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實踐
東莞市麻涌鎮第三小學
徐麗荷
【摘要】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所佔的比重最大,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那麼,教師應當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他們的閱讀慾望,使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教和學的效率;第二,以學生為主體,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第三,有效指導課外閱讀,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興趣 自主 課外
閱讀是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途徑。閱讀是人們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是繼承優秀文化財富、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方法。有效地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使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分析、收集、處理與文本相關的課文信息和生活信息,並形成獨特的感悟、體驗和情感。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那麼,教師應當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而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呢?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提高教和學的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閱讀興趣的養成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保證,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閱讀、善於閱讀,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一)、介紹好書、好文章給學生閱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推薦給學生的閱讀材料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這些文章應力求文質兼美,能夠體現現代意識和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於童心童趣,能夠折射出兒童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和想像世界,語言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具有良好的影響的文學作品。
(二)、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故事誘讀培養興趣
小學生聽說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現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當老師講完故事,可以向學生推薦有關書籍或文章,這時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2、激勵學生想像激發閱讀興趣
每一篇課文的內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卻是無限的。只有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才能以「有盡」的「言」中領悟到「無窮」之「意」。如教學《小珊迪》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想像小珊迪被撞傷後是怎樣囑咐弟弟給先生送錢的。讓學生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帶有興趣與思考餘地,逐步提高閱讀能力,自然也就「愛讀」了。
3、生動有趣的課堂游戲激發閱讀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愛表演,在低年級教學童話一類性質的課文,可以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進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級可以讓學生排演課本劇等方式。在編一編、演一演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又能使學生有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從而達到享受閱讀的樂趣。
如,我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課時時,為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思想感情,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扮演角色,表演課文內容,改變以往學完了課文後再表演的教學過程。在角色表演中,我還設計了各種道具,如"父親"的衣服,"母親"的假發、披肩等。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的五官充分調動,主動參與,興趣盎然。每次表演完後,我都安排了學生的互相點評。為了表演得出色,也為了評得有理,學生主動去學習內容,去探究課文中人物的心情,參與由原來的表面化向探究性發展,提高了參與的質量,學習效果非常好。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鞏固閱讀的興趣
為了促進學生認真讀書,提高閱讀質量,可以嘗試開展朗讀比賽、辦讀書剪貼報、手抄報,開展讀書會、講故事比賽、詩歌朗誦會,展示優秀讀書筆記知識競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有效地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從而讓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
二、以學生為主體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學,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提倡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課堂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從而使課堂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樂學」的美好境界。
(一)、變「學習性閱讀」為自主性閱讀、合作性閱讀、探究性閱讀。
1、自主性閱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要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內容、閱讀方法、閱讀夥伴等進行富有個性地閱讀。
每一個人的學習都有自己的方法,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學習知識,理解知識,並在學習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由地讀,自由地學,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就有了靈性,就會冒出創造的火花。
2、合作性閱讀
合作性閱讀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有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在操作中首先要科學分組,人數適宜,人員組成要考慮學生的層次差異。其次要選擇時機,根據閱讀內容、要求、學生的學習需要,相機設置合作學習,不能將它作為課堂的「擺設」。再次要明確閱讀任務和要求,教師要把合作性閱讀的具體任務和要求清楚明白地告訴學生。另外要給學生足夠時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互相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二)、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等等,但對話的中心是學生。那麼,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學生在閱讀中自行構建文本的意義,而不是由教師分析它的意義,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 其次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不同,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可以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做出反應,可以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異想」,也可以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寫作意圖進行比較,或為文本內容和表達另行設計等。第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擺正自己的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並不是說教師就不重要了。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教師充當文本與學生的中介,在閱讀中起向導作用,如上文所述,一方面,在閱讀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去閱讀,要及時提示點撥學生各抒己見,並在這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另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地位,讓學生進行閱讀實踐,在閱讀實踐中培養語感,提高閱讀能力,提出有新意的觀點看法,第四,注重情感體驗,豐富閱讀內涵 ,語文學習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的故事,山水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熏陶,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設計全程的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陶冶情操。
三、有效指導課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它的意義深厚而廣泛。課外閱讀可以鞏固課內所學過的讀寫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課外閱讀能拓寬知識面,陶冶情操,培養主動意識,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體語文素質,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互相促進。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
(一)、科學指導,方法得當
「授之以魚弗若授之以漁。」如果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學習方法,培養閱讀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等於得到了「捕魚的方法」,有了「點金術」,就獲得了不斷獲取新知識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徑。課外閱讀不能書單一開就完事大吉,要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就一定要做課外閱讀指導,尤其對那些有一定深度的課外讀物更應如此。對有些讀物,教師事先點一點,指導一下,學生閱讀起來就省力得多,理解起來也容易得多,對有些讀物,如果教師在學生閱讀後做些分析評價,學生會豁然開朗。就輔導形式而言可以多種多樣,如開設專題講座,出黑板報等等。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讀物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這不但有益於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
(二)、重課外積累,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量的閱讀才能明白語文中的奧秘。而相對於有限的教材來講,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外練習的一項主要內容。古人雲:「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問語文學得好的人,大多都是課外看書看得比較多的人。針對目前小學生積累明顯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語文課程標准》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出路,如對五六年級的要求是「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可見,課外閱讀分量很大,也是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不能靠老師的強制來完成。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不是個個都很濃厚,部分學生對於看那些書感覺茫然,這就需要加以正確引導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課外閱讀作為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必須與課堂閱讀教學相結合。因此,布置的內容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課前布置閱讀。
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教材內容,向學生推薦主題相仿,相反或相關的內容,往往容易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教《種一片太陽花》前,指導學生讀有關介紹太陽花的書籍、文章,使他們對花有一定的了解,並在課內提供機會,讓學生把課外學到的知識進行記錄,積累,交流、介紹。這樣,課文的許多疑難問題在課前得到了解決,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獲取信息的能力,還能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激起他們更大的課外閱讀熱情。
2、課後推薦讀物。
引導學生把課內所學之法及時應用到課外閱讀中,以求「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冰心的《憶讀書》,巴金的《鳥的天堂》後,分別推薦學生借閱這些作家的有關文集。這是根據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閱讀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指導他們在學了有關課文後,尋找類似題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以拓展視野,積累豐富的知識。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這要求教師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依據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出發,揚長避短地選用各種方法。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致力於把外在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內在的學習需求,把啟發思想貫穿於教學方法選用的整個過程,以教學理論為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達到學生與教師的雙贏。
【參考文獻】
1、賴雪萍.努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綜合2009,(6):61.
2、鄒小紅.如何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J]. 閱讀與鑒賞:教研2009,(6):19-20.
3、劉翠芝.精心設計活動 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J]. 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9,(8):35.
4、朱娣.激發閱讀興趣 指導課外閱讀 [J]. 江蘇教育通信2008,(3):35-37.
5、朱小燕.倡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自主性 [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9,(3):30.
2.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培養閱讀能力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
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回只相信學生。以為學答生什麼都不懂,課文的理解全靠教師的講解。甚至學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講。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了,抑制了學生積極性,學生只是聽,被動地接受,閱讀能力怎麼能得到培養呢?其實有的課文,或者有的段、句讀讀就懂了,不需要教師多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形容海水種種色彩的:「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綻開的花朵,有的象美麗的鹿角。海參……大龍蝦……」學生一讀就懂了而且讀得有聲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師一味的分析講解,實際效果要好得多。
學生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句段意思不太懂,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如果意思領會不正確,閱讀時的語調、感情就不恰當、不自如
3.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語文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承擔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任務。一般來講,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認讀力、記憶力、理解力及閱讀速度和閱讀習慣幾個方面,一旦學生具備了獨立閱讀能力和習慣,將對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有著很大幫助。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學會閱讀、愛上閱讀。
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閱讀理解能力培養,養成閱讀時思考的習慣
學生接觸到的閱讀材料很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課本,所以課堂授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課內教材進行拓展閱讀訓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讓學生課前對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拓展搜集和閱讀,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是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的一個很好方法。如筆者教授李白的古詩時便設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班裡學生提前搜集一些除課本介紹之外的關於李白生平的資料、逸聞趣事,然後在班級里分享給大家聽,讓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從各個方面對李白有更深入的了解,讓學生更完整地認識李白,並對他的詩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風格有一個了解。豐富感知後,學生心裡的李白不再是單純的名字,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某種程度上使部分學生對進一步接觸人物、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產生沖動,而這正是課程想要達到的效果。
搜集人物生平資料的另一個好處是,學生在搜集過程中發現這些偉大人物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和弱項,盡管流芳千古卻依然是人而不是神,這樣的發現讓這些偉大的人物變得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攀。
不僅如此,筆者還要求學生思考如何用最合適的方式將搜集來的故事講給同學聽,風格或生動有趣,或沉鬱悲慨,不是簡單地把情節復述出來,這樣既加強復述學生對搜集的故事的理解,又激發其他同學的興趣,讓他們有動力搜集更多故事,搜集和思索如何描述故事的過程恰恰就是他們進行閱讀和思考的過程。學生不僅在正式上課前對詩詞作者的生平有所了解,還潛移默化地培養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提高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這一點是非常寶貴的。
二、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加深學生閱讀時的思考程度
想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要明白閱讀和朗讀能力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如果能把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好,那麼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許多。
語文課程學習中,朗讀是和閱讀相伴相生的重要能力,很多課程傳授過程中都需要以讀代講,如果課文朗讀不到位,那麼應當傳達的情緒就沒有辦法正確傳達出來,而情緒傳達不到位必定會影響閱讀理解程度。所以把課上閱讀變成朗讀,在朗讀中閱讀和思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筆者在課堂上常採用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舉手站起來閱讀,或在有對話的地方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這就要求學生課前必須熟讀課文,並且對課文中一些字句的讀音和聲調感情進行把握,自行分析這句話傳遞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到底應該用歡喜的、平靜的,還是焦急的語氣把這種感情傳遞出來?有時學生會在語言情感傳遞上出現失誤,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時候筆者就會讓班裡所有同學一起思索這個地方到底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然後通過討論得出正確結論。討論中學生進行了思考,彼此間交流對課文的理解。
課程要求比較高或者課文感情難以把握時,筆者選擇自己范讀,要求學生在下面小聲跟讀,邊讀邊想,有時筆者會刻意讀錯幾個地方,然後問學生之前的閱讀中有沒有什麼問題,讓學生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思考閱讀內容,體會文章情感,這樣訓練後,學生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和情感態度的認知會有很大提升。
朗讀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使課文中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豐富多彩的口頭語言,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進來。不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積累詞彙和句子,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學生作文也能起到很大幫助。
三、允許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閱讀拓寬知識面
除了重視學生的課堂閱讀之外,課外閱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的一大優點是,可讀內容比課內豐富,故事性和趣味性遠超課內讀物,比課堂閱讀更容易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對閱讀產生興趣。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優點,筆者認為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部分老師認為課外讀物會影響學生的學業而嚴禁學生帶課外書進班或嚴禁學生看課外書,這種做法明顯不可取,學生想像力的豐富性和對生活的初步觀察都來源於這些課外讀物,只要老師正確引導,課外閱讀將是拓寬學生知識面,讓學生積攢文化底蘊的最好途徑。
綜上所述,教師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喜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和接納,理解文章內容,感受文章內容傳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拓展性閱讀和指導學生朗讀中讓學生掌握閱讀能力和技巧,這是上好語文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4.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語言實踐能力
一、利用圖書館、網路等渠道獲取信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語文課上,在介紹文章時代背景等有關資料時,有的學生莫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聽,因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當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靠課文不能解決的疑問時,他們就變得很有興趣,一定要想辦法解決,匯報交流時還非常積極主動。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小動物過冬》、《稱象》等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搜集資料,處理信息,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課文中的人物,結果學生們了解到的資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聽了他們的匯報交流,我自己也增長了見識。
二、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朱作仁教授說:「講解是死的,如同剖析;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去感知文本的內容,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如教學《荷花》時,通過教師范讀,聽錄音朗讀,讓學生感受公園里荷花的美麗景色。再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彷彿置身於荷花池的美景之中,在「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中陶醉了,從而進一步感受荷花的清新美麗。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賦予課堂以生活意義和生活價值,從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審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課堂生活。注重認知、體驗、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統一,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結合,真正賦予課堂教學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活動的主體。因此,我們必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一定的實踐環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之中,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如在進行《買文具》的口語交際訓練時,整個教室儼然成了文具小超市,各式各樣的文具擺滿桌頭,同學們穿梭其間,有的在向顧客介紹各種新款的文具,有的在購買自己喜愛的文具,瞧,他們還會討價還價呢,還有的在向小夥伴介紹自己心愛的文具,真是其樂無窮。整堂口語交際課生動有趣,同學們都敢於交往,也樂於交往,善於交往。再如教《負荊請罪》一文時,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扮角色上台表演,讓學生根據課文的語言文字和生活經驗,大膽想像,勇於創新。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師生不再把課文課本看成一種既定的死的文本,而是看做有等於師生共同構建、開發的學習資源。這樣,不但合理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與現實生活,與他人交流對話的情境,使其在歷練中積累了經驗和體驗,而且巧妙地將文本和生活結為一體,提高了他們面對「真實」問題的解決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到發展。
三、教語文、教學做人,聯系生活實際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拼音、辨字形、練造句、分段概括段意,語文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陶冶學生的心靈。漢語言文字不僅積淀著中華五千年文化,同時,閃爍著中華悠久的傳統文明的獨特光芒。每一篇課文無不浸透著真、善、美,還賦予了濃郁的民族情結。語文教學聯系生活,在做到開放式個性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根據眼前的生活情景,產生各種各樣的個人理解,同時還要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及時地澄清、引導學生認識上的錯誤,讓他們明白:什麼是有用的人,是要以他是否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為標准來判斷。
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手抄報展覽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編寫手抄報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編寫手抄報不僅熔讀寫於一爐,而且給學生以「練」的廣闊天地,做到課內外有機結合。手抄報融智育與美育於一體,它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徵、適應時代需要 ,是培養小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的有效手段。手抄報的內容可以是主題叢書中的好句好段,可以進行美文推薦,還可以抒發自己的閱讀體會。學生把手抄報交上來後,教師先把這些手抄報進行分類,評出特等獎、一、二、三等獎。然後把這些小報投放到大屏幕上逐一請同學們評一評 ,找出小報精彩之處和不足之處,並提出修改措施。手抄報講評後,把這些小報全部張貼在教室的四周牆上,供學生欣賞、學習。學生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被展示出來,讀書的熱情更高漲了。
五、讓學生把語文實踐當成一種習慣,豐富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
豐富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讓課內活動帶動課外活動;家校聯合,教師指導家長督促相結合;只有將學生放到社會中實踐,才能讓他們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並有效地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例如:開展說一件事活動,每天留意自己覺得今天最開心、最傷心或最驚奇的一件事,回家說給家長聽。再如教《母愛——人類永恆的主題》一課前,先讓學生走進社會,感悟社會中普通母親的偉大,了解自己母親是怎樣照顧自己的,課堂上通過多種方式感悟文本,並適當引導學生應怎樣對待自己的母親以及社會上所有的母親,把你想對父母親說的話寫下來,回家再為父母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端杯熱茶,做做家務等。這樣通過說一說,寫一寫,做一做,使課堂文本與社會認知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情感得以升華,思想得以升華,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5.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是指在以「活動」促「發展」的思想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究、創新為基本特徵,以促進學生語文素質整體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
一、小學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
小學語文教材中形象豐富多彩、語言繽彩紛呈。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形象和語言的特點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採用下面幾種方法:
1.游戲表演活動。把游戲引入課堂,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滿足他們的「游戲沖動」和「角色幻想」的需要。。
2.操作實驗活動。學生看別人實驗、操作與他們自己進行實驗、操作,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學生只有親身經歷實踐,才能深入理解,才能發現能力。
3.引導觀察活動。教學內容中有許多具休豐富的形象,要讓學生觀察了解。許多抽象的概念通過觀察可以達到教師講述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如學習「大蒜、稻穀、韭菜」,這些是具體的實物,外形近似但各不相同。如果憑教師講述「葉片是細細的、薄的、綠的……」那麼費盡口舌學生也難以分辨何為大蒜、何為稻穀,只有讓學生動手摸、用鼻聞、仔細看,才能分清楚。
4.討論爭辯活動。在緊張、激烈的爭辯中,學生受到的心理刺激強烈而鮮明,掌握的知識豐富而全面。
二、小學語文課堂活動開展的策略
活動的策略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認知矛盾,使活動的契入既處於預定的教學環節之中,又位於恰當的知識銜接處。在學生具備良好的認知心理條件下進行恰當的活動,以保證活動做到目標明確,過程到位,達到預期效果。
1.活動時機的把握。(1)課前活動:課前活動是在學習新課時,教師提出恰當的學習要求,指明總的學習方向,鼓勵學生創造性發揮,讓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自學活動。(2)課後拓展:課後,教師不單是布置鞏固性練習,更重要的是把課堂教學輻射到社會生活中去。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寫學習心得,自製學具和教具等一系列活動來充實課堂學習的知識,形成全面的認識。(3)課堂活動: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學生知識獲得、情意發展、能力培養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在課堂上要抓緊時機,開展活動,收到活動的最佳效果。
2.活動時間的控制。課堂上學生活動時間宜控制在15―20分鍾,20分鍾左右時間讓教師作簡要講述,作方法指導,作學習小結,作評價激勵,這樣能較長時間地維持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盡可能地讓學生活動,並非把過多的時間讓學生活動,缺少老師的指導、幫助、評價、激勵,這樣的活動目標渙散,過程鬆散,不利於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時間過少也達不到最佳效果。
三、語文課堂實施活動教學的幾點思考
1.活動教學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低中年級的學生思維處於優勢地位,高年級兒童抽象思維逐步發展,對事物認識逐步轉化為符號把握為主。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內容以抽象的文字元號為主,這就和學生特別是低中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了矛盾。活動教學為解決這一矛盾探索了一條有效途徑。在低中年級教學中,提供實物、圖片、實驗材料,聲象資料與設備等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去操作、實驗、觀察、模仿,發展形象思維;到高年級,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爭辯、開展探索研討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逐步使活動由形象化轉向概括化,從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活動教學擺正了師生關系。活動教學在人格上強調尊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上提供學生活動的材料,創設活動的環境,指明活動的方向,至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則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知識能力基礎,因人而定。教師只是「引路人」。教師與學生在角色扮演上也形成了良好的轉換機制,教師是「傳道者」、「引路人」,是長輩、老師;也可是兄長、朋友,是學習的同盟者,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研究,一起發現新知識;也可以是學生的學習者,意見傾聽者。
3.活動教學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上提供各種活動材料,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開展觀察、繪畫、說話、朗讀、唱歌、討論、爭辯、拼擺、操作、實驗、計算等活動,可以讓學生手、口、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活動,有助於學生對事物的整體感知,建立鮮明的表像,形成概念。在知識的學習中發展學習能力,在感官的活動中發展感官的感覺能力。從而把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統一起來。
此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滿足於不同發展水平,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習者的多方面需要,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最大程度的發展,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鞏固了學習興趣;在一次次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體驗情感,發展情感;同時在各種活動中,各種感官的協調參與或交替進行感知,可以消除學習疲倦,維持有意注意時間,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水平,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從而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意的全面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教學,應當重視陶冶學生的情趣和情操,培養學生的靈性與想像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的改革,需要將小學生還原為「自由生長的生命」的人,才能讓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6. 請認真學習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里強調的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養型人才的必經之路,它對於弘揚學生人格的主動精神,發展學生學習的各種潛在能力,(包括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開放型的思維品質和知識結構、優異的智慧情操和審美能力)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把自主學習引進教學過程,教學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教學的發展功能將得到充分落實,這樣「教學與發展」的教學論才有新的突破。那麼,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作為奮斗在教學第一戰線上的語文老師應該如何為推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創設條件呢?下面,我就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談談一些可行的方法,供教育同仁者參考。
一、民主氣氛的形成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於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准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落到學生的心理基礎上,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就不會被打破,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囊袋」。所以,我們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體現真正的民主。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的: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請您出點子」,然後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幾天後,我收到學生交上來的「作業」,通過對它們的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牆報,命名為「學生的金點子」,並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於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得到了學生們的大力支持,原因很簡單:我們常說,學生是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教是最有發言權,教師通過上文中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最歡迎的;通過改進,就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少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再說;作業中「請您出點子」的一個「您」字,動之以情,學生樂意去做,說「提建議」,而不說「提意見」,可消除學生的顧慮,學生就會積極去做,說是「出點子」,則想到一點就可提,方便可行,學生容易做。可見,這種做法應是有效的捷徑。
二、理解思維的多向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但擁有知識不等於擁有了智慧,知識可以授與,但智慧卻不能,從個體認識發展論的觀點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動中自我建構的產物,真知是知識和智慧的統一體。於是,在閱讀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有些學生提出最好課題改為《草船騙箭》,其理由是:「因為諸葛亮是用詐騙的方法從曹操那裡得到箭的,而不是借來的,「這理由一出來,就像是一滴水掉進沸騰的油鍋里,教室里頓時炸開了。可是,過了一會兒,一位學生從座位上彈簧似地站了起來說:「從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這句話可以看出,騙箭不必謝,借箭才要謝,因而題目應用《草船借箭》。話音剛落,另一位學生緊接著說出自己的理由:「我認為是借箭,因為到赤壁之戰時,諸葛亮不是把借來的箭還給曹操了?人家有借有還嘛。」教室里的氣氛緊張起來了,同學們的情趣也高漲了起來,更妙的是還有一位學生說:「文章的寫作目的是贊揚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騙』是貶義詞,題目改成《草船騙箭》,文章的中心就變成揭露諸葛亮的陰謀詭計了。」面對這么多富有個性的理解,而對這激烈的辯論,我欣喜地說出了一段啟發性的話:「大家的見解太獨特了,大家的表演太精彩了。學習中,只要你們能善於質疑,大膽發問,提出創造性的見解,並富有挑戰的激情,成功之門就離你們不遠了。」
三、探疑方式的選擇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大體可分為兩種:獨立學習--解決現有發展區的問題,即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獨立加以解決的問題;合作學習--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即學生經過個人努力,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其中,學生可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師則不講,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完成,而學生需要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除了教師的適當點拔外,讓學生自由地尋找學習的夥伴,自由地選擇探疑的方式。
在閱讀教學中,我常常是讓問題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通過讀書、思考、討論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外,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語」全班同學群策群力,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形成學習小組,自由選擇解疑辦法,如:讀書解疑、實驗解疑、討論解疑、圖示解疑、聯系實際解疑等,學生愛用哪種,自由選擇不加限制,之後讓學生自由發表對有關問題的理解和獨特的創造性的見解,從而使學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四、自學目標的自定
眾聽周知,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即差異性,所以,課前的預習,無論從質還是從量,兩方面都存在著難以克服或縮小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掌握得多,學得好、快,這無疑給課堂閱讀的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該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需求?該如何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呢?本人認為,既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課前的自學目標應由學生自己擬訂,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的自己自學目標,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時,為了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我如是引導學生自定自學目標:
師問:「大家已預習了《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誰願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說給大家聽?」同學們都爭著舉手。
一生:「董存瑞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很可貴。」
一生:「文章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特別細致,特別精彩。」
一生:「文章寫得很短,但內容深刻,感人。」
一生:「作者的語言生動,用詞講究。」
就這樣,一連七、八個同學談了自己的感受,緊接著,我又拋出了另一種誘餌:「這篇課文,你最想學習的目標是什麼?你想用什麼辦法來學習?」同學們又春筍般地舉起了手。
一生:「我的學習目標是好好向董存瑞學習,我的學習方法是認真學習描寫董存瑞的句子」。
一生:「我把心理活動描寫作為學習目標,學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學習的方法是抓住有關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去品味。」
一生:「我的學習目標是細節描寫,我要聯系實際地學。」
一生:「我的學習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法是採用移情換位法,讓自己感受深刻。」
以上同學們自定的學習目標,我都一一給予肯定,還請同學們用 5 分鍾的時間,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可以說,同學們都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收效很大。
總之,只要每位教師能根據教學實際,開動腦筋,定能創設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
讓語文活動課「動」起來
秀嶼學區前雲小學 黃瑞英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必須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認真上好語文課。活動課對於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於加深學生語言體驗,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
如何上好語文活動課呢?
筆者認為:在語文課活動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動」是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應該將「動」貫穿於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
一、選好內容,使學生「可以動」
語文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它有自己設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須著眼於以獲取直接經驗。即時信息為內容,以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活動課比起學科課程有較好的靈活性,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很好地體現「可動性」。
1 、實踐性內容。 實踐性是語文活動課的主要特性,它改變了學科教學中教給學生結論性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觀察、動腦、動口、動手能實踐活動中拓展知識,發展能力。一次語文活動課,我組織學生到市場調查采訪,然後寫一篇小通訊。很多同學對市場的一些問題作了如實記述。如「吃啥有啥」、「亂擺亂賣沒人管」「菜價低菜農愁」等。這次活動課,同學們表現活躍,不但學會了調查,練習了寫作,還明白了「寫作處處有材料,只要做個有心人」。
2 、需要性內容 。根據學生當前的需要或學生正關心的話題來選內容,可以激起學生的熱情。如六年級時,很多同學們都互寫留言。這時開展一個《贈你一言》活動課,讓學生收集和撰寫一些富有人生意義、積極向上的格言妙語。結果,這節活動課學生肯定熱情高漲,交流創作活躍,不但可賞析格言妙語的深刻含義、結構、修辭,還可以讓學生受到激勵和教育,提高了學生寫留言的品位。
3 、競爭性內容 。魏書生說:「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的確是這樣的,在競賽中,不喜歡的事情也喜歡,枯燥的事情也變得有趣。
二、放手指導,讓學生「真正動」。
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從活動的設計、准備到實施、總結都要放手讓學生參與,使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活動」,從而真正動起來。
1 、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 。開始時,教師可就活動的設計和內容徵求同學的意見。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可將一部分內容交給學生搜集准備,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的活動過程。如《趣說歇後語》就可叫學生推薦一些趣題給老師。一些活動內容熟悉以後,則放手讓學生設計,教師主要是引導完善。學生參與出題。設計的活動,會「動」得特別投入。筆者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了一節《詩情畫意迎新年》的活動課,學生設計了「對春聯」、「祝語設計賽」、「猜燈謎」、「成語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准備。 從活動內容搜集,學具教具製作,到活動場景的布置,均可讓學生參與,教師主權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導。如在上《詩情畫意迎新年》這節活動課節中,學生不但布置了一個喜氣洋洋的教室,還自行准備了水果、糖、餅、卡片等獎品。
3 、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一展身手 。活動課重在過程,只要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那麼即使學生在活動的某項內容沒有充分完成,這節課也是成功的。如活動課《手抄報大賽》,開始很多教師認為大部分學生將難以完成。後來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版面,結果連最差的學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報的精美還令人贊嘆不已。當學生看到滿教室展評的作品時,都深感自豪。
4 、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總結。 這能使學生在總結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先認識討論,再全班交流,最後由老師歸納升華。如活動課《我能行》結束時,教師說:「大家有什麼收獲呢?我想采訪幾個同學。」這就是引導學生以活動作總結的一種方式。每次活動後,若能引導學生以活動為題材寫篇日記,能使學生的總結產生更大效益。
三、創設情境,使學生「樂意動」。
一方面,要做好活動場地的布置,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另一方面,在活動開始和活動過程中可利用繪聲繪色的語言、情境渲染、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學生想看看、說說、做做的強烈願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動課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特點,帶學生到社會、大自然的情境中,營造一個學生「樂意動」的氛圍。如在活動課《尋找春天的足跡》中,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那剛鑽出來的小草,樹枝上的嫩芽,星星點點的小花,濕潤的泥土的微微的風,都能一下子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動中。
四、巧選形式,讓學生「全體動」。
語文活動課一定要避免那種「尖子生表演」的場面。在每一次活動中,都應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語文活動課的形式是多樣的,如閱讀欣賞、口才培訓、表演品評、調查觀察、語文技能賽等。要從為學生提供人人都有「動」的機會的角度出發,巧選活動形式。如,《課本劇院表演賽》中,由於時間限制,決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樣讓其餘同學做評委,對表演作出書面及口頭評論及打分。
五、優化結構,讓學生「全程動」。
為確保學生在活動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處於「動」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准備工作以外,還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活動程序,優化活動課課堂結構。如在《我能行》這節活動課的程序設計中,先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情境,繼而「選評委」搶答案掀起第一個小高潮。在匯報「發現別人優點」時,由於每人都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會磁石般地吸引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雖然要求較高,但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緊接著安排了一個帶有競賽性卻輕松愉快的「表演」,則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最後的「評選『班之最』」,每一次宣讀「我們班最……的……同學」都會引起熱烈掌聲,從而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樣的課堂結構,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們處於活躍的「動」中,效果自然顯著
7. 如何在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素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把語文課程定位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有些專家已提出要和「閱讀分析式教學」說再見。我們必須根據新課程理念、新課標要求與當前語文教學現狀,全力構建以「語言運用為中心」的實踐型語文教學,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平台,讓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的實踐活動中,逐漸掌握語文學習規律,逐步發展語文能力,從而提升語文素養。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落實生本教育理念,探索開展「九個一」的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豐富文化底蘊,培育情感態度,體悟語言規律,發展語文能力,提高綜合素養。
一、讀一讀,在讀中練就能力
語文教學必須落實「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語文實踐活動。離開了讀,語文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於那些文字優美、情深意濃的文章,教師可以設計「讀一讀」的實踐活動,通過「讀通―讀懂―讀好―讀開」的教學路徑,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同時注意與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進行文本教學,第一步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落實讀的保底工程;第二步要引導學生實現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實現讀懂課文;第三步,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達到讀出理解,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在這三步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努力落實第四步「讀開」,引導學生或圍繞同一主題的不同體裁、或圍繞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圍繞同一文本的相關素材進行拓展閱讀,實現在閱讀實踐中提升認識、發展思維、升華情感。為了實現在不增加課時、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就能在課堂上有效達成「大量閱讀」的目標,要做到教學目標精準,教學流程簡約,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突破。為此,我們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努力落實以「語言運用為中心」,開展「閱讀、識字、寫作」三者有機結合的教學實踐。我們把一篇課文分為「識字課」和「閱讀課」兩個課時進行教學,每節課利用前20分鍾進行達成課標要求的識字寫字和閱讀教學;接著利用10分鍾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6~8篇的課外文章――識字課主要閱讀包含本課生字的短文,實現在閱讀中鞏固識字;閱讀課主要閱讀同一主題的相關文章,實現在相同主題的閱讀中提升認識、升華情感。最後再利用10分鍾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識字課的寫作主要是把自己創編的字謎、兒歌寫下來,也可以利用新詞進行連詞成句的寫話練習,實現在寫話中鞏固寫字,避免單調、重復的寫字練習;閱讀課的寫作主要是根據文本的主題,確定恰當的話題,在寫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進行行為反思,從而發展思維、深化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問一問,在問中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文章「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怎麼寫」這三個方面來提出問題,還要關注文章細節,從文章的題目、關鍵句、主旨、情節、過渡處、比較處、反復處、矛盾處、言語表達、寫作手法等方面提出問題。如在教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的主旨:作者曾經兩次到德國,德國的一草一木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此,他從內心深處發出了這樣的贊嘆: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由此主旨引出研讀的主問題:作者是怎樣寫出「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題目是全文的「旗幟」和「窗口」,抓住題目,常能得其要旨,釐清主線,串起全文。題目中能統領全題的那個關鍵字詞,一般稱為「題眼」。「題眼」不僅提挈全題,而且往往能揭示課文要義。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就可以圍繞「富饒」一詞,引導學生提出探究的主問題:西沙群島的「富饒」體現在哪兒?課文是怎樣寫出西沙群島「富饒」這一特點的?
三、批一批,在批中發揮自主性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教師這樣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感悟。」每每此時,學生們最多就是畫出自己有點感觸的句子。至於感悟寫什麼,多數學生真的茫然。究其原因是我們平日里從來沒有教給學生圈點、勾畫、做批註的方法。為了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我們必須教給學生學會給課文批註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用詞准確、寫法巧妙、有所感悟、理解困難、思維困惑或求異創新等詞語、句子甚至段落處進行文字式、符號式、綱要式或補充式的批註。批註的形式要靈活,時間也要靈活,可以在課前自由批註、課中專題批註或課末擴展批註。
四、講一講,在講中內化表達
小學語文教材的很多課文都是生動有趣的故事。如神話故事《普羅米修斯》,民間故事《西門豹》,童話故事《巨人的花園》等,對於這些課文的教學,我們完全可以不進行內容分析,而放手讓學生進行講故事的實踐活動。學生為了講好故事,要讀熟故事、理解故事、內化故事。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沉浸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上,為主人公的命運或興奮、或悲傷、或激動、或同情,這時的學生思維是非常活躍的,情感會得到升華,語言會得到發展。小學生喜愛故事,低中年級正是學生迷戀故事的黃金階段,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黃金時期,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童話等各種各樣的故事,引導學生由「讀童話」到「講童話」,再到「寫童話」「評童話」,在「讀、講、寫、評」的活動中內化文本,習練表達。對於高年級學生,可以開展「主題演講」實踐活動,從而升華思維、提升認識。 五、演一演,在演中激揚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強、情節曲折、人物對話較多的優美課文,可以通過「演一演」的實踐活動來代替繁瑣的內容分析。當學生們為了演好自己喜歡的角色而主動進行讀、思、議、評、演的實踐活動時,主動性、創造性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情感、個性、思維就會在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激發和張揚。
六、辯一辯,在辯中發展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的內容富含「矛盾」,特別值得思辨,是引導學生開展辯論的良好契機。如《落花生》一文,在當今時代,到底是提倡做「花生式」的人還是做「蘋果、桃子式」的人,就是一個很好的辯論話題。當學生在深究觀點、准備辯論時,能不深入研讀文本嗎?能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嗎?當學生們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時,能不感受到「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的理念嗎?
七、說一說,在說中習得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說明文和寫景狀物的文章。這些文章適合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和適當感悟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再通過「說一說」的實踐活動來內化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如在教學《頤和園》一文時,在引導學生感悟作家筆下頤和園的特點,知道寫作順序和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向遊客介紹頤和園。再如教學《太陽》一文,在引導學生感悟太陽的特點及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後,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以《太陽的自述》或《揭密太陽》等為題向他人介紹太陽。在學生准備當「小導游」和「介紹太陽」的過程中,他們既內化了文本,又習得了語言,也激活了思維,升華了情感。
八、背一背,在背中積累語言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記憶的黃金時代,我們必須利用好這一時期引導學生學習與積累中華民族的優秀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但要引導學生注重品詞析句,還要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中感受語言的美,從而樂於積累優秀語言。要增強學生積累語言的意識,在課內外閱讀中養成自覺的習慣。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背熟課本中要求會背的段落,更要對「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的要求進行有效指導,以免學生出現茫然的現象。另外,對課標中要求學生必學的古詩文,可以「每周一詩」的方式去落實,可以利用每天的「課前一分鍾」進行古詩的背誦。試想,如果每學期以15首古詩的背誦量推進,那麼在小學階段的十二個學期中,學生就可背誦180首古詩,這樣不但完成了《課標》要求,還超越了《課標》要求。同樣的方式,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每天一句――名言警句」的背誦。可見只要教師善於思考、敢於探索,完成課標要求的小學生語文背誦任務並不困難。
九、寫一寫。在寫中提升實力
課標提出,每節語文課要有10分鍾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有指導性的寫,可見寫的重要性。這里的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寫字,二是寫作。
在低年級的寫字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自主觀察、自主思考、自主評價中發現寫字的規律和方法,更要培養學生寫字的正確姿勢,並使學生養成提筆即練字的良好習慣。指導學生寫正確、規范、整潔、美觀的字,完成寫字教學的階段目標。
寫作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寫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習得的,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每學期的八次單元習作,必須經過長期、多次、得法的寫作實踐才能實現。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注重讀寫結合,努力實現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寫什麼」,「為什麼寫」,「怎麼寫」,從一篇篇文本中深切感受寫法之法;還要尋找文本中適合「讀寫結合」的訓練點,對文本進行補白、續寫、仿寫、改寫等練筆實踐,發展學生的習作能力。
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我們應淡化單純的寫作技巧指導,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體驗、情感和思維發展。因此,要創新作文形式,以新穎、靈活的習作形式激活學生的習作興趣,體驗習作的快樂與成功。1.體驗型作文。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式」作文的訓練,如通過師生一起做游戲,讓學生感受「掌聲的魔力」,感悟「魔術的真諦」。又如讓學生寫桔子,就引導學生觀察桔子的外形、顏色、大小;摸摸桔皮、桔籽,嘗嘗桔肉、桔汁、桔皮的味道,學生經歷自己多種感官體驗後,寫出的作文不但真實、生動,而且會富有個性化。2.活動型作文。教師根據季節的變化,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寫出「我眼中的春夏秋冬」。又如,組織學生參加「拔河比賽」、「趣味運動會」、「科技節」、「祭掃烈士墓」等活動,指導學生寫下活動過程和自己的感受。教師還要抓住各種節日,引導學生度過一個個既有意義又異彩紛呈的節日,積累寫作素材。如「愚人節」可寫愚弄別人或被別人愚弄的趣事;「母親節」可寫孝敬母親的事;「教師節」、「新年」可組織學生給老師、親朋好友寫賀卡等。3.學科整合型作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校園生活,進行學科整合素材的搜集,可通過每周一次的「精彩回眸」讓學生把「有趣的科學實驗」、「難忘的體育游戲」、「最得意的一幅畫」、「最喜愛的一首歌」等親歷的鮮活素材及時積累,並融入習作之中。4.想像型作文。「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這是《語文課程標准》對學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教師要解放思想,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如在以保護家鄉環境為主題的班會課上,同學們講述了耳聞目睹的破壞環境現象,認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假設自己是樹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稱的身份講述各自的經歷與願望。學生很快編出了童話故事《小楊樹哭了》、《南河的傾訴》、《塑料袋流浪記》、《垃圾桶的對話》……生動、深刻地揭露並譴責了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表達了保護美好家園的願望。5.創造型作文。創造型作文是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適當地對文中人物進行心理描述,對文中情境進行想像,或者把書中內容改編為課本劇並進行表演。如學了《富饒的西沙群島》、《海底世界》後,讓學生寫《漫遊海底世界》的習作;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寫人物為主的課文後,要求學生想像課文中人物的形象、與人物對話,並向同伴說說自己的想法。6.調研型作文。調研型作文主要是指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社會調查,用研究的眼光來分析調查所得到的材料,進而認識我們周圍的世界,設計出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建議方案。它需要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各方面知識。如學了《只有一個地球》後,及時組織學生調查家鄉的環境現狀,觀察、分析家鄉的水資源污染情況,查找污染源等調研活動,以真實的事例、具體的數據說明,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必須很好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7.模仿型作文。小學生習作大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和橋梁。在活動中指導學生品讀範文,模仿其寫作的風格,學生往往能寫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如讀了《落花生》,就指導學生仿寫《垂柳》,讀了《苦柚》就指導學生仿寫《西瓜》……久而久之,學生在模仿、借鑒中就學會了寫作的竅門,撥動了情感思維的琴弦,奏出了習作的美妙樂章。8.系列型作文:「我之最」作文系列:或者是《我最開心的一次笑》、《我最傷心的一次哭》、《我最精彩的一個夢》、《我最後悔的一件事》;或者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花》、《我最愛吃的一種菜》、《我最愛穿的一件衣服》、《我最珍惜的一本書》等。有了自己的親身感悟,學生就能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不愁沒有內容可寫。
實踐出真知、實踐煉能力,一切能力的提高必須靠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它源於課堂又要超越課堂,結合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我們要在教學中,創造性地開展各類語文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8.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運用各種方式去還原、去豐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透過語言文字去領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對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一、緊扣教材,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是語文課堂教學資源之一。因此,我們以教材為依據,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陣地,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資源,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語文教材上的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怎麼辦?以往,一般都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慾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在上《火車的故事》《蘭蘭過橋》這類課文時,學生對文中的科學現象既好奇又不解,於是我鼓勵他們回家動手試試,然後在課堂上陳述實驗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利用圖書館、網路等渠道獲取信息,培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會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們了解的信息有時比老師的還要多。在語文課上,有時我在介紹文章時代背景等有關資料時,有的學生莫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聽,因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當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靠課文不能解決的疑問時,他們就變得很有興趣,一定要想辦法解決,匯報交流時還非常積極主動。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小動物過冬》《稱象》等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搜集資料,處理資料,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課文中的人物,結果學生們了解到的資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聽了他們的匯報交流,我自己也增長了見識。 3、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課堂上分小組進行學習,是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有效形式。如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我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開展小組討論,選擇喜歡的段落,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我負責巡視,指導學生的學習。匯報交流時,小組長先介紹學習情況,然後組織大家匯報。這樣的學習活動,改變了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讀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 我認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注重夯實基礎,又注重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二、走出教材,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課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如,風景名勝、博物館、紀念館,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例如,我們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身邊的垃圾》,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調查了解當地的環境、以及生態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寫出調查報告和環保建議,編輯「環保小衛士報」……。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愛鄉,積極為家鄉的環保出謀劃策,並自覺做綠色家園小衛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要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條件,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我會讀」「我真行」評比欄,「看誰寫得棒」習字欄,在校園的草坪寫上「小草正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她」等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讀讀、寫寫、畫畫、看看、比比、做做等各種形式,感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結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真能力。實踐證明,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必須改變日復一日口耳相授、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採取能夠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時空領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體驗、研究、交際、習作、評價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三、聯系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同樣應該千姿百態。如果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站、學生坐,作為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外部形態特徵。學生在單一的課堂形態中,所形成的技能,就難以適應生活對語文的全方位需求。語文教學應更開放,運用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活動,去鍛煉學習的認知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和挫折能力等,讓生活中必備的基本素質,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操練。
教學中可採用以下幾種形式:1、多演。讓學生扮演角色,再現課文中的故事情節,進一步擴大對教材內容理解的廣度與深度,更重要的是體驗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從而體驗到每一個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狐狸和烏鴉》,在演中能體驗到狐狸與烏鴉豐富細膩的內心情感。2、多做。現實生活說少做多,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智慧出於手指尖。語文實踐也一樣,從文到物,需要一個轉換過程,心靈與手巧是相互促進的。語文學習中的多做主要有這幾種類型:(1)積累性。如摘抄、剪貼、收集等。(2)驗證性。如《畫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弄清"想的角度不同,樣子也不一樣。"(3)探索性。如《動手做做看》,依據文字說明製作一個風向袋,探索文字敘述與實際操作是如何轉換的。(4)創造性。如自創小報,據文字(如詩句等)結合自己的感想創作圖畫等。3、多賽。有競賽就有輸贏,讓學生不斷領會自然界賦於我們的生活准則――優勝劣汰,學會勝不驕,敗不餒,跌倒了爬起來,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挫折能力。競賽給語文活動注入了無窮的動力。主要有兩種競賽:一種是選拔性的,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等等;一種是鞏固性的,如成語接龍、比講故事、比誰讀得好等等。四、回歸生活,布置靈活多樣的語文實踐性作業 這里的作業主要指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的作業,因大都帶有強制性,對學生的語文實踐具有指向性。這種留有時間,目標明確的作業,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可布置三種作業:觀察性作業。觀察性作業主要有:a、熟悉了解。如學習第二冊的《識字八》,要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自己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b、擴展知識。如教學《地球爺爺的手》,請學生觀察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是有手的。體驗性作業。如,教學《春天的發現》,請學生在學校、池塘或公園觀察春天,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教《愛吃的水果》,讓學生嘗嘗各種各樣的水果,體驗一下吃各種水果的感受和滋味。操作性作業。如教《我們的小製作》,讓學生製作各種各樣的小製作。 語文教學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復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讓學生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9. 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小學生語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或者是面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能予以糾正,可以採用學生口述的形式開始教學, 同時又忽視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積極創造課堂發言氛圍,對於家長 而言,要根據教師推薦的方法, 旨在促進小學生全面提高語言表 達能力、積極營造學生交際環境、創設課內外真實的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的生活化的交 際情境 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是能夠創造真實的或者模擬交際情境 來鍛煉學生。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創設形式 多樣的語言交際情境,只是機械地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曾經說過:「語文,使之更好地全面發展。教師在進 行作文教學時,只有通過三者的共同努力,便於同學和老師理解,要充分開發身邊所具有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進行自評自省、如何傾聽,再通過自己的語言 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所見。對於一些有條件的地區,這樣做其實不利於學 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生在使用口語表達的時候。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於有 些類型作文的教學要讓學生首先體驗自然,使學生的作文描述能夠條理分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積極主動 發表自己的觀點,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技巧、語文,語言表達過程中要做到雙向互 動,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准確表達自 己意見、有效開發,讓家長督促和引導孩子學習和 模仿、和諧和互動的學習氛圍,口語 能夠幫助准確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能死死管住學生 嘴巴。語言表 達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雙向互動 活動,掌握課 堂教學的主動權,學生還可以藉助肢體語 言。」可見,在提倡生活中培養小學生的語 言表達能力。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廣西省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第一小學 張永青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課程,語者,除了利用口語之外,在提高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能夠使 小學生漸漸形成思維體系。 【總結】 總而言之,對教材中口語交 際話題進行充分挖掘,是目前小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報刊或者是電視節目等,自己可以成為課堂主人。教師與學生家長之 間應該建立緊密聯系,並對教材內涵充分挖掘,向家長傳授培養孩子語言表達 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對人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學生能夠擁有更加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盡情表達自己的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表達空間,並且能夠加快信息的傳播,讓生活成為課堂,比如教師在課 堂教學中要示範如何發言。 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 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創設同樣的情境,讓學生的 學習更加歡快自由,如果想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不能照本宣科,為學生創造歡快的課堂氛圍、婉轉流利並且生 動有趣、民主、並且用 心感悟自然、如何評價以及如何提出 其它同學表達存在的不足,採用這種方式開 展的語言表達實踐活動才能突出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課堂教學中要 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來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促進自身全面發 展。改變語文教學中重文輕語的現狀,使學生能夠流暢表達,還不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家長與學校應該進行 有效互動,可以有效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發言機會,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對學生進 行全方位訓練,有利於小學生思維的轉化。通過特有的語 言表達藝術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家庭與社會的學習資源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缺乏並非是單方面原因所致,真正提高學生語言 表達能力,還要有 其它方面做鋪墊。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開 展語言表達能力培訓時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現階段由於人際交往溝通越來越復雜,在日常生活 當中, 對於教師而言,以提高學 生語言運用能力作為出發點,家庭。 二,家長可以利用網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定期組織專家對家長進行培訓,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 能力,也 越來越重要,並且提出合理的建議等。但 是現階段的語文教學、營造和諧,才能 夠有效解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缺乏的問題,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內學習如何描寫和 表述人或者事物,以 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表達習慣作為出發點。 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並沒有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本文從充分利用家庭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非常重 要、互動的談話氛圍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需要進行重點工作是幫助學生消除 心理障礙,學生 學習語文知識處於被動狀態,加大對生活當中學習資源的開發力度,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 四。此外學生還要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另 外、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交流工具是口語表達、所聞以及所思和所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 達能力。 本文對小學生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進行分析,讓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之後、 學校與社會都有責任,進而影響學生 語文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