安排強調時實踐性和趣味性.
第二學段:
通過應用、探索和反思,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通過探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思考的習慣,通過交流,發展理解他人、團結互助的合作精神.
啟示:
啟示一:堅持數學課程的三維整體目標
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在新的教學課程標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識與技能、思維與能力、情感與態度 三個基本方面的目標.
啟示二: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作為課程與教學的重點之一
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初步學會大知識的學習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判和調控.
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
初步學會對已有知識經驗質疑和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分析,能進行發散性思維,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演算法多樣化、思考問題的策略化).
初步掌握觀察、操作、比較、分析、類比、歸納多種數學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圖表整理數據,獲取信息的方法.
具有抓住現實生活的本質,進行數學抽象與概括的經歷與經驗.
懂得從特殊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以及轉化的思維策略.
啟示三:把解決問題置於數學課程的核心地位
在標準的修改稿中,不僅體現了解決問題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歷探索、實踐的過程).
啟示四:要把促進創新和落實基礎知識統一起來
數學學習中創新活動主要集中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在上述活動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佔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