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進行小學高段的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然而閱讀教學是許多教師非常頭痛的教學難點之一,常常無從下手,現結合這幾年執教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談一點體會.
第一階段:整體感知.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建立對課文淺層的語言聯系的認識,形成知覺的認識整體,為深入閱讀掃除障礙.這一階段分試讀、初讀兩步來完成.
試讀是閱讀的准備階段,主要完成兩方面的准備工作.其一是知識上的准備,包括了解作者生平,文章寫作背景,了解與課文有關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術語等,以免造成閱讀障礙.如,學習《小草和大樹》,可以提前閱讀夏洛蒂的《簡愛》.其二是閱讀心理上、情緒上的准備.如,學習《輪椅上的霍金》,大體上了解一下霍金的生平事跡,激發學生敬佩霍金的思想感情,為第一階段激起感情共鳴做好鋪墊.
初讀主要是引導學生從內容入手,通過語言文字感知課文,對課文產生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並將這種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來.這一步驟分三個層次:首先,由教師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提出表述要求作為閱讀提示.閱讀提示大致可以從三方面提出:一是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如「主要寫了什麼?」二是對課文中心的捕捉,如「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三是對課文結構的認識,如「按什麼順序寫的?」然後,教師范讀或學生齊讀、自讀課文.學生初讀課文,一定要出聲朗誦,一字一句,把課文讀正確,此間,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學習生字詞.把課文還可以根據需要輔以圖畫、音樂、錄音、錄像等手段,創設一種與課文內容和諧的氣氛,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和想像產生較准確的印象.最後,讓學生表述獲得的印象.
第二階段:部分理解.部分理解階段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知道語言文字的表達是什麼,同時知道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以逐步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階段由細讀來完成.學生讀課文,大聲朗誦,一字一句,把課文讀正確,在讀的過程中,拿起筆來畫出優美詞句,不理解的詞語.此間,隨時拿起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學習理解詞語.逐段進行理解性默讀或朗讀,分析理解重點詞句,理清文章思路,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小標題;鞏固生字字音,理解生字詞意;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應該認真設計好教學過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准確把握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系.第三階段:整體深化.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寫人的文章,要問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高尚品質,寫事的文章,要問學生: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教師可點撥學生,劃出點明中心的句子,或點明中心的段落.這一階段由精讀兩步來完成.
精讀是細讀的繼續與提高.通過精讀,引導學生來品評關鍵詞語,重點句、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進行欣賞性朗讀或默讀,加深思想情感的體驗,使閱讀與生活銜接起來,加深認識,受到教育,學習課文優美語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這一步要注意以下三點:淤讀活.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展開想像,把課文的內容想像成一幅幅畫面.慢慢地邊朗讀邊想像,讀出那種意境,讀出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可以老師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想像畫面,想像意境.這是學生思想感情升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讀美.在深入理解和體會的基礎上,把課文讀得有滋有味,讀的有感情.用有聲有色的語言去釋放和傳達課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激昂還它個更激昂,委婉還它個更委婉.」走到作者的心裡邊去,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還提升了自己的審美能力.盂總結讀.為了內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可讓學生大聲地,有感情地再一次朗讀全文,整體深化.實現由部分到整體認識上的升華,建立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認識和思想感情的體驗,同時有機地進行語文基本功綜合訓練,達到內化吸收的目的.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雙邊活動,是教師、學生及閱讀內容之間對話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分寸、適度.靈活組織學習,不能一人承包、獨攬.閱讀貴在讀,以讀為本;重在思考,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尋求答案.所以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多讀書的時間和機會.
『貳』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閱讀課
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做(最好能夠保證一天練習一篇閱讀理解),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歸納、分析、總結、反思。下面分享一點閱讀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
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並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跡、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其三,對於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跡、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
『叄』 如何提高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質疑能力是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亞里士多德說:「創造性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質疑能力是指具體提出和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問題意識既是形成質疑能力的前提,又是潛在因素。教師要通過創造性的勞動讓學生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索者。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上進」。又有俗語說:「學問學問,要學還要問」。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討。因此將質疑引進高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維熱點和難點,熱情鼓勵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有了非常重大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教師包辦代替過多,學生沒有養成提問的習慣,更沒有一些有效的提問方法,不知道該從何種角度去提問。因此,如何結合不同類型的文章,在不同的學習環節進行怎樣的質疑成為我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進行實踐的出發點。
二、教學實踐
(一)結合不同類型文章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
小學階段學習的文章大體可以歸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這幾類。文章的文體不同,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也不盡相同。但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從根本上說是一樣的。我給它歸納成「四大任務」。一,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二,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知道作者的寫作目的;四,感悟作者的寫作手法。這四大學習任務應該成為學生進行質疑的出發點,因此,在進行質疑訓練時,我有意識結合不同類型的文章引導學生將對這四大任務的質疑具體化。
1.寫人文章的質疑
以《江姐》一課為例。在教學《江姐》一課時,從這四大任務出發,我和學生在初步討論之後,歸納出以下幾個問題:作者在寫江姐時,是按照怎樣的思路安排材料的?(寫作順序)作者都寫了有關江姐的什麼事?(內容)江姐是怎樣的一個人?(寫作目的)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江姐的表現,來突出她的品質的?(寫作手法)
2.記事文章的質疑
以《在炮兵陣地上》為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在炮兵陣地上發生了什麼事?(內容)事情的過程是怎樣的?(寫作順序)彭總是怎樣一個人?(寫作目的)作者是通過怎樣的具體描寫來展現彭總的優秀品質的?(寫作手法)
3.寫景文章的質疑
以《桂林山水》為例。我們提出了以下的問題:這篇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桂林的山水的?(寫作順序)作者主要描寫了什麼景色(內容――從題目就一目瞭然,所以沒作為質疑的重點)?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感情?作者是怎樣把桂林山水寫的那麼美的?
4.狀物文章的質疑
以《太陽》為例。學生歸納出的問題是:作者從哪幾方面介紹太陽的?(寫作順序)在介紹太陽的特點時,作者是怎樣讓我們感受到太陽很大、離我們很遠、溫度很高的?(寫作手法)
以上只是以點帶面,簡單地再現教學過程中如何結合不同類型文章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讓他們明確不同體裁文章該提出怎樣的問題以引領自己的學習,並不斷的在同類文章的學習中仿照質疑,進行強化,逐步養成質疑習慣,從而達到提高質疑能力的目的。
(二)在不同的學習環節中從不同角度進行質疑
上面提到的從語文的「四大學習任務」出發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不是同時進行的。因為根據人的認識規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從表面到本質。因此,質疑能力培養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在不同的學習環節中從不同角度學會質疑。這些,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識過程,及時幫助學生總結,從而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質疑思路。
初讀一篇文章,我們能做到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淺層次地體會作者的作者的寫作目的,大體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因此,在第一課時提什麼樣的問題,是系統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第一步。具體到一篇文章的教學,還是以《桂林山水》為例。
第一課時:從文章的整體把握,提出質疑問題。
(在完成字詞的學習、學生熟讀課文之後)
一、板書課題
師: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些什麼?
生:桂林山水到底是什麼樣啊?
生: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寫桂林山水的?
生: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是怎樣寫出桂林山水的美麗的?
很顯然,問題一涉及到的是課文內容這個問題;問題二,毋庸置疑,這涉及的是文章的寫作順序;問題三,涉及的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問題四質疑的是寫法問題。由於前面學生有了不同類型文章的質疑思路的基礎,提出這四個問題並不是很困難,但是,在第一課時該提出怎樣有價值的、利於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系統培養質疑能力,很顯然,這樣的質疑不會有太好的效果。因此『結合同學們的質疑,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通讀全文一遍,思考全部問題。一遍課文讀下來,學生看著四個質疑問題,能夠回答出來的只是作者寫了桂林的山,灕江的水。想說出作者所描寫的桂林山水的內容比較困難,更不用說體會作者的情感以及體會描寫景物的手法了。學生。此時,我及時加以質疑的指導:我們初步閱讀一篇文章能大致了解也就是文章的脈絡,(滲透結構的質疑)具體的細節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之後,再次組織學生,閱讀剩餘的內容,學生感受到開頭是總寫桂林山水――「甲天下」,結尾是總結桂林山水如畫一般美。
此時再次通觀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圖。在這時,我及時幫助學生總結,毋庸置疑,這涉及的是文章的寫作順序。此時,我們大家是不是該做一個反思:初讀課文呢,我們首先該提出的問題是什麼呢?學生在充分的讀書體會之後自然跟著老師一起總結出:了解文章的結構(作者的寫作順序)。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次總結、強化:第一課時應該提出的問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明確作者寫作的思路――寫作順序,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目的性更強的領會作者的意圖。肯定的同時,我隨手寫下了板書內容:寫作順序。 仿照這樣的思路,我們繼續通讀課文,學生逐漸發現:通讀之後,在把握結構的基礎上可以很容易地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是,作者是怎樣描寫的生動,感情是怎樣洋溢於字里行間的,不能夠理解得到位。因此,我們在不斷的摸索中歸納出了語文閱讀教學中第一課時的質疑思路:
一、作者的寫作思路
二、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寫作目的的初步體會
至於問題四,寫作手法的應用與描寫內容的、表現寫作目的的關系,需要有另外的時間,深入體會。
第二課時:從寫法入手,進行深層次的質疑。
在初步、整體的把握了課文之後,就進入了深入體會內容、情感、手法的環節。這時設計問題就要具體到課文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的把握,此時的質疑,更是至關重要。因此,在第二課時,設計問題時,我基本上是從第一課時的結束入手。還是以《桂林山水》為例。
在第一課時結束時,我讓學生觀察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那些沒有解決?學生因此提出:下次課我想看看作者是怎樣把桂林山水寫得那麼美的。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語言的歸納,這就成為了第二課時的初步質疑問題――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的?
之所以把它稱之為初步質疑問題,是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隨著體會的不斷深入,問題會越來越精,越來越具有水平。在學習完分述桂林山水即將進入總結段落的學習時,一個學生在通讀最後一段之後,說老師我有個問題:寫桂林山水就寫桂林山水吧,幹嘛還寫後面的內容呢?這個問題,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無暇顧及到的,能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是閱讀水平比較高的學生。但是本著提高學生質疑能力的原則,我還是組織學生在深入探討中體會這一段的精妙之處:把山水融為一體,增添了色彩、生氣,使桂林山水更美。之後,反思同學的質疑,總結出質疑的另一個思路:可以抓住精彩的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質疑,從而體會到,質疑是貫穿於學習的全過程的。只有不斷提出問題,才可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縱觀自己多年的教學工作,可以說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上從一片混沌,到初見眉目,已經有了一些成效,但是,質疑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如何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仍是一個不變的話題。在此,以蘇格拉底的話作為自己今後工作的提示:「問題是接生婆,她幫助新思想的誕生。」質疑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了問題,學生就有了解決問題的內驅力。」我將一如既往,不斷探索、研究。
『肆』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中段語文童話課文閱讀能力
培養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技巧: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根據課文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更要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靈活運用閱讀方法和技巧,使其內化於心,深刻掌握。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不斷改進學生的基本閱讀條件
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包括對語文基本知識、基本的科學知識的掌握,以及運用工具書的能力。
1.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
閱讀的過程,就是和字、詞、句、段、篇打交道的過程,學生從這個過程中不斷獲取知識。如果學生字、詞、句、段、篇這些基本的語文知識缺失,那麼,面對閱讀材料時就猶如在看「天書」。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詞彙量如果達到3000,對於一般文章的閱讀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之所以有的學生閱讀能力不好,大部分是因為掌握的字、詞等數量、字義和詞義不夠,對句子、段、篇的多種變化形式不了解等。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語文基本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字、詞、句等,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掃除障礙,使他們不因不識字詞、看不懂句子而「卡殼」。
2.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學校教育越來越趨向各學科相互融合,這帶來的結果就是,如果學生缺乏一定的科學知識,在閱讀過程中就會遇到重重困難。例如,學生的閱讀材料中,可能會出現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可能會出現生態平衡、大氣環境的問題,這涉及生物、生態的基本知識。面對陌生的名詞、概念,學生別說是理解,就是讀起來都覺得別扭,更不用說根據材料解答問題了。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的延伸,多向學生介紹一些與現實生活結合緊密的科學知識,並尋找一些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拓展學生的科學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領域和范圍,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3.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
小學生的詞彙量畢竟有限,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生字詞,如果手中有一本工具書,如《新華字典》或《小學生詞典》等,就可以適時地查一下,輕輕鬆鬆解決閱讀中遇到的障礙。此外,根據學生閱讀的需要,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准備一些類似的參考書籍,以備學生隨時查看,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閱讀材料。
工具書使用得多了,查找起來就會慢慢變得熟練,閱讀的過程也會越來越流暢。但是,也不能使學生走入誤區,一遇到陌生的字、詞就查工具書,導致工具書依賴症。在考試中,一般是不允許攜帶工具書的,一旦遇到生字、詞怎辦,只能聯繫上下文進行猜測。因此,教師要教學生適當使用工具書,遇到生字、詞,不是急著翻看工具書,而是聯繫上下文猜測字詞的讀音和意思,在此基礎上查看工具書,看和自己的猜測是否一致,如此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字義和詞義,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
二、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面對浩如煙海的閱讀資源,即使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再多的文章、材料,在考試中也不見得能夠碰上相同的內容。因此,與其傳授學生具體的知識,不如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使學生面對閱讀材料,能夠「見招拆招」,輕松、自主地解決閱讀問題。
1.引導學生做好閱讀計劃
小學生做閱讀計劃的能力還比較差,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在學習了一篇課文後,教師可以推薦一些與所學課文內容有關的科學小故事、人物傳記等;可以圍繞學生的愛好和特點,推薦一些相關的課外書籍,如童話故事、偵探小說等。如此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課內閱讀的興趣,使學生課內閱讀的內容更加充實,還有助於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2.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勤於思考
閱讀的目的是理解和學習。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切忌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小學生的思想比較簡單,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閱讀時極有可能不會去深層次地思考,這樣也就達不到學習和成長的目的。
那麼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呢?答案是:提問題。例如:「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這句話說的是什麼?」「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作者真的是這么想的嗎?要不是,那他的想法的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此,一個問題緊跟這一個問題,學生思考的興趣越來越高,從中獲得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從而激發起更強烈的閱讀慾望。
3.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
做閱讀筆記一是能夠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加強對知識的記憶,使之內化於心;二是有助於積累豐富的資料,增強知識的運用能力,使之外化於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幫助他們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首先,引導學生摘錄閱讀材料中精彩的地方,包括優美詞語、格言警句、富有深刻含義的段落等;其次,引導學生做批註、寫簡單的認識和體會;最後,引導學生縮寫或擴寫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通過做閱讀筆記,學生的專注力不僅得到了提高,概括、理解文章的
『伍』 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從而提高課堂互動教學的效果,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閱讀前的導入,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圍繞課文的內容,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材料談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採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題,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慾望。
教師的朗讀示範,它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切實的指導,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語音純正、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示範,營造和渲染課文所描述的意境,藉以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從低年級抓起。在課堂上嘗試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即使當時學生覺得新鮮而興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應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上成效不大。因此,應避免長期重復同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疲勞」,及時輪換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會給學生注入「興奮劑」,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閱讀過程的樂趣,從而保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理解感悟和積累知識。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均應重視朗讀、默讀、背誦。
首先說說朗讀。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地去朗讀。
分組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根據文章結構,教師可按結構段安排學生分組朗讀(對於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組朗讀整篇課文),引導學生聆聽其他同學的朗讀,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勵學生發言談談聽後的體會。對於朗讀好的方面應予以課堂表揚,對在朗讀中存在的通病和錯誤則及時指出。讓分組朗讀在學生眼裡成為別具一格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讀懂課文並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和提高朗讀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接下來再談談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默讀完課文後,能有時間來思考。學生默讀完後,還應檢查默讀的效果,對不按要求默讀的學生進行幫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級而言,當學生看完一篇課文後,我經常會問:同學們,你們在書中找到幾個「陌生的朋友」呢?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同學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回答。這樣,即檢查出了學習效果,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機盎然。
最後說說反復誦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特別是感情強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訓練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直至動情,這是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的過程。反復地朗誦課文,給學生從感性認識躍上理性認識提供了幫助。
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語言文字描述沒有什麼可感性時,可以藉助人的聯想和想像,化抽象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像,創造出更生動的畫面,更好地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要理解『無邊無際』這個詞,我讓學生用硬紙做成捲筒,透過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天有多大?再讓同學門站在陽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這時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邊無際。再進一步引申,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說的上是無邊無際?學生展開聯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
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培養學生主動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習慣,為豐富學生的知識打下基礎。
教材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平時多讀才能熟記在心,才能最終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
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據我所知,許多教師都有一些好辦法引導學生積累,如采蜜本、美詞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錯。
總之,在課堂教學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發揮『導』的作用,把學生引入主動閱讀的狀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就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藉助榜樣的力量,以點帶面,學生之間相互幫助,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陸』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重視單元導讀,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解讀教材發現,每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專題把各項教材內容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每組教材的「導語」,通過簡單的幾句話,點出本組的專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簡短的導語點明了本組的主題--童年。後面的課文、語文園地等都圍繞這一專題來安排。這樣的編排體系,體現了《課程標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瑣,加強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首先關注導讀的導向,並根據導讀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訓練,而且在教學中讓學生養成閱讀導讀的習慣,在每單元學習前花上三、五分鍾讀、議導讀,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正如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毫無興趣,只是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願望」。小學語文閱讀,是學生個體的自主閱讀。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營造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教師應面帶笑容,和藹親切,愉快的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學生,讓學生想讀、樂讀、真讀。如在教學李白詩歌《望廬山瀑布》之時,先放輕音樂,然後用幻燈或信息技術展示廬山瀑布的奇麗、雄偉、壯觀之景,師生在聲、像情之中進入詩的意境,心隨情動,情動與辭發。同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其啟蒙而引其趣」,引導學生閱讀興趣的堅持,讓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興趣持久。
三、鼓勵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
古人雲:「學貴多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家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以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在新課程教學中,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去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主動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讀懂文本,讀活文意。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十九課《最大的書》時,教師板書課題後問學生:「看了這個題目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就題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問題,如「最大的書是什麼樣子?」「為什麼稱為最大的書?」「最大的書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教師再指導學生合作學習並稍加點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的具體特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大膽放權: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大膽思考,大膽提問;二是創設民主、寬松的閱讀環境,拓展學生的閱讀時空;三是精心設計「問題」,教會學生質疑,深於文本探究。如教《山行》這首詩時,任讓學生閱讀,品味詩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讓學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時有什麼感受,談體會。
四、教會學法,提高學生閱讀思維能力
1、分布閱讀,培養良好讀書習慣。正確朗讀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習慣的培養,是小學語文課堂重要的教學任務,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2、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多元化解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永遠是以問題開始的,鼓勵學生對文本嘗試多角度質疑問難。比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思考點:(1)藺相如會不會與和氏璧一起撞柱子,為什麼?(2)澠池會上,秦國與趙國是打成平手還是分不出勝負?(3)廉頗負荊請罪,他到底有沒有罪?這一設計,學生閱讀後,會眾說紛紜,思維非常活躍。
3、發展求異思維,突出創新思維。如教學課文《落花生》時,雖文本朴實無華,但真情實感躍於紙上。讓學生反復閱讀,品味花生與做人有什麼聯系?平凡與偉大,怎樣理解?
4、拓展思維空間,激勵想像創新。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想像,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創造思維。如一問多答,一詞多解。教學《跳水》一文時,讓學生閱讀,想像「當船長逼兒子跳水時」,會有哪些結果,你對此有什麼感受?從而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收獲。
『柒』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讀制度、圖書交換制度方法 一幫一制度方法等.這樣就能有序、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當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並實施一段時間以後,學生在學習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x0d二、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新課程標准中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教材的處理,應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語文教學中,可將教材內容進行歸類.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 說明文、古詩、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類型文章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例如:寫人記事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第二步,讀課文,必須要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理清課文的脈絡;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寫人物有關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語句,反復讀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寫景狀物的文章,我讓學生按這幾步去學習,第一步,讀文章,了解寫了什麼內容;第二步,了解寫作順序或觀察順序;第三步,再讀文,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寫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反復朗讀去體味感情.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x0d三、把主動權給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應該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個性化活動的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首先,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要將讀書時間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不能讓讀書成為閱讀課上的形式,走過場,草草了事.那樣的讀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主動權給學生,我認為應當在學生學習方法掌握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特別是合作學習,除了明確學習目標外,還應當制定小組長職責.讓小組長真正成為合作的組織者、領導者、發言者.使小組學習有序、有效地開展.\x0d四、提高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和延伸,是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小學生除了學好教材以外,再閱讀一些其他書籍,既可以豐富詞語,又可以廣泛的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讀寫能力,養成自學的習慣.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可組織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有利於促進課外閱讀深入持久地開展.如:開展讀書競賽活動,看誰讀的書多;舉行故事會,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鞏固加深對課外讀物的理解;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談體會,談收獲,相互啟發;還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會等活動.通過這些檢查讀書效果.檢查後,認真總結,表揚認真閱讀的學生,鼓勵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捌』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不僅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而且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長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走形式、輕感悟、少興趣、低效率」等問題。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教學觀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認可和實踐。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繼續潛心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體驗來說說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在備課時的,如果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那麼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是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則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因而,教學時,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邊讀邊悟,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同時,學生的認知有限,不聯系背景的話,很難准確把握課文主旨。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閱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
(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
(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
(4)精心設計導入語
一段好的導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設下了疑問: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么久?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學生帶著懸念走如了文本,傾心與文本對話.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新課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目標特別強調閱讀者的個性體驗。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沒有讀,就不能產生語感、不能理解主要內容、句子的含義、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然而,現在的語文課,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提問,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科學有效。可以採用一些方法
1、觀察法
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上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些什麼?有什麼感受?這類問題一提出,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
2、聯系實際法
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學習語文時,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麼?你想怎樣幫助她?她會凍死嗎?
3、抽絲法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例如《童年的發現》。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也可以提問。
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系,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發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環環相扣法
如: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宴子到楚國去見誰?遭到了楚王的什麼?楚王幾次侮辱宴子,是怎樣侮辱的?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全文。
5、橫向遷移法
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個問題,緊接著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如《桂林山水》一文,灕江的水清得怎樣?綠得怎樣?靜的怎樣?
6、矛盾質疑法
利用文中的矛盾說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一石驚起千層浪。如《再見了,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
7、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進行鋪墊。
五、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執教《匆匆》一課時,范讀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學生們反響很大。在抒情的朗讀時,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人生短暫的內涵。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執教《小草,向前走》一課時,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在我的引領下,學生們積極發言,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這令我感動不已。同時布置一個作業: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
閱讀是寫作之母,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閱讀來獲得。沒有知識的積累,就沒有寫作靈感。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玖』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敢讀」
首先,教師與學生應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群英會」。教師應把機會讓給每一位學生,使他們通過朗讀來盡情地訴說自己的心聲,表達內心的情懷。教師要在課堂上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引導他們一起進入「角色」和「狀態」,讓學生在聲情並茂、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中去感受語言美。特別是對「雙差生」更應傾注以愛心和關注,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關系。這樣同學們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積極地美化課堂。
其次,要允許學生閱讀「出錯」。 這是學生敢於閱讀的前提。學生閱讀出錯是很常見的現象,教師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錯誤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勵。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表現自己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於展示自己。
最後,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精心設計閱讀導入環節。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故事、問題、一段談話、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畫、一段音樂、一段錄像、實物等導入,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
二、傳授方法,使學生「會讀」
1、 以讀為本。新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句、段—品讀課文,走出文本,擴展視野。從中可以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指的是學生情感體驗的個性化,更好地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意,讀中悟情。在整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可採取不同形式的讀。如: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對比讀、默讀、小聲讀、大聲讀、誦讀、分角色讀、有感情地讀、表演地讀等。
2、以讀精講。
3、情景激讀。首先問題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導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機活力的語文課,關鍵在於教師能否用充滿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兒童化語言,創設出一定的語文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要讓學生產生讀的興趣,一個重點就是體現在教師是否具有引導的能力。引導得好與否,直接關繫到讀得是否成功,教學是否有達到預期目的。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各年級閱讀的重點。
4、以寫促讀。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特點。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讀與寫,讀與說。」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有機體。「讀寫結合遷移運用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和最後歸宿。」閱讀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傾吐。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體會一下,有什麼感想。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談談感想。或者寫出感想。比如:《有趣的漢字》一課,激趣: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對漢字說有哪些無窮的魅力?學生通過閱讀,眾說紛紜。學生在語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學習上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明確目標,使學生「會練」
1、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進行朗讀指導和訓練重點進行基本功訓練。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訓練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為目標,進行默讀、瀏覽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文的時間和自主讀文的空間,以學生自讀自悟,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反復的速讀,感悟訓練。教師在活動中要起到引導作用,使學生的閱讀活動緊貼主題。
3、在讀准、讀熟的基礎上進行自我陶醉式朗讀和欣賞活動。可以自由讀,同桌互讀,欣賞配樂朗讀。使閱讀水平升級,閱讀活動達到藝術升華。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另外,還可以結合教材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書目,使閱讀更具有實踐性。我推薦讀物,書、報、課文,激發課外閱讀興趣,交流展示讀書成果,穩定課外閱讀興趣,加強課外閱讀興趣,變「老師要我讀書」為「我要讀書」而逐步提高閱讀的自覺性。通過班級評比「背誦大王」、「故事大王」、「朗讀之星」,開展朗讀競賽活動。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抓住以讀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進入小學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