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自主合作探究研究的內容有哪些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以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在教師指導下面對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通過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通過探究活動,學生不僅獲取數學知識,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而且掌握了發現、認識並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根據對探究性學習的理解及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問題 ----探究----交流----運用----反思,構成探究性學習的一個活動環節,每個環節中學生的活動是開放性的,而環節與環節是緊密相連和相互交叉的,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
一、創設問題情境,明確探究目標。
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提出問題,促使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促進學習者捲入學習;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促進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
二、獨立探究,獲得思維方法。
課堂教學不該由教師主宰,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思維的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發現、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除給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背景材料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還要把學習與探索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自己,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
三、合作交流,增強合作意識。
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和過程。學生在這種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斷打開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發揮集體的智慧,使每個學生點點滴滴的思維火花成為大家共享的資源,從而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在討論、交流中,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氣氛中。這種放鬆的狀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便於學生再創造的狀態。 展現、愉快合作、自我體驗的時間和空間,也有利於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
四、實踐運用,增強應用意識。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在探索中了解實際問題中的各種關系 ,進而將現實問題用數學關系表示出來,這對學生數學意識的應用意識的培養和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設計練習,不僅要有利於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探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環的。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探究活動的設計。在強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學習在內的其他學習方式。事實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Ⅱ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
王龍珍甘肅省山丹縣蘆堡學校734116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
我們在進行探究性學習研究時,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麼是探究性學習。狹義的"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通過自己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的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發展與完善,過去傳統的教師一味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再反復操練的機械學習方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而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模式與教學思想也表明了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從而我們發現,人們早已認識到兒童在未來能否取得成功,不僅決於其自身知識、技能與智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興趣、態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外因素。而探究性學習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亦有利於教師素質結構的整體優化。
一、激趣導入,樂於探究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啟其蒙而引其趣」。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定理、證明、概念、定義、理論、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數學的心臟,只有問題才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因此教師應及時發揮引導輔助作用,設計好適合學生能力水平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產生探究問題的沖動與慾望,那麼探究問題的學習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同時,學生好奇心強,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更樂於去嘗試、去探索。有時候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數學情境中包括了數學問題,而不是教師單一地給出,而是刺激性地讓學生在情境中去發現、去提出、去思考,引發其探究,更為後面的數學學習提供很好的學習探究興趣與慾望。
二、設疑導思,參與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思想永遠不能代替學生的思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教師將學生帶入一個問題情境中後,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參與探究, 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對新知進行信息加工理解,主動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這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計算時,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採用合作的方式,把三角形轉化成面積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自主探索、交流結果,根據原圖形與新拼成圖形間的關系,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推導結果交流:三角形面積=底×高÷2。這樣讓學生有充分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參與探究學習活動的學生思維活躍,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靈活應用,實踐探究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同樣,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與探究,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當然,學習的最終結果在於應用,這既是對探究成果的驗收,又是對探究方法的總結與運用,形成學生自身的探究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所以教師應及時正確簡要歸納,概括要點,明確要掌握的方法、明白的道理,幫助學生小結歸納獲得的知識體驗,學會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對學生的概括思維水平、應用意識都有所提高。所以教師在設計應用練習時要注意問題的連續性、創造性、可探究性等。如在學習「統計」時,讓學生收集有關日常生活家庭各種開銷情況,繪制統計圖,計算出各種數據,並合理安排自己的個人開銷,增強理財意識;學習「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走家到學校的路程體驗「千米」的概念,通過估計時間計算出路程。再如教學思考題旅遊坐車問題時,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論證得出最省錢的花費方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總之,要採用各種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
四、體驗評價,引深探究
從評價的意義上講,評價具有導向性,評價具有激勵性,評價具有發展性。評價能增加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因此教師應重視評價在探究學習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探究學習中有這樣的評價:首先要對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性等精神品質進行贊同的評價,使學生獲得探究學習中體驗到的喜悅情感,增強繼續探究、勇於探究的信念與決心;其次要在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後所獲得新知的信息,給予及時的引導與評價,體驗成功,獲得主動探究的慾望,並使學生自覺主動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感悟,將思維指向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上來,以便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新課程改革中,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學習,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大舉措,是數學教師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它要求教師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給予充分的學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會學習、學會應用;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探究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去發現、去探究、去創新,以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Ⅲ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
一、選擇合適內容——探究學習的前提
合作、探究學習雖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平台」,然而在數學教材中,並不是每個內容都需要學生去合作,每個知識都需要學生去探究,什麼樣的內容適合開展合作學習,哪個具體的環節放手探究學習,這也是我們在實踐中必需認真考慮的問題.如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教師分兩步讓學生自主探究:第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和動手量三角形內角的情況(出示:三個銳角三角形,兩個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並填寫三個內角情況的表格,讓學生形成表象;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中角的情況,探究出三種情況:三個都是銳角的三角形,有兩個銳角和一個直角的三角形,有兩個銳角和一個鈍角的三角形,從而得出三類三角形.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探究,三類三角形關系,形成表象,再通過課件演示,抽象問題具體化,強化之間的聯系.
二、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探究學習的關鍵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弘揚人的主體性的是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徵,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協調之中,進行自主探究知識的活動,可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生的「想、做、說」,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它們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
1.讓學生大膽的去「想」
讓學生盡可能去「想」,可以培養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毫無顧及地盡情去想,合情合理地去想.教學過程中經常通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知識上大膽猜想引出新知,從不同的猜想中產生知識的碰撞.例如:《三角形的分類》只露出一個銳角,讓學生猜一猜可能是什麼三角形?學生猜出三種可能性,即: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產生知識碰撞.通過猜測讓學生明白:只知道一個三角形的銳角不能確定它是什麼三角形,加深了學生對三類三角形特徵的認識.
Ⅳ 如何培養學生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
主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數學課程標准》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其實質是要求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並從中獲取探求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呢?現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擲一擲》時,我首先告訴同學們,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摸球的游戲。我手上拿的紙盒裡裝著標有數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個,請你來閉著眼睛隨手摸一個球,可能摸到幾號球呢?(教師搖晃盒內的球後,請一個學生閉眼摸一個,同時請學生們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幾號球?)生1:他摸到的是6號,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號,也可能摸到3號,生3:我看他說不定摸到的是4號或5號或6號。(學生猜後,教師讓摸球的學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對的同學歡呼雀躍)師:想一想,我們能事先確定摸到幾號球嗎?生1:不能,1號到6號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個球被摸到的機會是一樣的。師: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號,那麼我們可以怎麼?生1:多放幾個6號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號球。師:為什麼?生:因為每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個球不是6號,就有可能摸到這個球,如果全部是6號,隨便你怎樣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號。創設以游戲情境為主線,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認識「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應用價值,初步掌握「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於學生而言,他們沒有等待知識的傳遞,主動建構了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於老師而言,沒有去填「鴨子」,只是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多種學習條件,營造了一個人性化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教學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為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讓學生在玩中質疑,讓學生在玩中釋疑,獲取知識,,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二、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動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學習中經常採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測和發現的載體,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和運用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為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剪一剪、擺一擺、量一量等,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過程,使他們的手、眼、腦、口、耳多種感官並用,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或驗證結論,並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們剪下一個圓,師:同學們把你所剪下來的圓片對折,打開,換一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學生動手操作)師:對折若干次後你們發現了些什麼?生1:摺痕相交一點,交點在圓的中心。生2:每條摺痕一樣長,交點把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師:你們有這么多的發現很好,這些摺痕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O表示。師:你們發現圓心把每條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這是憑眼睛估計的,是否真的相等,請同學們拿出尺子量一量,並記下你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師:你們的結論,教師不否定。請在你們的圓上任取一點,量一量圓心到這點的長度,多做幾次,並記下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師:請同學們匯報一下你所量的數據。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師:觀察你們所量的數據,從你們所量的數據中,有沒有規律?若有,這個規律是什麼?生:有,相等。師:相等說明了什麼?生: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師:你們所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我們把這條線段叫做圓的半徑。半徑用字母r表示。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在同一個圓內半徑有多少條?它們都相等嗎?生:有無數條,都相等。師:回答非常正確。……此小節的教學,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通過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發現規律,主動獲取知識,在自主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如:在教學《認識鍾表》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實物鍾,與同桌的比一比,看鍾面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學生1:都有兩根針。(長長的細細的一根叫分針,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時針)讓學生指一指摸一摸學具的時針、分針。學生2:都有12個數。12個數把鍾面分成了12個相等的大格。接著讓學生自己轉一轉,說一說鍾面上的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小組討論交流)學生3:順著時針轉的。這樣通過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三、開放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間,而開放的課堂則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有效保證。如:在教學《分類》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已准備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玩具(汽車、火車、坦克、手槍……),圖片(奧特曼、機器人、孫悟空、哪吒……),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桔子……)],提問:「同學們都帶來了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生1:把這些東西都擺放在一起。生2:擺放整齊。生3:把好玩的擺放在一起,好看的擺放在一起,好吃的擺放在一起。生4:把同樣的東西擺放在一起。教師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導入課題,開放課堂,探求新知。然後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生帶來的東西進行分類,並說明分類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各小組動手操作完後,小組代表匯報結果,生1:我們組整理玩具有:汽車、火車、手槍……生2:我們組整理圖片有:奧特曼、機器人、哪吒……生3:我們組整理水果有:蘋果、梨子、香蕉……(學生回答分類理由和方法時,教師適時引導,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評價。)師:各小組再按不同標准把東西分類細化。各小組動手操作完後,小組代表匯報結果,生1:我們把汽車擺放一起,把火車擺放一起……生2:我們把奧特曼擺放一起,把機器人擺放一起……生3:我們把梨子擺放一起,把蘋果擺放一起……師:請大家想一想你們手中的東西,除了你現在這樣分類以外,還可以怎麼分類?(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生1:我們把玩具可以按有輪與沒有輪來分。生2:我們把圖片可以按畫面來分。生3:我們把水果可以按顏色、味道來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放手讓學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擺一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
Ⅳ 如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
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由於學生的思維層次尚處於「具體運算」階段,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較弱,因而開展探究性學習往往覺得困難。那麼,如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呢?從多年的農村小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研究學生 把握自主探究起點
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布魯納說過:「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知道了什麼。」所以,關注學生,准確把握探究起點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前提。例如:我在教「認識鍾面」一課時,通過翻閱很多書籍及類似教案,發現對本節課的設計大同小異,都是先通過觀察鍾面,看看鍾面上有些什麼,再進一步認識鍾面上各部分的名稱,最後出示多個整時鍾面……通過觀察發現認識整時的規律。這樣的設計顯然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因為據我對班上學生的調查了解,發現近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已會認識整時。故我在教學時,根據班上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學生的自主探究起點,調整設計了教學方案:先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鍾面,喚起原有認知;然後讓學生創造性的畫出鍾面,在畫的同時,引導學生很好地認識了鍾面上12個數、12格、時針和分針的特徵……這一過程相當於繪畫教學中介於「寫生」和「創作」之間,充分利用了學生原有的數學經驗,經歷了有效的數學思考。
二、提供支點 引發自主探究策略
低年級小學生,由於自主探究學習能力較低,所以往往缺乏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這時就需要老師提供有力地探究支點,引發學生的探究策略。例如:我在教「6的乘法口訣」,讓學生獨立探究這一過程中,我出示的「操作探究要求」及多樣化的自主探究素材,如小棒、圓片、圖畫紙等,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都是十分需要的探究支點。正因為學生有了這些探究支點,所以才使學生找到了探究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引發了學生多樣化的探究策略。有的學生用擺小棒來研究;有的學生用畫圖畫的方法……並且,同樣是擺小棒或畫圖的方法,對同一句口訣又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來研究。如「四六二十四」這句口訣,既可以每堆畫(擺)四個0(小棒),畫(擺)六堆,表示6個4,也可以每堆畫六(擺)個0(小棒),畫(擺)四堆,表示4個6,從而對口訣的意義有了深刻地理解。
三、合作交流 拓展自主探究空間
合作交流是自主探究的深入和延伸,它可以進一步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可獲得別人的探究策略和成果,修正和完善個人的自主探究策略和探究結果。在教「6的口訣」時,我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先讓學生小組交流各自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結果;再讓小組代表向全體學生匯報小組探究結果,(同時,讓其餘學生當小評委。)這樣,既讓學生共享了探究成果,又培養了學生學會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更培養了學生評價他人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匯報的過程、傾聽的過程、評價的過程等,都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空間拓展的具體體現。
總之,只要我們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准確把握探究起點,合適提供探究支點,創設有利於小學低年級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就能有效地在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Ⅵ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協作交流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內容摘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設計探究活動。注重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獨立探索,培養探究精神;合作探究,培養探究精神;課堂中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究」樂趣。
關鍵字:獨立,合作,時間,過程,樂趣。
數學新課程標准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過去的「重知識傳承,輕能力培養」的做法顯然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就給學生乃至教師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當然也留下了更廣闊的思考與發展空間。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設計探究活動,經常給學生相應探究思維的熏陶,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培養科學精神,這對於提高學生素質,增強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十分有利的。為此,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和學生的歡迎。結合我的教學實際,我在數學課堂中針對「探究性學習」做了嘗試與研究,在這里談一點個人的想法。
一、注重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教育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師應該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激發探究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看過著名主持人李詠主持的『夢想中國』節目嗎?」這個備受關注的熱門節目,學生會十分感興趣。於是我順勢一引:「在『夢想中國』的大舞台上,主持人為大家帶來好運。今天,這里是智慧的展示台,老師也為同學們准備了金蛋,想看嗎?」期待是最佳狀態,我趁機出示金蛋,「這里有三個金蛋,兩個是空的,只有一個裡面藏有好消息,你們猜猜看,可能在哪個呢?」學生馬上進行大膽猜測。把握這個導入時機,我緊跟著說:」可能在第一個金蛋里。可能在第二個金蛋里,也可能在第三個金蛋里,這就是一種可能性。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隨即板書課題。這一環節設疑激趣。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高漲的探究熱情,為進一步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課的伊始我以舉國關注的「迎奧運」為主題的情境引入,以「北京綠化工程」調動學生探究的慾望,使他們能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活動中,主動去體驗數學、做數學。
二、獨立探索,培養探究精神。
獨立探索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方式,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是學生發展不可缺少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並作出反應的過程;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過程。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學生也無法代替別人的思考。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獨立探索的機會。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觀察、操作、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做數學」的活動,才能再創造出新的數學知識來。例如,在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時候我這樣教學:(一)、請同學們拿出1號平行四邊形,指一指它的面積在哪?安靜的想一想,它的面積怎樣求?需要測量哪些數據?用尺子測量你認為應該測的相關數據,然後試著列式計算它的面積。
(二)、學生獨立測量、思考、列式。
(三)、交流。
這樣整個數學的學習過程便成了學生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即使學生發現了鄰邊相乘的做法,那也是很有必要的,再通過解決問題沖突讓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了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合作探究
,培養探究精神。
獨立探究確實十分重要,但這並不意味不要合作探究。相反,合作探究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的探究行為不應只是個體行為,還要加強同桌探究,小組探究等探究行為。對教學而言,合作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實踐證明: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開展合作探究,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合作對學生而言,是心態的開放,是主體性的凸現,是個性的張揚,是創造性的解放。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與同伴共同努力,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更為開放的舞台。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於思維活躍。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次合作:我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有關,到底有怎樣的關系?結合剛才的剪拼活動想(出示思考題):
(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
(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麼關系?
請同學們拿出那個沒有剪的平行四邊形和拼成的長方形比較一下,看能不能依據這些關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與小組同學合作完成
四、課堂中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
數學學習必須通過自己的思考。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人的思維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是在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傳統數學課堂教學,往往問題提出後,教師很少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要求學生即時作答,生怕「冷場」局面。一旦學生答不出來。教師又急於啟發引導,不顧學生的思維狀態。把學生引入教師早已設置好的「思維圈」,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學生連思維時間都不能保證,就更談不上探究了。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探究,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探究在前,嘗試在前,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明確思考的目標,主動嘗試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測、親自實踐,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探究圓的面積求法。學生學生把圓剪拼成長方形、三角形、梯形探究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不是教師為節省時間,包辦代替。因此看來,給學生足夠探究時間能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五、讓學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決問題的過程。
解決問題不只是為了求出一個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探究過程,因為正是這個探究性思考過程展示了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將自己的探究過程再次展示出來,進行反思,及時總結,悟出規律。這樣做有以下優點:(一)經常地讓學生將自己探究過程整理表達出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促進認知的深化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二)讓學生展示其探究過程,有利於教師了解學生想法,發現探究中存在的問題,適時針對性點撥指導;(三)通過對各種不同探究方法的比較,能夠使全班同學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從而不僅使學生關心自己的探究過程,還重視探究過程優化。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經過探究,在相互交流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探究方法,反映不同的思維水平。而通過探究過程的展示,使學生相互受到啟發,從而發現長方形的周長與長和寬的直接關系。推導出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學生在展示解決問題途徑中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Ⅶ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
在未來的社會里,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獲得一堆知識,而在於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怎樣使個體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去掌握無限增長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面對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每個教師要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除了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要通過書本上知識、技能的傳授,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能力,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一、讓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行為中得以充分體現
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數學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教師領著學生去學。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了被動地去學習,成為思維上懶惰者。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數學教學,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和能動性,是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例如小學數學「比的基本性質」教學中,有的教師過多講解、分析和說明比的基本性質,而不是讓學生通過自己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去探索並推導出「比的基本性質」的由來,這樣會適得其反,學生有可能給教師說「糊」了。因此,我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從而培養學生了不但能夠創造性的解決這樣的問題,而且能夠讓學生掌握「比」、「除法」、「分數」三者的不同。
二、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方法
1.大膽猜想。
讓每個學生在已學得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提高。
2.充分的思考。
每個學生對待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他們留出一份自由自在進行思考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了分數的認識後,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4份。大家的興致很高,很快得出4種折法。這時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勵他們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折法,造成了懸念,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慾望,促使他們去進一步思考、嘗試,終於又得出了3種折法。勤於思考使學生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3.讓學生想說就說。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又是密切相關的。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表現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再加上數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使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說起。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不斷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再重說,培養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其次,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煉學生去說。
4.開放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
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間,而開放的課堂則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有效保證。
三、數學課堂教學中改革評價學生的方法
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讓每個學生,及其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每個學生學習有價值、讓個性差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備課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什麼樣的標準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 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首先應尊重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差異。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通用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其次,在評價學生時,我注意麵向全體學生。傳統的教師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別和選拔的「精英主義」功能傾向。這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使他們成為應試教育下潛在的犧牲品。因此我們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最後,現代評價尺度和質量的提高。現代評價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邏輯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因此我注意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展學生其他各個方面的潛能,諸如與人交往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實踐中運用數學的能力等。
四、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處於絕對的知識權威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所有的知識。這種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對學生回答過程的不完整,不應指責,而是加以指導補充;對學生思維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給予啟發和誘導;對學生的「創造性」答案,應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給以熱情的贊賞和鼓勵等。從而把教學過程變成探求真理的、帶有感情色彩的數學交流過程。
五、創設成功氛圍,感受成功喜悅,激勵再次參與
每個小學生都非常渴望獲得成功,特別是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悅體驗。的確成功的體驗有著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好好地學習。在數學的學習中,我們應該讓學生積極動、動手,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不停地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氛圍,從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注意有效的創設氛圍,就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提高學習、參與的能力,以滿腔的熱情進行學習。
Ⅷ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
佐壩中小 汪小燕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中 ,自主學習已經成為現代教學方法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研究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教育應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備,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長期以來,「傳道、授業、解惑」,這六個字影響、指導著千百年來的為人師者。然而,「傳」、「授」、「解」的主體都是「師」,如此一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師當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切都由老師唱主角,課堂成了老師表演的地方,這種「填鴨式」的課堂顯然束縛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天下沒有兩張完全相同的樹葉」,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來自不同家庭、具備不同資質、擁有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們呢?因而,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以自由翱翔的廣闊天地,成了時代的呼喚。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探求知識的寶藏呢?
一、創設情境,誘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人對事物約一種嚮往或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因此,教學中要合理創設帶有因素的問題情境,把問題蘊藏在情境之中,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誘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例如,教學「比例尺」時,我們創設了「學生出題考老師」的教學情境,教師說:「現在我們考試好不好?」學生一聽:很奇怪,正當學生疑惑之時,教師說:「今天改變過去的考試方法,由你們出題考老師,願意嗎?」學生聽後很感興趣。教師說:「這里有一幅地圖,你們用直尺任意量出兩地的距離,我都能很快地告訴你們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相信嗎?」於是學生紛紛上台度量、『報數、教師都一個接一個地回答對應的實際距離。學生這時更感到奇怪,都說:「老師您快告訴我們吧,您是怎樣算的?」教師說:「其實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幫助老師,你們知道它是誰嗎?想認識它嗎?」於是引出所要學習的內容「比例尺」。
問題情境不僅新課導入時需要創設,而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創設,這樣才能不斷地誘發和保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始終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1、應用型問題情境——建模式探究學習
從社會熱點、市場內經濟、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等社會和自然想像中獲取材料,創設應用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建模式探究學習,改變應用題教學脫離時代、脫離實際、脫離學生生活的現狀,改變一例一題一練的重技能訓練的現狀,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建模能力。
2、試誤型問題情境一一反思式探究學習
學生在理解、應用教學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常因各種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從中選擇素材,可創試誤型問題情境,藉此為學生嘗試錯誤提供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錯誤的原因,提出批駁型問題,加深對知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和警戒,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嚴謹性。
3、思維策略型問題情境——求異式探究學習。
以思維策略多樣、解題方法典型、解題過程能體現某種完整的思想方法或思維方式的問題作素材,可創設思維策略型問題情境。當學生為獲得某種解法思維受阻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進行辨證分析,進行求異探究學習。一般表現為一題多解和一法多用,這種情境創設適宜於練習課與復習課。例如,「雞兔同籠"問題,學生用假設法、方程法、枚舉法、砍腳法等多種方法來解決,呈現出思維百花齊放,為創新意識的培養搭建了平台。
4、認識沖突型情境——猜想式探究學習
以富有現實性、趣味性、挑戰性、且處於學生認知結構最近發展區的非常規性問題為素材,可創設認知沖突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認知沖突,產生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採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產生猜想式探究學習。這種問題情境適宜引起順應學習的新知教學。
5、鋪墊型問題情境——聯想式的探究學習
以學生認知結構范圍內約富有啟發性的常規問題或已知的教學事實為材料,可創設鋪墊型問題情境。這種問題情境可為學生的聯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啟發和可靠的基礎,產生聯想式探究學習。學生往往從原問題出發,通過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聯想,變化發展出不同類型的新問題,從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廣闔的思維空間,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開發性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提供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習是一個過程,探索性學習更應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和推斷的過程。因此,教師作為這個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更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如在小組學習中,我們應給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發表意見和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在教學中特別要強調「學生為主」的意識,不要讓探索學習過程匆匆而過。當孩子圍繞著任務要求正熱烈討論時,千萬不要因為教學計劃而中斷學生的學習過程。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個平行四邊形、一把剪刀,引導學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後發現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任意一條高將它分成的兩個部分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原平行四邊形的底,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由此推導出計算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就是由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聯系已學知識,用觀察、操作、比較等方法獲取新知識,不僅懂得了面積計算公式,還從中獲得了學習方法。
三、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肖伯納有段名言:「倘若他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換仍然各是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他啟發我們應給學生提供發言討論交流思想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兒童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學習環境,擴大參與面,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削弱大課堂的長篇講解,加強小組研討學習,將班級、小組、個人、師生互相磋商等多種學習形式有機結合。使每個同學都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吸收營養,集大家的智慧於一身,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首先讓學生按小組進行動手操作,用12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長方形, 由於是按小組進行學習的,學生很快就發現拼成的長方形有三種情況。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拼成的長方地將數學形的長和什麼有關系?寬和什麼有關系?面積和什麼有關系?有了前面的直觀操作,學生討論得比較認真,就連差生也覺得有話可說,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發現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每排擺的長方形的個數有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和擺的排數有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和所擺正方形的個數有關系。最後讓學生小組討論,歸納概括出計算長方形的可以直接用長和寬相乘比較簡便。這樣有計劃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知識技能的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四、優化評價,保護自主探究的熱情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傳統的評價重結果而輕過程,以結果的正確與否作為評價的唯一標准。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評價不僅要看課堂內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如:思考時是否積極,小組討論時是否投入,能否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沒有冒險、獨特的精神等。有的學生上課思維積極,敢於打破常規,有的學生解法比較簡易等等,教師應結合這些情況,進行評價。同時,也要打破教師評價的單一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把自評、組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使數學評價「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只有這樣,學生在評價中才不斷進步,才能保護學生的探究熱情,樹立信心,真正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推動器」。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設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圍,多給學生機會,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不斷積極自主探究、樂於發現問題、樂於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樂於學習
Ⅸ 如何拓展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思維方式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探究性學習逐漸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又一種重要方式。它是指學生以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在教師的指導下面對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實踐活動。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中,設計的數學問題必須具有探索性,為學生參與探索提供能體現現實性、可探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情境。
1、創設導課問題情境
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中,激發他們對問題、現象保持一種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識。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教師應挖掘數學特有的魅力,把本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創設成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於問題之中,讓學生在知識內容和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使學生處於一種求知亢進狀態。如在教學「圓面積的計算」時,上課伊始,教師可出示:用一根繩子把牛拴到草地中的木樁上,演示牛邊吃草邊走,然後問學生:「看了這幅圖你想提什麼問題?」學生爭相提出:牛走一圈有多長?牛最多能吃多少草?牛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積是多少?這樣創設導課情境,趣中置疑,疑中生思,使學生積極思考,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也就很想自己解決問題。
2、創設過程性問題情境
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可以圍繞教學目標,創設一系列小問題,製造認知沖突,使學生感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使這些連續的過程性問題能持續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促使學生情緒達到最佳境界。如教學「質數與合數」,讓學生用小方塊拼不同的長方形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小正方形的個數越多,拼得的不同長方形的個數也將會越多」,對此,一些學生通過舉例發現是不一定的,因為5個比4個多,可是,用5個只能拼成一個長方形,由一個反例對猜想予以否定。接著教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生成新的問題情境。「當正方形個數是什麼數時,只能拼成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認為是奇數個的情況下時,又遭到了否定,經過一番探究後終於發現:這個數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規律,構建起質數的概念。整堂課學生在一系列過程性的問題情境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進行新的探索的過程,學生興趣盎然,大大促進了學生的求知慾。
2、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最有魅力的教學就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兒童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何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呢?傳統的封閉式問題,只要求學生運用特殊或常規的方法得到固定的答案,如果教師對這些問題做一些變動,改變設問的方式或設問的方向,就能創造很多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如比較5430和3045這兩個數的大小。如果改變設問的方向,變成這樣的問題情境:用0、3、4、5這四個數字所組成的四位數中最大和最小的分別是幾?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不但需要知道如何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而且對位值制(即同一個數,放在不同的位置,值是不同的)和進位制都必須有清楚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若有一定的開放性、挑戰性,不僅能使學生形成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後成功的喜悅。
二、 提供探究空間,培養探究精神
1、優化探究環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自由的環境下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課堂上教師要採取平等、寬容的態度,積極引導、幫助、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善於提問,敢於挑戰權威,營造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氣氛,教師應把「微笑」、「鼓勵」、「成功」帶給學生,經常熱情地與學生共同討論、共同交流、共同評價。教師要關注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學習上有選擇的機會,有不同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在時間上給學生以自主,要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去探索、發現,去討論交流、大膽探索。
2、拓展探究時空
《課程標准》指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教學中,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提供學生更多的建構知識的空間條件。
首先,讓學生擁有更多自由支配的學習時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不僅是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學習探索知識的方法,並體驗成功的樂趣。因此,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地、主動地、積極地表現自我。給學生學、思、疑、問、說的時間;給學生合作交流、討論評價的時間;給學生動手操作,驗證猜想的時間,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
其次,為學生提供探索空間,經歷探索過程。課堂上少一些已知結論的驗證學習,多一些結論形成的探索性學習。如教學梯形的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將兩個同樣的梯形任意拼成各種各樣的圖形。自由拼擺,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玩得自由自在;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將兩個同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學過的平面圖形,這一操作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增添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探究打好了基礎,提供了空間。這樣,學生不僅經歷探索過程。而且還讓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索新的知識,去解決新的困惑。
三、 建構教學模式,發展探究能力
探究性學習著眼於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學習落實到實處。把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它主要活動形式有:自主探究、小組探索、組際交流。
1、自主探究: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通過閱讀、操作、觀察、實驗、分析、比較、聯想和歸納,對自己已學的知識進行整理,對尚未理解的需進一步深究的知識提交小組討論。如教學8的乘法口訣時,讓學生自己想想填填,然後自己說說是怎樣想的:(1)8可分成2 個4,2個8就是4個4 ,(2)8再加8,(3)把8當作10,2個10再減2個2。
2、小組探索: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圍繞某個最有價值的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討論探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修正、知識共享。如新教材中教學統計,森林公園小象舉行生日宴會,小狗、小貓、小豬紛紛趕來祝賀,並帶來禮物、鮮花,用什麼方法知道分別來了幾種動物,每種動物有幾只?鮮花有幾種,每種有幾朵?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索。
3、組際探究:對小組合作探究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就組織全班討論,加以辯析、解惑釋疑,展示思維方法,描述探索過程,幫助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後,教師將學生在小組內無法完成的內容進行組際探索。(1)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不同?(2)分母是100的分數與帶「%」符號的百分數又有什麼區別?這樣,即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又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四、重構評價體系,激勵探究熱情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傳統教學評價中注重標准化測試。這種評價過分強調學生學習和思維方式的統一性,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成長,也消解了知識對於個人生活的意義。探究教學把知識作為一種過程而非結果,肯定了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建構獨特意義的過程,對這一過程的評價決不是單一的、封閉的,而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動態過程。促使學生深入地更有效地探究下去。
1、實施發展性過程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行為習慣、學習態度、情感體驗及學習過程表現進行的一種動態評價,評價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狀態、參與的廣度及學生自我調整的能力,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見解,允許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錯誤,允許學生重新思考,讓學生有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鼓勵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有基礎上取得更大進步。
2、注重過程性多元化。
探究教學主張,評價不能僅僅是對結果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探究過程的評價。把學習視為一個建構的過程,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能力、態度、信念等進行全面考察,在整體層次上對學生的表現作出綜合的評價。即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相結合。對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時間要進行不同的評價。評價要講究藝術性,充分挖掘學生思維的亮點,讓學生看到希望,並力爭成功。評價要順應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啟發學生動手實踐。在評價學生學習時,對自主探究的讓學生自評,對小組討論的讓學生互評,對組際交流的可進行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評價的方式可採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使教學評價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使評價更客觀、更民主、評價的結果更具真實性和說服力。
Ⅹ 如何有效實行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策略
探究性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也是新的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基於探究性學習的內涵及特徵,結合本人教學實踐,以探究理論為指導,嘗試闡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及其評價標准,為有效實施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基本的策略。
18世紀以來,探究學習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規模地倡導過三次,並且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學習方式。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探究性學習在近幾年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主流學習方式,我國的教育研究者卻對這種學習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育研究者和教師將探究等同於科學探究,或者將探究性學習看成發現學習的同一詞,從而使探究性學習局限於科學學科;另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學生思考並回答老師的問題,就是探究學習,從而將探究性學習不恰當地擴大,並將它與啟發式教學等同起來。北京師范大學李亦菲博士認為,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包括三個基本環節:(1)提出任務或問題;(2)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並獲得結果;(3)表達和交流。
二、小學語文為何要實施探究性學習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認為,小學語文學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學習。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我們知道,語文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新課改提倡課程的整合功能,而語文學習中往往又蘊含著天文、地理、歷史、自然、數學等方面的知識。對一些人文性較強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內涵,對於陶冶兒童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有裨益;對科普類說明文,引導學生去探究相關的原理,假想和推測它的前因後果,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也是大有幫助的。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雖然還比較稚嫩,但我們強調探究,並不是強調讓學生參與高深的研究,而是在提倡以科學的態度去觀察、思考、分析、檢測問題上,讓學生由此獲取知識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種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養成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習慣。
從語文教學來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研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掘語言文字蘊含的美、蘊含的情,從而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探究性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還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說,探究性學習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實踐方式之一,也是新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麼,呢?
(一)多種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這種需要能喚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不單純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是認知與情感協同活動的過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誘人深入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給思維以強大的內驅力。
1、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課文資源為憑借創設問題情境。例如一年級拼音字母b p m f的教學。拼音字母抽象難記,沒有規律可循。因此對於字母形的記憶一直是拼音教學的難點。但是教師如果啟發說,b、p、m、f四個小傢伙很淘氣,他們分別藏在四幅圖中,你能分別找出它們藏在哪裡嗎?學生此時會興趣盎然地仔細觀察,對照四幅表音表形圖,將字母與圖一一對應起來,大體感知字形。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每一個字母與圖上哪一部分最像?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最後鼓勵學生用各種材料擺出四個字母。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字母連同圖畫深深嵌入學生的腦海,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所以,教師要善於發掘教材資源,隨時隨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逐漸學會學習。
2、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創設探究的最佳情境,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我在上課之前出示了一張塔頂上長著一棵大樹的圖,說:同學們,世界上有許多千奇百怪的事,你們看,覺得哪兒奇怪啊?學生紛紛舉手:大樹怎麼會長到塔頂上去了呢?我順勢引導:是啊,大樹怎麼會長到塔頂上去呢?答案就在我們的課文里,想不想快點去發現一下奧秘?於是,孩子們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慾展開了對課文的閱讀。又如《太陽》一課,有教師在上課伊始出示多媒體畫面:太陽金色的光輝灑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樹綠,花艷蝶舞,人歡馬叫……緊接著,太陽消失了,地球上暗淡無光,屏幕上隨之出現下列字樣:如果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學生齊讀這句話後,在腦中形成了若干問號,為什麼沒有太陽,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將消失呢?太陽與地球有什麼關系?地球上的萬物與太陽又有什麼關系?此時學生探究的慾望被激發起來了,急著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展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