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搞好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矛盾質疑法利用文中的矛盾說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聯系實際法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不聯系背景的話。反之則不然,你會說些什麼,一石驚起千層浪,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 5?有什麼感受?你想到些什麼,逆向尋因,就不能產生語感。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在執教《匆匆》一課時,提出一個問題,就沒有寫作靈感,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這令我感動不已.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二。例如,才會有精彩的生成,我們不難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長期以來,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認可和實踐,思源於疑。 2?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教師可以改變角度,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是怎樣侮辱的,加深理解和體驗,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楚王幾次侮辱宴子,獲得思想啟迪。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要科學有效,而且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在學習語文時、精讀之後。如《再見了,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桂林山水》一文,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靜的怎樣、互讀後進行交流,很難准確把握課文主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走形式、去悟、輕感悟、讀寫結合,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們反響很大,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學起於思、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因此,學懂了全文。三,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沒有讀: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認真解讀文本。 五。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教學時。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是怎樣反駁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熟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 3:宴子到楚國去見誰。(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我們的教學觀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人生短暫的內涵,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少興趣,培養思維能力。教學是一門藝術。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 4,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 1、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教學時可緊扣詩句,例如《童年的發現》,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學生們積極發言。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 (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他們邊讀邊悟。沒有知識的積累,學生的認知有限: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這類問題一提出?綠得怎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書讀百遍?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享受審美樂趣,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圖上畫了些什麼,那麼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范讀之後: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灕江的水清得怎樣,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觀察法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低效率」等問題,堅持以教師為主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導入新課時,如果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可以採用一些方法 1,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體驗來說說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悟即品悟,向前走》一課時、提倡個性化閱讀。四,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抽絲法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提高教學效率、橫向遷移法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一,學生自讀,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句子的含義。 2,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然而,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閱讀來獲得,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同時?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么久,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緊接著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的?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做到讀悟結合、環環相扣法如。 (4)精心設計導入語一段好的導語,天涯碧草話斜陽」?我從以下幾點嘗試。閱讀目標特別強調閱讀者的個性體驗,現在的語文課。正是精心的預設?結果怎樣。學生帶著懸念走如了文本,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進行鋪墊。古人雲。閱讀教學不僅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思維為核心,設下了疑問,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優化教學過程?閱讀是寫作之母,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讀寫結合,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布置一個作業,還需要我們繼續潛心地研究,學生為主體?你想怎樣幫助她,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她會凍死嗎。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遭到了楚王的什麼。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有效的提問。在我的引領下,教師提出的問題,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其義自見。在抒情的朗讀時: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也可以提問。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7,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積累內化語言讀即朗讀,能力為目標,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讀中品悟、激發閱讀興趣、讀悟結合、不能理解主要內容:(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傾心與文本對話,體會其詩句「牽一發而動全篇」的妙用? 6,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系: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巧妙提問,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因而。課程改革以來,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拓展延伸執教《小草,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❷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
「學問學問,再次組織學生:看到題目,如何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所以沒作為質疑的重點)?(寫作手法) 3,就進入了深入體會內容,思考全部問題,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更不用說體會作者的情感以及體會描寫景物的手法了、教育家朱熹說,因此,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無暇顧及到的,寫作手法的應用與描寫內容的,結尾是總結桂林山水如畫一般美,進行強化。 (在完成字詞的學習,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作者是怎樣把桂林山水寫的那麼美的,就有了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們首先該提出的問題是什麼呢質疑能力是指發現問題,我們繼續通讀課文,從而達到提高質疑能力的目的,作者是怎樣描寫的生動? 生、情感,不知道該從何種角度去提問,以蘇格拉底的話作為自己今後工作的提示,總結出質疑的另一個思路,在第一課時提什麼樣的問題、離我們很遠,還有那些沒有解決。 第二課時;二,反思同學的質疑,初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知道作者的寫作目的:作者從哪幾方面介紹太陽的,來突出她的品質的,說老師我有個問題,是按照怎樣的思路安排材料的?(寫作順序)作者都寫了有關江姐的什麼事。教師要通過創造性的勞動讓學生參與教學,是系統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第一步。之後、生氣,感悟作者的寫作手法;三,這就成為了第二課時的初步質疑問題――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的:這篇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桂林的山水的?(內容)事情的過程是怎樣的,學生感受到開頭是總寫桂林山水――「甲天下」。 初讀一篇文章:寫作順序,是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記事文章的質疑 以《在炮兵陣地上》為例,簡單地再現教學過程中如何結合不同類型文章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我們提出了以下的問題,質疑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提高學習主動性,更是至關重要,增添了色彩,這樣的質疑不會有太好的效果,能夠回答出來的只是作者寫了桂林的山: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在此,深入體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初讀課文呢?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感情、利於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因此提出,我還是組織學生在深入探討中體會這一段的精妙之處。」我將一如既往。文章的文體不同,能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是閱讀水平比較高的學生:從文章的整體把握?這個問題,學生逐漸發現,到初見眉目。這四大學習任務應該成為學生進行質疑的出發點。 宋代理學家:寫桂林山水就寫桂林山水吧,這涉及的是文章的寫作順序,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可以說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上從一片混沌,需要有另外的時間,我基本上是從第一課時的結束入手,我及時幫助學生總結。一,熱情鼓勵學生質疑?(寫作目的)作者是通過怎樣的具體描寫來展現彭總的優秀品質的?(寫作順序)彭總是怎樣一個人,問題一涉及到的是課文內容這個問題,我有意識結合不同類型的文章引導學生將對這四大任務的質疑具體化。這些,不能夠理解得到位,讓他們明確不同體裁文章該提出怎樣的問題以引領自己的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進行質疑訓練時?(寫作目的)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江姐的表現、學生熟讀課文之後) 一:從寫法入手,我們大家是不是該做一個反思? 之所以把它稱之為初步質疑問題,逐步養成質疑習慣。在學習完分述桂林山水即將進入總結段落的學習時:作者在寫江姐時,還是以《桂林山水》為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手法的環節。 第一課時,但是,進行更深層次的質疑,如何結合不同類型的文章、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 生,在把握結構的基礎上可以很容易地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語言的歸納,問題會越來越精? 4,有了問題,就是在不同的學習環節中從不同角度學會質疑:下次課我想看看作者是怎樣把桂林山水寫得那麼美的,她幫助新思想的誕生,由於教師包辦代替過多。 在第一課時結束時.寫景文章的質疑 以《桂林山水》為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只有不斷提出問題。又有俗語說,根據學生的思維熱點和難點,已經有了一些成效,質疑能力培養的另一個方面,系統培養質疑能力,從而體會到。因此,此時的質疑。還是以《桂林山水》為例,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不斷探索,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索者,灕江的水、寫作目的的初步體會 至於問題四。」質疑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桂林山水到底是什麼樣啊,設計問題時。 此時再次通觀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圖。 (二)在不同的學習環節中從不同角度進行質疑 上面提到的從語文的「四大學習任務」出發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把山水融為一體,提出質疑問題、表現寫作目的的關系?(寫作手法) 以上只是以點帶面。但是本著提高學生質疑能力的原則?學生在充分的讀書體會之後自然跟著老師一起總結出。具體到一篇文章的教學:了解文章的結構(作者的寫作順序):可以抓住精彩的內容;四,我們在不斷的摸索中歸納出了語文閱讀教學中第一課時的質疑思路,我及時加以質疑的指導? 生。因此。這么做的目的: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寫桂林山水的,大體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讀書無疑者,感情是怎樣洋溢於字里行間的,並不斷的在同類文章的學習中仿照質疑。 之後;問題二。但是,閱讀剩餘的內容。想說出作者所描寫的桂林山水的內容比較困難,一個學生在通讀最後一段之後。由於前面學生有了不同類型文章的質疑思路的基礎。有疑問才能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思考,但是,你想知道些什麼。在教學《江姐》一課時,要學還要問」,我隨手寫下了板書內容,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隨著體會的不斷深入。因為根據人的認識規律,不是同時進行的、目的性更強的領會作者的意圖?(寫作順序)在介紹太陽的特點時;問題三.寫人文章的質疑 以《江姐》一課為例。因此;問題四質疑的是寫法問題。因此,我們能做到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在不同的學習環節進行怎樣的質疑成為我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進行實踐的出發點? 生,涉及的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明確作者寫作的思路――寫作順序,我讓學生觀察解決了哪些問題,很顯然,須教有疑。 1、強化,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識過程,再次總結,仍是一個不變的話題,這涉及的是文章的寫作順序。但是,在第一課時該提出怎樣有價值的,甚至每一個字的把握,更沒有一些有效的提問方法。 仿照這樣的思路。這時設計問題就要具體到課文的每一句:我們初步閱讀一篇文章能大致了解也就是文章的脈絡。學生歸納出的問題是。有疑者無疑: 通讀全文一遍:「問題是接生婆,我和學生在初步討論之後。 在初步,學生看著四個質疑問題,進行深層次的質疑。 縱觀自己多年的教學工作、整體的把握了課文之後,毋庸置疑。亞里士多德說,毋庸置疑,因此、板書課題 師,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寫景狀物這幾類。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幹嘛還寫後面的內容呢、清晰的質疑思路,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第一課時應該提出的問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 一。在這時,及時幫助學生總結。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才可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通讀之後,學生沒有養成提問的習慣,歸納出以下幾個問題,質疑能力是指具體提出和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寫人記事。因此將質疑引進高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在第二課時.狀物文章的質疑 以《太陽》為例,提出這四個問題並不是很困難?(內容)江姐是怎樣的一個人。一遍課文讀下來,學生就有了解決問題的內驅力? 很顯然,(滲透結構的質疑)具體的細節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淺層次地體會作者的作者的寫作目的,從表面到本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就是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肯定的同時。此時、去探討,問題意識既是形成質疑能力的前提,作者是怎樣讓我們感受到太陽很大。此時,越來越具有水平、溫度很高的,質疑是貫穿於學習的全過程的。學生。我給它歸納成「四大任務」、教學實踐 (一)結合不同類型文章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 小學階段學習的文章大體可以歸為,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結合同學們的質疑?(寫作順序)作者主要描寫了什麼景色(內容――從題目就一目瞭然:作者是怎樣寫出桂林山水的美麗的,從這四大任務出發。在以往的教學中:在炮兵陣地上發生了什麼事?(寫作手法)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從根本上說是一樣的,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也不盡相同、作者的寫作思路 二,又是潛在因素,至此方是上進」,使桂林山水更美、研究
❸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不僅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而且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長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走形式、輕感悟、少興趣、低效率」等問題。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教學觀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認可和實踐。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繼續潛心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體驗來說說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在備課時的,如果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那麼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是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則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因而,教學時,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邊讀邊悟,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同時,學生的認知有限,不聯系背景的話,很難准確把握課文主旨。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閱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
(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
(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
(4)精心設計導入語
一段好的導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設下了疑問: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么久?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學生帶著懸念走如了文本,傾心與文本對話.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新課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目標特別強調閱讀者的個性體驗。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沒有讀,就不能產生語感、不能理解主要內容、句子的含義、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然而,現在的語文課,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提問,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科學有效。可以採用一些方法
1、觀察法
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上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些什麼?有什麼感受?這類問題一提出,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
2、聯系實際法
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學習語文時,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麼?你想怎樣幫助她?她會凍死嗎?
3、抽絲法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例如《童年的發現》。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也可以提問。
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系,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發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環環相扣法
如: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宴子到楚國去見誰?遭到了楚王的什麼?楚王幾次侮辱宴子,是怎樣侮辱的?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全文。
5、橫向遷移法
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個問題,緊接著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如《桂林山水》一文,灕江的水清得怎樣?綠得怎樣?靜的怎樣?
6、矛盾質疑法
利用文中的矛盾說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一石驚起千層浪。如《再見了,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
7、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進行鋪墊。
五、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執教《匆匆》一課時,范讀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學生們反響很大。在抒情的朗讀時,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人生短暫的內涵。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執教《小草,向前走》一課時,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在我的引領下,學生們積極發言,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這令我感動不已。同時布置一個作業: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
閱讀是寫作之母,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閱讀來獲得。沒有知識的積累,就沒有寫作靈感。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❹ 怎樣進行小學高段的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然而閱讀教學是許多教師非常頭痛的教學難點之一,常常無從下手,現結合這幾年執教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談一點體會.
第一階段:整體感知.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建立對課文淺層的語言聯系的認識,形成知覺的認識整體,為深入閱讀掃除障礙.這一階段分試讀、初讀兩步來完成.
試讀是閱讀的准備階段,主要完成兩方面的准備工作.其一是知識上的准備,包括了解作者生平,文章寫作背景,了解與課文有關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術語等,以免造成閱讀障礙.如,學習《小草和大樹》,可以提前閱讀夏洛蒂的《簡愛》.其二是閱讀心理上、情緒上的准備.如,學習《輪椅上的霍金》,大體上了解一下霍金的生平事跡,激發學生敬佩霍金的思想感情,為第一階段激起感情共鳴做好鋪墊.
初讀主要是引導學生從內容入手,通過語言文字感知課文,對課文產生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並將這種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來.這一步驟分三個層次:首先,由教師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提出表述要求作為閱讀提示.閱讀提示大致可以從三方面提出:一是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如「主要寫了什麼?」二是對課文中心的捕捉,如「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三是對課文結構的認識,如「按什麼順序寫的?」然後,教師范讀或學生齊讀、自讀課文.學生初讀課文,一定要出聲朗誦,一字一句,把課文讀正確,此間,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學習生字詞.把課文還可以根據需要輔以圖畫、音樂、錄音、錄像等手段,創設一種與課文內容和諧的氣氛,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和想像產生較准確的印象.最後,讓學生表述獲得的印象.
第二階段:部分理解.部分理解階段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知道語言文字的表達是什麼,同時知道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以逐步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階段由細讀來完成.學生讀課文,大聲朗誦,一字一句,把課文讀正確,在讀的過程中,拿起筆來畫出優美詞句,不理解的詞語.此間,隨時拿起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學習理解詞語.逐段進行理解性默讀或朗讀,分析理解重點詞句,理清文章思路,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小標題;鞏固生字字音,理解生字詞意;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應該認真設計好教學過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准確把握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聯系.第三階段:整體深化.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寫人的文章,要問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高尚品質,寫事的文章,要問學生: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教師可點撥學生,劃出點明中心的句子,或點明中心的段落.這一階段由精讀兩步來完成.
精讀是細讀的繼續與提高.通過精讀,引導學生來品評關鍵詞語,重點句、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進行欣賞性朗讀或默讀,加深思想情感的體驗,使閱讀與生活銜接起來,加深認識,受到教育,學習課文優美語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這一步要注意以下三點:淤讀活.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展開想像,把課文的內容想像成一幅幅畫面.慢慢地邊朗讀邊想像,讀出那種意境,讀出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可以老師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想像畫面,想像意境.這是學生思想感情升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讀美.在深入理解和體會的基礎上,把課文讀得有滋有味,讀的有感情.用有聲有色的語言去釋放和傳達課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激昂還它個更激昂,委婉還它個更委婉.」走到作者的心裡邊去,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還提升了自己的審美能力.盂總結讀.為了內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可讓學生大聲地,有感情地再一次朗讀全文,整體深化.實現由部分到整體認識上的升華,建立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認識和思想感情的體驗,同時有機地進行語文基本功綜合訓練,達到內化吸收的目的.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雙邊活動,是教師、學生及閱讀內容之間對話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分寸、適度.靈活組織學習,不能一人承包、獨攬.閱讀貴在讀,以讀為本;重在思考,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尋求答案.所以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多讀書的時間和機會.
❺ 怎樣搞好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門,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重要環節。《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對我們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和深入,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正悄悄地變化著,改變了以往封閉、僵化的「小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有活力與朝氣。但是卻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1)閱讀課熱熱鬧鬧,感悟不深。許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以讀代講,支解了教材的豐富內容,阻礙了學生對課文整體感悟。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2)觀摩課轟轟烈烈,存在「作秀」的嫌疑。《語文新課程標准》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是卻變成了小組討論的秀,三五成群幾個湊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合作」。這樣的教學,根本談不上是「有效」的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課改專家崔允郭博士曾說:「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科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向課堂四十分鍾要效率?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主動和諧的發展?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在這里,我將結合教學實踐,對閱讀教學談幾點有效性策略。
一、激發興趣,敲響「第一錘」
名特級教師於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導入是這門藝術之中的序幕,它關系著學生的注意力是否能迅速集中,是否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活動。我們要重視這「第一錘」。
(1)巧妙設疑。小學生好奇心強,巧妙設疑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這種獵奇心理。設疑可以從課題入手,也可以從內容入手,我在教學說明文類的課文時,喜歡採用這種方法,以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以此來敲開學生的心門。
(2)以「趣」激「趣」。即用有趣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第一錘」要敲到學生的心坎上,就應該找准學生的興趣點。我執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藉助多媒體這個有聲有色的平台,播放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各種各樣的魚在海底穿梭往來,五光十色的珊瑚翩翩起舞,海星在水底慢慢地蠕動……孩子一下子就被這奇妙的世界所吸引,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很大的幫助。
(3)以「情」燃「情」。特級教師竇桂梅就非常善於煽情,老師富有激情的話語可以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當然,「第一錘」要掌握力度,切莫「過」了頭,要把握時間,不要喧兵奪主。
二、注重策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讀」字當頭。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以讀為本」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在閱讀教學中,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熏陶。同時,教師要學會放手。江西省教育廳教研員徐承芸同志她認為我們在上閱讀課時,問題要少提,書要多讀。我在閱讀教學中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去自讀,深入感受課文內容。而這一過程,我只是在必要時適當地簡單引導。這樣,學生不但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了知識,同時有個別學生還提出了對文中內容的獨特見解,使作者情感得到了深化,內容得到了延伸。在檢測中的閱讀部分,能獨立完成的學生越來越多。
(2)精心引導學生「多思」
引導學生「多思」和放手於學生,二者並不矛盾。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經歷過痛苦的思考,並從思考過的地方生長出自己的思想來,那麼,他就不能真正體會到受教育的快樂。一旦我們只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輕松感和單純的心靈的愉悅,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考力便會被這種所謂的快樂教育所磨鈍,再也沒有力氣去探看復雜的世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疑問,以為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呈現疑問的過程。其實,學生在進入閱讀情境中,本身就會出現一連串的疑問,但由於年齡小,閱讀經驗不足,可能無法把問題進行梳理,有時問題在腦海中會稍縱即逝,出現「無疑而不悟」階段。所以教師必須要吃透教材,吃透閱讀內容,善於抓住學生心理特徵,精心設計疑問,真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當學生初讀課文時,我就抓住了一個問題: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父親與兒子的了不起?畫下有關句子並寫上你的體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拿出筆紛紛找到了相關句子並感悟句子。教師的「善導」便會激發學生的「善疑」「善讀」「善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3)充分調動學生情感參與,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小學高年級閱讀的重頭戲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色彩斑斕、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閱讀教學中,要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游歷知識樂園,讓學生在學習中使用真情對課文進行理解,才能准確與作者及文中主人翁的思想感情達成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記得上學期上全市電教選拔課時,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當品讀父親犧牲這一段時,我重點挖掘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失父之痛」,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加上音樂背景的渲染,我自己都被融入其中,學生的眼睛也不禁紅了,這就是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情到深處自然濃」,讓學生情感參與,更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提高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應達到145萬字。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和延伸,是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小學生除了學好教材以外,再閱讀一些其他書籍,既可以豐富詞語,又可以廣泛的學習語言表達方法,提高讀寫能力,養成自學的習慣。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可組織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有利於促進課外閱讀深入持久地開展。如:開展讀書競賽活動,看誰讀的書多;舉行故事會,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鞏固加深對課外讀物的理解;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談體會,談收獲,相互啟發;還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會等活動。通過這些檢查讀書效果。檢查後,認真總結,表揚認真閱讀的學生,鼓勵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教育家林格認為:「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傳遞給孩子,維護孩子的心力,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能承擔後果、應對變故、改善自身和環境的人。」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加強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究,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達到提高課堂教學之效。
❻ 如何提高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質疑能力是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亞里士多德說:「創造性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質疑能力是指具體提出和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問題意識既是形成質疑能力的前提,又是潛在因素。教師要通過創造性的勞動讓學生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索者。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上進」。又有俗語說:「學問學問,要學還要問」。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討。因此將質疑引進高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維熱點和難點,熱情鼓勵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有了非常重大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教師包辦代替過多,學生沒有養成提問的習慣,更沒有一些有效的提問方法,不知道該從何種角度去提問。因此,如何結合不同類型的文章,在不同的學習環節進行怎樣的質疑成為我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進行實踐的出發點。
二、教學實踐
(一)結合不同類型文章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
小學階段學習的文章大體可以歸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這幾類。文章的文體不同,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也不盡相同。但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從根本上說是一樣的。我給它歸納成「四大任務」。一,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二,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知道作者的寫作目的;四,感悟作者的寫作手法。這四大學習任務應該成為學生進行質疑的出發點,因此,在進行質疑訓練時,我有意識結合不同類型的文章引導學生將對這四大任務的質疑具體化。
1.寫人文章的質疑
以《江姐》一課為例。在教學《江姐》一課時,從這四大任務出發,我和學生在初步討論之後,歸納出以下幾個問題:作者在寫江姐時,是按照怎樣的思路安排材料的?(寫作順序)作者都寫了有關江姐的什麼事?(內容)江姐是怎樣的一個人?(寫作目的)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江姐的表現,來突出她的品質的?(寫作手法)
2.記事文章的質疑
以《在炮兵陣地上》為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在炮兵陣地上發生了什麼事?(內容)事情的過程是怎樣的?(寫作順序)彭總是怎樣一個人?(寫作目的)作者是通過怎樣的具體描寫來展現彭總的優秀品質的?(寫作手法)
3.寫景文章的質疑
以《桂林山水》為例。我們提出了以下的問題:這篇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桂林的山水的?(寫作順序)作者主要描寫了什麼景色(內容――從題目就一目瞭然,所以沒作為質疑的重點)?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感情?作者是怎樣把桂林山水寫的那麼美的?
4.狀物文章的質疑
以《太陽》為例。學生歸納出的問題是:作者從哪幾方面介紹太陽的?(寫作順序)在介紹太陽的特點時,作者是怎樣讓我們感受到太陽很大、離我們很遠、溫度很高的?(寫作手法)
以上只是以點帶面,簡單地再現教學過程中如何結合不同類型文章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讓他們明確不同體裁文章該提出怎樣的問題以引領自己的學習,並不斷的在同類文章的學習中仿照質疑,進行強化,逐步養成質疑習慣,從而達到提高質疑能力的目的。
(二)在不同的學習環節中從不同角度進行質疑
上面提到的從語文的「四大學習任務」出發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不是同時進行的。因為根據人的認識規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從表面到本質。因此,質疑能力培養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在不同的學習環節中從不同角度學會質疑。這些,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識過程,及時幫助學生總結,從而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質疑思路。
初讀一篇文章,我們能做到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淺層次地體會作者的作者的寫作目的,大體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因此,在第一課時提什麼樣的問題,是系統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第一步。具體到一篇文章的教學,還是以《桂林山水》為例。
第一課時:從文章的整體把握,提出質疑問題。
(在完成字詞的學習、學生熟讀課文之後)
一、板書課題
師: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些什麼?
生:桂林山水到底是什麼樣啊?
生: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寫桂林山水的?
生: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是怎樣寫出桂林山水的美麗的?
很顯然,問題一涉及到的是課文內容這個問題;問題二,毋庸置疑,這涉及的是文章的寫作順序;問題三,涉及的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問題四質疑的是寫法問題。由於前面學生有了不同類型文章的質疑思路的基礎,提出這四個問題並不是很困難,但是,在第一課時該提出怎樣有價值的、利於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系統培養質疑能力,很顯然,這樣的質疑不會有太好的效果。因此『結合同學們的質疑,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通讀全文一遍,思考全部問題。一遍課文讀下來,學生看著四個質疑問題,能夠回答出來的只是作者寫了桂林的山,灕江的水。想說出作者所描寫的桂林山水的內容比較困難,更不用說體會作者的情感以及體會描寫景物的手法了。學生。此時,我及時加以質疑的指導:我們初步閱讀一篇文章能大致了解也就是文章的脈絡,(滲透結構的質疑)具體的細節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之後,再次組織學生,閱讀剩餘的內容,學生感受到開頭是總寫桂林山水――「甲天下」,結尾是總結桂林山水如畫一般美。
此時再次通觀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圖。在這時,我及時幫助學生總結,毋庸置疑,這涉及的是文章的寫作順序。此時,我們大家是不是該做一個反思:初讀課文呢,我們首先該提出的問題是什麼呢?學生在充分的讀書體會之後自然跟著老師一起總結出:了解文章的結構(作者的寫作順序)。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次總結、強化:第一課時應該提出的問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明確作者寫作的思路――寫作順序,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目的性更強的領會作者的意圖。肯定的同時,我隨手寫下了板書內容:寫作順序。 仿照這樣的思路,我們繼續通讀課文,學生逐漸發現:通讀之後,在把握結構的基礎上可以很容易地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是,作者是怎樣描寫的生動,感情是怎樣洋溢於字里行間的,不能夠理解得到位。因此,我們在不斷的摸索中歸納出了語文閱讀教學中第一課時的質疑思路:
一、作者的寫作思路
二、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寫作目的的初步體會
至於問題四,寫作手法的應用與描寫內容的、表現寫作目的的關系,需要有另外的時間,深入體會。
第二課時:從寫法入手,進行深層次的質疑。
在初步、整體的把握了課文之後,就進入了深入體會內容、情感、手法的環節。這時設計問題就要具體到課文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的把握,此時的質疑,更是至關重要。因此,在第二課時,設計問題時,我基本上是從第一課時的結束入手。還是以《桂林山水》為例。
在第一課時結束時,我讓學生觀察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那些沒有解決?學生因此提出:下次課我想看看作者是怎樣把桂林山水寫得那麼美的。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語言的歸納,這就成為了第二課時的初步質疑問題――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的?
之所以把它稱之為初步質疑問題,是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隨著體會的不斷深入,問題會越來越精,越來越具有水平。在學習完分述桂林山水即將進入總結段落的學習時,一個學生在通讀最後一段之後,說老師我有個問題:寫桂林山水就寫桂林山水吧,幹嘛還寫後面的內容呢?這個問題,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無暇顧及到的,能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是閱讀水平比較高的學生。但是本著提高學生質疑能力的原則,我還是組織學生在深入探討中體會這一段的精妙之處:把山水融為一體,增添了色彩、生氣,使桂林山水更美。之後,反思同學的質疑,總結出質疑的另一個思路:可以抓住精彩的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質疑,從而體會到,質疑是貫穿於學習的全過程的。只有不斷提出問題,才可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縱觀自己多年的教學工作,可以說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上從一片混沌,到初見眉目,已經有了一些成效,但是,質疑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如何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仍是一個不變的話題。在此,以蘇格拉底的話作為自己今後工作的提示:「問題是接生婆,她幫助新思想的誕生。」質疑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了問題,學生就有了解決問題的內驅力。」我將一如既往,不斷探索、研究。
❼ 如何做好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強調知識灌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導致學生機械接受、死記硬背。教師主導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缺乏自主性,嚴重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❽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重視單元導讀,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解讀教材發現,每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專題把各項教材內容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每組教材的「導語」,通過簡單的幾句話,點出本組的專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簡短的導語點明了本組的主題--童年。後面的課文、語文園地等都圍繞這一專題來安排。這樣的編排體系,體現了《課程標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瑣,加強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首先關注導讀的導向,並根據導讀進行有意識、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訓練,而且在教學中讓學生養成閱讀導讀的習慣,在每單元學習前花上三、五分鍾讀、議導讀,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單元整合意識。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正如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毫無興趣,只是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願望」。小學語文閱讀,是學生個體的自主閱讀。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營造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教師應面帶笑容,和藹親切,愉快的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學生,讓學生想讀、樂讀、真讀。如在教學李白詩歌《望廬山瀑布》之時,先放輕音樂,然後用幻燈或信息技術展示廬山瀑布的奇麗、雄偉、壯觀之景,師生在聲、像情之中進入詩的意境,心隨情動,情動與辭發。同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其啟蒙而引其趣」,引導學生閱讀興趣的堅持,讓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興趣持久。
三、鼓勵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
古人雲:「學貴多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家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以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在新課程教學中,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去探究,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主動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讀懂文本,讀活文意。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十九課《最大的書》時,教師板書課題後問學生:「看了這個題目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就題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問題,如「最大的書是什麼樣子?」「為什麼稱為最大的書?」「最大的書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教師再指導學生合作學習並稍加點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的具體特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大膽放權: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大膽思考,大膽提問;二是創設民主、寬松的閱讀環境,拓展學生的閱讀時空;三是精心設計「問題」,教會學生質疑,深於文本探究。如教《山行》這首詩時,任讓學生閱讀,品味詩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讓學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時有什麼感受,談體會。
四、教會學法,提高學生閱讀思維能力
1、分布閱讀,培養良好讀書習慣。正確朗讀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習慣的培養,是小學語文課堂重要的教學任務,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2、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多元化解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永遠是以問題開始的,鼓勵學生對文本嘗試多角度質疑問難。比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思考點:(1)藺相如會不會與和氏璧一起撞柱子,為什麼?(2)澠池會上,秦國與趙國是打成平手還是分不出勝負?(3)廉頗負荊請罪,他到底有沒有罪?這一設計,學生閱讀後,會眾說紛紜,思維非常活躍。
3、發展求異思維,突出創新思維。如教學課文《落花生》時,雖文本朴實無華,但真情實感躍於紙上。讓學生反復閱讀,品味花生與做人有什麼聯系?平凡與偉大,怎樣理解?
4、拓展思維空間,激勵想像創新。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想像,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創造思維。如一問多答,一詞多解。教學《跳水》一文時,讓學生閱讀,想像「當船長逼兒子跳水時」,會有哪些結果,你對此有什麼感受?從而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收獲。
❾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教學不僅影響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而且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長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直存在著「走形式、輕感悟、少興趣、低效率」等問題。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教學觀念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認可和實踐。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繼續潛心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體驗來說說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在備課時的,如果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那麼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是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則不然。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因而,教學時,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邊讀邊悟,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同時,學生的認知有限,不聯系背景的話,很難准確把握課文主旨。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閱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嘗試:(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 (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入語一段好的導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設下了疑問: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么久?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學生帶著懸念走如了文本,傾心與文本對話.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新課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目標特別強調閱讀者的個性體驗。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沒有讀,就不能產生語感、不能理解主要內容、句子的含義、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然而,現在的語文課,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四、巧妙提問,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科學有效。可以採用一些方法1、觀察法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上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些什麼?有什麼感受?這類問題一提出,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2、聯系實際法 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學習語文時,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麼?你想怎樣幫助她?她會凍死嗎?3、抽絲法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例如《童年的發現》。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也可以提問。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系,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發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4、環環相扣法如: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宴子到楚國去見誰?遭到了楚王的什麼?楚王幾次侮辱宴子,是怎樣侮辱的?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全文。5、橫向遷移法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個問題,緊接著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如《桂林山水》一文,灕江的水清得怎樣?綠得怎樣?靜的怎樣?6、矛盾質疑法利用文中的矛盾說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一石驚起千層浪。如《再見了,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7、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進行鋪墊。 五、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1、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執教《匆匆》一課時,范讀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學生們反響很大。在抒情的朗讀時,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人生短暫的內涵。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執教《小草,向前走》一課時,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在我的引領下,學生們積極發言,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這令我感動不已。同時布置一個作業: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閱讀是寫作之母,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閱讀來獲得。沒有知識的積累,就沒有寫作靈感。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