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復習課教案哪兒有
這我不知道,但是可以給你\小學復慣用的概念1~6年級
1 每份數×份數=總數
總數÷每份數=份數
總數÷份數=每份數
2 1倍數×倍數=幾倍數
幾倍數÷1倍數=倍數
幾倍數÷倍數=1倍數
3 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4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單價=數量
總價÷數量=單價
5 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6 加數+加數=和
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
7 被減數-減數=差
被減數-差=減數
差+減數=被減數
8 因數×因數=積
積÷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
9 被除數÷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商×除數=被除數
小學數學圖形計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邊長×4
C=4a
面積=邊長×邊長
S=a×a
2 正方體
V:體積 a:棱長
表面積=棱長×棱長×6
S表=a×a×6
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
3 長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長+寬)×2
C=2(a+b)
面積=長×寬
S=ab
4 長方體
V:體積 s:面積 a:長 b: 寬 h:高
(1)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S=2(ab+ah+bh)
(2)體積=長×寬×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積 ×2÷底
三角形底=面積 ×2÷高
6 平行四邊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積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圓形
S面積 C周長 ∏ d=直徑 r=半徑
(1)周長=直徑×∏=2×∏×半徑
C=∏d=2∏r
(2)面積=半徑×半徑×∏
9 圓柱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c:底面周長
(1)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3)體積=底面積×高
(4)體積=側面積÷2×半徑
10 圓錐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體積=底面積×高÷3
總數÷總份數=平均數
和差問題的公式
(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和倍問題
和÷(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者 和-小數=大數)
差倍問題
差÷(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 小數+差=大數)
1 非封閉線路上的植樹問題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閉線路的兩端都要植樹,那麼:
株數=段數+1=全長÷株距-1
全長=株距×(株數-1)
株距=全長÷(株數-1)
⑵如果在非封閉線路的一端要植樹,另一端不要植樹,那麼:
株數=段數=全長÷株距
全長=株距×株數
株距=全長÷株數
⑶如果在非封閉線路的兩端都不要植樹,那麼:
株數=段數-1=全長÷株距-1
全長=株距×(株數+1)
株距=全長÷(株數+1)
2 封閉線路上的植樹問題的數量關系如下
株數=段數=全長÷株距
全長=株距×株數
株距=全長÷株數
盈虧問題
(盈+虧)÷兩次分配量之差=參加分配的份數
(大盈-小盈)÷兩次分配量之差=參加分配的份數
(大虧-小虧)÷兩次分配量之差=參加分配的份數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時間=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時間
追及問題
追及距離=速度差×追及時間
追及時間=追及距離÷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離÷追及時間
流水問題
順流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靜水速度-水流速度
靜水速度=(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
濃度問題
溶質的重量+溶劑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質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濃度
溶液的重量×濃度=溶質的重量
溶質的重量÷濃度=溶液的重量
利潤與折扣問題
利潤=售出價-成本
利潤率=利潤÷成本×100%=(售出價÷成本-1)×100%
漲跌金額=本金×漲跌百分比
折扣=實際售價÷原售價×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稅後利息=本金×利率×時間×(1-20%)
2. 淺談如何有效進行小學數學復習課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鞏固所學知識系統化的過程,更是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應用意識、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的優化對於小學階段減輕過重的學業負擔,大面積提高畢業生學業成績尤為重要。可是內容多、任務重、時間緊、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等實際情況,是我們復習所關注的問題。
復習質量的高低,復習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教材編排的理解、對學生知識狀況的掌握、對復習方法的選擇和復習內容的設計,以及學生參與復習的熱情等方面有關。這就需要搞好教學研究,集思廣益,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 有誰能提供一下小學數學復習課公開課的教案,不管那個年級的都可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過程與方法: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學難點】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准備】課件、直尺、硬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活動引入
(一)、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一下.
(二)、我們的格尺是以什麼為單位的?誰能說一說怎樣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三)、小組分工合作,先估計數學書的長、寬、厚分別是多少,再來測量,並填表.(注意:量書的厚度應在裝訂的一邊來量)
數學書測量數據表
估計值
測量值
長度
寬度
厚度
1、說說在測量中你遇到什麼困難,或發現什麼,用自己覺得最好的方法表示測量值.
2、反饋信息:選幾個小組來反饋該組所填的數據表.
二、主動探索學習新知
(一)、初識毫米
師:剛才大家在測量時發現測量時數學書的長度、寬度不是整厘米數,而厚度又不到1厘米,那該如何准確地表示呢?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它叫做毫米.(板書課題)
(二)、感知毫米
演示課件
讓學生在截取的1厘米上找找1毫米,數一數1厘米中有()個小格也就是()毫米.
指名學生到電腦上找一找,數一數?
2、請學生任意選直尺上的相鄰的兩個數字即1厘米中間數一數有幾毫米,可以用筆尖指著數.(學生自由數)
集體交流,根據交流發現規律.
師:你發現了什麼?(學生:1厘米中有10毫米)
課件出示:1厘米=10毫米
3、找一找,畫一畫
師:你能在直尺上找到20毫米嗎?
指名到前面找一找
師:你還能在哪兒找到20毫米?
學生在尺上找出不同區域的20毫米,如4厘米到6厘米,8厘米到
10厘米.
師:你能找到30毫米嗎?
指名上前找
師:很好!你能畫一條30毫米的線段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畫,其餘同學觀察畫法師:請同學們畫一條35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畫好後,互相檢查,選幾個畫得比較規范的進行展覽.
(三)、運用毫米
1、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單位?請同學們動手測量硬幣的厚度.
師小結: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2、再次測量,把「數學書測量數據表」精確地填寫完整.
3、完成書P3做一做,強調測量的方法.並把填寫的結果改寫成用毫米作單位單名數.
4、課件出示填空:在[]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字.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粉筆長75[],也就是()厘米()毫米.
玻璃厚5[],教室長10[]
三、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1、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知識?你有哪些收獲,你能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嗎?2、測量生活中的小物體並以毫米為單位記錄下數據.
4. 淺談如何讓小學數學復習課活起來
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情緒才會隨之高漲,對數學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師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才能發揮學生靈活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之中。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必須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而不是機器,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之前,先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讓他們說說覺得老師這人怎麼樣?可以從很多方面談外表、性格、特徵、印象等。說到外表時特意提出覺得老師長得如何?觀察臉的左右兩邊一樣嗎?從而為這節課作鋪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會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學生也就敢於交流、樂於交流,這樣就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寬松、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動交流關系,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要用全新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賞識和激勵學生,讓學生受到關注,得到承認,他們的學習才有活力,動力,才有快樂,有進步。
5. 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一、梳理知識,形成知識網路,使概念結構系統化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統構成的,而系統都是有結構、分層次的。小學數學教材也是一個整體,各單元之間聯系緊密,在一定的階段,就要引導學生對概念間作縱向、橫向聯合的歸類、整理,找出概念間的內在聯系,將平常所學孤立的、分散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片,結成網。這樣有助於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間的內在聯系,以便記憶和運用。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如復習新課標小學數學第五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時,第一環節,復習課的前一天,可帶領學生看書,說一說本單元分幾部分?哪幾部分?每一部分有哪些知識點?舉例說明。你認為本單元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分別是什麼?解決這種問題應注意什麼?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准把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綜合,這樣才能搞清楚來龍去脈。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自主整理知識,形成各異、互助評價,開展爭辨。這樣有利於主體性的發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成功,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綜合整理知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第二環節,課上交流,進一步完善自己對知識的把握和理解情況。首先在小組內交流、補充,這一環節大約用五分鍾時間,然後,找代表上台交流。此時注意台上台下的學生要各有目標。台上的學生通過講解,可以對整理的知識思路更清晰,起到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的作用;台下的學生可及時對所講內容提出補充意見或質疑,讓學生互動的同時,教師及時將學生達成一致意見後的內容簡要板書到黑板上,當然事先老師一定要心中有數,如果學生偏離了重點內容,要及時起好引導和調控作用,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到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
二、復習中要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在復習教學中,教師只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要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活動時間與思維空間;給學生提問題及質疑問難的時間與機會。使他們在復習中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檢查、自測、自評、查漏補缺、質疑問難,針對各自的學習缺陷,進行溫習補救,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不應當面面俱到、滿堂灌,而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設計安排、點撥總結、答疑引導和評估反饋上。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有的學生對幾個正方體拼成一個新的長方體後的表面積和體積變化問題解決不夠熟練,此時可放手再讓學生拼一拼、算一算、議一議等方式,讓學生深刻認識其間的變化規律,運用公式,進一步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靈活、全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復習中要注意揭示規律,獲得新鮮見解在復習中我通過引導學生總結以往的數學知識,使學生集中溫習,集中理解,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見多識廣的基礎上,加強概括、分析、綜合、比較,揭示解題規律和思考方向,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四、要給學生充分消化和比較的時間一個完整的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後,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或表達方式說一說,找出自己整理的與大家一起整理的知識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從而彌補今後整理知識時的不足,提高學生比較概括總結整理的能力。課堂結束時,是學生再次反思總結的好機會。但小結些什麼,從哪些方面談自己的收獲卻是很多老師的疑問。五、復習中要加強變式、逆向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復習中,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加強變式訓練、逆向思維訓練和帶有一定程度的綜合訓練。在選例與練習設計中,努力通過變式、逆向和綜合訓練來強本固基,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復習效率。由於數學的邏輯性很強,知識往往分散在不同階段,學生對這些知識理解容易割裂。所以,在復習時,要把平時分散的學習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溝通它們的內在聯系,形成網路,形成鏈式的系列,使學生既發展智力,又提高了能力,使復習課真正提高了教學效率.
6. 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有哪些好方法
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有哪些好方法
「復習課難上、復習課難教」是廣大數學教師的共同心聲,也是許多教師經常發出的感嘆。因為復習課既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也不像練習課那樣有「成功感」,為了實現有效教學,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復習課教學應該是每一位教師必須理解、掌握的一種課型。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怎樣上好復習課,特別是小學數學的總復習課呢?
一、引導自主復習,注重「理」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與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後引導學生對各自獨創的結果進行分析與綜合的同時,運用「比較」異同這一思維方式逐步構建相同的結果,在學生體驗、交流、反思、辯論中尋求一種最佳的結果。通過「存異——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學生的認知結構也得到充分的發展,即達到「感悟——理解——升華」,促使學生從「無序」思維到「有序」思維再到「科學」思維方式的發展。雖然學生在「求異」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確和簡捷的,也可能是繁瑣錯誤和無序的,但他們這種別出心裁的方法是自己獨創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創新」行為。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分類」時,課始老師布置學生回憶在小學階段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提示學生可以用圖或表的形式表示它們的內在聯系,有兩個小組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整理、合作討論參與,最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梳理成如下的知識網路。
二、指導復習方法,注重「建」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要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准把有關知識、概念作縱向、橫向聯系歸類、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所復習的知識要點條理清晰,知識結構脈絡分明。教給學生整理與歸類的方法,使學生在獲得比較系統的知識的同時,不斷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和周長》時,在自己課前整理的基礎上,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很多組都能夠整理出下面的網路圖。很好地再現了面積的公式推導中各個平面圖形的關系。
復習課為我們提供了重新組建學生認知結構的時機,我們必須充分運用,而且高度重視在復習課中對學生所學知識、認識事物的方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進行高層次的歸納、概括、提煉,使新、舊知識完美融合為一體,達到構建學生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的目的,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三、重視生活聯系,注重「用」
學習數學要以一定的經驗為背景,復習課的設計應該為學生提供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探索數學的情境。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數學,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數學知識更重要。讓學生「做數學」的途徑之一就是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數學情境。
例如,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可設計這樣一道綜合題:城北新區有一塊正方形空地,面積是3600平方米。(1)如果要在這塊空地上圍出一個最大的圓,並鋪上草坪,這塊草坪的面積有多大?(2)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片花圃,使花圃的面積占正方形面積的25%。請你設計方案。這樣聯系生活實際,把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與百分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設計方案,有利於考查學生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及整體設計思想、優化策略、創新精神和審美意識。
總之,習題的設計在內容上要「全」,在形式上要「精」,在方法上要「活」,在時間上要「足」。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演練機會,為學生的評價提供豐富的資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注重拓展延伸,注重「延」
在復習課中精心設計開放性、綜合性的習題,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復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安排如下一道開放題,「李阿姨於2006年6月20日將5000元存入銀行定期5年,可今天(2009年6月20日)李阿姨的丈夫突然病重住院,急需5000元錢交住院費,可銀行規定,定期存款不到期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李阿姨該怎麼辦?」
教有法而無定法。復習課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課上,比如我們現在經常運用的讓學生辦數學小報、寫數學日記進行梳理;然後在課上,孩子們可以對數學小報,數學日記進行展評。從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比如高年級可以讓學生根據單元知識,或者是需要復習的知識,讓學生畫一些樹形圖,把知識進行梳理,並內化自己的已有認知當中。六年級的學生還可以採用小老師授課制,由學生來當老師。當然了這時教師不是閑了而是更忙了。
復習課應注意了解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學法。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開放與基礎的關系,沒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認知基礎,「開放式」教學難以實現,或達不到預期目標。在復習課中,整理、復習基礎知識,使全體學生的基礎更扎實,才能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使復習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7.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
復習課是小學課堂教學重要課型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復習必然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復,搞面面俱到和題海戰術。結果是學生乏味,教師煩惱。有些教師上復習課,先是一大段復習講解,幾乎佔去大半節課的時間。這樣的復習課,事實上好比是壓縮餅乾式的新授課,把五、六節課的內容壓縮在一節課里重新講解一遍,是不能達到復習課的目的要求的。
其實復習課既不同於新授課,更不同於練習課。新授課目標集中,只需攻下知識上的一個或幾個「點」;練習課是將某一點或一部分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復習課不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復,關鍵是要使學生在復習中把舊知識轉化,並產生新鮮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補、學有所得。把平時相對獨立的教學知識,其中特別關鍵的是把重要的、帶有規律性的知識,以再現、整理、歸納等辦法銜接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溝通,並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我校在這一課型的研討中,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初步總結了「梳理知識——分層練習——擴展延伸」這樣一個教學模式。
一、梳理知識。梳理知識,形成知識網路,使概念結構系統化。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統構成的,而系統都是有結構、分層次的。小學數學教材也是一個整體,各單元之間聯系緊密,在一定的階段,就要引導學生對概念間作縱向、橫向聯合的歸類、整理,找出概念間的內在聯系,將平常所學孤立的、分散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片,結成網。這樣有助於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間的內在聯系,以便記憶和運用。
復習課必須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准把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綜合,這樣才能搞清楚來龍去脈。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整理知識,形成各異、互助評價,開展爭辨。這樣有利於主體性的發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成功,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
二、分層練習。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
(1)要精心選好練習題。設計練習題必須做到目的明確、緊扣課標要求、重點突出、縱橫聯系、激發興趣、針對實際、科學嚴謹、由淺到深、由簡到繁、難易適中、啟發思維、分量適度。其次,練習設計要多樣化。如診斷性練習、單一性練習、鞏固性練習、對比性練習、針對性練習、多元性練習、翻譯性練習、操作性練習、綜合性練習、發展性練習、創造性練習,等等。有時多種功能的練習綜合使用。
(2)要加強練習方法的指導。教師要教給學生做練習的好方法,要作必要的示範,要求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解答,先求正確與練習規范,後求練習的熟練與速度。遇到困難時,要先復習課本內容,實在想不出來時,再請教同學或老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做完練習後進行自我檢查的好習慣。
(3)加強速度訓練。提高單位時間學生練習的速度,是練習課的一大任務。因此,練習課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和效率意識,力求讓他們在短時間內採用最佳的方法准確解決問題。切忌放羊式讓學生自由練習。長期無目標無速度要求,必然養成學生散漫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