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生體育游戲意義

小學生體育游戲意義

發布時間:2020-12-03 19:54:16

『壹』 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課中的意義用英語怎麼翻譯

Sports Games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e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望採納,謝謝

『貳』 小學生運動的好處

1小學生畢竟還是小孩,不可能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獲取知識,所以看電視也是獲得知識的一個途徑,但是,長時間看電視對眼肯定沒好處,所以要控制。另外,現在提倡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做獲取知識、開發大腦,所以,還要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動手玩、用眼觀察、用腦思考,這樣他們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21我認為應該多看。原因是現在的教育正在或已經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為了孩子將來能夠很好的適應社會,應該培養他多方面的能力,而這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就要採取多種渠道,電視就是很好的一種。因為電視節目種類繁多,有很多知識性強的節目,這是一點,再一,通過電視上的各種節目,孩子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或許是他喜歡的內容,進一步提高他的能力。諸如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反映能力等等。
2電視節目的內容受到很多方面的審查,其內容是健康向上的,即使大人不在旁邊也不用擔心他們看到不健康的東西。而網路上的東西就不一樣了,如果沒有監護人在旁邊,很可能使小孩看到不健康的內容,當然有監護人在旁邊指導時,通過網路也可以學到很多內容。
3雖然電視也有不好的地方,如對眼睛不好,那麼請問那一種活動不用眼睛,不會使眼睛變壞呢?3選擇性的看電視,時間不易長.
因為現在的電視比較開放,有很多不利於小孩子的內容,所以要讓她看一些知識性\趣味性\的宣傳片或動畫片就好,否則對他們的身心發育都不利.
現在的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時間太長對視力\生長發育(不運動,或長期保持一種姿勢等)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叄』 科技體育運動在中小學開展有哪些意義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運動會,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在學校的體育工作,就是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一個相當規模的學校,一學期或一學年開展一次體育運動會,不僅鍛煉了學生身心,活躍了校園氣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了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
一、讓學生成為運動會的主人。
二、讓運動會成為大家的運動會。
三、淡化金牌意識,多方面進行評價。
學校運動會不僅僅是一次體育運動會,更應該讓它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學生體育運動會,也應該使學生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搞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學會尊重他人和關心他人,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集體主義精神。如何通過學生體育運動會的開展,滿足學生真正的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從中受益,以促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還有許許多多的課題值得大家探討。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體育運動會將越來越顯示其價值,發揮其作用。

『肆』 小學生體育鍛煉的目的與意義

參加體育鍛煉對於小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提高運動系統的功能,促進生長發育。

1. 體育鍛煉對骨骼的影響:

骨骼對人體起著支架作用,對器官起著保護作用,同時對人體的各種運動起著支撐和杠桿作用。

科學研究證明:小學生堅持上好體育課,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可以使骨質增強,促進生長發育,使兒童身高迅速增長。

因為體育運動時,肌肉對骨骼的牽拉和重力作用,不僅有利於改善骨的形態和機能,使骨骼變的粗實、堅固,也有利於脊柱,胸廓,骨盆,足弓等骨骼的正確形成,還會使骨骼的機械性能得到提高。

但是,鍛煉不科學,也會給骨骼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體育老師一定指導學生按科學的方法進行鍛煉。

2. 體育鍛煉對關節的影響:

通過體育課的學習和鍛煉,能使關節囊、韌帶和肌腱增厚,伸展性加大,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和彈性增加,這樣,就會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靈活而又牢固。如體操運動員,雜技演員其柔韌性之好,充分說明了體育鍛煉的驚人作用。

3. 體育鍛煉對肌肉的影響:

少年兒童的肌肉正處在發育的過程中,身體各部位肌肉的發展速度也不平衡,而堅持體育課學習和鍛煉,可以使肌肉在形態、結構、成分和機能上發生明顯的適應性變化。

肌肉可以變的粗壯、結實、有力。可使肌肉中物質和能量代謝過程加強。可以提高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控制能力。可以減少肌肉內的脂肪堆積,使少年兒童肌肉發育均衡,體態端正,防止肥胖症。

(4)小學生體育游戲意義擴展閱讀:

小學體育教育:

小學生的體育教育是針對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體育鍛煉的教育。以實踐性的手段對小學生進行體育教育和衛生常識的培養!在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進行適當科學的鍛煉。

主要以游戲為主,興趣培養,教學手段以學生自主鍛煉和習慣養成相結合!我個人認為小學生不宜進行過量的訓練,特別是上肢的訓練。所以,游泳課也不適宜在小學四年級以下開設!給學生更充分的睡眠和科學的鍛煉,時間上控制在20分鍾就好!

體育鍛煉:

是指人們根據身體需要進行自我選擇,運用各種體育手段,並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豐富文化生活和支配餘暇時間為目的的體育活動。

體育鍛煉是運用各種體育手段,結合自然力(日光、空氣、水)和衛生措施,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娛樂身心為目的的身體活動過程。它是群眾性體育活動的主要形式。對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培養健美體態,提高機體工作能力乃至提高和改善整個民族體質,都有重要作用。

其特點是群眾面廣,各種年齡,性別,不同職業和健康狀況的人,都可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適宜的鍛煉。形式與內容靈活多樣,可獨自鍛煉,也可集體進行。鍛煉的內容極其豐富,可分為:健身運動、健美運動、娛樂性體育、格鬥性體育、醫療與矯正體育等5類。

鍛煉方法多種多樣,除教學和訓練中常用的練習法外,人們還在長期鍛煉實踐中,形成不拘一格的各種健身法。鍛煉內容和方法的確定及整個鍛煉過程,都應遵循身體鍛煉的原則,即有針對性,如能同時運用形神結合、動靜結合和內外結合等中國傳統練身方法,收效更大。

網路:小學體育教育 網路:體育鍛煉

『伍』 體育游戲對學生的作用有哪些

  1. 具有良好的增強健康的效果;

  2. 體育游戲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

  3. 育游戲促進學生鍛煉習慣回的養成。


『陸』 兒童通過體育活動和體育學習可以理解什麼樣的認知概念

認知是一種心理活動或心理過程,是屬於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過程。簡言之,認知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活動。
一般認為,認知包括感覺、知覺、注意、思維、想像、創造、問題解決,有人把學習、記憶、語言也包括在內。認知能力是指認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就是提高兒童的認知水平。
認知和知識的關系非常密切。知識是通過認知活動而獲得的,已有的知識又是認知水平發展的標志。知識一經獲得,又可以用於以後的認知活動中,所以一點不能忽視知識的傳授。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和擴展兒童的知識面,對促進兒童智能發展大有好處。但兩者畢竟是兩回事,它們互相聯系、互為因果,不能說傳授了知識就發展了智力。
兒童智能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大多數兒童智能發展水平比較接近,有些兒童聰明過人,也有些兒童智能發展比較遲緩。
提高小學兒童認知能力是早期開發兒童腦功能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兒童的心理素質、科教興國的需要。
本節主要闡述小學生注意、記憶和思維發展的特點,也將簡略敘述智能發展的個體差異。
一、小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會用「注意聽」「注意看」「注意想」等來提醒學生對某一事物注意。可見,注意是心理活動的積極狀態,也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動中有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注意是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生注意發展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發展
注意有兩種基本形態: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無意注意也叫不隨意注意,是一種沒有任何意圖、沒有預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況下而產生的注意。無意注意的產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依賴於刺激物的特點(刺激物的強度、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等);二是依賴於人的主觀狀態(需要、興趣、情緒和健康狀態等)。
有意注意也叫隨意注意。它是一種自覺的有預定目的的、並經過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注意形式。在個體發展過程中,隨著言語的發展和第二信號系統的產生,兒童能夠控制自己的行動時,有意注意也就逐漸發展起來。
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有了顯著的發展。兒童有意注意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兒童能注意聽教師講課、按照教師的指示復習功課方面,也表現在兒童對信息搜集的計劃性和系統性在不斷增強。在一系列的經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4~10歲的兒童比較兩張圖片上提供的信息:在兩張圖片上各畫著兩棟樓房,每棟樓房都畫著幾扇窗戶,要兒童判斷兩棟樓房上窗子的格局是相同還是不同。4~5歲的兒童,沒有什麼計劃性,他們只是兩邊看看幾扇窗戶就得出錯誤的結論。而7歲半以上的兒童就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他們有計劃地進行搜索,一對一對地比較這幢房子上的每一扇窗子與另一幢房子的相應的窗子是否相同,直到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小學階段,盡管兒童的有意注意在發展,但他們的無意注意有時還會占優勢。這里應當強調的是,小學兒童有意注意的發展是和兒童意志的發展密切聯系的。意志的發展使兒童越來越能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
(二)注意品質的發展
注意的品質包括注意的選擇性、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廣度等。下面我們就有關的注意品質分述如下。
1.注意的選擇性
當一個人注意某一對象時,便同時離開了其他對象(忽視那些明顯不相關的信息)。注意的選擇性隨年齡的發展而發展,它與生理成熟有關,也與客體的熟悉度、新奇度和重要性有關。比如,給兒童看一組物體,讓他們根據不同特性分類時,6歲左右的小學兒童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的無關因素上,而8歲左右的兒童就能將注意力放在物體的重要特徵上。王文忠等採用不同語義關系的刺激材料探討注意選擇性的發展,特別探討了注意目標與背景之間的語義關系及加工方式對成人和兒童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注意選擇性隨年齡發展,小學二年級至五年級兒童注意選擇性發展較快,兒童和成人顯示出不同的特點。成人更傾向於把同一類別的詞看成一個整體,自動進行加工,能夠利用語義關系集中注意於目標詞;對小學生來說,尤其是二年級兒童,不善於利用語義關系,其自動化程度沒有成人那麼高,所以注意選擇性不像成人那樣因材料間的語義關系而發生太大的變化。兒童注意的選擇性隨對目標加工的要求提高而增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對關鍵問題的強調和注意的提示對低年級兒童來說,還是重要的。
2.注意的穩定性
常聽到老師和家長抱怨學生做事不能專心,不能持久,這就是說學生注意的穩定性不好。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能否較長時間地保持在某種事物或所從事的某種活動上。注意的穩定性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維持在同一對象上的時間;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的對象和活動雖有變化,但注意的總方向和總任務沒有改變。比如,上課時學生既要聽老師講課又要記筆記,同時還要看板書,這些活動都是服從聽課這一任務,學生此時的注意也是穩定的。注意的穩定性和兒童的高級神經系統發展相聯系,隨著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而發展。注意的穩定性也受兒童的興趣影響。小學兒童注意的穩定性較幼兒有了較大的發展。有研究表明,7~10歲兒童能夠聚精會神地注意20分鍾,10~12歲兒童為25分鍾,12 歲以後為30分鍾,可見,年齡不同的兒童注意的穩定性也不同。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的時候,能把注意同時指向不同對象的能力。在注意對象熟悉或者注意對象有聯系的條件下,容易做到注意的分配。研究者指出,注意是可以訓練的,要同時完成兩個活動,就要熟悉它們中的每一個活動,其中一個活動部分要達到自動化。剛入學的小學兒童還不能一邊聽講一邊記筆記,常常注意了這件事卻忘了另一件事。但在教育的要求下,兒童注意分配的能力也在發展,10 歲以後的兒童已能既注意老師講課也能記筆記,同時還能注意到自己坐的姿勢。
4.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也叫注意的范圍和注意的限度。它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夠清楚地覺察或認識客體的數量。注意廣度是心理學中最早進行實驗研究的問題之一。一般來說,注意廣度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有所發展和擴大。注意的廣度受人的知識經驗的影響,和人的記憶有密切關系。不僅如此,注意的廣度還受任務條件(如刺激物的多少、呈現的時間等)的制約。有研究者用速示器控制呈現時間,發現6~7歲的一年級小學生只能注意2~3個客體,成人能夠注意4~6個客體。
二、小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過去感知過的事情、思考過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後,其印象仍然保留在頭腦里,在一定的條件下能重現出來,這就是記憶。記憶對個體心理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把記憶分為三種類型:感官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下面簡略介紹小學生記憶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小學生有意記憶逐漸占優勢
一般來說,幼兒主要是無意記憶占優勢,直觀的、能引起興趣和富有色彩的事物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初入學兒童仍然保留幼兒期無意記憶的特點,但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不斷給兒童提出有意記憶的要求,如老師要求他們必須記住學校的規章制度,要記住某段課文,要記住某個數學題,等等。在這樣條件下,小學兒童的有意記憶很快發展起來,並越來越占優勢,成為小學生記憶的主要方式。
前蘇聯心理學家陳千科作了一項有關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的對比研究。他發現,幼兒園5~6歲和小學7~8歲兒童的無意記憶優於有意記憶,而到了9~10歲,他們的有意記憶超過了無意記憶。
在小學階段,兒童的有意記憶不僅因年齡而異,也受識記材料的影響。如果兒童識記的材料有概念上的聯系(如房子──建築物)或具體的聯系(如房子──窗戶)要比沒有任何意義上的聯系(如房子──魚)更多地使用有意記憶,但這種影響一般只對小學中年級(9~10歲)的學生起作用,小學高年級學生以有意記憶佔主導地位。
(二)小學生記憶策略的發展
記憶策略對於知識的獲得、保持和提取是十分重要的。有意記憶的策略在兒童的記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認為,記憶策略可以促進兒童學業成績的提高。一般認為,記憶策略包括復述、組織、精加工和線索利用四個方面。
1.復述
復述是指重復所接受的信息,直到我們能記住它為止。這是識記的主要策略。研究者們考察了5~10歲兒童自動使用復述策略的情況,發現使用策略的人數隨年齡而增加,只有10%的5歲兒童可以採用這種策略,一半以上的7歲兒童和85%的10歲兒童可以採用這種策略。他們還發現:採用此策略的兒童比沒用採用此策略的兒童的記憶成績好。
2.記憶的組織
記憶的組織是指發現項目之間的聯系並記住某事物的策略。比如有這樣兩個詞表:
詞表一:船,火柴,鐵錘,大衣,草,鼻子,鉛筆,狗,杯子,花。
詞表二:小刀,襯衣,汽車,叉子,船,褲子,短襪,卡車,勺子,盤子。
盡管上述兩個詞表都有10個項目,如果用復述策略,其難度相當大。但事實上,記憶第二個詞表要容易得多。因為第二個詞表中的10個項目可以組織成三個語義不同的類別(吃飯的用具、衣服和交通工具),而這些類別可以作為儲存和提取的線索。有研究表明,小學9到10歲兒童,他們在上述兩個項目上的回憶成績沒有顯示出差別。這說明他們發現這種分類關系的能力還很差。但也有研究表明,當降低任務難度,如使用不同形式(頻率)的敲擊聲令兒童記憶時,小學兒童採用組織策略的能力就能顯示出來。這說明小學生使用組織策略的能力受任務難度的制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學生分類能力的訓練,會有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3.精加工
精加工策略是改善回憶成績的記憶策略。如果我們記憶兩個或多個事物時,精加工策略特別有效。但研究者發現,自動使用精加工策略的能力發展較遲,小學兒童很少使用這種策略,可能由於兒童的知識基礎較低影響他們對這種策略的使用。
4.線索的利用
信息的提取在記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但信息的提取需要線索。有關信息提取線索的主要理論是,在識記過程中,總會有些線索伴隨著,這些線索使我們能找到貯存的信息,如果提取線索不足的話,很多信息將會在記憶中保持而提取不出來。有研究表明,六年級的學生回憶成績比一、三年級好,六年級的學生在有線索條件下的回憶成績比無線索條件下的回憶成績好,而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在兩種條件下(有、無線索)的回憶成績差異不大。這說明六年級的學生比其他兩個年級的學生更會通過線索提取信息。
總之,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逐漸獲得了較強的信息加工能力,並能利用更有效的記憶策略去編碼、儲存和提取信息。信息的獲取和儲存能力在12歲已基本穩定,當然這要依賴於材料的性質。這種信息提取過程的發展要持續到成年。
(三)小學生元記憶能力的發展
元記憶是人對自己記憶和記憶過程的認識,是元認知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例如,如果兒童意識到他們的記憶是有局限的,有些東西比另一些東西容易記憶,有些策略比另一些策略更有效,兒童就有了元記憶,這種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的。
兒童對自己記憶估計的准確性反映了兒童的元記憶能力。有研究發現,從7歲開始,兒童的這種能力不斷改善。近期研究表明,7歲以下的兒童意識不到記憶策略,如復述、組織等對他們記憶的用處,即使他們知道有意義聯系的記憶內容比沒有意義聯系的記憶內容更容易記,他們也說不出原因。7到9歲的兒童能夠認識到復述和組織策略對記憶都有效,11歲的兒童已能認識到組織策略比復述更加有效。這說明了年齡較大的兒童更有能力去了解自己的記憶過程,較強的元記憶能力使他們能選擇更適合的策略來完成任務,也能更仔細地監測自己的記憶過程。
三、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思維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較高級的心理過程,它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的特點。兒童思維的發展是與兒童言語的發展分不開的,也與兒童的經驗和實踐活動密切相關。藉助思維活動,兒童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種概念、理論,了解事物的規律和知識體系,才能在人際交往中解決自身遇到的各種問題。
比起感覺和知覺等,思維發生較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思維水平不斷提高,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兒童的思維顯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點。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兒童的思維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運演階段、具體運演階段和形式運演階段。而小學階段正處於皮亞傑所論述的具體運演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顯示出如下一些特點。
(一)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兒童思維的發展遵循著質量互變這一辯證規律。在小學階段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發展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是一個質變。但思維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質變都不是突然爆發的,而是通過新質要素逐漸積累和舊質要素逐漸衰亡和改造實現的。小學兒童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不是自發實現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環境中,在教學條件的影響下實現的。
剛入學的兒童的思維還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也就是說,他們還要藉助具體事物的表象解決問題。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當兒童對抽象的數學運算感到困難時,只要教師用直觀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語言來提示,學生就能很快領悟,得到正確答案。初入學兒童的思維雖然保持具體形象的特點,但不意味著他們的思維沒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小學兒童的思維如何從以具體形象為主向以抽象概括為主過渡呢?我們僅以一個實驗為例具體說明。在一個關於「兒童對物體運動速度」的認知發展研究中,小學兒童在理解v=s/t這一抽象關系時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最初(6~7歲)兒童比較兩車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據單一的空間因素,如哪個車停在前面哪個車就快;或只依據單一的時間因素,如哪個車先停哪個車就快。以後,兒童逐漸能看到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從外部形象判斷,不能整合其中的關系。最後,兒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時間」的關系,主動採取各種策略解決問題,他們的思維逐漸達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
對速度的認知如此,對其他事物的認知也表現出類似的發展趨勢。
(二)思維的基本過程日趨完善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幼兒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注意事物的某一點或某一個方面,不能同時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這種傾向稱之為思維的中心性。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一個試驗:他給兒童看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玻璃杯,杯中裝著一樣多的水,讓兒童確認兩個杯子的水一樣多之後,將其中之一倒在另一個扁平的杯子中。他們讓兒童判斷此時兩個杯子的水是否一樣多,幼兒往往認為兩杯水是不一樣多的。這說明幼兒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容易考慮事物的單一因素,他們的分析綜合能力還很差。而到了小學階段(6歲半到8歲半),兒童已能同時考慮到液面降低了和杯子變寬了等多種因素,而且知道一個維度──液體高度的變化可以由另一個維度──液體寬度的相應變化所補償。這種傾向稱為思維的脫中心化。這說明兒童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了。小學低年級兒童還只能在直接觀察事物的條件下進行分析綜合,隨著兒童知識經驗的積累,在教學條件的影響下,小學高年級兒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更高水平的分析和綜合了。
比較也是思維的過程。要找出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就需要比較。研究表明,小學兒童比較能力的發展表現在:從區分具體事物的異同,逐漸發展到區分許多部分關系的異同;從直接感知條件下的比較逐步發展到運用語言在頭腦中引起表象的條件下進行比較。小學兒童的比較不是在所有條件下都是相同的,對某些事物的比較既能找出相似點又能找出細微的差別,但在另一些條件下,他們進行比較時則有不同。
小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了明顯的發展,這種發展表現在兒童能從對事物外部特點的概括(形象概括)發展到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抽象概括);從對簡單事物的概括發展到對復雜事物的概括。馮申禁等研究人員對兒童詞語概括能力的發展進行了研究,發現二至五年級兒童在概括三組包含不同因素的材料時,有不同的水平。句組中包含的因素越多,概括的難度越大。小學兒童的概括能力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的,但發展的過程有時快有時慢,對不同任務的認知發展是不同步的。
兒童對數的概括能力的發展也表現出類似的發展趨勢。林崇德等對兒童數能力發展的研究表明:小學兒童數概念的發展趨勢是,7~8歲兒童基本上屬於具體形象概括,8~10歲從具體形象概括向抽象概括過渡,10~12歲兒童大部分達到初步本質抽象概括水平。
(三)逐步穩定地形成各種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重要方面。概念的形成和發展是認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只有形成了某種概念,才能用它進行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用它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另一方面,兒童掌握概念和理解概念又是以原有認知水平,特別是以思維水平為基礎的。
兒童概念的發展水平是教材和教法制定的依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按照兒童概念發展的規律傳授知識,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劉范等對7~12歲小學兒童認數、數序與系列、數的組成、運算和應用等四方面的研究發現:兒童數概念的發展表現出四種水平。小學6~8歲兒童已由利用實物運算過渡到抽象的數的運算;經過學習,形成數群概念,逐步掌握三、四位數的初步概念系統。在這個范圍內,能比較數的大小,認識數的相鄰關系。數詞和標志同一數量的圖形之間建立了聯系,可以互相轉換,能解決簡單的應用題。大約9~12歲即小學3~6年級學生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系統。此時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有了發展,兒童可以通過推理掌握更大的數,在一定的范圍內正確運用歸納和演繹的形式進行推理,能解決條件較隱蔽、內容較復雜的應用題,能逐步認識三維空間圖形。他們也發現,概念的發展水平明顯受任務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有時會顯示出不同步現象。
穩定性是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小學階段,兒童各種概念的發展已趨於穩定。皮亞傑把這種認知發展的穩定性稱為「守恆」,即兒童在認識事物時,不像幼兒那樣容易受事物表面現象的變化所左右,能穩定地掌握事物的有關屬性。比如,皮亞傑在一個數量守恆實驗中,將八粒鈕扣直接排在另一排八粒鈕扣之上,這樣兩排鈕扣的長度相等,兒童同意這兩排鈕扣同樣多。但如果把一排鈕扣排得靠近些,使這一排短一些,幼兒(前運算階段)就可能說較長的一排鈕扣多。而小學兒童(具體運演階段)知道鈕扣的重新排列並不改變他們的數目。在小學階段,兒童已能達到數的守恆(6~9歲),長度守恆(6~8歲),液體守恆(6~8歲半),面積守恆(8~10歲),重量守恆(9~10歲)和容積守恆(11~12歲),等等。達到守恆是具體運演階段兒童的主要成就。
兒童為什麼能達到守恆?皮亞傑認為,這是因為兒童能夠進行可逆的心理運算。可逆性是兒童思維發展的另一個指標。可逆性包括逆向性和互反性。逆向性如M 加上 A 為 N, N 減去 A 回到 M,減是增的逆向。互反性如A>B,它的互反為B<A。幼兒的思維往往是不可逆的。比如在一個實驗中,當實驗人員要求兒童以填空的方式按時間先後順序組成時間系列時,幼兒只能理解時序的相對固定性,如春、夏、秋、冬的順序。但如果實驗人員把代表冬天的圖片放在前面,令兒童在代表冬天的圖片後面填上合適的圖片時,幼兒會感到困惑。他們會把代表冬天的圖片移到後面,而擺上春天的圖片,表現出只能「順向」思考問題而不能「逆向」思考問題的特點。而到了小學階段,兒童不僅能理解時序的相對固定性,也能理解時序的相對可變性了,有了可逆性思維。
(四)已能初步監控自己的認知活動
能監控自身的認知活動過程與策略,即對認知的認知,是發展得較遲的一種能力,稱其為元認知能力。元認知已成為認知發展研究中一個重要領域。幼兒的元認知能力還剛剛萌芽,而到了小學階段,兒童的這種能力已有所發展。在解決問題之後,如果你要求兒童報告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採用的方法,他們已能回答問題。但如果要求兒童詳細描述自己解題的過程和策略時,他們還會感到困難。
四、認知能力的個別差異
能力作為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條件,是通過學習和訓練,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反過來,能力又成為掌握知識技能的條件,它制約著掌握知識的快慢、深淺、難易和鞏固程度。認知能力的差異是指學生在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像等認知能力上表現出的差異。我們著重從兩個方面闡述個體差異。
(一)類型差異
在感知覺方面:學生中存在著視覺能力和聽覺能力上的差異。如有的學生視覺或聽覺的絕對感受性和差別感受性較高,對視覺或聽覺刺激的辨別能力十分敏感。這對他們的音樂能力和會話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學生知覺能力的差異表現在知覺的全面性、准確性和速度上,也表現在知覺的概括性和情緒特徵上,從而表現出不同的知覺類型特徵。一些學生的知覺富於整體性和情緒性,他們較多地注意事實,而對事實意義的分析較差,這稱為知覺的綜合型;另一些學生有較強的分析性,他們較多地注意事實的意義和解釋,這稱為知覺的分析型;而大部分學生屬於知覺的分析綜合型,他們的知覺既是整體的,又是分析的,他們能把對事實的觀察描述與意義解釋結合起來。
在注意力方面:學生注意能力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生注意的自覺性、目的性及各種注意的品質上。產生差異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個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不同。有些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求知慾強,注意力穩定而集中,不容易分心;而有些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時容易受外部事物的影響而分散注意力,或把心思放在與學習無關的其他活動上。其次,作為氣質的生理基礎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差異,也影響注意力的個別差異。如神經過程強度水平高的人易於集中注意力或注意力更穩定,而神經過程平衡水平低的人較難分配注意力。最後,由於學生的個性傾向性不同,學生注意的對象和內容也不盡相同。
在記憶方面:學生記憶能力的差異表現在記憶過程中,具體反映在學生識記和提取的速度、准確性等方面,也表現在記憶內容的特點上。據此可以將學生的記憶區分為不同的類型:一些學生對形象的材料如實物、圖形、聲音、顏色等容易識記和鞏固,而另一些學生對語言材料如文字概念、數字元號等易於識記和鞏固,也有的學生表現不出對某種材料的側重。記憶的差異還表現在學生往往以不同的感覺通道來識記材料。一些學生視覺記憶較好,而另一些學生的聽覺記憶較好,還有的學生有運動覺,參與或運用多種記憶表象時成績較好。據此有人把記憶劃分出相應的類型:視覺型、聽覺型、運動型和混合型。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的類型屬於混合型,單純的記憶類型比較少見。教師在教學中應考慮學生記憶中的個體差異,並發展學生的全面記憶能力。
在思維方面,也顯示出不同的思維特點。如有的學生擅長思考抽象的概念、定理、法則,有些學生解決問題時需要依靠直觀形象的支持,而有些學生習慣於把思考問題和動手操作結合起來。思維能力的個別差異還表現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思維的獨立性、創造性、靈活性,以及思維的敏捷性、順序性等思維的品質上。當具體考察某一個學生的思維品質時,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會影響學生思維品質的表現。比如,當教師讓一個成績十分優秀的學生上講台解答問題時,他可能會顯得心慌意亂,思維進程緩慢;而當這個學生在家中時,他卻能敏捷地解決類似的問題。

除一般的認知能力的差異外,學生還表現出不同的特殊能力。這些能力來源於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徵以及這些特徵的獨特結合,決定於各種具體活動的要求。具有文學能力的學生的觀察力是敏銳的,他能捕捉人物形象和生活中的重要情節;具有數學能力的學生對數學材料具有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能力,解題時表現出良好的思維逆轉能力。思維的邏輯性和運算的簡化能力使他們能迅速找到問題的答案,思維的靈活性使他們找到解題的多種方法。此外,迅速牢固地識記數學材料和豐富的空間想像力也是數學能力的重要特徵。具有音樂能力的學生除了優越的身體素質外,往往具有良好的聽覺能力。

『柒』 如何運用體育游戲,提高小學體育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體育;游戲教學;應用策略
游戲教學在小學體育課堂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生大多數好玩、好動,游戲對於他們來說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因此,游戲教學是與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吻合的。在實踐中,老師要發揮不同游戲的作用,動靜結合,讓體育課堂充滿樂趣,學生之間形成競爭意識,慢慢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樣的課堂機制讓體育教學具有現實意義,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大幅度提高,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游戲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體育游戲的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
現在大多數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都較為單調古板,小學生日漸對體育課失去興趣,在體育課堂上不好動、易疲憊。如果在現有的教學中引入游戲教學,會大大提升體育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提升小學體育教學教學的效果。
2.開發智力
在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智力的開發,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應用游戲讓學生充分活躍大腦,靈活應用眼睛、耳朵、手腳,讓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都得到開發,不斷地改善和提高大腦神經的功能,促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提升智力水平,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同時變得越來越聰明。
3.陶冶情操
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小學生的品格塑造,體育游戲要有思想教育意義,讓學生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形成優良的品德,互幫互助、友好相處,陶冶高尚的情操。
4.培養合作意識
體育游戲是一個對團隊合作要求極高的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增強相互之間的合作意識,在進行集體游戲時,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互幫互助完成游戲任務,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友好相處,在游戲中共同努力完成任務,在任務失敗時,能夠學會共同承擔責任。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體育游戲的策略
1.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
教師對用於教學的游戲選擇是一個關鍵環節,游戲必須是基於教學內容,又有強身健體效果的;同時,游戲還必須具有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愉快游戲的過程中有道德情操和思想上的提升。趣味性是體育游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游戲枯燥無味,學生自然沒有參與的積極性,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當然,游戲還不能是低級趣味的,必須具有教育意義,讓學生在歡快進行游戲的同時可以領略其中的生活道理,了解所學知識,讓學生形成自主鍛煉的生活習慣,提升身體素質和道德素養。
2.活潑性與科學性相結合
應用於教學中的游戲必須是具有活潑性的,因為只有活潑的游戲才能充滿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中來。除此之外,游戲還必須具有科學性,符合教學規律,只有能夠科學組織和管理的游戲才能讓學生在遵守基本學習秩序的前提下完成游戲。活潑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游戲才能體現教育功能,提升教學質量。
3.預防性與安全性相結合
作為小學體育老師,必須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識,因為參與活動的學生都是小孩子,自我保護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好防護措施,在選擇游戲時要考慮學生的基本體質和技術水平,不能超過學生的最大負擔,在進行基本教學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從而避免因准備活動不充足引起的抽筋或者扭傷,綜合考慮各方面隱患因素,讓學生在一個安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學習。
三、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在准備活動中的應用
准備活動是體育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充分的准備活動可以讓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免受運動損傷,增強體育鍛煉的效果。小學階段是學生開發智力、增強體質的重要階段,是促進個人發展的關鍵時期。從現實的體育教學狀況來看,很多學校的體育准備活動僅限於慢跑和關節活動,內容枯燥單一,很多學生提不起興趣,這樣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將游戲融入准備活動中,准備階段的游戲可以有適宜的難度,既能活動筋骨,又能激發學生興趣。比如,在進行籃球項目的教學時,老師可以選擇「籃球接力賽」這樣的游戲。在進行短跑項目教學時,老師可以選擇一些考驗反應速度的游戲,比如,「數字追趕」的游戲。這些游戲都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輕松有趣的小游戲可以讓學生舒展筋骨,達到准備的效果,還能讓他們迅速進入活動狀態,提升課堂質量。
2.在基本部分中的應用
基本部分即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課程的重要構成。基本的教學模式是將本堂教學內容分為幾個階段來進行:首先是教師進行基本的完整示範,學生仔細觀察;然後是進行動作的分解示範和動作原理講解,學生進行模仿學習;最後是學生單獨進行完整練習,老師檢查指導。這樣的傳統教學模式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此階段靈活應用游戲教學才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掌握體育技能。教師應該將教學動作與游戲進行結合,進行精心的編排,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完成體育技能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很快地達到教學效果,為學生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比如,在教授站立式起跑課程時,教師可以在示範起跑動作前,先介紹一個接力賽的游戲,讓學生在學習後進行比賽,這樣一來,學生為了在之後的比賽中取得勝利就會認真觀察老師的示範。比賽時,學生可以將剛剛學習的技能進行應用,經過幾輪比賽以後,學生會不斷地發現其中的規律,進一步探索提高自我的途徑。游戲融入教學基本環節為課程的學習增添了趣味,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愛上體育。
3.在整理放鬆部分中的應用
最後的整理活動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在高強度、長時間的運動後,學生會漸漸疲憊,肌肉酸痛,神經緊張,基本的整理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放鬆肌肉,恢復體力。傳統的整理活動是整理操或慢步跑,這種活動對於小學生來說沒有新鮮感,學生基本不願意認真做,因此,應該選擇一些輕松、有趣的小游戲用於整理活動中,讓學生在游戲中放鬆身心,減輕心理負荷,實踐證明,這種方式相對於傳統的模式具有更好的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照身高、性別進行分組,結合音樂做一些有動感的操,或者指揮學生組合成不同的圖案,在這個過程中,確保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游戲中舒緩了身體,還讓學生學會了合作、進一步了解什麼是團隊精神,讓體育教學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隨著現代化教育的改革,游戲教學引入小學體育教學勢在必行,符合小學生的需求。作為小學體育老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針對小學生的共同特徵,選擇一些趣味性的游戲融入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幫助小學生健康地成長,促進小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捌』 淺談小學體育游戲教學的意義與實踐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the port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玖』 體育運動對小學生有哪些益處

促進智力發育。

體育鍛煉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進健康。改善了血液循環,骨組織得到了更多的營養,同時,運動對骨骼起著一種機械刺激作用,使孩子的身高隨之有所增長。

使大腦清醒,提高學習效率。體育運動能增加大腦的供血,改善大腦血糖和氧的供應,促進腦細胞的新陳代謝,提高大腦皮質的活動能力。

促進個性培養,陶冶情操。體育運動可以幫助學生克服種種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礙,培養其勇敢、果斷、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

(9)小學生體育游戲意義擴展閱讀

中、小學生身體正處在迅速生長發育時期,體育活動對促進他們的身體發展特別重要,也可以在孩子成長時期培養運動習慣。

體育不僅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學科,同時也是教導學生如何集體行動和遵守組織紀律的學科。

不論是在早操、課間操、體育課或課外體育活動中,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要嚴格培養學生行動迅速、隊列和動作整齊、服從指揮、認真執行任務等觀念,從小學到中學逐漸提高要求,使體育更充分地發揮積極作用。

體育的內容和方法必須適合不同年齡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性別的差異,以全面地鍛煉身體、促進身體各部組織、機能、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的發展為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學和中學體育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體育游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