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學生提出的問題

小學數學學生提出的問題

發布時間:2020-12-07 02:29:08

A.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課題研究

一、研究背景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科學的真正進步。」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學會提問題,善於提問題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益處。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問題意識嚴重缺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冷靜的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大部分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教師講概念、講例題、講答案,一直講到「學生沒有問題走出教室」。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提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它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每位教師都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 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概念界定:
問題意識主要是指學生具有自由探討,積極思考,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闡述問題等自覺的心理活動。它是學生創造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意識是基於問題意識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是一種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它是指教師把學生引入情境所隱含的「數學問題」中,使學生知覺到現有條件和目標實現之間需要解決的矛盾、疑難等所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
(二、)研究目標: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問題為主線,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使每個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改變數學課堂上學生不認真聽講,不善於思考交流、不會提問題的現狀,使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讓數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
(三、)研究內容
1、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學會質疑。
2、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指導學生如何結合數學學習內容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解決學生提問題質量不高,問題范圍過大或過小的現狀,使學生不但敢問,還要善問。
三、 研究策略與實施步驟
(一)研究策略
1.教師要善於找准觸發點,在教學中,應該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與質疑精神,激發學生對問題、現象好奇心,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
2.多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教學中,要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持正確的態度,讓學生獲取探究的成果,體驗成功的愉悅,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求知、探究的慾望,進一步引出另一些問題。
3.課堂上要營造探究問題的寬松、自由環境,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大膽質疑,對學生的進步加以鼓勵,給每個學生的創造性活動以支持,讓課堂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廣闊天空。
4.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非天生,需要喚起和培養。為此,我們既要讓學生為解決「不知」而問,更要讓學生為求得「新知」而問。課堂上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體驗。一旦伴隨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就成了學生的內在需要,成為他們自我發展的過程。
5、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究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習慣養成階段(二個月時間);第二階段是問題意識形成階段(二個月時間);第三階段是自覺探究問題階段(二個月時間)。具體做法是將分階段的做法逐漸轉變為學生自覺自動化的學習方式,成為學生的良好習慣,大力表揚敢於發表並堅持自己意見的學生,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參與、大膽質疑、樂於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發展創造思維能力,成為創新型人才。
(二)實施步驟
1、研究准備階段
主要工作: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實施階段
按照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反思,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
3、 研究總結階段
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四. 預期成效
1.教師確立了數學新課程的先進理念,提高了數學課程實施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在研究中教師堅持了「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指導思想,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使每個學生收益,體現出教師科學的課程觀念和先進的課堂學習方法;(2)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更新,帶來了問題意識培養和教學方案設計水平以及授課水平的提高;(3)因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和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隨之提升了教師綜合評價教學工作的水平。
2.學生對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更加濃厚,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更加豐富,適應社會能力更加增強。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研究的價值取向,注重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問題的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意識,引導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苦與樂,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3.教師增強了參加教育科研的自覺意識,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師應用教育理論在實踐中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水平、形成正確教學思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因自覺學習教育理論,內化應用理論,不僅增強了實踐反思意識,掌握了科研方法,同時積累了寶貴的研究經驗。這些收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4.提高了學校數學課程教學研究的整體水平,數學教師團隊優勢日益明顯,促進學校形成良好的教學研究氛圍。在研究過程中,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研討,經驗共享,虛心接受專家指導,發揮了團隊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優勢,使學校數學課程呈現活力,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生機勃勃,促進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五、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對照課題研究方案,我們基本達成了目標,但仍存在一些困惑。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活動中去思考、研究。
1.研究的視角還不寬,限於課堂、學校和學生生活,囿於教師的教學、教研活動,對學生問題意識形成的生理、心理、社會和歷史的因素觸及不多。
2.研究的對象還不廣,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認識,實踐成果的針對性和操作性還不強,還沒有能形成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心理、不同個性學生實際的具體實施策略等。
3.研究的主體還不全,教師的自身因素對問題意識培養的影響還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沒有形成提高教師問題意識的策略和方法。

B. 如何讓小學生學會提出數學問題的

古人雲:「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愛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讓學生敢於提問、學會提問、善於提問,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都有益處。
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怎樣才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下面結合我們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敢於提問
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習慣於解決教師或教材提出的問題,而不習慣也沒有機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下發現並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最重要的部分。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習的內驅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設置「問」的情境,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學「圓錐的認識」時,出示一工地上圓錐形沙堆的圖像後,問學生:你們看到這堆沙,想提出什麼問題?學生思考後,提出了如下問題:沙堆的形狀叫什麼?沙堆的體積是多少?這堆沙有多重?沙堆的佔地面積是多少?等等。盡管本節無法一一完成這些問題的解決任務,但這些問題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提出來的,思維處於最佳狀態,渴望將這些知識弄明白,因而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採用講故事、猜謎語、游戲、比賽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物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形成懸念問題。也可以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因為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聲、像並茂,充分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它那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生時刻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教師先出示利用各種不同顏色的圖形組合成的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再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使他們動起來,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學生欣賞這幅紙貼畫,感受畫面美的同時,然後說說謊圖中有些什麼,從而激發學生產生深入了解的慾望:「是用什麼圖形拼成的?」「我們也來做一幅吧」。進而爭先恐後地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
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善於提問
1.讓學生會觀察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是智力牟基礎,是主探索的一種形式。認識始於觀察,觀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外界的信息要通過觀察源源不斷地輸入大腦,在數學教學中,教課開創設的問題情境就是學生觀察的信息源,只有通過觀察才能有認知的能力、分析的能力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比如,一位教師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教學時,他把一個大蘿卜和一把刀帶到了課堂,學生起初感到莫名其妙。這是一個問題情境,到底教師要做什麼呢?一個個懸念浮現在學生的腦海里,學生仔細觀察,拭目以待。開始教師先削蘿卜,第一刀削出一個面,接著垂直這個面又削出第二刀,又削出第二面和一條棱,然後垂直這兩個面又削出第三刀,產生一個尖尖的頂,這時學生興趣盎然,精力集中,學生腦海里的「?」號也在逐漸變化,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頂,若是用刀垂直各個面繼續削下去,會是怎樣呢?學生究現了問題。
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操作是自主探索的一種重要形式。皮亞傑指出:「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操作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它既是認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比如,在教學「5」的組成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發現了「5」的組成問題。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時,學生根據問題情境,通過「剪、拼」轉化過程,發現了「如何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已學過的長方形」,為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想像,激活他們的發散思維,通過猜想可以使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所謂猜想就是一種根據一定的知識基礎對某一問題進行聯想和推測的一種思維方式。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很好地運用猜想這一思考形式,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乘法結合律」時,讓學生先復習加法結合律,再讓學生猜想乘法的結合律是什麼。學生通過猜想,「乘法的結合律和加法的結合律一樣嗎?」使學生發現可以用這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從而發現和提出「什麼是乘法的結合律師」這一問題。
4.讓學生學會分析與綜合
從結論出發,追溯到必須知道的條件;或從條件出發,逐步推導出結論。如,要求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些條件?根據這些條件,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當然,我們應當要求學生不要為提問面提問,要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盡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問題,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提出抽象程度較高、較深刻或具有獨創性的問題,使提問切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自主探索的形式還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針對某個問題情境,未必只使用一種形式,有時會幾種形式人同使用,那樣會有利於學生發現問題,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的含義,使學生發現的問題更准確。
三、組織學生合作交流,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問題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已從問題情境中發現了許多數學問題,由於每個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不同,探索的方式和思維的策略會不同。因此,每個學生所發現的問題也就會不同。誰的問題符合問題情境的要求?誰的問題最具有授受內容的代表性?誰的問題便於理解等等,還需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來理解問題。因此讓學生在小組內,同桌間各抒已見,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心中的疑惑是極其必要的。同時,在合作交流中,讓學生認真傾聽對方的思路和想法,學會比較、分析,通過比較,有所創新。
總之,讓學生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化、隨意性。教師要把握好教學中的每個環節,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進而發展他們的應用意識。

C. 小學數學教學中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幼升小准備不是簡單的語數外啟蒙那麼簡單了,在上小學前可以嘗試培養孩子一些專小學生的日常,讓他屬有相對足夠的時間來適應和准備小學生活。
語文:拼音基本學習;識字,是孩子閱讀學習的一個基礎。
數學:10以內加減法,基本數數。
英語:接觸過,會一些簡單的對話和單詞即可,零基礎的孩子也可以跟得上。
書寫水平:大班以後要有意識有步驟的訓練孩子書寫習慣。一定要會寫字,而是接觸過筆,訓練過手部肌肉,畫畫也是一種書寫,一定要有書寫的意識和基礎。
運動技能:很多小學在一年級都有明確的某項運動要求。
學習習慣:每節課45分鍾,寫作業的習慣,不遲到不曠課。
生活習慣:作息時間的調整,自理能力,交際能力(主動表達)。
心理准備:對比幼兒園,師生比、師生關系都發生了改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從家庭個性化標准向社會標准在轉移比重等等。

D.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評價視角不僅關注教師,更關注學生「以學論教」,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思維、反思等方面的行為表現,特別關注學生課堂上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從而有所感悟,有所創新的能力。作為一線教師,我認為創新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作為基礎教學中的基礎學科——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的任務是讓學生盡量提出多種設想,充分假設,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答案。下面我就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培養淺談與剖析。
一、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
偉大的物理學家、哲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確,提出一個問題,特別是 一個好問題是難能可貴的。它不僅要具有提問題的意識和勇氣,而且還要具備直覺的洞察能力、見微知著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求異性思維能力,提出問題的過程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大多數老師上課的特點是:老師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就忙於應付,重視結論輕視過程;教學的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只關註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那學生提出的問題就越來越少了。學生沒有問題就不善於思考,就不會用疑問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就不會有創造性。因此,我們應給學生創造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首先,老師應使學生明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道理。其次,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懷疑,提出自己的問題。同時,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恰當的評價;對不善於提出問題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贊其勇氣,然後再幫其分析;對好問但總是抓不住要點的同學不嘲笑、諷刺,而應耐心引導;對於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摸索,大膽創新。
二、引導小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古人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師提出問題引發生提出問題」的新理念,培養學生必須獨立思考,必須主動發現,必須在如此的思考和發現中快速搜索並生成應於自身所需解決的真實的問題意識。在備課和教學中,老師應隨時自然地進行「心理換位」,可設想處在學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問題。特別在課堂上老師應根據教材設計一些問題來提問,給學生以啟發。
1、對「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提問
弄清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定理的涵義及其中隱含著的條件、公式的適用范圍及公式的變形,是學好小學數學的基礎和前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的訓練,重心逐步轉向學生,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後,,有的同學就問「當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時也可以用2a.a+4ah表示嗎?」。顯然象這類問題就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2、對「解題過程」的提問
解題是學習數學的一個方面,但單純做題,既不思考,也不提問,效果一定不好。喬治·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指出:「對你自己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當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問題時,也就變成你的問題」,而「假使你能適當地應用這些問句和提示來問你自己,它們可以幫助你解決你的問題」。根據波利亞的解題表,我給學生歸納出下列的提問:(1)已知一些什麼條件?2)所求解的問題需要什麼條件?(3)還缺少哪些關系?(4)可以從哪個角度來架設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5)以前曾見過它嗎?(6)能否用一個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況可幫助分析?(8)你能解問題的一部分嗎?(9)用了全部的條件嗎?(10)你能檢驗結果嗎?(11)能否用不同方法得出結果?在教學中我經常按這些問題向學生發問,因而不少學生也逐步學會了按這些問題進行自問自答,這樣大大提高了解題的能力,也培養了提問題的能力。.
3、對「數學思想方法」提問
怎樣分析、綜合?怎樣聯想?怎樣總結?如何探索?如何轉化?如何構造數學模型?……可以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學生模仿、實踐的機會也是很多的。例如在長12.4cm、寬7.2cm的長方形之中,剪半徑是1cm的圓。究竟能剪多少個呢?由於學生對長方形和圓的面積很熟悉,許多同學就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圓的面積是錯誤分析的,此時我告訴大家能否動手畫一畫,剪一剪,很快就找出幾種不同的方法。
4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不少現象與數學相關,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然後概括成數學問題。如生活中儲蓄的利率問題,物價的折扣問題,生活中的繳費問題,生產中的成本問題等等。在平時結合所教內容,滲透應用題的教學,並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給學生以示範作用。
3、創設問題情景,營造提問氛圍
無論在課外還是在課堂內,教師應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產生問題。如在學習確定起跑線前,讓學生親自實踐每一道的起跑點不同,使他在實踐中產生問題。特別在課堂上要創設問題情景,營造一種問題的氛圍,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問。如在教學中教師出現了筆誤或者知識性錯誤,一旦發現,不要立即向學生聲明,更不要隱瞞,要讓學生分析有沒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只有學生養成好問習慣,他們才會不斷地提出問題,他們提問題的能力才會越來越強,提出的問題的質量越來越高。
總之,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但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終身受益。當然,要提高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處處注意引導,強化提出問題的意識,並積極為學生創造提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和生活中提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E. 小學數學 問學生還能提哪些問題 提出的問題需要解決嗎

這種情況我認為不要解答,如果是"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並解答?"才需要解答。否則不是畫蛇添足嗎?

F. 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小學數學

古語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學習的關鍵。 只有當學生能夠敏於生疑,勇於質疑,敢於釋疑時,他們才會有創新的可能。 而我們的「教學過程就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我國《數學課程標准》就明確地指出:「要培養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獲得相關的數學信息,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所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數學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只是技術性工作,而提出問題需要批判性思維,需要創造力和想像力,是思維活動的更高境界。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其形成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培養與引導。在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呢? 我認為:
一、 創設良好的提問氣氛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使學生敢問。
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主動提問,教師須營造出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鼓勵學生勇於向權威挑戰,向書本挑戰,敢於發表不同觀點或批評意見,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位提問的學生,以親切的微笑歡迎每一個提問的學生,以寬厚的胸懷容納每一個「幼稚無知」的提問,切忌挖苦諷刺學生,因為挖苦諷刺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傷到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一種恐懼感,即使有問題也不敢問,長此以往,學生根本就沒有遇事提問的習慣。
其次,在課堂上,有些學生特別是後進生不敢提出問題,是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不在知識點上,而被同學笑話。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讓學生肯定別人敢於提出問題的勇氣,並鼓勵其他學生向提出問題的學生學習。
2、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要問
問題在情境中產生,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只有有了恰當的問題情境,才能促使學生認真地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須精心設計一定的環境條件,使學生感受數學上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沖突,造成認知上的不協調,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數學不如語文或其他學科那麼形象、生動,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可利用幻燈片,多媒體或直觀教具,使枯燥問題趣味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問題直觀化、靜態問題動態化等等,通過這些,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想提問。
二、 教給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方法
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除了創設良好的提問氣氛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學生只有掌握了發現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現特殊,從而不斷地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
數學的學習都有一個承前啟後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新舊聯系處發現問題。
1、 引導學生從尋找新舊知識的相同點、不同點入手發現問題。
新舊知識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問題。如除法的計算,都是先學除數是整數的,再學除數是小數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除數分別是整數、小數的除法式子,讓他們尋找這些式子的相同處和不同處,從而使學生發現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比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新在哪裡。
2、 引導學生從其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的矛盾中發現問題。
學生在遇到一個新的問題時,總是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當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或較復雜才能解決某一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去解決,那麼新方法又是什麼?
3 、 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延伸處發現問題
數學課本都是比較薄的,課本中所出現的例題、知識點,都是被高度濃縮了的,但數學知識是永遠學不完的,且很多知識比課本中的例題難得多,若用課本中例題所介紹的方法去解決會比較復雜甚至解不出來。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意識及發現新知識在延伸過程中的深化與應用問題,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學生在做習題時,碰到一些拓展題或一些比較難的題目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為什麼這么快就能做出來。從而使學生發現解決這類題,有什麼特殊方法等問題。
三、 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除了要讓學生想問、敢問外,還要讓學生知道從何而問,如何問。在教學中,有些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膚淺,難以涉及到有價值的內容,或提很多與學習內容無關的問題,提出的問題的答案也是一目瞭然,無須任何計算,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有些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數出來,還有很多問題的答案不確定,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常問:「樹上有多少樹葉?」。
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數學教學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掌握了提出問題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提出問題,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1、 教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提出問題
數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它與生活、生產有著很密切的聯系,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需用到數學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了解、認識生活、生產,並從中提出問題,如「做某一物體的用料最省問題,造價問題」等等。教師以實際問題為背景進行教學,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實際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又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2、 教學生從解題過程中提出問題
解題是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單純做題,不思考、不提問,效果一定不好。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做習題時,多思考、多從題目中提出問題,如在審題時可提出:題目中有哪些條件?要求什麼?還少什麼條件?要用哪些方面的知識或定理、公式來解?在解題時可提出: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如何?根據條件可得出哪些式子?應該怎樣解等問題。做完題後可提出:我檢查結果了嗎?這道題還有沒有其他解法等問題。在教學伊始,學生可能沒有這樣提問的習慣,教師可先讓學生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自己提出問題的習慣。
3、 教學生從對比中提出問題
對比是學習數學的一種常見方法,它可以加深印象,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也是讓學生提出問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問題」產生於「疑問」,「疑問」產生於「差異」,「差異」產生於「對比」。
數學的很多知識都具有相似性,可以用於對比,但對比效果的好壞也因人而異,它取決於提出的問題,只有善於從對比中尋找問題,抓住關鍵進行分析、歸納,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有位老師在教等比數列性質時,先復習提問了等差數列的性質,再讓學生對照等差數列的性質研究等比數列的性質,從對比中,學生提出了「等比數列中奇數項或偶數項提出來構成的新數列也是等比數列嗎?」,「等比數列中等長的連續片段的和也是等比數列嗎?」等問題,這位老師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提問的信心,還使學生掌握了提問的方法。
4、 教學生從教材中提出問題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注重「雙基」,雙基的訓練是學生問題意識產生和培養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只有雙基扎實,才能較好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自己研究教材,因為教材中可以提出問題的地方很多,特別是新課標的教材,圖文並茂,常以圖畫、對話、文字、表格等多種形式呈現實際問題,學生只要認真地研究教材,根據需要篩選和處理這些信息,就能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
其次,教材的每章每節都有其重難點,每個概念、公式等都有其含義和適用范圍,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研究教材時提問:這一章、這一節的重難點是什麼?這個概念、公式、定理有什麼含義?有什麼條件?這個公式應該如何應用等等,久而久之,學生在翻開課本時就會根據課本內容提出很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當然,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得到各位領導、各位同仁的指點

G.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提出狀況及分析

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專必屬須解決的求知狀態,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發現學習、探索學習、研究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本文就此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心臟。新奇的、有趣的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需要,產生探索與解決問題的願望和動力,引導學生思維不斷深入。例如,「教學解決重疊問題」時,上課開始,教師先從了解班級學生在假期參加音樂、美術等興趣班的情況入手,讓其中一小組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項目下貼上寫著自己姓名的卡片(每人兩張)。

師:根據上面收集到的信息,同學們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1:喜歡音樂的人數比喜歡美術的人數多幾人?

生2:喜歡美術的人數比喜歡音樂的人數少幾人?

生3:兩種都喜歡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

……

H. 如何培養小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方法及能力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不應僅僅局限於解決問題,而應讓學生參與數學問題的提出過程,「能從日常、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即「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經歷收集、處理信息,進而提出問題的過程」。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處於教學活動主導地位的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我們每一位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不是一個方式問題,而是一種教育觀念問題。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越來越不愛提出問題,越來越提不出問題,這也是教學中一個不爭的事實。
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教師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只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忽視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的好奇心、認知沖突、教學氛圍的寬松與否等因素也制約著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再次,學生能否提出問題還涉及方法問題,有些學生不明白怎麼問、問什麼。那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呢?
一、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增強提問的勇氣。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增強學生提問的勇氣,首先需要教師營造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以真誠的尊重和發自肺腑的愛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對待那些數學學習稍差一些的學生。其次需要引導學生消除對教師、教材的崇拜和迷信,敢於對教師的講解及書本上的內容提出質疑。有時,教師還可以故意「犯下」一兩個錯誤,引導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敢於挑戰、提出問題的勇氣。
二、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僅要營造讓小學生敢於提出問題的學習氛圍,還要善於創設蘊含數學問題的情境,讓孩子有積極提問的興趣和意識。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追尋數學問題的慾望和激情,造成其認知沖突,誘發質疑猜想,喚醒其強烈的問題意識,從而誘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因而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對於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1、挖掘數學知識本身特點,創設數學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數學知識本身特點,創設數學情境。如在教學《噸的認識》時,一位教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隻麻雀的重量是100( );一隻鴕鳥的重量是100( );一頭大象的重量是6( )。學生很快便在前面兩個括弧里分別填上了克、千克,但是在解答第三題時遇到了「障礙」。此時,學生便會思考並提出這樣的問題:有沒有比千克更大的質量單位呢?6噸究竟是多重呢?……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2、創設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情境 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目標是從現實生活中「看到」數學,並應用數學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因而,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還原於現實背景中,將數學知識和兒童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興趣。尤其是在第一學段教師應當重點關注孩子是否能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並積極觀察、引導、肯定學生提出的和別人不一樣的問題,鼓勵孩子大膽、盡量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例如購物情境、乘車情境等都是適合學生接受的問題情境。
三、改進教學方法,創設提問的機會。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注重分析教材,注重課堂結構設計的環環相扣,無形中把學生提問的時間給擠掉了。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都要求學生循規蹈矩,要發言先舉手,如果沒有教師同意,即使有疑問的問題也不能提,因而也就禁錮了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
1、通過多種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提問的沃土。為了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留下提問的餘地。要讓學生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通過思考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一個12立方厘米的長方體。在擺完之後,許多同學通過小組觀察、交流提出雖然幾種擺法體積都相同,但它們形狀不同,因而表面積也不相同。由學生的提問,教師自然得出:體積相同情況下,長、寬、高越接近的長方體表面積就越小,包裝也就越節省。這樣就促進了課堂教學的展開和深入。
2、設立「提問卡」,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設立「提問卡」,記錄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課前收集卡片,進行綜合、規類,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師指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時,學生的「提問卡」上就記錄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一張紙是不是長方體?如果是的,它的高是多少?如果不是,那麼幾十張紙的書為什麼就是長方體?為什麼有的長方體有2個面是正方形?長方體中能不能有4個面是正方形?
3、設計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教師要著眼於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適當設計開放性作業,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參加實踐,在實踐活動中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如在學完了《年、月、日》知識後,可出示這樣的家庭作業:年、月、日月份 年通過學生查日歷、問父母或其他途徑,寫出幾個年份每個月的天數,以此讓學生在自己調查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獨立探究的方法。
四、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善於提出問題。學生有了提問題的勇氣,老師也給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並不等於學生就能提出問題了。因為有些學生想向老師提出問題,卻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此,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1、多觀察實際生活、從日常生活中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目的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養成觀察習慣,要培養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素養。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科學未解開的謎團,只有勤於思考,認真觀察,才能切身體會到生活的這種科學魅力。如:學校開運動會,一些學生觀察到,400米比賽每位運動員都不在同一起跑線上。於是提出:「400米賽跑為什麼運動員不在同一起跑線上?400米賽跑,相鄰跑道的運動員起點的距離應該有多遠?」的問題,這一問題引發了學生課余鑽研數學的熱情。
2、讓學生對「解題方法」提出問題。小學數學教學中,從多角度、多方位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是克服思維定勢、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可在學生解決問題時,指導他們按下列的幾個層面提問:A、題中所給條件有哪些? B、題中是否有隱含條件?C、可以從哪幾個角度去解決問題? D、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結果?經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便逐漸學會按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既提高了解題能力,又學會了如何提出問題。
3、鼓勵閱讀,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如在教學《通分》時,教師讓學生自學課本提出問題。結果一個學生大膽質疑:「通分時,為什麼一般情況下用幾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教師立刻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價值,並順勢將問題拋給其他學生進行討論,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培養學生會提問題的能力,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動機,營造提出問題的氛圍,創設提出問題的情境,指導提出問題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促使他們在問題中發展自我,成長為新世紀的優秀人才。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學生提出的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