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有效情境研究

小學數學有效情境研究

發布時間:2020-12-04 17:01:48

1. 小學數學主題式情景教學實效性的實踐研究的教學反思

適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體現時代對人才培養要求應運而生的探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目前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大趨勢。如何更好地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構建新知,從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我認為要注意以下五性。
一、探究情境注重實效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鑽研教材時,應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用數學教學本身的藝術魅力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使他們呈現出求知者渴望的狀態,達到積極參與的目的。但如果濫用情景教學,不分內容,不講類型,千篇一律,「故事童話,游樂園,動物運動會……」,則使數學課堂變成表面熱鬧,形式豐富,但華而不實,思維膚淺的課堂。誇張的情境使學生游離於主題之外,原本的數學味沒有了,也就失去了情境創設本身的意義。因此創設情境一定要考慮是否有利於實現本節課的目標,講究實效性。否則可以不用,但切不可濫用。
二、探究活動凸現問題性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催化劑,是探究活動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慾望由潛伏狀態達到活躍狀態。而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圍繞問題開展教與學活動,而問題往往產生於具體的情境中。為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教師應將教學中應解決的問題,隱藏在所創設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認知沖突,再圍繞問題開展活動。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讓學生運用學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再用一根系著小球的線在空中旋轉,使其成為一個圓,學生觀察思考後便知,這樣的圓的周長用前面的方法來求肯定解決不了,又發現圓的周長與繩子的長短有關……學生便自覺地投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同時教師要引導和啟發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發現問題,勤於分析問題,樂於解決問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探究過程突出實踐性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指出;數學知識能力的獲得來自於學生參與數學探究活動,因此,數學課堂應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觀察、嘗試、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眼、耳、手、嘴、腦多感官參與活動,全頻道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讓學生不僅有探究的意願,而且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大膽實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克服「師代生勞」的現象,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的實踐行為落到實處,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在實踐探索中主動發展。
四、探究形式體現合作性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主動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合作交流,這對於學生實現認知上的互補,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增強合作意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不僅要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與學生共同探討,互學互動,還要指導學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每個學生的學具不夠,肯定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而在教學長方體體積時,一人肯定也不能搭成一個長方體,同樣需要小組合作。那麼學習任務、學習角色等等都需要老師的指導。合作探究不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思維上的合作。因此,教師應在理解算理、尋找規律、操作演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時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要善於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結論,更重要的是認知、思維、方發、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構成1+1>2的模式。
五、探究學習關注發展性
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這是基礎教育的新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從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搜集信息、分析推理、交流討論、歸納概括、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是他們發展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確定三大目標的同時,也要確定發展性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民主性,重視學生主體觀;在探索材料上,留有更多地選擇餘地;在形式方法上,騰出更大的空間;在探究結果上,允許有不同的結論,真正意義上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發展過程。
總之,在組織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行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評價過程觀,讓不同的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2. 小學數學情境創設課題研究預計有哪些突破

1.趣味性。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於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一開始可展示多媒體課件:一隻小猴先後騎上車輪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路上行駛,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一路上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帶著「車輪為什麼要設計為圓形」的疑問,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2.啟發性。在學習中產生疑惑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後來為什麼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麼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並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3.思考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後,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准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4.挑戰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常常把自己當作或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因此,在數學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探索性的問題,創設學生「最近發展區」,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5.現實性。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身邊的生活」引入課堂,再把「數學知識」引入「身邊的生活」。其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和力量。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1.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比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可將一些不同顏色的燈籠(貼畫)按規律排列,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准確報出燈籠的顏色,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於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饒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2.藉助故事創設問題情境。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很容易進入故事營造的生動情境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需要,藉助兒童喜愛的故事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加深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審美能力。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設計這樣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過了火焰山後來到一個村莊。村中田裡種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農夫給他們送來一個大西瓜,八戒見到西瓜饞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給每人1/4。八戒聽了不高興地說:「瓜是俺老豬化來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給八戒切了1/6,正當大家開心地吃著西瓜時,貪吃的八戒卻在一旁直拍腦袋:怎麼自己的這份反而比他們的少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學得更加主動、深刻。
3.藉助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小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在玩樂中認識事物,吸取數學知識和經驗,並應用於實際生活。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可拿出標有價格的鋼筆、文具盒、玩具飛機、排球等物品,讓學生模擬生活情境,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買賣,在游戲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知,體驗成功的快樂。需注意的是,游戲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4.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操作實踐是手、眼與腦的密切協作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是把外部動作思維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過程。在操作實踐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質疑,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量一量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發現了「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和增強了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5.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而小芳急著要用,那麼小芳怎樣才能拿到自己的作業本?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三種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兩人電話約定沿同一條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來,教師又指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案的基本數量關系、優劣等問題。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們一起探求知識的奧秘,一同體驗數學的價值。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貫穿於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方法與途徑也是多樣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並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

3. 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研究 小微課題怎麼弄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數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設適合兒童發展的數學情景教學模式,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自己去選擇;給他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情景和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慢慢向前走。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進入了誤區,「填鴨式」教學模式依然存在,情境創設「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為使情境創設更好地發揮對數學教學的服務作用,因此我選此課題進行研究。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為學生創設逼真的,有趣味性的,生活性的,研究性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思考和創造的慾望,倡導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同時,還可以促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優化課堂結構,能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符合學情的教學情境,使每一位學生都力求做到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縱橫交叉,觸類旁通,真正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也使老師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讓我們的課堂呈現出別樣的風采和活力。

二.創設情境的理論依據及意義

(一)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情境的創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感知,體驗,內化的基礎上習的有關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二)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學生只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裡,不斷地積累和豐富數學知識,並以此為基礎展開進一步的時間和探索,才能豐富自己的數學世界。同時,這也是《數學課程標准》的要求(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情境下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新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容易進入遷移創新的情境中去。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研究目標:教學情境的創設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應該根據具體的不同特點創設不同的數學情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做好引領,指點,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潛能不斷發揮。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通過實踐教學,將創設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真正落到實處,並且使之常態化,成為高效課堂的一種教學模式。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教師能正確地、有針對性地創設符合本班學情的課堂教學情境。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會學習,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課堂。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研究內容

有效情景的創設在教學中的作用,情境創設如何為數學學習內容服務,情境創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情境創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如何尋找新舊知識的切入點,教材和生活的聯系點,創設設計符合本班學情的情景。有效情景的創設,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不斷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

1.走進生活創設情境

關注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如果不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就沒有現實的感覺,學生也就缺乏學習的動機。必須改變課堂等於教室、學習資源僅限於書本的觀念,隨時從學生熟悉的現時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為學生關注的話題,將沸騰的、變幻的生活及時納入課程和課堂中。總之,要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課外、戶外,因為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學習的課堂。

2.設計游戲創設情境

愛游戲是人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通過游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游戲進入課堂,讓學生在游戲中動手、動腦、動口、開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數學趣味化,既激發了學習熱情,又學習了知識,理解了概念,訓練了技能,開發了智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可謂一舉多得。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游戲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3.巧用故事創設情境

低年級的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並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同時,我們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搜集數學小故事,以備我們之須。

研究的方法:

實踐研究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將自己從課題研究中獲得的教學理念轉化作教學行為,在實際課堂教學和課題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有效學習情境創設的經驗,並隨時進行反思,同時對課題方案進行修正,再實踐,逐步積累創設有效學習情境的經驗。個案分析法:重視對學習情境案例及及學生開展系統的教學活動,對其個體開展縱深的研究,以尋求有效的教學措施。經驗總結法:多交流、多思考最後以總結形式完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遵循的原則

1.主動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積極的感知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2.趣味性原則。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境創設的材料與活動應盡量新穎有趣。對材料或活動的直接興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3.開放性原則。就是創建的課堂情境促使學生思維呈現活化狀態,學生思考的空間廣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答案多樣化。4.探究性原則。維果斯基認為,教學的本質特徵不在於「訓練」、「強化」已形成的內部心理機能,而在於激發、形成目前還不存在的心理機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思維。作為教學情境的材料或活動,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和創造機能。

實施步驟

1.課題組全體人員認真學習查閱資料,提高創設情景在課堂教學中的技能。

2.課題研究人員要在認真學習先進理論的基礎上,對原有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總結,初步形成了情景課堂教學的理論和教學經驗。

3.把本課題研究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緊緊圍繞教學活動,並服務於教學活動。

4.課題組每周三進行組內交流活動,共同探討,以保證學校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

5.建立課題研究檔案,注意資料的收集和隨時整理,以保證課題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1.通過對課題的研究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興趣。大部分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那麼枯燥乏味,離我們並不遙遠,原來它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2.教師得到了不同的發展。經過課題研究老師之間相互學習,師生之間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學意識有了改變,方法有了提升。

3.通過研究培養了學生耐心傾聽的習慣,培養了學生善於表達的能力及善於反省的習慣和能力,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1.如何創設有效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我們今後研究的一個具體方向。

2.學生層次不整齊,學生接受知識能力有限,使得課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3.繼續加強培訓,教師教研能力和素質有局限性,對課題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把握有難度。

4.資料收集方面要更加的全面。

總之,課題研究中,教師能夠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學會提出數學問題,然後進行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的具體情境中解決數學問題,努力做好從生活中來,再回歸到生活中去,體現出數學學習的價值


望採納,謝謝!!!

4.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情境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師角色的轉化。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裝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這使每一位教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利用這種情境來提高學習質量,是每個教師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問題,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 關鍵詞:情境創設、有效情境、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情境教學方面作如下探討: 一、創設情境應從課堂導入開始,導入要切實可行。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數學教學導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講授《可能性》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日,小朋友們請說說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學們說的很歡快,老師又問:「這個月過生日的有哪幾位小朋友?」結果有三個小同學舉手,老師就把為三個小朋友過生日為教學情境,同學們為他們准備節目開始抽簽,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的可能性。進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創設分組操作探究情境解決小組問題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學生在集體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徵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徵、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正確引導學生,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探究在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長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再創設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組探索。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小組探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在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教學「幾何小實踐」後,我安排了搭、找、畫、折的活動,其中通過用橡皮泥球和小棒來搭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及共同點,不同點;通過找生活中的正文體和正方體,進一步感知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用三角尺,直尺畫三角形,可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點,更好地進行區分;通過用紙折長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學生活動操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四、在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適度採用競賽等方法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乘、除運算是二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它必須反復練,而反復練又顯得單調枯燥,於是可在練習中採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奪紅旗」、「摘蘋果」「登山」等方法進行。這些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意做的,通過這些游戲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鞏固知識,而且使學生產生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7的乘除法」時,當學生探究了計算方法後,我便設計小組登山賽——奪紅旗游戲。老師先說明比賽規則,各組做好准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快速計算黑板上自己組的題目,每算對一個就登上一個台階,看哪組同學能最快地到達山頂,奪得紅旗。在這個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地計算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五、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要營造一種寬松的、適宜溝通的氣氛,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人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時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著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系,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課上,也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學生更能將郁積於胸的感情抒發出來。

5. 如何創設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

一、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 體現情境的趣味性。 問題源於某種情境, 而生動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則是產生問題的肥沃土壤。將問題置於生動有趣的情境中, 能夠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 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例如, 教學《位置與順序》時可以設計貓抓老鼠的游戲: 每一輪選1 人為貓, 6 人為老鼠。活動前先讓貓觀察1 分鍾, 蒙上眼睛, 然後由學生指出某隻老鼠的前後(或左右)各是誰, 再由貓猜出老鼠的名字。該游戲極富童趣, 每當貓捉到老鼠時, 教室里是一片歡騰, 學生的參與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來說,小學低年級的學生, 比較關注有趣、好玩、動態、新奇的事物, 而高年級的學生更易被實用、富有挑戰性的內容所吸引。只有把數學的自身特點與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有機結合起來, 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二、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 注重情境的思考性。 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 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與體驗, 進行新知識的學習,並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思考。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 而且要盡最大可能地拓展其思考的空間。因此,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 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問題思考空間大小的影響。首先, 要考慮材料的呈現形式。一般來說, 條件的呈現比較隱蔽、解決問題的步驟稍多、解題方法或結果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 思考空間相對較大, 反之則小。其次, 解決問題的策略、步驟、方法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 這樣既增加了思考的空間, 又滿足了學生心靈深處的成功需要。如下面的問題: 淘氣家離學校5 千米,笑笑家離學校4 千米, 淘氣到笑笑家多遠? 教師的詳細分析和標准化答案往往會損害問題的教育價值,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基礎上交流, 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會有所收獲, 對數學優秀的學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 三、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 強調情境的現實性。 情境的現實性要求情境中所隱含的數學問題必須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真實的學習, 強調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對於喜聞樂見、經常遇見的現象和事情, 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的熱情。他們不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而且更易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知道運用數學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生認知的起點往往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經驗或具體事例, 而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卻大多是間接呈現的, 不像生活數學那樣來得直接。因此, 引導學生溝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把小學數學間接的知識和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是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例如, 在購物情境中認識人民幣並進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在我和小樹一起長 小小運動會 今天我當家情境中學習100 以內的加減法, 在體檢情境中認識長度單位米等教學實例, 充分利用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情境, 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問題、經驗進行探討、總結和升華, 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 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從而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 四、創設情境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正確認識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 防止認識上的片面性。如新課程標准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 這個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 也可以來源於數學本身, 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例如, 計算教學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絕不是說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 因為計算還有自身的規律需要讓學生去掌握。 2、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如果是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 盡可能做到小而具體、新而有趣, 既有適當的難度, 又富有啟發性。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問題的含義,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在創設的情境中及時提煉出數學問題, 切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東拉西扯, 游離於目標之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 不能淺嘗輒止, 把情境的創設作為一種擺設, 以至穿新鞋走老路。 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4、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總之, 創設教學情境的形式不是千篇一律, 而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 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 才能打破數學課單一呆板的局面, 提高小學數學課的教學效果。

6.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情境03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教學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實踐情境,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創設動畫情境,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從而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是以情境認知理論與情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為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中愉悅地進行學習。小學生由於年齡的關系,好動性強,學習注意力不夠集中,加上數學學習中的一些抽象的數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於是很多學生會出現厭學情緒,情境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有效地創設教學情景,已成為廣大教師們研究的熱點問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決定著思維的方向。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到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時,向孩子們提出具有挑戰性、趣味性、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
例如在「統計」一課中可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們班准備開一個晚會,小朋友們高興嗎?」趁著學生正情緒高漲的時候我提出:「咱們要為晚會作些准備,我們要考慮些什麼呢?」孩子們就想到了諸如需要買什麼水果,每種水果買多少,要調查每個小朋友最愛吃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不可太難或太易。太難會讓學生產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則使學生喪失興趣,失去足夠的動機。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慾。
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並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景,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景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教師也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實際需要講一些改編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進入到新課意境。
如在開始分數教學時,用《西遊記》的故事引入:「唐僧師徒在取經途中,夏天中午時,大家都很口渴。師傅叫孫悟空去摘一些野果來解渴。第一次孫悟空摘了8個桃子,叫豬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孫悟空摘到一個西瓜,叫豬八戒分,他不知道該怎麼分了。同學們,你們替他想一想該怎樣分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首先讓學生看「烏鴉喝水」的故事片。然後,提問:同學們,聰明的烏鴉把石子放進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誰能說說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佔有了原來水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所以烏鴉就喝到了水。這樣,從熟悉的故事入手,採用動畫的方式呈現,有利於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學習新知。同時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景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力求體現趣味性,充分展示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再如:我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給學生講一個「猴媽媽分餅」的故事:猴家族裡的小猴子都愛吃猴媽媽做的餅。一天,猴媽媽做了3個同樣大小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了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媽媽把第二個餅平均分成8塊,給了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 塊。」猴媽媽又把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學生都會說:「同樣多。」我追問:「聰明的猴媽媽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於是,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進行了新課。
三、創設生活情境,引發探究慾望。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生產和生活中選取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實例或模擬場景,能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學生產生迫切的解決問題的慾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讓學生溶入到教師創設的情景之中,讓學生覺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們的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超市購物」時,可在教室里設置一個模擬超市,模擬生活場景,讓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進行買賣。通過活動,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激發了學好數學的慾望。又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就創設了一個實際情景,與學生一起做開汽車的游戲。我當司機,讓學生做乘客,先上來5個學生。汽車開動,我問學生現在汽車上有幾個人?(5)個。新安庄到了,停車,又上來幾個阿姨,汽車再開動,我問又上來幾個人?(3個),現在汽車上一共有幾個人(8個)。又到一站,停車,下去了4個學生,我問現在汽車上還有幾個人?(4個)。這樣抽象出算式5+3-4=4。游戲如此反復輪流做了幾次,使每個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不知不覺中融入到探索新知,為新課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四、創設操作情景,讓學生動起來。
實踐操作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和規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於創設操作情景,盡量為學生提供動手擺弄的實踐機會,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掌握思維方法,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不能簡單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時空,讓學生在廣闊的、開發性的時空中,讓學生通過摸摸數數、折折拼拼、剪剪補補、比比、量量等演練,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果實。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不要簡單地採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去告訴學生圓的特徵,而是根據學生急於動手的心理,讓學生把圓形紙片折一折,再把摺痕畫一畫,然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說一說。在學生動手實踐,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揭示圓的特徵和各部分名稱。在這一新知的獲取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又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自主意識得到了一定的開發。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學中,可以創設了以下幾個操作情景:給每一個學習小組幾個不同的角,想辦法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同學們藉助生活經驗很快就想到把幾個不同的角疊在一起,一條邊重合,觀察另一條邊的位置,從而判斷角的大小。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覺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是無關的,而與兩條邊的開叉程度有關,教學難點迎刃而解。緊接著我出示練習紙,要比較練習紙上的兩個角的大小怎麼辦呢?有的同學想到藉助於剪下來的一個角,有的同學想到測量,於是藉助於長度、面積等單位的認識經驗,老師引領大家一起來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度」,認識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學慣用量角器來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之後又進入到操作活動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測量你手中的角」,「測量練習紙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動手操作後引導學生總結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與步驟。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操作不僅僅停留在活動的表面,而是讓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又在思考,學生參與了獲取知識形成及發展的全過程,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創設游戲情景,讓學生活起來。
愛做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把教學內容滲透在游戲中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在教學中不僅考慮學生「 能不能」學習,更重要是要看學生「 樂不樂」學習。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態度和藹可親、舉止自然大方、語言精煉、准確流暢、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游戲中創設教學情景正是落實編寫意圖。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發學生"入景",使學生產生"入景始入親"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但是在設計游戲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戲的目的,游戲的組織等等。其中游戲的組織是很重要的,否則整個課堂會不好控制,而且達不到游戲的目的。
例如我在第一冊最後一課「迎新年」時,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投擲的游戲,在教室中畫好有十個數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線上用沙包向小格內投擲兩次,沙包投在有什麼數字的格子里就得幾分,然後把每個人的得分記錄在黑板上的表格上,再比比誰的得分最高,,再讓他們根據收集到的數據,提出問題,並自己解決,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學「 加減混合運算」時。我根據一年級學生愛動、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採用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方法。一上課就指導學生用學具,先擺 3 個△,再擺2個△,最後擺 4 個△。要求學生按著擺的過程列式計算:3+2+4=9。接著又要求學生從9個△中,拿走 4個△,再拿走2個△,並列式計算:9-4-2=3。動手擺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的過程,算理不講自然明白,同時為新授課「 加減混合運算」奠定了基礎。
情景創設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創設情境雖不是目的,但沒有情境的創設,就很難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問題情景,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油、催化劑。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在學生心理上造成某種懸念,把他們帶到欲罷不能的景界,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在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情境,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其創造才能,從而使小學生在數學上得到更大的發展。

7. 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怎樣提高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一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識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8.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激疑引趣設情境。興趣激發靈感,興趣是發現的先導。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教師要善於設專置一些屬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探求新知。設置這種問題,在於從興趣入手組織注意,使學生進入情境,產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例如,在教學「同樣多」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小明很喜歡小兔子,他家養了4隻小兔子(出示小兔圖)。今天,他到菜園里拔了4個紅蘿卜(出示蘿卜圖)給小兔子吃,一隻兔子吃一個蘿卜(邊說邊用線將小兔和蘿卜一對一的連起來)。小朋友們看看,有沒有多餘的蘿卜?有沒有還沒分到蘿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數和蘿卜的個數有什麼關系呢?這樣,根據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充滿童趣的問題情境,及其學生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同時激發了學生研究性問題的濃厚興趣,產生了「我要學」的動力,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9.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上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情境教學方面作如下探討: 一、創設情境應從課堂導入開始,導入要切實可行。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數學教學導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講授《可能性》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日,小朋友們請說說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學們說的很歡快,老師又問:「這個月過生日的有哪幾位小朋友?」結果有三個小同學舉手,老師就把為三個小朋友過生日為教學情境,同學們為他們准備節目開始抽簽,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的可能性。進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創設分組操作探究情境解決小組問題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學生在集體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徵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徵、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正確引導學生,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探究在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長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再創設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組探索。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小組探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在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教學「幾何小實踐」後,我安排了搭、找、畫、折的活動,其中通過用橡皮泥球和小棒來搭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及共同點,不同點;通過找生活中的正文體和正方體,進一步感知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用三角尺,直尺畫三角形,可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點,更好地進行區分;通過用紙折長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學生活動操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四、在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10.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一、注重現實生活情境,提取有效數學信息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發問總是以積極思考為前提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不斷提高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進而解決數學問題。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讓他們學會觀察情境圖,提取數學信息尤為重要。
一年級多學一些圖畫情境題,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身臨其境地進入角色,進而理解題意,但是我們不能只停留於此,也不能過分留戀,應注意引導學生會讀圖,讀懂圖,然後再去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解決問題。
二、合理運用圖表文字,提取有效數學信息
《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是新課程的一個特色,新課程對這一領域的安排已經從純文字標准格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呈現方式除了文字的、還有情景性的、拓寬了問題的結構空間。題目不一定是結構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復雜的,數據需要取捨,學生對有效數學信息材料的提取顯得尤為重要。以前應用題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圖形法、分析法、綜合法、假設法、推理法等,我覺得仍需繼承,仍有其價值所在,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各種方法是相互滲透的,相輔相成的。
只要學生學會了從真正意義上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會了如何利用各種手段(圖、表、文字、實物等)收集和處理問題中隱含的信息,學會了如何從問題中發現隱含的數量關系,學會了如何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學會了分析信息與信息之間,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關系,也就學會了舉一反三,獲得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四則運算意義,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新課程改革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數與運算學習的自然組成部分,數的認識和運算內容的引入與展開,都力求來源於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接觸數學起就建立起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天然聯系,發展學生根據實際情景和運算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一年級教學的「加減混合計算式題」時,通過創設接近學生生活的「公共汽車上的上、下乘客」現象來導入,學生學起來就不覺得計算乏味,由於情景接近學生生活實際,通俗易懂,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運算順序掌握的也較好。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取有效數學信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通過溝通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不僅有助於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有效情境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