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研究論文

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研究論文

發布時間:2020-11-30 16:21:37

A. 需要一篇淺談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論文

中小學教師應樹立有效教學的觀念。現代研究表明,有效教學是建立在兒童原有經驗基礎上的,沒有兒童的積極參與和原來經驗的建構,脫離兒童主動參與的灌輸,都是低效學習。可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書本知識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努力增強教學過程環節對學生的吸引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只有這樣,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潛能才能得到開發,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下面對「如何才能使學生參與教學,使教學成為有效教學」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克服「命令主義」的傳統觀念,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長期以來,教師照本宣科,教師說怎樣,學生就照著怎樣做。這些觀念影響了學生,使他們的思想受到限制,嚴重阻礙思維的發展。因此,無論在生活還是在教學中,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還要虛心地聽取學生提出的建議,這樣,師生之間會增強信任,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此外,還要允許學生出錯。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大膽思考,積極發言,說錯了不要緊,從而解決了學生的後顧之憂。這樣,學生就會大膽想像,積極思考,敢於發表觀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就必須精心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異常活躍狀態。
三、突出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學生有了參與意識後,教師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參加教學活動,這時必須突出教學過程
教師要精心組織新授過程,提供參與機會。努力誘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利用原來的知識結構來學會新的知識。例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為什麼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以寬?長、寬與面積之間有什麼聯系?這些都是教學中必須突破的難點,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用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的長方形有幾種拼法?拼好後思考以下問題:這些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厘米?這些圖形的長、寬各是多少厘米?每個圖形的長、寬與面積之間有什麼關系?隨著操作,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展開。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小組討論,很快發現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厘米,沿著它的邊就可以擺幾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長方形的寬有幾厘米,在這個長方形里就可以擺幾排這樣的長方形。在通過有關演示和共同討論,發現每個長方形的面積都剛好等於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於是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必須遵循學習規律,給足學生思考、動手操作需要的時間,教師提出問題後不急於讓學生回答
學生由於思考的時間不足,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很多問題,但只是一問一答地解決,達不到激發悟性的目的,其間雖然也給學生參與提供一定的機會,但沒有給學生留足時間,這樣就達不到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目的,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教學。因此,多給學生時間和機會,盡可能激發他們的自我投入意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要實現有效教學,提高小學教學效果,就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不僅要研究教學方法,還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學;凡是學生能自己動手做的,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做,盡量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能力的機會。

B. 小學數學論文,給幾篇例文

關於「0」

0,可以說是人類最早接觸的數了。我們祖先開始只認識沒有和有,其中的沒有便是0了,那麼0是不是沒有呢?記得小學里老師曾經說過「任何數減去它本身即等於0,0就表示沒有數量。」這樣說顯然是不正確的。我們都知道,溫度計上的0攝氏度表示水的冰點(即一個標准大氣壓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態和液態的區分點。而且在漢字里,0作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數目的。2)不夠一定單位的數量……至此,我們知道了「沒有數量是0,但0不僅僅表示沒有數量,還表示固態和液態水的區分點等等。」

「任何數除以0即為沒有意義。」這是小學至中學老師仍在說的一句關於0的「定論」,當時的除法(小學時)就是將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個整體無法分成0份,即「沒有意義」。後來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為極限的變數(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小於任意小的已定正數),應等於無窮大(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大於任意大的已定正數)。從中得到關於0的又一個定理「以零為極限的變數,叫做無窮小」。

「105、203房間、2003年」中,雖都有0的出現,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卻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數的空位,不可刪去。203房間中的0是分隔「樓(2)」與「房門號(3)」的(即表示二樓八號房),可刪去。0還表示……

愛因斯坦曾說:「要探究一個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宏觀上看來,我始終認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數字,不如先了解0這個「不存在」的數,不至於成為愛因斯坦說的「荒唐」的人。作為一個中學生,我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對0的認識還不夠透徹,今後望(包括行動)能在「知識的海洋」中發現「我的新大陸」。

關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構想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 就要落實「掌握知識、發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成為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體性的一代新人。這里的所謂人格,是指學生的能力特徵和品德特徵的總和。這不僅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 奮斗目標,也是督導評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依據。現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問題,構想如下:
一、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總體評價的構想
1.教學指導思想是否符合現代教學論原則;通過教與學雙邊活動是否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 過程和意志過程。以促進每個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和提高各種數學能力,完善人格,獲得全面的發展。
2.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否有利於全體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小學數學最佳知識結構。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則、規律、公式和數學思想組成的知識系統,並且是按照小學生身心發展規 律,能被小學生所接受、理解、難易適度的知識系統。
3.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潛在智能的開發和提高;是否通過「獲得 知識」和「應用知識」兩種途徑培養和形成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 手操作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4.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的落實,又兼顧「因材施教」的推 進。
5.課堂教學是否較好地體現了「認知結構」、「教材結構」、「教學結構」三者和諧一致的整體關系。
6.全體學生在求知的全過程中,興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質量與程度如何,發 展趨向是否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7.進行「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課時教學效果的量化測試和「智能」與「情意」方面相應的課外跟蹤考 查結合。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三維教學目標」評價的構想。
(一)對「掌握知識」的評價構想。
實施素質教育,並不是要改變知識及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地位,並非要降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 量,而是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所涉及的內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廣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知識的 形成過程放在教學的首位,使學生經歷真正的認知過程,獲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識,掌握具有遷移的生動 的活潑的知識結構。那麼,應該如何評價小學數學課「掌握知識」的教學,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內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評價內容。
①為導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實;
②感知材料的選擇是否包羅新知的本質屬性;
③感知階段的誘導是否便於學生盡快進入新知的最近發現區,展開求知探索;
④新、舊知識交接點的確定,是否便於快速促成學生認知的正遷移,教師的點撥是否有助於激起學生「短 兵相接」的思維交鋒,順利完成認知的「同化」或「順應」;
⑤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於學生省時優質地發現和理解新知的本質。
2.「抽象、概括新知」的評價內容。
①思維階梯的鋪設是否有助於學生在揭示新知本質的求知過程中,展開高效的觀察與比較、分析與綜合、 判斷與推理、抽象與概括。
②學生在歸納總結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經過了一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支柱,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又將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認知往返歷程。
③學生對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學生對新知本質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 淺出,表述具體嚴謹;是否達到了課時教學規定的教學目標。
④學生在探求、獲取新知中個性意識傾向性作用的發揮如何,全員參與的競爭質量與程度怎樣。
⑤教師指導學生求知獲取的「投入」與學生學會求知方法,得到收獲的「產出」是否成正比。
(二)對「發展能力」的評價構想。
能力的發展只能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獲得,離開知識,能力就成了空中樓閣。「發展能力一定要結合知識 的傳授過程去進行,知識有其能力價值,它凝聚在知識之中,不思則暗,深思則寬,不著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識傳授過程中充分發揮,就會落空。」發展能力必須結合知識體系有目的、有計劃,有序列,有層次地由低級 向高級逐步提高。練,是形成和發展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就小學數學綜合課「發展能力」的評價而言,應 包括下列內容:
1.對課堂「半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內容。
①給出的題目是否屬於緊扣新知要點的基本型題目;是否便於全體學生直接運用新知,起到鞏固理解,強 化記憶的作用。
②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立足於學生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以思維能力的訓練為核心, 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與「放」適度,不包辦代替學生對新知的再現。
③學生運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題目的技能和敘述算理,或法則或解題思路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達到規定的教 學目標。
④教師在本階段的課堂小結是否切中由學生板演和課堂巡視所反饋問題的要害;「結語」是否有助於學生 對新知要點的再現和發展。
2.對課堂「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內容。
①本階段習題設計是否由三類不同要求的題構成;這些題目的編排是否便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運用知識 解決問題的能力。三類題目的要求如下:
低檔題:比基本型題目稍有變化,其目的是讓學生獨立運用新知解題形成技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記憶 。
中檔題:以新知為主體的綜合型題目,題目的編排既突出適度的綜合性,又帶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養和訓練學生解題的綜合能力和靈活性。
高檔題:思考性較強,略有難度的題目。這類題目不超越學生的知識范圍和思維能力的限制,用以解決「 吃不飽」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飽」學生競爭意識的激勵,推進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勝心。
②在本階段中, 教師是否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練習時間(區間為10至15分鍾);是否較好地完成本階段課 時教學任務,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
3.對「獨立練習交流與課堂總結」層次的評價內容。
①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獨立練習交流中,是否為學生創設了寬松、和諧、自信、民主的課堂氛圍。
②教師對學生的解題交流與評定是否立足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廣闊性、創造性;是否致力於培養學 生勇於探索、不斷進取、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學習品質。
③師生合作的課堂總結是否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便於學生回顧求知過程,掌握新知要點,獲得求知啟迪 。
(三)對「陶冶情操」的評價構想。
人的智力商數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數卻是後天的培養和努力的結果。科學界已提出:一個人的「智商 」只佔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決定人類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個具有主體性的人, 其核心素質是高尚的人格。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去陶冶學生應具備的道德情操、科學品質,已是當務之急。 為此,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質量與程度,應當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應該 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把「陶冶情操」與「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同步進行,有機結合;是否做到 為此不遺餘力,持之以恆。
總括起來說,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三個方面。學生從 事學習的正確認識是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的基礎;良好的情感又能推進學生的認識和行動;而堅強的意志則能 使學生鍥而不舍地提高認識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評價學生的「認識過程」,旨在界定學生揭 示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間的關系和規律的水平,為教師提供課堂教學改革的信息,有助於在教學中更好地發揮 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獲得智力技能和開拓學生的創造能力。評價學生的「情 感過程」,在於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養。評價學生的「意志過程」,使教 師明確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學生成才的必備素質,在教學中加強砥礪學生意志的教學力度,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學 習目的,在求知中勝不驕,敗不餒,知難勇進,百折不撓,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據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圍繞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去評價教與學的雙邊活動

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後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錶,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從這以後,我開始有意識的把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有一次,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嗎?烙一張餅用兩分鍾,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鍾,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麼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鍾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鍾: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鍾後,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鍾,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後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鍾就全部搞定。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她說,實際上不會這么巧,總得有一些誤差,不過演算法是正確的。看來,我們必須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讓數學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數學就應該在生活中學習。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聯系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正因為學了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對數學不重視。希望同學們到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深了,學透了,自然會發現,其實數學很有用處。

C. 關於小學數學的教育的論文

在教學時試圖通過「提問——思考——發現」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學生高參與的課堂氛圍。但從課堂實施效果來看,喜憂參半!

一、 快節奏的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高參與的基礎
我相信,一個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隊伍里排隊等候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厭倦、沮喪」來形容。在我們的教學中,由於受「希望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的心理影響,教師往往更樂意將知識嚼得碎碎的喂給學生,期望學生都能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欣喜,所以突破難點時總愛嘮叨幾句,練習中總願意等最慢的一個學生也把題目做完,哪怕減緩上課節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學生為本,卻不知這正是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症結所在。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內容時,學生們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學是門永遠帶有遺憾地藝術。我們的課堂中應該以快節奏方式來維持一定的學生參與度,當我們感到學生參與程度在下降、學習活力在減弱、注意力在轉移時,應盡快向下推進課程,讓學生們感到課在不斷地推進,總覺得有事要做、有問題要思考。老師講解、問題解釋和學生練習、答寫只要有約一半的學生明白、完成就盡快變化,哪怕對反應相對遲緩的學生來說,我們也不能減慢速度去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地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

D.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論文】初一數學應該重視的學習方法指導-初中數學教學論文-悠揚教案
摘要:萬事開頭難,有了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本文擬從初一數學的第一堂課引趣,到實際教學中穩扎穩打,再到根據學生程度的參差不齊而採取分層分組教學等方面
在初一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習慣的嘗試_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論文
2007年5月13日 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論文選_在初一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習慣的嘗試 因此,初一數學教學論文近年來在教學中致力於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對於初一學生主要加強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初一數學應用題教學心得-初中數學教學論文-教師資源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初一數學應用題教學心得。 初中一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少年期,機械記憶力較強,分析能力仍然較差。
初一數學教學論文

E. 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論文--------------本人急需,懸賞

合作——討論式教學的成功標志

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當今的時代是科技競爭的時代,而競爭的成敗往往取決於人們的合作。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於和他人合作,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和運用,就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所以,在研究-討論式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是研究-討論式教學實驗課題中的重要內容。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是集體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它是根據團體動力學的原理設計,旨在改變過去班級只是作為制約學生課堂行為的一種「靜態的集體背景」,而使班級、小組等學生集體成為幫助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動態的集體力量」。所以,「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有利於學生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喜悅,它既能發掘個人內在的潛能,又能培養集體、團體的合作精神。

一、合理組建,增強合作學習效率

根據學生性格心理特徵,合理組建學習小組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開端。組建學習小組時,應先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性格特徵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通常以4~6人為妥,由1人任小組長。小組長一般是學習基礎較好,樂於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創新意識、口頭表達及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要求各組間無明顯差異,力求均衡,便於公平競爭。組建後,要求每個小組中的成員相互幫助、坦誠相見、民主平等。以達到增強合作學習效率的目的。

二、讓合作小組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1.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心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相比,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合作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激發他們合作學習的興趣。如在「柱體的體積」復習教學中,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充分尊重、相信學生,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合作氛圍,運用媒體、實物手段,出示一個「小博士」圖象,並說明復習的方法,即看到一個圖形可以就有關知識自問自答,你問我答或我問你答。接著逐個出示圖形和長方體。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讓每個小組說出自己知道的知識,還可以接著提出一個問題給下一組的同學回答,依次進行。這樣小組成員積極配合,圓滿地復習學過的知識,為新課教學做好准備。

2.創設情境,提高效率

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材的重難點,結合班級學生實際,創設既能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效應,又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認知功能的情境,以提高同伴間合作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基本數量關系」時可設計班級活動獎品購買計劃,讓學生自己挑選喜歡的獎品,制定喜歡的購買計劃,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在合作研究中掌握基本數量關系。在教學「旅遊路線設計」時可以聯系學生的旅遊經歷,說說旅遊中的感想和體會,激發學生學習合理選擇旅遊路線的興趣,掌握優化策略知識。

3.重視引導,合理組織

有效的引導和合理的組織是合作學習成功的保證,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問題的不同類別,鼓勵學生靈活採用各種方法對新問題進行獨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閱讀、操作、嘗試、遷移、類比、分類等。教師做好巡視指導,特別對有困難的學生作適當啟發與輔導。有益於教學的全面進行。因此,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與教師的激勵和指導是密不可分的。當學生對新知識疑惑不解,產生問題時,就要抓住時機釋疑,解決問題。合作討論這個環節,就是為了激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調動全體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自始至終參與教學全過程,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議,有利於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節課40分鍾有很多環節,最後還得保證學生練習的時間,而現在學生人數又多,讓每個學生都來說一說是不可能的,於是合理組織各種形式的討論在小組合作討論中就非常重要。這些形式有同桌兩人互相說說的,有4 人一組共同討論的,有大組討論的,也有師生共同討論的,這樣就使一些平時不大開口的學生都有了說話的機會。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他們怎樣圍繞中心,抓住重點來討論。如討論的時候,中等以下的學生,利用他們知識上的不完善把問題逐步展開,而中等以上的學生則在突破難點,運用知識的遷移,在概括新學的知識中盡量發揮作用,啟發組內同學的理解。這樣就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他們的思維開闊起來,發表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

比如,在討論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為何是(上底+下底)×高÷2時,大多數學生都能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來推導,但也有一些學生把一個梯形通過割移論證,培養了思想的開闊性,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知道了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道理。

又比如教學「梯形」一課,可設計了下面的小組學習題:

(1)什麼叫梯形?下面哪些圖形是梯形?哪些不是?為什麼?

(2)什麼叫做梯形的底?指出上面梯形的底?

(3)什麼叫做梯形的腰?指出上面梯形的腰?

(4)什麼叫做梯形的高?梯形中有幾條高?

(5)在預先發的一個梯形圖中,分別標出它的上底,下底,腰,作出它的高?

一些數學題有一定的難度,要解決它則如讓學生跨上高一級台階。這類題,優生就象彈跳力好的學生原地就可一躍而上;對於中等生來說,也可退後數步,再藉助跑力量騰越而上;而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怎麼辦?我們利用小組學習題為其設置階梯,降低坡度。經過小組學習,全體學生都能掌握學習。

小組間對探索結果進行交流。教師深入傾聽或參與討論。為全體學生,尤其是為學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並將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認識成果,培養了群體意識和活動能力。在新課教學時要注意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展開討論,小組成員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指導,實現信息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讓學生嘗試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特徵」時,先出示實物模型長方體、正方體支架模型,讓學生觀察後在小組中合作探討,看哪一小組的同學找到的特徵最完整,並記錄下來。這時學生熱情很高,通過小組中的探討合作,小組間的互相交流,很快得到了面、棱、頂點的各種特徵。學習效果很好。使學生嘗到了合作成功的快樂。

5、交流匯報,深入歸納

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各小組提出不同想法,鼓勵發散思維。這種匯報,一方面為較多學生創造了「代表集體」的機會,開展有競爭的合作;另一方面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能激發創新,拓展思維。

分組討論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各組派代表交流,論述本組的思路與觀點,從而使學生能從具體到一般,從具體到本質,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找到解題的方法,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加以論述,得到一個科學的結論。

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對新的知識,解題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後,每組派代表發言,論述本小組對問題的分析,概括一個想法。起初,學生們的發言有表達不清、抓不住重點的現象,這時教師就應指導他們逐步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可以從條件出發,逐步求出問題,也可以從問題出來,尋求問題必須知道的條件。起初他們的論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語言,後來逐步注意要利用數學語言,並注意了用詞的准確,這樣就使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有了提高。還有的學生不滿足已學的知識和口頭的論述,則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學寫小論文,培養他們思維的創造力,如有個學生不滿足於老師上課講的「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時計算的經驗寫出了一篇學習小論文。在班上展示後大大增強了同學學習數學的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組中學生相互交流解題過程、結果、方法,分析錯誤原因,交流解題心得,能使學生從別人的錯誤和解題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自由發言,對全班已有的各種意見進行歸納小結。教師則營造適當氛圍,讓學生自覺、自由地展開爭論,充分體現民主平等、自主創新的學習精神。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驗證結論,培養思維的嚴密性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三、讓合作小組准確開展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是師生雙方對學習過程、結果和態度進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種強化方式,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評價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評價體驗的主要任務在於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提高主動發展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帶給學生許多表現的機會,而合理的評價則能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效果,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獨立探究、合作發現、實踐運用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同時還可運用小組自評。學生在小組中回顧所學知識、技能,核對自定目標;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解題思路,從而提高學習的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等元認知能力水平。

有時學生對來自同學的鼓勵、幫助比來自於教師的更為有效。比如,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有時自擬幾個題目,讓學生進行測試,然後讓小組長按標准給每位同學打分,再按小組總分進行評比。成績好的同學感到他們只為自己的學習是不夠的,成績差的同學感到影響了本組成績而有了壓力,這樣就使壓力變成集體和個人的動力。評比後,小組里的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每天都有同學督促和幫助,學習成績就會有明顯的提高。因次,適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評比活動,有利於強化學生合作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最後,不要忽略質疑提問重要性,在學習過程的最後引導學生引申、推廣本課的數學問題,把問題的探索和解決的過程延續到課外和後繼學習中去。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致力於滿足學生全面的社會需要,致力於改變低效的學習模式,致力於改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真正發揮集體在學習中的作用,強化學生與環境的交互意識,有效促進學生心理機能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達到培養學生合作研究,探索實踐的能力。是研究-討論式教學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F. 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論文,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學數學論文

解題策略
——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
2002年推出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與原大綱相比,有很多新的內容,其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猜測」和「探索」,可以說是「新課標」中的靈魂」。「新課標」 雖然僅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中提到「重視學生檢驗的習慣」,但我認為,作為數學檢驗習慣和數學檢驗能力的培養,理應貫穿數學教學內容的全部,理應貫穿數學教學的始終。而且如果把探索、猜測和檢驗有機結合起來,將構成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解題策略。這種解題策略可公式化為: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種解題策略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解題策略中的「猜測」當然不是毫無依據的瞎猜,而是在探索(至少是初步探索)基礎上有一定根據的猜測。既然是猜測,就不一定正確,就有必要進行檢驗。通過檢驗,又必然出現兩種可能:猜測正確和猜測有誤。如果猜測正確(經得起檢驗),則問題獲得解決;倘若猜測有誤,就應分析探索猜錯的原因,探索改善的途徑,並進一步作出新的較為合理的猜測。對新的猜測當然又必須進行新的檢驗,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求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就是「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的解題策略。
試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籠子里有雞兔兩物,數一數有28個頭,有100個足,問雞兔各幾只?
這種「雞兔同籠」的問題,一般都是用「假設法」求解的,但「假設法」的思路(邏輯思維)難以被一般的小學生理解,如果我們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那麼我們可以得到小學低年級學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下列解答。
探索:因為100÷4=25,所以0<兔的只數<25。
猜測:取0~25的中間數13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3=15(只)
檢驗1:總足數=4×13+2×15=82
探索:因為82<100,所以13<兔只數<25。
猜測2:取13~25的中間數19作為兔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9=9(只)
檢驗2:總足數=4×19+2×9=94。
探索:因為94<100,所以19<兔只數<25。
猜測3:取19~25的中間數22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22=6(只)
檢驗3:總足數=4×22+2×6=100,正好符合題意。
所以籠中有兔22隻,有雞6隻。
上述解答雖然看似麻煩費時,但富含探索意識。其中的不斷合理猜測與檢驗,並對檢驗結果進行校正,從而逐步逼近,直至找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符合人類探索、發現、發明、創造的認識過程,體現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認識特點,對學生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真正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得到有效培養。選取中間數的方法,蘊涵了「中值」、「優選」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是大有裨益的。通過這種解題鍛煉,直接使學生掌握了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在實踐中(在數學中當然也不例外)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這將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從事實踐工作的能力。
如果對第一次猜測導致的誤差執果溯因,進行分析並稍作邏輯推理,則可快捷獲得正確答案。
事實上通過探索和第一次猜測(13隻兔、15隻雞)並檢驗,得知足數82比實際少了100-82=18。導致這一誤差的原因雖然是猜測的兔子只數少於實際兔子只數。在總頭數28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1隻兔,這時相應地減少1隻雞(或者理解為把1隻雞換成1隻兔),總足數便增加2,要增加18隻足,就需要增加18÷2=9(只)兔,因此,兔的只數應為13+9=22(只),從而雞的只數為28-22=6(只),經檢驗,結論正確。
後一解法較前一解法多一點邏輯思維的含量,顯然也是一種優秀的解題方法(策略),如果說前一種解法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那麼後一種解法完全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精心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求解,將有利於對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G. 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探究式教學論文

提到數學教育,人們關注的是學生學到知識的多少,學業成績如何,至於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價值、地位都無情地忽略了,學生更多體驗到的是數學學習的苦澀和知識的深奧,而對兒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數學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則從來沒有為孩子想過.數學,究竟給我們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麼?是給學生一堆金子,還是給學生一個點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我們是否口服心服一個新的觀念?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比獲取知識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中,兒童才能體驗到數學奇境的樂趣,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者和開拓者.那麼,怎樣才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活用教材,構建探究式學習方式呢? 一、創設探究情景,激發探興趣. 蘇聯心理學家奧加涅相曾說過:「數學教學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是否保持和發展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質量的動因,也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能力的前提.課堂上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主動參與的火焰點燃,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有開發智力、挖掘潛能的內驅力.有了興趣,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教師常用一種手段.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知識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為學生認知「最近發展區」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源,從兒童喜聞樂見的實物、實例入手.通過生活展現情境,故事演繹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語言對話情境的途徑,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學「商不變性質」時,教師創設以故事激趣(課件出示,猴兄弟賣餅廣告圖)的情境.小兔最愛吃蘿卜做的餅了.一天它來到森林裡的「賣餅店」,想買好吃又便宜的餅,但給猴兄弟廣告難住了,不知買誰家的便宜.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幫它嗎?請看廣告:猴哥的廣告:「快來買餅吧! 120 元可買 60 個.」猴二的廣告:「特大優惠! 1200 元可買 600 個.」猴弟的廣告:「大減價了! 12 元可買 6 個.」教師問: 1 、「你覺得買哪一家的餅便宜.請你算一算. 2 、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們.這樣故事導入新知探索,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促使學生急於參與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實施探究操作,引導探究行為. 「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行動與思想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操作是學生智力活動的源泉.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使他們的眼、手、腦、口並用,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數學要領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有關的算理,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促進他們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思和創造力.如數學三角形的認識時,一開課,我就讓學生拿出三根長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組不同的圖形,能拼多少個就拼多少個.同學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許多圖形……這些豐富多彩的圖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重視探究過程,不斷升華體驗 影響課堂的優質、高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不會學數學,沒有很好地掌握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會學數學」,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常用分析、綜合法、實驗操作等的學習方法的培養,還要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操作、思考、觀察、嘗試、討論、交流等探索的學習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主動探索的空間,給學生留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述、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若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範.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要求學生課前准備幾個紙圓,上課時,教師在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情況下,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對圓已有哪些認識?(會有學生說圓心、半徑、直徑.)你能想辦法找到圓心、半徑和直徑嗎?教師要求學生利用紙圓進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學習活動.(1)通過折一折,使學生發現比較長的摺痕是圓的直徑,短摺痕是圓的半徑,摺痕相交的一個點是圓心;(2)說一說,讓學生仔細觀察摺痕,同桌互相說一說什麼是圓的直徑、半徑和圓心;(3)量一量摺痕的長短,學生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學生發現在同圓或等圓里,所有的直徑或半徑都相等.這樣設計,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增強了學生自主參與探索的意識. 四、創設階梯,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可作為認知的對象,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策略,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操作、學會表達、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過程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歸納和總結,從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應適時指導,並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精心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克服障礙,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學「能被 3 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先出示一組比較簡單的數: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讓學生判斷這一些數中哪些能被 3 整除,並能發現規律,此時會有學生說「個位上的數是 3 、 6 、 9 的數能被 3 整除」,也會有學生提出「 12 的個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質疑.教師再給出這樣的一組數: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讓學生判斷、驗證.學生根據剛才得出的結論認為能,而又被驗證的結果所否定.這時,這一矛盾立刻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數會不會與 3 會有關系,如果有關系,又有什麽樣的關系呢?(會有學生說:這些數是 3 的倍數),你能舉出能被 3 整除的數嗎?讓學生大量列舉數例,然後仔細觀察這些數,看一看有什麽特點,相信你會有所發現.學生經過舉例、驗證、交流、總結,在尋找結論的同時,不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創設一個自主探索的平台,並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才能促使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H. 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論文 懸賞

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問題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之間關系的精彩描述。在我們周圍處處有數學,時時會碰到數學問題,數學問題的教學是來源於生活,而又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脫離生活實際的數學教學,會使學生的思維因缺乏具體生動的信息支持而倍感困難。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試驗稿)》對如何認識數學教學有明確的闡述:「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在教學要求中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有一部分學生很害怕數學,不喜歡數學,我覺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覺得數學很是枯燥無味,很抽象,與生活沒有多大的聯系,就覺得學習數學沒有太大的作用。不知道如何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如何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這是個很普遍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感受到數學還是很有意思的,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和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把生活中的問題引進課堂,從生活中去學習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樣才會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激發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學習動機最難實現、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學生尋求知識,從事學習活動的強大心理因素。小學生的興趣是廣泛多樣的,但是又不穩定,容易發生轉移。往往這一時刻還是對這個事物感興趣的,可是沒有多久興趣就發生了轉移,被另一個事物代替了。我們就要根據小學生的這個年齡特點,盡量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有讓學生形成了愉快體驗的「樂」境,才是求知的最佳境界。
其次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走進課堂的必要保證,教師要鼓勵學生碰到問題要勤於思考,當他們看到一個現象的時候,可以憑他們的直覺說出其中的問題,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膽量和思維的敏捷性。鼓勵學生在解數學問題的時候,不要僅僅滿足於一種答案,盡可能的一題多解,並且能從中找出最簡便、最合適的一種方法,這樣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還有平時做題、寫字包括聽課的姿勢都應該是良好習慣培養的范圍。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善教」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根本因素。那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講究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使學生認為你所教的課程最有趣味,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如渴望幸福一樣在你向他們講基礎知識的這門科學領域里有所創造 ----你要把這件事看著自己的光榮。」當教師帶著微笑和自信走進課堂,以和藹和負責的態度從事教學時,學生就會受到鼓舞,以最高漲的情緒進入學習狀態。

在教材的處理上,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盡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時,沒有採用教材上的例題,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對例題進行了改編,根據 10月份剛剛結束的第九屆校運動會出了兩道例題。課上首先展示了校運動會現場一些精彩的比賽場面,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回了校運動會舉行的那兩天,通過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為了不讓學生過分把精力分散到運動會上,然後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生學習的任務,留有充分的時間聯系教材進行自學,最終在他們自己的努力下得出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運算定律。又如:在進行《年、月、日》教學後,可以出這樣一道思考題: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的看日歷,盼望著爸爸早點回來,因為他在期待著爸爸給他帶回的禮物。三個月後,爸爸回來了,他撒嬌地對爸爸說:「我等你等到花兒也謝了!」,你猜猜小明一共等了爸爸多少天?這里要結合生活實際,考慮到鄰近這三個月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答案也是多樣化。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解題的技巧,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從整個過程中體會到了快樂和自豪,尤其時學生有收獲的時候,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功時,就會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和求知興趣。這也是由小學生的年齡特徵所決定的,小學生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而且他們的形象性思維很強,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探究教學法,還有激勵教學法,小組合作的方法等等形式來吸引學生,使得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三、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課堂中所學到的數學知識,不斷增強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第二部分「課程結構」的第五點就是「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增進學校和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課外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們的課程結構中還是佔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並且我們可以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加強學生和社會的直接聯系,從而讓他們直接面對生活中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存在的廣泛性。我在「我們去秋遊」這節實踐活動課上,利用「秋遊」這個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秋遊經驗展開討論,秋遊中有哪些問題是需要我們在秋遊之前就必須解決的。學生提出了很多的數學問題:要確定有多少人去?怎麼去?去哪兒?時間怎麼安排?需要多少的費用?更有甚者說到要帶雨具、葯品之類的,這時教師也要及時鼓勵他們考慮問題要周全。在提出這么多的問題後,我就根據我們學校準備要去秋遊,給學生我們四年級的相關材料,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分析並解決以上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首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其次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生活習慣。這樣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是如此有趣、如此富有魅力,對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總之,日常生活實踐中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進生活中學生能夠觀察到的數學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拉近數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能夠把更多的數學知識和生活聯系得更加緊密,促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提高數學的應用價值。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研究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