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小專題研究
小學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一、目的意義
1、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是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課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過數學小課題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在整體素質上有明顯的提高。
2、通過數學小課題研究,在中高年級逐步形成一批優秀學生群體,這些學生應該能在數學學習、能力發展中為全體學生樹立榜樣,從而為數學學科建設提供重要支持。
3、開展數學數學小課題研究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開展數學數學小課題研究是教師拓寬教學視野、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數學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重要途徑。
二、總體要求
中年級以撰寫數學小發現、小體會為主,把握好「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訓練應體現思維的發散性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高年級撰寫數學小試驗、小調查為主,引導學以致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數學學習引導講發現、重創造。在數學課堂教學和數學興趣小組或者中,引導學生能夠積極敢於思考,善於發現,特別是鼓勵學生敢於獨立思考,發表不同意見。
2、、在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方法重於知識、過程重於結論、思維重於記憶、長遠重於眼前的評價思想,特別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概括與提煉,逐步形成數學能力。
3、引導部分興趣小組的學生進行一些調查活動,如節儉、環境、交通、運動、經濟、實踐等方面開展系列研究,然後用數學的方法去分析,寫出小調查、小報告。
4、引導學生讀好《小學生數學報》、《時代學習報》、《數學大世界》等數學報刊雜志,指導學生寫好數學小發現或小試驗或小調查,積極向學生報刊投稿。
5、在適當時候,出一些數學小課題研究專輯,在《小學生數學報》上出一些專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成功。
參考資料: 網路
Ⅱ 小學數學課題結題報告怎麼寫
小學數學課題結題報告怎麼寫?根據自己的解題主題,還有目標完成什麼目標達到什麼要求,就問一下總結
Ⅲ 怎樣做小學數學專題研究
我是西南大學畢業的學生,以前讀小學成績不好,但我後來成績突飛猛進,我想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和數學關系正常,不能感覺一上數學課,就感覺很累很害怕,最好能喜歡數學老師,和他以正常朋友相處。別讓全身異味老師討厭你。
第二,新課之前一定注意預習新課,之後抓住課堂的前20-30分鍾,一般的老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都在上課之前的那段時間,掌握一個例題很簡單也很容易,但是注意補充例題,找到相關例題多看,有興趣的可以拿筆畫畫,寫寫,大概能知道這個題目是考你哪方面內容的,就夠了,不想做就不做。要知道大部分人都能聽懂例題,如果你和別人知道的一樣,很顯然成績只能一般,但是也不至於不及格。
第三,注意總結,例如學完新課之後,考完試之後,當你拿到試卷之後,考多少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試卷上,你會多少??究竟哪些題目做的時候模稜兩可?不要去羨慕考試高分的同學!你一定要自己知道,分數不能代表一切,它是對你前段時間的小結吧了!不要心想我付出那麼多,怎麼考的那麼少??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有也要慢慢淡忘,如果這種思想發展下去,這會喪失你積極進取的心。反過來你要這樣想:「我的努力不夠,我比別人差的還很遠很遠,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要更加努力,既然我考成這樣,在某些地方還不如別人,要相信往往自己認為自己成績的很好,或者感覺已經差不多了的人,一旦遇到問題馬上就失敗,因此你必須要重視你自己犯錯的地方。找到錯誤之後,現在要做的是,買個筆記本,把你做錯的地方按照試卷上的一一抄錄下來,在老師沒有講解之前,最好自己提前好好想想,當然自己能知道什麼地方錯了更好,如果實在想不通,再等老師講解的時候好好聽,也許老師可能在講解你的題目時,老師認為簡單一筆帶過,但是如果你不會還是要問,最好先問同學,一般同學的講解的更容易聽懂,同學不想給你說,你就去問老師,如果你一旦放棄第一個不會的題目,未來的第二個,第三個,,,越積越多,一直到考試不及格,喪失戰鬥力!
第四,過個三五天就把你曾經出錯的題目拿過來看看,有必要就重新做一遍!其實數學也是需要背誦的,要看你怎麼去理解,我說的背誦並不是像語文那樣一字不差部錯的背出來,而是經常在腦子里翻一遍!當你覺得試卷很簡單,就是做不對的時候,那就說明你心態有問題,你太輕視它了,否則為什麼做不對?聰明的人做試卷的時候,就能想到別人做這個題目的時候會出錯,錯在什麼地方你自己都能心中有數?一次馬虎不代表什麼?兩次也不能說明問題,如果你一再的范,那就是笨蛋?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就是笨蛋!以前別人曾經嘲笑過我笨蛋,但是我就直接和他說,我就是笨蛋,我還笑!!有些時候不能太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要懂得承擔!我先提前說,如果連認錯的勇氣都沒有的人,將來到社會上定會吃大虧,成不了大氣候!
總之作為學生要注意的就是:上課之前預習新課,上課的前20-30分鍾認真聽課,注意拓展自己知識。買個筆記本,記住你做錯的題目,經常拿過來看,確保下次一定不會出錯,就夠了!課後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去努力,課後的時間,是你學習英語,化學,物理,地理等其他學科的時間。如果都能像學習數學學習其他科目,成績應該不會太差!
作為老師,我想教數學和其他科目有千差萬別的區別,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比哪個都困難!因為數學是需要理解的,需要讓別人聽懂的!
我以前幫過一個小女孩做過家教,教她數學,等我認識她的時候,她是個初三的學生,我覺得在她腦子里,她啥也不會,也不是不會,她就直接說,我不懂,什麼都不懂?我拿她的教科書經常給她講例題,讓她聽懂,聽懂就把她記下來,每當她記到四五十個例題的時候,我就給她考試,發現她能考及格,後來我再把她不會的例題和新科在一起講,並且告訴她這個例題是有哪個例題延伸來的,僅接著我再給她考試,慢慢的似乎對數學大概有些意會了,當然有些題目她也確實是不能理解,例如有個題目是這樣,往一個槽子裡面注水,例如3小時候能注滿,四小時就能放完,在她腦子里,就覺得那個槽子是永遠注不滿的,我就直接告訴她時間的倒數,大時間減去小時間,之後你再取倒數就是正確答案 以後遇到這樣的題目你就不要看,直接做,慢慢的她就知道了。有些學生,有些題目可能目前她們無法理解,要能很好的理解拋物線,理解起來就不是那麼困難了 !
其實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能當個老師,但是畢業之後沒能實現,覺得當個老師給被人講解知識,別人能聽懂很有成就感!教學生,主要就是,給他們做好例題的分析,讓他們徹底知道例題的意思,哲學上說,萬事都存在著因果聯系,把這個數學這個問號?講的清楚,並且經常在黑板上多寫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題目,讓他們記住,考試的時候就去考例題,其實中高,高考,都沒有多難的,我認為只要基礎知識穩步,做其他的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考試不能考的太急,太多,我覺得有必要,同一張試卷可以連續考2.3次,這樣也能檢測出究竟學生有沒有在聽課,如果成績還不如從前,證明大部分學生心理沒在學習上,那還得找到學生,心理究竟在想什麼!
也不知道寫了多少?寫了什麼?但是前段時間清華建校百年,心理深有體會,人就這一輩子,上不了清華,只能有遺憾了!
下面貌似有人再問,
下面貌似有人再問,
某班有學生51人男生人數的4分之3等於女生人數的3分之2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一般這樣做,
設某班男生為 X(人) 女生為y( 人)
根據題意得出 X(男生)+Y(女生)=51(人)
3/4X-2/3Y = 0
求解 X=24人
Y=27人
答:本班男生24人 女生27人。
Ⅳ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題研究報告
(一)核心概念
1.課標關於有效數學教學的相關界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關於課題研究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
課題組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組織和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其中的發展,包括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的發展;學生智慧的發展;生成性的發展;面向未來的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而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聽課觀察中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新課程理念有差異,課堂教學低效。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重「結果」輕「過程」,練習欠精當,事倍功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過程簡短,全員參與性不夠);學力培養不夠,學生學習能力不強;課堂評價浮於表面,缺乏導向性和激勵性等。針對這些問題,結合《雲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指南》,我們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本研究著眼於以學生長遠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三)研究內容及假設
1. 研究內容
(1)學習相關理論和已有研究成果,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核心理念;
(2)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設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不僅可以將國內外有關系統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中,實現已有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升值,還可以為其它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參考,帶動其它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
(一)相關研究成果
國外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有維果茨基的兒童最近發展區和最佳教學階段學說,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說等等。從中,我們可以對教學有效性進行探尋。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還有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實驗報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學價值觀》《重建教學過程觀》《重建教學評價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縱觀國內外研究,多是側重於宏觀理論研究,相對微觀的、可直接用於指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們進一步探究。基於此,我們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這一研究課題,著力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研究理論基礎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
崔允漷認為: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3、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有兩種水平,即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 「教學應當是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設置的問題應該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才是合適的,所謂「摘挑子,要讓學生跳一跳」。如果問題設在現有發展水平區域內,學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對學生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但如果問題設在超過最近發展區,學生即使使勁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對學生也同樣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4、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
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准來看,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觀點,最優化最重要的標準是效果和時間,所有的教學行動都要使師生耗費最少的必要勞動時間,而獲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5、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的理論要點:
(1)90%以上的學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學習目標,區別僅是時間長短;
(2)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綜合總結性評價。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長安小學1-6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重點是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六年級的3個班)的課堂教學。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藉助網路和有關書籍,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2、調查法
對學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進行調查,並作理性分析。
3、實驗總結法
主要是採用班級教學實驗研究,通過一定時期的實驗,對階段實驗進行總結,從中找出優劣,更好地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10年8—12月):准備和啟動階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實驗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組成員工作任務。
2010年9月1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並對課題研究組成員進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負責;組織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由柳昌雨、毛自環、王懷偉、黃天壽負責;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黃天壽負責;在實驗驗證、個案分析中不斷完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黃天壽、楊艷、駱燁、周吉飛負責;整理分析課題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推出研究成果,並做一定范圍的推廣普及工作,形成結題報告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負責。
2.理論學習反思。
2010年9—11月,組織課題研究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重點學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和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等。同時,還組織課題研究組教師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撰寫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向各級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參加各級教育教學論文評審活動。
3.籌備舉行開題報告活動。
2010年11月2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商量決定舉行課題開題報告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及活動議程,並確定由課題負責人作開題報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課題開題報告會在長安小學舉行。會上,鄉中心校校長李縉鈄作動員講話並宣讀立項通知;課題負責人王忠穩作開題報告;鄉中心學校陳遠強代表評議專家組作評議;課題組成員付兵老師代表課題組作表態發言。開題報告會為課題組指明了方向,使參加研究的教師明確了任務。課題研究組依據與會領導和評議專家指導意見進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11年1—7月):研究實施階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確定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
2011年2月25日,為了使實驗研究順利進行,確保便於科學、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課題組對長安小學六年級的3個班分別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將這3個班的2010年春季學期統一抽測的數學平均成績分別進行對照,最後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中間水平的的班級確定為實驗對照班,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較高和較低的班級確定為實驗班。六丙班為實驗對照班,六甲班、六乙班為實驗班。
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數學平均成績對照表
年級 六年級
班級 丙班
(對照班) 甲班
(實驗班) 乙班
(實驗班)
2010年春
(實驗前) 76.5 78.5 75.5
與對照班差距
(實驗前) — +2 -1
由上表可見,實驗前實驗班六年級甲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高2分,實驗班乙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低1分。三個班的數學成績差距不大,基本處於平衡發展水平,便於今後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初步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課題研究組組織研究成員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並召開會議討論研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的行為反思。
Ⅳ 求一篇小學數學小課題研究報告
小課題研究報告
----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我發現數學教學總是與生活有所隔離,這樣就使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學難度,為此,我覺得教師應該在課題研究中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因此我確立了小課題----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1、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學習態度。通過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相關背景從多種渠道中加以發掘,凸現出該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呈現知識的產生、發展、變化過程,揭示該知識的發展規律和本質,認識對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影響和真實意義,從而增強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賦予個人的現實意義,促使學生形成端正、穩定的學習態度。
2、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的研究通過引導學生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鼓勵學生主動以多種途徑去尋求問題的情景,並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引導學生用准確、嚴格、簡練的數學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結論。
3、創設生活化數學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研究,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即教學內容生活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語言、實物演示、游戲活動、多媒體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來模擬、再現和創設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於教學全過程,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建立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課堂教學方式,即教學過程生活化。通過設置開放性、實踐性等作業形式,使學生及時將數學知識應用、驗證於日常生活,並將此過程中再次積累的新經驗反復驗證於課堂與生活之間,即作業形式生活化。
4、豐富學生數學生活實踐體驗,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研究,通過對課內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以多種途徑、形式的數學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數學經驗,留心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多方解決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應用、驗證數學知識,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
5、挖掘學生現實生活教育資源,培養學生自我拓展的意識及學習品質的研究通過對學生所處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等現實環境的關注,從中挖掘與學生數學學習密切相關的生活要素,結合學生個體或者群體的實際認知水平,加以開發、提煉、加工和整合,使之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生活教育資源而進行合理的利用,引導學生在對知識經驗的積累、驗證、鞏固、應用等過程中,不斷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數學意識及數學學習品質。
三、 課題研究原則:
1、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而老師則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材的教學內容及呈現形式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去獲得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及討論交流的機會,進而獲得數學結論,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這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和基本規律決定的。
2、實踐性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一旦離開了學習實踐,學生就不能成為主體,因此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和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3、開放性
數學課堂生活化,就必須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實驗、活動的機會,使新教材的教學更容易體現「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實踐」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引進和用好開放題,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參與機會和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發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
數學來源於生活。新課程標准指導下的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數學走進他們的生活,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的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走進生活、大膽實踐,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真正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課題探究的內容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1、聯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問題無處不在,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產生數學問題,並激發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慾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應十分重視讓學生歸納已有生活經驗,並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時,先用投影片出示學生平時常見的扇子、書、紅領巾、皮球等實物,然後抽去實物,留下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發現這些圖形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無形中產生了自主探究的興趣。再如,在教學「商的近似值」時,可以讓學生試著做一下如「150÷44」一類的除法式題,當學生除不盡時,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數學問題自然產生,再學習「商的近似值」知識,適時地滿足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需求。
2、創設情境、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
新知識呈現方式發生了變化,必須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改變,從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有充分的課前准備,真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摸摸、拼拼、塗塗、量量,在「生活化」的動手操作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識。
3、走進生活,用新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學生學習數學是為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少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後,可以布置學生回家測量家裡客廳的長和寬,求出面積,再測量一下一塊地磚的長和寬並計算面積,最後算一算客廳里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這就必然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但更重要的是把課內外緊緊結合起來,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4、開展實踐活動,真正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實踐與綜合運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拓寬數學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認知和行為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水平。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烙餅時,我就讓他們回家觀察媽媽平時是怎樣做的,這樣既容易學會知識又增長了他們的生活的經驗。這樣,讓學生養成留心身邊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並自覺的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使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富有魅力,對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都十分的重要。
五、課題研究的實踐探索及措施落實
在研究的初級階段,我發現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兩者還是有所隔離,學生還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知識,然後又在教師的指引下解決問題,缺乏自主地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動獲取知識與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這個問題的根源歸根到底還是我們教師設計的活動是否稱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動。因此,本階段要通過研究,使教師逐步把課題思想貫穿到平時的教學中去,注重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注重學習活動的設計,使我的課堂有新的起色,無論拿到怎樣一個內容都知道從生活中找尋它的模型。並引導老師在反思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點解決如何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下面就從幾個方面談一下課題的實踐探索及措施落實:
首先捕捉「生活現象」,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生日時我們切生日蛋糕,怎樣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樣多?學生討論,然後自己動手也來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樣多……最後,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樣多(每份同樣多),這叫「平均分」。這樣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現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學生增加了動手操作的機會,而且使學生對新概念感到新穎、親切。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其次聯系「生活畫面」,揭示規律
學生的非形式數學知識,生活中的數學常識、經驗的建立首先必須依賴於實踐活動,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師若能創造性地將數學知識融合於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以幫助學生學好數學。
如我在教學「簡單的分數加法」時,創設生活場面,每個學生拿出兩個八分之八的圓,先讓學生組成小組給圓塗色(塗成不同的幾份),然後把兩個圓重疊,看一下兩個圓的塗色部分加起來是多少?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再次設計「生活情景」,開展演練
數學知識應加以演練才得以鞏固,數學技能也應加以反復練習才能習得。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有利於實實在在地提高能力。
如在教學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在學生對此類應用題的結構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時,我布置了這樣一個活動:同桌兩個同學合作,將相遇問題的應用題中的情節表演出來,並口頭編應用題,解答……那麼,如果沒有同桌幫忙,你一個人可以表演嗎?學生興趣很濃,紛紛舉手示範。經過這樣的演練,學生對「兩地,同時,相向(對),相遇」等有了實實在在的了解。
教師應該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
最後返回「生活天地」,廣為溝通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作廣泛溝通,會使學生「領悟」出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數學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這個重要道理。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生活數學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的帶到生活中去,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六、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效。
1、加強了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3、降低了教學難度。
4、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5、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
一年來,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和理論素養的提升這兩方面。。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過程,我的體會頗多:
第一,本課題的研究在我的努力下,在「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我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次,今後研究還需不斷加深,向更深的層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對本課題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教師」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進行「學生」方面的研究,即對「學生參與」的研究還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課堂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比較好地解決了研究過程中的方法問題,但我感覺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到位,特別是對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方面還需加大監控力度,以進一步做好質的研究。
七、課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本課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課教師能在平時的實踐中,將某些現象、想法、感受及時總結、提煉,並能上升至理論層面,而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還遠遠沒有達到。
2、對個案的理解不全面,實踐中有應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這樣的態度需在今後的實驗中加以改進。
3、探討出「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育教學實踐,形成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也是一個難點。
4、學生層次不整齊,加上現有的條件有限(如學生家庭條件的限制)使得課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5、本課題研究成果主要通過課題總結報告、教學研究論文等形式呈現。但是,如何使這些成果能夠深刻體現設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實到日常具體教學過程中,還也是是一個研究的難點。
八、對今後工作的幾點思考
1、如何改變組織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生活化的數學」活動中來,是今後應該改進的地方。
2、通過研究探討、摸索出「生活——數學——生活」的數學教學模式,並加以推廣,用它指導我今後的數學教學工作。
總之,該課題實施一年來,我覺得自己的理論素養提高了。而且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能夠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及時收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再把這些問題移進課堂,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內容源於學生現實生活,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手段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學生學習活動應用、驗證於日常生活,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並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達到提高和完善學生的數學素養的目的。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這就是我今後研究的主要方向。
Ⅵ 數學課題報告怎麼寫
數學課題中期評估報告
http://www.jtcnxx.cn/jxyj/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7
數學自主創新課題總結報告
http://www.yjcx.net/keti/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
《全面的數學教育研究》課題工作報告
《全面的數學教育研究》是江蘇省教研室立項的研究課題,於2000年9月制定方案並成立實驗課題組,至2005年5月基本完成實驗任務。現謹將實驗工作的開展情況作一簡要匯報:
一、推進課改,確立研究課題
《新的課程標准》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有價值的數學」不僅指相關數學知識的學習,還要有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和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形成,有助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必要的數學」最基本的是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逐步領悟學習數學與個人的關系,感受成功,增進自信。
2000年,我們提出了《全面的數學教育研究》方案,確立全面的數學教育觀,即數學作為一種文化,既有其科學性因素,又有其人文性因素,糾正把數學教育只當成思維訓練甚至是解題訓練的偏狹的教育觀,使學生接受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整合的全面的數學教育。注重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和個性張揚,注重數學學習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
課題的研究為課程改革提供了智力資源。
二、強化管理,提高課題研究實效
1、健全網路,營造實驗研究氛圍
本課題研究由廣陵區教研室和東關小學合作進行,校教科室負責理論指導,教導處負責協調實施工作。
在課題研究小組中,教研組長負責本組的實驗工作,每位老師是課題研究的直接操作者。具體職責分工如下:
課題組組 長:孫 書 陳士文 韋波富
課題組副組長:方智煒 高峰齡
一年級組組長:方智煒 組員:王 麗、朱美華、吳佳佳
二年級組組長:周 泉 組員:胡 嫻、鄭 清、丁 莉
三年級組組長:江 旭 組員:卞長征、王葉琴、李之輝
四年級組組長:李文新 組員:陳圓方、田家琪、周 祥、錢 婷
五年級組組長:高峰齡 組員:仇梅生、戴學英、劉 璇
六年級組組長:賈亞健 組員:趙冬芹、華壽豐、丁 亮、任世軍、張舒弛、徐秀梅
2、調查研究,明確工作主攻方向
在實驗研究初期,陳士文主任組織了「關於小學數學教師數學觀」的調查。在選擇實驗研究教師時,不僅要關注教師的一般業務技能,更主要是關注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因為觀念決定實驗的科研層次與境界。在對教師進行培訓時,不光要注重一般性技能的培訓,更重要的是使教師們確立全面的數學觀,即數學作為一種文化,既有其科學因素又有其人文因素。糾正把數學教育只當成邏輯思維訓練甚至是解題訓練的偏狹的教學觀。在進行教科研時既要有常規的大眾型的聽課、評課活動,也要有深度的觀念方面的交流與碰撞。事實上,教育教學中很多差異歸根結底是認識上的差異。通過確定專題、組織教師進行討論,提高認識。
同時韋波富校長組織了「學生需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課堂」的調查。發現學生課堂上最快樂的事——交往,課堂上最感興趣的內容——新奇而富於挑戰,課堂上最喜歡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對未來課堂的嚮往—— 「在線學習」。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實驗研究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教師和學生上,實驗研究的主陣地放在了課堂。
3、完善制度,提高專題研究成效
確定專題
明確課題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是課題實施開展的重要保證。為此,每個教研組在每個學期都圍繞課題制訂研究的子課題,在平時教育教學過程中注意收集、積累,為課題研究提供第一手詳實的資料。在學年初始,課題組根據課題擬出專題參考目錄,每位教師自我選擇,確立個人研究專題,課題組歸類整理,方便教師交流組合。每位教師有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每個人都圍繞著總課題實施。
落實研究
為了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質量,理論指導必不可少。教師不僅主動地查閱資料,學校還邀請專家、學者、特級教師為老師作講座,使研究有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礎。
課題組定期召開會議了解進度及傳播信息,對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調整或修改研究的具體內容。教師平時的教育教學就圍繞專題展開,收集資料,實踐、總結。每周的教研活動,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或大組、或小組,就實驗的情況及時交流,把握方向。讓研究主題接近的教師在一起交流,探討得失,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
為使實驗研究推向深入,每個教研組要上精品課,每組對精品課的設計反復推敲,仔細斟酌,將個人思想與大組教研有機結合,課後進行反思和評議。在學生中,我們開展學生體驗日記的交流等活動。關注教師的發展與學生的成長,成為實驗的關鍵。
交流經驗
每學期教師根據研究專題寫出論文。我校在實驗過程中,對教師的論文採取了答辯的方法,學校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論文答辯的導師,以大組教研的形式交流經驗,接受專家的指導。教師經歷了一次次的答辯,經驗的總結日趨成熟,使實驗研究真正做到人人有課題、人人有研究,形成大組研究、小組研究、課堂研究、沙龍研究、網路研究等多種形式並存的研究格局。
4、立足課堂,落實全面的數學教育觀
課題的研究離不開課堂教學,每位教師每學期要上1—2節教研課,每個教研組每學期要上4—5節專家指導課,每位青年教師每學期要上交流匯報課,教研組長每學期要上示範課……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在先進理論的指導下,扎實地開展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圍繞課題,提出課堂教學中分析教材、集體備課、上課、課後評析的關注點:是否有機地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引入;是否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是否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教學;開放題的設計及運用;教、學的方式是否有利於課堂的動態生成;是否滲透數學的發展史,讓學生體驗數學中的美與辨證法;評價是否有效等。
三、師生共進,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學生的發展可以體現課題研究的開展情況。我校每位教師積極參加實踐和研究,學生在開放式課堂教學環境中了解數學的發展史、感受數學中的美與辨證法、增強了對數學的情感,滲透數學思想,發展數學思維。學生的《數學體驗日記》、《數學童話》、《思維火花》等已整理成冊。在2005年《小學生數學報》暑期合訂本中刊登了「我們愛數學—東關小學」學生專版。學生在實驗中得到發展。
課題實驗研究的開展,老師們的教學理念得到了轉變,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數學文化,突出數學的基礎性與工具性,對學生進行開放的、全面的評價。我校已完成了各年級開放題集,十多位老師參與編寫了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數學指導用書》。校本教材《數學智慧通》也已出版,其中數學文化作為一個版塊編入其中,這些都是老師們平時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教師在課題實驗研究中部分成果,如《教學設計集》、《教學案例集》、《教學論文集》等都已收編成冊。實驗實施過程中,多名教師的論文獲市「教海探航」徵文比賽一等獎;多篇文章發表於省、市、區級刊物;方智煒老師在「揚州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高峰齡老師在「揚州市百堂好課會課活動」中獲一等獎;多名教師在每屆廣陵區「育花課」比賽中均獲一等獎……教師的快速成長得益於課題的研究,教師的快速成長又有力地推動著實驗的深入開展。
《全面的數學教育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的研究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還不夠深入,在今後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實踐,不斷探索。
Ⅶ 小學數學研究報告
一、研究背景
當前國際教育改革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是,其著眼點由關注教師的教轉而日益重視學生的學。人們逐漸深刻地認識到,只有真正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從學生長遠發展來說,教給學習方法是培養、發展學生能力的需要。對於學生來講,要學會學習,就得擁有一定的學習策略;對於教師來講,設法提高學生的策略學習水平,讓學生用良好的學習策略來控制他們的學習過程,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也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有的學生輕輕鬆鬆學得好,有的學生費盡力氣也沒學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學生應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學習策略所表現出來的差異引起的。然而,由於長期受重教輕學的影響,往往忽視對學生不同認知風格與不同內容策略學習的研究,以致阻礙教學改革的進程,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難以得到發展,嚴重影響了學習質量的提高。
基於上述認識和思考,我們通過對「小學數學策略學習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試圖增強廣大教師對「策略學習」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推動具體學科的「策略學習」的系統研究,有效地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有效地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二、概念的界定
根據數學及其學習的特點,我們認為,所謂數學策略學習是指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習者為完成具體的任務或實現某種學習目標對學習方法和措施進行選擇和調控的活動。數學學習策略作為一種旨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執行監控系統,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徵:
(1)層次性與整體性的統一。首先,數學學習策略是由數學課堂學習基本策略與內在的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等要素構成的,它們各自相對獨立,層次清晰,彼此密切聯系,形成一個整體。其次,在功能上,元認知策略要通過認知策略來體現,而認知策略又必須在元認知策略的指導和調控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另外,從活動程序來看,一個獨立的活動步驟是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數學學習策略的,數學學習策略是由一些具有連續性的活動步驟構成的相對完整的活動過程。
(2)靈活性與穩定性的統一。一個具有策略意識的學生對策略的使用能夠因時、因地、因內容而不斷的變化,能夠對學習行為方式進行自主選擇,能夠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但是學習策略又是穩定的,任何一種學習策略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也都有自己的運行程序。可見,數學學習策略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的有機統一體。
(3)外顯性與內隱性的統一。數學學習策略既是一種外部操作程序,同時又是一種內部調控活動,它是一個外部操作與內部調控互相協調、有機統一的活動過程。從外部看,無論是學習措施的選擇與使用,還是學習過程的安排與實施都是一些看得見的外顯行為。但是,這些外顯行為並不是那種無意識的自發活動,而是學習者根據一定的學習目標在自身的內部言語調控下實施的一種有計劃、有步驟的學習行為。很明顯,數學學習策略的實施過程是學習者的內部心智活動與外部操作行為的高度融合。
三、研究的成效
(一)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極大地促進和提高了教師對學習策略的認識,比較系統地總結了小學數學策略學習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初步形成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學習案例,使策略學習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
1、 明確了學習策略內容的構成要素,初步構建了研究的基本框架。
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文獻,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通過對學習策略要素構成與分類的主要觀點進行分析與提煉,認為數學學習策略主要由數學學習方法、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三個層面要素構成,這樣就初步構建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同時,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科特點,結合教學實踐,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尋找研究的突破口:①數學課堂學習基本策略(探究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策略、合作學習策略、體驗學習策略等);②數學學習的認知策略(注意策略、思維策略、想像策略、轉化策略、檢驗策略、復習策略等)與元認知策略;③數學任務學習策略(概念學習策略、規則學習策略、問題解決學習策略、計算學習策略、空間與圖形學習策略、代數知識學習策略等)。
2、通過思考,理清了學習策略與數學學習方法、認知策略及元認知策略之間的關系,有效地保證了研究的正確方向。
(1)學習策略與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的關系
學習策略是指整個學習活動的策略,它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等,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都是學習策略的重要的核心組成成分,是有效運用學習策略的基礎和前提。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與學習策略具有因果關系,即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的改進是學習策略改進的原因。
(2)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的關系
認知策略的主要功能是在學生從事的認知活動中,幫助他們達到認知目標;而元認知策略的主要功能是向學生提供有關認知活動或活動進展的信息,它對整個學習活動起著控制和協調的作用。作為一個學習者,如果只擁有認知策略,而缺乏元認知策略來幫助自己決定在哪種情況下使用某種策略,或改變策略,那麼他不會成為成功的學習者。反之,如果沒有可供使用的認知策略,那麼元認知策略的運用則缺乏相應的對象。因此,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但又是有區別的,其主要區別有三方面:①認知策略是元認知策略應用的基礎;②元認知策略的發展落後於認知策略的發展;③認知策略直接作用於學習活動,而元認知策略是通過對認知策略等方面的調控間接作用於學習活動的。
(3)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的關系
由於學習策略是由多種學習方法優化組合而成的方法體系,因此學習方法是構成學習策略的基本要素,它是學習策略的知識和技能基礎。有人認為,學習方法是指學習者用在編碼、儲存、提取、運用等認知過程中的認知方式或技能,這一定義基本上反映了學習方法的本質屬性。而數學學習方法是指學習者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用以獲取數學知識和技能、促進發展的活動方式,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確切的使用范圍和很強的操作性的具體學習方法,如觀察、操作、實驗、猜測、驗證、模仿、討論、交流、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審題、解題、預習、復習等。數學學習策略和數學學習方法是兩個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嚴格區別的不同概念,如果我們把前者看成是一種「戰略」,那麼後者就是構成這種戰略的「戰術」。雖然從整體講「戰略」決定「戰術」,但反過來「戰術」也直接影響著「戰略」的實施。可見,數學學習方法在數學學習策略的構成要素中始終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因素,它不僅決定著數學學習策略實施的基本途徑和活動方式,而且還影響著數學學習策略的實施效果。
3、通過實踐,系統地總結了小學數學學習策略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初步形成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學習策略案例。
通過實踐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強的策略體系和案例。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著重對小學數學學習策略的具體內容和形式進行了系統地總結,現把數學學習策略的具體內容列成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