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主題式情景教學實效性的實踐研究的教學反思
適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體現時代對人才培養要求應運而生的探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目前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大趨勢。如何更好地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構建新知,從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我認為要注意以下五性。
一、探究情境注重實效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鑽研教材時,應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用數學教學本身的藝術魅力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使他們呈現出求知者渴望的狀態,達到積極參與的目的。但如果濫用情景教學,不分內容,不講類型,千篇一律,「故事童話,游樂園,動物運動會……」,則使數學課堂變成表面熱鬧,形式豐富,但華而不實,思維膚淺的課堂。誇張的情境使學生游離於主題之外,原本的數學味沒有了,也就失去了情境創設本身的意義。因此創設情境一定要考慮是否有利於實現本節課的目標,講究實效性。否則可以不用,但切不可濫用。
二、探究活動凸現問題性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催化劑,是探究活動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慾望由潛伏狀態達到活躍狀態。而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圍繞問題開展教與學活動,而問題往往產生於具體的情境中。為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教師應將教學中應解決的問題,隱藏在所創設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認知沖突,再圍繞問題開展活動。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讓學生運用學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再用一根系著小球的線在空中旋轉,使其成為一個圓,學生觀察思考後便知,這樣的圓的周長用前面的方法來求肯定解決不了,又發現圓的周長與繩子的長短有關……學生便自覺地投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同時教師要引導和啟發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發現問題,勤於分析問題,樂於解決問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探究過程突出實踐性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指出;數學知識能力的獲得來自於學生參與數學探究活動,因此,數學課堂應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觀察、嘗試、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眼、耳、手、嘴、腦多感官參與活動,全頻道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讓學生不僅有探究的意願,而且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大膽實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克服「師代生勞」的現象,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的實踐行為落到實處,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在實踐探索中主動發展。
四、探究形式體現合作性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主動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合作交流,這對於學生實現認知上的互補,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增強合作意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不僅要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與學生共同探討,互學互動,還要指導學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每個學生的學具不夠,肯定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而在教學長方體體積時,一人肯定也不能搭成一個長方體,同樣需要小組合作。那麼學習任務、學習角色等等都需要老師的指導。合作探究不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思維上的合作。因此,教師應在理解算理、尋找規律、操作演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時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要善於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結論,更重要的是認知、思維、方發、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構成1+1>2的模式。
五、探究學習關注發展性
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這是基礎教育的新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從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搜集信息、分析推理、交流討論、歸納概括、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是他們發展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確定三大目標的同時,也要確定發展性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民主性,重視學生主體觀;在探索材料上,留有更多地選擇餘地;在形式方法上,騰出更大的空間;在探究結果上,允許有不同的結論,真正意義上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發展過程。
總之,在組織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行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評價過程觀,讓不同的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㈡ 怎樣對小學情境體驗式作文進行教學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但作文教學多以命題作文為主,「老、舊、虛、拼」現象屢見不鮮。
本文以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為切入口,聯系精品課程建設案例,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
1、創設有效情境;2、緊扣年段目標;3、對比學習範文;4、多元評價;5、接力日記;6、辦作文報;7、悅讀悅寫等。通過這些方式和手段豐富學生表象,指導寫作方法,讓學生在快樂中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情境體驗;豐富表象;教學策略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也是一線教師困惑最多的地方。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多以命題作文為主,「老、舊、虛、拼」現象屢見不鮮。其主要原因是教師未能創設有效情境,指導寫作方法,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缺乏觀察意識,對作文缺乏興趣。
寫作心理研究指出:作文必須經歷「物-意-文」雙重轉化的過程,即將現實生活、客觀事物轉化為觀念或情感,再將這種觀念或情感轉化為書面言語。但在多數情況下,寫作時現實生活、客觀事物並不出現於眼前,賴以轉化的物質基礎其實就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留在人腦中的記憶表象。沒有表象,「意」和「文」只是無源之水。不同的「物」在人腦中的表象並不處於相同的水平,同一表象在人腦中也不完全凝固不變,常常會淡漠和遺忘。因此,表象儲存的質量如何與作文質量直接相關,有效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
據此,我以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為切入口,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在課堂內科學有效地創設一種情境。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和交流,豐富表象。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指導學生寫作方法,把作文教學與語言表達、思維發展、性情陶冶等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寫出有個性的作文。並使學生深化對生活的認識,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㈢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您有什麼好的創意和心得嗎
把我的一篇文章奉上,一供你參考。
在作文起步訓練中放飛孩子的想像力
長期以來,由於對小學生作文一直堅持「小、真、實」的標准,不少學生的作文內容干癟,思路狹窄,語言呆板,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善於想像。主要表現在:
1、缺乏童趣。一些教師認為低段的寫是為了在中、高年級寫得更好打下基礎。因此,在寫作指導上較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思維,而沒有從學生的角度,進入學生的角色,讓學生發散思維,展開想像,真正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有的學生的文章乍一看,呀,真不簡單,一、二年級就有如此高的寫作水平,殊不知其中融入了多少老師和父母的「真情」。學生的創新精神、健康個性未能生動活潑地得以展現。
2、缺少自然味。由於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疼愛之至,一走出家門就怕這怕那,學校也感到肩頭的責任重大,能不出校門,盡量不出校門。豐富他們的生活,擴大他們的眼界,充實他們的知識,也就成了一張空頭支票。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現在不是減負了嗎?為什麼不能帶孩子進入他們所嚮往的大自然?為什麼不能領著他們踏入他們所困惑的社會生活中去呢?學生在封閉的課堂內,怎麼能寫出純純的、深深的自然韻味的文章來呢?
3、教師不明智的教學方法。完全是無意之間,一讀到學生的作文,我們就會伸手去拿紅筆,其實這是不明智的。作為教師的我們所做的不該是情不自禁手執紅筆一路改正孩子的錯誤,而應當理解當我們手捧他們的作文時,那不僅僅是一篇文章,還是一個活生生的孩子。我們需要透過錯誤去發現孩子的真實想法,而不是去扼殺孩子作為一個作者的自信。我們關心學生的寫作,但關心與糾錯截然不同,關心他們的寫作意味著在處理他們作文的時候需要格外的自製、格外的敏感、格外的思考和格外的智慧。也許,那些一聽作文就害怕的學生,他們的老師具有一些責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低年級的孩子在作文之路上邁好成功的第一步呢?新大綱明確提出:「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這無疑將大大地拓展小學生習作的時空,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而學齡初期的兒童的心理發展正處於想像力培養的「敏感期」。
這時候,教師如能細心呵護孩子的童心,讓想像成為作文起步中富有強大生命力、擁有不竭動力的活水源頭,作文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發說話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願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動力是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從孩子入學的第一天起就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聽說興趣,培養學生的聽說習慣,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
1.創設情境
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生才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才會產生角色意識,激起表達的沖動。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把一幅幅靜止的畫面變成活動的,再配以優美的音樂,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個豐富生動的故事情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說話興趣;如運用語言創設情境,教師在每次說寫訓練前為孩子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孩子積極參與,是訓練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精心設計導入語非常重要。如在《拾秋天》的說寫訓練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已找過春天,畫過夏天,不知不覺的,秋姑娘已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她將好多好多的禮物撒落在大地上,你們想不想去拾點回來?」就這樣,孩子們歡呼雀躍地出發了。另外,還可以運用音樂創設情境,通過觀察創設情境等等。
2.激活體驗
我們知道,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有「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之說。每一個人,自他懂事以來,就開始感受生活,體驗人生。小學生雖年齡不大,經歷有限,但自懂事以來,他們經歷了多少事,認識了多少人,見到了多少景……這是他們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只要巧妙運用,就能創造出令人贊嘆的「言語作品」。如在《春雨》的說話課中,我和學生走出課堂,在大自然中觀雨、聽雨、感受雨,然後以「你覺得春雨有趣嗎?」引導學生談雨,學生把對雨的體驗一下子化作了帶有情感色彩的言語:「春雨有趣,那細細的雨絲,一根根的,那麼長,那麼柔。」「那聲音沙沙的,真好聽。」面對春雨的喚醒,學生的想像豐富又得體:沙沙的雨聲像美妙的音樂,像小蠶吃桑葉;春雨像絲線,細細的,像秀發,密密的,像蠶絲,柔柔的;春雨中,麥苗換上了綠裝,青蛙唱起了歌兒……生活體驗一旦被激活,學生就會乘上想像的翅膀,精闢的話語便會脫口而出,奇妙的句子自然會涌於筆端。
3.雙向互動
說話訓練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式的語言實踐活動。老師和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既是聽者,也是說者,師生只有不斷轉換著自己的角色,才能獲得成功的教學效果。課堂上,我總是充滿激情地鼓勵學生:「別緊張,要相信自己。」「你說得太棒了,老師為你感到自豪。」「雖然你旁邊都是高手,但我們相信你是最棒的,勇敢些!」我的真語真情是激活學生身心的「興奮劑」,使他們情緒高昂,全身心地投入。而學生的精彩回答又反過來深深地吸引、打動著我,師生間進行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碰撞。在這種狀態下最容易產生頓悟和靈感,言語的、思想的創造性浪花常常會不斷飛濺。
二、豐富語言積累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認為,那些愛講故事和閱讀的兒童,其想像力、創造力比其他小孩要高出一頭。因為,兒童從小聽故事、愛閱讀,會接受較多的刺激,對他的語言的積累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也可讓他獲得更多的知識。因此,在作文起步時我們非常重視讓孩子多講故事、多閱讀。
現在的孩子是在故事中長大的,愛聽故事是他們的共性。為此,我們從孩子入學的第一天起,就滿足他們的這一童趣,把他們帶入故事的王國。孩子們在故事中認識了安徒生、格林、凡爾納……在聽的同時,我們要求孩子講自己最拿手的故事,為激發興趣,讓他們把故事錄在磁帶上,在每周一次的「故事會」中進行交流,經過「猜、議、評」選出「小小故事大王」,並在校園紅領巾電視台開辟了「故事大王擂台賽」欄目。這一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的熱情,他們在愛聽故事,愛講故事的同時,積累了大量的規范語言,為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兒童的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它不僅能促使兒童掌握和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而且能提高兒童的言語能力。我們在班級里設立「小小圖書角」,讓孩子自由選擇自己愛看的書,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充分保證閱讀時間,並鼓勵孩子在課外積極閱讀。在大量閱讀的同時,我們要求學生積極背誦。新大綱突出地強調了豐富語言積累的重要性,而且希望通過規定課內外閱讀量,特別是規定背誦篇數的辦法,把積累語言落實在實處。因此,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有選擇地讓孩子誦讀唐詩,短小精悍、文詞優美的唐詩不僅能啟迪兒童想像,而且能凈化童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效應,左右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只有多讀多背,當胸中有了大量積蓄,非傾吐不可時,才能「情動而辭發」,寫出好的文章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文章應該怎麼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別無新得和方法。」
三、開放教學形式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低年級小朋友理性思維能力較差,生活中的樂事、趣事,他們說起來津津有味,可卻不知怎麼組織語言,更不知如何把它們付諸筆端。於是,我們根據孩子好說好動的特點,盡可能多地利用「活動課」這種課堂組織形式,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感悟、聯想、創造。
具體方法有:
1.畫一畫,說一說。
兒童對繪畫特別感興趣,他們在塗塗抹抹中展現了自己一顆顆真實而又燦爛的童心。我們經常根據兒童想像力豐富的特點,讓孩子進行想像畫。比如,我給孩子們一個「O」,讓他們想像,畫成各種圖形,並說一說。於是,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畫在孩子手中誕生,一句句充滿童趣的語言從孩子心底流出:我畫了個圓圓的月亮,晚上太晚了,月亮想睡著了,可是想起晚上要值班,她馬上打起精神,露出亮亮的笑臉;我畫了個藍色的太陽,把它送給大海,讓大海藍得像藍寶石;我畫了朵向日葵,它正朝太陽笑呢;我畫了顆流星。一顆星星掛在高高的天上,一不小心掉到大地上,星星非常難過,在天上多麼有趣,在大地上多沒勁。有一個小朋友走過來,把它當作一個玩具,推到河裡,小魚以為是好吃的東西,叫來許多朋友都來吃,鯊魚也來了,一口吞下了流星……
想像畫成了孩子們的「自由王國」,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描繪自己心中的世界,用鮮活的富有個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在畫畫說說的同時,我還經常讓學生畫畫寫寫,就是讓學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畫下來,在旁邊寫上文字說明,沒有什麼格式規范,學生很樂意畫寫。有個學生畫了一幅夜空圖:深藍色的夜空中,一顆流星滑了下來。旁邊寫著:「晚上,天空中有無數閃閃發光的星星。忽然,我看見一顆流星滑了下來,『哧溜』一聲滑到半空就不見了。我心想:天空真是個大滑梯。」還有一個學生畫了一幅夏夜的螢火蟲兒,其中有一句也讓我大為贊賞:「螢火蟲兒身上為什麼會有一盞燈?噢,原來是螢火蟲媽媽怕貪玩的孩子找不著回家的路,就在寶寶身上掛了一盞小燈籠。」我把他們的作品貼在牆上的最佳作品欄里。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真正的好文章不是人雲亦雲,而是應當在觀察中放飛想像,有所創新。
2.玩一玩,寫一寫。
孩子是否能帶著足夠的精力、機智和獨創性去探索書本和世界,是否會抓住那些與朋友、作者共同思考,去影響他人或被他人影響的機會,是否會變成積極進取、不屈不撓、充滿好奇心與自信心的人,這些都是他們生命中以及讀寫生涯中最為重要的品質,這些品質並不是學校或家庭作業里能夠輕易傳授的,相反,這些精神素質首先是應通過孩子們的游戲來培養。
現在的學生很少感受到群體協作游戲的快樂,更缺少與老師、家長一起游戲的時間。玩,是兒童的天性,因此我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活動,如一組人在一起玩橡皮泥,一邊玩一邊編故事,教師在一旁饒有興趣地看他們游戲,在必要時適當點撥,讓故事情節能順利發展,圓滿結束,並鼓勵其寫下來。同時,我們積極創設學生與自然親近的機會,當我們帶領學生郊遊,讓學生采上一棵蒲公英,用力一吹,使種子隨風飄上天空時,我們讓學生假想自己就是那隨風飄去的一棵蒲公英,學生會產生多麼豐富而美妙的遐想啊,而這時來一個現場說話,學生的言語能力又將會得到一次多麼有效的訓練啊!
四、改進指導、評價
作文的指導重在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貴在喚醒學生的生活儲備,巧在順應學生的自由傾吐表達,而非教師蝶蝶不休地講述什麼原理、方法,或用固定的程序、習作的樣板去圈定學生的思路。所以我們要像葉聖陶先生所說:「為了恢復學生們的童真,還他們的原本生活樂趣,讓他們能說真話、吐真情。」在作文起步訓練中,不管學生怎麼想,怎麼寫,只要文中有一顆真摯的童心,就予以支持、肯定和鼓勵。作文的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原意,肯定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個性的學生,或用教師的主觀想法代替學生的習作實踐。在「每日一句」的寫話訓練中,讓孩子們放飛想像,言有童真。
孩子不能沒有期待,不能沒有想像,不能沒有夢幻。因為,有了期待,才可能有追求,有了想像才可能有創造,有了夢幻才可能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執著。語文教師如在兒童的黃金時節,給學生創設一種寬松的表達環境、一個寬廣的作文天地,讓孩子放飛想像,「我手寫我口」,我們定能順利地帶領孩子走入快樂作文的殿堂,讓作文煥發勃勃的生命力!
㈣ 小學生「主題生活化探究作文」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課題成果實踐價值是什麼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專。教學時,教師要屬善於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教師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為己任,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㈤ 如何有效開展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的研究
一、作文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這番話道出了作文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了解國家大事,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們感受生活的充實。可以對家庭中的種種瑣事,校園內的樁樁小事,鄰里之間的不同爭執,乃至街頭巷尾的見聞,去體驗生活,領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因為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接觸的。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游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並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
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系起來,讓作文素材開發成為無盡的源頭活水,學生習作時才會左右逢源,運用自如。沒有了材料,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是學生習作的主要源泉,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作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增加詞彙量,並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學習生活的語言。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學校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班級和班級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還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並隨時評獎。因為小學生正是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記憶是智慧的倉庫,小學階段讓學生多記住一些東西,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學生頭腦中儲存的材料就會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學生對作文「望而卻步」,「無米下鍋」,從而也激發了學生對作文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就不再怕寫作文了。
我在教學中還很注重運用多種方法來激勵學生多讀書。我常利用積累時間來開展讀書比賽,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激發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詩詞文章。我們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准備一本讀書筆記,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日記、觀後感、評論人物時事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三、創設寫作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著的追求。常言道:「情動於中而行於外」。情感是思維的翅膀,認知的催化劑。作文一定要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這就要求學生要善於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寫作時找「動情點」,要細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嘗試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學習中的成敗得失,回味經歷過的美好時光。總之,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只有在真情涌動、激情盪漾、熱情似火的融情狀態下,才會煥發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實現知識的超越和理性的升華。因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生活氣息,有真情實感,才能避免寫空話、假話的抄襲的弊端。
㈥ 如何在小學作文課堂中踐行生活化教學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對我們的小學作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基於此種情況,我們在進行小學作文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多的採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何謂生活化教學呢?所謂的生活化教學就是在作文教學中多給學生創設與生活密切結合的情境,讓小學生在這種生活化情境中進行作文寫作。這種生活化教學方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那麼,究竟如何在小學作文課堂中踐行生活化教學呢?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結合多媒體進行生活化教學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已經越來越多的融入到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基於多媒體的優勢,我們在作文教學當中完全可以藉助多媒體這一手段實施生活化教學。
例如,一次作文課上,我出示了這樣一個多媒體課件:伴隨著古箏的《春風》這首歌曲,視頻上出現了一幅春天的美景:「柳樹開始發芽,春水開始變暖,小鳥在春風里快樂的飛舞。遠處的湖邊百花盛開,一群小朋友在花叢中串來串去,玩捉迷藏游戲。近處的一大片草地上都是放風箏的遊人,滿天的風箏在高空盤旋,似乎在迎接春天的到來……」看到如此美好的春的景色,同學們似乎已經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視頻播放結束,我說道:「這是老師春遊揚州蜀崗風景區的時候所拍攝的畫面,那麼在你們的眼裡春天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呢?下面,我們就以『春天來了』為題寫一篇課堂作文,看看你們眼中的春天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作文題目布置下去之後,同學紛紛動筆開始寫作,不到十幾分鍾的時間便有學生表示說已經寫好了。於是我讓他們讀出自己的作文與大家分享。沒想到的是在學生的眼中春天是如此的絢爛多彩。給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李華同學的作文。她在作文中是這樣寫的:「沒想到春天來的如此悄然,昨天還是光禿禿的柳枝,今天一早起來就看到上面發出了幾粒新芽。爸爸說那是因為春天來了。坐在爸爸的電動車上,眼前的一切讓我目不暇接,前天看到的油菜,才過了兩天就多長了二十多厘米,油菜花看來也要開放了……」一篇篇優美的作文就在學生的筆下寫出來了,讓我非常欣慰。
在上述作文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多媒體很好的展現了一幅春天的畫面,立刻勾起了同學們對春天的遐想。這種教學方式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游戲進行生活化教學
游戲對於小學生來說可謂是非常喜愛。基於此種情況,我們不妨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融入一些游戲內容,把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游戲帶入作文教學當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作文寫作興趣,更可以滿足他們的游戲需要。
例如,在一次作文課堂上。我並沒有直接進入正題,而是把全班同學帶到了操場上,要求學生把提前准備好的、一些生活中經常玩的游戲道具拿出來,與同學們一起玩游戲。這個提議讓同學們倍感興奮。他們有的三五一群跳皮筋,有的一起踢毽子,有的一起滾鐵環……各種生活中的游戲似乎都被他們搬到了操場上。十幾分鍾過去之後,我要求大家停止游戲,回到課堂上。等同學們都坐定之後,我問道:「剛才的游戲玩的開心嗎?」大家異口同聲的回答:「開心!」我接著說:「既然你們玩的那麼開心,下面就請以『我最喜愛的游戲』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不低於200字。」任務布置下去之後,同學們最初似乎很茫然,但是回想起剛才的游戲畫面之後,很多同學開始下筆了。等學生寫作完畢之後,我挑選出了幾篇寫的比較好的作文與大家一起分享。有的同學寫道:「我最喜歡的游戲就是跳皮筋,每天放學之後我都會邀請一些小朋友一起玩,現在我的水平可是很高的,在所有小朋友中我跳的是最好的……」有的同學寫道:「每次隨著鐵環飛奔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彷彿飛起來一樣。那美麗的鐵環一直伴隨我到現在,成為我童年最快樂的夥伴……」
在上述教學案例當中,我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一些他們喜愛的游戲,這樣的教學方式為接下來學生的作文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文教學有效實現了生活化。
三、結合社會調查進行生活化教學
為了更好的實現作文生活化教學,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還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然後再結合社會調查進行作文寫作。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費時費力,但是卻可以起到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生有話可說。
例如,一次我組織學生對學校周邊的河流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在調查之前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安排記錄員、小記者和統計員。經過為期一周的調查之後,在課堂教學中我問道:「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調查,你們發現我們學校周邊的污染情況如何呢?」有的同學說:「我們學校周邊的河流污染已經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很多河流的水已經開始變黑和發臭。」有的同學說:「很多河流的水連牲畜都不能喝了,我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很多死魚漂在河上。周邊還有很多居民去撈死魚吃。看到這種情況,我們急忙去制止,並告訴他們吃這種魚的危害——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看到同學們如此積極的發言,我說道:「今天我們作文的題目是『如何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請同學們回去之後寫一篇不低於200字的作文。」
等同學們第二天把作文交上來的時候,看的我是觸目驚心,原來同學們的調查是如此細致。這也讓他們更加的有話可說。有的同學的作文竟然達到了1000字。文章中充滿了對環境污染的擔憂。
㈦ 淺談情境作文教學中幾種情境的創設
一、創設生動的游戲情境
喜歡做游戲是小學生的特有個性。這時如果把數學思想、知識、技能融匯於游戲中,往往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採取多種形式,創設生動的游戲情境,讓他們在玩數學游戲的過程中調控學習情緒,活躍氣氛,訓練思維。
二、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學生對那些熟悉而又隱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現象的生活事物往往充滿著好奇心,特別是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生活數學知識,更能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數學課堂中,老師再現這些情景,例如展示實物,實例分析等,變抽象的概念為具體的實物,並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往往能與他們的內心情感產生共鳴,甚至能啟發解決他們曾經苦苦探求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結合教材內容,廣泛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讓學生對學習的數學內容產生親切感,體會數學的存在,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喚發學習興趣。
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
學貴有疑,讓學生產生質疑和釋疑是引發探究知識,發現解決問題思路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進入生動精彩的情境,不僅是表象的感受和體驗,更重要的是在這生動精彩的情境中,藉助充滿娛悅的情緒輕松思考,巧妙地進入思維空間,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因此,教師要有意識而巧妙地結合新舊知識進行精心設疑,並使所設的問題既有趣味性,又突出新舊知識的聯系,突出發現新知識特點和思維方法,從而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創設實踐活動情境
小學低年級數學知識具有濃厚的生活性和操作性,創設聽、說、演為中心內容的數學教學情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創設實踐活動情境,要多運用「數學表演活動」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欲,並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通過觀摩,體驗,推理的過程發現問題的特點,尋找解決問題的規律,從而發現和鞏固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在教「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時,為了引導學生在「觀察、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活動中認識幾何圖形的性質」,可以創設學生拼積木——畫圖形——剪圖形——分紙片——說特徵等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使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體會感悟特徵,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