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陳美和
內容摘要:探究性學習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習方式之一,就要求教師們從改變自己開始,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旨在通過創設情境、質疑問難、激勵評價等相關策略,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策略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創設,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自主探究的動力。所謂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營造一種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內驅力,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火,讓每個學生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學習。
1、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究,只有主動探究才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因素,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慾望。如在教學《撈鐵牛》這篇課文時,教師釋題後向學生感嘆:「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鐵牛撈上來,真了不起啊!」這時,學生便開始想像:他是誰?他用什麼方法撈鐵牛呢?接著學生開始發言:「一定是一個大力士把鐵牛撈上來的」、「他一定很聰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鍾後,教師讓學生打開書,說:「同學們說都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書上是不是這樣講的呢?大家一起學習課文知道了」。這樣,學生通過「水的浮力」與「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對比認識深化過程,從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撈鐵牛的科學的,激發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教學中創設懸念情境,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
如果說問題是探究的材料,那麼懸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動力,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揭題時,教師問:「魚總是在水裡游,怎麼會游到紙上呢?」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這樣設置疑問、懸念,既創設了問題情境,又為學生的思維導航,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高漲起來了。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
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小學生生性好動,求知慾強,在自由探究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這樣疑問的解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新知識結構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問是學生積級探索的內部動力,是學生信知水平的體現。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題質疑,學生指出:「明明整篇課文都是敘述諸葛亮是如何從曹操那裡騙箭的,課題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頓時,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紛紛舉手發言。「我覺得是『借』,因為後來在火燒赤壁時,周與諸葛亮把箭還給了曹操。」「從書上寫的『謝謝曹的箭!』也可以看出是『借』,借是要求對方情願給你的,才叫『借』。」「我認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為了贊揚諸葛亮的才幹,說諸葛亮能神機妙算。」……這不能不說是創造性思維所帶來的奇跡。由此可見,課堂上讓學生質疑問難多爭辯,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了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
三、重視激勵評價,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我在閱讀教學中,十分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是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水平進行評價,「讀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語音很准確,並且沒有漏字。」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我採用鼓勵、引導、點撥、開竅。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我採用「敢於積極發表意見,但思路要換一換。」「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分貢獻,另一半,再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的。」另外,我還特別注意鼓勵學困生主動發言,而且在發言的質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這樣來進行評價會讓學生感到態度誠懇,評價中肯,進而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以良好心態進入學習,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適時巧撥妙引,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並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自主探究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如《奇異的琥珀》中,學生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時間是漫長的,為什麼又一轉眼就過去了呢?圍繞這個問題,教師可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
思維定勢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潛在障礙。在探究性學習中,要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定勢點,反向思考,拓展空間,引發創造。如講授寓言故事《濫竽充數》在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都是南郭先生的錯呢?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明白:如果齊宣王深入實際,了解實情;如果其他人出於善意,給予指出……南郭先生就不會落到如此下場。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從逆向的角度來分析課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之,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每個老師都應創造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巢宗祺,雷實,陸志平,《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㈡ 小學語文哪些教學內容比較適合探究性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應該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怎樣才能既不代替學生閱讀,又能將學生引入對文本的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呢?積極創設探究性學習的環境是閱讀教學的最佳途徑。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麼有什麼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
所謂探究,《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探討深究」。探究性學習,是以探究為主的一種學習,它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了解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過程和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是為學生創設探究性學習的環境。
一、營造語文學習的人文環境
托蘭斯認為:創造性教學的核心目的就在於創造一種「易起反應的環境」。在教學中,我們如能給學生創造這種「易起反應的環境」,將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語文學習中的人文環境,就是這樣一種「易起反應的環境」。
人文環境的主要特徵是感受尊重、得到理解、享受權力。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創設人文環境的的關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每一個學生都會從教師身上感受到對自己的參與、靈感、創造的尊重,從而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人文環境是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條件,是探究性學習的依託和載體。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激情與個性、求知慾與創造潛能將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
二、創設探究情景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探究情景,將學生引入對文本的探究性閱讀中。
(一)精心設問,創設探究情景
探究性學習通常要圍繞幾個需要探究解決的問題展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問,創設探究情景,科學地架設學生探究文本的橋梁。所謂精心設問,創設探究情景,就是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閱歷和閱讀經驗潛心研讀文本,將自己的理解化作巧妙的設問,在教學活動中讓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認真閱讀、不斷思索、反復辨析,從而准確地捕捉作者在文本中的信息,提高閱讀能力。如何從具體的文本中提出問題,在教學中將學生引入對文本的探究情景之中呢?在教學實踐中,我探索出以下幾條設問的規律:
1、含而不露、耐人尋味是漢語特有的魅力。在文本中,一個詞、一句話蘊含著多層的含義、包羅著豐富的信息,如果能在這些地方巧妙設問,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去探究、去理解,又能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善於發現問題,培養閱讀的敏銳性,提高學生理解的深度。這種情形可分為兩種類型:
A、此意彼用: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著不同的意思,甚至出現在一定的語境中的意思和這個詞本身的意思相反。
朱自清的《背影》中這樣寫道:「……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文中兩個「聰明」是在贊美「我」嗎?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提問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而理解作者的真實情感。
B、一語多義:一句話、一段文字表面上好像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能更深入地閱讀、思考,就會有新的感悟,更深層次的理解。
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結尾:「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就是這種情形。通過提問探討學生才會完整地理解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2、一篇高質量的文章,往往會通過語句之間、文段之間或前後文之間的某種關系,來傳達一種信息。要獲取這種信息,就要聯繫上下文進行細致地推理。在這樣的地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探究,既能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常見的有:
A、因果關系:把不正常的關系(結果)先說出來,讓讀者來推測出原因。
如在《秋天的懷念》中開頭寫「我」面對「天上北歸的雁陣」、「錄音機里甜美的歌聲」這些美好的事物「砸玻璃」、「摔東西」,這一反常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一問題學生不難探究出原因。但為什麼在文章的結尾處要寫有著「看到美好的事物,內心就痛苦無比」不正常的心理的「我」卻感受到菊花開得那麼美麗呢?由這異乎尋常的結果去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尋找原因,就能探究出在這里所隱含的大量的信息,進而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悟。
B、省略前提:大前提是肯定判斷,又不直接說出來,讓讀者去推理。
在魯迅的《藤野先生》中開頭這樣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文章一開始就用了一個「也」字,在這里,「也」是同樣的意思,那麼,和東京一樣的是哪裡呢?作者在這里顯然是省略了前提。如果能在這里設問引導學生探究這一省略的前提,那麼,對魯迅先生、對課文就會有一個深入的理解。
3、在有些文章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表面上看起來細微的錯誤或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之處。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如果能在這樣的地方設計一兩個問題,創設探究情景,將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小說《豐碑》中有這樣一句描述:「一個凍僵了的老戰士。」寫「老戰士」而不是「老軍官」顯然是作者的匠心,如能在這里設問、探究,就會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的主題。
4、高明的作者,往往有著極強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常的話語,很隨意地信手拈來,其實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信息。而這些地方,往往是學生忽略的地方。高明的教者,應該在這些地方大做文章,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去探究。
《散步》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作者借「兒子」之口說出的這句話,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卻蘊含著極其深刻的含義。
5、在有些文章中一些內容表達含蓄,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理解(有的地方已有老師甚至專家進行了錯誤理解)。這些地方學生就更容易理解錯誤。這就需要教師在潛心研讀後精心設問,通過探究,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在《我的叔叔於勒》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打發他到美洲去了。」在這段文字中,人們往往會產生兩個錯誤的理解:稱於勒為「壞蛋、流氓、無賴」和「把於勒打發到美洲去」的都是菲利普夫婦。如果引導學生作深入地探究,自然會得到新的答案。
(二)捕捉課堂閃光點,推進探究情景
閱讀教學的課堂應該是動態的,它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不斷地延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涌動著探索的靈感、創新的意識、創造的智慧;同時也會出現思維的偏差、理解的誤區,這些都是教學實踐中的閃光點,它們稍縱即逝。如果教師能及時地捕捉到,適當地加以引導,將會推進探究情景,拓展課堂,升華教學,提高學生閱讀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與創造性。
1、捕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閃光點,推進探究情景。
學生的思維是富有創造性的,抓住課堂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閃光點,創設探究情景,就能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教學魯迅先生的《故鄉》,當分析到楊二嫂這個人物時,一個同學站起來發表了他的不同看法:「楊二嫂的形象是令人鄙視的,但我覺得她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欣賞的:她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豆腐西施——美麗)來創造價值——生意特別好,這既是一種廣告意識,也是一種自我推銷意識。」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一時間議論紛紛。這是學生的一種創新意識的表現,也是一次推進探究情景的絕佳機會,於是我大力表揚了這一同學的創造性思維,並以此為切點,讓同學們進入更深一層的探究情景。
2、通過學生提問,推進探究情景。
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在課堂上留下足夠的空間,讓學生來提問,將會推進探究情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冰心的《小桔燈》時,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我』第一次見小姑娘,幫她打了電話,小姑娘很禮貌地對『我』說謝謝;當我走了一段山路,並買了桔子去看她們時,小姑娘只是接過桔子,並沒有說謝謝,這是不是說明了小姑娘不講禮貌,或者說是不懂事呢?」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涉及到對小姑娘性格的理解。於是,我假借對這個問題的肯定將一個錯誤的理解留給學生,讓他們去探究、去辨別,去尋求正確的答案。
3、在學生理解有誤或思維不夠周密的時候,及時引入對問題的探究,將學生帶進新的、更深層次的探究情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的嚴密性與批判性。
教學杜甫的《石壕吏》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問題:「文中『有吏夜捉人』,吏為什麼一定要到夜晚來捉人?」一個同學回答:「因為白天那些青壯年都下地幹活去了,官吏來捉不到人,說明了官吏的狡猾。」這樣的理解不能說是錯誤的,但不夠全面、深入,思維不夠周密。但這一回答卻給課堂創造了一個深入探究情景的契機。
創設探究性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認真閱讀、深入思考、樂於想像、積極合作、大膽質疑、敢於批判、勇於否定。這樣的閱讀教學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人人成功為目標,以學生學會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內涵。
㈢ 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
在知識經濟時代,真正的知識不再是預先的存在,不再是那些被「格式化」地記載在書籍里的理論、概念和公式,而應該是能夠被激活的知識,是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知識,當然也括那些具有較強的時代意義的知識。真正的知識擁有者不再是一味地掌握特定領域或前人總結出的資料與技能的人,而是能夠發明從來沒被發明的知識,能不斷提出創造性解決辦法的人,即在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創新人才。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種嶄新的能培養其創新精神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以學科教學為載體實施探究性學習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對學生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那麼什麼是探究性學習呢?一、探究性學習的內涵(一) 探究性學習的含義所謂探究性學習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及日常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探究強調一點就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是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探究者。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和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是通過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基於問題的解決來構建知識。探究性學習方式十分適合未來與當今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是語文教育發展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的產物。(二) 探究性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的比較探究性學習與接受式學習是一種相對的學習方式。接受式學習,是指學習者佔有傳授者提供的經驗,把前人創造的經驗變成自己的經驗,使自己成為辨認事物、處理問題的工具。接受式學習包含三種子類型:機械性接受學習,被動性接受學習和有意義接受學習[2]。前兩種學習類型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普遍應用的教學方法,我們平常所說的接受式學習就是專指以機械性接受學習與被動性接受學習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式學習方式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兩點: 1、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接受式學習以教師為中心接受式學習則是以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知識。往往一堂課下來,只聽見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不斷地揮灑筆尖,拚命地記筆記。最終只能導致學生學知識的盲從性,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所謂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主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生完全置於主體地位,是探究性學習最突出的特點。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以指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出現。教師依據教材本身以及學生的實際,對需要探討的問題適時給予選擇、定向和幫助,使學生少走彎路,少做無用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對語文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問題進行探究活動,探求語文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規律。 2、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實踐性,接受式學習注重教師的傳授接受式學習中學生的知識往往是老師咀嚼透了,按照老師自己的理解傳授給學生的。而不是學生自己去發掘,去實踐得到的結果。結果導致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終使學生失去再創造的能力。探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別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他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探究性學習所提供的實踐機遇,學生親自參與探究、分析、討論、搜集材料和處理信息。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性特點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使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學有所用,學有所成,並有利於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從而提高其實踐能力。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從語文教學來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研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掘語言文字蘊含的美、蘊含的情,從而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探究性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還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說,探究性學習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實踐方式之一,也是新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呢?(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慾望。」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播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樂於學習。比如,上《四個太陽》這一課時,要學生閉上眼睛,播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聽,爾後問:「剛才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你有什麼感覺?」有的學生回答:「呼呼的風聲,像冬天寒冷的北風。」有的說:「我感覺這風吹在臉上,冷得直發抖。」這時,教師說:「是啊,有個小朋友和你們感覺一樣。」這時,學生迫不急待地睜開眼睛來看課件,當學生看得如痴如迷時,一輪紅紅的太陽升上天空,問:「這時你有什麼感覺?」有的說:「我覺得不冷了。」有的說:「我覺得溫暖。」 在這里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又特意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激發著聯想,也激發著探究的慾望。為了解小月朋友的美好心願打下思維定勢。當學生睜眼看到課件時,如身臨其境、聽其聲、觀其境,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歡樂的心態中學習知識。(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路開闊了,思維火花閃現了,這時教師如果沒有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學生又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會嚴重阻礙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學內容的設計盡量是開放的,探究的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那就是要變先。講後練為先嘗試再點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再創造,有利於學生猜測與驗證。如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時,我讓學生為烏鴉想想更好的辦法。有的說:「烏鴉可以找來一根吸管,用吸管喝更方便。」有的說:「我請它到我家裡喝水。」還有的說:「把瓶子斜著靠在旁邊的石頭上,就可以喝著水了。」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中,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學生以積極主動態度參與探究。(三)、善於質疑、敢於想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抒疑問,即使是無疑也要尋疑,將自身置於特定情境之中,給自己提出問題。宋朝思想家張載說:「於不疑處讀書,定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新的喜悅。」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讓學生讀課題質疑,這時,一個學生提出:小壁虎有尾巴為什麼還借呢?還有一位學生提出: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嗎?這時,我不急於回答,而是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在讀中感悟,尋求答案。這樣即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四)、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我們認為:「一是要適當點撥。當學生在思維的轉折處,或知識的重、難點處經過自身的努力,還感到無法解決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給學生某種啟發性啟示,撥開學習上的迷霧,使學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點撥的關鍵是要符合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順利進行探究。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應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時,還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逼近結論。(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獲得整個系統知識,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識過程中採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學的,為此,學生們在課堂探究結束後,必須反思自己學習的行為所獲取的知識。在每節課結束後,都要問一問:剛才的學習,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麼?通過反思,讓學生把思維過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學的探究方法,探究規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三、語文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該是一種形成性評價,以正面評價為主。應重視對學習內容豐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樣性的評價,注重學生自我評價,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在平時教學中,要講究有效評價策略,或「及時評價」,或「延時評價」,或「正面評價」,或「側面評價」,重在鼓勵學生敢於探究,樂於探究,勇於創新,達到「以創新求發展」。如:在學習《田忌賽馬》時,請學生來談談「你要向課文中誰學習?學習他什麼?」許多學生說「要學習孫臏」,有的說:「學習他善於觀察、肯動腦筋」,有的說:「學習他聰明機智、敢於挑戰」,有的說:「學習他幫助弱小,樂於助人」。這時,我不急於肯定,採用了「延時評價」,繼續問學生:「還可以向誰學習?」於是學生思考後,又踴躍說:「要學習田忌,學習他忠厚老實,不耍心計」,有的說:「要學習齊威王,學習他遵守競賽規則,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風。」試想,如果不是應用「延時評價」,學生能有如此富有個性的思維,多角度、有創意的見解嗎?科學評價,鼓勵創新。既是對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激發了繼續探究的慾望;又可以把局限於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不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究的機會,怎能培養出更多有思維有能力的創造性人才?總之,語文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究,在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我們看重的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給孩子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獲得的那份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適時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能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培養探究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
㈣ 需求小學語文五年級上「怎樣保護鯨」主題探究性學習資源,急需!!!
「怎樣保護鯨」
生物界中的巨無霸──鯨魚,外型似魚,又生活在海中,雖名為「魚」,但在生物學分類上,「鯨魚」是屬於哺乳類的呦!鯨魚用肺呼吸,具有胎盤,會泌乳,是溫血動物。為了抵禦寒冷的水溫,在他們的皮膚下面,有一層厚厚的鯨油,有時厚達五十公分,以隔離水溫,減少體內熱量的散失。
鯨魚雖然有肺,卻無法在陸地上生活,而必須生活在海中,這是因為鯨魚的肋骨和胸骨都非常脆弱,他們的肚子也沒有骨骼支撐。在水中,巨大的浮力可以幫助它們支撐起龐大的身體。鯨魚一到陸地,沒有水的幫忙,他們柔軟的胸部與腹部,會因為承受不住身體的重量,使心、肺等器官受到強大壓迫,影響呼吸的順暢與血液循環。所以鯨魚只要待在陸地,不久就會窒息而死。
全球不同水域中,都有鯨魚的蹤跡。鯨魚的種類雖然很多,體型有大也有小,但它們的食物,卻大多以小魚和小蝦為主。這是因為鯨魚沒有牙齒,不能咀嚼食物,只能吃一些可以直接吞入腹中的東西。
人類在石器時代就會利用鯨魚,除了吃它的肉,鯨魚身上肥厚的脂肪也常被用來做肥皂、燃料......等。現在鯨魚的數量越來越少了,怎樣保護鯨魚,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了。
保護鯨類生存的環境,不去污染、不捕殺鯨類,救護處於危險中(比方擱淺)的鯨類,保護它們的食物,給它們留下一個安靜、和諧的生活、繁殖場所
人類減少在海上活動,不污染空氣海洋。
......................................
「怎樣保護鯨」 學習方案:
1.知識與能力:
學習保護鯨的基本方法,將保護方法寫成簡單的方案。
2.過程與方法:
查閱、整理、運用相關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尋求護鯨的有效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明確保護鯨的重大意義,增強保護鯨的意識
㈤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
內容摘要:探究性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也是新的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基於探究性學習的內涵及特徵,結合本人教學實踐,以探究理論為指導,嘗試闡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及其評價標准,為有效實施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基本的策略。
18世紀以來,探究學習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規模地倡導過三次,並且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學習方式。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探究性學習在近幾年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主流學習方式,我國的教育研究者卻對這種學習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育研究者和教師將探究等同於科學探究,或者將探究性學習看成發現學習的同一詞,從而使探究性學習局限於科學學科;另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學生思考並回答老師的問題,就是探究學習,從而將探究性學習不恰當地擴大,並將它與啟發式教學等同起來。北京師范大學李亦菲博士認為,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包括三個基本環節:(1)提出任務或問題;(2)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並獲得結果;(3)表達和交流。
二、小學語文為何要實施探究性學習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認為,小學語文學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學習。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我們知道,語文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新課改提倡課程的整合功能,而語文學習中往往又蘊含著天文、地理、歷史、自然、數學等方面的知識。對一些人文性較強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內涵,對於陶冶兒童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有裨益;對科普類說明文,引導學生去探究相關的原理,假想和推測它的前因後果,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也是大有幫助的。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雖然還比較稚嫩,但我們強調探究,並不是強調讓學生參與高深的研究,而是在提倡以科學的態度去觀察、思考、分析、檢測問題上,讓學生由此獲取知識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種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養成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習慣。
從語文教學來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研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掘語言文字蘊含的美、蘊含的情,從而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探究性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還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說,探究性學習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實踐方式之一,也是新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麼,呢?
(一)多種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這種需要能喚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不單純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是認知與情感協同活動的過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誘人深入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給思維以強大的內驅力。
1、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課文資源為憑借創設問題情境。例如一年級拼音字母b p m f的教學。拼音字母抽象難記,沒有規律可循。因此對於字母形的記憶一直是拼音教學的難點。但是教師如果啟發說,b、p、m、f四個小傢伙很淘氣,他們分別藏在四幅圖中,你能分別找出它們藏在哪裡嗎?學生此時會興趣盎然地仔細觀察,對照四幅表音表形圖,將字母與圖一一對應起來,大體感知字形。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每一個字母與圖上哪一部分最像?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最後鼓勵學生用各種材料擺出四個字母。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字母連同圖畫深深嵌入學生的腦海,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所以,教師要善於發掘教材資源,隨時隨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逐漸學會學習。
2、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創設探究的最佳情境,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我在上課之前出示了一張塔頂上長著一棵大樹的圖,說:同學們,世界上有許多千奇百怪的事,你們看,覺得哪兒奇怪啊?學生紛紛舉手:大樹怎麼會長到塔頂上去了呢?我順勢引導:是啊,大樹怎麼會長到塔頂上去呢?答案就在我們的課文里,想不想快點去發現一下奧秘?於是,孩子們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慾展開了對課文的閱讀。又如《太陽》一課,有教師在上課伊始出示多媒體畫面:太陽金色的光輝灑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樹綠,花艷蝶舞,人歡馬叫……緊接著,太陽消失了,地球上暗淡無光,屏幕上隨之出現下列字樣:如果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學生齊讀這句話後,在腦中形成了若干問號,為什麼沒有太陽,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將消失呢?太陽與地球有什麼關系?地球上的萬物與太陽又有什麼關系?此時學生探究的慾望被激發起來了,急著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展開探究。
(二)提供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加強過程指導
在小學語文課堂實施探究性學習,學生必須佔有大部分自由支配的時間,因為學生自行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需要一個探究的過程,一個領悟的過程,一個思維加工的過程,一個自我消化的過程,一個親自經歷的過程。學生有了一定的時間,才有自主探究、領悟獲取和應用知識的可能。而且,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活動空間,即需要有利於學生探究、運用知識的活動場地。單一的課堂空間,固定的座位,單調的黑板是不利於學生自行探究知識和運用知識的。但如果是課堂上的即時性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較好的學習形式,它是學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橋梁。目前,一些人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注入式的,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則是給學生完全的自由,學生喜歡干什麼就干什麼,即使探究內容與主題毫無關系也無妨,不給學生絲毫的灌輸,不用組織學習。這實質上是對探究性學習的曲解,是一種放任自流的教學。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應該將傳統的單向被動的教學,發展為多向主動的創新教學模式。受心理、生理、認知水平的影響,小學生單純的自主學習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組織、幫助、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採用同伴合作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的。他們需要分析探究的問題或任務;需要利用多種方法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制定方案、獲得結果;需要通過表達和交流,驗證或修改自己的解釋,改進自己的作品。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組織和指導,使他們順利地完成探究任務,實現探究學習的目標。例如,我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指導學生進行了以下兩個探究學習活動。
1、通過閱讀課文了解四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我先提供了四個具體的問題:蒲公英媽媽靠 —— 傳播種;蒼耳媽媽靠 —— 傳播種子;石榴媽媽靠 —— 傳播種子;豌豆媽媽靠 —— 傳播種子。接著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歸納和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獲得四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這是一個基於閱讀和思考的發現型探究學習活動。在探究過程中,我幫助學生從具體事實中概括出一般的結論。2、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現四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說說植物媽媽是怎樣傳播種子的。這是一個表達型探究學習活動,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四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我在布置的兩道課外作業中又安排了兩個探究學習活動。你們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提出的是一個基於查閱資料的發現型探究學習活動;表演植物媽媽安排孩子去旅行時和孩子的對話是一個旨在培養學生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型探究學習活動。這所有的探究活動,因為得到老師的精心組織和指導,都完成得很不錯。
(三)探究性學習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
小學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重在過程。因此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就不應以成敗論英雄,旨在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探究水平不斷發展和提高。應側重評價學生參與探究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價值取向,不宜太過於計較學習結果,應側重評價學生的態度、方法,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評價,不宜過於強調探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應側重學生自我、群體、家長的綜合評價,不能單以教師的評價為標准。現在提倡的檔案袋評價就是一種很適合你探究式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如每上完一節課,讓學生寫下自己探究的問題、取得的成果、自己的體會以及今後的展望。自己認為好的就放進去保留下來,不好的就換掉。一個學期結束時,再回頭看看自己的進步。這種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比一個簡單的分數更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
語文教學的改革已跨入新世紀的征程。新修訂的語文大綱、語文課程標准,都把探究性學習擺到了突出位置。以此為契機,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開始了新一輪的對傳統教學的反思,啟動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實踐。可以說,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探究性學習的研究正是方興未艾。但是,探究性學習要在語文課堂中得到真正的實施,還需要教師形成開放的教學觀(大語文教學觀),著眼於學生的素質培養,真正使學生自主發展、積極求索,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勇於實踐,敢於創新。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9號
㈥ 誰能完整提供一篇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的教案設計呀謝謝了!急用!!!!!!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看圖導入
1、夏天就要到了,在這美麗的季節里,小動物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KeJian/>課件出示夏季風景圖)快來找找這些小動物吧,說說他們在那裡干什麼? [多媒體KeJian/>課件出示風景圖,教師富有激情的話語,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感受,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你們在生活中見過這些小動物嗎?有一首兒歌就寫了這些小動物,想來讀讀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識字4》,快快把語文書打開,小朋友自己先去讀讀。 自由讀、開火車讀兒歌 請小朋友們一邊朗讀兒歌,一邊找出這些小動物的名字,並用你喜歡的符號做出記號,把你會認的動物名字讀給小朋友聽,不會認的請你的小夥伴或小組長幫助。反饋:劃出了哪些小動物,讀給大家聽聽。 3、(出示動物詞卡)瞧!這些小動物都從兒歌中跑出來了你還認識他們嗎? 出示帶拼音的詞卡,哪個小組想開火車認讀這些小動物的名字?
現在老師把這些小動物的拼音帽子去掉你還會讀嗎?指名讀 圖貼詞,貼完後領著小朋友讀一讀 根據收集的材料小組合作了解這些小動物。 指名介紹 6、觀察這些字,從字型上你有什麼發現?小組討論 生:都是蟲字旁的字。蟲字旁的字大多跟昆蟲、小動物有關。 你還知道哪些蟲字旁的字? [有層次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認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認識能力。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生字,探討研究課文中一些生字的規律,發現蟲字旁的字大多跟昆蟲、小動物有關。]
三、朗讀兒歌,感知內容 小朋友們真棒,這么快把11個帶蟲字旁的生字全記住了。這么美麗的動物,他們在夏天忙碌什麼,你們想知道嗎? 快快打開課文讀一讀,然後找出你最喜歡的小動物的那一行讀給四人小組中的夥伴們聽一聽,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 指名讀。指導學生感情朗讀 繼續識字:KeJian/>課件出示 (1)「蜻蜓半空展翅飛」 認識生字「展」 ,你能學學蜻蜓半空展翅飛的樣子嗎? (2)「螞蟻地上運糧食」 認識生字「運」,給找幾個朋友好嗎? (3)「蜘蛛房前結網忙」,認識生字「網」,蜘蛛為什麼忙著結網,你還知道什麼網? 小組合作演一演其他3句 [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全班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充分考慮了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好動、喜歡小動物等。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讀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句子。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力量,從理解到模仿再到遷移、創造。]
四、引導創新 上節課老師讓小朋友們去觀察觀察其他的小動物,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吧。老師先來說一句「青蛙河上捉蟲忙」,誰來接著說一句? 小結:小朋友們說得真棒,只要多到大自然中觀察,多看看課外書,你就能擁有更多的動物朋友! [學生在課內外得到了很多的啟示,教師及時提供機會,讓學生發出形形色色的設想。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溝通了語文和生活,語文和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了他們的綜合應用能力。]
【問題思考】
在識字教學中如何實現探究性學習?
【分析研究】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低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特別好問,他們具有探究和創造的潛能。教師要善於發現、激發和調動這些潛能,保護學生創新的萌芽——好奇心和求知慾,盡量想辦法創設好奇、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產生主動探索的強烈慾望。孩子們的興趣有個共同的趨向,那就是傾向於與自己關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如果把發生在他們生活中的事情納入到課堂中來,就會引起其極大的興趣,與其產生共鳴。本課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兒歌寫小動物在夏天活動的情形。因此,根據一年級學生喜歡小動物的特點,在介紹小動物的環節時我用富有激情的話語「你想當哪個小動物?快快戴上頭飾自豪地來介紹介紹吧!」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感受,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
二、確定恰當的探究任務 如果沒有明確具體的目標作指導,在開展探究和做評價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有了探究目標,學生在學習時才不會迷失方向,零碎、發散的思維才能得以集中。設計和制定每一課的探究目標和任務,師生必須要對探究的主題進行界定。一定的任務是探究性學習的起點和歸宿。課堂上提出的探究任務要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有一定的挑戰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並足以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本課的生字大部分是蟲字旁的,因此在學習小動物的名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觀察這些字,從字型上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任務可以討論,探究才能順利展開。在探究中,教師一定要目中有人,重視對學生的研究,了解學生的需要,了解學情,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思維方式來確定探究內容,而應讓學生分享學習的決策權,引導他們按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的目標。
三、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在課堂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潛力,摒棄煩瑣的分析講解和窮追猛打似的提問,注重加強學生自學探究,給時間、給機會、給指導,教師努力引導並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學會與他人合作,把問的權利放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將的機會讓給學生,大膽放手,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讀、自悟、自我表現。如在鼓勵創新的環節中,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想像說一說「誰在哪裡干什麼?」,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他們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小組討論學習中大膽嘗試,學得生動活潑,興趣盎然,充分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愉悅,不但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鼓勵他們主動學習、勇於創新。
㈦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中要注意什麼
探究式學習作來為一種學習方式,源它不同於科學家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的主要區別在於,探究性學習必須滿足學生在短時期內學到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學科的結構,所以這個過程在許多情況下都要被簡化,比如,提出問題這個環節,在大部分的教學活動中,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或由教材提出問題。在獲取事實這個環節,常常是由教師和教材來確定研究方法、步驟、所用材料等,這樣就省去了學生設計實驗的環節。探究性學習中也要給學生提供進行完整科學探究活動的機會,這樣的活動雖然要用更多的時間,但對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是非常必要的。
㈧ 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
一、營造探究的氛圍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需要一定的環境氛圍。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特別是人際氛圍的支撐。因此,我們要讓每個學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給每個孩子多鼓勵,讓他們從中體驗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成功。①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探究氛圍。②充分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營造探究氛圍。③靈活採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營造探究氛圍。
二、培養探究的學習意識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意識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利用好奇心,引發探究意識。②質疑問難,增強探究意識。③鼓勵獨特見解,鞏固探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要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於鞏固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生成探究的問題
1.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識後,在課堂上會踴躍地發問。但是,有的學生的問題經常停留在一些詞語不懂上,無法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還有的學生就發現不了問題。如在教學《撈鐵牛》一課時,甚至有學生提出了鐵牛是死是活的低級問題。這樣,問來問去,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什麼意義。因此,要讓學生明白哪些問題對掌握課文內容真正有幫助,我們才來解決這些問題。①通過課文標題發現問題。②通過重點詞句發現問題。③根據文章前面要求預習的內容發現問題。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每篇課文前面都有預習提示,往往揭示出了問題,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
2.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探究、解決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發現問題後,就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問題。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自己的獲取新知的途徑。①讀思結合,探究問題。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讓學生仔細閱讀,盡可能從已有的資料中找到答案。對難題要推測幾種答案,經過周密思考,選擇最佳答案。②思議結合,探究問題。經過閱讀思考,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與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與已有答案不一致。這不一致有可能是學生找到的答案錯了,也可能是答案不只―個。這時可讓同桌議一議。③合作討論,探究問題。
我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分小組合作互幫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㈨ 關於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論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創設開放情境,增強課程活力新大綱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個性。」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1、創造自主探究的條件(1)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改善師生關系,構建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體系。(2)時間和空間是確定學生主體意識、促進學生自主探索的條件,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即自學或操作或討論或有選擇地朗讀等。可採用個別自讀,小組討論,組際質疑,大組交流等新的組織形式,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人人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自主探索能力的發展。2、開發語文課程的資源(1)挖掘課堂教學資源。學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種內在的慾望,如果學生這種慾望和勇氣被調動起來,他們將會有效、深入地進行探索活動。要怎樣激發這種慾望和勇力呢?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動機。如教《回聲》一課,在課文結束時,老師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在什麼地方還能聽到回聲?有個學生說在新房子里聽到回聲,另一個學生就問為什麼在自家新房子聽不到回聲?教師抓住機遇,創設情境,組織討論,因勢利導,使學生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去發現。又比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在充分讓學生質疑的時候,有位學生曾這樣提問:「老師,小女孩為什麼沒有想起自己的媽媽呢?她媽媽不疼她嗎?」老師笑著肯定了他發現問題的能力,想不到這時另一位同學站起來回答:「媽媽一定是嫌棄小女孩家窮,跟人家跑了!」「不對,是媽媽生病了!」「不可能,是媽媽去世了!」課堂上涌動著一種探索的生命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應抱以熱情的期望,用激勵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的情感。如上作文活動課,一位學生用塑料泡沫做了一輛公共汽車模型,樣子很逼真,老師及時給予充分地肯定說:「哇,你真行,這輛小汽車比街上跑的任何一輛都要漂亮,如果旅客乘上它,周遊崇武古城,夠氣派的。要是,(老師語氣稍作停頓)能到大海去繞島一圈,該多好啊!」老師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學生,學生馬上領悟到,對呀,我應該把它設計成水陸兩用車。老師微笑地點點頭,這一點撥,學生智慧的火花馬上迸發出來。(2)開發課外學習資源過去的應試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承,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滋長了學生的依賴性,阻礙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要激勵學生大膽探索,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在大自然、社會、家庭中去尋找可利用的景觀和話題,並且可通過網路去獲取教材以外的信息。另外,語文教師還可以藉助教學掛圖、圖書報刊、招牌廣告,並通過演講、辯論等形式讓學生進行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二、教給學習方法,培養自主能力埃德加?富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生學會學習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是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基礎,教學時,要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多元評價,培養學生主動意識、參與意識、創新意識。1、教給預習方法預習決不像看小說那樣瀏覽一遍,要有明確的預習目的,要積極開動腦筋,要善於從課本中發現問題。預習時要邊讀、邊想、邊做記號、邊做筆記。剛開始時,可制定導讀目標,引導學生怎樣預習,教給預習方法。中、高年級教學一個單元組之前,先讓學生通讀全組課文內容,設計圖表初步了解單元知識達標點和能力訓練點。在教新課之前,又設計一定的導讀目標,讓學生進行預習,如教《雷鋒日記二則》時,因為學生對雷鋒事跡了解不多。因此,在課前,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導讀目標讓學生進行預習。(1)請教家中的長輩了解雷鋒的事跡。(2)查找有關資料並收集整理,自己試著解決。上課時,先讓學生在班上交流他們所收集的信息,然後再學文。學生有了自己的實踐感知,就能體會雷鋒在日記中甘當「傻子」的這種精神了。以後學習類似的課文,學生就懂得通過查找資料、搜集信息來幫助學習。而教師在備課前,要通過導預習來了解學生知道什麼,學生通過預習明白了什麼,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了什麼?把導學引向重、難點,或學生疑惑的地方。在學生初步養成預習習慣後,教師就可以逐步放手,讓學生在課前自覺進行預習。我們認為,讓學生有效地預習,是培養學生課堂自主探究的前提。2、教會質疑方法「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是主動參與教學動態過程的關鍵。那麼,在閱讀時應從何處質疑、怎樣質疑呢?(1)從課題處啟疑文章的題目往往給讀者留下許多懸念。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題處生疑,如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一上課,教師就指著課題問同學:「看了課題,你想到什麼,有什麼問題要問?」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誰毀滅了圓明園?」「圓明園的過去是什麼樣的?」「圓明園的現在怎樣?」聽了學生的提問,教師在題目邊打四個大問號,並及時贊揚同學問得好,然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課文,邊讀邊想,邊想邊交流、議論。(2)從關鍵詞上激疑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些關鍵詞在文中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關鍵詞,便可領會文章的意旨。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詞,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雪中送炭』是什麼意思?」「在文中指什麼?」「這個詞說明了什麼?」然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深入自讀課文,朝鮮大娘對自願軍戰士的情誼就不難領悟了。(3)在重點句中導疑重點句是指課文中的中心句或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它們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內容、點明中心思想和承轉的作用。如教《千里躍進大別山》,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一重點句,圍繞它質疑,學生就提出了「『狹路』是什麼意思?」「文中的『狹路相逢』什麼意思?」「『勇』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對這重點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4)從看似平常處生疑教學進行到一定環節,教師要掌握時機,及時發現學生的「憤」、「悱」狀態,展現訓練過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當學生讀到「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爸爸會打她的……」時,教師讓學生充分討論她不回家的原因以及「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時,學生受到了啟發,隨即發問:「老師,小女孩為什麼沒有想到媽媽呢?」這一問挑起了新的爭論點,許多學生聯系了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終於出現了「賣火柴小女孩所以不想媽媽,是因為她媽媽嫌她家窮跟別人跑了」的課堂創造性判斷。教學中由情感所推動的「參與」活動導致了奇跡般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學生在學習中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自主思維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總而言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能發展,就必須調動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等諸多積極的課程因素,充分鼓勵個性化的閱讀和表達,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㈩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滲透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自己控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說,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探究性學習,就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課堂探究性學習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我們教師作為探究性學習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沒有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沒有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手段,沒有找准啟發探究的切入點,更可能所提的問題太難等等。受應試教育下填鴨式教學的影響,學生總是被動地坐等知識,重知識記憶而輕問題思考,習慣於聽老師講解,習慣於背誦書本知識,忽略了語文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創設情境,確定探究方向 認知需要是學生學習中最穩定和最重要的動力。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的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的問題的需要。產生一種積極發現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如在教學《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這個問題,一位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海洋里召開一次魚類運動會,小鯨魚興沖沖地跑動參加,誰知被守門的大鯊魚拒之門外,小鯨魚難過極了,為什麼大鯊魚不讓自己參加魚類運動會呢?我們在座的各位今天就當一次海洋動物學家,告訴小鯨魚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動物學家的身份在小組中探究、討論、交流一下。」這位教師的話還沒說完,孩子們就紛紛投入熱烈地探究、討論之中。小組交流過後,教師當小鯨魚,請各位「海洋動物學家」給小鯨魚解答,大家都非常熱心地告訴小鯨魚:「因為你是哺乳動物,不是魚,所以不能參加魚類運動會。」接著舉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證據,還細心地講了鯨的演化過程,他們說的頭頭是道,看來真正讀懂課文了。 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時而討論,時而深思,時而疾筆如飛,使整個課堂呈現出一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 二、自主選擇,激發探究興趣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並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裝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1、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內容 一篇課文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內容進行探究。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每位同學的興趣著眼點均不同。有的同學喜歡朗讀,就去探究課文該怎麼讀,怎樣才能讀出情,讀出神;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課文中哪些句子含義深刻,該怎麼理解;有的同學不明白課文某些情節,就會帶著疑問去找答案,等等。總之,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提高閱讀水平。如曾經有位教師在教學《景陽岡》一課時,當學生已概括出武松有:「豪爽、倔強、沉著機智、英勇無畏」的性格特點後,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最欣賞武松的什麼性格特點?」這下教室里炸開了鍋,各執己見,於是教師就來了個順水推舟,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欣賞的性格特點去探究。由於這是學生感興趣的、自主選擇的內容,因而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夥伴 雖然現在教師們基本上都比較注重合作探究,但通常都是按前後座位編排的,這種合作內容的同學可以自由組成臨時探究小組,共同合作。 三、給予支持,重視探究過程 探究性學習不僅重視學習的結果,更重視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對學習充滿無限激情,拓寬思路,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確定豐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進行指導,確保探究過程井然有序地開展,不能讓學生處於無政府狀態,感到漫無目的,手足無措,應該讓學生在探究中有所收獲。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當學生通過探究討論,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津津樂道時,他又不適電動地提出問題,把探究進一步引向深入:「如果三天之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計劃落空了,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即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各人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對課文人物的理解,紛紛發表意見:有的學生說,這樣一來,諸葛亮肯定會大難臨頭,栽在周瑜手上;有的學生說,諸葛亮足智多謀,肯定會有化險為夷的計策;有的學生說,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也有失算的時候,例如他晚年的幾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所以,這一回他是凶多吉少……圍繞著對諸葛亮這個特定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一致,但都言之有據,對此教師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熱情地肯定了學生這種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學習精神,並鼓勵學生課後結合課外閱讀,對這一假設結局繼續探討。由於教師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因此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都關心一向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在此情境下命運會怎樣。並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思維發散中,主動去探究,去尋找答案。就這樣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在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方法予以支持,予以引導,使探究越來為越廣泛,越來越深入,知識在探究中被獲得,思維在探究中被發展,素質在探究中被提高。 四、進行展示,享受探究樂趣 探究式學習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的、和諧的、互動的、多元的、綜合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的體驗,對問題也會出現獨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頗的,教師也應該肯定。因為這些都是學生積極探究的成果,教師並且應該提供一個展示的平台,或認真傾聽學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結果,或激勵獨特的視角等等,總之,就是為了讓學生充分享受探究帶來的樂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個平台,它體現了學生在探究中對成功的需要。 新課程大力倡導在各科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學習,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