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學具課題研究

小學數學學具課題研究

發布時間:2020-12-06 11:20:43

『壹』 如何讓教具學具更好地運用於教學課題資料

如何有效發揮小學數學學具的作用
一、問題的描述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內學教學大綱容》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要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里的操作即為教具、學具操作,利用學具操作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空間特徵,幫助學生掌握抽象數學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建立正確而清晰的概念,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然而,現實的教學中,學具並沒有起到很好的學習作用。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因怕課堂紀律亂,操作時紀律不好組織就不讓學生操作,違反兒童認知規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學生根本就沒有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沒有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空間。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內容正好有對應的學具,等上完才知道沒有發揮作用。等等問題,說明我們在教學中對學具的作用還不是很了解,不夠重視。

『貳』 小學生繪畫作品(最好是風景畫)

『叄』 如何發揮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的課題

如何有效發揮小學數學學具的作用
一、問題的描述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要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里的操作即為教具、學具操作,利用學具操作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空間特徵,幫助學生掌握抽象數學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建立正確而清晰的概念,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然而,現實的教學中,學具並沒有起到很好的學習作用。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因怕課堂紀律亂,操作時紀律不好組織就不讓學生操作,違反兒童認知規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學生根本就沒有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沒有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空間。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內容正好有對應的學具,等上完才知道沒有發揮作用。等等問題,說明我們在教學中對學具的作用還不是很了解,不夠重視。

『肆』 如何發揮小學數學學具的作用課題

一、問題的描述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要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里的操作即為教具、學具操作,利用學具操作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空間特徵,幫助學生掌握抽象數學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建立正確而清晰的概念,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然而,現實的教學中,學具並沒有起到很好的學習作用。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因怕課堂紀律亂,操作時紀律不好組織就不讓學生操作,違反兒童認知規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學生根本就沒有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沒有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空間。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內容正好有對應的學具,等上完才知道沒有發揮作用。等等問題,說明我們在教學中對學具的作用還不是很了解,不夠重視。

二、原因的分析
1、 大多教師的教學方法仍在沿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仍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
器,接納知識的容器,很少注意到學生創造能力,個性思維的培養。
2、 學具的應用沒有完全擺脫舊的教學方法,而是在滿堂灌的基礎上應用學具,
學具沒有成為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和合作學習的工具。沒有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上去研究學具的應用意義。
3、 有相當數量的教師不善於應用學具教學,沒有理解學具的本質意義。
三、實施計劃
(一)課題申報籌備階段(2009年9月)
課題負責人向上級申報課題的總體設計、基本內容及實施計劃,並同時深入班級進行考察。
(二)課題開題階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 2009年10月召開了總課題開題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全校數學的教師與學校領導幹部,這次會議明確了學具工作的方向確立了以科研帶推廣,以培訓促使用,以使用促教改的總方針。
2、數學群的建立
總課題組建立以後,全校數學老師加入數學群,也歡迎各界人士積極參與,主要任務是負責討論課題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如如何使用學具,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與建議,可以共同探討。
(三)課題實驗階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新課標指出,學生「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時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多給學生動手操作學具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要讓學生有一種心中有學具,學數學離不開學具學具能更好地學數學,樹立這樣一種意識,養成隨時帶學具的習慣。讓他們「在玩中做,在做中學」,體驗學習的快樂。
第三,發動全校數學教師,收集一份每學期的學具,了解一到六年級的所有數學學具,以此來重點把握與學具相應的教學內容,以便充分發揮學具應有的作用。
第四,多開展數學課堂教學實驗。對學具在課堂中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其理論進行探討,完成學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優化使用,同時使學具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創造出獨特的,優質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四)課題總結驗收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對這個研究報告作一個總結,寫出報告。

四、改革目標及成果形式
(1) 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論證了學具的功能和作用。廣大教師從實驗中得到
了以下一致的認識:學具能為學生提供操作條件、能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能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能使學生懂得知識的真正價值、能培養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能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增強學生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等。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在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的實驗中,學具應用研究,廣大教師還總結了三點作用:①學具能把學生推向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人手一份學具,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和指導者;②學具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在個人操作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和班級的探索、研討、辯論,把班級、小組、個人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使班級授課制下的個體競爭關系,變成組內合作、組際競爭和交流的關系,將舊的師生之間的單向或雙向的教學交流,變成多向的、多層次的交流,為尊重差異、因材施教、資源共享、互幫互學、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提供了前提和條件;③學具能成為完成多元教學目標的認知工具。認為學具不單是幫助教師講解知識的手段和方法,而且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進行主動學習和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它特別對於學生的知識應用,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位教師在總結中深有體會地說:"學具使我變成學生喜歡的老師,學具使我的課堂變得精彩,學具使我的學生親密合作,學具使我和學生一起成長"。
(2) 實驗了多種教學新方法及其新教學方式。
在應用學具的過程中,實驗和研究了多種應用學具的教學方法,
如"活動--探究法"、"引導--發現法"、"操作--練習法"、"操作--復習法"等等。在實驗這些教學新方法的同時,也建構了新的教學模式(教學基本程序結構)。
(3)探討和總結了應用學具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是指教師遵循教學規律和審美原則,靈活地運用一整套嫻熟的教學方法和技藝,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進行的獨具風格的創造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實驗老師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藝術:
① 在復習准備中運用學具的教學藝術。有鋪墊性的操作、引入性操作、創設情境操作等。
② 認知新知識中運用學具的藝術。有探究性操作、實驗發現性操作、發散遷移性操作、論證驗證性操作等。
③ 鞏固知識練習中運用學具的藝術。有應用性操作、擴展知識操作、實踐性操作、模仿性操作等。
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以自身的符號美、圖形美、方法簡潔美、思
維的邏輯美等等征服著每一個學習者。講究教學藝術,可使每個學生喜歡數學。研究運用學具的教學藝術目的在於發揮學具的潛在作用,使它服務於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

『伍』 求一篇關於生活中的幾何圖形的研究性學習報告,長一點的好嗎謝謝

摘要:
本文就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對本課題組成員近三年來的學習、研究及實施成果進行較為全面的總結,著重闡述了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或探究式學習)模式的建構與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及小學數學學科課程如何進行校本化實施的一些做法,並在此基礎上,對課題研究效果進行評價,力求用案例來說明問題。
關鍵詞:
小學數學 研究性學習 教學模式 校本化實施
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的研究是在社會發展、教育改革的強力推動和學校倡導的個性化學習的背景下提出的。
1. 社會發展的需要
專家認為:農業社會,會用記憶性的學習方法就行了,到了工業社會時代,僅靠記憶學習就不行了,所以後來就提倡理解性學習。現在是信息社會,知識多得學不完,新知識不斷地涌現,舊知識不斷地被更新,所以我們必須教會學生研究性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來。
2. 教育改革的推動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正在取代資本和能源,成為未來社會最主要的生產力要素,其結果必然是社會更加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世界各國紛紛對本國的教育系統做出重大改革。「研究性學習」 正被國際教育界普遍推崇,法國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於1995-1996學年,在初中二年級開始實驗。稱之為「多樣化途徑」(parcours diversifies)。美國的研究性學習第一次發生與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主要倡導者為杜威(j,deway)。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50-70年代主要倡導者為布魯納納、施瓦布、費尼克斯等人,他們在理論上系統論證了「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的合理性,推動了課程改革運動——學習結構運用。第三次發生於20世紀90年代,倡導「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而我國教育部也於2000年1月頒布《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第一次在基礎教育課程中,提出了增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其中就包括研究性學習。在新一輪中小學課改中,又將綜合實踐活動擴展到小學三年級,且每周安排了3課時。並要求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要轉變教師的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研究性或探究性學習。
3. 學校倡導學生個性化學習
我校是浙江省首批創新教育試點學校,在五年的教育課題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與教學特色。其中個性化學習是我們的特色之一,如「對話式」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方式等。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是對學校創新教育課題研究的深入與持續,目的在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性學習,為主動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數學能力。

課題的設計
一、 研究目標
1.構建小學數學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理論體系(包括概念、理論依據、學習策略、教學原則等)。
2. 構建小學數學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體系(包括教學模式、小學數學學科課程校本化實施、數學生活化綜合探究活動等)。
3.通過本課題研究,轉變教師教學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形成個性化學習能力(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主動探究的學習興趣、獨立思考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等)
二、 研究方法
採用行動研究法,並輔之文獻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等。
三、 研究對象
瓦市小學三至六年級段學生
四、 研究內容與體系
(一)構建小學教學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理論體系。
1.小學數學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概念涵義。
2.小學數學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
3.小學數學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4.小學數學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教學原則。
(二)構建小學數學研究(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與研究體系
1.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2.探究式課堂教學研究體系與案例
(三)小學數學學科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研究
(四)小學數學生活化綜合探究生活化的實施研究
五、 研究步驟
(一)准備階段(2003年8月—9月)
1. 學習「研究性學習」理論
2. 建立「研究性學習」理論
3. 制訂研究實施方案
4. 開題論證、修訂方案、爭取立項
(二)實施階段(2003年10月—2005年6月)
1. 對實驗班級進行學習習慣和課堂教學現狀調查
2. 按「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進行備課上課
3. 每學期召開一次研討會,上「研究性學習觀摩課
4. 進行中期評估
5. 編教案集或研究案例集
6. 開展小學數學學科課程校本化實施研究
7. 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綜合探究性學習活動
(三)總結階段(2005年7月—2005年8月)
1. 匯編有關資料,進行資料整理和數據統計與分析
2. 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3. 進行成果鑒定或參評

研究實施
一、 構建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理論體系
(一)關於研究性學習概念界定
研究性學習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狹義: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的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教育部《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也有不少學者把它描述為: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二)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
(1)兒童心理學的依據:
好奇、愛尋根究底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開展探究性學習,順應了兒童的這種天性,如果引導適當,特別是不斷融入探究成功的體驗之後,這種不斷增強的探究慾望,就容易轉化為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科學的熱愛。
(2)認知心理學的依據:
在認知心理學中,認識結構論和有意學習論,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認識結構論十分強調學習原有的知識經驗,認為學習者的認識不斷發生,深化的過程,也就是個體不斷探究、內化、重組的過程。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揭示了意義學習的兩個必備條件,他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的概念,為探究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及必要的復習與輔墊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3)建構主義學習的依據
建構主義重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面對具體情景進行意義建構,重視學習活動中師生間和學生之間的「協作」、「對話」和反思,從而主張建立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這也是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環境。這些觀點對於我們開展探究性學習,在其特定意義上具有一定的理論支撐作用。
(三)關於小學數學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策略
1.教師有效干預策略
(1)問題情境創設策略
因為任何真正意義上的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情境的創設是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教師首先要把學習目標轉化為要探究的問題。有了好的問題情景,能激發學生強烈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設常用的方法有:
①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如學習「小數的認識」,可創設商店購物、分餅等情景。
②藉助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景:
如學習有餘數除法,藉助學具或實物的等分、引出有餘數但不能繼續等分,進而探究其中的規律。
③藉助故事,創設問題情景:
如學習「循環小數」時,可給學生講「廟里的和尚」這個故事,然後問學生,你們聽出了什麼問題。
④藉助多媒體手段,創設問題情景:
如學習「圓的面積」,教師先用課件顯示一幅美麗的草原牧羊掛圖,然後點擊文字說明:在一片綠茵茵的草地中央,有一根木樁上拴著一隻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正在吃草。動腦筋爺爺問小朋友:「這只小羊吃草的最大面積是多少?」再顯示所描述彩圖。
⑤聯系舊知,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景:
如學習乘法運算定律時,聯系加法運算定理,讓學生猜想乘法是否也存在像加法那樣類似的定律,並提出驗證要求。
(2)誘導學生主動探索策略:
①激活問題意識策略:
如在學習應用題時,讓學生自己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及解題思路等。
②提供必要的輔助手段:
如提示學生選用圖示、列表、列舉等方式幫助探究等。
(3)課內向課外適當延伸策略:
指可以事先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某些素材,數據及准備學具等。也可讓學生帶著問題,課後到圖書館、大自然等地方搜集有關數據、材料進行研究。
(4)課堂互動策略:
①建立學習小組②培養合作交流能力③做好討論的啟動與調控工作。
2.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策略
(1)自主確定學習目標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基於教材又不被教材束縛的學習方式,其目標必須以積極的情感目標及一定的技能目標為基礎。在變成基本的認知目標產生質的飛躍,從認知到發現,從發現到研究,從研究得出進一步的認識,進而推出更積極的學習情緒的產生。以這種研究性的思想為學習的教學目標,是具有彈性的,是變通的,是各異的,更是多層次的,這樣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學習能力,來確定自己的研究目標。
(2)研究內容選擇策略
數學教材體系比較注重學生去發現知識,而沒有特別地設計學生研究性學習內容。因此在引導形式學習時,需充分挖掘教材的研究性學習因素,採用新形式、活解法、開放性較強的學習內容,應多注意研究內容的探索性,題材選擇的豐富性;信息表現形式的選擇性;解題策略的多樣性等。
① 研究性學習內容生活化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從此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只有讓數學紮根於生活這個肥沃的土壤中,注意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才能激發他們好奇心下的求知慾望,然後以這種求知慾望下的內容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學生才會覺得自己的數學學習是有意義的。這樣更有益於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產生想像,產生出積極的情感體驗和開拓意識。
如大家一起去旅遊時,到了一個景點後每人都會有一張景點地圖,這上面不僅標明了地理方位,而且還有比例尺。通過比例尺,就可以知道這景點到底有多大,大概需要多少時間。這正是把數學問題轉化為生活問題,即是「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
學生用具體的數學知識,去研究生活,服務生活,體現其生活化的一面,讓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更加緊密,也使研究性學習更有意義。
②研究性學習內容數學化
「數學化」是指人們在觀察數學時,運用數學方法觀察研究各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研究,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所以教師在選題時應選那種數學性強,具有一定深度、廣度的內容,讓學生去研究,得出結論,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如在學習圓周率後,有這樣一個與生活有關的數學問題:有一個圓形的禮品盒,底面半徑是10厘米,外面要用包裝紙來裝飾一下,如何來包裝,才是最佳方案呢?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合作討論,找到了最佳包裝方案。這個問題就是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充分體現了數學的美學魅力及實用功能。
③研究性學習內容廣博化
數學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學生學習的各科,如語文、自然、社會、音樂、美術、體育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無法與其他學科割裂開來,所以在研究問題時,也要注意學科的廣博性,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做到各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補充。
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展示出幾幅圖片,其中有關於名勝古跡的照片,還有植物與動物的圖片,以及一些簡單的數學幾何圖形。讓學生找出對稱的圖形有哪些,接著可以出一組研究題:①這些圖形各有什麼特點?②你能說出照片中的名勝古跡各在何處嗎?③每個圖形是不是僅有一條對稱軸?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就進一步了解了地理和自然知識與數學的聯系。
④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開放化
羅伯遜指出:「限制和順從不能養成創造性,權威主義的教育只能造就馴服的而不是創造性的學生。」所以開放性是創新性的重要方面,由於開放性內容知識容量大,思考方法多,解決問題活,極富挑戰性,因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能從各種不同的思考過程和問題解的特徵中,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東西,不同程度地發展了學生發散性思維,使得創造想像能力進一步加強。
如在三年級學習應用減法的運算性質簡算後,就可以出這樣一道題目作為研究題:68 -( )-( )= 68 -( + );65 -( + )= 65 -()-();在倒數的啟發思考中,可以出這樣一道題目()×()=1。這種開放式的研究題,激發了學生創造的慾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取得成功。
(四)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指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要多想想,學生在干什麼?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更多地把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探索性原則:指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索,獲取運演算法則,概念性的結論及數學規律性的東西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3.交互性原則:即教學中的師生,生生間的交往與互動。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合作,從而達到共識、共享與共進,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
4.賞識與激勵性原則:在教學中,適時、適當地給學生以賞識,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能激其不斷進取,積極探究的學習動機。
5.發展性原則:從生命全程的需要規劃學生的發展目標,在教學中,始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尊重並支持差異性發展。
6.創新性原則: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創新的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在創新情趣,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其創新思維,培養其創新技能。
二、 構建小學數學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與研究性體系
(一)小學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構建研究性學習(或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正確把握教師、學生以及教材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從教材來說,不宜以權威的身份把既定的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應盡可能創設和拓展學生探索問題的空間;教師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主要應承擔探究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情境的營造,問題的編制、活動的調控、學習動機的激勵等工作;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享受學習探究自主權。本模式就力圖體現這三者的關系。其模式建構如下: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學具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