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能很好地體現這個「基本特點」的語文課並不多見。按理說,語文作為母語教育的載體,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學得最得心應手的學科,學習的效果也應該是令人滿意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專家們在尋找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有人指出:理想的語文課堂應顯現著生命的靈動。我覺得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關鍵的是要「把語文課上到孩子的心裡去」,因為只有語文課觸動著學生的心靈,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沉浸於學習語文的氛圍之中,這樣的課堂才會將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的統一起來。而當前,語文課離這樣的境界似乎還很遙遠。下面先列舉一些語文課堂教學需要亟待解決的現象,並由此談談相應的對策。現象之一:無序剖析,思維零碎散亂。新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不少教師對其精神實質並不瞭然於心,以致在實踐中走上了的歧路。在課堂教學中,這樣的流行語常常掛在語文教師的嘴上:在初讀課文時,「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所謂的研讀課文時,「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在解決問題時,「請同學們四人一組展開討論。」……這些流行語之後,課堂常常舉手如林,但學生往往是只顧自己讀,只顧把自己想說的意思說完,至於別人讀的哪一句,至於別人對同一個問題是怎樣理解的,都成了因「事不關己」而「高高掛起」。再加上,學生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整體感知,就匆匆進入領悟文章語句的內在含蘊,學生的理解也就註定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學生各自為陣,你讀喜歡的這一句,他讀喜歡的那一句,你談對這一句的理解,他談對那一句的理解,把文章支解得七零八落,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無序狀態,這嚴重地破壞了課文的整體美,長期以往,不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層次性、嚴密性。現象之二:浮於表面,認識淺嘗輒止。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B. 小學語文的教學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小學的中段時期,學生在這個時候的學習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小學三年級語文老師應該正視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來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一、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1.忽略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語文學習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認字、寫字,還要對學生開展閱讀教學,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識字數量,並且提高學生對文章的認識,為之後的寫作學習奠定基礎
C.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擾有哪些
一、關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困惑
現在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讓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累,老師更累。老師想方設法的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創設情景似乎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就沒有剛開始那麼濃了,有時候就是流於形式了。如何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加學習,真正提高學習效果,感受數學的美?
二 作文教學的困惑。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最難以操作的一項教學工作。就目前來說,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作文指導,包括訓練體系的確定和作前的指導,現在多數作文訓練非常盲目,沒有找到一個合適有效的作文訓練體系,每次上作文課之前,急急忙忙隨便想個題目就讓學生寫,甚至有些作文題目離學生的生活距離很遙遠,這樣造成的結果可想二知,學生抓耳撓腮,老師看著學生習作愁眉哭臉;其次,每次寫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導,如何指導才有好的效果,也是另很多語文同仁傷透腦筋的問題。二是作文批改,因為每寫一次作文,每個老師要批改60篇左右的學生作文,耗時耗力,發到學生手中,學生看後,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學生連看都不看就塞到抽洞里去了,老師的心血沒有換來絲毫的效果。三是作文講評,到底怎樣的作文講評模式才能使學生有真正的收獲,起到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現了我們語文教學的困惑之三:作文教學到底如何指導、批改以及講評?
三、課內閱讀教學的困惑
我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把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養主要包括閱讀欣賞和寫作兩大能力;而語文素養,我的理解就是學生文字素材在大腦中的積淀,以及據此而表現出的語言表達水平及層次。當然,也不可否認,由於近幾年社會、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教學成績上,所以絕大多數的我校語文老師的教學出發點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這一出發點一點錯誤也沒有,但是我認為,我們不能因為這一目的而忽略了語文本身作為文學的魅力,我們應該找到這兩點的最佳結合點。據我了解,現在有些老師,包括我在以前也是這樣做的,即為了應付考試,惟恐哪篇課文漏掉知識點,所以把每篇課文分解成許許多多的知識點,逐一講解,讓學生一字不差的記下,這樣就使的語文課成了學生的負擔,時間一長,不但學生不喜歡聽,就是老師也越上越沒意思。所以就產生了我們語文教學的困惑之一:語文教學的出發點是把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應試教育放在第一位。
四、關於「應用多媒體」的困惑
現在的課堂教學,似乎沒有現代化手段就是一節不成功的課。所有的優質課比賽中,沒有不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大多數老師都會認為課件用的越花哨,課就是成功的。
在這里,我很困惑:課堂教學中老師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實例的,有時候只需要一塊小黑板就可以達到目的,需要用多媒體嗎?是否應該把「應用多媒體」作為評價一節課好壞的一項標准?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對待多媒體?多媒體在哪些情況下適合為教學服務呢?
以上是我利用一天的時間發自內心地總結了從事初中語文教學以來的幾點困惑,當然,困惑不止這些,由於認識非常膚淺,談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懇切希望我們學校的全體語文同仁提出寶貴的意見,在此深表感謝。
D. 小學語文的教學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問題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對「細節」的發現,常常成為我們語文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為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確,「一滴水可映出太陽光輝」,關注課堂上孩子的每一個行為細節,推敲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個指導細節,欣賞細節、把玩細節,才能使課堂魅力無窮。
教學細節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細節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興所得,而實質上是匠心獨運,蓄意安排。在它的背後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思想的體現。雖然我們無法預料課堂會生成些什麼,但至少我們可以預設一些細節,預設一些精彩。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細節,首先緣於對教材、對學生和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與把握,緣於對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效組合與利用。它不是膚淺的表面「作秀」;它不是為刻意追求「亮點」而設的「應景之作」;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為之的故弄玄虛。那是對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後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創設。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我們老師要轉變在課堂中的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也要積極引導,創造一種使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老師也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講課之前,老師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課文,同時把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語句以及不懂的做好筆記,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入學習中。當然要讓學生真正的讀進去,我們老師還有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構建民主、平等的管理機制,把孩子的心靈中「灌輸式」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學生大膽提問,積極思考,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語文課。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小學閱讀教學重點是培養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側重:低年級,培養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識字學詞;通過朗讀和藉助圖畫閱讀,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積累詞語。中年級,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慣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學習略讀,粗知大意;體會詞句表達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達方法;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高年級,進一步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能體會詞句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詩歌、敘事性、說明性等不同文體文章的閱讀;學習瀏覽,根據需要搜集和處理信息。我們教師就是要帶著學生去閱讀,開始是泛讀,了解文章的大意,而後才是精讀,在讀的過程中解決學生的疑問,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語言的優美以及如何用最恰當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創新是時代的主題,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並充分理解學生的創新,不以一個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新見,把具有創新天賦人的人扼殺於搖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要從我們的課堂教育著手,老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質疑,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為祖國培養一批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與此同時,老師在備課時也不要急於參照教參,缺少獨立思考,讀文本,要讀進去,要進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達的情感中,與作者共同經歷、共同欣賞、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樂,忘乎所以。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會有新的感悟,避免了講課內容千篇一律的現象,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做好了模範帶頭作用。
小學的語言教學至關重要,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的漢語發音一定要標准,為孩子營造一個發音標準的良好環境,小學是學生學好漢語最重要的階段,我們要鼓勵學生多看新聞、動畫片以及少兒節目,讓他們學習電視節目中標準的漢語發音。另外,我們可以多組織一些詩歌誦讀比賽,讓孩子在活動中愛上語文。老師的板書也要採用楷書且要整潔,為學生練好字做個帶頭人。老師也要將學生的表現給個評價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的熱情,不能及時地進行恰當的評價,而導致學生情緒低落,以至於不想再發言。
最後,我們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學生,和他們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是師生,也是長輩和後輩,更是朋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良好的師生關系式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證。從教學任務上來說是責任與義務的關系,從人際關繫上來說是平等的關系。
E. 小學語文考試存在哪些問題
(一)教師備課
備課是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堂課教學效果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是否充分。但長期以來,有些老師們對備課存有極大的應付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
1.備課與上課脫節,無實效。有的老師完全局限於教參,沒有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感悟,僅在教參和學生間起一個傳聲筒的作用;有的教師則把備課當成是應付領導檢查的工具,備課時既沒深鑽教材,也沒經過自己細致的構思,形成考慮周全、條理清楚的授課思路。多數備課是在抄教參,簡單化、模式化嚴重,與上課基本是「兩張皮」,沒有實用價值;還有的老師,平時基本不備課,專等檢查前突擊完成,備課的作用完全沒有發揮。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很多學校提倡集體備課,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實現資源共享,但很多老師「發明」出「一人備課,多人使用」或者「分攤備課,集體共用」的輪流備課制,從網路上復制下載的現象十分嚴重。
2.備課只關注局部而忽視整體,只關注教材內容而忽視教學中的「人」。教師通常只注意思考一堂課的教學設計,而忽視對一個單元板塊或整冊教學的研究和規劃;即便是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師經常也只是注意思考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只注重思考教師的教學思路,卻忽視學生的課堂活動,忽視學生多方面的發展狀態和需求,忽視學生可能做出的反應,只注意思考面向全體學生的劃一目標和統一要求,卻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研究及針對「具體個人」的彈性化設計研究,造成教學設計缺少規劃性、前瞻性和創造性。
3.只重視當堂教學,忽視教學後記。教後記應是教師對一堂課教學情況的及時反思,應是以反思為主的融理論思考、教學實踐的反思型筆記,能有效地推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但多數教師未加重視,往往是三言兩語應付而過,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
4.教案缺乏完整性、實效性。
(1)教案項目不夠齊全,少數教師沒有寫課前准備、作業布置、教學反思等。
(2)少部分教師的教案過於簡單,只寫大的教學環節,對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的優化措施體現少。
(3)存在少部分教師機械抄襲其他教師教案與出版社發行的現成書本教案的現象,教案缺乏獨到見解的教學設計。
原因分析:
一是語文老師課時負擔重,作業批改量大,且大都兼任班主任,日常教學事物繁雜,加之語文備課的時數太多,語文教材又頻繁修訂,老師的備課壓力很大。二是很多教師未能正確認識備課的重要性,未能認識到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對備課存在嚴重的應付心理及惰性心理,未能踏踏實實走進文本,未能結合新課程理念和學生實際進行教材處理、環節設計,出現了備課上課脫節的現象。三是學校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一般只看結果,對備課中出現的問題沒有採取有效的杜絕措施,導致備課走入「惡性循環」。
(二)課堂教學
1.教學目標不明確、不準確、不全面
審視我市的小學語文課堂,有的老師不明白自己的教學目標,不知道自己的這堂課究竟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有的老師的課容量太大、節奏太快,加重任務,拔高要求,脫離學生實際;有的老師在課堂上連續不斷地講話,連珠炮式地提問,手忙腳亂地演示,學生慌里慌張地對答,快速掃描式地觀看,整堂課沒有靜心讀書的時間,沒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沒有心與心的交流,沒有情與情的激盪,知識如浮光掠影,訓練似蜻蜓點水,讀書似小和尚念經。
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教學目標制定缺乏科學性。缺乏科學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問題:
①教學目標制定不準。「不準」意味著要麼偏高要麼偏低,也就是與學生認知特點,現有水平不符,與教材要求有差距,出現目標「越位」和「不到位」現象。如低年級閱讀教學主要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讀課文中學習識字,在讀課文中學慣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而不少老師往往拔高要求,引導學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有一年級教師教學《烏鴉喝水》這課時,讓學生思考:烏鴉為什麼喝不到水?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很明顯,這樣的教學要求就是對年段目標、對教材要求把握不準。類似這種拔高教學目標的現象在「積累」的教學中存在更多,本只要求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的名人名言,偏偏要讓學生背下句子的含義;本只要求熟讀、大致了解詩意的兒童詩,偏偏要讓學生逐字逐句去解釋。
還有個別現象是教師低估學生的現有水平,目標定位過低。如,三年級教學認讀生字仍像一年級一樣,由老師帶著學生「聲韻分開拼讀」,目標定位不是「學」而是「教」。
②教學目標制定不全。新課標在教學目標制定方面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要求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從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看,三維目標不能有機融合,顧此失彼。大多數教師注重知識的講解、灌輸,把考試作為終極目標,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忽視對所習得方法運用上的指導,忽視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與培植;或者三個維度的目標完全割裂,平均用力,一節課試圖三方面目標同時實現,導致語文課成了「四不像」;或者過於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偏離了語文教學的主渠道,把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
③教學目標制定不明。有的老師目標隨意性極強,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目標缺乏系統性、連貫性;有的老師甚至自己都不明確教學目標是什麼,應該怎樣去落實,目標制定極為模糊,教學目標的導向性無從談起。
原因分析:一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定勢及應試思想的影響。由於考試內容偏重知識體系,為追求高分數,教師過於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過於重視知識傳授。二是教師對三維目標的認識尚模糊,不明確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因而在處理過程中顧此失彼。三維目標在落實的過程中應該是有層次的,語文知識與能力仍是主體,在這基本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實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關注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另外,三維目標應是互相滲透、有機融合的,而不是將三個維度簡單疊加。
2.教學策略選擇不明確、不靈活、不恰當。
教學策略是教學的生命,所謂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取的解決一系列教學具體問題的行為方式。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的選擇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策略選擇不明確,隨意性大。教師課前准備不充分,不能「吃」透教材,「析」透學生,策略准備不充分,課堂教學雜亂無章。(2)教學策略單調,缺少靈活性。面對新的課程標准,面對新的教材,很多老師沿用的仍是一兩種陳舊的教學策略,課堂缺乏活力,氣氛沉悶。(3)策略運用不恰當,不深入。存在「虛」(弱化語文的工具性,訓練不扎實,不到位)、「鬧」(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雜」(過分張揚語文的人文性,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碎」(零敲碎打,忽略整體性)、「偏」(強調接受性學習,重視雙基)等問題。
原因分析:一是教材沒有「吃」透。教師課前沒有深鑽教材,對課文缺乏整體感悟,對文字的組合,蘊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沒有有準確的把握,沒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思考。二是學生沒有「析」透。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沒有分析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預設。三是預設沒有「做」透。教師缺乏課前對教學過程的預先設計,對專業和知識的預先准備,以及對課堂動態變數的預先思考。以上原因導致教師上課時隨意性較大,要麼教學策略單調,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麼隨意運用幾種教學策略,走了一個「熱鬧」的過程,卻無實際效果。
教與學的方式方法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間缺少交流、互動。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基本職能是照本宣科,無視學習的主體,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愛好,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思維受到窒息,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被銷蝕,學習熱情和興趣被消磨,個人發展被嚴重阻礙。具體表現在:(1)教師仍佔主體地位,灌輸式教學佔了主流。課堂上仍然是「我講你聽」、「我教你學」,更有的老師會將所謂的問題答案讓學生抄寫下來去死記硬背。課堂教學的一切環節步驟都是圍繞教師的預先設計進行,學生只是一名聽眾,沒有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可供自己獨立支配的時間和空間,甚至不能表達自己的見解與觀點。(2)教師是為了成績而教,學生是為了成績而學。很多老師的課堂教學中仍存在重知識,重標准答案,重結果,重齊步走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方法,缺少動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思維僵化,只讀死書。(3)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淺嘗輒止。在新形式下,有的老師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但由於教師對其研究不透,利用不當,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雖在一定程度上被採用,但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浮華熱鬧,實效性差。
原因分析:一是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教師仍沒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傳統思想,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沒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沒有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二是「成績第一」的思想仍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片面追求教學成績,把分數作為落腳點,只要能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點,教師寧可採用「滿堂灌」的形式,影響了對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三是部分教師存在一定的思想惰性,習慣了墨守陳規,不願去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3. 語文雙基教學不務實、不落實、不扎實
「語文雙基」的時代內涵是什麼?所謂雙基,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指語文知識:字、詞、句、篇;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現在,准確、高效的口頭表達能力是雙基,收集、處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雙基。課程標准淡化「雙基訓練」,有的老師認為就不要雙基訓練了,這是對課程標準的一個誤解。中、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打好基礎,必須進行雙基訓練,這是良心。我們需要沉下來思考的是,我們要對「雙基」賦予新的內涵。
以往調研,我們在每堂課結束前十分鍾,都要針對這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一次簡單的小檢測,做與課上講解相關的小練習。檢測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字詞書寫不規范、不工整,還有部分學生不會寫或錯別字多。一個小練筆,學生提筆有千斤重,半天動不了筆,即使動了筆,也寫得語句不通,文不達意。
究其原因,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熱熱鬧鬧地走過場,認認真真地搞形式,扎扎實實地「講」與「問」,對「雙基」教學不重視,對語言訓練不落實、不到位。難認的字不多念幾遍,難寫的字不多寫幾次,不辨析字形,該認的字不認,該寫的字不寫;該解釋的詞不解釋,該辨析的詞不辨析,該品味的句子不反復品味,在課堂上不摳詞摳句;該積累的不積累,該歸納的段意不歸納,至於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識,標點符號知識更是一溜而過……導致寫字質量滑坡,錯別字增多,詞彙量下降,語言貧乏,用詞不當、詞不達意。《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低年級識字教學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語文教師沒有把識字、寫字教學擺在突出位置,缺少時間保證、指導保證、練習保證。小學各個年級都應重視識字、寫字,都應重視詞句教學,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工程、基本任務──認識3000常用字,會寫2500字,會用6000詞,絕不能馬虎。否則就會重點不重,基礎不牢,長期下去將後患無窮。
4. 五大領域教學費時多、負擔重、效率低
(1)識字寫字教學存在的問題
①識字教學方式強調以課堂為中心,忽視學生自主識字,通常以記、讀、背、寫為主,課後很少引導學生實踐、積累漢字,學生學習漢字回生率高,識字遠離生活。
②「會認」的字和「會寫」的字一視同仁,增加學生學習難度和學習負擔,讓學生感到學習漢字很困難,枯燥無味,缺乏情趣,學生參與教學興趣不高。
「語文課標」適當增加了第一學段的識字量、減少了寫字量,確立了「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體現了「多識字少寫字、提前進入閱讀」的指導思想。長春版課標教材都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標」的思想,採取「多識少寫、識寫分流、分進合擊」的編排策略,為我們創新識字寫字教學、大面積提高識字寫字教學質量提供了資源、創造了條件。不少教師對這些編排意圖和特點沒有認真分析研究,沒有把握住「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要求。(「認識」的要求是讀准字音,整體認清字形,能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認讀它,對識字處於整體感知水平;「會寫」的要求會讀、會寫、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運用。)所以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出現識寫不分,認識的字和要求寫的字一起教,或者把要求寫的字作為要求認的字來講的現象。
③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沒有突出出來
識字教學是要建立音、形、義之間的多向聯系,而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平均用力的情況,這就有待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調查,確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齡前兒童口頭上會發很多音,了解許多字的意義,但多不能掌握字形。因此對低年段的學生來說,字形教學是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F.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認真回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五個問題》這門課,請結合教學實際
說一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至少提出三個。
一、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應把握分寸。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
習的特點,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愛護學生的好奇
心、
求知慾,
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倡導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
由於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強調關注學生不同的
學習需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就出現了教師只注
重讓學生自主發揮,而教
師
沒有給予評價,也不及時批評指正,其
目的可能是為了尊重學生這一主體,
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調動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自主學習,不是一種「自由式放羊」,這
樣的尊重是否讓學生迷失方向,
失去自我。
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
也呈不平衡狀態,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這一情況,要因人而異,因材施
教,同時教師要及時的指導、糾正,這樣才能讓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
發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誤認為「熱鬧」的課堂就是成功的課堂
如果課堂上只是表面熱鬧,
學生對知識並未掌握,
思維並未得到
鍛煉,能力尚未得到開發,這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
只顧
課堂中表面形式的熱鬧,
整堂課下來,
學生忙這忙那,
「自主」
至極。
但學生真正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呢?
就小學語文而言,
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合理引導,
全體學生的思維
卻總是處於活躍狀態,
並且這種思維在適時的交流碰撞中常常能走向
深入,
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
有些文章,
語言優美,
內涵深刻,
富有哲理。這時不必將問題加給學生,而是讓其靜靜地反復品讀、美
讀,做「無問題之讀」,在靜讀中置身其境。學生會逐步領悟其中的
思想和意境,對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頂,妙不可言。
三、止「只重視結果的得出而忽視過程」的傾向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往往會出現
「只重視結果的得出而忽視過程」
的傾向。
教師片面的追求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或考試的成績,
而不深
入了解過程,
我認為過程的體現應主要看兩個方面,
一是看老師教的
過程,即教師是如何啟發、引導的,二是看學生學的過程,即學生是
如何獲取知識的。
就拿語文朗讀指導來說,
朗讀一般也講求兩個方面,
一是數量,二是質量。朗讀的遍數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讀的過
程,但更應體現出質的訓練過程。在一次次的反復朗讀中,後一次要
能比前一次有所進步,有所提高,要能體現出誦讀訓練的層次性來。
要能讓學生在多次的反復不斷
的
訓練中,
逐步地去體味語言,
體會
情感,提高朗讀的能力,最終達到自
我
感悟的程度。過程的反饋可
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了解
學生是怎樣獲取知識的,
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
便於更及時地調控教
學進程,其意義就在於能將問題及時解決在課堂之中。但很多時候,
這種信息交流僅僅局限在題目的正確與否上面,
而很少能夠感受到學
生的思維和想法,而這才正是學情反饋的目的所在。
以上只是我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薄見,
願各位同仁共
勉。
社會在期待,
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增強教育創新的緊迫
感與主動性,領悟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每個孩子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G. 小學語文問題
18歲的約翰•湯姆森是一位美國高中學生。他住在北達科他州的一個農場。1992年1月11日,他獨自在父親的農場里幹活。當他在操作機器時,不慎在冰上滑倒了,他的衣袖絆在機器里,兩只手臂被機器切斷。
湯姆森忍著劇痛跑了400米來到一座房子里。他用牙齒打開門栓。他爬到了電話機旁邊,但是無法撥電話號碼。於是,他用嘴咬住一枝鉛筆,一下一下地撥動,終於要通了他表兄的電話,他表兄馬上通知了附近有關部門。
明尼阿波利斯州的一所醫院為湯姆森進行了斷肢再植手術。他住了一個半月的醫院,便回到北達科他州自己的家裡。如今,他已能微微抬起手臂,並已經回到學校上課了。他的全家和朋友都為他感到自豪。
美國人為什麼喜歡湯姆森呢?有的說,他聰明,用鉛筆打電話,還會用嘴打開門。有的說,他喜歡幹活,我們喜歡勤勞的人。還有的說,他身體真棒,一定曾努力鍛煉身體,不然早就沒命了。
一位學者概括了這些人的回答,人們除了佩服他的勇氣和忍耐力外,還有一種獨立精神。他一個人在農場操作機器,出了事又頑強自救,所以他是好樣的。
獨立、勇敢、堅毅、不懈地與自然界抗爭,這大概是美國從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優秀傳統。這一傳統在吸毒、搶劫、性混亂泛濫成災的美國社會,仍然活在美國人的精神里。
湯姆森的故事裡還有這樣一個細節,他把斷臂伸在浴盆里,為了不讓血白白流走。當救護人員趕到時,他被抬上擔架。臨行前,他冷靜地告訴醫生:「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帶上。」
應該講湯姆森的行為並不偉大,但他確實有一種品格是值得做青少年「榜樣」的,這樣的學習能起到切實的效果,他見得著,看得到,是發生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青少年身上的活生生的事實。
湯姆森的故事,是青少年學會生存的一個典型事例,他不僅適應美國,在不斷與世界接軌的中國,青少年們也可以拿來學習
一頭飢餓的獅子發現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獅子塌腰沉背,藉助青草的掩護,悄悄地向野牛靠近。
獅子離野牛越來越近,野牛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危險,仍悠然地啃食著青草。
獅子進入了捕捉范圍,躍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驚慌奔逃。獅子緊追著一頭還未長結實的野牛。野牛拚命奔逃著,每當獅子要追上它時便拐個彎,便可和獅子拉開一段距離。可沒多久,野牛就體力不支了。獅子和野牛的距離在不斷縮小。
突然地,野牛剎住腳,猛轉過身,鋒利的犄角轉向獅子。獅子也停下了腳步,左右試探著尋找進攻的機會,可野牛的犄角始終對著它。獅子和野牛對峙著,僵持著。
突然,野牛向前邁進了一步,獅子竟後退了一步,並仰躺下,四肢朝天,宛如一隻小貓,只是眯起的眼睛仍牢牢盯視著野牛。獅子的「懦弱」讓野牛頓生豪氣,用犄角猛扎著躺在地上的獅子……
接下來足足有三秒鍾,一動不動。這短短的三秒鍾卻分開了勝敗,隔開了生死。
三秒鍾後,威猛進攻的野牛碩壯的身體慢慢倒了下去,沒有絲毫掙扎。獅子的血口利齒已緊咬在野牛的喉嚨上。
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規律,無需感嘆。但我總覺得:獅子不僅勝在利齒,還有狡黠;野牛不僅敗在沒有利齒,還有被蒙騙後的盲目自大。
H. 小學語文如何精心設計問題
一、課堂提出的問題,課前要根據課文內容通盤考慮,做到環環相扣。
在上語文課之前,除了要鑽研教材,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教學目標外,還要在師生互動環節的提問上做通盤的考慮,既要考慮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成一個一個的問題,又要做到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銜接,一定的梯度,使整節課渾然一體,扣住學生的心弦。
這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目標的定向。如果問題是一忽兒東一忽兒西,學生的思維不能集中到一個點上,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一旦學生對問題失去了興趣,課堂氣氛又怎能活躍起來呢?
課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設問。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一讀就懂,但又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線索,因而對課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師課前設計教案時可以從全篇的主要內容入手,精心設計提問,做到問題環環相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親人指的是誰?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志願軍把朝鮮人民當作親人,可見情誼非常深厚,課文是從哪些段落表現他們情誼深厚的?通過三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從整體上看清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二、課堂提出的問題應簡明扼要,切忌繞彎子。
語文課堂提問與其說是一門技術,倒不如說是一門藝術。因為漢語言文字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而語文課堂提問卻應該簡潔明了,少用專業術語和繞彎子。有時本來很活躍的課堂,因為一個問題問得不當,學生沒有弄懂意思,往往氣氛很快沉悶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不知什麼原因。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對提問進行巧妙地設計,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1、在關鍵的內容上設問。
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和章節。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一個蘋果》一文時,可以選取課文中蘋果的來歷和經歷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蘋果出發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2、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挑山工》,為什麼挑山工所走的路比遊人長一倍,而所用的時間卻並不長?在這里設問,能夠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3、在內容的重復處設問。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如《林海》中,「感到親切、舒服」出現了三次,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這種感情的?又如《燈光》一課中,「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
三、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在語文素養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但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上要設計提問,還要在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上提出一些問題,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發展,在思維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課文會在結尾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想像。這時教師可以在內容的拓展處設問啟發學生想像,促進學生的思維。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並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像一下,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凡卡的信,他爺爺能收到嗎?他的信如果落到老闆手裡後,其命運又會怎樣?凡卡如果逃了出來,是流浪還是去找爺爺?通過這些問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另外,在實施課堂提問時要使所提出的問題簡明清晰,讓學生明白老師在問什麼,自己要怎麼做,並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解決問題。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反饋信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做出的總結、評價或指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理解認識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課文去進行判斷推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I.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像『實話實說』的主持人了」,「 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 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了」,「 學生『動』起來了,語文課堂活起來了」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好評如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課改實施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J. 小學語文問題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 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擬人,是根據想像把事物當作人來寫,賦予事物以人一樣的思想和行為的一種修辭方法。擬人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物的人格化。擬人句有三個特點:所寫事物必須具有人的特點;不能出現比喻詞;不能出現表示人物名稱的詞語。擬人句的識別,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給它賦予了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徵,看看有沒有寫人的動作、神態、心情的詞語。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