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圖表

小學數學圖表

發布時間:2020-11-28 23:30:47

A. 小學數學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並回答問題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1、誰比誰多多少
2、誰比誰少多少
3、誰最多 誰最少
4、誰和誰一共是多少
5、誰是誰的多少倍
回答問題就根據題目意思來回答,做類似的題目最好不要提出太復雜的問題,因為提出太復雜的問題回答起來麻煩,只要所提的問題合理並且不跟題目中的問題重復就可以了,可以模仿題目中的問題來提問

B. 請問小學五年級數學統計圖表有哪幾種

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
這是小學學到的.

C.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圖表信息閱讀能力

講到「閱讀」,乍一看好像是語文課和外語課中的專用名詞。但正如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所說:「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教學實踐表明,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的數學理解力也差,思維轉換慢,理解問題時常發生困難和錯誤。而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對數學語言都有較好的理解力,能正確地理解和獲取各種數學信息。國內一些較為成功的教學改革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如「青浦數學教改實驗」等,無不得益於課堂閱讀教學環節。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使數學課程目標得到落實,就必須加強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領會和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
一、數學閱讀的特點。
數學閱讀材料不像語文閱讀材料那樣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主要原因是數學語言具有特殊性。
一是數學語言形式的多樣性。數學語言有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三種形式。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是數學特有的語言形式,它與自然語言差別很大,通常一個數學符號就代表一個數學概念,如果學生對數學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不明確,閱讀就很難進行下去。在數學閱讀材料中,三種語言交叉運用,轉換頻繁,因此,數學閱讀常要求大腦建立起靈活的語言轉化機制,如把符號語言或圖形語言轉換為文字語言;把文字語言轉換為符號語言或圖形語言等等,這給閱讀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二是數學閱讀材料的嚴謹及簡潔性。數學材料在語言敘述上講究簡練,一字之差,其意義就相差甚遠,如「除」與「除以」、「增加幾倍」與「擴大幾倍」等等。閱讀者必須勤思多想,對每一個字詞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都要認真思考、仔細閱讀才能准確、全面地理解。
三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數學材料中反映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形,展現知識發生過程的分量不多,大都是經過多次抽象後的純理論性的,由概念、公式、定理經嚴謹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在數學閱讀過程中,記憶、理解、抽象、綜合、分析、歸納、類比、聯想等思維活動都需要充分調動才能達到好的閱讀效果。
由此可見,數學閱讀的難度是比較大的,只有用心去培養,閱讀能力才能逐漸提高。
二、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1、激發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閱讀教材的興趣,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教材,尋求問題的答案。
例如,教學「雞兔同籠」問題。課始,讓學生嘗試解決古代名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有部分學生在嘗試解決後急切想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確,還有部分學生為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著急。此時,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例題「雞兔同籠,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隻腳。雞盒兔各有幾只?」的解法,滿足了學生的自主尋求答案的需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指導閱讀的方法
(1)在質疑中閱讀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剛開始閱讀數學課本時,學生可能會走馬觀花的瀏覽,根本不知道讀什麼、怎麼讀。老師可以適時「設疑」,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動進行「加工」。
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先是引導學生根據除法中的「商不變規律」,通過猜測、驗證,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然後教師通過連續追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
追問一:請再讀這句話,猜想中說的可是「數」,而不是「整數」。可我看到你們驗證時舉的所有例子都是「整數」。我們還學過什麼數?以它們為例,猜想也成立嗎?(學生舉例驗證)
追問二:翻開書,書上有「在一個分數里」。請問:我們一共學過哪幾種分數?你們舉的例子都是「真分數」。那麼對於「假分數」和「帶分數」,這句話也成立嗎?(學生舉例驗證)
追問三:在猜想論證中,既需要「證真」,也需要「證偽」。證偽,則只需要舉出一個反例,就可證明猜想錯誤。請思考:
(1)「性質」要求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如果「不同時」會怎樣?
(2)迄今為止,除了乘除,我們還學過加減,如果把「同時乘或除以」改成「同時加或減」,又會怎麼樣?
(3)「性質」中要求「不為0的數」,如果為0,會怎樣?
通過這樣的質疑、追問,學生觀察得更仔細,思考愈加周密。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時,也會抓住關鍵,多問些「為什麼」,思維的深刻性隨之得到培養。
(2)多感官參與閱讀
閱讀不能只是用眼瀏覽,而應是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充分協同參與。一是提倡學生逐字逐句默讀,反復咀嚼;二是教會學生運用各種符號把重要內容做好記號,如用「曲線」標明重點詞語,用「?」標出有疑問的地方,用「…」表示注意等;三是引導學生用提綱式標題摘錄要義,用小段文字註明自己的感受與認識,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實例解釋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
比如,「畫平行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自學,仔細閱讀書上的畫圖步驟,嘗試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畫圖的步驟,使學生初步感知平行線的畫法;再讓學生按照書上的步驟,依葫蘆畫瓢,試畫一組平行線,比一比自己畫的和書上畫的有什麼不同,互動交流在試畫時出現的問題;最後教師再簡明扼要地抓住重點、易錯點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畫「平行線」,也提高了自學能力。
(3)在比較中閱讀
數學內涵的真正獲得離不開比較、辨析活動。比較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同類題目的比較,也可以是新舊知識的比較。
比如,教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計算「25×30」,然後請學生翻開書本進行閱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看數學書上的計算方法與原來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0乘25這一步為什麼豎式中不寫出來? 為什麼積的末尾要添上一個0?你喜歡哪種方法?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在關鍵處的激疑點拔,有助於學生深化理解新知。
3、培養閱讀的習慣
(1)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理解的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那麼,為了「不需要教」,教師應該「怎樣教」呢?筆者認為,教師要真正轉變觀念,把學習的權力、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逐步養成在做題之前先去閱讀題目要求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獨立閱讀的能力。
(2)培養學生閱讀數學教材的習慣
數學教材是學生學習材料、閱讀材料的來源,而不僅僅是教師自己講課材料的來源,更不能變成「習題集」。為了增強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興趣,可以精心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閱讀。
比如,教學「周角」時,預設會有部分學生易受「周角」表象的干擾,會誤以為「周角就是一條射線,射線也就是周角」。在教學認識「周角」後,讓學生判斷「周角就是一條射線」的說法是否正確。果然,學生間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此時,教師不給予簡單的判定,而是要求學生去閱讀教材中「周角」的定義,自我釋疑。通過閱讀,進一步明確:周角作為一個角應該有一個頂點,它的兩邊是從頂點引出的的兩條射線,而這兩條射線位置恰好重合。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辯論和對教材的認真研讀,學生理解了周角和射線的區別,牢固掌握了概念。
另外,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編寫由詳到略的閱讀提綱,以促使學生迅速把握教材中的要義,使他們逐漸掌握數學閱讀的一些技巧。
(3)培養學生解題前仔細閱讀題目的習慣
教學中,常發現有的習題學生解答不出時,只要教師讓他將題目重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一半時,他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我會做了。」更有不少學生由於沒有仔細讀題,對題意一知半解,造成了許多不應該出現的錯誤。諸如此類問題出現的原因一般都與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很大關系。教學中,我常要求學生「讀題三遍再下筆」,第一遍先通讀題意;第二遍會用自己的話解釋題意;第三遍要找出關鍵點,找出數量關系。學生逐漸養成了解題前認真閱讀題目的習慣,正確率也大大提高。
(4)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將數學閱讀延伸至課外,不僅可以使學生利用更多、更廣的渠道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學生在收集、閱讀、展示中的體驗,讓學生們在參與中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比如,學習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後,可讓學生課後探究「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徵」;學習了「比的意義」後,引導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比」,了解「黃金分割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習了「我會用計算器嗎?」之後,安排學生搜集「計算工具的演變、發展過程」的相關資料,做成「數學小報」在班級展示。
另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重點推薦一些數學科普讀物和以小學生為讀者對象的數學期刊、報紙,如《故事中的數學》、《院士數學講座專輯》、《數學小靈通》、《小學生數學報》等,作為他們長期的課外閱讀材料。久而久之,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數學視野,還使數學課外閱讀這一學習過程成為他們的自主行為,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D. 一至六年級所有的數學知識及概念

(一)、數和數的運算(20課時)
這節重點確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數、小數的基本性質、四則運算和簡便運算上。
1、系統地整理有關數的內容,建立概念體系,加強概念的理解(4課時),包括「數的意義」、「數的讀法與寫法」、「數的改寫」、「數的大小比較」、「數的整除」等知識點。
2、溝通內容間的聯系,促進整體感知(2課時),包括「分數、小數的性質」、「整除的概念比較」。
3、全面概念四則運算和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水平(6課時),包括「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四則混合運算」。
4、利用運算定律,掌握簡便運算,提高計算效率(5課時),包括「運算定律和簡便運算」。
5、精心設計練習,提高綜合計算能力(3課時)。
(二)、代數的初步知識(10課時)
本節重點內容應放在掌握簡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統知識、加強聯系(3課時),包括「字母表示數」、「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識點。
2、抓解題訓練,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4課時),包括「簡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3課時),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應用題(30課時)
這節重點應放在應用題的分析和解題技能的發展上,難點內容是分數應用題。
1、簡單應用題的分析與整理(3課時)。
2、復合應用題的分析與整理(6課時)。
3、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分析與整理(5課時)。
4、分數應用題的分析與整理(10課時)。
5、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分析與整理(3課時)。
6、應用題的綜合訓練(3課時)。
(四)、量的計量
本節重點放在名數的改寫和實際觀念上。
1、整理量的計量知識結構(2課時),包括「長度、面積、體積單位」、「重量與時間單位」。
2、鞏固計量單位,強化實際觀念(4課時),包括「名數的改寫」。
3、綜合訓練與應用(1課時)。
(五)、幾何初步知識(12課時)
本節重點放在對特徵的辨析和對公式的應用上。
1、強化概念理解和系統化(2課時),包括「平面圖形的特徵」、「立體圖形的特徵」。
2、准確把握圖形特徵,加強對比分析,揭示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4課時),包括「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
3、加強對公式的應用,提高掌握計算方法(5課時)。能實現周長、面積、體積的正確計算。
4、整體感知、實際應用(1課時)。
(六)、簡單的統計(6課時)
本節重點結合考綱要求應放在對圖表的認識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1、求平均數的方法(1課時)。
2、加深統計圖表的特點和作用的認識(3課時),包括「統計表」、「統計圖」。
3、進一步對圖表分析和回答問題(2課時),包括填圖和根據圖表回答問題。

E.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圖表法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形成用圖表法的習慣;2、使用圖表法時要教師要做好引導;3、使用圖表法時要注重它的直觀性。

F. 小學數學面試試講扇形統計圖,把百分比講成了比例,表格口誤圖表,答辯的時候被指出來了,還有機會過嗎

感覺數學面試是講面沖截圖,把百分比講成了比例表格口誤,你可以根據他的情況改一下

G. 如何巧借圖表分析解決小學數學應用題

小學數學中把含有數量關系的實際問題用語言或文字敘述出來,這樣所形成的題目叫做應用題。任何一道應用題都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已知條件,第二部分是所求問題。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組成了應用題的結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在於理解數量關系,數量關系可以用圖表來表達,通過讓學生畫圖表,再加以分析數量間的關系,使問題迎刃而解。
一、對圖表分析法重要性的認識是前提
數學應用題對於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小學生來說,由於文字敘述比較抽象,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因此理解起來困難較大。如果不掌握一種直觀而又科學的分析方法,不斷開拓解題的思路和提高解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將極大地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圖表法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數學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輕松、愉快的學會解決復雜關系的應用題,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思維能力,還可調動學生解答應用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藉助於圖表法解題,可以化抽象為具體
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知識構架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題目已知條件和未知問題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用圖表的形式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使深奧的數學問題變得直觀、形象、具體。
(二)藉助於圖表法解題,可以化繁為簡
行程問題、工程問題涉及數量多、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往往讓學生難以理清彼此間的關系,藉助圖表中的線段表示法可以准確地找出數量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從而理清頭緒,比較容易地解出要求的問題。
(三)藉助於圖表法解題,可以化知識為能力
運用圖表法解應用題的前提是學會閱讀題目,通過閱讀弄清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之間的關系,久而久之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在畫圖過程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變抽象為具體,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二、對數學中數量關系的准確分析是關鍵
數量關系是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只有搞清數量關系,才能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恰當的選擇演算法,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式子,通過計算進行解答。數量關系分析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尋找題中的數量;第二步是明確各數量間的關系;第三步是解決各個產生的問題。下面以一道例題的教學從以下幾方面來談數量關系分析法的運用。
如:「學校舉行書法大賽,三年級有35人參加比賽,四年級參加的人數是三年級3倍,五年級參加的人數比三、四年級參加的總人數多12人。五年級參加比賽的有多少人?」師:題中有幾個數量呢?生:三個。師:哪兩個數量之間有直接關系呢?生:三年級有35人參加比賽,四年級參加的人數是三年級3倍。師:這兩個數量間的關系讓我們頭腦中產生一個什麼問題呢?生:四年級有多少人參加比賽?師:怎樣列式解答這個問題呢?生:用乘法35 ×3=105(人)。師:現在又多了一個數量:四年級有105人參加比賽,那麼哪兩個數量間又存在關系呢?根據他們的關系可以產生一個怎樣的問題?生:三年級有35人參加比賽,四年級有105人參加比賽。問題是:三四年級參加比賽一共有多少人?師:所以第二步算式怎樣列呢?生:105+35=140(人)。師:根據現在已經產生的數量,又有哪兩個數量間的關系存在呢?生:三、四年級參加比賽一共有多140人,五年級參加的人數比三、四年級參加的總人數多12人。師:這兩個數量間的關系能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呢?生:五年級參加比賽的有多少人?師:那麼解決最後問題的算式怎樣列出呢?生:140+12=152(人)
三、培養學生具有熟練的圖表能力是基礎
圖表法因其直觀性與實用性,在解決數學應用題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對於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而言,如何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具體直觀的畫面,完成從文字到圖表的抽象過程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接觸應用題開始,就進行相關方面的訓練,循序漸進地提高審題的能力和畫圖的水平。一般來講,可通過 個方面的科學訓練,以達到准確熟練地實現從文本文字轉換成圖畫符合。
(一)教師要躬親示範做好榜樣
要求教師在解題中形成運用圖表法的習慣,從最基本的「1」開始,比如1個蘋果可以用圓圈來表示,一個人可以用一豎橫來表示,一段路程可以一橫來表示,手把手來教會學生葫蘆畫瓢,仿照一步一步來畫, 找准數量關系,切不可急於求成。
(二)教師要因材施教做好指導
隨著學生對「1」這個概念的理解,學生可以由此推及到大的數量,比如20米長如果真用20米畫那困難大了,教師可指導學生用1厘米或者是3厘米、4厘米來表示長度,其中的1份代表多少厘米,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通過畫圖可以清晰地表示出來。在具體過程中要將讀題、口述、畫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數量關系與圖畫的有機統一。
(三)教師要適時放手做好點撥
待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後, 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 可以按照教師平時說的去表示,也可創造性地根據自己的理解、喜好去畫,只要科學、合理、直觀地反映數量關系即可,而且要遵循簡潔明了的原則,教師可給以適時的點撥,不斷培養學生的使用圖表解決問題的主動性、自覺性,同時也可讓學生分組合作交流,評選出最優方案,不斷提高學生的圖表解析問題的能力。
實踐證明, 圖表法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實用性的優點,完全符合小學中低段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如果學生從小掌握了藉助圖表輔助解題的方法,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有大大的提高, 對今後的學習生活將有很大的幫助。

H.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圖表信息閱讀能力

講到「閱讀」,乍一看好像是語文課和外語課中的專用名詞。但正如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所說:「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教學實踐表明,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的數學理解力也差,思維轉換慢,理解問題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圖表信息閱讀能力

I. 小學數學1到6年級總復習數的認識圖表

我們知道,關於統計圖表這部分知識教材注重看懂和分析簡單圖表的訓練。所以解答這類問題的基本方法是:讓學生通過看統計圖和統計表,分析圖表中的數據可以說明的問題,從中發現基本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用所學的知識予以解決。

例1:為預防沙塵暴,下圖是4個班參加植樹的情況:

(1) 參加人數最多的班是那一個?最少的呢?

(2) 一般男生比三班男生多百分之幾?全體女生比全體男生少百分之幾?

(3) 已知一共栽樹339棵,平均每人在多少棵?

(4) 植樹造林有哪些好處?談談你的看法。

剖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能否根據條形統計圖所獲得信息,解決一些有價值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認圖能力、處理統計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又與科學相結合教育學生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略解:(1)一班:24+8=32(人) 二班:18+6=24(人)

三班:20+10=30(人) 四班:15+12=27(人)

因為32>30>27>24 所以一班參加人數最多,二班人數最少。答略

(2)(24-20)÷20=20%

24+18+20+15=77(人) 8+6+10+12=36(人) (77-36)÷77≈53.2%

答略

(3)339÷(77+36)=3(棵) 答略

(4)可以從凈化空氣提高空氣質量,保持水土,預防沙塵暴,等方面考慮。

例2:長、寬、高分別是5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長方體水箱中裝有A、B兩個進水

管。先開A管,過一段時間後兩管同時打開,下面折線圖表示進水情況,請根據圖回答下面問題。

(1) 同時開放A、B兩管是幾分鍾以後?當時水深是多少厘米?

(2) A、B兩管同時進水,每分鍾進水多少毫升?

(3) 根據上表你還能提那些問題?並解答。

剖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單式折線統計圖特點的理解能力、挖掘信息的能力。並通過對單式折線統計圖的觀察、分析,從而領悟到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意義和作用。在一般折線統計圖中折線上的每一個點表示一種數量的多少。上題中縱軸表示水的深度,橫軸表示時間,一條曲線之間有明顯的交接點,並且點之前是一條直線點之後是一條直線,後面的直線較前面的直線坡度明顯增加,因此從這點起兩管齊開。

略解:(1)15分鍾以後。當時水深20厘米。

(2)50×40×(60-20)=8000(立方厘米) 8000立方厘米=8000毫升 答略

(3)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A管的進水速度、B管的進水速度、兩管水進水快等問題。

例3:下面的統計表是六年級一次數學測驗的成績表,請根據下表的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學號
成績
學號
成績
學號
成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待合格

13

14
合格
15


16

17

18


(1) 全班共有多少人都合格了?

(2) 全班的優的同學比得良的同學多百分之幾?

(3) 你認為這個班的成績好不好?為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剖析:本題選擇了同學們比較熟悉也比較簡單的統計表,主要考查學生對統計表中各數量間關系的理解,認識統計表的意義和作用,能夠一舉表中的已知數據計算出相關數據,也考查了學生觀察、分析、判斷、推理能力。

略解:(1)17人

(2)(9-7)÷7≈28.6% 答略

(3)17÷18≈94.4% 好。全班18人其中17人及格,及格率達到94.4% 。

以上幾例可以看出,,靈活巧妙的運用統計圖表知識,可以拓寬思路,並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又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圖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