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模型教學法

小學數學模型教學法

發布時間:2020-12-02 13:13:55

Ⅰ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建模教學方法

充分了解學生。《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回考慮數學自身的特答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對於打造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至關重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以避免課堂教學中教與學脫節的現象;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可以引起學生與教學內容的共鳴;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編寫導學案及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在教學前對學生摸摸底,針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與重組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

Ⅱ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典型案例分析 速求啊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魚缸需要多少材料。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面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魚缸的外形是什麼樣的?長方體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魚缸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於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沖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魚缸製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並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里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那麼誰來說一說什麼叫做表面積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拿起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手摸著面)提問:正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正方體的表面積 是指什麼?正方體里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可以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
正方體的6個相同的正方形面的總面積就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4.教學例2
提問:題目條件是什麼,讓我們求什麼?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就是求正方體的什麼?你會算嗎?
(課堂實錄:有同學提出可以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因為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正方體,所以可以這么做。有小部份同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通過計算後認為方法太繁,可以用簡便方法。)
(點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是否有好的開頭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進行導入,先請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接著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推導,從而引出新的計算方法,使得學生愉快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通過教學的導入,明確了教學的目標,確定了研究方向,這時再引導學生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師: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積只要用棱長乘棱長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6。
二、魚缸的製作問題
說明: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6個面的餓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並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如例3。
1.幫助學生回憶魚缸的形狀(長方體,但是沒有上面)
2.如何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要減去上面的面積)
3.教學例3
(出示長方體模型,把它看成魚缸的模型)
(1)魚缸缺少哪個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幾個面的面積和?哪幾 對面有相同的梁個?哪個面只有一個?如何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5個面,沒有上面,左面=寬*高前面=長*高 底面=長*寬)
(3)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點評:在教學中採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魚缸」啟發學生如何計算製作一個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也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這個事例在生活中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系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4)改變題目要求,使得長方體的寬和高長度相等,觀察模型,你發現了什麼現象?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學生1: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左面和右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前、後、上、下四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學生3:這個長方體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個面的面積,它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
說明:寬和高長度相等時,長方體的前面、後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魚缸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個面的面積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積,就是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
(點評:數學是很嚴謹的,所以在學生敘述的時候要規范學生的語言,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注重評價,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第三位同學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揚了他在敘述數學問題時所具有的嚴謹性,同時要求全班同學在這方面要向他學習。)
書P42頁練習二的第一、二題。
(點評:要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關鍵是要知道如何計算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這些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而且通過指名學生口答練習,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利於以後教學的實施)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反思:
一、積極參與,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麼在教學中必定要注重學生經歷學生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要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使得學生通過活動,根據所學的知識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同時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這種研究學習的過程,通過本身的實踐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復習鞏固,同時提出新問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如何求解的?然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猜測,並且舉例證明觀點是否正確,最後由我來歸納總結。設計探究問題:1.你能根據表面積的概念說一下什麼叫做正方體的表面積嗎?2.如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還進行全班討論,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和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區別與聯系。通過這種研究性的探討以及對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表面積的概念而且學會了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使得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實為依據,解決問題
在製作魚缸的問題中,首先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實物,然後出示簡易模型進行教學。先問學生魚缸有沒有蓋子,接著啟發學生猜想如何計算製作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從而引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的問題上來,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探索慾望。通過教學引導發現問題後,利用事實為依據,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討研究過程,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同時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對數學的學習保持一種新鮮感和神秘感。
三、鞏固知識,歸納要點
改變題目的要求,發現新問題,全班討論。經過多位同學敘述,他們便發現某些同學的認識是片面的,所敘述的內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結論不完全正確。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用充分的事實來說話,資料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針對某些典型的錯誤觀點可以進行討論,推翻,說出問題的結果和原來預測的不同點(區別),然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加深印象。同時正確評估學生的觀點,通過練習,鞏固新舊知識,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記錄,最後歸納要點或者規律。新課程強調: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我遵循這些理念開展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學需改進之處:
教師進一步做好「六認真」工作,提高教學能力,掌控好學生上課時的氣氛,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典型問題,培養學生的敘述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得我們的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十」字型人才。

Ⅲ 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找規律」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學生是否能夠理解並嘗試運用規律,還應特別關注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因為數學思想方法比數學知識更有活力,更具生長性。因此,教師在學生找規律時還要善於把蘊涵在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及時「找」出來,讓學生有所感悟。新課程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加以解釋與運用的過程」。 在找規律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初步體會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即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逐步揭示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系,並用數學化的形式表示規律,從而把思維和推理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在嘗試運用規律解決問題時,仍然要重視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數學模型的價值,增強學生的建模意識。
由此想到,「找規律」不僅要引導學生找到規律,而且要引導學生找到蘊涵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促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找規律的過程中增強自主探究能力。在「找規律」的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探索規律的內在需要,找到探究規律的方法,找到探究規律過程中的深度體驗。一句話,幫助學生在找規律的過程中學會探究規律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才能充分彰顯找規律的教育價值。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1、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數學教材體系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數學知識,這是教材上的明線,另一條是數學思想方法,這是蘊含在教材中的暗線。三流教師教教材,二流教師教知識,一流教師教方法。要成為優秀教師,就應善於深層次對教材進行研究與挖掘,把握住蘊含在教材中數學思想方法,才能對教材進行再創造。
日本著名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指出:「作為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到兩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是數學的精神和數學的思想、研究方法、著眼點等,這些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學生終身受益。」
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和精髓,掌握科學的數學思想方法對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對數學學科的後繼學習,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學生的終身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是增強學生數學觀念,形成良好思維素質的關鍵。不僅能使學生領悟數學的真諦,懂得數學的價值,學會數學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還可以把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
2、滲透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是落實新課標精神的需求。
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稿把「四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作為目標體系。基本思想是數學學習目標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教材是把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運用操作、實驗、猜想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思維品質,這是數學教育實現從傳授知識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真正內涵之所在。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現實數學教育」觀點得到國際數學教育界的普遍認同,也為廣大數學教師所接受。這一思想表明,一則學校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數學來源於現實生活,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二則學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即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自己逐步發現和得出的數學結論。這就意味著數學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成為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
例如美國數學教師協會1989數學課程標准和2000年標準的基本特點之一都是強調數學應用;荷蘭從60年代起就開始了現實數學教育的改革歷程,到90年代初,幾乎所有的荷蘭中小學生都已經在使用根據現實數學教育思想編寫的數學課本,注重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日本的數學課程設置了綜合課題學習,同樣也體現了數學知識綜合應用的關注。這一系列實際上強調的是一種數學建模思想。
所謂數學模型是對於現實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對象,為了某個目的,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簡化和假設之後運用適當的數學工具,並通過數學語言表達出來的一個數學結構。而數學建模思想就是把現實世界中有待解決或未解決的問題,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通過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並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求得解決的一種數學思想和方法。
數學中的各種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應的現實模型作背景。如自然數集是用以描述離散數量的模型;各類幾何圖形也都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數學模型。那些基本的數學模型使我們能對與之聯系的實際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例如在平面圖形面積一章復習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綜合學習課題:自主運用已學圖形為自己的房間進行簡單的鑲嵌設計。
學生能順利解決問題,關鍵在於理清各種平面圖形之間的知識聯系,在教學中,可以建立一個平面求積的模型S=ab,從長方形求積公式出發推導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的求積公式,溝通了各平面圖形的內在聯系;同時又隨著相關邊長的變化,展示出這些平面圖形可以相互轉化。學生學會了建模,有頓悟之感。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通過探索平面圖形的鑲嵌,知道三角形、四邊形或者正六邊形可以鑲嵌平面,然後自行設計房間鑲嵌方案。在這整個過程中,強調了數學學習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分類求解──解釋與應用」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了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當然,在數學教育中,加強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滲透不只是單存的思維活動,它本身就蘊涵了情感素養的熏染。而這一點在傳統的數學教育中往往被忽視了。我們在強調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和方法的同時,更加應該關注的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標准》把「情感與態度」作為四大目標領域之一,與「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三大領域相提並論,這充分說明新一輪的數學課程標准改革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與態度的高度重視。它應該包括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習,培養探究與創造精神,形成正確的人格意識。
現代數學思想方法的內涵極為豐富,諸如還有集合思想、極限思想、優化思想、統計思想、猜想與證明等等,小學數學教學中都有所涉及。我們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要做教學有心人,有意滲透,有意點撥,重視數學史的滲透,重視課堂教學小結,要以適應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大眾化、生活化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現實活動,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學會用數學思維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切實、有效地發展,進而提高全民族的數學文化素養。

Ⅳ 小學數學最新教學方法有哪些

1、對應思想方法
對應是人們對兩個集合因素之間的聯系的一種思想方法,小學數學一般是一一對應的直觀圖表,並以此孕伏函數思想.如直線上的點(數軸)與表示具體的數是一一對應.
2、假設思想方法
假設是先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問題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按照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出現的矛盾,加以適當調整,最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思想方法.假設思想是一種有意義的想像思維,掌握之後可以使要解決的問題更形象、具體,從而豐富解題思路.
3、比較思想方法
比較思想是數學中常見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手段.在教學分數應用題中,教師善於引導學生比較題中已知和未知數量變化前後的情況,可以幫助學生較快地找到解題途徑.
4、符號化思想方法
用符號化的語言(包括字母、數字、圖形和各種特定的符號)來描述數學內容,這就是符號思想.如數學中各種數量關系,量的變化及量與量之間進行推導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數,以符號的濃縮形式表達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5、類比思想方法
類比思想是指依據兩類數學對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將已知的一類數學對象的性質遷移到另一類數學對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和三角形面積公式.類比思想不僅使數學知識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記憶變得順水推舟的自然和簡潔.
6、轉化思想方法
轉化思想是由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變的.如幾何的等積變換、解方程的同解變換、公式的變形等,在計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類思想方法
分類思想方法不是數學獨有的方法,數學的分類思想方法體現對數學對象的分類及其分類的標准.如自然數的分類,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數和偶數;按約數的個數分質數和合數.又如三角形可以按邊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類標准就會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從而產生新的概念.對數學對象的正確、合理分類取決於分類標準的正確、合理性,數學知識的分類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和建構.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運用集合的概念、邏輯語言、運算、圖形等來解決數學問題或非純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小學採用直觀手段,利用圖形和實物滲透集合思想.在講述公約數和公倍數時採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數和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個主要對象,數離不開形,形離不開數,一方面抽象的數學概念,復雜的數量關系,藉助圖形使之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另一方面復雜的形體可以用簡單的數量關系表示.在解應用題中常常藉助線段圖的直觀幫助分析數量關系.
10、統計思想方法:
小學數學中的統計圖表是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求平均數應用題是體現出數據處理的思想方法.
11、極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從量變到質變的,極限方法的實質正是通過量變的無限過程達到質變.在講「圓的面積和周長」時,「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極限分割思路,在觀察有限分割的基礎上想像它們的極限狀態,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公式還能從曲與直的矛盾轉化中萌發了無限逼近的極限思想.
12、代換思想方法:
他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題時可將某個條件用別的條件進行代換.如學校買了4張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504元,一張桌子和3把椅子的價錢正好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單價各是多少?
13、可逆思想方法:
它是邏輯思維中的基本思想,當順向思維難於解答時,可以從條件或問題思維尋求解題思路的方法,有時可以借線段圖逆推.如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第一小時行了全程的1/7,第二小時比第一小時多行了16千米,還有94千米,求甲乙之距.
14、化歸思維方法:
把有可能解決的或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以便解決可較易解決的問題,以求得解決,這就是「化歸」.而數學知識聯系緊密,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引申和擴展.讓學生面對新知會用化歸思想方法去思考問題,對獨立獲得新知能力的提高無疑是有很大幫助.
15、變中抓不變的思想方法:
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中如何把握數量關系,抓不變的量為突破口,往往問了就迎刃而解.如:科技書和文藝書共630本,其中科技書20%,後來又買來一些科技書,這時科技書佔30%,又買來科技書多少本?
16、數學模型思想方法:
所謂數學模型思想是指對於現實世界的某一特定對象,從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發,充分運用觀察、實驗、操作、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所謂過程,得到簡化和假設,它是把生活中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模型的一種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和處理周圍事物或數學問題乃數學的最高境界,也是學生高數學素養所追求的目標.
17、整體思想方法:
對數學問題的觀察和分析從宏觀和大處著手,整體把握化零為整,往往不失為一種更便捷更省時的方法.

Ⅳ 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Ⅵ 小學數學常用教學方法

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要想充分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效能,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 的,首先要在優選教學方法或教學方法的優化設計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選擇已有的教學方法,後者是指 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方法。無論是「優選」還是「創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新 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 心理變化特徵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另外,在指導思想 上,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
其一,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人們在某種范圍內根據特定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因此,每一種教學方法都 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較為簡單的講授法來講,它利於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在短時間內傳授較多知識,系 統性強,亦可引發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還需要學 生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聽講能力。因此,較適合於中高年級,而且宜用於教材系統性較強的內容。

其次,只有實現有關教法的優化組合,才能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驗告訴我們,教學 任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提高,依靠多種因素、多種方法的綜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學方法上 的『百寶箱』。」美國的富蘭克爾也說:「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 』。」因此,簡單否定某一種方法或把某種教學方法的作用加以誇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實際的。

再次,應注意選擇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機統一。選擇教學方法,核心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 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與學在教學的動態發展中得以平衡,最終使預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的實際效果相一致。為 此,就應充分考慮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怎樣才能學得更好。也就是說,應按照學生學習的一般程序來選擇或設 計教學方法,切忌簡單套用某種教學模式的做法。

教學方法選擇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學論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對這一問題的論述值得我們借鑒。按其基本 精神,選擇教學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個步驟:(1)明確選擇標准;(2)盡可能廣泛地提供有關的考慮方法, 便於教師考慮和選擇;(3)對各種供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各種比較。
參考上面的說法,我們認為選擇教學方法的程序可分兩個步驟完成:第一步:學習大綱、分析教材,確定目標。由於教學方法始終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因此,要選 擇好教學方法,就必須首先了解大綱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點和編寫意圖。

第二步:選擇教法、綜合比較,確定方案。選擇教法既可直接考慮採用綜合性的教學方法,也可採取將有 關基本的教學方法加以有機組合的辦法。特別是後者,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被絕大多數教師所採用,應作重點考 慮。一般來說,可以按照一節課中教材知識呈現的先後順序,分階段來考慮教學方法的選擇。

下面,以「平行四邊形」(第一課時)的教學為例,說明教法選擇的做法和步驟。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關於平行四邊形概念教學的具體要求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 特徵」。這部分教材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由解放軍的紅領章引入,通過度量引出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 2)解釋說明平行四邊形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這一特徵;(3)通過教具演示和插圖等說明平行四邊形具有可變性這 一性質,並舉例說明它在實際中的應用;(4)分別介紹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5)用韋恩圖說明平行四邊形、長 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教學的重點應該是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及其特徵。為此,該課時的教 學目標可確定為: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其特徵,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及其在實際中的簡 單應用,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了解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從屬關系;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和空間觀念;結合教學進行熱愛解放軍和端正學習目的的教育。

為了實現平行四邊形的教學目標,我們可選擇或設計四種不同的教學方案(如下表)。當然教學方法的選 擇和設計還遠遠不止這些。從表中四種教法的選擇和設計中,我們不難看出,方案1主要採用的是閱讀輔導法, 另配合練習法和講授法,體現了一法為主、多法相輔的思想。方案2、3、4則是將一些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加以有 機組合的結果,是一種被人們廣泛採用的做法,體現了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思想。在假定暫不考慮學生實際 和教學條件的前提下,我們認為選擇其中的任何一種方案都是可以的。但若從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小學習的難度來看,採用方案4則更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全面完成。

表中,方案2中的「直觀演示」是指教師將一些外形是平行四邊形的實物或教具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方案 3中的「操作演示」是指教師用兩兩相等的四根木條製成一個可形變的平行四邊形教具。方案4中的「幻燈演示 和談話法」是這樣設計的:這兩條線是什麼線?為什麼?(幻燈演示Ⅰ,如右圖。)這兩條線平行嗎?(演示 Ⅱ)這個圖形是幾邊形?上、下兩邊平行嗎?為什麼?左、右兩條邊呢?(演示Ⅲ)隨即引出平行四邊形這一 概念。表中的「練習法」是為了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特徵而安排的一組圖形判斷題。

Ⅶ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方法

你是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都認為1+1簡單,可問題是你要教會學生加法的意義,還有方法,不僅僅是結果。
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所倡導的。這也為優化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指明了方向。
(一)創設生活化情景
有些數學應用題單憑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憑口頭講解很難解釋清楚,而如果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有利於數學學習的思維情景,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好的生活情景,能促發強烈的問題意識,利於引發學生的探究情感,培養創新意識。就要求應用題的素材是學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過的、理解的,與他們的生活世界密切相關。這種呈現方式,對學生來說,具有親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並分析隱含條件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過渡,最終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用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使應用題的教學外顯化,讓學生盡可能地觀察到我們的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抽象的數學模型。例如下面這道題:綠草菌菌好牧場,一牛恰好吃1月(30天),兩牛剛好吃一旬,請問三牛吃幾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長,假定生長速度相同)。這時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分析分析題目結構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頭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長的兩部分牧草;兩牛剛好吃一旬,也是指兩頭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長的牧草。但是,題中並沒有告訴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噸,不便計算。因此,我們設一頭牛一天吃的草量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兩牛10天就吃了20份。
(二)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各種解題策略
有些學生的解題困難是由於沒有恰當的解題策略所致,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研究、善於歸納針對不同題型的解題策略,並對學生進行恰到好處地引導、點撥。
1、擺脫定勢:有些應用題,學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於思維定勢的影響,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轉換思考角度,讓思路清晰可辨。例如,張明期終考試語文、外語、科學的平均成績是76分,數學成績公布以後,他的平均成績提高了3分。張明的數學成績是多少分?按照常規解法,可知張明期終共考了四門功課,要求數學成績,可以用四門功課的總分減去其中三門功課的總分。由於四門功課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門功課的平均分高3分,那麼四門功課的平均分就是76+3=79(分),四門功課的總分為79×4=316(分),語文、外語、科學三門功課的總分為76×3=228(分),所以張明的數學成績為316-228=88(分)。如果我們轉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假設張明數學也考了76分,這樣四門功課的平均分仍然是76分。但實際四門功課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門功課的平均分高出的成績正好分給每一科,使每一科各增加了3分。這樣共多出了3×4=12(分)。思路清晰了,問題也就解決了,我們就能很快地算出張明的數學成績是76+3×4=88(分)。
2、整體思想 :有些題目較為復雜,若按常規方法來思考根本無從下手,往往會不知不覺地陷入「死胡同」。對於這樣的題目,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思維方向轉換一下,從全局出發,從整體上把握,全面觀察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樣解題的效果就特別好。例如,有5個數的平均數是8;如果把其中一個數改為12後,這5個數的平均數則為10。改動的那個數原來是多少?讀了題目之後,大部分同學可能都想知道5個數各是多少,都忙著去試找這5個數,這顯然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此題的解答應該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個數,簡單地把這5個數分開來考慮。首先要知道改動後的5個數的總和為10×5=50改動前5個數的總和為8×5=40,改動後比改動前增加了50-40=10,那麼,什麼數「增加10」後變為12呢?這樣問題就簡單化了。
3、移多補少 :解答「求平均數應用題」離不開「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這個數量關系式。不過,如果能緊扣「平均」二字的意義來思考,那麼,解那些靈活性強的題目,往往能想出更簡便的方法。在「平均」二字中,「平」就是「拉平」,也就是移多補少,「均」就是相等。「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地說,就是用「移多補少」的辦法,使每份數量都相等。因此,移多補少是我們解答求平均數應用題的重要策略。
4、不拘題型、力求靈活:應用題教學中要防止並糾正審題定題型,解題套方法的定勢模式,在達到基本教學要求或學過相關的新知 之後,應當示範並鼓勵學生拓寬思路,靈活轉移思考角度,優化思維,巧妙解題。
例1.要加工810個零件,單獨做甲要15天完工,乙要10天完工。現由甲乙兩人合做,需幾天完成 任務?
按常規解法,先分別求出甲、乙每天加工的零件數,再求出甲乙合做時每天加工的零件數。根據題意,列 式計算為: 810÷(810÷15+810÷10)=6(天)………甲乙合做完成任務的天數。
在學過工程問題後,可啟發學生用工程問題的解答思路解答:設要加工的零件總數為「1」,則甲、乙的 工作效率分別1/15和1/10,列式計算為: 1÷(1/15+1/10)=6(天)……甲乙合做完成任務的天數。
平時訓練有素的學生還會這樣想:根據題意,這批零件甲用15天做完,乙用10天做完,這就是說,乙 干1天相當於甲干1.5天。因此甲乙合做1天,相當於甲單獨做(1+1.5)天。甲單獨做15天完成的 工作,由甲乙合做時,只要15÷(1+1.5)=6(天)

Ⅷ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或模式是什麼樣的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在轟轟烈烈的展開,作為一名一線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新課程理念指導著我,這幾年我都力求在自己的數學教學之中改變自己固有的、已不適合時宜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但是,在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漸的深入人心之時,也從教學實際體驗出發對新課程產生了一些困惑,以下幾點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反思.
困惑一:目標定位的困惑
在課程改革中,有的教師認為:因為教材變了,試卷命題形式、內容、難度都在變,所以我們的教學也得變,也得適應新形勢.這種思想反映了教師認識上的不足:不是為了貫徹新課標、體現新理念、實現新目標而改,而是為了適應教材、適應考試而改,是為新一輪的應試而改.新課程要求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改,改革是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規劃經營人生,讓學生學到一定的基礎知識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模塊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由於教師在認識上還有盲區,行動上還有誤區,也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迷茫和游移,甚至停滯和倒退,所以現在的素質教育喊得驚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難怪有人說:再這樣搞下去,課程改革很快會以失敗而告終.
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反復學習新課程標准,進一步理解新理念.我們最初認識、學習新課標所接觸的新理念都是純理論性的東西,這些教育、教學理論缺少教學實踐做支撐,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真正進入實戰階段以後,由於各所學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農村的村小)與之相差甚遠,才發現很多的設想都是行不通的,有些好的設想在實踐中大打折扣,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更少,這時教師對新課程的實踐陷入了困境也是正常的.如果我們不對失敗的進行有效的反思,課程改革就無法推向深入,也無法取得課程改革的成功.因此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再次認認真真地學習新課標.由於這時我們已有了教材、有了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此時重溫新課標,定有更深刻的感悟,定能把新的理念、新方法應用於教學實踐,從而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挺進.

Ⅸ 怎樣做好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中的

小學數學教學中採取探究式教學,有利於學生找到適合自身學習情況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對於小學生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那麼,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開展探究式教學,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見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其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學習興趣是學生能夠認真學習的重要因素,是學生主動觀察、反復思考探索事物的內在動力,對學生認真學習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只有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才能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並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將自己對數學的探究內化為一種需要,一種樂趣和一種強的內驅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想要如實的貫徹好探究式教學,那麼教師就應從學生的探究興趣入手,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思維發展階段的特點,積極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案例把學生引入一個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情境中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會極大提高學習興趣,改變以往上課不專心、聽課缺乏興趣的現象,點燃學生的「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給學生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並不只是單純地把知識言傳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親身去感悟體驗數學知識,並有意識地去探索問題的整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同時,教師還應如實的發揮好課程改革指導的引導者、參與者和組織者的作用,積極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技巧和方式,引導學生高效的自主探究學習,使探究式教學真正的落在實處,發揮其應有的教育意義。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在探究前應為學生提供學習素材,點撥、啟發、引導和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嘗試自學,使學生獲得經歷學習過程、自主探究規律的機會,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中應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積極的在學生的探究中給學生滲透探究的一般方法:①操作�D發現�D應用。②猜想�D驗證。③觀察�D歸納�D反思。④類比�D聯想等等。使學生掌握好基本的探究技巧,為學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保障,促使教學效率不斷提高。
三、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肖伯納曾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換仍然各是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學習應是一個不斷交流探討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探究式教學,除了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學習之外,教師還應積極地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識,獲得知識。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教師要開放教學環境,優化師生關系,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自主還給學生,激發學生合作學習數學,集體去研究數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發表獨立見解,敢於與教師爭論,與同伴爭論,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自然、和諧的探究氛圍。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問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己利用模型和自己所知道的例子和知識,自主對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解決。並且讓學生自己聯系生活,對問題進行深究,尋找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發現問題規律。同時老師在一旁傾聽,對學生的理解進行評價、指點、和糾正錯誤,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和解決問題。這樣,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學習,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有效的產生了思維碰撞,達到了培養發展學生探索性學習的效果,同時,在學生的合作的過程中,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對學生的後繼發展意義重大。
四、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講過程的教學形式,為了能給學生最好的引導,那麼,它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原則基礎上在去開展教學。對於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來說,教學中,教師要如實的遵循好以下幾個原則:①貼近生活性原則: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體現了數學,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要充分的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②時間保障性原則:盡量給學生多一些探究的機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份活動的空間,多一些成功的喜悅。③方法指導性原則:進行適時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掌握探究方法,不能成為一種放羊式。④民主和諧性原則: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是開展教學活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保障,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和學生搞好關系,爭做學生敬愛的好老師。教學中,只有教師認真的遵循好以上幾個原則,並切實的實施好教學環節,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逐步提高。
總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採取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既是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是教師教學的需要,更是國家培養創新、實踐型人才的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積極的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不斷探究完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意義,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模型教學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