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2015估算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2015估算

發布時間:2021-03-06 06:22:18

1. 《小學數學新課標》大約多少字

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專。它不僅包括數屬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

2. 我想找<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修改稿)
前 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以下簡稱《標准》)是針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制定的。根據《義務教育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標准》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明確數學課程的性質和地位,闡述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提出數學課程目標與內容標准,並對課程實施(教學、評價、教材編寫)提出建議。

《標准》提出的數學課程理念和目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與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組織應當遵循這些基本理念和目標。《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一個學生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在實施過程中,應當遵照《標准》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發展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為使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關的目標和內容,以利於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標准》提供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案例,供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參考。

設 計 理 念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科學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要符合數學科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科學的精神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為此,制定了《標准》的基本理念與設計思路。

基 本 理 念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於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化和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益友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盡力信心。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以及所具有的優勢,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設計思路---關於學段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標准》統籌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設計思路---關於目標

《標准》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分學段目標,並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具體闡述。
《標准》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等認知目標動詞表述知識技能目標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數學學習必須注重過程,《標准》使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認知過程動詞表述學習活動的不同程度。使用這些動詞進行表述是為了更准確地刻畫上述四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在《標准》中,這些動詞的具體含義如下。
了解(認識):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景中辨認或者舉例說明對象。
理解:描述對象的特徵和由來,闡述此對象與相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用於新的情境。
運用:用已掌握的對象,選擇或創造適當的方法。
經歷(感受):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
體驗(體會):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徵,獲得經驗。
探索: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發現對象的特徵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系,獲得理性認識。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一:數與代數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
數與代數

「數與代數」的主要內容有:數的認識,數的表示,數的大小,數的運算,數量的估計;字母表示數,代數式及其運算;方程、方程組、不等式、函數等。

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和符號意識,發展運算能力,樹立模型思想。

數感主要是指關於數與數量表示、數量大小比較、數量和運算結果的估計等方面的直觀感覺。建立「數感」有助於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景中的數量關系。

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一般性的運算和推理。建立「符號意識」有助於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運算是「數與代數」的重要內容,運算是基於法則進行的,通常運算滿足一定的運算律。學習這些內容有助於理解運算律,培養運算能力。

模型也是「數與代數」的重要內容,方程、方程組、不等式、函數等都是基本的數學模型。從現實生活或者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是建立模型的出發點;用符號表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是建立模型的過程;求出模型的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是求解模型的過程。這些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建模的過程,樹立模型思想。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二:圖形與幾何

圖形與幾何

「圖形與幾何」主要內容有:空間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圖形的性質和分類;平面圖形基本性質的證明;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和投影;運用坐標描述圖形的位置和圖形的運動。

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能夠想像出空間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直觀與推理是「圖形與幾何」學習中的兩個重要方面。幾何直觀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幾何或者其他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在許多情況下,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

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因此,與直觀一樣,推理也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測某些結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演繹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包括定義、公理、定理等)出發,按照規定的法則(包括邏輯和運算)驗證結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情推力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驗證結論的正確性。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三:統計與概率

統計與概率

「統計與概率」主要內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包括簡單抽樣、記錄調查數據、描繪統計圖表等;處理數據,包括計算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方差等;從數據中提取信息並進行簡單的判斷。簡單隨機事件及其發生的概率。
在「統計與概率」中,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數據分析的觀念是重要的。數據分析包括: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作出判斷,體會數據中是蘊涵著信息的;體驗數據是隨機的和有規律的,一方面對於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會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了解對於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在概率的學習中,所涉及的隨機現象都基於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是有限的、每個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統計與概率」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必須結合具體案例組織教學。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四: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針對問題情景,學生藉助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內容的理解。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是有益處的,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設計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既要考慮學生的直接經驗、能夠啟發學生思考,也要考慮問題的數學實質、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教師是一種挑戰,教師應努力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教師又應努力幫助學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報告自己的工作。
這種類型的課程應當貫徹「少而精」的原則,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將課內外相結合。

3. 數學課程標准中關於估算的教學目標有哪些要求

一、《課標》對「估算」有什麼新要求
課標修訂版中加強了對「估計」以及「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簡單估算。如何理解「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簡單的估算?
例如:學校組織 987 名學生去公園遊玩。如果公園的門票每張 8 元,帶 8000 元錢夠不夠?
解決此題的適當方法是把 987 人看成 1000 人,所以適當的單位是「 1000 人」。結合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單位是第一學段估算的核心。在對大數進行估計的時候,選擇合適的單位也很重要。教室到學校體育館有多遠,就應當選用米作單位。而從家到學校有多遠,就要選擇千米作單位。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就要用光年作單位。
第一學段的估算強調在具體的情境中選擇合適的單位,剛才的例子是選擇了 1000 人作單位。一般來說,估計教室的長度時,通常以「米」為單位;估計書本的長度時,通常以「厘米」為單位。也可以用身邊熟悉的物體的長度為單位,如步長、臂長等。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熟悉一些常見的計量單位真正了解其長短,大小和輕重等,並在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表象。
二、如何把握估算教學的內容及其要求
(一)為什麼教
?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 有利於人們事先把握運算結果的范圍,是發展學生數感的重要方面。
? 為判斷計算器、口算和筆算結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據。
? 在具體情境中估算,有利於學生提高判斷、選擇的能力。
? 估算有利於培養學生做事的計劃性。
? 估算對學生後續的數學學習有重要作用。
(二)教什麼
關於「教什麼」要依據新課標中的要求,展開教學。至少教學要涉及「估算方法」、「估算策略」。
估算方法:
①湊整的方法。 如湊成一個整十、整百的數。
②取一個中間數。 如32、37、 30 和39這四個數求和,這些數都很接近35,有的比35多一點,有的比35少一點,就取一個中間數35,直接用35×4,就大約地計算出了這幾個數相加的結果。
③用特殊的數據特點進行估數。如126 × 8,就可以想到125 × 8,125的8倍,就得到1000。
④尋找區間。 也就是說叫尋找它的范圍,也叫做去尾進一,去尾就是只看首位,那麼只看首位的時候,估得的結果就是它的至少是多少;進一就是首位加一,假如說278,就看成了300,首位加一,這樣就是它最多可能是多少,這樣得到一個范圍,就是尋找它的區間范圍。
⑤ 大小協調。 兩個數,一個數 往大了估,一個數往小了估,或者一個數估一個數不估。
⑥先估後調。
⑦利用乘法口訣湊數。 這種方法一般用於除法的估算,一般用除數乘一個整十數、整百數或整百整十數,如果乘積最接近被除數,則這個數就是除法估算的商。如 358÷6 ,用除數 6 乘整十數 60 ,其積 360 最接近被除數 358 ,那麼整十數 60 即是所求的商。
(三)怎麼教?
估算教學,不是單純的教給學生記住一種估算的方法,而是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使
學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義和價值,發展學生估算的意識。在這個過程當中,應當多增加一些學生的體驗,不斷地豐富學生這方面的經驗,並逐步加以積累。
教學建議:
1. 整體把握估算教學,把估算意識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所謂整體把握估算教學,就是要把握自己所教估算教學部分的知識結構與地位,要知道自己所教學的估算知識部分在整個小學階段處於什麼位置 ? 對今後的估算學習能起到什麼作用 ? 要在自己所教的一段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 這樣一來在教學中就會做到游刃有餘,心中有數。
學習估算的開始階段,對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或許會影響一點教學進度或計算速度,這時老師不能為了趕進度而著急,應該給學生充分理解的空間和時間。要知道開頭的 「 慢 」 正是為了不久之後的 「 快 」 和 「 好 」 。
在教學中 首先要考慮估算的教學目標,如果把目標僅僅定位在就教會湊整估算,或是見到 「 大約 」 就要估算,做一些機械的訓練,可能就會給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定勢。而估算教學中,首要重要的如何培養學生近似的意識,這是我們數學教學本身應該關注的問題,應該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實施。
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對比中,選擇估算或精確計算,不斷地積累這方面的經驗。作為數學教師,要想辦法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體的問題情境當中讓學生去感受,什麼樣的問題解決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算,哪些問題解決一定要算出精確值,比如「全家吃飯」飯費大約200元,就是估算。沒有必要精確地計算。但作為飯店的收銀員就需要精確計算,估算顯然不行。
2. 要選好題目,提出好問題,讓學生體會估算的意義和價值。
作為教師,在教學設計當中,首先要選好題目,提出有估算價值的問題。比如,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你估一估這道題,它的商是幾位數?這個問題就有價值。另外,只有選好題目、提出好問題學生才能自覺體會到估算的價值,學生有了對估算價值這種體驗以後,他的估算意識才能不斷增強。
另外,鼓勵學生利用估算來驗證計算結果,養成好習慣。估算教學,要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估算的意義和價值,結合學生的實際,尤其是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提出合適的問題,才能使得學生對估算的意義有深刻的體會,尤為重要的是,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和空間,通過學生的交流讓學生解釋過算的過程。
面對不同的算式,學生有時用計算器計算,有時用精確筆算,結果對不對,特別是積的位數、商的位數,准確不準確,可以先用估算的方法,來確定一下它大致的取值范圍,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來驗證計算的結果。估算意識的培養,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使學生逐步地養成一種習慣,形成這種良好的習慣以後,他會自覺地進行估算。
3. 鼓勵方法多樣化,重視交流、解釋過程,讓學生進行合理估算。
由於學生對於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會多種多樣。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估算方法多樣化,應讓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演算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
估算結果是多樣的,要關注估算結果是否合情合理。在估算教學中讓學生交流估算方
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決問題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會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師教學中要強化估算意識並結合教學內容作好估算示範。這種示範並不是包辦,而是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科學的范圍內進行估算,同時對好的方法加以強調,進行合理的估算。
4. 做好對估算的有效評價
( 1 )對估算意識的評價
首先看一個案例,摘自 TIMSS 的測試:
保羅用 $5 去購買牛奶、麵包和雞蛋。當他到達商店時,發現這三種食品的價格如下圖所示:

在下列哪種情況下使用估算比精確計算有意義?
A. 當保羅試圖確認 $5 是否夠用時;
B. 當銷售員將每種食品的價錢輸入收銀機時;
C. 當保羅被告知應付多少錢時;
D. 當銷售員數保羅所付的費用時。
這個題目設計的比較巧妙,它通過一個具體問題,考察學生能否在具體情境下對是否需要計算估算進行判斷,也就是考察學生是否具備了一定的估算意識。此題對我們的最大啟發是,估算意識也是可以考察的。因此在進行估算評價時,也要重視對估算意識的考察。
( 2 )對估算策略的評價
估算分為:一種是根據實際問題來進行估算,一種是脫離實際問題的情境,純算式的進行估算。
? 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算策略,結果合理即為正確
學生只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那這個估算就應該是合理的,這是針對著解決實際問題來說的。老師需要認識到,估算結果並不是與實際情況越接近就越好,只要合理即為正確。什麼是合理,只要估算的結果,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就是合理。
? 純試題的估算,只要結果落在一定的區間內,即為正確;但要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的認知實際,給予針對性的評價
有一些題目,脫離了實際問題情境,屬於純算式的估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不能簡單地把估算結果是否與精確值最接近作為唯一的標准, 只要能夠落在區間內,就視為是合理的。 這個區間,也就是它的取值范圍。
同時,不同年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評價標准。如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估算,它的估算結果落在一個范圍比較大的區間內,我們覺得就可以。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估算經驗,就要引導他不斷地進行再反思,再調整。舉個例子來說: 78 × 365 積大約是多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學生可能這樣估 70 × 300 ,或者 80 × 300 ,或者 80 × 400 ,這樣我們都可以視為是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計算技能以後,老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去進行反思,還可以估成 80 × 350 ,這時候的范圍就比原來要小多了。
? 數學中比較重視估算結果是否落在了合適的數量級中
數量級也就是十、百、千,萬……,換句話說就可以用 10 的多少次次方。如上面提出的 TIMSS 測試題中有一道題的備選答案很有意思,「史密斯家每星期的用水量是 6000 升 ,他家每年的用水量大約是多少升?」讓學生從下面的答案進行選擇。
A.30000 B.240000 C.300000 D.2400000 E.3000000
這正是在考察學生對數量級的了解。一年 52 個星期, 52 × 6000 ,結果為十萬數量級,再加上肯定比三十萬大,所以結果為 C 。
關於評價估算策略的問題,我們認為學生們估算的策略不同,只要是合理的,就應當
鼓勵他們大膽地嘗試,鼓勵他們積極解釋自己的觀點,交流自己的看法。在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會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在課堂中涌現出來,教師要小心翼翼地去呵護住學生們的這份探究的精神,不要輕易地用一兩句話就否定一種方法。教師不要急於給予評判,給孩子一種寬松的氛圍,讓孩子不斷地學會調整,不斷地學會反思,提升孩子這種判斷的能力。
問題四:如何依託現實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
一、《課標》中對「常見的量」的要求是什麼
在小學階段「常見的量」基本在第一學段出現,主要有貨幣單位、時間單位和重量單位。《課程標准修訂版》中這一部分內容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對於《課程標准》中「理解常見的量」的具體要求,落實得還不夠到位。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有的教師僅僅停留在讓學生能夠認識這些常見的量,並能夠進行單位間的簡單換算。那麼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准確的落實「理解常見的量」這一具體目標呢?
二、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
(一)依託現實生活情境, 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
數學課程標准中提倡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數學。北京市宣武師范附屬第一小學耿爽老師上的《克和千克》,和北京小學走讀部朱潔老師上的《認識時間》,都能夠依託現實生活情境,幫助學生體現和理解常見的量。
在《克和千克》一課中 耿 老師注重依託現實生活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學習(從超市中買回的各種商品及生活中常見的與克和千克有關的情境),揭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引入能較好的 激發學生興趣,同時給孩子發現數學問題的機會,也讓學生感受到「克和千克」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認識時間》一課中,朱老師將認識時間與學生在學校的作息時間相結合,這樣就能夠調動學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認識鍾表,理解常見的時間單位。
(二)依託現實活動情境, 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們親身經歷了才會印象更深。因此 除了依託現實的生活情境,我們還可以依託現實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時間觀念等。
例如: 「 克和千克」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學生雖然在生活中接觸過質量問題, 感知過輕和重,也曾經在商品標識上看見過千克、克,但多數學生都不知道它們是質量單位,不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 ,對於 1 克 或 1 千克 到底有多重,更是知之甚少。並且人們對質量的感受力並不強,同一物品掂與提、左手與右手、每人的承受力等,感受結果不同。同時物體的體積與物體的質量不一定是統一的,這些都給學生認識質量單位造成了困難。 宣武師范附屬第一小學 的 耿 老師,在教學《克和千克》一課中,就為學生准備了大量的可操作的物品,為學生留出探究的空間,使學生能夠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在感受 1 千克 和 1 克 的過程中,認識克和千克,同時幫助學生 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
再如:時間單位的認識 對於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概念,沒有可視可觸的形狀與顏色,看不見、摸不著,讓他們來掌握抽象的時間概念難度很大。所以發展孩子的時間感必須與日常生活的具體事件聯系起來,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體內容。 在《認識時間》一課中,通過讓學生體驗 1 分鍾能幹什麼?(拍球能拍多少下,跳繩能跳多少下,寫字能寫多少個),使學生體會、感受、理解 1 分鍾有多長,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三、有關「常見的量」的教學建議
(一)爭取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提前為學生學習「常見的量」積累生活經驗。
由於「常見的量」這一部分內容對於第一學段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生活經驗是否充足,將會影響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如果學生平時在生活中能經常接觸到相關知識,他就能在這一方面學得很好,例如:學生平時有經常跟隨家長購物的經驗,學習人民幣的相關知識就會輕松很多。反之,生活經驗的缺失會使學生不易理解,造成學習上的困難。
(二)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將「常見的量」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
教學中應注重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使「常見的量」的學習更貼近學生。要注重為學生提供多重學習素材,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

語文:人教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數學:人教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
英語:人教版版新權標準的是從一年級起使用的,是針對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的小學。
外研版新標準的是從三年級起使用的,是針對三年級才開設英語課的小學
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

5. 小學數學新課標對計算目的們規定

第一學段(1~3年級)1.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
2. 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和一位數乘除兩位數。
3. 能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一位數乘三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4.認識小括弧,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兩步)。
5. 會進行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6. 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會解釋估算的過程。
7. 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
8. 能運用數及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
第二學段(4-6年級)
1.能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
2.認識中括弧,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
3.探索並了解運算律(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會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4.在具體運算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加與減、乘與除的互逆關系。
5.能分別進行簡單的小數、分數(不含帶分數)加、減、乘、除運算及混合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
6.能解決小數、分數和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7.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常見的數量關系:總價=單價×數量、路程=速度×時間,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8.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並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9.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10.能藉助計算器進行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探索簡單的規律。

6.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 應用的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 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 地 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 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 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 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 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 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 、進行計算、推理 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 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 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 容要有利 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 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 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 上。教師應激發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 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 和改進教師的教 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 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 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 產生了重大的影 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 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 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二、設計思路

(一) 關於學段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 稿)》(以下簡稱 《標准》)通盤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二) 關於目標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標准》明 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並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標准》中不僅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 標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 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標准》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 的要求。

知識技能目標 了解(認識) 能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能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 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
理解 能描述對象的特徵和由來;能明確地闡述此對象與有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運用到新的情境中。
靈活運用 能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數學任務。

過程性目標 經歷(感受) 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經驗。
體驗(體會) 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經驗。
探索 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徵或與其他對象的區別和聯系。

(三) 關於學習內容 在 各個學段中,《標准》安排了"數與代數" "空間與圖形" "統計與概率" "實踐與 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 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
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 境中把握數的相對 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 ,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並用符 號來表示;理解符 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 號所表達的問題。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 出實物的形狀,進 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 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 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 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統計觀念主要表現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能通 過收集數據、描述 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對數據的來源、處理 數據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質疑。
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 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 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 應用價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 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 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 。
為了體現數學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標准》在內容標准中僅規定了學生在相應 學段應該 達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編者及各地區、學校,特別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願望及其發展的 可能性,實施因材施教。同時,《標准》並不規定內容的呈現順序和形式, 教材可以有多種 編排方式。

(四) 關於實施建議 《標准》針對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提出了建議,供有關人員參考 ,以保證《標准》的順利實施。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 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 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 ,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 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 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 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 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 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 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 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思考

● 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 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

● 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 思維。

● 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 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

●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 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 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 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 自信心。

●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 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 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 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二、學段目標

第一學段(1~3年級) 第二學段(4~6年級) 第三學段(7~9年級)
知識與技能 ●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 內的數、小數、簡單的 分數和常見的量;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 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 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 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 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 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及簡單數量關系的過程,認識億以內的數,了解分數、百分 數、負數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會用方 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會解簡單的方程。

●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 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 基本特徵,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發展測量(包括估測)、識圖 、作圖等技能。

● 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掌握一些數據處理技 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計算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 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 數;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並能運用 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進行描述。

●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基本性質、變換、位置關系的過程,掌握 三角形、四邊形、圓的 基本性質以及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的基本性質,初步認識投影與視圖,掌握基本的 識圖、作圖等技能;體會證明的必要性,能證明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基本性質,掌握基本的推 理技能。

● 從事收集、描述、分析數據,作出判斷並進行交流的活動,感受 抽樣的必要性,體會用 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數據處理技能;進一步豐富對概率的認識,知道頻率與概 率的關系,會計算一些事件發生的概率

數學思考 ● 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 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 ,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 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會用數、字母和圖表描 述並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簡單問題。

●在探索物體的位置關系、圖形的特徵、圖形的變換以及設計圖案的 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 ,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 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 能對具體情境中較大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能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 刻畫事物間的相互關系。

●在探索圖形的性質、圖形的變換以及平面圖形與空間幾何體的相互 轉換等活動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能收集、選擇、處理數學信息,並作出合理的推斷或大膽的猜測。

●能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從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 翻猜想。

●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發展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解決問題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

●能藉助計算器解決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

●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

●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 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

●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用文字、字母或圖表等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解釋結果 的合理性。

●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與態度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 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 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 系。

●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 理性。

●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對周圍環境中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引導下,能積極地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 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 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可以取得 不斷的進步。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 方法來解決,並可以藉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 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 進行討論,發現錯誤能及時改正。

●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 用。

●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並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 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驗數、符號和圖形是有效地描述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 數學是解決 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

●認識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斷可以獲得數學猜想,體驗 數學 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感受證明的必要性、證明過程的嚴謹性以及結論的確定性。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於發表自己 的觀點,並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本部分分別闡述各個學段中"數與代數" "空間與圖形" "統計與概率" "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標准。
"數與代數"的內容主要包括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它們都是研究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可以幫助人們從數量關系的角度更准確、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 界。
"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據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
"實踐與綜合應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深對"數與代數" "空間與圖形" "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 之間的聯系。

不全,因為這個帖子容納不下。

7. 小學數學考試標准2015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2015
《標准》提出的數學課程理念和目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與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組織應當遵循這些基本理念和目標。《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一個學生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在實施過程中,應當遵照《標准》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發展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為使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關的目標和內容,以利於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標准》提供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案例,供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參考。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科學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要符合數學科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科學的精神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2015估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