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低年級數學案例

小學低年級數學案例

發布時間:2020-12-06 17:53:32

『壹』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准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 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麽,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 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 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 兩個條件:兩角; 兩邊;一角一邊
3 三個條件:三角; 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後,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 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實物演示:
由三根木條釘成的一個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舉例說明該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類比著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操作,研究四邊形、五邊性有無穩定性

圖形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讓學生舉例說明。

題組練習:
P140 2 ( 學生舉反例說明)
3 ( 對有能力的學生要求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推理過程。對一般學生要求口頭表達理由,並能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教師帶領,回顧反思本節課對知識的研究探索過程,小結方法及結論,提煉數學思想,掌握數學規律。

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前面知識,為探究新知識作好准備。

議一議: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受教師啟發,從最少條件開始考慮,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經過學生逐步分析,各種情況漸漸明朗,進行交流予以匯總,歸納。

想一想:
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
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
(2)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個角為 30,一條邊為3cm
剪一剪:
把所畫的三角形分別剪下來。
比一比:
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學生重復上面的操作過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
學生總結出:三個內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操作過程,通過交流,歸納得出結論。

鼓勵學生自己舉出實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那出准備好的硬紙條,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四邊形、五邊形不具穩定性。

學生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顧反思,歸納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師加以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合作。
經過對各種情況得分析,歸納,總結,對學生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結論很顯然只需學生想像即可,z+z平台輔助直觀演示。

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自主探索、交流,獲得新知。

舉例時,電腦輔助演示讓學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z+z平台顯示題組練習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

再次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7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教師以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營造了思維馳騁的空間,在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類、探究、合作、歸納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認知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
(3) 「樂思方有思泉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才會不斷閃現,個性才的以發展。

『貳』 急求:一份小學一年級或二年級數學教學案例,1500字左右

《對稱圖形》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6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對稱軸」。
2、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並學會欣賞數學美。
3、讓學生能剪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4、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結合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軸對稱圖形,會畫對稱軸。
【教學難點】 識別軸對稱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對稱圖形、尺子等。
【學具准備】 蜻蜓、蝴蝶、樹葉、長方形、正方形、圓、剪刀、尺子、鉛筆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對稱
1、故事引入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小故事,大家想不想聽?
(電腦演示):一個炎熱的下午,一隻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這時,飛來了一隻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說:「小蝴蝶,你繞著我飛來飛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笑嘻嘻地說:「你怎麼連一家人都不認識了!我是來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問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們怎麼會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圖形王國里,咱們可是一家的,咱們這一家子還有好多好多成員呢。走,我帶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飛過了田野,飛過了小河,飛到了小樹的葉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樹葉也和咱們一家嗎?」小蝴蝶說:「對!在圖形王國里,樹葉也和咱們是一家人。」
2、提出問題,觀察、討論
師:蝴蝶為什麼說在「圖形王國」里它們是一家的? 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引導學生從形狀、花紋、大小、圖案上觀察)
3、動手操作
請同學們拿出蜻蜓,蝴蝶和樹葉圖片,動手摺一折,你發現了什麼?(把圖形對折後,圖形的兩邊能夠完全重合在一起。)
4、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每個圖形左邊和右邊的形狀一樣、大小一樣、圖案也一樣。如果把左邊和右邊對折,圖形兩邊能夠完全重合在一起,在數學王國里,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對稱圖形」。 (板書課題:對稱圖形。)
師:對稱的東西還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鏡等,這些東西都是對稱的。(電腦演示)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蝴蝶、蜻蜓、樹葉,創設故事情境,以「蜻蜓、蝴蝶和樹葉為什麼是一家人?」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熱情,同時喚醒了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加上課件配合展示,為認識對稱物體的共同特徵打下基礎。在引出「對稱」的概念後,呈現給學生一些對稱的實物畫面,並動態顯示這些東西都是對稱的,豐富了學生對對稱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動手創作,親身體驗對稱
1、 師:老師還用彩紙剪出了一些圖形,猜一猜,這是什麼?(板貼:烏龜、小魚、飛機),它們是不是對稱的?
2、動手操作
師:這些對稱圖形漂亮嗎?你們能不能像老師一樣用紙剪出一個對稱圖形呢?
師:那麼怎樣才能剪出一個對稱圖形? (小組討論後匯報)
①折:為什麼先要對折?
②畫:想一想,我們用不用把整個圖案全畫在紙上? 把紙對折以後,你認為我們應該沿著哪條邊來畫?
③剪:
邊交流邊板書:折、畫、剪。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用彩紙自己創作一個對稱圖形,比比看,誰的作品最奇特、最漂亮!
(放音樂,教師巡視,並把學生作品部分展於黑板上。)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將一個圖形對折以後,左右兩邊的圖形是一樣的」這一本質特徵,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剪對稱圖形的活動。這一活動分為兩個層次,首先由小組討論怎樣剪對稱圖形,教師示範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後由學生動手剪一個自己喜歡的對稱圖形。學生在剪對稱圖形的過程中,經歷了折、畫、剪這樣的過程,幫助學生准確地認識「左右兩邊是一樣的」含義,使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細化。)
3、認識對稱軸
師:雖然他們剪出的對稱圖形樣子不一樣,可是在這些對稱圖形的中間都有什麼? 對,畫出來就是一條直直的虛線。(教師板演)
師: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
同學們很有創造性,想法都不錯。數學家取的名字跟你們差不多,叫對稱軸。
師:沿著這條對稱軸對折,對稱圖形的兩邊就能完全重合,可見這條對稱軸很重要。誰能指出這幾個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學生畫對稱軸
請同學們用筆和直尺在自己的作品上畫出對稱軸。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學生所剪的對稱圖形引出摺痕,通過摺痕引出對稱軸的概念,使學生對這一概念的認識直觀,自然。)
三、聯系生活,尋找欣賞對稱圖形
1、尋找生活中的對稱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對稱圖形,知道了對稱軸,請同學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對稱圖形?
2、伴隨音樂、欣賞對稱圖形
師: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是對稱的,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去欣賞一下生活中的對稱圖形。(電腦演示)
師:看著這些對稱圖形,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補充課題:美麗的對稱圖形)
3、動作表演、感受對稱情趣。
教師做動作,問:這樣,是對稱的嗎?怎樣才能變得對稱?聽音樂,當音樂停的時候請你們做一個對稱的造型。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對稱圖形,讓學生感受、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課件演示對稱圖形,既體現了媒體沿對稱軸對折的動態效果,又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對稱在生活中運用的廣泛性,同時獲得美的享受。)
四、辨析拓展對稱。
1、(出示課本第68頁「做一做」)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幾樣生活中常見的東西,請你幫老師找一找,哪些東西是對稱的?
師:你能畫出他們的對稱軸嗎?(全班交流)
2、(第70頁第2題)
長方形、正方形、圓的對稱軸在哪兒,分別有幾條?請你折一折、畫一畫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師:不同的對稱圖形,對稱軸的條數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條,有的有兩條,有的有無數條。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對稱現象,並能找出它們的多條對稱軸。)
3、(出示課本第70頁第3題)
師:老師這邊還有幾個對稱圖形,可是它們很害羞,把自己的半邊臉給藏起來了,小朋友,你們能想辦法把它的另一半找出來嗎?請同學們沿著對稱軸畫出他們的另一半。
4、猜一猜
出示3、A的一半讓學生猜一猜,展開後是什麼。
師:你還想到什麼?
師:同學們課後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26個字母、數字或我們學過的文字當中有哪些是對稱的。
五、評價總結。
1、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獲?
2、師小結:同學們都說,對稱圖形很美,是啊!只要我們用眼睛仔細去觀察,用雙手去創造,就能用對稱圖形把生活裝扮得更加美好!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一次說說對稱圖形的特點,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和回顧。)

【課後反思】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必要基礎,了解對稱圖形,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一節學科整合課的內容是認識軸對稱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動手操作活動了解對稱、對稱軸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結合新課標的精神,我認為學生對於這方面的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發現、創新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比較、思索、發現,才能真正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進而領悟,內化為自己所有。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始時,利用學生熟悉的蜻蜓、蝴蝶、樹葉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接著通過問題「蝴蝶、蜻蜓、樹葉為什麼說在圖形王國里一家人呢?」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願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上課件配合演示,為認識對稱物體的共同特徵打下了基礎。
2、讓學生的親感親歷,在感知中總結學習。
在創設故事情境,初步感知對稱圖形後,讓學生動手操作創作對稱圖形,感知它們的共同特點。經過和老師的共同探討後,親手剪出各種對稱圖形,進而通過摺痕引出對稱軸的概念,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使學生了解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給幾何圖形找對稱軸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對稱圖形的特徵和在教學中的運用,最後設計提高發展題,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給學生持續發展創造空間。
3、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探究與合作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的保障學生的主動參與。本節課按「初步感知對稱——親身體驗對稱——尋找欣賞對稱——辨析拓展對稱」的思路展開教學,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找一找、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生長過程,感悟學法,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發展。例如讓學生觀察美麗的蜻蜓、蝴蝶、樹葉圖形,在小組內討論,講述自己的發現。又如,各組討論交流剪對稱圖形的方法,教師用按學生所說的方法剪出對稱圖形,給學生以肯定和贊許。再如,請學生展示剪出的對稱圖形,講述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擴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從中也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鍛煉他們的學習的能力。
4、重視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搭建欣賞對稱美的平台。
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感覺,教學中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精心設計師生共同欣賞生活中對稱圖形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悅耳的音樂聲中輕松愉快地欣賞美麗的畫面,既體現了媒體沿對稱軸對折的動態效果,又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對稱」在生活中運用的廣泛 和美的享受,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軸對稱圖形可以是左右對稱,也可以是上下對稱,雖然教師在板貼時展示了上下對稱(魚)、左右對稱(烏龜)、斜的對稱(飛機),但在欣賞對稱圖形時,缺少上下對稱的物體,容易給學生造成思維定勢。
2、在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圓的對稱軸時,由於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怎樣通過有限次的操作來發現規律,有待於教師更好地引導。
3、教師的個別語言組織得不夠嚴密。
以上缺點和不足有待於改正。

《對稱圖形》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68頁內容。
學習目標:
1. 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2. 使學生理解對稱軸的含義,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來。
3. 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得到培養,同時感受對稱圖形的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對稱圖形、對稱軸。
難點: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准備:課件
學具准備:信封、紙、彩色及時貼、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剪刀、釘子板、水彩塗料。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由許許多多美麗的物體組成的,一片碧綠的樹葉,一隻漂亮的蝴蝶,都能帶給我們美的享受,現在,李老師這里有幾張精美的圖片,你們想不想看?(想)
(課件出示圖片)
師:誰來說說圖中都有什麼?(蝴蝶、楓葉、喜字、京劇臉譜)
師:他說得對嗎?請同學們在仔細觀察,這四個物體雖然不是同一類型的,但它們四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同學們,同位兩人談論一下,你能發現這個共同點嗎?(同位討論)
交流:我發現這些物體的左右兩邊都是一樣的。
師:你們都發現這個特點了嗎?(是)那麼怎樣驗證它們兩邊完全一樣大呢?
(學生自己說自己的想法)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教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解)
師:這是剛才出現的那片楓葉,下面我把它從中間對折,它的左右兩邊怎樣了?(重合)對了,左右兩邊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說明左右一樣大呀?(是)
師:像這樣,物體對折後兩邊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圖形,我們就叫它對稱圖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對稱圖形。
(板書課題:對稱圖形)
2. 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來折一折驗證一下呢?(學生自己折圖片)
交流:你折的什麼圖形(蝴蝶)重合了嗎?(完全重合了)你發現它是不是對稱圖形?(蝴蝶是一個對稱圖形)
師:誰和他折的不同?(學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劇臉譜)
3. 一個圖形,它既可以左右對稱,又可以上下對稱,還可以這樣斜著對稱,注意:只要對折後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樣,我們就可以叫它是對稱圖形。
4. 師:剛才咱們再對這時出現了一條摺痕,你知道這條摺痕叫什麼?
這條摺痕,咱們把它叫做對稱軸。我們一般用虛線來表示的,現在請你們將剛才的對稱圖形拿出來,在上面畫出它的對稱軸。
師:怎樣才能畫得很直?(用直尺畫)
(展示學生畫的對稱軸)
5. 判斷,將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畫出來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判斷的不錯。(出示黑板上的對稱圖形)
師:請大家看黑板,這幾幅圖案,都是李老師課下自己剪的,大家觀察一下,他們是不是對稱圖形?(是)怎樣才能夠剪出真正對稱的圖形來呢?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兩個人商量一下。(同位討論)
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先將紙對折,以對折線為中心,畫一半圖案,然後再剪下來,打開後就是一個對稱圖形了。
師:課前,李老師發給你們一些彩色的及時貼,請同學們自己剪一個比較簡單的對稱圖形。開始。
(學生剪,教師指導)
展評:剪好的同學,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學生評價別人的作品)
(三)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師:請大家拿出信封,裡面有什麼?
(長方形、正方形、圓形)
1. 拿出長方形的紙來,試著折折看,它有幾條對稱軸?(2條)
2. 正方形(4條)
3. 圓形(無數條)
師小結:看來,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有的是一條,有的是幾條,有的是無數條。
(四)找對稱圖形
師:這節課中,我們研究了那麼多的對稱圖形,你們觀察一下,咱們教室里,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
師:同學們發現的可真多,其實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特別大,你們想不想開開眼界呢?
(展示對稱的現象)
教師講解:鍾表的外觀是對稱的,這種對稱不僅為了美觀,更保證了鍾表走時的均勻性和准確性;飛機外觀的對稱能使它在空中飛行是保持平衡;我國勞動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對稱的美,看!民間常用的對聯、古詩中的對仗它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對稱關系。又比如,我國民間的手工品,中國結、窗花等,它們的對稱充分體現了對稱的藝術美感;對稱還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現象,許多動、植物都有自己對稱的形式。比如人的臉,以鼻尖為對稱軸,眼睛、耳朵、嘴都是對稱生長的。眼睛的對稱使人觀察物體更加准確,耳朵的對稱是我們聽到的聲音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而雙手、雙腳的對稱又能保持的人身體的平衡。服裝大多的對稱的,對稱的設計看起來更美觀、莊重。對稱的原理也被廣泛的運用在建築上,例如:北京的故宮,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體布局是對稱的,前三殿、後三宮在對稱軸上,其他宮殿對稱分布,它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築群。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橋,它的左右、前後都是對稱的,對稱的設計師大橋更加牢固、結實。下面請學們欣賞其他國家的對稱建築,巴黎的艾菲兒鐵塔、泰國的泰姬陵、凱旋門,這些建築它們的設計都是對稱的、和諧的。
(五)動手實踐
師:課前我給你們每個小組發了一些物品,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嘗試製作對稱圖形。
(學生活動)
展示:
(1)用塗料的學生講方法:我先將紙對折,然後打開,沿對稱軸將塗料在一邊畫出圖形的一半,然後再對折,這樣塗料就印到紙的另一半,就畫成一個對稱圖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學講方法。(略)
(3)用釘子板圍的同學講方法。(略)
(4)用網格紙畫的同學講方法:我先畫對稱軸,然後畫圖形的一邊,然後比著一邊的樣子畫另一邊,左邊占幾格右邊也占幾格。
全班評價
(六)全課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學生談收獲)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對稱圖形很美,希望同學們能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出更多對稱的圖形,把咱們的生活裝扮得更美麗。

第三課時:鏡面對稱圖形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感受鏡面對稱圖形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活動,正確體會鏡像對稱的相對性,通過觀察、實踐,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教學重點:感知鏡面對稱的特點。
教學難點:體會鏡面對稱的相對性。
教學准備:鏡子、圖片、電視、實物投影機……

教學過程預設:

一、玩一玩
1、小朋友,今天我們來玩一玩鏡子,好嗎?
2、照一照,你在鏡子里看到了什麼?
3、這是怎麼回事?
你(××同學)怎麼跑到鏡子中了呢?
4、除了鏡子以外,你還見過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東西嗎?

二、看一看(第69頁的主題圖)
1、仔細觀察,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
2、怎麼會出現兩棟房子、六隻天鵝?怎麼岸上有樹,水底也有樹?
3、看一看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你發現了什麼?
4、揭題:小朋友,其實這也是數學知識,是一種鏡面對稱。(出示課題)
三、找一找
1、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些鏡面對稱的圖片。看哪一個小朋友最先發現圖畫中的鏡面對稱知識。
(出示圖片)
這些鏡面對稱的東西有什麼特點?
2、我們再來看一看鏡子里可愛的小朋友(出示圖)。
(1)小朋友,這也是鏡面對稱的例子,你能來解釋一下它是怎樣對稱的嗎?
(2)比較一下,鏡子里的小孩和鏡子外的大小一樣嗎?方向一樣嗎?
(3)誰能具體說說他的方向是怎樣相反的?
(4)小結: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對呀,鏡面對稱的現象就是鏡子里所照出的事物大小形狀相同,但左右方向卻是相反的。(板書:方向相反)
四、照一照
請學生用手中的鏡子做游戲。
1、用鏡子照一照自己的臉。
點點自己的左眼,看一看它的方向怎樣?
朝鏡子里的你笑一笑,再做幾個鬼臉,你發現了什麼?
2、(發給學生只有半邊圖像的卡片)猜猜看,另半邊圖像是什麼?(教材第71頁第4題)
(1)沿著右邊的對稱軸用鏡子去照一照,瞧瞧與鏡子里的圖形合起來變成了什麼?
(2)小組活動用鏡子照。
(3)小組匯報。
五、做一做
判斷。哪個是你在鏡子里看到的樣子?圈出來。
(教材第71頁第5題)
六、拓展
1、師: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
小朋友表現得非常棒,老師獎給你們一個故事,小朋友們願不願意聽?
(1)老師講述《猴子撈月》的故事。
(2)提問:同學們也許早就聽過這個故事,那麼請同學們想一想:小猴子想撈到水裡的月亮,對不對呢?為什麼?
2、課外——大家都來照鏡子。
組織學生去大廳的鏡子前「照一照」
(1)請學生在鏡子面前表演各種動作,同時請學生說出鏡子裡面的自己動作是怎樣的。
(2)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向前走一步,鏡子里的你是怎樣走的?
(3)鏡子里的我左手拿筆,右手拿本子,鏡子外面的我怎麼樣?
(4)我往左走,鏡子里的我往哪走?(往右走。)
學生任意做動作……

『叄』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

像這樣的么?

1、[案例描述]《帶分數乘法》教學片斷:

⒈學生根據應用題「草坪長5米,寬2米,求草坪的面積。」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四人小組交流演算法。

其中一個組,在小組交流時,由於三位同學還沒有想出方法,整個合作過程只好由一位同學講了三種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學拍手叫好而告終。

請你根據上述教學片斷進行反思(主要從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層面分析)。

答:以上現象是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的關系。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強調合作學習不是不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應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基礎,合作學習應是獨立思考的補充和發揮。多數學習能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組織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應遠遠超過獨立學習的結果。當然,宜獨宜合,應和教學情景、學生實際結合,擇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們在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時,能否認真的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學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讓學生經歷過獨立思考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他們有充分的時空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有否進行明確的角色分工呢?

『肆』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有哪些

101教育PPT有很多,隨便發一篇給你吧
人教一年級數學上冊《1—5的認識》教案
學情分析:
學生在幼兒園接觸過1-5各數,他們能夠熟練地數數,有的甚至能夠疏導100多,從表面上看,他們已經很熟悉這些數了,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生缺乏對數的整體意義的理解。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這些數,對它們的用處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沒有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對生活中離不開數的價值缺乏體驗,還沒有對這些數產生較強的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 在觀察農家小院圖提取信息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初步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1~5的基數含義和寫法。
教學難點:
1~5的寫法,初步建立數感。
課時准備: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游戲,請同學們舉起你們的雙手,跟著老師一起做。我說一句你們跟著說一句。(師生一起做變變變的游戲)
師:剛剛我們變手指是從幾根指頭變到幾根指頭的?(隨機引出一根指頭到五根指頭的)
師:今天我們學習《1-5的認識》板書課題(1-5的認識)
二、實踐探索,合作交流。
1.師:現在是秋天,秋風送爽,碩果累累,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看這位老奶奶,家裡收獲了很多東西,同學們瞧瞧,這幅圖裡面都有什麼東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觀察,圖中有多少個南瓜、多少朵花?並隨機指導三、指導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
1.師:圖中有什麼數量是1?
(一個老奶奶/一隻小狗/一串玉米。)
教師:(那我們數量1的東西數完了,接下來應數數量幾的呢?)那就請同學們數出圖中可以用數「2」表示的東西。
2、師:它們的數量都是2,可以用數「2」表示。2數完了應該數幾呢?就請同學們數出圖裡面可以用數「3」表示的東西。
3、 3數好了接下來應該怎麼數?
4、請同學們數數,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4」表示的呢?
5、小雞和向日葵的數量都是4,可以用數「4」表示。接下來我們應該數?
6、:請同學們說說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數量是5,可以用數「5」表示)。
四、指導認讀。
教師:現在我們一起看一下這個計數器。上面有幾顆珠子?
教師:1顆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們再加一顆珠子,現在是幾顆啊?(相機做練習)
五、指導書寫
教師: 1是從上往下寫,稍稍有些傾斜;2像一隻小鴨子; 3像小耳朵;4要寫得直直的,不能有彎曲的地方。
六、練習
生在方格本上寫1~5。
七、布置作業
課本第16頁的做一做兩道題完成。
教學反思:
1~5學生們在幼兒園都已經學習過了,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在於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通過圖片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討。但實踐下來發現課堂游戲少,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可以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多開發一些數學游戲,激起學生的興趣。

『伍』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典型案例分析 速求啊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魚缸需要多少材料。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面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魚缸的外形是什麼樣的?長方體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魚缸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於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沖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魚缸製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里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那麼誰來說一說什麼叫做表面積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拿起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手摸著面)提問:正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正方體的表面積 是指什麼?正方體里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可以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
正方體的6個相同的正方形面的總面積就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4.教學例2
提問:題目條件是什麼,讓我們求什麼?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就是求正方體的什麼?你會算嗎?
(課堂實錄:有同學提出可以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因為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正方體,所以可以這么做。有小部份同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通過計算後認為方法太繁,可以用簡便方法。)
(點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是否有好的開頭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進行導入,先請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接著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推導,從而引出新的計算方法,使得學生愉快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通過教學的導入,明確了教學的目標,確定了研究方向,這時再引導學生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師: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積只要用棱長乘棱長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6。
二、魚缸的製作問題
說明: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6個面的餓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並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如例3。
1.幫助學生回憶魚缸的形狀(長方體,但是沒有上面)
2.如何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要減去上面的面積)
3.教學例3
(出示長方體模型,把它看成魚缸的模型)
(1)魚缸缺少哪個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幾個面的面積和?哪幾 對面有相同的梁個?哪個面只有一個?如何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5個面,沒有上面,左面=寬*高前面=長*高 底面=長*寬)
(3)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點評:在教學中採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魚缸」啟發學生如何計算製作一個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也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這個事例在生活中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系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4)改變題目要求,使得長方體的寬和高長度相等,觀察模型,你發現了什麼現象?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學生1: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左面和右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前、後、上、下四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學生3:這個長方體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個面的面積,它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
說明:寬和高長度相等時,長方體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魚缸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個面的面積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積,就是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
(點評:數學是很嚴謹的,所以在學生敘述的時候要規范學生的語言,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注重評價,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第三位同學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揚了他在敘述數學問題時所具有的嚴謹性,同時要求全班同學在這方面要向他學習。)
書P42頁練習二的第一、二題。
(點評:要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關鍵是要知道如何計算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這些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而且通過指名學生口答練習,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利於以後教學的實施)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
一、積極參與,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麼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經歷學生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使得學生通過活動,根據所學的知識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同時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這種研究學習的過程,通過本身的實踐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復習鞏固,同時提出新問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如何求解的?然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猜測,並且舉例證明觀點是否正確,最後由我來歸納總結。設計探究問題:1.你能根據表面積的概念說一下什麼叫做正方體的表面積嗎?2.如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還進行全班討論,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和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區別與聯系。通過這種研究性的探討以及對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表面積的概念而且學會了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使得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實為依據,解決問題
在製作魚缸的問題中,首先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實物,然後出示簡易模型進行教學。先問學生魚缸有沒有蓋子,接著啟發學生猜想如何計算製作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從而引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的問題上來,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探索慾望。通過教學引導發現問題後,利用事實為依據,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討研究過程,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同時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對數學的學習保持一種新鮮感和神秘感。
三、鞏固知識,歸納要點
改變題目的要求,發現新問題,全班討論。經過多位同學敘述,他們便發現某些同學的認識是片面的,所敘述的內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結論不完全正確。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用充分的事實來說話,資料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針對某些典型的錯誤觀點可以進行討論,推翻,說出問題的結果和原來預測的不同點(區別),然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加深印象。同時正確評估學生的觀點,通過練習,鞏固新舊知識,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記錄,最後歸納要點或者規律。新課程強調: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我遵循這些理念開展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學需改進之處:
教師進一步做好「六認真」工作,提高教學能力,掌控好學生上課時的氣氛,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典型問題,培養學生的敘述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得我們的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十」字型人才。

『陸』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育案例分析300字以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 教學案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內容摘要 所屬學科 數學 適用學段 小一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案例分析 作者 文件格式 文件
類型 轉 載 上傳時間 2006-07-03
推薦人 肖仙

一、背景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 一年級教學課本中,有部分內容學生在以往的實際生活中早已接觸過,也就是說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知識經驗,我們何不藉助他們已有的經驗來使教學中比較煩瑣、費時的內容變得簡化、省時,並主動探究、實踐解決教學中的重點,突破難點呢?《標准》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形式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改,新教材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讓老師們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大膽創新,找到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景葉老師在設計<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就是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把它設計成猜一猜,買一買,分一分三個實踐活動來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簡單的購物,特別是購物時兌換人民幣的問題,並了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學生在購物的過程體會到了人民幣的功能,並且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學內容是江蘇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一元以內的人民幣」。

實踐活動一:

1、 師:老師今天上課帶來一個禮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麼?我

請一個小朋友上台來摸一摸(錢)。我們平時用的錢叫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

2、 了解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情況。

師:每一組都開設了一個小銀行,小組成員分別從裡面取錢,

按順序(教師演示)從中取出兩種你認識的人民幣,最好跟別人的不一樣。(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取錢。這里教師應組織好學生的紀律,說清要求後再動手操作)

3、 師:請小朋友向同組同學介紹一下,你取得錢是多少?(同學

展開激勵的交流)請一組成員上台,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學生說一說是多少?你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對於說的好的加以表揚)

1角、1元(硬幣)、1元(紙幣)……

評析:

教師善於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數學。教師既善於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恰當地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用數學意識。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人民幣,有時還使用人民幣,本課設計先讓學生猜的活動,再通過分類感知人民幣。激發了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展實踐活動,教學效果較好。

實踐活動二:

1、 小貓不認識人民幣,它也想去商店買下面這些東西(課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標價)你能幫助小貓用1元、5角、2角、1角的紙幣付錢嗎?(課件出示四種紙幣)用哪一張錢付?(根據學生敘述課件演示用線連接)。

2、 商店裡有哪些東西?(課件出示:練習本5角,鉛筆8角,小

刀1元)從小銀行里取多少錢就可以買到練習本?(讓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學生上台說一說。還有不同的取法嗎?(學生積極思考發表各自方法)想一想:買8角的鉛筆現在你會付錢了嗎?(學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錢,再說一說)老師買一把一元錢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嗎?(生取一元紙幣或硬幣)。你還有其它方法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總結出1元=10角。

3、 兔媽媽也想買東西,它帶了幾角錢?(課件出示:一個2角,

一個1角)還差幾角?你能幫它取7角嗎?……

評析:

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購物,以及解決在購物的過程中遇到的兌換的問題。創設了一個個能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生活情境,把知識經驗生活化、數學化、系統化。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的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機會。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在這里教師雖然注重了創新,但又不夠大膽——難道買幾角的物品非得拿剛好的錢嗎?可以拿一元錢去購買,讓售貨員找呀!而且這種情況是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

實踐活動三:

自已開辦商店模擬購物。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每組開個小商店,組長當營業員,

其他同學當顧客,顧客先到銀行里取1元錢,然後到營業員那去買東西。我們來評一評,誰是最文明顧客,誰是最優秀營業員。先想一想,你想買什麼?(學生積極參與到購物活動中)指名說一說你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

評析:

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環節里,向學生滲透了在購物時要形成講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適時的思想教育,是本節課的一個特色。教師善於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結合人民幣的認識,進行愛護人民幣、不亂花錢、拾金不昧、奉獻愛心等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

綜上所述,整個教學活動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一些教學理念,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一年級的學生從懂事開始就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並會用人民幣進行購物。為此,在了解學生認識人民幣情況時可從學生認知基礎出發,創設一個情景:一位同學當售貨員,一位同學購物。讓學生自己來決定想買什麼,用哪種錢購買,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來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能更好的體現創新性。另外,我覺得這位老師在教學中,眼中沒有學生,不能較好地調控課堂。如教師問,你見過一分硬幣嗎?有一位學生(一直都比較調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說我見過!但教師說:「是嗎!請座!」我想這里完全可以說:「是嗎!你在哪裡見過?可以和同學們說說嗎?」這樣這位學生一定會認真聽講,並對課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柒』 小學數學案例題目隨便

試卷分析是小學檢測必不可少的內容,通過分析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學生本階段的學習情況,也有利於下一步教學工作的開展。試卷分析可詳可簡,本文先分享一個詳細的試卷分析,僅供參考……
小學數學試卷分析(樣本)
一、整體情況分析
1、本次檢測平均分只有73.9分,反映了本班學生的數學綜合水平處於中等水平,兩極分化較嚴重,31.0%的學生數學素養較好,都能在90分以上,而19.0%的學生不及格,並且有11.9%的學生成績在20分以內,平均分就難提高上去。優等生成績不完美,總有差錯,100分幾乎沒有,說明學生的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系統處理數學知識的能力尚未建立。
2、學困生分析
本班的學困生已成現實,難以改變,因為他們的基礎知識實在不行,教師根本沒有精力和耐心去精心輔導,所以盡可能讓他們理解簡單的數學知識,讓他們切實掌握。11.9%的學生基本不具備學數學的能力和方法了,只能靠模仿做幾道簡單的習題。18.0%的學生思維水平不是特別高,相對於優等生來說理解會慢點,不夠靈活,但耐心講解,他們也能掌握好,這部分學生還是可以挽救的。
3、卷面分析
本次檢測較以往,有如下改變:一是解決問題的比重適度降低,幾乎涵蓋了本冊重點知識,分值只佔25%;二是口算題量增加,強化了口算能力的重要性;三是注重了知識習得過程的考查,如圓面積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強化了過程的重要性。四是注重知識的全面理解。如選擇題的第1、5小題,都是理解性較強的題,需要學生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二、試題具體分析
1、學生答卷整體情況分析:從學生答題情況開看,還算可以。每個大題的答題率都在60??70%之間,只有解決問題的第2個題目,在44.8%不大理想。而有關用數對表示位置的習題正確率在100%,難能可貴。其餘較好的有文字題的第2小題,讓學生用方程解答,剛好有復習到。本次的解決問題比上學期要好,答題率都在70%左右,有關計算的習題也算可以,都在75%左右。答題情況較弱的是填空題、選擇題、問題解決等這些認知水平較高、需一定解決能力的習題。
2、細化分析:從試卷安排順序逐步進行分析,以便科學合理的反映本班答題情況。
項目一:認真思考,准確填空。(19%)
⒈考點:有1個小題,側重於倒數、化聚、分數乘除法、扇形統計圖、圓環面積、圓面積的推導公式等。
⒉答題情況:本題的得分率在67.5%,可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算可以,全班只有1位學生全對,而錯誤率最高是第7小題,將圓展開後,拼長的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還有圓環小路的面積計算。部分同學對():8=10/()=()÷20=0.25=()%類型的題目掌握不夠好,更需強調「誰在前,誰在後」的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
⒊失分原因:一是知識點記憶不深刻,如最小的合數;二是轉化意識不強,如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半徑,理解不透;三是對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理解不到位。
⒋今後教學要加強:一是知識形成的展開過程,更加重視直觀教學;二是基礎知識的回憶和理解;三是講究策略和方法。
項目二:仔細推敲,認真辨析。(5%)
⒈考點:百分數的意義、化簡比、圓周率概念、比的分配問題、商與被除數大小關系等。
⒉答題情況:答題率在78.1%,還能較好到體現出學生的辨析能力。幾道習題應該不難,平時教學都有講到過,只是第4個習題,平時不大注意,學生答題情況不好。
⒊失分原因:一是學生對直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度數關系理解不到位;二是對圓周率概念理解還摸稜兩可;三是商與被除數大小關系比較,沒有形成整體觀,缺乏辨析能力。
⒋今後教學:一是要加強概念的理解和知識點的落實;二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數學知識的能力。
項目三:反復比較,慎重選擇。(5%)
⒈考點:對稱軸、圓、百分率、等式、單一量等
⒉答題情況:61.4%的答題率來看,應該不算好,第1、5小題,此類型習題平時講得較少,但也有部分學生正確選擇。尤其是第1小題,求單一量的問題,平時教給學生的策略不是很到位。對「如果A÷=B×,那麼A()B」這種習題,平時已有滲透,可這里錯誤率還是較高,不難理解。原先以為,學生對第5題,如「在含鹽率是10%的鹽水中,加入鹽和水各10克,這時鹽水的含鹽率是( )」的把握不是很好,可答題率還不錯。說明學生已對百分率有了很好的理解。
⒊失分原因:一是理解不到位;二是逆向思維能力不強;三是不會合理選擇方法。
⒋今後教學:一是加強知識的綜合性;二是教會學生解決的策略和方法;三是扎實地理解有關概念。
項目四:注意審題,細心計算。(38%)
相對於數學學科特點,計算能力的測查是必測項目。而計算離不開口算、遞等式計算、解方程、文字題等。而文字題,從新教材來看,並不突出,課本中這種類型的習題根本找不到,但每比檢測總有這樣的習題存在,不得不重視。
⒈考點:主要側重於分數乘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方程等;
⒉答題情況:一是口算的答題率有81.5%,其中只有兩題是分數加減法,錯誤率最高的是+、0.3×、+×7、×÷×等題。二是遞等式計算,答題率在75.4%,往往是過程基本正確,結果錯誤較多,此類習題:×+÷8錯誤率最高。三是解方程的答題率在78.6%還算可以,形如x-x=24題型,錯誤率較高,學生就是不能將乘法分配率進行遷移。四是文字題,平時做得比較少,但答題率也在85.4%,尤其是對用方程解決文字題較好,這跟復習時剛好碰到有關。
⒊失分原因:一是學生對異分母分數加法還不夠熟練,缺乏觀察數據特點,盲目計算,分數和小數乘法的能力不是很強;二是學生基本已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但往往由於粗心結果錯誤較多,對簡便方法掌握不夠,原因在於不能先觀察數據特點進行合理計算;三是解方程的能力不強,尤其是稍復雜的方程,學生還沒有與乘法分配率進行聯系;四是文字閱讀能力較差。
⒋今後教學:一是更加突出計算能力的教學,照準機會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安排一定的計算練習,形成較強的計算方法;二是突出乘法分配率的教學,尤其是方程;三是平時教學也要適度增加一些文字形式的習題,供學生練習。
項目五:用心觀察,精心計算。(8%)
⒈考點:用數對表示位置、在正方形內畫一個最大的圓、計算圓的面積等;
⒉答題情況:一是用數對表示位置非常好,答題率在100%。二是大部分同學能在正方形內找到圓心,並正確畫圓,尤其是能正確計算面積。此題的答題率在77.4%非常可觀。
⒊失分原因:一是還不能找到圓心;二是圓面積的計算方法。
⒋今後教學:一是充分發揮每道習題的作用,盡最大可能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如作圖能力、計算能力;二是講究策略和方法,如在正方形內找圓心的方法,平時有遇到,但沒有抓落實。
項目六:活用知識,解決問題。(25%)
⒈考點:問題解決是數學測試的重頭戲。本張試卷涵蓋了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比的應用、利息計算、圓周長的計算。
⒉答題情況:一是對利息計算、分數乘法解決問題的答題情況較好,正確率都在83.3%以上;二對分數除法問題學生掌握還是不夠好,但也有多樣方法,其中的數量關系掌握不透徹;學生正確的方法有如下幾種:①100-51-28=21(枚),這種方法解答的學生已有全面分析習題的能力,其實這道題目編排不是很科學;②28÷(1+);③(1+)x=28;④28÷;⑤x+x=28。而錯誤的方法也很多,粗略統計有11種,有些答案正確,但說不出原由,有些答案亂套,沒有思路,學生想法不一,就是沒能找到正確的數量關系。三是對按比例分配計算能力掌握較好,但學生對長方體棱長的數量回憶不夠,盲目計算,導致此題答題率只有44.8%,問題在於沒有將求出的長除以4,算出一條長的長度,缺少知識的系統性。
⒊失分原因:一是不能正確找到其中的數量關系,進行合理分析,尤其是分數除法問題;二是有關長方體棱長的數量掌握不到位;三是圓周長的理解不到位。四是缺乏作圖、線段圖能力。
⒋今後教學:一是加強數量分析的理解,幫助學生正確找到習題中的數量關系,最大可能讓學生自主作出線段圖,幫助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二是注重周長和面積的理解,正確計算;三是概念的落實,如學生一定要明白長方體棱長的數量。
三、今後教學建議:
1、抓兩頭並進,促中間層發展。學困生已成為本班的現實問題,一時也難以改變。只能在新知教學時讓這部分學生切實掌握好一些簡單知識,掌握基本的計算技能和方法。尖子生還不是很全面,今後要融入拓展性習題,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敏度,當然首先要夯實基礎,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的系統性,幫助建構數學知識體系。中間層的學生只能靠耐心,多伸援助之手,利用課後輔導時間,詳細講解要點,幫助他們掌握好每節課的知識點,這樣才不至於他們掉進學困生的隊伍,使他們穩定在七八十分左右。
2、注重數學知識的過程演繹。在備課時,我們要形成整體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全面系統知識體系,落實各個知識點,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開展思維訓練,一定要讓學生切實經歷知識的習得過程。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脈絡體系,建構系統知識。如圓面積的推導過程,我們只注重面積的推導,而沒有去挖掘周長的計算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可見,備課缺乏系統觀,要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演繹過程的思維價值,進行系統教學。
3、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基礎知識一定要讓學生切實掌握,尤其是學困生,教學不能浮在知識表層,一定要深挖,體現思想。
4、教學要有深度。從本次檢測來看,平時的教學基本在知識點上螺旋進行,而沒有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建構解題模型,切實掌握好策略和方法。如「如果小剛小時行走 km,那麼他行1千米需要幾小時?列式為」,平時也有碰到,但總是沒能找到更好的策略,這些靈活性較強的習題,平時教學一定要深層次思考,幫助學生找到更好的方法。此題,我想就可以利用「比的基本性質」的知識來幫助解決,是不是更妥當。
5、教學更講究學習方法和策略。遇到不同類型的習題,讓學生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法和策略來提高解題能力,最終建立解題模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捌』 《小學低年級數學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案例

眾所周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歷來都是非常重視計算能力的培養。尤其是低年級的口算能力,口算還有利於思維訓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快速反應能力及創新意識。能促進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趣。口算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懂理、會算、熟練、靈活的過程。口算還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因此,無論從長遠來看,還是從整體來考慮,都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如何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
一、明確口算目的,激發濃厚的口算興趣
口算也稱心算,它是一種不藉助計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新大綱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要過關,必須抓口算",這是科學結論,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條規律。因此,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既要培養他們的口算興趣,又要明確口算目的。學生在進行口算時,需要集中注意力,記數目,選演算法,在頭腦中緊張的思維運算,因此口算能促進學生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從口算能力著手。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
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孩子的口算興趣,可以採用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口算形式來進行。這一點對低年級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如果經常採用單一的方式進行口算訓練,勢必會讓他們感受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不會太好。針對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們採用讓「口算天天練」走進我們的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
自課題實驗以來我們課堂上每天堅持3分鍾的口算天天練,原來在老師的督促下進行訓練,課堂10道題做完並訂正完需要5分鍾,學生的口算能力的確不行,速度跟不上,而且錯誤較多,經過一學期以來學生的口算習慣有了明顯的改變,現在上課前組長都已下發到每個孩子手裡,個個都能當小老師組織學生訂正,學生由原來的3分鍾寫10道題提到3分鍾25題、30題。口算的速度提高了很多,口算的正確率由原來的70%提高到95%以上。

三、形式多樣,提高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單一的口算練習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枯燥的,怎樣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口算能力增強呢?我們針對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學生年齡小,不易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學習中無意性和情緒性很明顯,我們可以在練習形式多樣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練習的操作性,增強練習的游戲性、挑戰性和趣味性,寓學於樂。使學生始終保持對口算的濃厚興趣。同時根據教材的特點:
1、開展趣味性的游戲活動
我們教師要積極動腦,設計各種受學生喜歡的游戲活動來訓練口算,並要經常更換游戲形式,豐富口算練習。在訓練20以內加減法時,可經常採用開火車接力、找朋友、幫小動物找家和摘水果的游戲形式計算口算題。如學習表內乘法時,可採用對口令、編兒歌的形式;如:1隻青蛙1張嘴,2隻耳朵4條腿,2隻青蛙2張嘴……,還可讓學生用螃蟹,蜜蜂等其他動物自編兒歌, 在游戲的過程中,學得興趣盎然,逐步使學生達到熟練程度。
2、開展挑戰性的競賽活動
低年級學生一般好動、好勝,對於比賽的積極性很高,表現欲很強,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適時、適量、適度的組織多種形式的競賽練習,經常採用速算、奪紅旗、小組對抗賽,搶答賽,限時賽等,更加激發了學生的鬥志。我們教師也可以發揮創新意識,運用生活中的素材,創設更多新穎的活動。如:「比比誰與老師對的快」,同時還進行搶答、口算接力賽、口算大比拼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形式多樣了,孩子的口算興趣自然更濃了。
四、注重算理教學,加快口算速度。
教學事實表明,口算速度快的,筆算速度也快,正確率高,反之則差。在口算教學中,讓學生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徑是教學生理解算理,口算方法的靈活運用,又能加深對算理的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我不僅僅教給學生正確合理的演算法,而且十分重視算理教學。例如: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先問:"17減8等於幾呢?"學生爭先恐後的回答:"等於9。"我又問:"你是怎樣想出來的?"學生說:"因為9+8=17,所以17-8=9",我總結這種方法就叫"做減法想加法"。又進一步引導:"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用其它的辦法來做這道題呢?"這時學生馬上來了興趣,個個都在積極動腦筋。一會兒有一位學生說:"我是這樣想的,先算10-8=2,再算2+7=9。"另一位學生說:"我是這樣想的,先算17-7=10,再算10-1=9。"這時學生的思路活了,興趣被激發了起來,個個都想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說完之後,我及時出示不同的退位減法,請學生分別用不同的思路說一說口算過程。學除法時又叫學生遷移乘法方法一個口訣寫兩道乘法,兩道除法算式,(7×9=63 9×7=63 63÷7=9 63÷9=7)這時學生的思路活了,興趣被激發了起來,個個爭先恐後的發言,都想展示自己的才華,

『玖』 小學數學課教學案例

《乘法的初步認識》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談活:你們喜歡擺圖嗎?你最喜歡擺什麼?(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我最喜歡擺房子。
生2:我最喜歡擺汽車。
……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1)動手操作
①在規定的時間內,擺出相同的圖形,看誰擺得多又快。
②說一說,你擺的是什麼?給你擺得圖形取一個名字。
A、指名說(我擺的叫房子圖,我擺的叫電視機,我擺的叫「×」圖……)
B、同桌互說
③數一數,你擺一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那擺這么多圖形,一共用了幾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樣列出算式?
學生1:7+7+7+7+7
學生2:4+4+4+4+4+4
學生3:3+3+3+3+3+3+3+3+3+3+3+3+3+3+3(師寫時說:我都聽糊塗了。生答:有15個3。師及時說:這樣說我就清楚了。老師寫並請下面的同學幫著數,有些學生就嘰里咕嚕地說:太長了,真麻煩!)
⑤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後都爭著回答)
生1:加數都一樣。(分別請學生說出這條算式的加數)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幾個加號。
⑥談話:這么長,還有比這條3+3……算式更長的算式嗎?(有一位學生說出了30個2相加,這時,老師用很驚訝的神態望著他,使他感到很滿足、很自豪)如果有100個3相加,你感覺怎麼樣?(太長了,太麻煩了,一個黑板都寫不下)誰有好辦法,使這么長的算式變得簡短些?
3、自主探究
(1)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頓時學生摩拳擦掌,踴躍參與,有的沉思,有的討論,經過多次探索,熱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興奮的歡呼聲中,學生開始匯報)
(2)匯報:
小組1:用合並加數3+3=6、6+6+6+6+6+6+6+3(下面學生說:還是太長了)
小組2:3+3+3=9,9+9+9+9+9
小組3:15個3相加
小組4:用乘法15×3
師說: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覺合並加數的方法還是太麻煩,而且我們以前學過加法,你們想知道數學家想出了個更簡便的表示法?(學生齊聲說:想)
(3)師出示:15×3並說:看到這算式,你想說什麼?
學生1:真的很簡便!
學生2:這個「×」是什麼?
學生3:15哪裡來,3哪裡來?
學生4:這個算式怎麼讀?
(根據學生的提問,請學生幫忙,逐一回答)
(4)從學生的提問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讀法、表示意思、乘號和乘法。
(5)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種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寫法——乘法。
4、體驗運用
(1)找:師:接下來,老師帶你們去游樂園一趟,那裡就有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看誰找得多?
(2)寫:針對問題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說: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用乘法來解決?
5、談收獲:……
6、生活拓展: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大家課後去找找,看誰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會讀乘法算式。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合理地組織、運用教材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擺小棒」的活動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通過「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舊知識的聯系更加地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最後把課前插圖當作給學生體驗用知識的資源,學生會覺得輕松又興趣盎然。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剛接觸的學習內容,對於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整節課的教學,都能緊緊圍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藉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在學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學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我帶學生到公園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才能用乘法,並從中獲知: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產生對數學的親切之感。。
(三)注重學生的個人體悟,自主產生求知慾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讓學生通過「列加法算式」體悟遇到這種情況用加法真的很麻煩,學生有了這種體悟後,引導他們去想更好辦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動力。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辦法還是不大完美時,就有了知道數學家的辦法的強烈慾望。而且會不知不覺產生對數學家、對數學知識的強烈求知。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並帶他們到生活中去用乘法,從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並體悟學習乘法的意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造性地設計學習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基於學生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究活動的預設生成中,讓學習主體的認知結構、自主探究、創新能力與個性發展等方面持續地、動態地生成於開放合作,積極互動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如葉瀾教授所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節課接近尾聲時,讓孩子們說一說公園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算式來計算?孩子們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七嘴八舌地說開了。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又得到了發展。整個過程,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他們自己體驗、探討出來的。

閱讀全文

與小學低年級數學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