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學小論文600字左右,快快吧
初中數學小論文今天,在我們數學俱樂部里,老師給我們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題目,其實也是一道有些復雜的找規律題目,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列數:1,2,3,2,1,2,3,4,3,2,3,4,5,4,3,4,5,……。這列數字中前240個數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題目,心裡猛然想到,這題目必須得按照規律來做。 想法一:開始我便先試著先3個一組來求和,6,5,10,9,12,15,14……。這樣一看,這些數字各有特徵,關鍵就是找不出合適的規律。於是,我又找4個一組來求和,8,10,12,16,20……。仔細一看,好像也沒什麼規律,我只好再試著找5個一組來求和,9,14,19,24……,這樣一來就非常明顯的看出它們是等數列,我非常高興,再把240÷5=48(組),5個一組,(1、2、3、2、1),(2、3、4、3、2),(3、4、5、4、3),(4、5、6、5、4)……那麼就可以求出末項的和,9+47×5=244,把首項加末項的和乘項數除以2,(9+244)×48÷2=6072。這樣就完成了! 想法二:我又發現每組開頭第一個數字恰好分別是1,2,3,4……48,那麼另一種方法就產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這樣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個理得清楚而且又實用的方法! 想法三:我又發現有N組時,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組數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這個規律也是要通過不斷來細心觀察與研究得來的,這個規律雖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還要比其他兩種方法更容易些。 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種解法,其實方法還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來找其中的規律,解其中的奧秘!
無意間在《初中生數學報》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講3個人住旅館,原本是3人每人10元住一間房,後來店長說今天優惠降價5元,然後服務員為使三人便於分配,就取走了2元,退還給每人1元,但是3×9+2=29(元),每人出九元,再加上取走的2元卻是29元。可是30-29=1(元)那剩下的1元到哪裡去了呢?
看到這個故事我馬上眼前一亮,來了興致,就在想對啊那1元跑到哪裡去了呢?剛開始的時候我確實被文章中的算式攪亂了思維,想了很久也想不明白到底那1元跑到哪裡去了呢?真是太奇怪了。於是我整理了一下頭緒:原本是30元,降至25元,30-25=5(元)其中降了的5元再被服務員取走2元,剩下的3元再退還給3人。
那麼我們來仔細想想,為什麼我們大家剛開始時都錯了呢?因為我們沒有理清題目的意思,邏輯關系出現了混亂,所以會出現錯誤。看到題目我們要多想想每個事物之間的聯系,而不是混亂的加在一起或是別的。總之要多思考。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們數學王國里也有許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現在的第九冊的練習冊中,有一題思考題是這樣說的:「一輛客車從東城開向西城,每小時行45千米,行了2.5小時後停下,這時剛好離東西兩城的中點18千米,東西兩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與小英在解上面這道題時,計算的方法與結果都不一樣。王星算出的千米數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數少,但是許老師卻說兩人的結果都對。這是為什麼呢?你想出來了沒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們兩人的計算結果。」其實,這道題我們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種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細推敲看一下,就覺得不對勁。其實,在這里我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這時剛好離東西城的中點18千米」這個條件中所說的「離」字,沒說是還沒到中點,還是超過了中點。如果是沒到中點離中點18千米的話,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種,如果是超過中點18千米的話,列式應該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兩個答案,也就是說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BR>在日常學習中,往往有許多數學題目的答案是多個的,容易在練習或考試中被忽略,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審題,喚醒生活經驗,仔細推敲,全面正確理解題意。否則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0,可以說是人類最早接觸的數了。我們祖先開始只認識沒有和有,其中的沒有便是0了,那麼0是不是沒有呢?記得小學里老師曾經說過「任何數減去它本身即等於0,0就表示沒有數量。」這樣說顯然是不正確的。我們都知道,溫度計上的0攝氏度表示水的冰點(即一個標准大氣壓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態和液態的區分點。而且在漢字里,0作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數目的。2)不夠一定單位的數量……至此,我們知道了「沒有數量是0,但0不僅僅表示沒有數量,還表示固態和液態水的區分點等等。」
「任何數除以0即為沒有意義。」這是小學至中學老師仍在說的一句關於0的「定論」,當時的除法(小學時)就是將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個整體無法分成0份,即「沒有意義」。後來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為極限的變數(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小於任意小的已定正數),應等於無窮大(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大於任意大的已定正數)。從中得到關於0的又一個定理「以零為極限的變數,叫做無窮小"!
㈡ 急求600字小學數學論文!!!!
初一是新課改年級,所以我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缺乏意識或者有時候抓不住重點和本質,缺乏對教學診斷、調整、糾錯的能力。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養成一種對教學的自覺反思行為、習慣。沖破經驗的束縛,從而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形成「學會教學」的能力。
從平時的練習和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惰性表現突出。在新授的知識中,理解的內容少,記憶的內容多,特別是學生對記憶,掌握不夠,容易出現三天不記,幾乎忘記的現象。另外家庭實驗支手的少,上課提問鴉雀無聲。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地自覺地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機械反映論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的轉變。特別是實現對上述問題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認識向自覺認識的轉化。
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關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並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准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為什麼?」「做什麼?」怎樣做?」鼓勵學生敢於反駁,挑戰權威,挑戰課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對於上一學期的初一數學教育教學工作,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分教師來說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可測,不足夠具有全面性、開放性。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發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點撥,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合拍;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級的認知水平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形成良性發展。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個缺乏:
(1)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
(2)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3)缺乏對舊知識分析應用的螺旋上升的應用設計;
(4)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三、對聽課的反思
聽課決不是簡單地評價別人之優劣,不是關注講課者將要講什麼,而是思考自己如何處理好同樣的內容,然後將講課者處理問題的方式與自己的預想處理方式相對照,以發現其中的出入。
四、徵求學生意見
潛心於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向學生征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若在課堂上設計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則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始終很高.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成功體會:
(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2)問題的設計不應停留在簡單的變式和膚淺的問答形式上,而應設計一些既能讓學生動手觸摸、又能動腦思考的問題,這樣可使學生在"觀察、實踐、歸納、猜想和證明"的探究過程中,激發起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將解決學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學後記中記錄下來,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五、記教學中學生的獨特見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材內容的實踐者,通過他們自己切身的感覺,常常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見解。有時學生的解法獨具一格,對此,教師應將這些見解及時地記錄下來。
㈢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600字
在用瓷磚鋪成的地面或牆面上,相鄰的地磚或瓷磚平整地貼合在一起,整個地面或牆面沒有一點空隙。
例如,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條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線段首尾順次連結組成的平面圖形。通過實驗和研究,我們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6個正三角形就可以鋪滿地面。
再來看正四邊形,它可以分成2個三角形,內角和是36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9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4個正四邊形就可以鋪滿地面。
正五邊形呢?它可以分成3個三角形,內角和是54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108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鋪滿地面。
六邊形,它可以分成4個三角形,內角和是72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120度,外角和是360度。用3個正四邊形就可以鋪滿地面。
七邊形,它可以分成5個三角形,內角和是90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900/7度,外角和是360度。它不能鋪滿地面。
由此,我們得出了。n邊形,可以分成(n-2)個三角形,內角和是(n-2)*18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麼就能用它來鋪滿地面,若不能,則不能用其鋪滿地面。
我們不但可以用一種正多邊形鋪滿地面,我們還可以用兩種、三種等更多的圖形組合起來鋪滿地面。
例如: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正三角形和六方形、正方形和正八邊形、正五邊形和正八邊形、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和正六邊形……
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看到了用正多邊形拼成的各種圖案,實際上,有許多圖案往往是用不規則的基本圖形拼成的。
㈣ 數學論文600字左右
生活中的數學
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比如說奇妙的圓
圓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圖形,人們幾乎無處不在應用圓。在車上,在路上,在家裡,甚至在空中,你總是能見到圓的蹤跡。
圓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它們沒有稜角。汽車為什麼可以使汽車運行得快速,而又使坐在車里的人感到不顛簸?就是因為汽車的輪子是圓的。你在玩保齡球的時候,為什麼保齡球是球體而不是正方體或長方體的?就是因為球體與地面的摩擦力最小,速度慢下來的時間最長,且速度並不容易改變。正因為沒有稜角,人們才把圓形和球體稱之為最美觀的平面圖形和最美觀的立體圖形。
圓是公認的最經濟的圖形。大家都知道,周長相同時,圓的面積比其他任何形狀都要大。依據這個道理,人們設計出了圓形的窨井蓋,因為圓形的窨井蓋在與地面垂直放在窨井上時,不會像正方形或長方形窨井蓋那樣掉進窨井裡,而是穩穩地卡在上面。這么可愛的圖形,怎麼能不受到人們的青睞呢?
除了圓,還有一些和圓相關的,諸如圓柱體和球體之類的立體圖形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在材料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圓柱體的容積是最大的,同樣,它的支撐力也是最大的。樹干,竹子,水桶等東西,無不應用了圓柱體。 還有小數點,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高斯求積、植樹問題……這一個個奇妙的數學定律令我們驚奇。下面讓我們去尋找奇妙的數字之旅吧!
小數點不論在體重、價格上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它向右移動代表擴大,向左移動代表縮小,這個神奇的小數點揭開了我們今天的數字之旅。
在我們測量和計算中有時得不到整數,小數點就在這里登場了。小數點擁有巨大的「權利」它右邊是小數部分,左邊是整數部分。它在數字界擁有很大的威望,因為:它的移動就改變了數字的大小。它有兩種方法改變數字的大小:1、數字調換位置,2、移動小數點。
在生活中,小數點變化多端一轉身變成了單名數,一轉身變成了復名數,小數點不僅移動小數點來改變數字的大小,還用乘除法改變數字的大小,乘表示向右移動,移動一位擴大10倍;除表示向左移動,移動一位縮小10倍。
小數點真神奇,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神奇的定律,讓我們一起探尋吧!
㈤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600字左右)
【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們數學王國里也有許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現在的第九冊的練習冊中,有一題思考題是這樣說的:「一輛客車從東城開向西城,每小時行45千米,行了2.5小時後停下,這時剛好離東西兩城的中點18千米,東西兩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與小英在解上面這道題時,計算的方法與結果都不一樣。王星算出的千米數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數少,但是許老師卻說兩人的結果都對。這是為什麼呢?你想出來了沒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們兩人的計算結果。」其實,這道題我們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種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細推敲看一下,就覺得不對勁。其實,在這里我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這時剛好離東西城的中點18千米」這個條件中所說的「離」字,沒說是還沒到中點,還是超過了中點。如果是沒到中點離中點18千米的話,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種,如果是超過中點18千米的話,列式應該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兩個答案,也就是說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學習中,往往有許多數學題目的答案是多個的,容易在練習或考試中被忽略,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審題,喚醒生活經驗,仔細推敲,全面正確理解題意。否則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㈥ 小學數學論文600字
托爾斯泰抄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在游戲活動中,輕松自如的學習
二、在數學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學習
三、在競賽中,緊張積極的學習
具體的內容去小學數學輔導網,小學數學論文里找。裡面很多的,既然不想找別人寫的,那就把內容整合一下。
㈦ 小學數學論文大全六百字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和致謝。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題目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署名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引言
(三)論文——引言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材料方法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實驗結果
(五)論文——實驗結果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㈧ 數學論文600字以上,急啊
這是我的博客中的一篇文,復制給你做參考:
自然數的因數
我們知道,每個自然數(不包括0和1)都有2個以上的因數,因數最少的是質數(也叫素數),質數的因數是1和它本身。非質數的自然數也叫合數,它們都含有3個以上(含3個)的因數。
1、怎樣求一個數有多少個因數?
對於一個已知的自然數,要求出它有多少個因數,可用下列方法:
首先將這個已知數分解質因數,將此數化成幾個質數冪的連乘形式,然後把這些質數的指數分別加一,再相乘,求出來的積就是我們要的結果。
例如:求360有多少個因數。
因為360分解質因數可表示為:360=2^3×3^2×5,2、3、5的指數分別是3、2、1,這樣360的因數個數可這樣計算出:
(3+1)(2+1)(1+1)=24個。
我們知道,360的因數有 1,2,3,4,5,6,8,9,10,12,15,18,20,24,30,36,40,45,60,72,90,120,180,360正好24個,可見上述計算正確。
2、怎樣求出有n個因數的最小自然數?
同樣擁有n個(n為確定的數)因數的自然數可以有多個不同的數,如何求出這些數中的最小數?
這是與上一個問題相反的要求,是上一題的逆運算。
比如求有24個因數的最小數是多少?
根據上一問題解決過程的啟示,可以這樣做,先將24分解因式,把24表示成幾個數連乘積的形式,再把這幾個數各減去1,作為質數2、3、5、7......的指數,求出這些帶指數的數連乘積,試算出最小數即可。具體做法是:
因為:24=4×6, 24=3×8, 24=4×3×2,
現在分別以這三種表示法試求出目標數x:
(1)、24=4×6,4-1=3,6-1=5
X=2^5×3^3=864
(2)、24=3×8,3-1=2,8-1=7
X=2^7×3^2=1152
(3)24=4×3×2,4-1=3, 3-1=2, 2-1=1
X=2^3×3^2×5=360
綜合(1)、(2)、(3)可知360是有24個因數的最小數。
㈨ 小學六年級數學與生活小論文(600字以上)
我在家裡用紙筒做了一個「籃筐」,用小時候玩的小球作為籃球來
打籃球。 一天,我在投籃,球落下後滾到了床底下,在用竹竿把它勾出來時,我還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收獲:一個彈球。它幾乎只有「籃球」的十分之一大。用小球投久了,不免覺得乏味,便突發奇想用那彈球來投,意外的,那似乎非常容易投進,雖然剛開始時很不容易進球,但隨著投的次數增加,投進的幾率比原來大多了,甚至超過了投小球的准確率,幾乎百發百中。這絕不是運氣,更不是碰巧,也不是我的水平突飛猛進了。 那是為什麼呢?
於是我開始思考:彈球的質量比小球重多了,因此扔相同距離所需的力也較扔小球時增大不少。而以前扔小球居多,習慣上所用的力也不同,因此,這不是習慣或熟能生巧造成的,准確率的提高跟球的質量無關。而「籃筐」未變,故只可能是人或球的問題,而我方才沒有那麼高的進球率,故是球的問題。而進球率越來越高應該是漸漸習慣了投彈球時所用的力了。那麼應該就是球體積的大小的改變造成的。
於是我便開始驗證了。用尺子測量出「籃筐」的上截面直徑約為25厘米,小球的直徑約為10厘米,而彈球的直徑約為5厘米。因此,
「籃筐」的上截面的面積約為:25* 25/2/2*3.14=490.625平方厘米,小球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約為:10*10/2/2*3.14=78.5平方厘米,
彈球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約為:5*5/2/2*3.14=19.625平方厘米。
而若要進球,則球的重心應偏向籃筐,及至少有一半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在籃筐內,而彈球的一半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小於小球的一半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故彈球進球的幾率大於小球進球的幾率,且應為小球進球的幾率的4倍。
通過計算我搞清了這個小問題,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這是一篇小學生在玩球時的發現,而他用彈球往球藍里投球得到了收獲,這就是一個彈球,改用彈球來投結果,似乎非常容易投進,隨著次數的增加,投進的幾率比原來大多了,甚至超過了投小球的准確率,幾乎百發百中,於是小作者就想探個究境,結果通過計算小作者明白了,這是球的重心偏向籃筐,及至少有一半的最大的橫截面的面積在籃筐內,而彈球的一半的橫截面的面積小於小球的一半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所以彈球的幾率大於小球的幾倍,所以容易進。
通過這個事例,我明白了教學生學數學就要教給學生數學要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了就要會用,因為數學無處不在,只有這樣,數學才不會乏味,學生才願意學數學,學生才有興趣學數學,數學才能真正地為社會服務,為人類造福。
望採納
㈩ 小學500字數學小論文
從一年級開始接觸數學;從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孩子時開始接觸數學;從1+1=2、1+2=3…… 開始學習數學,直至今天還在學習數學。學數學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你會不知不覺的發現學數學的樂趣,數學的奧妙,你也會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其實,數學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要畫圖紙.......
同學們,你們肯定知道商人們批發商品吧,而且,商人們為了賺錢,會不停地把商品賣出買進,這樣就能獲得更多利潤了。
一次,我和爸爸在文具店買東西,爸爸拿起一個7元的筆盒對我說:「如果一個商人買了50個這種筆盒,以每個8元賣給文具批發商,又以每隻9元收購回來,再以每隻10元賣出去,那麼他是虧了還是賺了?」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這么簡單的題還想考我!他肯定是賺了,而且是賺了一大筆錢呢!」
「那他到底賺了多少利潤?」爸爸追問道。
我毫不猶豫地說:「他一個筆盒以7元買進,8元賣出,9元買進,10元賣出,一共可得利潤(8+10)—(7+9)=2(元)。就是說一個筆盒就可以賺得2元,50個筆盒按這種方式買進賣出,共得利潤100元。他是個很精明的商人。」
「不錯!」爸爸微笑著說。「也可以這樣算:買進時用了(7+9)×50=800(元)。賣出時得了(8+10)×50=900(元)。則這個商人賺了900—800=100(元)。」不過,爸爸話鋒一轉,「你知道為什麼要問你一個這么簡單的問題嗎?」
「不知道。」我搖搖頭,驚奇地說。
「一般來說,計算一道題有很多種方法。只要思考方式和推理過程是對的,結果就是一樣的。計算和預測利潤或損失就是用賣出商品得到的錢減去買入花的錢,結果是正數,就是賺了;結果是負數,就是虧了。就像剛才那個筆盒,如果商人用7元買走筆盒,用6元賣給另一個人,他就虧了1元。而商人用8元賣給另一個人後,他就賺了1元。」
「這就是說,生活中數學的影子無處不在,在商場里、交易所里都要廣泛運用到數學。」我恍然大悟。
在六年的小學生涯里我學到了許多許多,及將需要我探討是初中、高中、大學……的知識,我一定要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